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楠楠洲際導彈
-
2 # 老彥Hiko
二戰的結束,同樣也是冷戰的開始!
1945年日本戰敗,軍隊被解除。完全由美國擺佈。
冷戰開始後,日本成為了美國抵禦蘇聯的前沿陣地!
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官方名為歐洲復興計劃),西歐各國都受到了美國的援助。
日本雖不在援助列表內,但是美國的援助決定了日本今後的發展!
1947-1949年,日本出現了一次嬰兒潮,在這幾年出生的孩子,被稱為“團塊世代”(日語:団塊の世代)。
優秀的教育讓這些孩子們在今後日本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們可以說是當年日本發展的支柱。
1950年北韓戰爭爆發,更加堅定了美國要扶持這個小弟弟的決心。
美國對日本包括金融、技術、裝置等進行了大量援助。
1960年,只過了短短的十五年,日本經濟就完全恢復了!
接下來就是日本蓬勃發展的時期。
1970年代的東京
70年代的東京夜晚金碧輝煌、私家車遍地跑。
當年大力發展工業的日本,生產出了世界一流的產品,暢銷海內外。
實業興邦。當年日本賺了全世界的錢,說他們是橫著走也未嘗不可。
成為世界第二經濟體是必然的結果
-
3 # 飛越日本海
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國內經濟一團糟,被稱為戰後混亂期。但經過23年,也就是在1968年時就發展成了世界經濟第二,如果去掉戰後混亂期,日本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完成了經濟復甦。並一直保持到2010年後才被中國超過,退居於世界經濟第三到現在。
那麼,日本的發展是美國大力扶持的結果嗎?眾所周知,戰後美國執行了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發展,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國,日本也得到了美國的扶持。美國的扶持體現在了3個方面,可以說是奠定了日本經濟發展的基礎。
美國佔領軍的三大政策二戰後的日本,是由以麥克阿瑟將軍為首的GHQ(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來管理的。GHQ採取了3個措施,重建了日本經濟基礎。這三大政策是解散財閥,組建工會和土地改革。
1.解散財閥
當時以及戰前,日本的經濟是由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的4個財閥所把持,阻礙了美國所倡導的自由競爭的理念。同時GHQ也認為,日本發動戰爭的責任裡面,4大財閥也難辭其咎,作為懲罰也要解散財閥。
4大財閥雖然被解體,但經過各種分化組合,還是形成了幾個大集團公司。所以當年的4個財閥的名字,到現在還是耳熟能詳。
2.組建労働組合
1946年日本頒佈了「労働組合法」。組合法既保證了工人的權利,也透過和企業主的談判,保障了工人們的正常收入。客觀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當年的春鬥和秋鬥非常激烈。現在每年也有提起,但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了。日本人的工資雖然幾十年沒有實質性的提高。但工資已經很高了,漲無可漲也是實際情況。
3.重新分配土地
戰前的日本土地,大部分掌握在大地主的手裡。多數農民都是佃農。所以日本從大地主手裡強制收回土地,賣給農民。
以上是美國佔領軍在日本採取的三大政策,一舉奠定了日本經濟復甦的基礎。但其後的天時地利人和,才帶來了日本經濟的起飛。
北韓戰爭特需戰後的日本,經過幾年的經濟混亂期,又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援,已經初步恢復了正常。在其即將發力的關鍵時期,1950年爆發了北韓戰爭。
由於北韓遠離美國,所以大部分的物資都從日本訂購,日本也藉助這機不可失 時不再來的天時地利,完成了經濟起飛。
所得倍增計劃1960年,當時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發表的著名的「所得倍增計劃」,就是要在10年內讓國民收入倍增,翻一番。
按照這個計劃,日本先是大量的建設公路,港口,讓日本產品能夠順利地出口國外。同時新幹線和高速公路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國民收入也是水漲船高。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就普及的彩電空調小汽車。日本經濟也於1968年成為了世界經濟第二大國。
這個最後一點最好寫了,正發生在中國大地上。中國也是第二,併力爭第一。
-
4 # 永遠不會獨行468
日本如今不是世界第二經濟體,如今中國才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可以說日本在二戰後經濟發展迅速,在一段時間內,是僅次於美國。首先第一個原因是二戰後美國對日本的扶植,特別是北韓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向日本購買武器,軍事訂貨,極大促進了日本工業的發展,同時,美國提供給日本低息或者無息貸款,支援日本經濟的恢復。第二,日本實行科技教育興國的戰略,積極發展教育和科技,推動日本經濟的發展。第三,日本實行產業結構的轉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同時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第四,日本的民主改革,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治民主改革,給日本經濟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政治環境。
-
5 # 錦繡中源
不僅是日本,德國、義大利在戰後都發展成為了經濟大國。2017年日本GDP為48721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德國GDP為36848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義大利GDP為19379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八,人均GDP方面這三個國家都超過3萬美元。其實,除了美國之外,戰後的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義大利……這些國家都已經變得滿目瘡痍,經濟大不如前,但是如今都是經濟大國。
當然,這並非全是美國政府的幫忙,但是這些國家能在戰後經濟能迅速恢復發展,美國因素至關重要。歐洲有馬歇爾計劃……就不用多說,主要說一下日本。戰後由於國際環境的變化,美國調整了對日政策,開始積極扶持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日本經濟逐漸穩定下來。隨後北韓戰爭的爆發,使日本經濟迅速恢復發展,有日本壟斷資本家稱北韓戰爭為拯救日本經濟的“及時雨”。戰後日本成為美國的保護國,不需要投入巨大的軍費,而日本為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提供了巨大的後勤保障,這些都帶動了日本經濟的發展。作為美國的盟國,日本能大力吸引美國的資金,比較容易引進和吸收歐美國家先進的技術,進入這些國家的市場。因此日本經濟能快速發展,美國因素至關重要。
當然,日本在戰前的經濟基礎本身就不弱,而且日本人的學習能力非常強。舉個例子,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不可否認,日本人的勤奮、堅韌、好學,在逆境中生存能力都很強,而且戰後實施的政策得當,這些都是日本能在戰後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
6 # OnlyYou1222356666
二戰後,美國曾試圖獨佔日本與徹底地改造日本。美國佔領了日本,為了徹底清除產生日本法西斯主義的各種社會條件和土壤,根據《波茨坦宣言》和盟國遠東委員會的決定,美國製定了一套完整的計劃對日本實行打擊,意圖全面瓦解日本社會特有的政治經濟結構,按美國的方式來改造或者重建日本。1、解散大財閥 2、土地改革 3、按民主方式重組企業 4、實行民主選舉等等
首先是戰後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土崩瓦解,許多原來屬於帝國主義武力或經濟控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及附屬國,紛紛取得獨立,逐步形成日益壯大的第三世界力量。
美國看中了具有特殊地緣戰略地位、歷史上在遏制蘇聯和中國方面有著天才表現的日本,開始再平衡其遠東戰略,由過去的對日"打擊"改為對日"扶持"
地緣政治衝突如"神風"相助,使日本神奇般地由弱變強,迅速崛起,日本開始享盡冷戰"紅利","日本奇蹟"是冷戰的特殊產物。冷戰這一東西地緣政治衝突打造出了一個日本經濟奇蹟,也可以說日本戰後經濟奇蹟是東西方地緣政治衝突的特殊產物。日本經濟奇蹟——一躍為世界經濟第二大國。
日本是冷戰時期的最大贏家。
美國入侵北韓,武裝干涉北韓內戰,給日本工業恢復生產創造了機會。
美國獨佔日本,承擔了日本的防務,使日本專心發展經濟。
從明治維新可以看出,日本勤奮、堅韌、好學,在逆境中生存能力很強。
-
7 # 閒看秋風999
也許是巧合吧:日本經濟奇蹟起於冷戰、終於冷戰;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時),確實令世人刮目相看。
下面閒看秋風就為您來分析其原因:
首先當然是人的因素,是日本單一民族的民族性起了決定性作用。像日本這樣近一億億人口的99%都說同一種語言、信奉同一種宗教的國家,實屬罕見。
其次,是由於日本政府的強力經濟干涉主義:如日本“經濟奇蹟”時期政府幹預的的顯著特徵有:製造商、供應商、分銷商和銀行組成的企業集團或者經濟聯合體keiretsu;
在這樣的聯合體中,投資、生產、分銷、供應各環節緊密聯合;強大的行業工會和工資協商制度(shuntō)又保證了聯合體與與政府官員的良好關係,以及日本獨特的終生僱傭制(shūshin koyō),使工人由主人翁的存在感與信心倍增。
再次,美華人的援助以及“韓戰”時日本從美國軍事採購中得到的大批鉅額訂單。戰爭武器彈藥裝備的生產使日本經濟從嚴重衰退中倖存下來,並繼續取得進展。
再次,日本私人企業的迅猛發展為戰後日本經濟奇蹟做出了貢獻。 而日本政府又恰到好處的制定了規章制度和保護主義制度,有效地管理了經濟危機,然後將重點放在貿易擴張上。
最後,對外貿易。日本國際貿易部(MITI)在日本戰後經濟復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外國投資法》授予該部談判技術進口價格和條件的權力。
這種對技術控制的元素使它能夠促進它認為有前途的產業。進口技術的低成本又使日本工業得以快速發展。透過新裝置、管理和標準化,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日本股市在1989年底達到了歷史峰值,但在1990年晚一些時候或者是1991年初急劇下降。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的結束與海灣戰爭和蘇聯解體開始。
-
8 # 劇透歷史
二戰的日本輸光了褲子,基本被打了個稀巴爛,但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取得了經濟的騰飛,除了自身人才軟實力尚在的內部優勢外,更幸運的是得益於美蘇對抗的地緣政治局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麥克阿瑟登上日本列島,駐日美軍開始全面接管日本全國事務。“東京審判”法庭對犯下累累罪行的各級戰犯進行判決制裁,昔日不可一世的天皇裕仁遊走於日本上下演講,像普通平民一樣鞠躬行禮,將自己從“神”的地位上請了下來,以此換取盟軍對他的免於懲罰。此時的日本百業蕭條、黑市盛行,美軍拆除了幾乎所有的工業裝置,以此從物質上徹底摧毀日本的戰爭能力。在麥克阿瑟的設想下,日本將作為一個農業國家存在於戰後的世界舞臺上。但局勢很快發生了轉變,1950年北韓戰爭爆發,為了就近保障“聯合國軍”在北韓戰場的軍需供應,美國改變了最初的對日政策,一批批鉅額的軍事訂單強力得刺激著日本輕、重工業的全面啟動和復甦,引發了一波經濟發展的熱潮。加之後來的越南戰爭,日本和南韓又成為了美軍的軍需供應站,對經濟的刺激作用不可謂不大,而且北韓、越南兩場戰爭表明美蘇兩個陣營在亞洲的對峙格局正式形成,美國對日本扶植和拉攏的訊號越來越強烈。從鞏固日本、南韓兩個前沿橋頭堡的戰略部署考慮,也為了宣傳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美國不遺餘力得對日韓進行經濟發展層面的扶植。除了向日韓讓渡許多先進裝置、領先技術外,美國還將日本帶入世界貿易體系,對其開放美歐消費品市場。最為重要的是美國將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基本上固定在360比1的比例上,日本從此搭上了美元霸權的順風車,對日本貨幣市場的穩定和外貿出口的增長提供了堅實的後盾。在此左右逢緣、十分有利的國際環境下,日本憑藉自身戰後保留下來的一大批教師、資本家、產業工人、科研人員等人才軟實力優勢,加上日本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得以迅速承接國際產業鏈上的中低端製造業,成為當時的“世界工廠”。隨著技術消化研發和產業升級,日本在頂級高階技術領域也取得了不斷突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沿。日本的紡織品、半導體收音機、照相機、彩電、汽車等產品如洪水猛獸般衝擊著歐美市場,其經濟戰略勢頭絲毫不亞於二戰期間的瘋狂軍事擴張,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
目前,日本已在國際產業鏈的高階牢牢得佔據了一席之地,其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的中低端產業也完成了向亞洲其他國家的轉移,在國際經濟事務中是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存在。 -
9 # 洪鐘財經
兩個二戰中的戰敗國——日本和德國——被打個稀巴爛,幾十年後一個卻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一個成為第四大經濟體。你說怪不怪?(日本東京灣區,躋身為全球三大灣區之一)
二戰後,日本本土一片蕭條,經濟崩潰,民生凋敝。但是,僅僅到了1950年代,本來經濟就恢復到了戰前水平。這其中當然和美國的經濟扶持政策不可分——1950年代初的北韓戰爭時期,美國給日本帶來了大量的訂單。
當然,日本能夠經濟騰飛,最重要的還是依靠自身的努力。雖然日本被打得稀巴爛,但是很多人才和技術都保留下來了。企業一旦恢復生產,這些資源都是現成的。因此從1950年代開始,日本,重點發展的汽車、電子、化工、紡織等產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和它保留了大量產業工人和積累了的生產技術有很大關係。要知道在二戰前,日本已經是一個工業相當發達的國家了。
日本能夠經濟崛起,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充分的利用了國際貿易體系。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國內市場狹小、資源短缺的國家。日本的經濟體系很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如果沒有一個和平的國際貿易環境,日本這個國家就必須發動戰爭,從海外掠奪自然資源,並且把生產出的產品向海外傾銷。
二戰之後,國際貿易體系的重建,日本充分享受到了出口紅利。這大大克服了日本國內資源短缺和市場狹小的難題。到70年代,日本生產的汽車、服裝、電話、手錶在全球攻城略地,進入了全球大部分國家。產品市場由國內擴大到國際,使得日本企業的訂單放大了幾倍、十幾倍乃至幾十倍。
日本在二戰後能夠迅速,實現經濟崛起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有人才和技術基礎,二是充分利用了國際貿易秩序。
-
10 # 雲石
二戰失敗後,日本喪失了明治維新後所取得的全部擴張果實,工業基礎也被摧毀大半,現實國力跌入谷底。
如果打垮日本,並操控戰後東亞局勢的是蘇聯,那日本十有八九會就此亡國。因為蘇聯和日本一樣,都是東北亞國家,而與日本不同的是,蘇聯同時還是世界級地緣板塊的擁有者,是現實中的超級大國!
如果日本是被蘇聯擊敗,那蘇聯肯定會藉此機會徹底征服日本,以完善對東北亞地緣板塊的控制,開啟遠東地區通往太平洋的戰略通道。
但打敗日本的是美國,掌控東亞局勢的也是美國,這就使日本獲得一線生機。
蘇聯的龐大體量,以及地緣關係的疏離,決定了美國雖然能對它保有優勢,但卻無力擊敗。這樣的話,日本的機會就來了。
第一,日本位於東北亞海上,是蘇聯通向太平洋的重要門戶。美國控制日本,就把扼住了蘇聯東出太平洋的名門。
第二,作為海島國家,日本與蘇聯之間有日本海作為屏障。雖然在工業時代,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大幅削弱,但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日本阻斷來自大陸的影響。
第三,雖然作為一個國家,日本地緣實力十分有限,但作為美國遏制蘇聯的前方戰略基地,這個擁地38萬平方公里、1億人口的島國還是完全足夠的。
以上都是從美國角度出發。而從日本角度權衡,鑑於美國遠在太平洋彼岸,地緣關係的更加疏離,決定了美國對日本的控制力,必然遠遜於蘇聯,更不可能將其吞併。
甚至,為了更好的發揮牽制蘇聯的作用,美國不僅要在政治上給予日本一定的自主權,經濟上還要加以扶持。
總而言之,雖然戰敗後的日本,已經擺脫不了任人魚肉的命運,但賣給美國,卻遠比賣給俄羅斯要好過的多。兩害相權取其輕,日本也願意親美。你情我願之下,日美同盟也就水到渠成了。
這是從地緣政治角度來分析戰後日美親近的必然性。而在現實層面,中國解放戰爭的結束和北韓戰爭的爆發,更使二者進入蜜月期的速度大大加快。
隨著中國內戰的結束,新中國加入蘇聯陣營,東方大陸徹底成為美國的敵人。(49年中國選擇一邊倒的利益考量,會在將來美國篇和俄羅斯篇中詳細說明)在這種情況下,扶植日本就成了當務之急。而隨著北韓戰爭的爆發,這種扶植又進一步強化。
日本藉此鹹魚翻身!雖然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受美國鉗制,但在經濟上,憑著自己的二流工業國老底和全球化東風,日本在戰後一躍而起,成為舉足輕重的世界級經濟大國。
當然,無論日本在經濟上再怎麼牛,政治和軍事上依舊得唯美國馬首是瞻。不過,由於日美現在同時面對蘇聯這個大敵,二者的利益還是在相當程度上一致的。在70年代時,由於冷戰格局變為蘇攻美守,美日承受的壓力空前增大,二者均對與中國和解報以極大的熱情,希望這個羸弱的地緣大國能分擔來自蘇聯的壓力。
這種和諧的局面一直持續到80年代。
到80年代時,美國逐漸改變態度,開始對日本有限度的打壓。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為日本已經基本坐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雖然政治和軍事上仍受制於美,但在經濟層面,已經對美國經濟構成較強衝擊;其次,此時美國經濟仍然問題多多,但又必須加大冷戰投入,以給蘇聯最後一擊,所以也希望透過洗劫日本這頭圈養的肥豬,撈點銀子花花;最後,冷戰漸入尾聲,蘇聯敗相已露,日本在遏制蘇聯上的重要性相對下降,無需太過扶植。
因此,美國開始了對日本的洗劫和打壓。1985年《廣場協議》簽訂,日本被美國洗劫,經濟陷入低迷。
《廣場協議》是戰後數十年間,日本受到的最大挫折。而中國的崛起,更加劇了日本的危機。
日本是一個工業大國。工業製造是維繫其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日本的本土工業受到越來越強的衝擊。
中國體量遠超日本,隨著工業化的深入,中國工業體系的規模優勢逐漸顯現,再加上中國適合發展工業的低地平原眾多,勞動力成本低廉,以及體制對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這種種因素,導致其後來居上,在越來越多的行業中,奪走原先屬於日本的份額。
家電、重工、電子儀器、鋼鐵,一個又一個日本的支柱產業,在中國的高性價比同類產品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當然,憑藉巨大的先發優勢,日本仍在一些中高階產業和關鍵技術上保有優勢。但技術上的領先從來就不是永恆的。隨著中中國產業的升級,這些優勢也在逐漸縮小。而且,有龐大工業體系做支撐,中國企業在技術升級方面要相對容易的多。而失去了普通製造業支撐的日本高精尖行業,猶如被抽走了根基的空中樓閣,再往前走十分艱難。
地緣實力的巨大差異,決定了一旦中國與日本在工業領域產生競爭,前者天然擁有極大優勢。雖然日本的先發優勢同樣巨大,但只要中國走上正軌,那日本早晚會敗下陣來。
文明發展水平的差距是後天的,可以改變;地緣實力的差距則是先天的,不可改變!
其實日本人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當年才豁出老命發動侵華戰爭,希望憑藉在向工業文明轉型過程中獲得的先發優勢,擊敗仍陷於農耕泥沼中的中國,進而奪取東亞大陸,徹底改變地緣實力上的天然不足。
只是,隨著二戰的失敗,日本的歷史性機遇已經喪失。後來雖然靠著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的東風再度崛起,但由於政治和軍事已被美國控制,國際形勢也大有不同,日本再也不可能重複明治維新後的侵華軌跡。
隨著中國回覆正軌,東亞大陸的地緣實力迅速變現,所釋放出的能量,足以讓日本膽戰心驚。
現在,輪到日本畏懼中國了。
日本畏懼中國,首要的自然是擔心中國報近代侵略之仇,但除此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回覆列表
這個就得感謝他的主子美國啦,因為美國在亞洲打的每一場戰爭,日本都是作為美國在亞洲的大後方的,特別是越南戰爭,足足地打了10多年。所有的物資從美國本土或者北約運到日本,因為美國買東西也是給錢的,有些東西日本也能借上光,大大的刺激了日本的製造業,黃金的10就是在越南戰爭之後的產生的。日本再製造業之後轉型房地產業,又讓美國透過貨幣戰爭刺激日本的房地產泡沫打回原形。之後就是吃製造業時候積攢下的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