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夭夭說歷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爭霸史上投入戰爭人數最多,最慘烈的大戰。趙國45萬,秦國50餘萬參加戰爭,持續三年最終秦國慘勝,趙國一蹶不振。戰爭背後是巨大的消耗戰,趙國頃全國兵力在長平拒守三年,國內的青壯勞動力就這麼耗著錯過春分秋收,所以顆粒無收而且四十餘萬人要吃飯。趙國雖然當時軍事實力很強大,但是它的經濟不行,消耗不起。而秦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有川蜀之地為糧倉,國力比趙國強。

    期間趙國向別國借糧,別的國家因為自己的考量都沒有幫助趙國。這是為什麼嘞?

    當時秦趙兩國都是軍事大國,鷸蚌相爭漁人才能得利,其他國家就是萬看著這兩虎相爭,之前戰況尚不明朗,誰也說不清到底哪國能夠取勝,就算趙國勝了也會成為第二個秦國。

    而且其他五國都有自己的問題,首先南韓:這場戰爭就是因為爭奪南韓的上黨引起的,南韓完美的把戰爭引到了趙國,讓自己暫時有喘息之機,南韓在戰國七雄中實力是最弱的,是個醬油國家,誰都可以踩一腳,秦國取上黨是要依靠太行山東出。南韓舍掉了上黨也就失去了立國之本,他沒有能力幫助趙國也不會幫助趙國。

    燕國和秦國領土不接壤沒有與秦國發生過大的衝突,而且秦國遠交近攻。而燕趙接壤,世代為爭奪地盤發生過很多摩擦,是世仇。削弱趙國是燕國喜聞樂見的,所以燕國絕對不會幫趙國。

    齊國在五國罰齊之後就逐漸衰落,首要任務是恢復國力。秦國在戰前多次試探齊國,得到齊國中立的立場才敢頃全國之力伐趙。趙國軍事實力強大但是國力很弱。長平之戰打到最後就是國力的戰爭,是一場消耗戰。

    楚國是唯一一個沒有變法圖強的國家,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多次打敗楚國,得到了楚國大面積的土地和城池。連楚國首都郢都都被秦國攻破,楚國被迫遷都壽春,重新建立政權,恢復國力。所以楚國是處於自顧不暇的境地,根本騰不出手來幫助趙國。

    魏國獨霸幾百年,最有機會稱霸。但是魏惠王決策失誤,將戰線從西線轉移到東線。給了秦國東出的機會。魏國的河西、河東、河內之地盡失,被秦國壓制。雖然信陵君主張就趙國,但是魏王不同意。

    打到最後持久的消耗戰讓兩國都有點吃不消,尤其是趙國。趙孝成王沉不住氣,中了秦國的反間計。其實未必秦國的反見計多麼有用,只是趙國拖不起了,趙王迫切需要速戰速決,這也是秦國所希望的。換下廉頗,紙上談兵的趙括去了。白起用計誘使趙軍傾巢而出,用25000輕騎佔據原來趙國所修的防禦。將趙軍圍困在丹河,造成了趙國出不去回不來的尷尬局面。這時候趙王和秦王的決定又左右了戰局,白起請求增兵,秦王馬上在國內招募新兵送去前線,而趙括沒能等到趙國的援軍。

    趙軍在被圍困四十多天後,彈盡糧絕,已經是人吃人了。趙括組織四次突圍都沒能打出去。趙括被射殺,趙軍投降,被秦國全部坑殺。趙國的失敗雖有趙括的貿然全出的失誤,趙孝成王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沒有國運之戰的意識,在秦趙對峙中舉棋不定沉不住氣,期間派使臣往秦國,給了別的國家一個秦趙和談的跡象,誰還敢去救趙國?他們只想維持住之前的平衡。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一、列國自顧不暇。

    在戰國晚期,己經沒有幾個諸候國能與強大的秦國對抗了。各個國家都在秦國的“文攻武嚇”之下噤若寒蟬。

    縱觀秦國在東佂程序中,各個諸候國無不身受其害,幾乎沒有哪個諸候國能夠得以倖免。在秦國的長期壓制之下,各國無不畏秦如虎。因此即便他們有援趙之心,也要充份考慮利弊得失,才會下定決心。

    這一點可以從秦軍“二打邯鄲”,而趙國費盡心機請來的魏、楚援軍,起初卻按兵不動,坐觀秦、趙拼殺,而無動於衷便可看出!若非魏無忌奪了魏軍兵權,率領魏軍力抗秦軍,恐怕趙國早就被秦國吞併了。

    二、高估趙國實力。

    趙國的實力雖然不如秦國,但在七雄之中還是擁有與秦國一戰的實力的。這一方面是因為趙國身處四戰之地,因而民風尚武之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趙武靈王,棄車改騎、改革服裝,以騎射強國之後,趙國的軍力也的確不俗。

    趙國能夠消滅在晉國時代,都沒能消滅的中山國,就可以證明趙軍的戰鬥力。更不用說趙國還可以向北拓地千里,並屢次打壓另一個強國——燕國。燕國即便是在趙國因長平之戰國力大損後,也沒能在趙國身上佔到便宜。

    趙國的軍隊戰鬥力尚可,因此各國都認為秦、趙會相持下去。而沒有預料到擁有四十多萬軍隊的趙軍,會被秦軍一鼓殲滅。更不用說其他各國也都希望秦、趙兩國互相削弱了——在其他諸候的眼裡,如果能夠使秦、趙兩國在長平之戰中,都遭到嚴重摺損,是最為樂見的。也因此不願積極施以援手。

    三、趙國戰略失策。

    假如趙國能夠堅持廉頗“深溝高壘,以疲秦、弱秦”的策略,那麼趙國也不會戰敗!其他諸候國自然也都在密切關注,秦、趙兩軍的動向。起碼在廉頗為帥時,秦軍沒能消滅趙軍。既然趙國能夠力抵強秦,那麼其他諸候國自然也就不必冒險援趙了。

    假如趙國能夠一心一意挫敗秦軍的冒險,而不是又想打,又抱有和談幻想的話。那麼其他有實力的國家:如楚、魏等國迫於利害關係,也必會在判明形勢後,或對趙國給予支援。但是因為秦、趙兩軍長期對峙,而且在趙括取代廉頗前,秦軍也沒能取得實質性進展。所以各國或對秦、趙達成和議,抱有一定期待。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對於冒險援趙自然就沒有那麼積極了。

    假如趙國在戰爭開始前,就預先同列國聯合,共抗強秦,或者說服其他諸候國對趙國抗秦給予物資支授:如糧草等後勤保障。那麼趙國也可能會在這場對耗中,拖垮秦軍!然而在最初,趙國沒有想好應敵良策,等打到無力堅持了,再想求那些本就存在著矛盾,而且又各懷異心的國家,對自己提供支援則為時已晚了。

  • 3 # 胡楊侃大山

    題主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可能是:為什麼長平之戰趙國45萬大軍被圍,諸侯都不去救,以致於統統被秦國收拾掉了?

    我們先來看看長平之戰發生的時間。長平之戰爆發於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60年。而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36年到前221年。也就是說趙國長平之戰慘敗到最後開始統一六國都還有24年時間。因此並不是長平之戰一結束,秦國就馬上統一六國了。長平之戰當然是戰國末期最強兩雄國之間的戰略決戰。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20多年後就被滅亡了。但秦國當時也只是慘勝,史載“秦卒死者過半,海內空”。因此當時各國並沒有想到20多年後會被秦國全給統一了。

    東周建立到長平之戰時已有500多年。前期為各國諸侯爭奪霸權的春秋時期,後期則是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到此時,歷經500多年的大動亂,又有誰會想到不久之後就會歸於一統呢?此時的諸侯只會想著兩件事:一是看別人互掐,自己隔岸觀火,其兩敗俱傷自己反而更安全。二是趁別人虛弱時趕緊去佔點便宜。長平之戰後的公元前251年,燕國還為此主動進攻趙國,只是被名將廉頗痛擊。史載:“趙國的壯丁都死在了長平,遺孤還沒長大,可乘機進攻。”

    因此,長平之戰時各國只會坐觀龍虎鬥,自己樂呵呵!

  • 4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諸侯國就不救趙國要看兩個因素,一是雙方之間的關係,二是時間。趙國的人緣在諸侯國中並不是那麼好,在燕國齊國南韓、魏國眼中也是大boss級的反派。燕國和趙國都佔據河北之地,雙方有直接的地緣衝突,雙方交戰多年,廉頗等人都在燕國身上刷過戰績。在長平之戰後燕國還發全國兵力進攻邯鄲,結果被廉頗擊敗,所以燕國這個時候不痛打落水狗已經是很難得了。趙國和齊國的關係也不好,在樂毅組成的攻齊五國聯軍中趙國是大股東,廉頗能當上上卿也是因為在攻打齊國時奪取了陽晉。雖然齊國復國,但戰爭創傷十分嚴重,齊國在戰國後期的主要策略就是宅在山東老家不出手,就連自己身邊的魯國也沒有吞併,魯國到最後是被楚國吞併的。南韓一度和趙國的關係十分密切,但長平之戰前是趙國春拿走了本屬於南韓的上黨郡,對於南韓來說,上黨郡在秦國國手中在趙國手中沒有什麼區別,損失的都是自己,所以南韓也沒有動力援助趙國。心中的魏國已經在此前的戰爭中被秦國打得元氣大傷,全國上下除了信陵君外都被打出了恐懼症。趙國和魏國的關係也不好,廉頗就在對魏國的戰爭中奪取了安陽和幾兩地。南方的楚國此前已經被白起攻佔了首都,新地盤從湖北轉移到了江淮一帶,對北上沒有太大的興趣。天河之戰相是三年時間,最後的決賽是在一個月之內打響的,如果此戰前後諸侯國們沒有做好備戰準備,那麼它們很難跟上節奏,及時援助趙國。和邯鄲之戰截然不同,邯鄲之戰的時候諸侯國已經意識到了,如果不救趙國秦國將一家獨大,而且邯鄲之戰持續了三年也給足了足夠的救助時間

  • 5 # 蓋世楠爵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為爭南韓上黨郡而引發的戰爭。發生在秦昭襄王時期,雙方投入兵力一百多萬,歷時三年,以秦國勝利告終。

    長平之戰期間,只要有一家諸侯傾向誰,誰就有獲勝的可能。至於其他諸侯國為啥不支援趙國,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其他諸侯國在當吃瓜群眾,等秦趙雙方拼個你死我活,好撿便宜。像楚國、魏國、齊國這樣的。

    二、秦國利用合縱連橫的手段,解除了其他諸侯國聯盟的可能。

    三、其他諸侯國實力不行,像燕國這樣的小國。魏國也被秦國打怕了。

  • 6 # 千史千尋

    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在這場決戰中,趙國大敗,由“紙上談兵”趙括率領的趙軍更是被秦將白起坑殺了有四十五萬人之多。大家都知道當時的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趙魏秦,那秦趙兩國在這場長達三年的大規模殲滅戰進行之際,齊楚燕韓魏等其他五國為何坐視不管、救援趙國呢?接下來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幾個國家為什麼不救趙國。

    一、齊國

    秦趙兩國對峙之時,關於趙齊兩國之間的互動及其結果,《史記》中是這麼說的:

    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周子曰:“不如聽之以卻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為此而務愛粟,為國計者過矣。”齊王弗聽。

    說的什麼呢?當時因後勤能力沒跟上、糧草急缺,趙國便派人向齊國借糧,齊臣周子便勸諫齊王借糧給趙國,否則秦兵不會退,並打了個“趙之於齊相當於嘴唇之於牙齒”的比喻。除了解釋不救趙帶來的後果,也解釋了救趙的好處,即這不但是高義之舉,打退秦兵也會揚名。但最後齊王還是沒聽從周子的建議。

    大家看,趙國借糧,這也是很主動了,齊國的大臣也在旁勸說,但齊王還是“弗聽”,那齊王真的目光短淺才見死不救嗎?這樣拒絕真不是意氣用事嗎?下面簡單說下趙齊之間的“小故事”。

    公元前353年,齊國“圍魏救趙”,齊對於趙來說是救國之恩了,而且齊出錢出人的損失也不少,但趙怎麼“回報”的呢?公元前284年,秦趙魏韓燕等五國聯合伐齊,最後打得齊只剩莒和即墨兩城堅守,幾乎亡國了。這就相當於一個人曾經損失了自己的錢和人去救你,你卻在後來趁機聯合其他人打他,還一起搶他的錢和房子。誰會忘了這樣的深仇呢?

    況且,這長平大戰,還不是因為趙王貪心,拿了原本韓已經送給秦的上黨郡,才引起秦不滿而攻趙。你貪心拿了別人的東西,自己守不住這東西,還讓我出錢出力地幫你打架,這簡直沒道理嘛,我們又不是好朋友!

    還有一點,齊秦兩國並不接壤,所以齊對長平之戰並不十分緊張。

    而且,五國伐齊後,齊國需要儘快恢復國力,所以齊的態度比較中立——我既不幫你,也不幫著別人打你。

    假如齊借糧給趙了呢?假設下,在齊的後勤保障下,趙打敗了秦,沒有了西邊秦的憂患,轉過頭東攻與之接壤的齊,憑著齊國那點領土和人口,怎麼擋得住趙國的虎狼之師呢?

    道理明顯擺在這裡了,所以即使不是齊王建,換了別的齊王甲或齊王乙,也會拒絕幫趙的。

    二、楚國

    至於楚國,可以從它的政局分析入手。

    當時的楚王是楚考烈王,他曾經在秦國做過將近十年的人質,對楚國軍政大權,因其政敵長期經營楚國的原因,並沒有完全的把控。所以在長平之戰中,正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楚國政權不穩,不僅不能幫助趙國後襲秦國,而且要討好秦國,好讓秦不要支援政敵來搞自己。

    還好,長平之戰分散了秦對楚的注意力,使得楚王有時間能穩定和把控朝政。待到後來的邯鄲之戰時,楚王已完全掌控了朝政,那時楚國選擇了幫助趙國,這就是後話了。

    三、魏國

    當時魏國朝堂內部分為以信陵君為首的親趙派和以丞相須賈為首的親秦派這兩股勢力。如果秦敗而趙勝,趙最要感謝的自然是功高蓋主、勢力龐大的信陵君,魏王到時能以什麼來壓制信陵君的,那時的朝政恐怕不再由自己掌控了。

    魏國也在經歷伊闕大戰和華陽之戰後,近三十萬魏軍死於白起帶領的秦軍之下,霸業日薄西山。在秦趙兩個大國前面,魏國猶如在兩個食肉動物之間的食草動物,一個不能得罪(趙),一個得罪不起(秦),想插手很有可能把自己搭進去。所以,選擇坐山觀虎鬥便是最好的做法了。

    四、燕國

    秦燕兩國並不接壤,也就沒有領土之間的糾紛。

    另外,在戰國中期,燕國和趙國之間的戰爭反反覆覆地,總處於幾年打仗幾年休息的狀態;戰國末期,趙武靈王在位時期,燕國基本上成為了趙國經常征伐的物件。所以燕趙兩國可謂是世仇了,長平之戰後的燕國趁火打劫趙國,更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一個恨不得你去死的人,又怎麼會幫你呢?

    五、南韓

    南韓在戰國七雄中是最弱的一個了,在秦面前,就像一隻兔子面對一頭獅子,不然也不會割讓上黨郡這塊戰略要地。自己連自保的能力都沒有,縱然想救他人,也是枉然。

    還有另外一點,南韓把原本承諾給秦國的上黨郡又送給趙國,難道真沒有禍水東引的意圖嗎?如果有此意,秦趙兩國交戰豈不正和自己的意思!

    以上分別從齊楚魏燕韓五國各自情況出發,來說明這五個諸侯國在長平之戰中沒救援趙國的一些原因分析。五國救趙也罷,不救趙也罷,肯定先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一致選擇了坐山觀虎鬥;而到後面的邯鄲保衛戰時,趙楚魏三國又反過來聯合抗秦,一切也都說得過去了,大家說是嗎?

  • 7 # 三點水談

    個人理解,諸侯國不出兵援救恐怕是真的不想去救,不敢去救,沒發去救。

    第一,當時是秦趙兩大強國的爭鋒,那些昔日的強國如魏齊楚都已經衰弱。如今就等於是蝦兵蟹將,面對兩條大魚在那裡奪食,還不如養精蓄銳,說不定能夠漁翁得利。如果貿然出兵,贏了也是損兵敗將,輸了更是得罪了其中一個強國,沒有一點好處,所以都不想去救。

    第二,長平之戰後期,秦趙兩方也是出現和談,一怕雙方一旦和解,其他幾個小國就是秦趙手底下的魚肉,幾十萬大軍過來,幾乎是滅頂之災。二怕出兵,就等同是把秦國得罪了,戰國時期,秦國軍隊,戰力還是令諸侯膽戰心驚的,因此,都不敢去救。

    第三,實力不允許,沒法去救。中原的韓魏,經過伊闕之戰,已經元氣大傷,後期秦國又是不斷打壓施威,能保住小命就不錯了。五國滅齊,齊國還在恢復元氣當中,要出兵救援,一個都沒有。北方的燕國和齊國復國時的一戰,也是黔驢技窮了,也失去了那個叫囂的本事。也不能救趙,再說了燕國是秦國的姻親盟友,就更不會傷和氣了。楚國自己也是難受的要死,被白起打得趴下了那些次,也是沒發那麼快崛起了。

  • 8 # 好嗨喲讀歷史

    謝謝邀請,我來說下我的觀點吧。首先是諸侯國本意上是不想救趙國,當時秦國和趙國就像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蘇聯和美國一樣,是當時世界的兩大超級強國,對於其他強國來說只希望秦趙兩國相鬥,然導致兩敗俱傷才能讓其他國家坐收漁翁之利。其次,趙國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操作使得其餘諸侯國誤以為秦趙有議和的可能,打消了其餘諸侯國試圖援助趙國的念頭。最後,諸侯國還是擔心禍水東引,怕救援趙國惹得秦國轉而攻擊自己,畢竟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上黨太守馮亭私自向趙國獻土納降,違背了韓王的旨意,使得攻韓的秦軍轉而攻擊趙國。再具體說下這三點如下: 第一,秦趙長平之戰發生於公元前262年,結束於公元前260年。這是一場國運之戰,也是一場國家綜合實力的比拼。距離長平之戰前7年的公元前269年,秦趙爆發了閼與之戰,這一戰趙國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秦軍,趙奢也一戰成名。在更早之前的公元前279年,則是秦楚之間的鄢郢之戰,這一戰使得楚國不僅丟掉了國都和大量國土(江漢平原這一產糧基地損失),還讓楚國在心裡上害怕秦國。魏國和南韓國力衰落,燕國地處北方,國際影響不足,並且還是秦國的盟友,齊國在公元前284年因五國伐齊使得國力大幅減弱。楚國也被秦國打的一蹶不振。因此,在公元前262年左右,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國家是趙國和秦國。也只有趙國還有實力單獨對抗秦國。在這場戰爭中,其餘諸侯國裡就有楚、韓、魏、齊四國被秦國打過,早就瞭解了秦軍的勇猛,在心裡上害怕秦國。而且這些諸侯國希望秦趙鬥個兩敗俱傷,自己也好從中漁利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各諸侯國的態度應當是希望秦趙勢均力敵的鬥爭,不希望天平向任意一方傾斜,這樣本國才可以透過向兩方加籌碼從而獲得秦趙給予的利益承諾。直接出兵救援耗錢耗力,最保本的就是做各種姿態,迫使秦趙兩國給予實惠好處。 第二,秦趙兩國也不傻,知道列國想乘機漁利,因此在外交上展開鬥爭。趙國希望齊楚援助,最好拉攏韓和魏,從而夾擊秦軍,燕國也穩住他,不讓他從後面攻擊自己。趙國與秦國在長平對峙之時,趙國也向秦國派出使者,想使出一條緩兵之計,讓趙國喘息一下。但是秦國卻大張旗鼓歡迎趙國使者,使得天下都知道秦趙在議和,其餘諸侯一看,兩個超級大國要聯合,不知道下一步會打誰的主意,於是都不再輕易承諾,反而靜觀其變。這使得秦國獲得了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使得秦國順利的使出了反間計。使得綜合國力較弱的趙國不得不換帥搏一把,因為趙國已經耗不起了。 第三,秦軍本來就是攻打南韓,意圖奪取南韓的上黨地區,本來就不想惹趙國,結果趙國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上黨地區,使得秦國立馬進攻趙國。所以各諸侯國也不想惹怒秦國,引得秦軍進攻自己。因此,各諸侯國沒有在緊要關頭救援趙國。最後長平之戰結束,山東六國再也無力單獨對抗秦國,使得後面邯鄲保衛戰時,各諸侯國不得不出兵救援,因為不救援就會被秦國各個擊破(齊國始終置身事外,因為五國伐齊傷的太深了)。

  • 9 # 漩渦鳴人yy

    其實講一句實話,比如說兩個比較壯的人在那裡對峙,你作為一個比較弱小的人,你敢不敢上去勸架的?

    你肯定是不敢,為什麼這兩個比較壯的人搞不好看見你不耐煩了,矛頭直接指向你這種事情常有,比如說家裡面兩個人吵架,你如果上次摻和進去的話,這倆吵架的人直接把你當做共同對手,把你給往死裡罵,這怎麼辦呢?

    長平之戰其實也就是趙孝成王腦子發熱再加上腦子短路,最後搞成這副慘狀。秦國跟趙國80萬大軍對峙,這個時候這兩股勢力對峙在一起,沒有爆發大型戰爭,這話說出去你信嗎?

    我相信當時很多諸侯就感覺這倆人到底要不要打架,這兩個國家到底要不要打?不打我們可就洗洗睡了。

    很多當時其他諸侯的國家看到趙國或者是秦國發給他們的國書的時候,都表示懶得去看,反正也就那幾句話。

    這還算得上是比較有節操的,沒有節操的,甚至聯通秦國或者是聯通趙國一起,把你這支軍隊當做一個開胃小菜直接給處理了!高手過招,這時候要是來一個提手,那絕對把這個提手往死裡打,為什麼因為你破壞了絕症氣氛,因為你過來攪局,因為我搞不清楚你過來是不是想撿現成的。

    萬一我們兩個打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最後你派自己的軍隊出來撿一個現成的,那我往哪裡哭去?

    秦國雖然打贏了長平之戰,但是損失絕對少不了這種情況之下秦,趙兩國兩敗俱傷,此時只要有任何一個諸侯國,派出一支軍隊完整的待在旁邊,這個時候在秦國和趙國打了兩敗俱傷的時候直接出來收人頭,你能阻止的了的秦國和趙國即便不會全軍覆沒也會死傷慘重。

    所以在秦國和趙國處於長平之戰的對峙期的時候,無論是哪個國家的軍隊秦國和趙國的第一反應不是請他過來增援,而是讓他定死在自己的國家上面,不讓他們加入長平之戰一步!

    當然這幾年經過秦國武安君白起的折騰,實際上很多國家已經失去了爭雄的資本,尤其是楚國,魏國,南韓能夠做成的軍隊基本上已經損失殆盡!沒有軍隊,你靠什麼去打仗?

    所以秦國,趙國公平之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加入進來,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洛神好度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