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孫權和劉備的合力之下,曹操大軍被擊敗,基本確定了三國的局勢。然而在赤壁之戰之前,很多人卻勸孫權迎接曹操而不是對抗。這一點,《三國演義》當中是諸葛亮最終舌戰江東群儒,說服了孫權聯劉抗曹。

    聯吳抗曹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外交政策,它奠定了劉備集團崛起的基礎。

    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意圖一舉消滅劉備、孫權兩股勢力。得知此訊息的東吳集團因此分成了兩派,主戰派和主和派,這使得孫權在戰與降之間徘徊不定,不知該聽從誰的。就在孫權因戰、降問題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的主人公諸葛亮透過江東謀士魯肅來到了東吳,面見孫權。

    由此便有了以下對話。諸葛亮首先開門見山地說:“現在天下大亂,孫將軍起兵佔據了江東,劉將軍也招募部隊在漢南(漢水之南),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經平定了河北,戰勝了不少對手,又攻下荊州,威震四海。劉將軍無力擋其兵鋒,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遷到此地。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重情況。

    ”接著諸葛亮又故意反激孫權:“情況如此緊迫,我希望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考慮相應的對策。如果能以江東之眾與曹操抗衡,就應該趁早和他斷絕關係,爭取時間早定戰守之策;如果不能這樣,為什麼不投戈卸甲,向曹操投降呢?現在將軍表面上服從曹操,而內心卻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在這緊急關頭不能當機立斷,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

    ”孫權聽了,很是惱火,他萬沒想到諸葛亮會這麼小看他,不禁反唇相譏道:“既然像您所說的那樣,那麼劉將軍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諸葛亮理直氣壯地回答:“漢初的田橫,不過是齊地的一位壯士,他尚且能守義而不屈,何況劉將軍是王室的後代?他的英雄才氣,蓋世無雙,天下計程車人都仰慕他,就像水歸大海一樣。若真的大事不成,那也只是天意,哪能夠屈辱投降曹操呢?”

    這一來,孫權可真的是被激怒了,他再也忍耐不住,勃然變色地說:“我也不能以江東之地和十萬之眾,受制於人,我決心抗擊曹操了。”孫權的話雖然說得很硬氣,但他清楚自己一方的兵力,而劉備又剛剛在當陽吃了敗仗,又有多大的能耐呢?他不禁又懷疑地對諸葛亮說:“固然現在除了劉將軍,沒有人能夠和我共同抵抗曹操。

    但劉將軍戰敗之後,還能抵擋得住曹操嗎?”針對孫權的懷疑,諸葛亮滿懷信心、胸有成竹地向孫權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他說:“劉將軍雖然在長坂戰敗,但現在部下陸續歸來的,以及關羽、劉琦率領的江夏之軍,總共不下兩萬人。曹軍兵力眾多,但遠道而來,長途跋涉,為了進行追擊, 一日一夜行軍三百多里,早已疲憊不堪,像一支飛到盡頭的箭,連穿透一層薄薄綢子的力量都沒有了。況且北方人不習水戰,更是曹軍的一大弱點,還有,荊州的民眾暫時歸附曹操,那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服。

    ”最後,諸葛亮鼓勵孫權說:“現在孫將軍您真能派出猛將,帶領數萬大 軍和劉將軍聯合起來,同心協力作戰,那就一定能夠打敗曹操。曹操兵敗之後,必然向北方撤退。這樣,荊州、江東不但都能安然保全,而且勢力大大增強,那麼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在於今日,孫將軍您切不可坐失良機。”

    諸葛亮的分析清楚透徹,說得孫權滿心歡喜,愁眉頓展, 增強了他戰勝曹操的信心。從與諸葛亮與孫權的對話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不愧為一個卓越的外交家。

    他首先指出曹操已經平定了北方,也收服了荊州,接下來的目標就是江東了,說出了江東現在所面臨的危機。接著再使用激將法,如果不能打敗曹操,就乾脆投降得了,這句話戳痛孫權的痛點,迫使孫權說出了為什麼劉備不投降曹操的話。這句話正好落入諸葛亮的圈套之中,諸葛亮以田橫的事例來表明劉備的氣節,同時也反將了孫權一軍,若要保住父兄名聲及個人尊嚴,只能斷絕退路,硬著頭皮去對抗曹操。

    雖然這句話激起了孫權憤怒,說出了硬話,但還是不夠,孫權尚有疑慮。所以諸葛亮為孫權分析了雙方的實力的對比,說明了為何能打敗曹操的理由,從而使孫權打消疑慮,堅定了抗曹的決心。.透過諸葛亮說服孫權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諸葛亮所說的每一句話,都不是在說我方如何如何的慘,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為對方的利益來考慮的,暗示瞭如果不聯手抗曹,吃虧的人還是你,不是我,從而使孫權最終下定了決心,決定共同抗曹。

    諸葛亮的這套談判技巧,不僅適用於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同樣也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在與人交流、協作時都可以用到,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多從對方利益的方面出發,只有先讓別人得益,自己才能得益。

    “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弱小公司與大公司、強公司洽談橫向聯合,精心選擇目標公司,摸清其主要領導、主要骨幹、重要謀士、主管人員的秉性、特點、理念、追求、弱點、家庭等要素,掌握時機、抓住火候、恰如其分地做好工作,就會真正取得成效。

  • 2 # 關好走過的門

    對於孫劉聯合抗曹,只要稍微往深了想一點的人都會同意,如果不聯合,下一個滅亡的就是你,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

    曹操乃是當世梟雄,手下謀臣悍將無數。從討伐董卓開始,曹操一步一步做大。討張秀,滅呂布,聯合孫策消滅袁術,短短几年時間就完成了這些功績。隨後又經過官渡之戰,消滅最大的對手袁紹,又是得到無數城池屬地,兵馬錢糧。大致統一北方,三分天下得其二,成為最大的諸侯。那麼統一北方以後,曹操就開始把戰略目標調整到了南方。

    這個時候最著急的其實並不是劉備,我個人感覺應該是孫權。此時的劉備依然很弱小,而孫權經過父兄的經營,已經是家大業大。劉備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本就一無所有,還能失去什麼?因此這個時候的孫權更想借助外力來抵禦曹操。同樣的道理,劉備更不是曹操得對手,在僥倖跑到劉表那裡之前,差點就被曹操抓住。兩個弱者面對強者的進犯,除了聯合之外別無出路。

    諸葛亮才華出眾,有鬼神不測之術,當然能看透這層道理,於是前往江東遊說孫權聯合抗曹。諸葛亮去主要給孫權陳述的就是戰與和的問題。先是用曹操有百萬大軍嚇唬孫權,接著又說北軍驍勇,將軍也都是能征慣戰的悍將,東吳打不過還是投降的好。再說劉備為了匡扶漢室,哪怕剩下一兵一卒也得和曹操對陣。此話一出,孫權很是生氣,你竟敢小看東吳,小看我。人嘛總有這個心理,你越說我不行我就越是證明給你看看。這個時候諸葛亮看見孫權的態度之後,就開始理性的分析敵我的優勢劣勢。東吳水師天下無敵,北軍雖說陸戰厲害,這次水戰才是主角。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且上有明主,下有良將,焉能不勝?這一反一正讓孫權聽的是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和曹操決戰。

    兩弱抗強聯合是必然,否則會被人逐個擊破。只要理解這個道理,聯合抗曹水到渠成。

  • 3 # 金陵城中最明亮的少年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來作答。

    亮因己之卓之外才,成之說權,孫劉約成。01.唇亡齒寒。

    亮使吳之後,開場白之言便將自己與權引至一圖,在同一連向共之操。此則以其位從一來請人助之如此之一形成個來與人言合之象,位之升以初止可就不等條約之機變成平也。而使其自一利者為之利互惠者是也,謂皆是大利之有。此之身之轉而使彼亦益之願與汝合矣。

    02.打消疑慮。

    此之說者乃以亮之辯之資與外之性見矣。然權為一少年十八已將父兄遺之業定矣者,一少年有為之治之,諸葛亮之此之言而得志則為不足之,故次則益深者而說也。然備畢竟是一新破仗者,權為人有謀略者則於此一大者內之,於一弱,其果有力能助之破曹操?孫權之心亦有一絲之疑,故諸葛亮亦必然此作諸說,且令權不此之慮。

    故諸葛亮遂及於今曹操在以寡勝眾破袁紹之後,昔袁紹手下之地皆屬之操,故曹今之勢非常之大者,然獨操亦一大有謀,亦善用人者,則操之如此之強即令備雖為一世之雄,然英雄無所用武兮,乃獲今之敗。

    03.適時反問。

    然後卒之,諸葛亮之話鋒一轉,便問權今將何。則諸葛亮何故問此?明明備乃為一敗者之權此欲求援之,而今在難權宜奈何?

    今將言權給至於權,今之諸葛亮若欲成之動權,則諸葛亮必為立其言顧此,亦必先念彼利,而於將己與彼利相,首足矣彼之利益,並附厭其利,則令其益者易之。則諸葛亮何謂?以備雖一無所用武之雄,劉備時無其據地,亦無力也,然而備亦不之顧。以本無,故無論操何之,終亦惟命一條。

    然權不同兮,權將有江東之地,且江東猶權之父弟併力打拼之江山,故權之地於權則甚者有義,然今之強,亦必有可使權之業危,是故曹操之強於權者必甚於備者欲大者,則今之大可慮也是權勢之危之江東,而非備矣。

    04.三寸之舌。

    諸葛亮之此說乃將自置死地而生之,若權之力不能抗,則宜速往降於操,若權以其力足抗,則攜權宜早一點遂攻曹操,不及曹操其勢更之廣矣,則終致之一不終也。今權汝明面上是說伐操之,然實心而甚之疑者,不知於此場打曹操之兵是否有把握,而此言,最後則失宜之時,而使自處之利也。諸葛亮有用於此,以逼權速決,言權便從這裡直到孫權這邊諸葛亮,且在一層面上使權速之決矣。

    金陵少年評曰:孔明之智,千古難有也。

  • 4 # 徐氏客卿

    一、赤壁之戰

    名稱 :赤壁之戰

    時間: 建安十三年(208年)

    結果 :孫劉聯軍勝利傷亡情況 曹軍“傷亡過半”,多為荊州降兵

    歷史意義: 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地點: 赤壁、烏林

    參戰方 :孫劉聯軍,曹軍

    參戰方兵力 :聯軍5萬,曹軍20餘萬(稱80萬)

    主要指揮官 :曹操;孫權、劉備、周瑜

    二、雙方利益,唇亡齒寒

    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判斷,無疑是看到了協力抗曹正是孫劉雙方利益的交匯點。他到江東後與孫權進行最後一段推心置腹的交談時,孫權說:“曹操平生所惡者:呂布、劉表、袁紹、袁術、豫州與孤耳。今數雄已滅,獨豫州與孤尚存。……非劉豫州莫與當曹操者;”諸葛亮也表示:“今將軍誠能與豫州協力同心,破曹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則荊、吳之勢強,而鼎足之勢成矣。”這是談判雙方妥協階段的坦率表態。

    三、大義

    諸葛亮說:“現在曹操已經基本平定天下,威震四方。只有我的主公劉豫州不識時務,與之抗爭,剛剛被打敗。孫將軍您繼承了父兄的基業,應該量力而行。如果能夠和曹操抗衡,那麼就早點和曹操斷絕關係,奮勇一戰。如果不能夠抵擋,那麼就不如按照眾位謀士的辦法,趕快投降,北面以事之,以免江東生靈塗炭。”

    四、戰勝好處

    孫權親率大軍北攻合肥,卻中計退兵;周瑜等亦進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對峙,周瑜另遣甘寧襲取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淩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吳軍先鋒先包圍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後來反被曹仁兩次突入救出自軍。後雙方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上陣,卻被流矢射中右脅,頗為重傷,於是退還。後曹仁知道周瑜臥未起,勒兵到吳陣。周瑜便起來,案行軍營,激揚吏士,曹仁於是退回。

    另一方面,劉備於是上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南下荊州南部,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投降,拔擢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孫權仼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冮夏太守,全柔為桂陽太守。而周瑜則分公安給劉備屯駐。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綜述:剛好我在看三國,看到諸葛亮說服聯吳抗曹,其實說白了,都想得天下,諸葛亮一句,三股勢力,相互牽制,這才是最關鍵結盟的原因。

  • 5 # 楓葉滿山4

    曹操揮師南下,荊州劉綜投降,長坂坡把劉備趕的如漏網之魚屯居在夏口,而曹操屯兵江陵意欲把劉備徹底清算。這時的孫權卻屯軍柴桑隔江看戲。這就是當時的背景。孫權就成了曹,劉方各自拉攏的物件。曹操的目的是先把孫權爭取過來,滅了劉備後徐圖孫權,孫權雖擔心曹操順勢取江南,但還在坐壁上觀。這種情況下劉備無疑處在了風口浪尖,所以眾謀士商討後,諸葛亮去東吳陳說方略,意欲聯吳抗曹。(注意這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描述不同,《三國演義》說是東吳派魯肅先去劉處摸底是否可聯合,《三國志》則說劉備兵危為免受曹操的打擊劉備先派諸葛亮去聯吳。那麼諸葛亮是怎樣說服孫權聯吳抗曹的呢?我們先看一下江東陣營:做為君王孫權自己也會對當前的戰事有所瞭解,做為謀臣分為“鷹派和“鴿派”,那就是魯肅和張昭,這兩個人都知道,不必多解釋了。魯肅陳以厲害孫權如降後的結果,力主抗曹。而張昭為主的謀臣力主降曹。諸葛亮就是透過魯肅的引薦,博古論今,分析形勢,舌戰群儒令張子布等無言以對,把主降派系列謀臣給語壓下去了。然後透過魯肅引見孫權,在朝堂上諸葛亮又對當時的情況及政治環境深度剖析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又對孫權實施了“激將法”,孫權主戰意識又增強了,到此事情並沒有結束,張子布等又對孫權主戰形勢實力對比,戰後結果進行了勸諫。孫權又陷入了猶豫不決的狀態,此時又一關健人物出現了,那就是周瑜,周瑜到柴桑後又進行了一次摸底,總的來說是,武將力戰,文臣主降。大家也知道魯肅和周瑜的關係,現在說叫“鐵”。還是魯肅又引見了諸葛亮見周瑜,諸葛亮又使“激將法”添油加醋無中生有的把周瑜的火給點燃了,堅定了抗曹的信念,“外事不知問周瑜”孫權於是最終堅定抗曹了。至此孫劉聯盟拉開了赤壁之戰的序幕。諸葛亮不枉江東此行成功實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我們通篇來看,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曹成功主要就是魯肅的功勞。依當時江東形勢孫權也不好決斷,經過魯肅各方斡旋,孫權才最終拍板。這就是諸葛亮說服孫權的大體情況,如需詳解,各人可參看有關文獻好了。時間有限,回答倉促,謝謝邀請!

  • 6 # 史海聽雷

    此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和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聯手抗曹進行了精彩演繹,是諸葛亮成為古代中國智慧化身的精典例證。我認為諸葛亮是透過以下步驟促使孫權聯劉抗曹的:

    首先,雙方有共同抗曹的利益基礎。“道不同不相與謀”,否則,任憑諸葛亮說破大天也沒用。當時曹操擒呂布、滅袁紹、徵烏桓,己基本統一中國北方,率八十三萬大軍直奔江南而來,佔據荊州的劉琮,面對曹操的大軍,不戰而降。這時的曹操,只要拿下江東,擒殺劉備,那麼就一統天下了。

    當時,“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年僅十九歲,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孫權和曹操、劉備一樣,都有著吞併天下的雄心壯志。他當然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為了祖宗基業也好,為了身家性命也好,為了江東百姓利益也好,總之孫權開始就不想投降曹操,所以他說“孤不能以全吳之地,受制於人,吾計決矣。”其實孫權早就已經下定決心死戰了。

    而諸葛亮正是敏銳發現這一點,認為:“今操引百萬之眾,虎踞江漢,江東安得不使人探聽虛實?”

    其次,善於尋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從對手陣營裡發現與己方觀點相近、或可以在若干方面求同的朋友,從而使其成為共同利益的代言人,是任何一個高明的談判家很重視的一項工作。這樣的代言人可以直接或間接給你透露不少重要資訊,在談判中,他能幫助緩解衝突,調整關係,乃至挽回僵局,這樣的角色就象楚漢爭霸時期鴻門宴上的項伯。

    而當時這個人就是魯肅,三國演義中把魯肅這個人物塑造的有點憨直,其實魯肅也是一個統觀大局、計謀百出的傑出政治家。當時,他和諸葛亮的戰略不謀而合,借到江東悼劉表新喪之際,說服劉備,連孫抗曹。

    所以,諸葛亮聽說江東來人,高興地說:“大事濟矣!”魯肅透露出江東投降傾向與抗曹勢力的現狀,孫權“擁兵在柴桑,觀望成敗”持觀望態度, 願意充當諸葛亮出使江東鼓動抗曹的引薦人。後來的情況證明,在江東談判中,魯肅確實起到了穿針引線和彌合裂縫的作用,對談判成功起了很大作用。於是諸葛亮向劉備請命出使東吳,說服孫權聯盟抗曹。

    第三,舌戰群儒,打擊投降派的囂張氣焰,積極爭取主戰派。諸葛亮初到江東,首先面對的就是以張昭為首的文官集團投降派,諸葛亮決心先打掉他們的氣焰,所以出手凌厲,制人要害,面對張昭、虞翻、步騭、薛綜、陸績、嚴峻、程德樞等人的挑言問難,分別以劉備的大仁大義,蘇秦、張儀匡扶人國之謀,忠孝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別等予以斥駁,使東吳群儒皆垂頭喪氣,理屈詞窮, “滿面羞慚”,先後“語塞”。

    而在最精彩的與周瑜的一場談判中,諸葛亮善於撥弄對手弱點的戰術發揮到了極致。周瑜是武將集團之首,也是江東主戰派的核心,對孫權決策影響最大的人物。其實,羽扇綸巾的是 周公瑾,而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他在與諸葛亮相見時,故意反說宜降不宜戰。諸葛亮心知肚明,說:“我有一計,只要派一名使者,送兩個人到江北給曹操,百萬大軍就會卷旗而退。”周瑜問道:“用哪兩個人?”諸葛亮說:“聽說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十分壯麗的樓臺,稱之為‘銅雀臺’,並且廣選天下美女置於其中。曹操原本就是個好色之徒,他很早就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長曰大喬,次曰小喬,都姿色絕佳。曹操曾經發誓說:‘我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於銅雀臺,以樂晚年。如此,雖死也沒有什麼可恨的了。’可見,他率百萬雄兵,虎視江南,其實不過是為得到這兩個女子。將軍何不去找那喬公,用千金買下這兩個女子,派人送給曹操。曹操心滿意足,必然班師回朝。”周瑜道:“曹操想得到二喬,有何驗證?”諸葛亮說:“曹操的小兒子曹植,下筆成文。曹操曾經命他寫了一篇《銅雀臺賦》。其中有‘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一語”。周瑜聽罷大怒,站起來指著北方大罵:“老賊欺人太甚!”諸葛亮忙勸阻說:“當年漢朝皇帝曾以公主和親,今天為了退敵,這民間的兩個女子有什麼可惜的呢?”魯肅道:“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伯符(即孫策,孫權之兄,其時已死)之婦,小喬乃周瑜之妻。”聽此,諸葛亮佯裝惶恐地說:“我確實是不知此事,矢口亂說,死罪死罪!”周瑜道:“我與老賊誓不兩立,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於是,二人遂訂下聯合抗擊曹軍的大計。

    第四,面對孫權的疑慮,諸葛亮則頻頻使用激將法。激將法,就是利用別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積極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輸情緒,將其潛能發揮出來,從而得到不同尋常的說服效果。激將法是一種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時要看清楚物件、環境及條件,不能濫用。同時,運用時要掌握分寸,不能過急,也不能過緩。過急,欲速則不達;過緩,對方無動於衷,無法激起對方的自尊心,就達不到目的。

    諸葛亮對準孫權當時在戰與降之間舉棋不定的矛盾心態,故意把曹操的實力虛誇地描述了一番,直接建議孫權如果不能早下抗曹決心,不如干脆投降。

    孫權不甘屈辱,立即回敬一句:“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曹?”諸葛亮說:“當年的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名壯士罷了,尚能篤守節義,不受侮辱,更何況身為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的劉豫州。事業不成,這是天意,又豈能屈處人下?”被觸犯了尊嚴的孫權“不覺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後堂”。

    眾人都笑諸葛亮不會說話,一鬨而散。魯肅則一個勁埋怨諸葛亮,批評他藐視孫權。諸葛亮笑道:“我自有破曹良策,你不問我,我豈能說?”魯肅大喜,他立即到後堂去稟告孫權。 孫權氣猶未消,見到魯肅,連聲責問:“子敬,我以為你帶回來一個高人,可以為我指點迷津,沒想到卻是個口是心非之人!” 魯肅做了一番解釋,孫權回嗔作喜,又出來與諸葛亮相見,並設酒宴款待,又向諸葛亮賠罪請教。 諸葛亮又換了一種說法:“劉豫州雖然新敗於新野,但所部傷亡不大。關羽手下,還有精兵一萬,劉琦手上的江夏士卒也有一萬人。而曹操兵馬雖眾,但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也’。況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之兵,雖然精於水戰,但也是迫於曹操的威勢才投降,必不能拼死作戰。這樣看來,只要將軍能夠任命一個得力武將,和劉豫州同心協力,擊敗曹操,必然是指日可待!” 孫權大喜,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吾意已決,再不復議。我當即日起兵,與劉豫州聯手,共滅曹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羊有流產先兆有什麼辦法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