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人類的光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被本身的特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呢?每一個時代也是具有特殊性,畢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而這一切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以來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人們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這種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把人類推向了更加文明的發展速度,我們在感嘆科技的同時,回過頭來才發現,世界的變化竟然是如此之大,在我們不經意之間突然發現如果我們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拋棄,與時俱進成了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必然的選擇,那麼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注意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交通工具的變遷,很多人覺得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似乎並沒有什麼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我們出行什麼的可以說極為方便,然而就是在幾百年前,這些顯得卻是遙不可及事情,就連民國時期也是不敢想象以後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在古代馬車幾乎是人們出行的最為重要的工具,而這個過程竟然持續了上千年時間,一直到了工業革命,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也就是有了火車之類的工具出現,而從火車到飛機呢?用的時間也是隻有百年不到,這發展速度實在是不敢想象,也是我們現代人容易忽略的事情。

    不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種交通工具,它是我們都熟悉的,那就是腳踏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目前的共享單車,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在民國,具體說應該是在民國時期,腳踏車又是作為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呈現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另外說明一點,民國時期腳踏車沒有一輛是國內生產的,全部都是國外進口的,當然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也是有些工業的,不過呢,也只是生產部分零件而已,主要零件還是國外進口的,現在我們看到一個腳踏車那麼簡單的交通工具,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然而呢?在一百年前似乎困住了華人,這東西是個稀罕物,一般地區的人,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人根本沒有聽說這種交通工具,總之一句話,腳踏車在民國時期中國很多人是平頭老百姓買不起,甚至連見到也沒有見過。那麼腳踏車如此珍貴,它的價格自然就不會便宜了吧!

    這也是正常的,畢竟關鍵技術還掌握在人家手中,那麼那個時候的額腳踏車價值幾許呢?這自然是我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其實那個時候一輛腳踏車相當於普通工人兩年的工資,相當於教師五個月的工資,簡直是貴的離譜,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並沒有什麼印象,在那個時候就是一百多大洋,這可是相當的貴的,除此之外,腳踏車也要上牌什麼的,現在的人很難理解,那個時候就是那樣。

    除此之外,能騎得上腳踏車的富人,買了還要交稅!每年都要交稅的,不然的話,買了腳踏車也不能使用,就跟如今的汽車一樣的道理,還有一點就是腳踏車不能載人,這些都是有人專門管理的,晚上也會有人進行巡邏的,他們就是查這些的,如果一旦發現沒有遵循規定,必定要罰款的,這是我們現在的人不能理解的規定,不過在那個時候這些規定在大城市也是有實行的。說起來中國也是從改革開放之後,腳踏車才真正地進入尋常百姓家。不知道你還知道關於腳踏車什麼樣的故事,這些事情記錄著人類發展的過程,同樣也是在講述著我們的經歷,這一切本來似乎並沒有什麼,不過當我們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這些資料顯得極為珍貴的。

  • 2 # 天史宇記

    民國有輛腳踏車就等於現在有輛賓士S Class!

    在今天,腳踏車在大街上隨處可見。可是在百年前的民國時期,腳踏車比今天的汽車還稀缺得多。腳踏車就是件奢侈品,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比現在的百萬豪車還耀眼。

    其售價遠非一般家庭所能買得起,在當年買輛腳踏車,就跟如今在二線城市全款買套房子一樣,真的要大出血一番。

    民國時期買腳踏車也要定期繳稅的,一個城市一個標準。腳踏車買來了還要上牌照,不掛牌照不能上路,違者罰1元錢;牌照有損毀,導致字跡不清的,應該及時更換。否則處0.5元以上1元以下罰金。我記得直到90年代腳踏車還要上牌照吧。

    即便如此,按照當時北京400萬人口計算,平均24人才擁有一輛腳踏車。時光斗轉星移,民國結束後,到了八九十年年代,腳踏車才開始真正在全國普及開來!

  • 3 # 笙歌c嘆離愁

    腳踏車是我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腳踏車作為短途的代步工具。但在新中國成立前,腳踏車可是一件奢侈品,政府對腳踏車的管理也相當嚴格。

    德州市檔案館館藏民國時期的自用單車營業執照一張,是民國時期腳踏車管理制度的重要見證。

    ●價格昂貴:

    等於一個壯勞力三年工錢

    從1790年,法華人西夫拉克設計出第一輛腳踏車,到今天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閔傑在《中國腳踏車的早期歷史》一文中表示:“最晚不超過1868年,上海街頭已經出現了腳踏車。

    據當年11月17日的《上海新報》報道,當時上海的腳踏車不多,僅有幾輛,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人坐在車上,用兩腳點地而行;另一種靠蹬踏而行,‘轉動如飛’。由此可見,當時上海的腳踏車既有原始的靠腳尖點地而行的腳踏車,也有1839年或1853年裝配了踏腳板的腳踏車。”雖然傳入很早,但腳踏車在最初幾十年裡卻始終沒有流行起來。其原因主要是價格昂貴。

    民國報紙上刊登過一則市井新聞:某小偷正偷一輛非常破舊的腳踏車,被車主阿唐抓住了。阿唐發了瘋似地打他,差點兒把他打死。一輛破腳踏車而已,至於嗎?原來阿唐是一個報販,每天凌晨都要騎車趕到報社領報紙,腳踏車就是他的飯碗,而這輛腳踏車是他借高利貸買下來的,欠債還沒還清,真被偷走的話,阿唐只有跳河了。從這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腳踏車真是奢侈品。

    事實也是如此。上海淪陷時,一部全新腳踏車七百多塊,那時工人的工資只有平均兩百多塊一個月。對工薪階層而言,買全新腳踏車需要積攢三個多月工資,買二手腳踏車也需要積攢兩個多月工資。

    老作家流沙河先生在《為成都人叫魂》中回憶說,抗戰前一輛單車在成都要賣一百五十塊大洋,是一個壯年勞力三年的工錢,相當於一箇中學特級教師五個月的工資。所以對那時候的中國普通百姓來說,花一百多塊大洋買輛腳踏車,絕對 是一筆不菲的開支,也是一次相當奢侈的消費。鑑於腳踏車如此昂貴,所以普通市民在擁有了一輛腳踏車之後,會把它當成寶貝一樣看待,萬一哪天被小偷順走,那簡直就像天塌了一樣。

    ●法規約束:

    騎腳踏車不帶駕照會挨罰

    民國時期,腳踏車最多的城市當屬上海,當然南京也不少。根據當時南京市政府工務局統計的資料顯示,截至1946年12月31日,南京市登記的自用腳踏車有5583輛,營業腳踏車有292輛,共計5875輛。

    既然有這麼多的腳踏車上路,就有了相關的交通法規來約束。因此,腳踏車和汽車一樣,是需要有牌照的。已經領了牌照卻沒有掛上腳踏車的,不能上路行駛,違者處1元罰金;牌照有損毀,導致字跡不清的,應該及時更換,違者處0.5元以上1元以下罰金。不僅有牌照,還有“駕照”。《南京陸上交通管理規則》規定,所有車輛行駛時都必須攜帶行車“駕照”以備查驗,沒帶“駕照”的人會被處罰,其中沒帶腳踏車駕照的將被處1元罰金。

    ●定期交稅:

    不同的城市車捐標準不同

    民國腳踏車的車主還要定期繳納車捐,類似於現在的車船稅。

    現在汽車的車船稅是全國統一的,只要車輛型別相同,無論在哪個城市,繳費數目是一樣的。而民國車捐則是一個城市一個標準,北平市一年繳一塊大洋;上海市一年繳兩塊大洋;青島市則對自用腳踏車和營業腳踏車進行不同徵稅,家庭自用單車每季度繳納大洋六角,等於一年繳納大洋兩塊四角,如果是出租性質的單車,則每季度繳納一元,一年繳納四元。

  • 4 # 歷史角落的一滴塵埃

    民國時期,腳踏車就是件奢侈品,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徵,比現在的百萬豪車還耀眼。其售價遠非一般家庭所能買得起。

    末代皇帝溥儀就是一位腳踏車愛好者,他經常使用的有20多輛。為了便於他與皇后婉容騎腳踏車,曾下令把故宮的門檻給鋸掉幾處。

    民國時期買腳踏車也要定期繳稅的,腳踏車買來了還要上牌照,不掛牌照不能上路,違者罰1元錢;牌照有損毀,導致字跡不清的,應該及時更換,否則處0.5元以上1元以下罰金。

    民國時的上海是擁有腳踏車數量最多的城市,其次是北京,1911年,上海市郵政局從英國購入了100輛腳踏車,用於投遞郵件。“到1948年,全市有腳踏車176970輛,成為北京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等到民國結束,新中國成立以後,到了八九十年代,腳踏車才在中國大地上普及開來。

  • 5 # 藍翼製作金牌經紀人

    時代變遷: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種交通工具,它是我們都熟悉的,那就是腳踏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目前的共享單車,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在民國,具體說應該是在民國時期,腳踏車又是作為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呈現呢?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另外說明一點,民國時期腳踏車沒有一輛是國內生產的,全部都是國外進口的,當然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也是有些工業的,不過呢,也只是生產部分零件而已,主要零件還是國外進口的,現在我們看到一個腳踏車那麼簡單的交通工具,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然而呢?

    在一百年前似乎困住了華人,這東西是個稀罕物,一般地區的人,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人根本沒有聽說這種交通工具,總之一句話,腳踏車在民國時期中國很多人是平頭老百姓買不起,甚至連見到也沒有見過。那麼腳踏車如此珍貴,它的價格自然就不會便宜了吧!

    這也是正常的,畢竟關鍵技術還掌握在人家手中,那麼那個時候的額腳踏車價值幾許呢?這自然是我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其實那個時候一輛腳踏車相當於普通工人兩年的工資,相當於教師五個月的工資,簡直是貴的離譜,說到這裡大家可能並沒有什麼印象,在那個時候就是一百多大洋,這可是相當的貴的,除此之外,腳踏車也要上牌什麼的,現在的人很難理解,那個時候就是那樣。

    除此之外,能騎得上腳踏車的富人,買了還要交稅!每年都要交稅的,不然的話,買了腳踏車也不能使用,就跟如今的汽車一樣的道理,還有一點就是腳踏車不能載人,這些都是有人專門管理的,晚上也會有人進行巡邏的,他們就是查這些的,如果一旦發現沒有遵循規定,必定要罰款的,這是我們現在的人不能理解的規定,不過在那個時候這些規定在大城市也是有實行的。說起來中國也是從改革開放之後,腳踏車才真正地進入尋常百姓家。不知道你還知道關於腳踏車什麼樣的故事,這些事情記錄著人類發展的過程,同樣也是在講述著我們的經歷,這一切本來似乎並沒有什麼,不過當我們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這些資料顯得極為珍貴的。

  • 6 # 飄零列車T

    民國時期,有輛腳踏車,那是有著身份和財富的象徵。那時候的腳踏車是一件奢侈品,基本上只能在城市中那些中產階級的家庭或者是特別富裕的人家才能擁有。所以說感覺嘛,要看每個人的心性了。

    最早的腳踏車,是華人黃履莊發明的。清朝康熙年間,黃履莊潛心研製了腳踏車。《清朝野史大觀》記載:"黃履莊所制雙輪小車一輛,長三尺餘,可坐一人,不須推輓,能自行。行時,以手挽軸旁曲拐,則復行如初,隨住隨挽日足行八十里。"由此可見,他製造的腳踏車,前後各有一個輪子,騎車人手搖軸旁曲拐,車就能前進,這是史料最早記載的腳踏車。

    黃履莊之後,大約一百年,1790年法華人西夫拉剋制了木質腳踏車;1801年俄國農奴阿爾塔莫諾夫製造了與西夫拉克車相似的木製腳踏車;1816年德華人德萊斯製造了帶車把的木製兩輪腳踏車,並申請了專利,自此世界上開始推廣應用的腳踏車。

    直到1886年,英國的一位機械工程師約翰.k.斯塔利,從機械學、運動學的角度設計出了新的腳踏車樣式,為腳踏車裝上了前叉和車閘,前後輪的大小相同,以保持平衡,並用鋼管制成了菱形車架,還首次使用了橡膠車輪。斯塔利不僅改進了腳踏車的結構,還改制了許多生產腳踏車部件用的機床,為腳踏車的大量生產和推廣應用開闢了寬闊的前景,因此他被後人稱為"腳踏車之父"。斯塔利所設計的腳踏車車型與今天腳踏車的樣子基本一致了。

    1888年,愛爾蘭的獸醫鄧洛普,從醫治牛胃氣膨脹中得到啟示,他把家中花園裡用來澆水的橡膠管粘成圓形,打足了氣,裝在腳踏車輪子上,前往參加騎腳踏車比賽,居然名列前茅,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充氣輪胎是腳踏車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創舉,它增加了腳踏車的彈性,不會因路面不平而震動;同時大大地提高了行車速度,增大了車輪與路面的摩擦力。同樣是1888年,英國的約翰.k.斯塔利生產出了第一輛現代腳踏車---"安全"腳踏車。

    腳踏車進入中國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11月,上海首次由歐洲運來幾輛腳踏車,是人坐車上,兩腳踮地引車而走的業餘消遣的娛樂性代步工具。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後,英商怡和、德商禪臣、法商禮康等洋行將腳踏車及零件列為"五金雜貨類"輸入上海,到19世紀末在上海已有廣泛市場。原來設攤修理馬車、人力車的諸同生,於光緒二十三年選址上海南京路(今南京東路)604號,開辦了同昌車行,經營腳踏車及零配件。

    光緒二十六年,上海有惠民、曹順泰等六七家車行,銷售人力車、馬車及腳踏車零配件,以賣帶修。

    民國4年(1915年),上海有近20家腳踏車商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郵電事業發展,腳踏車成為郵差的交通工具,腳踏車需求激增,市區又新開一批腳踏車商店,形成了以老閘區(今黃浦區)為中心的腳踏車銷售網路。

  • 7 # 芸含智庫

    民國腳踏車的奢侈記憶

    腳踏車是我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腳踏車作為短途的代步工具。但在新中國成立前,腳踏車可是一件奢侈品,政府對腳踏車的管理也相當嚴格。

    價格昂貴:等於一個壯勞力三年工錢

    從1790年,法華人西夫拉克設計出第一輛腳踏車,到今天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閔傑在《中國腳踏車的早期歷史》一文中表示:“最晚不超過1868年,上海街頭已經出現了腳踏車。

    據當年11月17日的《上海新報》報道,當時上海的腳踏車不多,僅有幾輛,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人坐在車上,用兩腳點地而行;另一種靠蹬踏而行,‘轉動如飛’。由此可見,當時上海的腳踏車既有原始的靠腳尖點地而行的腳踏車,也有1839年或1853年裝配了踏腳板的腳踏車。”雖然傳入很早,但腳踏車在最初幾十年裡卻始終沒有流行起來。其原因主要是價格昂貴。

    民國報紙上刊登過一則市井新聞:某小偷正偷一輛非常破舊的腳踏車,被車主阿唐抓住了。阿唐發了瘋似地打他,差點兒把他打死。一輛破腳踏車而已,至於嗎?原來阿唐是一個報販,每天凌晨都要騎車趕到報社領報紙,腳踏車就是他的飯碗,而這輛腳踏車是他借高利貸買下來的,欠債還沒還清,真被偷走的話,阿唐只有跳河了。從這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的腳踏車真是奢侈品。

    事實也是如此。上海淪陷時,一部全新腳踏車七百多塊,那時工人的工資只有平均兩百多塊一個月。對工薪階層而言,買全新腳踏車需要積攢三個多月工資,買二手腳踏車也需要積攢兩個多月工資。

    老作家流沙河先生在《為成都人叫魂》中回憶說,抗戰前一輛單車在成都要賣一百五十塊大洋,是一個壯年勞力三年的工錢,相當於一箇中學特級教師五個月的工資。所以對那時候的中國普通百姓來說,花一百多塊大洋買輛腳踏車,絕對 是一筆不菲的開支,也是一次相當奢侈的消費。鑑於腳踏車如此昂貴,所以普通市民在擁有了一輛腳踏車之後,會把它當成寶貝一樣看待,萬一哪天被小偷順走,那簡直就像天塌了一樣。

    法規約束:騎腳踏車不帶駕照會挨罰

    民國時期,腳踏車最多的城市當屬上海,當然南京也不少。根據當時南京市政府工務局統計的資料顯示,截至1946年12月31日,南京市登記的自用腳踏車有5583輛,營業腳踏車有292輛,共計5875輛。

    既然有這麼多的腳踏車上路,就有了相關的交通法規來約束。因此,腳踏車和汽車一樣,是需要有牌照的。已經領了牌照卻沒有掛上腳踏車的,不能上路行駛,違者處1元罰金;牌照有損毀,導致字跡不清的,應該及時更換,違者處0.5元以上1元以下罰金。不僅有牌照,還有“駕照”。《南京陸上交通管理規則》規定,所有車輛行駛時都必須攜帶行車“駕照”以備查驗,沒帶“駕照”的人會被處罰,其中沒帶腳踏車駕照的將被處1元罰金。

    定期交稅:不同的城市車捐標準不同

    民國腳踏車的車主還要定期繳納車捐,類似於現在的車船稅。

    現在汽車的車船稅是全國統一的,只要車輛型別相同,無論在哪個城市,繳費數目是一樣的。而民國車捐則是一個城市一個標準,北平市一年繳一塊大洋;上海市一年繳兩塊大洋;青島市則對自用腳踏車和營業腳踏車進行不同徵稅,家庭自用單車每季度繳納大洋六角,等於一年繳納大洋兩塊四角,如果是出租性質的單車,則每季度繳納一元,一年繳納四元。

    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它被本身的特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不過呢?每一個時代也是具有特殊性,畢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而這一切尤其是在工業革命以來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人們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這種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把人類推向了更加文明的發展速度,我們在感嘆科技的同時,回過頭來才發現,世界的變化竟然是如此之大,在我們不經意之間突然發現如果我們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拋棄,與時俱進成了唯一的選擇,也是我們必然的選擇,那麼我們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有很多事情值得我們注意的。

    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交通工具的變遷,很多人覺得這些習以為常的東西似乎並沒有什麼具有吸引力的地方,我們出行什麼的可以說極為方便,然而就是在幾百年前,這些顯得卻是遙不可及事情,就連民國時期也是不敢想象以後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在古代馬車幾乎是人們出行的最為重要的工具,而這個過程竟然持續了上千年時間,一直到了工業革命,才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也就是有了火車之類的工具出現,而從火車到飛機呢?用的時間也是隻有百年不到,這發展速度實在是不敢想象,也是我們現代人容易忽略的事情。

    不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種交通工具,它是我們都熟悉的,那就是腳踏車,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目前的共享單車,然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故事在民國,腳踏車又是作為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呈現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好奇心,另外說明一點,民國時期腳踏車沒有一輛是國內生產的,全部都是國外進口的,當然了,那個時候的中國也是有些工業的,不過也只是生產部分零件而已,主要零件還是國外進口的,現在我們看到一個腳踏車那麼簡單的交通工具,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在一百年前似乎困住了華人,這東西是個稀罕物,一般地區的人,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人根本沒有聽說這種交通工具,總之一句話,腳踏車在民國時期中國很多人是平頭老百姓買不起,甚至連見到也沒有見過。那麼腳踏車如此珍貴,它的價格自然就不會便宜了吧!這也是正常的,畢竟關鍵技術還掌握在人家手中。

    除此之外,能騎得上腳踏車的富人,買了還要交稅!每年都要交稅的,不然的話,買了腳踏車也不能使用,就跟如今的汽車一樣的道理,還有一點就是腳踏車不能載人,這些都是有人專門管理的,晚上也會有人進行巡邏的,他們就是查這些的,如果一旦發現沒有遵循規定,必定要罰款的,這是我們現在的人不能理解的規定,不過在那個時候這些規定在大城市也是有實行的。說起來中國也是從改革開放之後,腳踏車才真正地進入尋常百姓家。不知道你還知道關於腳踏車什麼樣的故事,這些事情記錄著人類發展的過程,同樣也是在講述著我們的經歷,這一切本來似乎並沒有什麼,不過當我們回過頭來就會發現,這些資料顯得極為珍貴的。

  • 8 # 觀魚惜朝

    腳踏車,在我們老家稱之為洋車。清末,洋車已經進入國門。民國初年時的洋車是沒有剎車系統的。老家有一地主富翁,家裡有錢,見過世面。他從北京帶回了一輛洋車,騎了去他山上的姥姥家。一路上坡,許多路人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一問之後方知是洋車,紛紛豔羨。富翁在他姥姥家住了幾天,幾個舅舅也算是出名的富戶,卻沒有見過洋車,一再挽留外甥不讓回家,跟著外甥的洋車也開了把洋葷。後來終於他要騎洋車回家,在下坡拐急彎時,沒有剎車直接撞入了溝裡,摔死了。從此家道中落。因為這個摔死的富翁,老家所有人對洋車格外排斥。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外來的幹部騎車了,才流行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油耗怎麼計算,油耗的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