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數字使用者19730209
-
2 # 多臻貴
清朝時代,蒙古待遇已經是歷代最好的!
在1206年以前,蒙古各部混戰不斷,成吉思汗橫空出世,統一蒙古,又率眾南征北討,奠定蒙古帝國龐大的疆域!
但對底層蒙古民族並沒有獲得實際利益,根據元史記載,災荒之年需要賣兒女才能度日,其生活與社會地位慘烈,未必比漢人優越!
正因如此,在明朝北伐的過程中,數以百計的蒙古部落,選擇嚮明王朝投降,如朵顏三衛,寧夏衛等,充實明王朝騎兵作戰的能力!
但這種羈糜性質的關係並不穩固,尤其是明代不開放的邊境,對蒙古部落的盤剝,導致蒙古各部的反抗始終沒有斷絕!
我們曝光放的更遠,就會看到明王朝承受蒙古各部進攻時,蒙古也損失數以萬計的騎兵,而他們的家人正等著糧食哺育幼小的孩童!
清朝能夠於亂世中取得勝利,與蒙古各部良好的關係,清朝努爾哈赤時,所有貢品半數給與蒙古各部,延續到清朝入關!
定鼎中原後,清王朝賦稅激增,同時為了遏制蒙古強大,威脅清朝的統治基礎,所以削減賦稅,但同時給與自由通商的權利!
自由通商表明對蒙古地位的認可,使其民眾在災荒之年,可儲備必要的物資過冬,清朝康雍乾三代祭祖東巡,都會對蒙古王公大加封賞!
所以,在清代,即便蒙古遭遇災年,都會得到清王朝全力的救助,保障基礎民眾的生活!解決了蒙古民族數百年只能以掠奪才能生存下去的法則!
而黃教的傳播是物質生活滿足的產物,清代統治者,只是將皇權與教權連線,使得蒙古民眾對清朝有著親近感!
所以,苦與不苦在於對比,清朝保障蒙古民眾基礎的物質,和最為真誠的認可,這遠比強權建立的關係穩固!
-
3 # 文舍
蒙古歷來作亂中原的原因。
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為了促使水資源和草場的重複使用而不斷遷徙的一種生活方式。
由於到了冬季,無法繼續放牧,遊牧民族為了生計就需要將羊毛、肉類等物品前往中原進行兌換生活必需品,然而中原歷代對通商有嚴格限制,這就導致了遊牧民族為了生計,經常禍亂中原的原因。
可以參考明朝對沿海地區的貿易限制“寸板不許下海”,就可推算出對陸地貿易的限制和不公。
清朝解決了這一問題清朝是一支有滿、蒙、漢三族共同執政的政權,因此在貿易往來上會多多照顧蒙古,有了合理的通商,蒙古冬季也可以很好的熬過去,如果沒了生計煩惱,誰還會去打仗玩命呢?
至於做和尚,由於清朝取消了“人頭稅”人口得到了釋放,家庭對於養不起的孩子,還是很樂意送到寺廟的。
清朝最偉大的壯舉就是取消人頭稅清朝首次取消人頭稅,一家納稅多少不在和人口有關,由於中化民族自古就有多子多福的習慣,也導致了清朝人口到達四億,由於人口暴漲,糧食生產卻跟不上(沒袁隆平),導致清朝人民普遍吃不飽。
關於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一位蒙古親王、成吉思汗二弟的後代,更是一位沒有民族偏見的愛過主義者。
上圖為僧格林沁
其沒有民族偏見表現在提拔漢人將領張曜,漢人張曜目不識丁、天生神力,由於組織農民對抗捻軍時被圍,剛好被路過的僧格林沁所救,僧格林沁對張曜的指揮才能非常看好,一路將其提拔到河南布政使(相當於河南財政廳),之後張曜被調往新疆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收復新疆後擔任山東巡撫。
上圖為張曜
-
4 # 老程
他們以為這就是命,人生下來就該遭罪。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還成天沾沾自喜,當然封建王朝的愚民統治也是重要原因。
-
5 # 風雪西樓夜
(清末蒙古勇士)
這主要是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成功,恩威並施。一方面與蒙古貴族聯姻,成了親戚關係;另一方面加大對蒙古貴族的待遇,使得他們對清朝感恩戴德,搞定了頂端的蒙古貴族,處於社會底層的蒙古人,就沒有反抗的機會了。
清朝還有更厲害的一招,對待蒙古,是採取了“絕其智而用其力”的政策,只許蒙古人信奉喇嘛,而不准許蒙古人讀漢文書籍,如光緒二年奏定:“蒙古公文呈詞等件,不得擅用漢文,違者照例科罪名。”
這便使蒙古人由於知識的匱乏,進而陷入不能前進的境地。至於高深的學問,更是不能發展。這樣做的好處是,蒙古人的文明就不能得到快速的發展,人的視野也就短了,缺乏了長遠的眼光,就很容易被一些小恩小惠給矇蔽了雙眼。
而在這一方面,女真人就聰明的多了,大力吸取漢文化的知識,為民族的發展汲取養分,為治理一個龐大的帝國積累經驗。
同時,清朝認為蒙古驍勇的騎兵和戰鬥能力可以利用,所以在軍隊方面特別組織了蒙人的八旗兵,分為若干盟,封了無數的王公,各自獨立統率部落。
(蒙古貴族)
而且更星羅棋佈地駐派了將軍、福將軍、參贊大臣、辦事大臣、都統、副都統、協領、佐領等,掌管部署和徵調的機構。清朝派駐的大臣嚴格地劃分了各旗之間的旗界,頒發不極為嚴厲的法令,禁止各部落之間遊牧。
清朝經常把蒙古軍隊調到最前線,如在征服西藏的過程中,不但調動大批蒙、漢軍隊到前線,並且令他們駐紮在西藏,以維護清朝對西藏的管理和統治。
另一方面,清朝又擔心蒙古人的軍事力量因長期得到鍛鍊而加強,影響自己的統治,因此始終保留著蒙古的封建分裂局面。
清朝是有步驟地逐漸加強蒙古的封建分裂狀態的,把蒙古人分割隸屬於二百多旗,旗與旗之間不準越境放牧和往來,每旗設札薩克統治,各札薩克互不統轄,長期造成分裂局勢。
清朝皇帝居於最高的地位,採用封爵制度控制蒙古王公貴族,蒙古王公貴族擁有政治特權和優厚的經濟待遇,使得他們對清朝感恩戴德。
如每年的俸祿,蒙古親王2000兩(其中,科爾沁旗親王略高於此),蒙古郡王1200兩。以下類推,至輔國公200兩。
並且透過這些王公貴族對蒙古人進行奴役統治,不但造成蒙古人的貧困與痛苦,更嚴重地阻礙著蒙古人的發展。加上文化上的日益低落,不容易與中原內地接觸,終使蒙古民族陷入惡劣的境地。
就算是清朝中後期,財政狀況困難,很多經濟待遇下降或取消了,一些蒙古王公貴族還是對清朝政府感恩的,所以僧格林沁親王還是對清朝非常效忠。
-
6 # HuiNanHistory
誰說蒙古人沒有反抗清朝的?你難道沒有聽說過“撤驛之變”嗎?
撤驛之變,發生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的喀爾喀蒙古。
這一事件的背景是準噶爾戰爭。
在對準噶爾的戰爭中,喀爾喀蒙古人要承擔比較繁重的兵役,同時還要保障驛站的通暢。這種高壓式的人力和物力的剝削,使得喀爾喀人苦不堪言。
乾隆二十年(1755),喀爾喀地區又發生了雪災,大量人畜死亡,致使當地蒙古人的反清意識高漲。
在這個時候,負責監送阿睦爾撒納的二世哲布尊丹巴之兄扎薩克親王額琳沁多爾濟,由於自身的疏忽,放跑了清朝的這個心腹大患。乾隆以“有意貽誤,致使逆賊兔脫”的罪名,將額琳沁多爾濟處死,使得喀爾喀王公對清朝的不滿進一步加深。
與此同時,另一位以前曾和阿睦爾撒納交好的喀爾喀和託輝特部王公青袞雜卜擔心清朝會追究他的罪過,於是就鋌而走險,決定發動政變。
他一舉切斷了張家口和烏里雅蘇臺之間的所有驛站,自“十六驛至二十九驛一時盡撤,羽書盡斷”。這就是“撤驛之變”。
“撤驛之變”最後自然是平息了。
這裡所謂的僧格林沁,你沒意識到他是既得利益階層嗎?是清朝給了他一切尊榮。
至於所謂“家裡男丁多的時候必須出家做和尚”,這是胡說八道。
還有“大肆修建寺廟”——這其實恰相反,滿足了一部分蒙古人的需求。總而言之,不懂的事就別胡說了。
-
7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古代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巨大威脅。歷朝歷代都不得不維持一支龐大的軍隊,來應付北方遊牧民族的軍事入侵。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原因,一是因為他們善於騎射,軍事力量比較強,再一個就是因為他們物資缺乏,需要從中原取得相應的物資來進行才能夠生存。
蒙古在成吉思汗斯汗之前,一直過得非常的苦。因為草原物質缺乏,所以他們的人口一直受到抑制,災荒年代很多人都會餓死。而中原王朝又對他們進行封鎖,他們無法從中原得到足夠的物資補充,所以不得不興兵入侵中原。成吉思汗興起之後,蒙古幾乎佔領了整個亞歐大陸,不過那也是上層階級受益,底層階級並沒有得到多少益處。
而蒙古帝國興旺的快,衰落的也快,四大汗國和元朝被滅亡之後,蒙古依然佔著北邊的草原,雖然軍事力量還比較強大,但是草原上物資極度缺乏,他們又回到過去那種慘淡的狀態。明朝開國之後,如同先前的王朝一樣也是對他們進行封鎖,所以他們過得還是相當艱苦的。滿清興起之後,歷代君王都努力同蒙古交好,他們所得的收益很大一步都會送給蒙古,所以得到了蒙古的支援,後來能夠入關取得天下。
即使滿清奪得天下之後,對蒙古還是採取拉攏的政策。滿清皇帝去北邊巡幸的時候,都會賞賜蒙古人不少東西。而且與過去的朝代相比,蒙古可以和中原王朝自由貿易,取得他們所需的東西,所以蒙古人的境況已經比以前的朝代好了很多。至於蒙古人過得依然非常的艱苦,那是因為蒙古草原的環境所致,這個誰也改變不了。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在滿清的時候,雖然蒙古人過得還比較差,但是已經比前朝好多了。再加上滿清引入了宗教政策,適當的麻痺蒙古人,所以蒙古人自然就不會反抗。
-
8 # 明月照邊關
蒙古在清代以前一直不屬於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之內,直到清朝時,蒙古才納入中原王朝的統治之內,成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這得益於清朝統治者的高明手腕 清朝統治者透過以下幾個手段,徹底斷絕了蒙古的反叛不斷
1.實行盟旗制度,把蒙古草原上的部落劃分為不同的地域,相當於分開治理,據說清朝一共把蒙古劃分了200多個盟旗部落,各個盟旗之間不準越界流動,清政府派遣官員進行管理,這就杜絕了蒙古人再次統一的可能。
2.大建喇嘛廟,蒙古人大都信奉喇嘛教,清朝統治者不信教,但為了統治需要,清政府在蒙古草原上大建喇嘛廟,讓每戶蒙古家庭只留一個男子負責看家,其他的家庭男性成員全部出嫁信教,大大降低了蒙古人的生育率,杜絕了蒙古的兵源補充。
3.戰爭上打服,清政府打敗了漠南蒙古,最後又降服了漠北,自稱正宗的草原大汗,得到了蒙古各部落的承認,有持續打擊莫西蒙古,最終透過政治和軍事的雙重手段,蒙古人完全臣服於清政府的統治,不敢也沒有力量起來反抗清政府的統治了。
-
9 # 歷史早知道
蒙古帝國的真正意義上的隕落是在1634年,蒙古最後一代大汗林丹汗病死,兒子額哲繼承其汗位,然而此時女真人強勢崛起,沒多久額哲就率部投降了後金,從此,持續了數百年的蒙古帝國滅亡。
進入清朝以後,曾經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怎麼突然變得安靜,不敢再造次了了?我覺得原因總共5個,事實上這5個原因,也就是清朝統治者所採取的方針和政策。
一、政治聯姻。
經常看清朝宮廷劇的朋友們,應該不難發現,清朝皇帝的後宮有很多蒙古女子,他們來自蒙古草原,比如皇太極的皇后哲哲以及莊妃,就來自蒙古的科爾沁草原,這2為妃子都是博爾濟吉特氏。為何清朝皇帝要娶蒙古女子為妻呢?原因很簡單,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想要對抗明朝,可是自己勢單力薄,他就充分利用了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思想,把與明朝不合的蒙古人拉攏過來,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和蒙古貴族聯姻,這樣雙方就成為親家,自然是同仇敵愾,一直對外了。從此,滿蒙聯姻成為清朝的3大國策之一,一直延續了300年。
二、大力度封官進爵,籠絡蒙古貴族。
光聯姻是遠遠不夠的,清朝統治者為了拉攏蒙古貴族,大肆為他們加官進爵,清朝的王公制度,在蒙古同樣適用,一時間,蒙古各部也出現了由清廷加封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等,然而清廷根據每個人的品級不同,發放相對應的工資、福利等,這些蒙古貴族可謂是名利雙收,所以大家都很高興,如此以來,雙方在無形之中達成了一種局面:清朝世代為天子,蒙古世代為王公。畢竟沒有人放著舒服幸福的日子不過,起兵造反,跟清朝過不去。
三、武力解決不臣服的部落。
蒙古的大部分部落都臣服於清朝,當然也有極個別的,不服氣就打,這些少數蒙古部落要想打敗強大的清朝,無論是軍力財力還是後勤保障方面,遠遠都不是清軍的對手,比如實力強大蒙古人葛爾丹起兵造反,最後也是被清軍打,最終兵敗自殺。
四、分塊治理。
之前的蒙古各部居無定所,來回遊蕩。清朝直接將其的地盤固定起來,各部只能在自己的地盤裡面活動,不得串親戚,不得私自結盟,同時還派出相應的官員前來管理和監督,如果發現有部落私下裡關係走的比較近,那麼果斷約負責人談話和整改。
五、推行黃教
黃教也被稱為中國藏傳佛教,清朝大力在蒙古各部之間推行黃教,興建大量的喇嘛寺廟,然後讓大量的蒙古男子去寺廟信奉黃教。清朝規定:每家只需留出一個男子娶妻生子,傳宗接代,其他男孩子都要去寺廟信教,當喇嘛。如此以來,大家都去信教當喇嘛了,誰還有心思造反?就這樣,蒙古曾經驍勇善戰的民風逐漸變的不那麼好戰。
就這樣,蒙古各部在清朝的管理下,被治理的井井有條,對清朝俯首稱臣,基本上沒有哪個部落敢公開和清王朝叫板。
-
10 # 碼字的蝸牛
前言
小冰河肆虐雖然不是明朝滅亡的首要因素,可也是最主要的次要因素之一。
可由於史料的缺乏,很少有人能瞭解到同為清朝版圖的蒙古高原,同樣也在小冰河的肆虐中逐漸衰落。
畜牧是蒙古高原牧民的傳統生計,可蒙古人已經在明朝時期陷入了困境。天災不斷,有時是“積雪過多而無法出去放牧,有時則是降雪不足而不能在乾燥的寒冬中維持牧場的飲水”,有時雖然強大的部落佔據了最溫和的牧場,可由於人口的劇增,反而致使牲畜集中而不斷糟蹋牧場,最終又無草可食。
明朝階段(15世紀-17世紀),最常見的也是危害最大異常的“暖潮”過後的乾旱,又突如其來的寒潮。最北的牧場牲畜被寒潮困住,因無草可食,最終幾天之內可能牲畜的死亡成千上萬。而最靠近中原的內蒙陰山一帶,則又因為乾旱致使了蝗災不斷。
因此現代的研究發現,明朝從成化皇帝(宣宗)開始,每當小冰河肆虐的時期,北方的蒙古就會在寒潮或暖潮到來之後的一到兩年內不斷侵犯明朝的邊疆。
而且明朝為了分化蒙古諸部,有意識地扶持中部的蒙古諸王,在明朝歷史裡,唯有中部的諸王可以與明朝開邊市,而靠近燕雲地區或東北區域的蒙古東部諸王怎麼討好明朝政權,終明一朝都不會開邊市與之交易。
可明朝有個錯誤的決策,那就是允許盤踞東北的建州女真開市!這也是為什麼建州女真能在所有外族中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覺羅氏的崛起真的是個意外,可建州女真的崛起是必然的)。也是覺羅氏女真佔據建州各部之後,蒙古東部諸王能迅速向其靠攏的原因之一。(所謂的聯姻,只不過是在利益中錦上添花而已)
這個觀點是出自於馮玉祥將軍的自傳,裡面明明白白說是外蒙古的王公貴族以這些觀點來表明作為分裂的口號。
事實上,所謂的“家裡男丁多的時候必須出家做和尚”並非是滿清統治者想出來的,而是蒙古人在俺達汗時期所規定下來的律法。而滿清只是借組這個律法用來制約蒙古的崛起。
清政府獨創的規定只是“南不封王,北不斷親”“分封以制其力”。因此在晚晴之前,蒙古人並沒有深刻了解到”北不斷親“和”分封以制其力“的危害。反而是因為這樣的政策,抬高了蒙古諸王在全國的地位(蒙族在清朝時期僅此於滿族),使得蒙古各部上下都在享受著不需要戰爭,就能透過貿易獲得生存資源的良好條件。
(若有興趣可以瞭解下《滿蒙百年恩仇錄二》,別再說減丁政策了,那真的是外蒙分裂主義者和俄、蘇的陰謀。https://www.toutiao.com/i6763876700414542344/
tps://www.toutiao.com/i6767250440380744203/ )
漢商的崛起,與佛教的結合分封以制其力,是"危害"到蒙古諸部自主獨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到了19世紀開啟,滿清統治者已經全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價值觀和標準之後,蒙古諸王諸部已經不再是清政府的盟友,而是臣民。(《蒙古近代史》)
另外一個致使蒙古衰落的重要因素是藏傳佛教的繁茂。
由於蒙古傳統律法的規定,使得藏傳佛教中的格魯派成為蒙古傳統宗教,同時清政府借組了藏傳佛教的勢力,它給予了佛教寺院免除賦稅和徭役的特權。在傳統律法和特權的影響之下,寺院成為蒙古男子最佳選擇的生存方式。
由於清政府對寺院及其下屬的沙門、比丘的免稅,又加重了各旗屬民的賦稅負擔。
寺院成為了蒙古各部衰亡的死迴圈。
財富從貴族和平民手中轉到了寺院內,同時人口也不斷湧入寺院之中。而寺院又將這些資源建造更大的寺院,又去吸引了更多的貴族和平民的加入。不斷迴圈,不斷吸食蒙古諸部的生氣。
在19世紀之前,哪怕是1805年乾隆時期,清政府只允許特定的漢商進入到蒙古境內進行貿易(八大皇商),甚至規定了能進入蒙古貿易的漢商每年都要換領一次執照;禁止漢商娶蒙族婦女;禁止漢商住進帳篷內;除非修建寺院,要不禁止漢商協助或自己修建永久性房屋。
可到了乾隆之後,就不同了。
寺院的永久性建築,是漢商選擇貿易的最佳地點。人口在不斷集聚在寺院周圍。漢商也在不斷尋求降低成本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和寺院合作,因此寺院庇護之下的工商業也在這個時候逐步發展。
但蒙古傳統的生存方式是脆弱的,粗放式的畜牧業和畜牧業本身的時效性,可他們需要的商品則是連續性的。使得漢商可以在低賣高買中獲得到了巨大利潤。但問題是漢商這個時候發展出了另外一條道路——放貸業(高利貸、套路貸)。
漢商開始與寺院進行了合作,票號,錢莊等永久性建築在蒙古各處興建而起。
這又成為另外一個死迴圈。
當時的蒙古人基本是靠天吃飯的,同時當時的蒙古人不懂得理財,因此大量的蒙古人開始成為漢商與寺院的債務人,包括貴族在內。很快蒙古人將家裡所有能抵押的東西都抵押給了寺院與漢商。甚至是在1856年時,內蒙有一個旗的土地都被貴族抵押給了漢商。
而這也成為後來接受西方文明的外蒙古諸王提出分裂的口號之一,最終在庫倫(今天外蒙首都)還爆發了針對漢商的各種打砸搶,甚至是對漢人的燒、殺。
因此在馮玉祥將軍的自傳裡,也提到了這一點,外蒙古的分裂者認為是漢人和滿清政府對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才致使他們不信任漢人和清政府的。
總結正如前面提到的蒙古傳統生存方式是脆弱的,粗放式的畜牧業和畜牧業本身是有時效性,同時他們需要的商品是連續性。因此在晚晴時期,蒙古的經濟貿易體系基本都是外流式的。晚晴政府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在乾隆死後的道光時期,對於漢商的所有禁令被逐漸廢除掉。
漢商開始將寺院、貴族納入了他們的商業帝國之中,寺院、貴族成為股東之一。然後以寺院為主體,欠債的蒙古牧民被組織起來成為佃農,大片的土地被開發成為農田。蒙古從遊牧體系在19世紀中期轉換成為城市文明。但為時已晚,19世紀的中國之痛爆發了,晚晴淪為帝國主義眼中的蛋糕,蒙古因為生產力低下的因素首當其衝。
如題,滿清統治時期,統治者對蒙古人民有點殘酷,比如劃定界限,禁止越界遊牧,以及家裡男丁多的時候必須出家做和尚,大肆修建寺廟之類等等。可是為什麼蒙古人民卻不反抗,而且還幫著統治者,比如僧格林沁。
回覆列表
怎麼沒有反抗?準噶爾蒙古全打沒了,只留下一個地名,清滅準噶爾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成功的種族滅絕,北邊又來了俄羅斯,絕了蒙古人的逃亡之路,剩下的蒙古人權衡利害,自然知道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