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石頭LEO
-
2 # 青言論史
有關萬曆皇帝不上朝的問題,歷來都是個謎,這個問題,史書一直沒有講過,我只能綜合我看到的一些史料和個人的一點看法進行推測:
1、足疾:有關朱翊鈞的足疾,是有記載的。據說他從萬曆十四年秋天開始就有足疾,到了萬曆十五年,這個足疾愈發嚴重,到了上不了朝的地步。於是從這一年直到他死,朱翊鈞基本都沒有上朝了。但是這個說法,只是他自己說的,到底有沒有,有多嚴重,是不是真的到了連寢宮到朝堂這段路(而且一般都是別人抬著他)都走不動,那就鬼知道了。
2、不想幹了:從張居正辭世到萬曆十五年,萬曆確實是個非常勤政的皇帝。而他的怠政也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不是說突然就不幹了。人的惰性都是逐漸養成的,也許在操勞了幾年以後,朱翊鈞偷了個閒,從此開始他發現還是清閒的日子還是舒服,於是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想幹活,何樂而不為?
3、自信自己能操縱朝政:事實就是,儘管萬曆三十三年不上朝,國家基本給他管得還可以。別看下面黨爭鬥得一塌糊塗,他的皇位穩如泰山。對內,國家經濟蓬勃發展,對外,除了打輸了薩爾滸之戰以外,壬辰倭亂是打的相當好的。這種無為而治的策略,也許正是這個懶漢皇帝的能力體現呢。
-
3 # 倩仔的歷史茶館
其實萬曆皇帝並非昏君。這個皇帝可能是史上被黑的最慘的皇帝。
今天我們說萬曆皇帝是明神宗,瞭解古代皇帝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從古至今只有萬曆皇帝稱神。
據說神宗20來年不理朝政,每天就是在宮裡醉生夢死。事實上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等於不管事。你看這個人當皇帝,什麼太監專權、外戚專權、武將專權、文官專權、太子專權,太上皇專權,都是絕跡的。
當時的神宗就是帝國最有權力的人,和乾隆有一拼。 在古代當皇帝,要處處留心精神頭要足。各種帝王心術要玩好,防微杜漸,一天天不夠你折騰的,兵權要牢牢把在手裡,否則一不留神就被禪讓了……
然而神宗在不理朝政的情況下,當了20來年皇帝。 所以呢,“20來年不理朝政”什麼的,我其實是不太認同的。
至於為什麼說一開始很勤勉,那就得看他一開始有何作為。神宗十歲即位,乳臭未乾,上頭有太后管著。你說這樣一個小皇帝,上不上朝有他什麼事兒嗎?走個過場罷了。這就和那三歲的溥儀、八歲的康熙一個道理,上朝有你不多,沒你不少。
-
4 # 玄幻小子
不請自來,看到沒什麼人先來拋磚引玉一下。萬曆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覺得他是最幸福的皇帝,二十多年不用上朝。其實筆者認為萬曆皇帝是最可悲的一個皇帝。他為何二十多年不上朝呢?
1文官集團(東林黨)的掣肘都說文官安邦,武官定國。而事實上萬歷年間的東林黨實在是禍國殃民之流。他們大大的掣肘了皇帝。真正的權利都把握在他們的身上,而皇帝年幼。
東林七君子不過是腐儒,皇帝看似至高無上,然而政令不通,皇帝根本沒有自己的心腹肱骨大臣可以依賴。這樣的皇帝前期就算是想做一些政績出來,也有心無力。
萬曆首輔大臣張居正和嚴嵩二人對於朝政的把持,可以說二人大權在握,完全架空了皇帝。
2宦官集團的巴結萬曆年間,宦官是十分的猖獗的。而東林黨經常說宦官誤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而宦官的勢力也是十分龐大的,他們透過皇帝來行事。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護身符就是皇帝。
所以他們巴結皇帝,迷惑皇帝。如此一來他們行事的空間就更大了,皇帝不上朝,自然是大權旁落。能夠見到皇帝的人就那麼幾個,除了這幾個之外宦官集團就可以輟取利益。
3萬里對於文官集團的報復皇帝勤政,那麼官員就應該讓道配合。皇帝昏庸,大臣就應該清明輔佐。然而在這裡萬曆剛好相反了。面對這樣的事情萬曆皇帝無法改變,那麼他就透過不上早朝的形勢給大臣們壓力。
文臣都是愛面子的,他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給他們壓力,還政給他,只是他低估了文臣集團。
4逃避現實萬曆皇帝面對這無法改變的朝局,他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去爭取,而是逃避。這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一逃避就是二十多年未免太漫長。
-
5 # 布夫舟
主要是皇帝和文官集團產生了嚴重的分裂,加上萬歷皇帝自身的無奈和任性。這使得萬曆皇帝在48年的在位時間中,有近20年不上朝。這對明朝的朝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從萬曆皇帝那個時候開始。
嘉靖大禮議事件萬曆他爺爺嘉靖是以藩王的身份繼任的大統,嘉靖的父親並不是皇帝。按照當時的原則,他必須尊自己的父親為皇叔考,這使得嘉靖無法接受。嘉靖透過這件事情廷杖了自己的大臣,並造成16人死亡,楊廷和也被迫辭職。表面上這是嘉靖維護自己的父母名分,深層次的原因是嘉靖向楊廷和和張太后等人爭取自己的權力。這件事情前後持續了近十年,使得皇帝和大臣之間產生了很深的裂痕。
張居正萬曆他爺爺嘉靖是非常有能力的,能夠強勢的壓制大臣。萬曆皇帝則不行,從小受到張居正、馮保和李太后教育,缺乏衝破一切的決心。這個時期張居正作為萬曆的老師,掌握大權,對萬曆皇帝影響很大。雖然張居正改革極大的緩解了明朝的矛盾。但是,他代表的文官集團本身有著自私,謀取私利的一系列問題。張居正的這些問題暴露出來的時候,使得萬曆皇帝對文官集團產生了很大的懷疑。
萬曆皇帝自身的問題萬曆皇帝性格有點柔弱。文官咄咄逼人使得他非常痛苦失望,並且以逃避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比如他本想立自己喜愛的妃子之子作為太子,結果群臣以祖制支援長子朱常洛,雙方僵持十幾年,結果萬曆皇帝還是做出了讓步。這一系列的事情使得他對文官集團特別失望和無奈,因而自身開始怠政。
-
6 # 秋水53309
萬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的主要原因就是萬曆皇帝的叛逆心理。
我們知道萬曆皇帝的老師是張居正在萬曆執政的早期,一直由張居正把持朝綱,而當時張居正推行萬曆新政,可謂大權獨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即便是萬曆皇帝也要在這些大事方針下,聽從張居正的。
難得萬曆皇帝熬死了張居正,將張居正秋後算賬一鍋端,正向有一番大作為。但沒有想到離了萬張居正的萬曆朝堂,所有大臣們就開始了扯皮的無恥能力。不但正式相互推倭,還動輒指責萬曆皇帝這樣不好,那樣不好,反正萬曆皇帝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雖然關於萬曆皇帝為什麼突然不理朝政,縮在後宮20多年,但是隻說朝臣這樣也能表明萬曆皇帝的心路歷程,你們既然能讓你們自己幹。
-
7 # 磬桑
萬曆二十年不上朝,卻被稱為明君,這個事讓人疑惑。
萬曆從小在太后跟張居正的教育下就少年就明白事理,看清楚了官僚之間的腐敗問題。
他即位後兢兢業業工作,勵精圖治,禁止官員送禮。
還有個軼事傳聞說,萬曆為了給百姓求雨,貴為皇帝足足跑了20公里。這也說明了萬曆之前是努力工作的。
後來萬曆20年不上朝,被批得體無完膚,說的是沉迷酒氣女色身體不好,不能夠參加各種行政活動。在近代郭沫若對萬曆墓的考古研究發現,確實萬曆的身體有問題。兩根腿骨不一樣長,而且還有肌肉萎縮。
而且萬曆處於的時代不好,當皇帝反而被文官集團欺負的不行。有人認為萬曆這二十年不上朝也是覺得自己無力迴天,沒辦法挽救這個局面,所以索性就甩手不幹了。
但是萬曆不上朝並不代表不處理國事,萬曆三大徵跟傳教士等大大小小的是都是萬曆處理的。
-
8 # 集賢院居士
萬曆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他一樣可以處理國政。實際上,到了明代,大朝會已經不是處理國政的主要途徑了。當然,萬曆還是因為有些事情和群臣鬧僵了,於是透過不上朝的方法來抗議群臣的。
-
9 # 讀史坊
因為萬曆很失望,對張居正失望,對文官失望,因此,他從心理上產生懈怠,並進行了身體力行的抗拒。
張居正是萬曆當成父親一樣的人物,萬曆對他很敬重。張居正教萬曆勤儉,但他自己不但很奢侈,還留下家財萬貫。張居正教萬曆不要迷戀美色,他自己卻以高齡納十幾歲的小妾。萬曆在張居正死後得知真相,不但張居正老師的形象在他心中轟然倒塌,而且他對整個文官集團都產生了不信任感,覺得他們說一套做一套。
萬曆不上朝還有一個原因。他想立自己喜歡的三兒子當太子,但大臣以各種理由拒絕。這讓萬曆也覺得自己這個皇帝當的沒意思。連自己喜歡的孩子封太子都做不到,還當什麼皇帝!
萬曆20年不上朝,其實是對制度的無聲抗議,對文官制度的抗議,但他無力改變,只好以此懈怠。
-
10 # 故紙匯
萬曆皇帝在歷史上留下的是昏君的形象,基本上快成了昏君的形象代言人了。
但是,有誰知道,萬曆早期可是“三好學生”、乖寶寶啊!
一句話,越長大越孤單。
萬曆很不幸,才10歲父親就去世了,偌大的帝國交到了他的肩上。
好在他有一個好母親李太后,還有一個好老師張居正。李太后非常信任張居正,不光把政務交給他,還把教導幼年天子的責任也託付給了他。
張居正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政治家,教導小皇帝也盡職盡責。
為了將萬曆教育成儒家標準的聖君模樣,張居正沒少花心思。萬曆聽媽媽的話,對老師兼臣子張居正,居然有些害怕。所以,他認真學習,一心要做個聖德天子,嚴格按照儒家的標準行事。
有一年天下大旱,眼看莊稼就要誤事了。為了救民於水火,皇帝就要去郊外天壇求雨。以前這種事,一般交代大臣或親王代替皇帝去就可以了。但是年輕而篤信儒家理論的萬曆認為,天下大旱是皇帝有過錯,為免百姓受苦,自己一定要親自去求雨。
從皇宮到郊外的路很遠,以前的皇帝都是坐著轎子去的。但萬曆為了表示虔誠一定要親自走著去。
於是,京城的老百姓就看到,烈日下,一個微胖的青年全套冠冕,一步步向城外天壇走去,不時的擦著冒出的汗。
後來,張居正死了。萬曆才知道,這位首輔生前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光轎子就用48個人來抬。這是那個嚴厲教導自己要節儉的老師嗎?
理想與現實的距離驚醒了這個青年。
年齡越大,遇事越多,他越感覺自己所受的教育在欺騙自己。
他能怎麼辦?
他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
於是,當時後世都說他懶惰不勤政。
可是,歷史上的萬曆時代卻是一個光輝絢爛的時代,萬曆三大徵上萬歷親手指揮的。
歷史是由文人集團書寫的,真實的情景到底是什麼?恐怕有些已經不為人知了。
回覆列表
這是因為萬曆看清了明朝官僚體系的強大,採用這種消極怠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萬曆登基之初本來還是想有一番作為的,敬天祭祖,和隆慶形成鮮明的對比,讓滿朝文武看到了一個勵精圖治的帝王。但是,之後的發生的一件事,徹底改變了萬曆的想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爭國本”事件。
爭國本事件是因為萬曆想要廢掉自己的長子朱常洛,不希望立他當太子,而是想要立自己最喜愛的妃子,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為太子。但是這一決定遭到了包括太后在內的眾多人的反對,尤其是滿朝文武,以內閣首輔高拱為代表,全部不贊成萬曆的舉動。他們的理由倒也充分,歷代以來,立嫡立長都是傳統,無端廢長立幼是取亂之道。中國傳統中也確實有這樣的潛規則。但是說到底,立誰當太子,還是應該由萬曆說了算,畢竟是自己的家事。所以萬曆皇帝和大臣們開始長期的拉鋸戰。這場爭執一直持續了近二十年,最終還是以萬曆皇帝的失敗而告終。
其實這次事件遠沒有看起來那麼單純,只是立誰當太子那麼簡單,其中還有皇帝和大臣的博弈,皇權和官僚體系的鬥爭。高拱們要透過這件事讓皇帝知道,這個天下並非是你一個人就說了算的,如果你想要治理好這個天下,必須和我們處理好關係,也就是要聽我們的意見。而萬曆的想法也非常簡單,如果連立誰當太子都不能自己決定,那麼這個皇帝還有什麼意思。所以雙方就圍繞帝國的核心權力,展開了曠日持久的鬥爭。
最終,萬曆失敗了,敗的很慘。所以他看透了當時明朝的政治環境,真正說了算的是這些大臣官僚們,皇帝在他們眼中只不過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天意,代表萬民的符號,只需要在祭天地,或者是在重要的節日出現在百姓面前,宣示自己的存在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實際指揮做什麼事情。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有規定和慣例,照著做就行了,不需要有人瞎指揮。萬曆正是看透了這一點,看透了自己想要在這幫人面前有所作為簡直勢必登天。但他也不甘心變成一個傀儡皇帝,所以他就用這種二十年不上朝,消極怠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向官僚集團發出自己無聲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