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生活文化牆

    作者問我曾經誤讀,的歷史人物。其實我想說我誤讀,的人物有很多,首先就有李鴻章先生。在很多人的眼裡,李鴻章是個叛國投敵的傢伙。他簽訂了各種各樣的條約。其中有很多著名的條約,例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透過這些條約,當時的人們認為李鴻章是個叛國投敵之人。其實我想說,沒有人願意當叛國投敵之人,李鴻章絕對不想成為這樣的人。但是李鴻章為什麼成為這樣的人了?我們要從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種話說出了當時封建社會。忠君的思想。李鴻章是漢臣。漢臣氏被清朝八旗子弟,所看不起的人。那麼為什麼李鴻章,會脫穎而出。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淮軍的頭領。是為當時四大漢臣之一。慈禧當然倚重於他。慈禧派他簽訂條約,也就是說李鴻章是替罪羊。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要甘願當替罪羊呢?這裡我們可以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的話。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國一爭長短之人。這句話說出李鴻章當時在列強當中的地位。課餘列國一爭長短,李鴻章是個有能耐之人。你想慈禧當時無人可用,當然要用李鴻章。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 2 # 史海魅影

    我曾經誤解的歷史人物是劉伯溫,在歷史的長河裡,像劉伯溫這樣有著“通天徹地”本領的並不多,姜子牙、諸葛亮以後再就是劉伯溫。對於劉伯溫的傳說很多很多,也正因為這些傳說把真實的劉伯溫掩蓋了,我一開始認為的劉伯溫就是從這些傳說中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功成隱退,成就一世英名在人間。我確實誤解了他,他官方名叫劉基,被逼無奈投靠朱元璋,是一位出色的謀士,卻不是優秀的政治家,在明初朝廷爭鬥中被殺,至今不知是朱元璋還是胡惟庸殺的他。卸下傳說的劉伯溫,和真實的諸葛亮一樣,顯得很真實。

  • 3 # 小黑哥的故事

    康熙,在我看來所謂的康乾盛世,不過是全天下的財富去供滿清一小撮人享樂。現在好多宮鬥劇在為滿清洗白,好惡心。怎麼不提康熙平定吳三桂後,大肆意屠殺雲南老百姓

  • 4 # 魔方歷史觀

    這個“誤解”我是這麼理解的,就是對於歷史人物,之前認為是壞的,後來發現好像也不是那麼壞;之前認為是好的,後來發現也沒有那麼好。而這樣的歷史人物,我認為是有著的。

    曹操

    曹操好似成了一個臉譜化的人物,最初時,對曹操這個歷史人物的瞭解就是,他是一個大奸賊,挾天子以令諸侯,反正就是一個反派人物。

    而後在當下再去看曹操這個歷史人物,就發現他好像也不是那麼壞。在東漢末年那樣的局勢下,各方勢力犬牙交錯,漢朝皇室衰落,當時說是漢朝的天下,其實跟不是也沒什麼區別,在那個時期,皇帝反而沒什麼話語權。

    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朝皇帝的名義行事,對內消滅割據勢力,對外震懾降服匈奴等民族,而且在國家經濟發展上,曹操也實施了一系列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措施,比如擴大屯田、興修水利什麼的。

    由此來看,曹操好像也不是那種十惡不赦的大奸賊,雖然皇帝處於曹操的控制之下,但是曹操最終也沒有選擇推翻漢朝自己做皇帝,直至去世,曹操也只是漢朝大臣。

    康有為

    說起康有為,我對他最初的瞭解還是來源於歷史課本,當時學到戊戌變法這個章節,得知有康有為這麼一號歷史人物。清末時期的戊戌變法是一個大事件,若是隻根據這個事件來看康有為這個人,那他就是一個正面代表,有一定發展眼光。

    但是,若是全面的去看康有為,他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光緒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殺,而康有為逃亡日本,在康有為流亡在外的時期,他也沒有閒著,一直以保皇派自居,說自己奉皇帝密詔在海外求援,在海外,康有為進行“勸導僑胞,廣籌經費”的行動,而籌集的錢有沒有花在救國上,不太清楚,反正康有為自己的生活倒是有滋有味,還娶了好幾個媳婦。

    而且後來回國的康有為,也是一直在折騰,清朝滅亡以後,康有為參與了張勳復辟,幻想著還能把皇帝立起來,然後自己成為有功之臣,但是這場復辟的鬧劇結束之後,康有為本人也是徹底折騰不起來了。

    作為歷史教材上一位“維新”之士的康有為,他在後來的所作所為,也不是那麼的“新”,反而可以說是“偽”。

  • 5 # 稗官說史

    曾國藩,在教科書裡面,他完全就是清政府腐敗政治的堅決擁護者。

    而實際上,他的很多思想和為人處事都是受許多人推崇的,就連毛澤東對他的想法都推崇備至。

    事實上,如果你看過曾國藩是如何獨自辦起一隻打敗太平軍的湘軍的話,你會發現毛主席前期的很多的行為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 6 # 平凡人的赤子之心

    隋煬帝楊廣,在初中歷史課本里講到隋唐盛世的時候,永遠繞不過去的名字。隋朝二世而亡,主要責任在於他,而歷史也把他歸類於驕奢淫逸的昏君暴君之列。可是他真的一無是處,荒淫無道,有過無功麼,或許真相併不是這樣。

    楊堅在位的時候,二十歲的楊廣便成為南征大軍主帥,揮軍攻滅陳國,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後,楊廣主政江南十年,招攬士人,推廣文教,有效促進了南北融合統一。

    楊廣即位後,完善科舉制度,建進士科,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削奪高門士族權勢,提拔平民人才;定都洛陽,讓政治重心脫離關隴集團控制;修建大運河,西巡張掖,開拓絲綢之路,使全國物資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南北東西各方文化經濟交流得以通暢;調兵遣將,陸續攻滅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諸國,大大擴張華夏疆域,亦是東漢之後首次收復越南南部,不僅如此,他還親自率軍遠涉海拔數千米的高原,攻滅吐谷渾,征服了半個西域和整個青海,亦是華夏王朝首次將青海高原劃入版圖。

    楊廣即位僅僅五年,隋朝國勢達到華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時期,戶口數直到數百年後的唐玄宗天寶年間方才超過。這些豐功偉績足以載入史冊,就算與秦皇漢武相比,也是不分伯仲的,況且楊廣在詩歌創作領域也有非凡的成就,足以與“三曹”在文學史的地位相比擬。

    這樣一個文武雙全,軍政全能,堪為不世之奇才的人,在性格上確有這樣的缺陷:剛愎自用、好大喜功,再加上他不惜民力、急於求成的施政風格,所以在隋朝與高句麗的戰爭中,幾次打到對方几盡滅國,卻因為楊廣的荒唐決策,結果反而讓自己35萬的精兵損失殆盡,連年的征戰讓百姓苦不堪言,當天下大亂時,楊廣卻躲在揚州看風景,毫無當年征戰四方的勇氣與豪情。這樣的天下又豈會不拱手讓人。所以楊廣有過亦有功,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 7 # 話史談今

    曹操吧,小編年輕時,看電視劇三國演義,看到漢獻帝,堂堂一國之皇帝,愣是被曹操玩於鼓掌之中,認為曹操就是一十足的大壞蛋,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慢慢的覺得曹操其實也沒那麼壞,比如結束了北方多年的混戰局面,統一了北方,興修水利,屯田,等等

  • 8 # TYTV杜晉光

    看到這個題目,很驚喜,因為提問者和回答者都是在探尋真的歷史,而不是被小說帶偏,被名家權威洗腦。

    又恰好剛看到一條“他說”(另一種說法)的歷史,分享給朋友們。

    今天偶然看到了《竹書紀年》的介紹,令我大跌眼鏡。《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魏國史官所作的一部編年體通史。估計是三家分晉以後魏國繼承了晉國的史書,然後繼續以魏國為中心記錄當時歷史。這部書是西晉人盜掘戰國時期魏襄王墓葬發現,因此躲過了秦始皇焚書坑儒。詳細內容大家去百度。

    重點來了,這部書記載如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流放)堯於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禁閉)丹朱(堯之子),使不與父相見。

    這讓我對於堯舜禹看法大為改觀,繼而對於大力宣揚堯舜禹多麼聖賢的孔子產生疑問。《竹書紀年》是魏國傳承自晉國的史書,那說明春秋時期晉華人所知的堯舜是這樣的關係,應該也是當時眾所周知的事情,孔子不可能不知道。後來儒家推出孔子來說他們多麼聖賢則很有問題(當然也可能是太史公篡改了歷史)。我相信孔老夫子作為萬世師表被推崇,不可能說假話,應該是後世的儒家後人假借孔子的名義說的大道理。孔子的真話可能被秦始皇燒了,也可能被後世尊儒(利用儒家更準確)的皇家所篡改了。

  • 9 # 舊事舊人歷史說

    福康安:小說不能當歷史書讀,武俠小說更不能當歷史書讀。是的。

    相信金庸迷們,都讀過金庸先生所寫的武俠小說《飛狐外傳》《書劍恩仇錄》裡面有一個翩翩公子,朝廷重臣福康安,也許大家還記得他吧。他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和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長得十分相像。因為他們兩個是親叔侄。這純粹是金先生的想象,但是卻誤導了我很久。

    在原著小說裡,福康安是一個計謀深沉,城府很深的一個朝廷奸詐之人,他主謀所謂的天下掌門人大會,讓武林人士自相殘殺,可謂陰險毒辣,是一個小人。在他的私生活方面,他欺騙普通女子的感情最終因他而死,連自己所生的兒子也不顧惜。

    讀了小說之後,非常討厭福康安。在看了王晶導演《雪山飛狐》更是對他深惡痛絕。在這部片子裡俯瞰成為了徹頭徹尾的2號大反派。

    但歷史的事實是:

    福康安(1754年—1796年7月2日),富察氏,字瑤林,號敬齋,清朝中葉名臣、外戚、民族英雄。

    福康安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福康安早年參加第二次金川之戰。他先後率軍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保衛西藏的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統一和完整,累封一等嘉勇忠銳公。此外,他參加制定的《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和金瓶掣籤制度,對於鞏固清朝中央與西藏地方的政治關係,維護祖國的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

    嘉慶元年(1796年)二月,賜福康安貝子,同年五月去世,追封嘉勇郡王,諡號文襄,配享太廟,入祀昭忠祠與賢良祠。

  • 10 # 麻衣白髮

    在沒有了解秦始皇以前,我一直覺得雖然他統一中原,統一全國的度量尺,在歷史上的功績不可磨滅,但他焚書坑儒,殘殺儒士,晚期偏信術士,尋找長生不老藥,使得民不聊生。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個殺伐果斷但仁德之心不足的君王。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一段話: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為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起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為證,天地共鑑,仙魔鬼神共聽之!我開始慢慢的瞭解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我曾經瞭解的那樣。

    原來他並沒有焚書坑儒,記載中,焚書這一建議是由李斯提出的:

    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不知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史記·秦始皇本紀》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斯建議燒的是除《秦記》以外所有的史學書,並沒有建議將儒家的《詩經》《書》以及諸子百家的書全部銷燬,而且這段話下面還有一句:

    始皇可其議,收取詩、書、百家之語以愚百姓。

    所以說,詩書及諸子百家的書並沒有被銷燬,只是由秦朝官員沒收收藏。而項羽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時,燒燬了當時秦始皇下令所收藏的書籍,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焚書吧。

    而坑儒這件事就更不可能了,而是由於方士盧生、侯生替秦始皇求仙失敗後,害怕受到懲罰,於是捲款潛逃,秦始皇這才大怒,在京城搜捕坑殺方士四百六十多人,並沒有去坑殺儒士。

    而且秦始皇在當政時,沒有因開國功勞過大而誅殺過任何的功臣。王翦獨力消滅五國,功勞已經足夠大了,這樣的功臣在後世大多是要被皇帝“杯酒釋兵權”的吧。但是王翦的孫子王離卻還依然是統兵大將。而始皇有句話是: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顏立於天下!這樣的胸襟豈不讓後世皇帝所汗顏。

    所以說,秦始皇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心中是一個暴君無疑,可是當我們真正的瞭解歷史時,會發現事實有時候並不如此,我們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去真正的瞭解,才會有一個更完整的判斷。

  • 11 # 熊寶的主人

    蘇宏暉。

    如果不知道這個人是幹什麼的,我再介紹一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第二部》,他出現在《關河疑影》和《蛇靈》裡。

    電視劇中的表現:

    1.引誘大將軍王孝傑在其不明就理的狀態下射死李楷固、丘靜(此人已經坐實是蛇靈的人)、李元芳(擋箭受傷)三人,幸虧狄仁傑帶兵出面救下三人。

    2.唆使王孝傑叛離大周投降突厥,被後者一刀砍死。

    此人在電視劇中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但實際情況是在東硤石谷一戰中不知道為什麼扔下王孝傑不管,自己帶兵開溜了,致使其墜崖身亡。武皇知道此事後大怒,欲治其罪,但是最後赦免了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顯白的口紅品牌和口紅色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