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壺清茗品春秋

    趙國有四大名將,卻仍然被滅國:

    首先,國主昏庸,一系列錯誤政策,削弱國力。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一躍成為能夠與秦國相抗衡的軍事強國。後來,趙武靈王中年退位,號稱主父,並立自己小兒子為國君。趙武靈王后來看到長子向小兒子行禮,感到心中不忍,又想把趙國一分為二,沒有實行,就發生沙丘政變,自己被餓死在行宮。趙國向上的勢頭,就這樣被趙武靈王親手扼殺了。後期,孝成王在長平之戰中一系列決策,導致趙國損失四十萬大軍。悼襄王時期大將廉頗被迫離開趙國,趙王遷聽信讒言殺死李牧。趙國的大好前程,正是一個個昏庸的國君斷送的。

    其次,綜合國力。秦國有巴蜀之地,土地肥沃,是秦國強大的後勤保障。特別是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秦國綜合國力躍居七國之首,兵強國富。長平之戰將發生時,秦北有胡宛之利,南有巴蜀之饒,東控潼關之險,故戰爭經濟十分雄厚,各種戰略物資的儲備非常充足。而趙國地薄人眾,雖疆域廣闊而耕地有限,農業資源不如秦、齊、魏等國。國家經濟又是農商並重,且其“民俗懁急,仰利機而食”、“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桑”,因此經濟在六國中較為落後,國家在支援軍隊作戰,後勁不足。這裡從長平之戰進入相持階段,就可以看出趙國經濟的力不從心。

    第三,地理位置。秦國有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功將六國之兵阻擊在函谷關外,戰事大多是外線作戰,很少波及本土。趙國是四戰之地,經常受到各國侵擾,早期魏國兵圍邯鄲。長平之戰後,燕國趁趙國空虛,攻擊趙國。等等。與秦國專心一面不同的是,趙國要顧及四面,出戰時不敢盡力,戰爭結束後,又得不到有效的修養生息,雖然名將輩出,戰場上的勝利,換不來國力的有效恢復。

    第四,長平大戰。長平大戰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大戰,秦趙雙方軍隊有百萬以上,由於趙王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最終四十萬大軍被秦軍坑殺。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不僅是兵力的損失,還有物力、財力的巨大消耗。戰後,趙國的經濟、軍事再也無法恢復到戰前水平。雖然後期名將李牧苦苦支撐,也多次戰勝秦軍,但這都是戰術層面,根本無法阻止秦國統一大勢,趙國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四大名將遭遇各不相同。樂毅帶領燕兵打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但到趙國基本沒打過仗,當起外交家,聯絡起燕趙感情。趙奢自閼與之戰後,也未見有其他戰事,應該是早逝。老將廉頗、大將李牧本是趙國後期軍事支柱,一個被迫出走,一個被殺,良將雖多,而不能用,自然趙國要被滅國。

  • 2 # 全景歷史地理

    首先就是趙國的政權並不怎麼穩定,這一直是趙國所沒能解決好的問題。許多趙國國君經歷過政變,甚至在中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趙武靈王,都被活活餓死在自己的宮殿當中。而最後一任趙國國君也因為猜忌李牧會率領兵馬奪取自己的位置,而換掉了趙軍的統兵將領,這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趙國曾經有一位非常出名的國君趙武靈王,他透過推行改革很大程度的加強了趙國的軍事力量,他甚至率領軍隊滅掉了中山國。趙國強大的軍事實力甚至還影響到了燕國和秦國國君繼位的問題。但是這樣的改革並不全面,他只是加強了國家的軍隊建設,並沒有改革一些基礎,比如糧食生產、武器製造等等方面,所以趙國的國力沒有得到很大方面的加強。

    這樣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之後秦國和趙國在戰爭的過程當中,由於糧食不夠吃,所以說趙國不得已和秦國開戰,並且最終被秦國打敗。也就是從那場戰爭開始,趙國逐漸與秦國拉開了差距,再也無法彌補。

    趙國國內的氣氛非常特別,國家非常重視武將卻忽視了文臣對於內政的治理,這也就是為什麼趙國經常性出現政變的原因。許多非常有才能的文臣都跑到別的國家去,沒有留在趙國。這也導致它在一些政令的推行方面非常的不科學,沒有能夠做到文武共同發展。

    趙國本來可以非常強大的,可是最出名的趙武靈王卻在自己應當好好自己國家的年齡退休,並且將趙王的位置傳給了自己心愛的小兒子。他的這個決定也間接導致了趙國內部發生了叛亂,進一步削減了國力。而在趙國末期的時候,趙王同樣也犯了類似的錯誤,把王位傳給了趙遷,這個人沒有多少才能,不能很好的治理國家。甚至還任用了一些小人做大臣,給當時的秦國使用離間計,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從而導致趙國被滅亡。

    而我們之前提到的這些方面,我們反過來看一下秦國,秦國雖然也經過一系列的動盪,但是總體朝局是比較穩定的,尤其是在秦孝公以後,雖然王氏宗族有各自的利益,但是他們在對抗外敵上是非常團結的。

    在改革上,秦孝公開始就任用一些比較有才的人推行國內的改革,尤其是重用商鞅將國家內部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做了改革。使得秦國不僅擁有非常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且也擁有非常強大的國力。糧食儲備,武器製造等都非常的先進。也為自己能夠征服中原的六個諸侯國打好了基礎。

    在秦國國內一些文臣武將都發揮了它們各自的作用,比較出名的文臣張儀,商鞅等,武將當中也有非常有治軍才能的白起,王翦等。這些人能夠在國家的各個方面推行政令,做到國家富強、軍隊戰鬥力強大。

    在君王位置的傳承之上也從來沒有出現過比較大的變亂。甚至在秦武王嬴蕩去世之後,為了能夠更好的治理國家,將位子傳給了自己的弟弟。而秦昭襄王本身非常有才能,而且他繼承王位之後治理秦國的時間非常之久,在這期間裡秦國本身沒有發生比較大的變亂,而是將所有的注意力轉移到對外擴張上去。透過不斷的消耗中原六個諸侯國的軍隊實力,在秦昭襄王去世之後,中原六個諸侯國的國力已經遠遠不能和秦國相比,也為秦國之後能夠統一天下打好基礎。

  • 3 # 歷史笑春風

    先說一下這個問題裡的小瑕疵,樂毅應該是樂乘。樂毅是燕國的將領,伐齊聞名的。接下來我說一說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秦趙兩國根本就不是一個層次的國家。秦國的國力遠超過趙國。在商鞅變法後,秦國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已經發展成戰國最強大的國家。秦國的經濟、農業都是趙國不能相比的。

    在軍事上,三家分晉,最強大的國家是魏國。而魏韓兩個國家聯合起來都不是秦國的對手,被打得變成秦國的一個郡。趙國再強大,也比不上魏韓強大。

    至於說趙國胡服騎射,這個和秦國更沒法比。因為秦國最初就是給王室養馬的,後來滅國四十,遂霸西戎。趙國是向胡人學習騎射,而秦國本身就是胡人組成的軍隊。趙國的軍事實力根本就不是秦國的對手。

    到了戰國末期,趙國成了抗秦的主力,這是因為它位於韓魏背後,沒有直接受到秦國的打擊而已。當魏韓被摧毀後,他直接暴露在秦國面前,雖然可能取得個別戰術上的勝利,但是,由於秦國對趙國各方面壓倒性的優勢,亡國只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

    最後,再說說將領的問題。我們對這些所謂的四大名將以及白起、王翦的認識,大部分來自於《史記》。而《史記》是一本什麼書?魯迅一針見血的說明了,它是司馬遷寫的“無韻之離騷”。是司馬遷發洩孤憤寫的書。

    而按照我的看法,《史記》就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綜合體。它用歷史來鼓動對當權者的不滿,鼓動對當權者反抗。凡是他認為是受了委屈,敢於抗爭的人物,尤其是敢於對抗君王,甚至去刺殺皇帝的人,都是他歌頌的物件。趙國這些將領裡面,受委屈的廉頗和李牧就成了他的吹捧的物件。

    你看他寫的《史記》,要排除他刻意在《史記》裡埋下的感情因素,去客觀的看待問題。秦國的將領裡面,白起和王翦都是一流的將領,李信、王齕、王陵這些是二流將領。至於趙國所謂的名將,至於李牧、趙奢和趙括父子為一流將領,廉頗樂乘這些都是些二流將領。

    李牧和趙奢都有打敗秦國二流將領的記錄,而廉頗不是秦國二流將領的對手,打了敗仗。樂乘的水平還不如廉頗。而白起和趙括血拼後,雙雙斃命,剩下的王翦和李牧可以打個平手。

    從整個將領的水平看,趙國也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再加上趙國的國君昏庸,屢屢被秦國的反間計迷惑,趙國不亡國,豈可得哉!

    因此,不要被《史記》所迷惑,到最後,趙國只有李牧一個人還可以抵擋一下秦軍,其他將領都不是秦國二流將領的對手。這樣,秦軍分路進攻滅趙時,李牧來回抵抗,最終也無法挽回步步敗退的形勢。最後,趙王再一殺李牧,立刻趙國就亡國了。

  • 4 # l牧池先生l

    我用簡短的文字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決定一個國家的強大和發展不是取決於幾個將軍的,而且由君主的賢明、英武(且必須確保世代君主皆能如此)與否決定的。能有幾個優秀的將軍而不能擁有累世賢明英武的君主,這個國家只能擁有一時的興旺或者強大。這個暫時的強大也將隨著這幾個優秀將軍的消失而衰弱!而一個擁有賢明英武君主的國家,必定會彙集眾多良將名臣。你所說的趙國有什麼廉頗、趙奢、李牧、樂毅,趙國也就只有這些了吧?而放眼秦國,則是將星閃耀,鬥載車量!換句話說,明君擁有眾多良將是必然的;而庸君能有幾個不錯的將軍也只是運氣罷了!

    除此之外,其他的因素則遠遠大於幾個將軍的作用~如累世明君、智謀之臣、治國能官等等。所以說趙國就憑那幾個將軍怎麼能和秦國相提並論呢?

  • 5 # 破局攻心文案

    名將在厲害,國君無能不重用你,你不能建功立業 ,統一六國是幾百年的鋪墊與付出,皇帝的性格決定歷史的命運,文治 下有貪官,武治有山賊,文治武功平衡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在封建皇權時代 ,一切命運都在決策者掌握!

  • 6 # 歷史紅塵

    趙國縱然人才濟濟,可惜趙王昏庸,除了趙惠文王英明神武之外,趙孝成王和以後的君主都是昏庸無能親小人遠賢臣的人,重用小人郭開,陷害廉頗,李牧,自毀長城最終走向滅亡,趙國的經歷和500年後蜀漢滅亡驚人的相似,趙國有郭開,蜀漢有黃皓,縱然有李牧,姜維等人才也無法扭轉乾坤,趙國和蜀漢的經歷告訴我們:身為一個集團的Quattroporte,自己沒本事,猜忌下屬偏聽偏信,縱然底下人再有能耐,卻也難逃被兼併的命運!

  • 7 # 刮晉風

    趙國雖有趙奢,廉頗,李牧,樂毅四大名將,可最後還是被滅國了,為什麼?因為沒人重用他們,但卻有人迫害他們。現在說如下幾個原因:

    一,多代國君平庸無能。在趙國的歷代帝王中,出類拔萃的帝王僅趙武靈王等少數人,多數是平庸之輩,有些還是無能昏君。

    趙武靈王進行了“胡服騎射”的重大改革,使趙國軍力大大提升;他還假扮為使者,隨團進入秦國宮廷,去偵查秦國的朝廷機密。他制定了宏偉的計劃,想直接派精銳騎兵,從九原(包頭) 去偷襲秦國後方。但遺憾的是,他未處理好接班人問題,最後被困在靈丘宮被活活餓死。

    二,昏聵帝王信讒言,害忠良。在決定趙國命運的長平之戰時,昏聵的孝成王撤換了老成持重的廉頗,讓紙上談兵的趙括長平為帥,致使45萬趙軍被坑殺,使趙國遭受了史無前例的重大損失。孝成王在長平之戰時信讒言,罷廉頗,用趙括後,仍然剛愎自用,不接受教訓,後來又把名將廉頗逼走楚國,又使趙國的重要人才流失;在邯鄲保衛戰中,又聽信讒言,暗中派人逮捕守城的大將軍李牧,換上無能之輩趙蔥守城,結果邯鄲城被攻破,趙王及大臣們都做了俘虜。

    三,趙國知名的國君不多,宮廷的醜事卻不少,國君娶歌女當妃子,鬧宮廷;太后把持朝政,左師裝扮成可憐的老人勸太后派小兒子當人質等。到了這時候,趙奢老死了,廉頗逼走了,樂毅是齊人,趙國不敢重用,李牧又被殺了。國家不滅亡就奇怪了。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哀嘆:“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燕趙的金玉,韓魏的珠寶,都被掠到阿房宮來了。寶鼎被當成了廢鐵,珠寶被當成頑石,黃金被當成了土塊,秦人並不可惜!”我們把話換一個說法更恰當,滅趙國者,趙國也,非秦也。

  • 8 # 孤獨的小蝦米

    這個問題問的好,分析問題不能只從表面看,下面我們分析下將星雲集的趙國為何會被秦國按在地上摩擦最終落的國破身死的結局。

    首先政局不穩

    趙國政局不穩這是在戰國七雄中出了名的,從403年成為諸侯國到公元前228年滅國,在這170多年中經歷了10代諸侯,而在這10代王侯中竟有5代王侯經歷了政亂 趙國曆史上難得一見的雄主趙武靈王,也是因為政變被活活餓死,對趙國的發展整體戰略的實行和推進,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頻繁的政權更迭導致,很多政策還沒得到實施或者實施未見成效便被繼任者給予否認。政策得不到落實,改革也難以為繼。一朝天子一朝臣,文臣武將只為自己利益得失而奔波,國家利益拋之腦後。

    改革不徹底

    趙國在經歷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變革後,軍力迅速得到提升。提升後的趙國征戰四方,打胡人,滅中山扶持秦國儼然一方霸主。

    軍力空前強大的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胡服騎射卻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有他的侷限性。和秦國商鞅變法所不同的是,胡服騎射更多的是注重軍事層面的變革,而商鞅變法卻是從民生到經濟到軍事的全面變革。

    兩個變革的結果也完全不同,胡服騎射只是暫時讓趙國成為一方霸主,而秦國卻憑藉商鞅變法國力漸盛,最終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統一了中國成為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

    國君昏庸

    趙國的君王大多數都比較昏庸,趙國的十位君王中,真正稱得上有能力的,也就只有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這兩父子了。

    但是趙武靈王其實也算不上一位英明的君主,他過早退位,並且犯了廢長立幼的大忌,結果導致趙國發生了內亂,自己也鬧得一個被活活餓死的結局。

    在趙惠文王之後,趙國的國君就一代不如一代了,趙國最後一任國君趙遷,更是昏庸無能,甚至可以用沒腦子來形容,而同時代的秦國國主一個比一個精明有抱負,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對比鮮明。

    重武輕文

    一個國家要想做到真正的強大,必須要文武並重。但是你仔細看下就可以看出趙國文臣對比秦國差的不是一個量級的,說到請過文成我們隨口就可以說出,商鞅、百里奚、范雎、張儀、呂不韋、李斯,反觀趙國除了藺相如有些名氣,再也找不到能等大雅之堂的文成,縱使武將再多又有什麼用。

    最終結論

    趙國被滅國,並不是單靠幾個武將就可以阻擋歷史車輪的程序。戰國後期秦國對比趙國總體實力已經不再是一個維度,秦國對趙國已經是降維打擊。

    時勢造英雄,並不是秦國白起、王翦比趙國李牧、廉頗強悍多少。而是彼此的平臺決定了他們最終的高度,平臺的差距也導致他們最終的成就有所差別,但是這並不影響這些武將的歷史地位,所以說趙國是被秦國滅掉而不是被白起、王翦。

  • 9 # 鴻哥iouyh福小鋪

    嗯,不容否認,列舉的都是名將。

    可惜,真正的勝負是由所在國的戰略戰術所決定的。

    名將水平高低在於戰術,若是旗鼓相當的話,還能在戰略層面一較高下。

    但重點仍然在戰略。

    戰略的範疇很廣,可以狹隘到一個區域,也可以廣袤的一整個國度。

    如果屬於國家級戰略,那已經可被稱作國策。

    戰爭可以憑藉戰術左右勝負,戰略可在戰役中獲取戰爭的目的。

    這就是戰術與戰略的區別。

    而上升到國策的戰略則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興亡。

    換句話說,有的名將可以一直打勝仗,但始終振興不了自已的國家,根源在於國家戰略是失敗的;反觀之,有的名將可以打敗仗,但國家卻依然在紛爭中巋然不動,根源也在國家戰略的成功。

    更何況白起與王翦壓根就沒怎麼打敗仗。

    所以啊,國家戰略就是問題的答案。

  • 10 # HK君

    1.題主說的趙國名將,其實不應該包括樂毅,樂毅是燕國名將,燕昭王死後,新王罷了樂毅的軍職,樂毅從齊國佔領地逃亡到趙國,被封為望諸君,這時樂毅只是客居趙國,並不是趙國的將軍,他不帶兵打戰。

    2.趙國被滅國是因為政治腐朽

    趙國不僅收留了樂毅,還一度聘用打敗騎劫的齊國田單,作為國相。

    但這只是趙國政治鬥爭的緣故,不能說明趙國喜歡重用人才,吸引人才。

    趙國的世襲貴族很多,其中大多數都是尸位素餐之輩,只有偶爾像趙奢這樣的軍事人才。但是趙奢的軍事才能是不及李牧、廉頗的。

    趙國君主一直不大相信異姓的武將,所以廉頗和後來的李牧都沒有被委以足夠的重用。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給趙國留下了強大的騎兵體制,但是趙國的政治體制的矛盾導致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的戰略是可以滅秦的,他辭去趙王之位,做主父——類似後世太上皇,就是為了專心研究如何從九原郡南下,直取秦都咸陽,可惜發生了沙丘之變。

    3.趙國軍事實力僅次於秦國,但是內政、外交等方面都不是秦國對手。

    特別是外交,趙國收留過從魏國逃亡的信陵君魏無忌,魏無忌在邯鄲之戰中救了趙國,魏國排擠信陵君,趙國深受魏無忌之恩,也不重用魏無忌為相國,這時候也只有魏無忌可以抵擋強秦。

    軍事好比人的體魄,但是政治才是性格。趙國的政治腐敗、懦弱。秦國的政治相對清明,強悍。

    所以趙國被滅,而秦國統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色列人口800萬,而阿拉伯人口卻有4億,為何以色列可以打贏阿拉伯並發展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