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事關幼兒教育,所謂推己及人。沒有自我反思和自我突破,任何教育方式都會浮於表面和形式,希望透過自己童年的回憶和反思,開啟正確的育兒方式。
7
回覆列表
  • 1 # 多多看美食

    小時候父母在我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大概2歲左右就到廣州去打工去。我的教育就是爺爺奶奶負責,小時候也出了很多事情和笑話,不過直到現在我能想起的還是他們對我的愛,雖然捱打是我最恨他們的,但是現在覺得不打真的不行。

    講2個事件第一小白貓。小時候家裡比較窮,所以房子肯定不好老鼠就多,家裡也花錢買過幾只貓但是最後都被藥死。後面和奶奶一起出門在河邊發現一隻被遺棄的小貓就是那種家裡覺得貓多了要扔掉。奶奶叫我撿回去養,然後給它看病和喂東西,小時候覺得肯定是覺得不要錢才撿的。但是這隻貓已經在我們家19年咯,真的是個奇蹟,不過現在也要老咯。後面才明白這是奶奶和爺爺做事的方法,傳遞給我的就是隻要你願意,你就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不論事情大小。

    第二個就是捱打,現在很多人甚至家長都說孩子打不的不能打,必須好好的保護。我個人人生經歷告訴我,該打的時候絕對不能手軟。也是小時候,讀書一路回家的同學叫我去偷西瓜,剛開始我不敢,但是後面看見沒有人就大著膽子一起去偷咯。可想而知一個小學2年紀的孩子怎麼跑的過大人,等我被抓住奶奶過來給咯錢給賣瓜的我就被放回去咯,一路上什麼都沒有說和問,我就覺得沒有事情。但是一回家就是拿著竹子片片一頓暴打,剛開始我還說沒有偷是冤枉,但是年齡太小不會撒謊,又是一頓毒打。我還記得手上都是腫的,那時候真的真的好恨奶奶。後面哭完了飯也不吃,奶奶也不將就,我自己餓的不行又自己不好意思出來把飯吃。後面給我講過什麼已經忘記咯,但是現在想想確實應該打,如果沒有制止我這種行為,也許今天我又是另外一個人咯。

    說實話,我個人覺得孩子的教育真的很重要,我們不僅要教育他們人世間的真善美,還要及時糾正他們的錯誤。如果一味包庇袒護讓他不受委屈挫折,真的我覺得長大了那麼他怎麼面對社會。社會一直都是很殘酷的,希望一定要讓你的孩子學會勇敢堅強善良。希望對你有用。

  • 2 # 向日葵145806173

    爸爸的打人和媽媽的嘲笑 。媽媽的口頭禪就是“別人會笑你的。”,“別人會笑死。”我希望父母能夠帶著我,陪著我一起玩,不要過分溺愛,保持一點距離,尊重我。我覺得父母也不夠獨立,自信。

  • 3 # 近善近美207

    對不起,小時候家裡窮,條件差,能被養活就很感激不盡了,哪裡還有什麼教育,更不要說什麼不滿意的教育了!

    落後的農村,八零後的童年,能上學就不錯了,記得好多人家都因為窮上不起學的,對於父母的教育也沒有什麼映像,他們大多都在忙於生計,以前不像現在有除草劑,播種機,收割機什麼的,春天播種以後,幾乎天天都要去地裡幹活,施肥,澆水除草什麼的,我們不上學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田間地頭度過的,感覺生活也好充實。父母關於教育說的最多的就是:好好讀書,聽老師的話,不然就要一輩子受苦,受累。那時候被老師批評教育或者打是不敢回家說的,一是因為懲罰是有錯,二說了還會再被打一頓。怕老師打的不夠狠,記不住,不長記性。

    現在普遍條件都好了,要感謝國家政策好。

  • 4 # 饕餮視聽

    1.沒有玩樂時間.

    記得我上小學額時候,基本上每天下午放學後能把自己當天的作業完成了的話,就可以被父母允許去外面玩耍,那也是最令人難忘的一段童年美好記憶。那時候放學後出去玩耍,我比較喜歡去的就是去家附近的河灘上,可以在沙灘上玩“過家家”,可以在淺水的河裡摸魚,可以在河邊的石頭下面捉螃蟹,還可以在河邊的沙地裡摸貝殼,傍晚的時候可以在樹林裡面捉“知了”。

    我鄰居家的孩子小時候,其父母整天讓他在家學習、練習毛筆字什麼的,當時我就看著覺得這樣很悲催,時間久了要麼孩子會有逆反心理,要麼孩子會成書呆子。果不其然,那孩子後來到了上6年級的時候,週末基本上是出去放羊了,問其父親,說是這孩子不愛學習,這個可能就是小時候其父母把他逼的太緊了導致孩子童年沒有樂趣,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2.大學不讓社會實踐。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一次想進一批衣服在學校附近的夜市賣,結果我媽知道後就不讓我弄這個,說是影響學習,容易虧損什麼的。要知道大學時候除了要學習之外,比較重要的就是需要加強鍛鍊,積累社會經驗,但是那時候因為沒有被好好的引導,錯失了這樣一個大好的鍛鍊機會。

    3.不讓幹家務活。

    我上學期間,特別是上高中以前,家裡面只是讓我幹一些洗完、掃地的活計,像什麼農活、洗衣服、做飯的活計基本上都沒有讓我去做,說是留出這些時間讓我好好學習。但是像洗衣服、做飯這些活計也是一個人長大後必須要學會的事情。

    4.捱打.

    我一堂哥小時候父母經常讓他在家學習的,結果有一次他跟著附近的小夥伴出去外面捉“蠍子”,想掙點兒零花錢的,結果就被其母親給逮住了,把他打的那叫一個慘啊。其實我覺得出去適當實踐一下這樣的野外活動也是很不錯的,這樣整天把孩子關在房間裡面學習,真的會成書呆子的,也會讓孩子比較叛逆。

  • 5 # 綠原莊主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值得回憶的美好和快樂,也有不少成長的煩惱,但這些兒時的成長煩惱在長大成人後回頭看看卻又是那麼的讓人忍俊不禁,皆因大部份人童年時的腦回路都比較清奇而己,哈哈。

    童年時經常會因為調皮搗蛋而被父母責罵或是捱揍,更有時不時因為不好好學習而被老師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讓父母大丟臉面,回到家後肯定少不了要捱上一頓揍。當時的腦回路想法就是你們越是揍我我就越讓要讓你們丟臉,哼,看誰怕誰。

    中學以後懂事了許多,雖然沒再讓父母為我的學習操過心,但一舉一動都要受到父母的管教和不停的嘮叨,當時心裡面就在想,我以後有了孩子一定不會象你們對我這樣對他,我一定會給他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讓他在輕鬆的環境中長大。

    可惜長大後我就變成了你,變成了曾經的父母那樣,曾經年少時立下的誓言被丟到腦後忘得一乾二淨,是的,我就象我的父母當年說我那樣對待著我的孩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我已經知道現在的說教和不停的提醒是為了孩子有個更好的將來。

    養兒方知父母恩!

  • 6 # 龍之心7

    謝邀!回答問題之前,我簡單的介紹一下我自已。本人特別喜愛書畫!小的時刻學過此類專業,只不過當年家庭困難及太多原因,錯過了深造機會。不過這些愛好也給自已創下了多多的成績,上學時的板報、校報;上班後的宣傳報道等等。自豪地講,曾經在瀋陽鐵路局硬筆書法大賽獲得了第三名;曾經在哈大電氣化鐵路初建期間受長鐵警方邀請,利用畫像原理破獲了一起大案。還有……。回到正題:關於我的父母對我的教育方式方法,可以告訴你,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過多的參與對我的管啊,說啊,再有,我的“鋼筆字”最初的老師就是我爸!我說的意思是,不論爸媽要求的嚴與否,都是為了你!因為你是他們的骨肉,至於怎麼樣長大,還要靠你自已。

  • 7 # 綠葉素榮2

    小時候住在農村,姐弟眾多,日子比較困苦,父母為了養家餬口,沒有閒心來認真教育子女,有口飯吃有衣穿就不錯了。

    只記得小時候頑皮得像男孩子,翻牆爬樹貪玩無所不能。打罵是家常便飯,我常常躲在別人家不敢回去。也許是生活壓力太重,父母太辛勞,稍微有點不如意,對我們經常連吼帶罵的。他們弱愛子女,又很專橫,說一不二,言語裡總是埋怨、打擊,不管子女做錯了還是做對的,從不認同,對的不誇讚,錯了就不可饒恕。就這樣嚇得戰戰兢兢的環境中,懵懵懂懂長大成人。

    現在年長了,經歷過了酸甜苦辣,成熟了,也就慢慢釋懷了,理解寬恕父母親了!

  • 8 # 親媽學堂
    誤區一:我是真的為你好,總有一天你會知道。

    我的學生多為藝術生,從小學習各種才藝的不少。有些孩子走上藝術這條道路其實是“被迫”的,從小開始學習美術、音樂等才藝時,就不是自己的選擇,家長打著“我真的是為你好”的名義給孩子報了各種才藝班,孩子從小就被迫的接受家長的“孤注一擲”。家長覺得自己犧牲了時間、金錢、經歷陪孩子去上課,是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總有一天孩子會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殊不知這種壓力會讓孩子一輩子難以忘懷。

    一個年輕的80後藝術家馬秋莎在自己的影像作品《從平淵裡4號到天橋北里4號》中口含刀片,向大家講述自己從學畫畫到後來父母賣房送自己出國,她想透過口含刀片來向大家傳達那一段時間的壓力、痛苦,這不是她一個人的記憶,這是一代人的記憶。

    調整方式:

    向孩子承認你的認知侷限,告訴孩子這是你的認知中對他最好的方式,不一定全對但可以供他參考;告訴孩子自由選擇需要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作為基礎,無論何種目標,堅持和重複性訓練都是必經階段。

    誤區二:不給父母添麻煩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有媒體曾經報道過:某高校一個班有一半的孩子都被校園貸騙了。因為給同學介紹貸款平臺,本人是可以抽取一定的佣金,孩子們想多賺點兒零花錢,自己借貸的同時還會介紹同學去借貸,最後大家都上當受騙。發生這種事大多數孩子都不會跟家長說,因為他們覺得家長知道後的反應比他們欠人錢出去打工還錢這件事情還難受,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讓我們反思有時候一些“壞事”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時候,真正讓孩子覺得恐懼的並不是“壞事”本身,而是家長知道這件事時的反應和態度。

    大學裡邊學生可能遭遇的是校園貸;在中學小學,孩子可能遭遇的是在學校裡被老師批評或者被同學霸凌。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都選擇了對父母沉默,這也就是我們作為父母經常要反思的:在面對一些不好的事情時,你在孩子眼中是什麼模樣。我們從小就知道,在公共場合裡孩子跟別人發生衝撞,爸爸或者媽媽不顧一切的衝上去跟別人廝打是沒有教養的事兒;但拋開教養,對於孩子內心的影響來說,外人的推一下搡一下,其實遠不及自己親生父母暴跳如雷的情緒失控來的更可怕。

    調整方式:

    向孩子承認你對負面事件的承受能力不強,但是因為你愛他,你願意學習堅強,願意做他永遠的心裡依靠。

    誤區三:我理想中你的樣子就是你最好的樣子

    愛不是自以為是的施捨和發洩,愛是發自內心地尊重和接納對方真實的樣子。我們有太多的父母口口聲聲說“我是為了你好”,孩子感受到的是“我爸媽看不上我”。其實你希望孩子能改正的所謂“缺點”往往來源於你自身終身都克服不了的短板,或者是你對伴侶“恨鐵不成鋼”的隱秘怨恨。有的家長跟我抱怨說:自己愛乾淨、愛看書、愛寫作,但十幾歲的女兒房間特別亂;沒有女孩“該有的樣子”;上課愛睡覺,覺得自己的“好典範”一點也沒有感染到孩子。其實家長並沒有考慮過自己家孩子本身的樣子,家長所謂的希望孩子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夠好。

    我教的學生當中有很多從小被家長說“我為你好,你應該……”,到了大學之後,他們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他們在家長長期的“矯正式”教育中已經忘了自己本身的樣子,當你把選擇權給他時他已經不會選了。這是這種教育最大的缺點。

    調整方式:坦然接受孩子原有的樣子,不論孩子像父母任何一方的優點還的缺點都不要嫌棄他,那就是孩子本來該有的樣子。父母在孩子原有樣子的基礎上,用你的人生閱歷幫他出謀劃策、幫他去規劃一個更好的人生,而不是強行矯正。

    少指責、少貼標籤,用你的閱歷和認知幫助孩子分析現實(包括真實的你),給他提供更多資訊而不是代勞和強迫。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 9 # 陽光語言矯正師

    有人說,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親決定孩子未來的高度,母親決定孩子未來的深度,父親和母親一起決定著孩子的人生維度!那麼有哪些錯誤的家庭撫養和教育方式,需要我們反省、改正的呢?

    傳統復古型

    隔輩的育兒矛盾:老人覺得“以前的孩子都是這麼養大的”,現在孩子撫養方式都自尋煩惱,如果孩子需要老人照顧,而這個老人,有話語權,那麼矛盾來了!

    辣的不能吃,冷的不能吃,刺激的不能吃,吃了總覺得沒吃飽,吃飽了還能吃幾口,孩子瘦了是營養不夠,孩子胖了怕健康出問題。怕冷怕受風,出門裡三層外三層,孩子睡覺要綁起來,睡覺姿勢決定後腦勺的形狀,後腦勺長得好壞決定智商,甚至決定未來前途。抱著嫌累,吃飯靠喂,白天早學走,晚上捂著睡,說話早就聰明,說話晚就是貴人語遲。總之,家裡老人都認為自己是過來人,憑經驗就是一本育兒十萬個為啥。

    貼身保鏢型

    父母都是孩子的帶刀護衛,絕世高手,所有寶寶應該自己解決的問題,全由父母代勞,使得寶寶從本能上習慣了對父母的依賴和仰仗,這就是很多寶寶無法學會自立的原由。

    如:父母總是第一時間勸阻寶寶,這個東西不準摸、那個不準玩,這些不能吃,那些不能看,直接就把寶寶的好奇心扼殺在萌芽中,同時,寶寶的認知興趣和探索動力也突然被中止。有的家長耐心不足,都不細心溝通,只會簡單的制止和幫助,讓寶寶一直處於糊塗中,事不言不明,話不語不解,這樣的寶寶對人際關係的理解非常差。

    全能超人型

    有位媽媽感慨,生了孩子後,她的黑夜比白天多,比牛累,比牛仔忙。從懵懂的青春少婦,轉眼成為家庭會議的組織者,食品衛生監督者,家庭德育政委,作息人工鬧鐘,人工智慧餐飲主廚,同時成為孩子的詩文陪背者,音樂指導者,作文大咖,據說,現在檢查一頁口算耗時30秒,毫無違和感,真是不生孩子都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大的潛力力!話說,父母這麼能幹,孩子完全可以準備啃老啊,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全能,孩子低能、無能。

    專制Quattroporte型

    這是目前所有家庭都在犯的錯誤,“你有權保持沉默,你必須保持沉默”,“現在對你嚴厲,都是為了你好,將來總有一天你能理解!”、“你不要和大人頂嘴,聽我給你叫道理,我可是你爹啊!”,以強權的名義,對孩子掃蕩式的剿匪,可能會帶來甜頭,但是將來······,結果無法預料。

    善意欺騙型

    無法拒絕誘惑是人性的原罪,不可否認誰都會說謊,當孩子第一次撒謊,你怎麼辦?捱揍、打罵的皮肉之痛,都是隔靴搔癢,治標不治本。但是你是否想過,孩子為什麼說謊,不就是為了滿足慾望嘛,孩子想“大人經常說謊騙我,那我怎麼就不能呢?哪怕一次,就最後一次!”,爸爸說他那是善意的謊言,那我這也不是惡意的啊!

    詐屍式育兒

    這種育兒方式,可以說是“愛並痛著”!

    擔心孩子在起跑線上落後,報了一堆輔導班,心疼孩子作業寫到11點,晚上不睡覺,會影響生長髮育的。前十分鐘還在虎著臉逼孩子學奧數,後一秒又心疼孩子被難題折磨的號啕大哭。今天看書上說教育孩子不能操之過急,要懂張弛有度,靜待花開。明天看見人家孩子得獎,又急得雞飛狗跳。這樣的父母總能在雞湯裡找到各種真理,但卻過不好自己的人生,對孩子的教育更是一驚一乍,隨時都處於驚恐和自我安慰中。

    喪偶式育兒

    日本有一個入選年度TOP30的流行詞(一人育兒),翻譯過來,就是喪偶式育兒。

    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男主外女主內,撫養教育這些事兒有媽媽就夠了。爸爸們在嬰幼兒時期很容易就做起了“隱形父親”。爸爸越不參與育兒就越發缺失責任感。隨之而來就是家庭矛盾,缺少十月懷胎的持久戰和剖腹一刀的劇痛,爸爸很難能夠切身體會一個母親的感受,多少爸爸在帶了一天孩子後感嘆還是上班輕鬆!殊不知,缺少了一方對孩子的培養,孩子就像生活在單親家庭中一樣,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特別是現在很多夫婦都沉浸在手機,電腦等私人世界裡,缺少必要的時間陪伴以及親子互動。

    宮鬥心計型

    家就是矛盾綜合體,教育更是矛盾爆發點,在孩子的教育上,皇阿瑪和皇后永遠有鬥不完宮廷戲上演,孩子學習進步了,一片歌舞昇平,你有功,我有勞,孩子退步了,那麼肯定是對方的責任,爸媽相互指責:孩子敏感、執拗,爸媽喜歡相互指責。這樣的家庭環境,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處世方式。特別是當夫妻雙方有爭論時,更容易對著孩子說另一方的不是。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是:以後對爸媽都不會尊重。一方攻擊另一方,想借此讓孩子對另一方不滿,最後帶給孩子的只是傷害。

    孩子是上天恩賜的禮物,收快遞的時候總是帶著驚喜!拆快遞的時候充滿快樂!但是孩子是羈絆、更是責任,為此我們需要適當的改變自己,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幸福模樣,是一種修煉。

    you can you up,no can no “baby”。

  • 10 # 南天竹的小書房

    先說明一下,我是80後,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們家姐弟三個,只有我一個人上了大學, 遠走他鄉。

    如今,在一線城市成了家,我也有自己孩子,因為從小在家庭教育中受到過很多委屈,所以現在在教育孩子方面,我自己也看了很多專業方面的書,就是為了避開小時候的教育缺陷。

    現在回想起來,童年時期最不能接受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下:

    第一, 家裡經濟條件其實還不錯,但父母總是說家裡很窮,極度節儉,導致整個童年很自卑。

    記得小時候,家裡種了一片蘋果園,每個週末我們姐弟仨都要跟著父母下地幹農活。

    父親在果園裡蓋了一個小房子,爺爺就住在裡面看果園,每天我們姐弟三個早上、中午上學之前,都要先去給住在地裡的爺爺送飯。

    雖然很忙很累,但值得欣慰的是,每年的秋天,收成還不錯,等到有水果販開著大卡車來村裡收購水果時,父母會有一筆不錯的收益。

    那時候其實村裡人都挺窮的,但我家是為數不多的萬元戶。

    那時候小,我不懂,也沒有錢的概念,但鄰居總是開玩笑跟我們姐弟說,我家很有錢,是萬元戶。

    於是我們就回家問父母,可父母卻說,家裡很窮,爺爺奶奶老了身體不好,需要用錢,我們姐弟三個上學也要用錢,家裡就父母兩個主要勞力幹活,總之,就是沒錢。

    我的整個童年時期,穿的都是姐姐穿過很久,剩下來的舊衣服,很多衣服袖口都是爛的,因此在學校經常被同學嘲笑,但父母說沒錢買新的,老二就應該穿老大留下來的。

    下雨天,那時候上學的路還是泥巴路,我的雨鞋已經粘補過很多次了,還是有破洞漏水,父母也不肯給我買一雙新的,說家裡沒錢,再說又不是天天下雨。

    所以,下雨天我的鞋子裡就和泥,到現在我依舊記憶猶新。

    小時候一大半的自卑來處於父母過度的節儉,所以,如果有條件,請給孩子最起碼的物質保障。

    第二, 但凡有點事總是往壞處想,在孩子面前過多地表現負面情緒。

    母親是個悲觀主義者,凡事總喜歡殫精竭慮。

    小時候,父親出去賣水果,她會在家坐立不安,各種不好的念頭往出冒,然後就開始抱怨說養我們姐弟三多麼多麼不容易,爺爺奶奶也需要照顧,他們幾個兒子沒人管什麼的,一直唸叨。

    以至於我總覺得自己好像是家裡的累贅。

    還有每次考試完,母親總要問我考的怎麼樣,我說還行吧,她就開始各種擔心焦慮:三個孩子就我成績還行,要是也學不好,以後只能下地幹活,日子怎麼苦怎麼苦之類說一大堆。

    直到成績出來,果然還行,母親才會放下心來。

    其實,人的情緒會傳染,尤其媽媽的情緒很影響孩子,長大後的我,也習慣性地凡事都做最壞打算,也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其實知道這樣不好,但真的很難改,樂觀的性格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啊。

    第三, 習慣性冷言冷語地批評孩子。

    北方農村人吃中午飯的時候,都喜歡端一大碗麵條坐在自家門口,邊吃邊和鄰居聊聊天嘮家常。

    還記得小時候我怕狗,但每次在門口吃中午飯的時候,鄰居家的狗也會跑出來溜達,然後我因為怕被它咬,嚇得直接扔掉碗就往家跑。

    就這樣,我摔碎過家裡好幾個碗吧,每次父母都特別生氣:這麼大人了還怕狗!怎麼狗會吃了你啊!那狗就吃你不吃別人?你肉香啊?下次再摔碗就別再吃飯了……

    其實摔了碗我心裡既害怕又擔心,但我就是怕狗啊,天生的有什麼辦法。可父母的冷言冷語更讓我內疚自責,成為童年難以抹去的記憶。

    當然,也不只這一件事,就不細說了,總之,父母習慣性冷言冷語批評真的對孩子傷害很大。

    以上這些掉過的坑,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繞開,留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菠菜越冬以幾個葉子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