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056550451

      圍繞"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曹劌認為取信於民的句子: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詳:  十年(1)春,齊師伐我(2)。公(3)將戰。曹劌(讀音guì)請見(4)。其鄉人曰:“肉食者(5)謀之,又何間(讀音jiàn)(6)焉?”劌曰:“肉食者鄙(7),未能遠謀。”乃(8)入見。問:“何以戰(9)?”公曰:“衣食所安(10),弗敢專也(11),必以分人(27)。”對曰:“小惠未徧(12),民弗(25)從也。”公曰:“犧牲玉帛(13)(讀音bó),弗敢加(28)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讀音fú)(14),神弗福也(15)。”公曰:“小大之獄(16),雖不能察(29),必以情。”對曰:“忠(26)之屬也(31)。可以一戰。戰則請從(34)。”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17)。公將鼓之(18)。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33)。公將馳之(19)。劌曰:“未可。”下視其轍(20),登軾(21)(讀音shì,車前扶手的橫木,全車最高處名詞作動詞用,指手扶車前橫木)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22),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3),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讀音zhé)亂,望其旗靡(讀音mǐ)(24),故逐之。”  ——選自《左傳 莊公十年》  [編輯本段]【註釋】  (1)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我,指魯國。魯,在今山東西南部。《左傳》傳為魯國史官而作,故稱魯國為“我”。  (3)公:魯莊公。  (4)曹劌(guì):魯華人。  (5)肉食者:吃肉的人。這裡指大夫以上的高官。  (6)間(jiàn):參與。  (7)鄙 :鄙陋.這裡指目光短淺.  (8)乃:於是,就。  (9)何以戰:即“以何戰”,憑什麼作戰。以:用,憑,靠.  (10)衣食所安:衣服食物這類養生的東西。  (11)專:獨享,專有。  (12)徧:通"遍",遍及,普遍。  (13)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犧牲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14)孚(fú):信任,為人所信服。  (15)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16)獄:訴訟案件。  (17)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縣北。  (18)鼓:名詞作動詞,擊鼓進軍。  (19)馳:驅車追趕。  (20)轍(zhé):車輪滾過地面留下的痕跡。  (21)軾:古代車廂前邊的橫木,供乘車人扶手用。此指車前橫木  (22)既克:已經戰勝。  (23)盈:滿,充沛。這裡指旺盛。  (24)靡(mǐ):倒下.  (25)弗:不。  (26)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  (27)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28)加:超過。這裡有虛誇,以少報多的意思  (29)察:明察,弄清楚。  (30)情:誠心,實情.這裡指對各種訴訟案件處理得合情合理  (31)忠之屬也:這是為民盡心的一類事情。忠,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32)可以一戰:就是“可以之一戰”,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可:可以;以:憑藉。  (33) 敗績:大敗。  (34)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去。  (35)遂:就  (36)逐:追趕,這裡是追擊的意思  [編輯本段]【譯文】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曹劌請求進見,曹劌的同鄉人說:“當權者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當權者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於是就入宮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麼條件同齊國打仗?”魯莊公說:“衣食這類用來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曹劌回答說:“受恩惠的不過是身邊的近臣,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魯莊公說:“豬、牛、羊等祭祀用品,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對神說實話。”曹劌回答說:“小小的信用得不到神靈的信任,神是不會保佑你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能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裡)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準備擊鼓進軍。曹劌說:“不可以。”在齊軍擊了三次鼓之後,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魯莊公準備駕車追逐。曹劌說:“不可以。”(說完)曹劌走下戰車察看齊國軍隊車輪輾過的痕跡,登上戰車扶住車前的橫木遠望敗退的齊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已經戰勝了齊軍,魯莊公問戰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衰減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耗竭了。對方計程車氣耗盡了,而我方的勢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齊國。像齊國這樣的大國,是難以推測的,我害怕他們有埋伏在哪裡。我觀察他們車輪輾過的痕跡很亂,遠望他們的軍旗已經倒下了,所以可以追逐他們。”  [編輯本段]【賞析】  戰爭題材在《左傳》中寫得最好,詳略得當,而且都有聲有色,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劌論戰以“肉食者鄙”即當官的見識淺薄,不能考慮周全為理論基礎,而他的深謀遠慮開始的出發點是魯莊公能否以百姓利益為重,所以他並不看重魯莊公對侍從施捨小恩惠和祭神的誠實,而非常注重魯莊公以民情審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認為這屬於對百姓忠心,可以一戰。  面對實力強大的齊國軍隊,曹劌沒有貿然行事,當齊軍三次擊鼓進軍,才建議擊鼓,一鼓作氣,戰勝齊軍於長勺成為以弱勝強的典範。《左傳》對這場戰爭沒有細緻的描繪,簡單地用曹劌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戰爭的經過,以便使戰前戰後的論戰更加凸出。如果說戰前論戰體現了曹劌的以民為戰爭之本的基本戰略思想,那麼,戰後論戰則體現了他的戰術思想,“一鼓作氣”成為作戰打仗的經典理論。不過他不是隻憑藉勇力,“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則體現了他謹慎的態度。  [編輯本段]【背景】  《曹劌論戰》記載了發生在公元前684年魯國與齊國的一場戰爭。當時,齊魯兩國都在現在的山東境內(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齊國是大國,魯國是小國。公元前694年,魯桓公出訪齊國,被齊襄公暗殺。魯桓公死,他的兒子莊公繼位。由於齊襄公無道,他的弟弟小白預知齊國將有叛亂,便和鮑叔牙跑往莒國(現山東莒縣)寄身。魯莊公八年,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自立為君。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逃往魯國。魯莊公九年,齊國大夫雍廩殺死公孫無知。這時,齊國無君,魯莊公欲送公子糾回國為齊君,但齊襄公的弟弟小白先人齊即了君位,是為桓公。桓公因為魯國欲納公子糾的事,懷恨在心,在桓公即位第二年,就是公元前694年,率軍攻打魯國,進行報復。這就是《曹劌論戰》所記載的齊魯長勺之戰爆發的直接原因。  [編輯本段]【教案】  教學目標:  1.古今義不同的實詞及“夫”的用法和判斷句式。  2.記敘戰爭的方法及剪裁上詳略恰當的特點。  3.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並聯系實際進行思想教育,培養青少年機智沉著的品質。  教學設想:  1.指導學生預習、自學,理解生字、難詞。  2.在預習的基礎上了解課文大概內容,然後進行課文分析。  3.結合課文向學生進行在學習上也要有正確的學習目的(戰略)和正確的方法(戰術)等思想教育。  4.教學時數: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像三國時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的赤壁之戰,東晉謝安、謝石、謝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堅統率的百萬大軍感到“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的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透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二 解題  ①《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孔子寫的魯國曆史《春秋》所編。由於《春秋》記事過簡,近於大事年表,一般人難以讀懂,而《左傳》敘事較為詳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面貌,又為《春秋》作了較為詳備的註釋,所以後人又稱《左傳》為《左氏春秋》。《左傳》儲存了重要的歷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同時,它又善於剪裁,敘事清晰,描寫人物生動,又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②課文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所以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公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③課文標題為“曹劌論戰”,曹劌是當時的平民,為了魯國的利益,他主動為魯莊公謀劃。又親臨戰場,協助魯莊公指揮,為戰勝齊國起了重大作用。但課文標題的中心詞是“論”字,可見課文側重要寫的是曹劌對戰爭的看法,表現曹劌的戰略思想,而不是側重記敘長勺之戰的戰況。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guì) 又何間(jiàn)焉 鄙(bǐ) 弗(fú)敢專也 小惠未徧(biàn)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與之乘(chéng) 轍(zhé) 軾(shì) 旗靡(mǐ)  2.引導學生對照註釋自讀課文,提出問題,複述課文大意。  解答疑問  明確:魯莊公十年春,齊國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華人曹劌見國難當頭,挺身而出,建議魯莊公要取信於民。魯莊公聽取了他的建議,採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並在曹劌的協助下選擇了利於打仗的地點長勺,有利於攻擊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有利於追擊齊軍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結果魯軍大獲全勝,魯莊公問曹劌其中的奧妙,曹劌雄辯地論述了魯勝齊敗的原因。  3.理清線索,給課文分段。  本文有幾條線索?  學生討論後明確:有兩條線索,  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  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第二課時  一、朗讀課文  二、分析課文  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為什麼要“伐”魯國呢?  補充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份怎樣?  論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分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吧,“位卑未敢忘憂國”。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  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裡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  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麼成分?  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  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後明確: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請同學注意:“福”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明確:因為民心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第2段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  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2)為另給一車相隨,“乘”讀。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裡?  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  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計程車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第3段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  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三、歸納總結全文  1.歸納中心思想。學生討論後明確: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2.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明確:這是一篇記敘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敘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敘戰鬥經過;第3段透過“敘”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第三課時  一、品讀課文,鑑賞《左傳》的藝術特色  1.關於人物塑造  (1)曹劌:課文集中體現了曹劌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遠謀”。曹劌請見,表現了他的愛國熱情;曹劌問戰,表現了他的政治遠見;曹劌參戰,表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曹劌論戰,表現了他過人的謀略。  (2)魯莊公:課文集中表現了魯莊公作為國君見識的“鄙”。魯莊公把戰爭的希望寄託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靈的保佑"上,說明他政治上無能;他急於求成,急於攻擊,說明他軍事上的無知。  但他不是一個昏君,魯莊公備戰見曹劌,三問三答,實事求是,虛心聽取意見;魯莊公作戰用曹劌,親自參與打仗,表現了他禮賢下士,任人唯賢;魯莊公戰後問曹劌,不因勝而自喜,表現了他為求真知而不恥下問。  2.關於比照映襯  用比照映襯的手法,使曹劌的形象鮮明生動。以曹劌與“鄉人”的對比突出曹劌的政治熱忱。從曹劌與魯莊公的對比中,突出他的深謀遠慮。  3.關於詳略  哪些詳寫?哪些略寫?為什麼?  學生回答後老師小結:  課題的中心是“論戰”,文中緊扣“論戰”來寫。曹劌論戰前的政治準備和作戰中的戰術以及總結勝利原因詳寫。從這些言論中表現了他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因此詳寫。對無助於表現曹劌性格的事,如戰爭的起因、雙方實力、戰鬥場面和戰後處理一概不寫。而一些與“論戰”有關的事,也只是一筆帶過,使文章能銜接就可以了。  二、重點詞句  1.加點詞的古今義:  (1)肉食者鄙  (2)又何間焉  (3)犧牲玉帛  (4)小大之獄  2.判斷句式:有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譯為“……是什麼”和“……不是什麼”。  忠之屬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語,有的省略賓語,有的省略介詞等等,翻譯時要補出來。  可以一戰  4.倒裝句式:按照現代漢語的常式是主-謂-賓順序,但有的文言句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等情況,翻譯時要按現代漢語的順序。  “何以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左傳》又稱《左氏春秋》,相傳由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編纂,孔子為其修訂。  5.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就是指當權者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  【讀解】  可以把曹劌稱為優秀的軍事家。他所以取勝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衝,而是靠了謀略、智慧,這一點尤其讓人稱道。  戰爭當中,一個優秀的謀略家,抵得上成千上萬的將士。他 雖然沒有將士的勇猛,沒有將士的膺力,沒有在戰場上衝鋒陷陣, 卻能憑藉智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無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無形、柔弱。③ 之中積聚了看不見的力量,遇到險阻可以繞道而行,聚積起來的 力量達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匯成沖決一切障礙的潮流。難怪孔子 要說:“智者樂水”。它們在外表和特徵上十分相似:以無形克服 有形,以流轉變化迴避強敵,以柔弱戰勝陽剛。  中國傳統中對水的偏愛,鑄成了傳統智慧在陰、陽的抗衡中 注重以柔克剛的陰性特徵。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象。傳統 的智者,謀略家,甚至可能連操刀舞劍的力量都沒有,卻能運籌 帷幄,在幾十萬大軍的交鋒之中,扮演著導演的角色,指點沙場, 調兵遣將。可以說,一場戰爭中的靈魂,一場靈魂中的戰爭。正是那些文弱雅緻的謀 略家,是他們彼此間智慧的較量,在決定著戰爭的勝負。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傳統的軍事謀略家不是憑藉在戰場上出 生入死、浴血奮戰的經驗來指揮作戰,而是靠讀書識理來完成自己使命的。 看上去他們似乎因為沒有親身打過仗而缺乏實戰經驗,然而他們從讀書識理中 積累起來的智慧,足以使他們從力量對比、人心向背、心理狀態、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來把握、預測、決定整個戰爭的程序。這一點在崇尚實戰經驗的西方軍事家看來,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們看來卻是十分自然的。  中國歷史上的無數次戰爭都在證明著,成功的戰例是文人門智慧的傑作。他們精心導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戲,然後讓擔當劇中角色的將士去演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法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