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彥郡主
-
2 # 老胡創業商學院
孩子的教育不是自己自願的,而是看家長和學校的如何教這個孩子,教育孩子應該多給他講道理,賞罰分明,最好是不要採取用暴力的行為,因為這樣孩子出去容易出現這種暴力的行為對待別的同學或他人的人身傷害,也會導致他以後再社會上的膽量如何?還有交流的水平,所以我建議的是最好是,用談話賞罰分明這種行為來對待孩子
-
3 # 大象路亞
這個是個有毒的命題,誤導人生的毒雞湯已經不少了,請不要再放毒,另外,請注意,被一些所謂的精英透過各種手段美化的西方國家那種兩極分化、保持兩個階層分離的教育體制,是極端不公平的,只是保護上層建築的手段。
-
4 # 天馬154030281
我覺的不是所有孩子的成長是非志願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培養教育子女的觀念不斷髮展更新,教育從幼始,逐漸被廣泛認知,幼兒早教成為常態,毋庸諱言,這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有益處的。
在較正規而良好的誘導認知紛圍中,絕大多數孩子都能夠激發起求知向上熱望,對今後自覺學習成長有其積極作用。當然,由於家庭種種原由,或對孩子溺愛驕縱,或過嚴責,缺乏正確引導,使一部分孩子由任性產生厭學心理,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培養孩子自覺學習健康成長,是一項長期艱苦細緻的工作,是一種神聖責任。
為了孩子少走彎路,為了孩子不受傷害,為了孩子多學點兒知識技能,為了孩子能健康地成長……父母有太多的理由,也付出了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可是。在父母給孩子太多關愛的同時,也絡了孩子太多的束縛、太多的限制,使孩子的好奇心受到壓抑,使孩子的一些行為受到控制,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被激起,使孩子與父母的溝通變成了形式。
家長們,不妨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少一些枯燥的說教,多一些應有的尊重;少一些強制和命令,多一些理解和支援;少一些干涉和嘲弄,多一些寬容和鼓勵:少一些猜測和居高臨下,多一些信任和心平氣和……
給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間
現代心理學表明,創造力與想象力關係密切。具有創造力的人一般具有超強的想象力。因而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具有重大意義。
對於兒童而言,他們常常會有出人意料的夢想。真實是重要的,夢想也是重要的。夢想對於兒童是一個解放,會使兒童從現實的束縛走進自由的世界。泯滅兒童期的幻想就等於把現實的一切變成束縛,使兒童的創造力受到抑制。
像植物成長一樣。兒童也需要精神上的各種養料。自由便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養料。而一些家長往往對兒童的某些天真的想象感到憂慮,常常善意地控制孩子的一些本能需要。結果是好心辦了壞事。在孩子對道德沒有任何反應的時期,在他們還不需要進行行為控制的年齡段,強迫孩子們接受道德觀念是沒有用的。唯一效果是引起孩子的厭煩,到以後那些道德觀念可能發揮作用時,孩子們卻灌不進道德觀了。現實為這種推斷提供的鐵證還少嗎?家長不應當阻礙兒童的想象,不應當侵犯兒童夢想的疆域,而應當讓他們自由發展。
羅素說:“如果孩提時代的想象力透過適合各年齡的刺激保持得很活躍。那麼當他以適合成人的方式發揮作用時,則以後的想象力會更為活躍。”
黃先生一家剛移民到美國,他5歲的兒子進了一所美術學院辦的繪畫班。才去了不到5次,孩子就不想去了。孩子說:“老師根本不教畫畫!每次都是給一個題目,就叫我們自己畫,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老師一點也不管。畫完了老師就知道說‘Very good’,那些美國小孩子的畫根本就是一塌糊塗!”
後來,黃先生髮現,那些美國孩子畫完畫後,只會問你“好不好”,而中國的孩子問的多半則是“像不像”。
黃先生的發現,實在是獨具慧眼,兩國孩子將來人生的不同走向,或許已隱約地體現在這不一樣的“問”中了。
我們知道,美國孩子學繪畫,老師往往不設樣本、不規定模式,讓孩子從現實生活聯絡內心的想象,自由去“構圖”,孩子畫的畫完全是一種“創作”,根本不存在什麼“範本”。這樣,他們自然便只會問“好不好”,而無從問“像不像”。這樣培養出的孩子,思維充滿創造力和活力,日後才可能是開創性、原創性的人才。
而我們將目光投向國內,強烈的感受則是,我們無論是辦企業也好,搞科研也好,做研究也好,缺少的是真正“開創性”的嶄新思路。我們的企業口口聲聲地宣稱在“追趕”與“縮短”那些“國際先進水平”,實則卻不過是在亦步亦趨地“複製”人家、“臨摹”人家,和這些畫了畫只知道問“像不像”的中國孩子是一樣的。這些孩子從小就把“像”作為自己最高的追求,他們有人確實可以畫得和範本非常像,但僅僅只是“像”罷了。因為沒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沒有了自由創造的思維,孩子的“畫”也只不過是一張“臨摹品”而已,只是現在臨摹的是畫,將來臨摹的是技術和經驗。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如果我們的教育還如此禁錮孩子自由想象的空間,那麼我們培養出的還將是毫無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模仿型”人才。家長要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寬鬆和自由的天地,讓孩子無拘無束地成長為“創新型”人才。
給孩子們自由吧,他們的世界本來是就屬於他們自己的,我們沒有權力用我們的權威影響他們的生活,我們沒有權力剝奪這本應屬於他們的自由,在自由的天空下,孩子們才能發揮自己的潛能,在自由的天空下。他們才有可能展翅高飛。
不要阻止孩子播種鮮花
有一年高爾基在義大利的一個島上休養,他10歲的兒子跟著媽媽來看望他。調皮的兒子四處遊玩,還把院子裡的泥土翻得亂七八糟。高爾基皺起了眉頭,但還是沒有說什麼,因為兒子興致勃勃地從故鄉來看望他,做父親的不忍心因為一點不快而訓斥兒子。不久兒子就回俄國去了。
第二年的春天,高爾基驀然發現自己住所的窗前長出了一些鮮花,他才知道兒子翻泥土原來是在種花籽。於是,他激動地給兒子寫了一封長信:“孩子,你走了。可是你栽下的花卻留了下來。要是你不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麼你的一生將會無比美好……”
島上的鮮花是兒子無意中留下來的。倘若高爾基在兒子亂翻泥土時便訓斥他,那麼鮮花與高爾基後來充滿父子間摯愛的書信很可能就不會存在。慶幸的是高爾基沒有那麼做,他讓兒子在自己的世界裡享受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去夢想與創造,一旦獲得成功,便去鼓勵和讚賞兒子。
是的。孩子的天性對其成長十分重要,但是我們往往壓抑著他們天性的發展。當他們不走大路而偏要走崎嶇小道時,我們不總是在訓斥他們嗎?其實他們潛意識地在挑戰不平的道路。當他們拿著顏料毛筆之類四處塗畫的時候,我們不總是皺起眉頭制止他們嗎?其實他們想把腦子裡無數的精彩圖畫畫下來。我們總以為這是“教育”和“愛護”他們,沒想到卻是大錯特錯了。其實,我們有時許多行為都是愚蠢的,我們不應該低估或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應該用我們自己死板的觀念去束縛他們的行為。
記住,孩子們隨時隨地都會“播種鮮花”,孩子們隨時隨地都會創造奇蹟,只要他們在正確的教育引導下就會自然地健康地成長。
讓孩子撐起自己的天空
上小學三年級的小晴,每次做家庭作業時總是喜歡讓媽媽看著她做作業,而且每做完一道題都要問一句:“我做得對嗎?”開始的時候,媽媽總是為她判斷正誤。後來在一次數學測驗中,小晴竟然沒有完成測驗題。媽媽問她原因,她說自己做題時總是沒有把握,猶猶豫豫,所以耽誤了時間。媽媽這時才發現,也許正是她每時每刻的“輔佐”才使得女兒對自己缺乏自信心。
從那以後,小晴做家庭作業時,媽媽依然像往常一樣陪在她身邊,每當她問做得對不對的時候,媽媽不再直接告訴她正誤,而是對她說:“你是個聰明細心的孩子,你應該相信你自己的能力,對自己有信心。只要你認真去做,即使錯了也是可以原諒的。”漸漸地,小晴問媽媽的次數少了,而且在做完作業後總是滿懷信心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做完了。”
看了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當今子女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錯誤做法:許多家長都心甘情願地把大把大把的金錢花在孩子身上,為他們創造各種優越條件,事必躬親,讓他們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而正是這種溺愛使孩子變得自私懶惰,膽小懦弱。一旦要他們獨立做什麼事時,“我不行”的回答就會脫口而出,缺乏應有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我不行”與“我能行”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有著本質的不同。
哥倫布說過:“世界是勇敢者的天下。”每一個人在人生的征途中都需要勇氣,這種勇氣要從小培養。鷹之所以能夠搏擊長空,是因為當它們還是雛鷹時,鷹媽媽就會把它們帶到懸崖邊,並把它們一個個趕下懸崖。迫使它們展翅飛翔。
所以家長在教育子女時要施愛有道,引導有方,愛子有度。對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事必躬親並不好,與其死死盯住他們,不如留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給他們機會去鍛鍊自己的能力。送給孩子一把自信的傘,讓孩子用它去經歷風雨。搏擊人生。去親身體會失敗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悅,撐起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自由的雞
伯嶺肯農場是一個大型機械化養雞場,一個個大房間裡排列著近百個小籠子,每個籠子裡都有兩隻產蛋雞。
籠子很小,母雞在裡面根本無法轉身。雞籠前面的自動傳送帶給它們送來食物,後面的傳送帶則帶走它們剛下的雞蛋。
有個來此參觀的人發現不遠處有十幾只四處遊蕩的雞,一個工作人員正在撒米餵它們。
“你是想把它們引回雞籠吧?要幫忙嗎?”他問工作人員。
這些雞讓我們他意識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這些籠子裡的雞是多麼相似。多少人一生都生活在籠子裡,渴望看著別人去歷險,追求夢想,享受自由。
世上有兩種雞:生活在籠子裡的和自由自在的。
孩子是最渴望自由的。他們渴望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玩耍,自由地哭,自由地笑……
但願在家長的關懷下,孩子們不會成為那些“關在籠子裡的雞”。而成為悠閒地遊走於草地上的“自由的雞”。
爸爸在你身邊
“爸爸我們幼兒園的牆上新安了攀巖玩具,你和我去玩一會兒。”五歲的彤彤高興地和爸爸說著。
剛剛把女兒從幼兒園教室裡接出來的爸爸,就接到女兒這樣的指令。當然樂意陪同前往。
新裝的攀巖在教室的後牆上,規模不小,是一幅各種小動物在一起遊玩的場景,高低錯落有致,最高處是一棵大樹的頂部。
“爸爸,幫幫我。”彤彤已經開始動作敏捷地向上攀爬。
“沒關係,自己想辦法,這個玩具非常安全,不用爸爸幫你。”爸爸鼓勵女兒自己向上攀登。
彤彤此時兩隻腳蹬到了一處。手也扭在一起,顯然已經無法再向上換手攀登,爸爸走過去站在女兒身後約一米多的地方,這個距離,女兒自己會感覺到無助。而爸爸則可以在發生危險時及時伸手救助。
“彤彤,想辦法把腳分開蹬在兩個地方,手也分開抓在兩個地方,你就可以繼續向上了。”給女兒支了一招後,爸爸便站在原地看著這個吃力向上的小姑娘。
彤彤再沒有尋求爸爸的幫助,而是向下退了一步,然後重新選擇好手腳新的位置,再一次向上努力攀登。
另一位也在攀巖的小朋友與彤彤發生了交叉,怎麼辦?退回來?還是繼續向上?彤彤遲疑了一下,然後巧妙地避開小朋友手腳的位置,快速向上攀登。這時彤彤的高度已經在爸爸的胳膊能摸到的位置之外,爸爸向前移動了一下,看著馬上就要到達頂點的女兒。
“噢,我成功了。我到樹梢上了。”彤彤興奮的聲音在爸爸頭頂響起,爸爸抬頭望去,彤彤非常瀟灑地放開一隻手,回過頭向著地面的人群揮著手,儼然一個登頂成功的攀登者。
彤彤的爸爸是非常有遠見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只有在完全自由的狀態下,孩子才會健康成長。過度的保護只會折斷衝上雲霄的翅膀,自由舒展的體驗才能造就出搏擊藍天的雄鷹。
給孩子鬆開翅膀
有一次,在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舉行的宴會上,一些貴族認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完全出於偶然。哥倫布沒有辯駁,他在宴席上拿起一個雞蛋,對這些貴族說:“諸位先生,你們能把這個雞蛋立在桌子上嗎?”那些貴族拿起雞蛋,左立右立,怎麼也立不起來,只好請哥倫布來立。哥倫布把雞蛋朝桌上一磕,雞蛋立住了。貴族們很不服氣,說這樣他們也會做。哥倫布笑笑說:“問題是你們這些聰明人,誰也沒有在我之前想起這樣做!”
雖然這是一個笑話,但卻說明一個道理:創新的行為往往產生於“奇思妙想”。有創新能力的人提出的問題常常“出乎意料”,思考的結果’往往“與眾不同”。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老師問同學:“樹上有10只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隻?”這是一個傳統的腦筋急轉彎題目,不夠聰明的人會老老實實地回答“還剩9只”,聰明人會回答“一隻不剩”。但是有個孩子卻是這樣反應的。
他反問:“是無聲手槍嗎?”
“不是。”
“槍聲有多大?”
“80分貝至100分貝。”
“那就是說會震得耳朵疼?”
“是。”
“在這個城市裡打鳥犯不犯法?”
“不犯。”
“您確定那隻鳥真的被打死啦?”
“確定。”老師已經不耐煩了:“拜託,你告訴我還剩幾隻就行了,OK?”
“OK,樹上的鳥裡有沒有聾子?”
“沒有。”
“有沒有關在籠子裡的?”
“沒有。”
“邊上還有沒有其它的樹。樹上還有沒有其它的鳥?”
“沒有。”
“有沒有殘疾的或餓得飛不動的鳥?”
“沒有。”
“算不算懷孕肚子裡的小鳥?”
“不算。”
“打鳥的人眼有沒有花?保證是10只?”
“沒有花,就10只。”
老師已經滿頭是汗。但那個孩子還在繼續問:“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會不會一槍打死兩隻?”
“不會。”
“所有的鳥都可以自由活動嗎?”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沒有騙人,”學生滿懷信心地說,“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掉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不剩。”
這位學生的話還沒說完,習慣於標準答案的老師已經暈倒了!
從這個看似笑話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孩子的思想在沒有禁錮、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是多麼自由奔放、充滿生命的活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都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愛因斯坦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愛提問,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他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培養有創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個自由、寬鬆的發展空間。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創造力的孩子,身邊都有一個“善解人意”的媽媽,或本身就有創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某個很賞識他的創造才能,對他的“奇思妙想”很感興趣的人。
大作家列·托爾斯泰向人們提出忠告:“如果孩子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摹仿和抄襲。”
給孩子鬆開翅膀,讓他的自由飛翔吧!
給鳥兒自由
一天一位先生正在繁華的街道上散步。在街道的一角,他看到一個小男孩在出售籠子裡的小鳥。
可憐的小鳥在籠子裡嘰嘰喳喳地叫著,拍打著它們的翅膀,試圖逃出來,叫聲非常悽慘。他傷感地看著這些失去了自由的小鳥。
他站立在那裡,看了一會兒,最後他對男孩說:“孩子,你的鳥兒賣多少錢?”
“50美分一隻,先生。”男孩說。
“哦,我的意思不是多少錢一隻。”那位先生說,“而是將它們全買下一共要多少錢?我想全部買下來。”
男孩非常驚喜,馬上開始數鳥的個數,算了算,一共需要5美元。
“給你錢吧!”那先生說。男孩數著錢,他對早晨的交易感到非常滿意。但當他剛找完零錢時,這個人便出乎意料地開啟籠子的門,籠中被囚禁已久的小鳥忽然得到了自由,頓時歡叫著飛向了廣闊的藍天。所有的鳥兒都飛走了。
男孩非常吃驚地叫喊道:“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先生?你一隻鳥也沒有得到啊。”
“我告訴你,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吧。”那先生深深地嘆了口氣說,“我曾作為戰俘在法國的監獄裡被關押了三年,所以我不忍心看到任何生命失去自由。”
小男孩呆呆地站在那裡,若有所悟,他心裡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捕捉小動物了。
允許孩子思維離譜
某電視臺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問小朋友:“大雁為什麼飛成一條線?”孩子們搶答道:“因為它們怕回家迷路!”我不禁驚訝於孩子們奇特的想象力和超常規的思維方式。然而主持人卻說道:“回答得不對!”我突然感到,一顆想象力的春芽被成人的理性化思維、無情地扼殺了。一個創造性的回答被大人視為“離譜”而“一棍子打死”。
的確,從成人的眼光看,當孩子打破我們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思維方式時,結論有時確實讓我們感到可笑。但如果從另外的角度分析,我們就會感到,孩子的思維不僅不可笑,而且值得喝彩。眾所周知,兒童期作為一個特殊時期。發散性思維異常活躍,往往出現不懂就問的現象,提出的觀點天真單純、富於幻想、超乎邏輯,在成年人看來顯得幼稚可笑。但事實上,正是思維“離譜”和“異想天開”的孩子,才是最有創造潛力和發展前途的。人類歷史上,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或發明都來自科學家的思維“離譜”或“突發奇想”。如小瓦特正是有了“為什麼蒸汽能把壺蓋頂起來”的思考,才有了後來蒸汽時代的到來;萊特兄弟正是有了“人能否長上翅膀,像鳥一樣在天空中飛翔”的異想,才有了人類遨遊天空的現實……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由於不少家長對怎樣培養孩子存在偏見,他們總以為孩子整天讀呀、寫呀、背呀,考個高分才有前途。當孩子提出過於“離譜”的問題時,經常顯得不耐煩,甚至責備、嘲笑孩子,殊不知這樣一來往往會挫傷孩子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孩子遇到迷惑不解的問題時。很可能不敢發問或不願發問。智力發展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其實。按照循規蹈矩的模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往往過於刻板、機械、缺少創新。
因此,家長應善待孩子的“離譜”,合理引導,使孩子敢想敢說,這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會產生積極作用。
自由多麼可貴
看過的一則故事至今仍記憶猶新,故事是這樣的:
某單位辦公室的門口擺著一個挺大的魚缸,缸裡放養著十幾條產自熱帶的雜交魚。那種魚長約三寸,大頭紅背,長得特別漂亮,惹得許多人駐足凝神。
一轉眼兩年時間過去了,那些魚在這兩年時間裡似乎沒有什麼變化,依舊三寸來長,大頭紅背,每天自得其樂地在魚缸裡時而遊玩。時而小憩,吸引著人們驚羨的目光。
忽一日,魚缸的缸底被本單位領導那頑皮的小兒子砸了一個大洞。待人們發現時,缸裡的水已經所剩無幾。十幾條熱帶魚可憐巴巴地趴在那兒苟延殘喘。人們急忙把它們打撈出來。怎麼辦呢?大家四處張望了一下,發現只有院子當中的噴水泉可以做它們的容身之所。於是,人們把那十幾條魚放了進去。
兩個月後,一個新的魚缸被抬了回來。人們都跑到噴水泉邊來撈魚。撈出一條,人們大吃一驚,又撈出一條,人們又大吃一驚。等十幾條魚都被撈出來的時候,人們簡直有點手足無措了。兩個月,僅僅是兩個月的時間。那些魚竟然都由三寸來長瘋長到了一尺多!
這十幾尾瘋長的熱帶雜交魚應該感謝那個小孩,如果沒有他的“幫助”,人們是決不願意把它們送進噴水泉中的,也許再過兩年,它們的命運還是“三寸來長”!就是在這噴水泉的兩個月裡,魚兒們找到了一個完全迥異於魚缸的世界,這地方不僅比魚缸大得多,而且可以盡情地享受著Sunny和雨露。在這樣一個完全自然,真正是它們自己的世界中可以不再被辦公室的人“駐足凝神”,它們因為快樂而瘋長,它們因為自由而瘋長!
瘋長的魚兒,源自那打碎的魚缸:快樂的孩子們,也應該源自那開放的空間,源自那自由的天空。讓教育的空氣自由起來吧,因為這同時也是孩子們心靈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