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花布雨

    記得在孫皓暉先生的鉅著《大秦帝國·鐵血文明》中,提出了“亂政亡趙,烈亂族性亡強國不亦悲乎”的結論,認為趙國的滅亡,根本原因在於其內部的“烈亂本性”,繼而造成的趙國兵變政變叢生,密謀殺戮橫行,庶民私鬥成風,極大的削弱了趙國的實力。如果趙武靈王能處理好繼承人趙章與趙何的關係,不至於在他生前就引發趙國內部的動亂,他本人就不會在沙丘之亂中殞命,趙國必然會變得更加強大,但要說趙國最終能夠一統六國,希望還是十分渺茫的,畢竟趙人的烈亂本性是無法去除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自趙烈侯被分封為諸侯之後最有作為的君主,小小年紀便能夠輕鬆化解趙肅侯死後“五國會葬”的危局,之後,在趙國上下推行胡服騎射,緩和了南北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的對立與矛盾,為趙國帶來了一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胡刀騎士”。趙武靈王憑藉著這一支新式軍隊,滅林胡,收樓煩,橫掃草原諸胡,攻滅中山國,一躍將趙國變成諸侯畏懼的強國。完成騎射改革後,趙武靈王專心兵事,著力經營草原騎兵,想要從北方迂迴攻秦,可惜還未成行,就在兵變中殞命。

    趙武靈王的死,根源在於他在處理廢太子趙章和新太子趙何的問題上,顯得過於優柔寡斷,為趙國廟堂埋下兵變的種子。之後,趙武靈王為了能夠專心練兵,竟選擇在壯年退位,自己稱“主父”,將政務委任於年幼的趙何,為趙國政權的更迭帶來了更大的隱患。趙武靈王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下的一些列錯誤,最終導致了“沙丘政變”的發生,尚在壯年的他被餓死在沙丘宮中。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變了趙國的軍事形態和百姓的部分生活習慣,但此次改革並未涉及到趙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是一場不徹底的變法,雖然能讓趙國在軍事上近乎畸形的強大,但要說最終一統天下,他還缺少必要的政治基礎和經濟支援,無法為趙國接下來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經得起失敗的戰爭潛力。

    更為重要的是,胡服騎射沒有改變趙國內部“尚亂”的本性,反而由於胡人文化影響力的增大,趙人變得更加剛烈暴戾,廟堂妄殺成性,庶民私鬥成風,兵變兵亂更是時有發生。秦國用嚴格的商君之法讓秦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但趙武靈王沒有,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內部依然動亂不止,廉頗罷將後敢私自起兵攻擊樂乘,趙悼襄王會廢原太子趙嘉改立娼女之子趙遷威望,郭開能用三言兩語妄殺李牧,都是趙國“尚亂”的結果。因此,就算趙武靈王處理好了繼承人的問題,但無法改變趙國十二世君主,十一次政亂的“尚亂”本性,趙國依然會走向衰落,直至敗亡,能統一的希望極其渺茫。

  • 2 # 破局攻心文案

    憑藉一代帝王的努力是無法完成統一,秦國是從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沒有一代帝王是不思進取……

    趙武靈王厲害,但晚節不保!

  • 3 # 相城歷史小學生

    武靈王趙雍,可以稱得上是戰國時期名列前茅的一代雄主。他透過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的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對內,趙武靈王拔除了趙國內部的一顆釘子——中山國。對外,他擊潰了侵擾趙國北部的東胡和匈奴,拓地千里,使趙國成為戰國中後期一顆璀璨的明星。

    但是,趙武靈王在四十多歲時卻突然向朝野宣佈退居二線,由自己的庶子趙何即位為王。可以說,現代人看起來,這個做法可能是愚蠢至極的,一個身體沒有病痛,雄才大略且正值壯年的明君突然宣佈退位,不得不讓人大跌眼鏡。

    但是,趙武靈王並不是傻子,他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如果繼承人沒有出問題的話趙國未來又會如何。

    在趙武靈王心中,他早已把西方強大的秦國作為假想敵,尤其是秦國當時實力擴張速度太快,北吞義渠,南並巴蜀,西和諸戎,東敗韓魏,儼然有成為第一強國的架勢。

    但是,趙武靈王敏銳的軍事嗅覺讓他深知,對付實力強大,易守難攻的秦國,必須要出其不意。彼時,山東各國已經在公孫衍的帶領下掀起過一次合縱伐秦的戰略行動,最終無功而返。但相對的,也讓秦國將他們的防守重心押在了函谷關一線,這讓趙武靈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趙武靈王希望透過率領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過後的精銳騎兵,透過趙國北部的雁門,雲中一帶向南迂迴至秦國的上郡一帶,透過上郡進入關中,直取咸陽。這個想法非常的大膽,一旦成功,趙國將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但是,繁重的政務讓趙武靈王無暇去實施他偉大的計劃。於是,趙武靈王想透過禪讓,讓自己的兒子提前即位,處理趙國的政務,自己就可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趙國開疆拓土的霸業中去了。

    但是,趙武靈王太天真了。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對於一個沒有軍權的國君來說只是有名無實的虛位,而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又愛心大爆發,希望把趙國一分為二,這樣的一個導火索直接導致了趙武靈王悲慘的結局。

    不得不說,趙武靈王是個好君主,好父親,把親情看的很重,可惜的是他生在君王家,在權力面前,即使是親情也變得冰冷無比。

  • 4 # 史海尋蹤

    趙武靈王很有作為,但他的作為卻不足以支撐趙國統一六國。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做了幾件大事,“擁立秦昭襄王、燕昭王”、“滅中山國”、“胡服騎射”、“搞二元政權、自稱主父”。

    前幾件做的還頗有成就,但最後那件讓自己送了命。他因為答應王后吳娃立趙何為王,廢了原來的太子趙章。

    過了幾年,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不甘寂寞,又想重新拿回對趙國的控制權。因此他慫恿支援已經被廢的趙章去奪趙何的王位,誰知趙何上位這幾年已經羽翼豐滿。政變失敗,趙章被殺。而趙武靈王本人,也被困於沙丘宮餓死。

    從上述事件可以看出趙武靈王過於自信,對待國家大事也過於隨便。當他作出一個影響國家未來的決定時,顯得過於草率。勇武有餘,缺乏深謀遠慮。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只謀一域,不謀全域性”。如此,他不具備為趙國鋪就康莊大道的能力。

    趙武靈王最大的成就“胡服騎射”,更多意義是在軍事上,重視發展騎兵,提高戰鬥力。真正的強國應該是兩條腿走路,經濟支援軍事,軍事保護並幫助擴張經濟,如當今美國。

    如果趙武靈王苦心建立的騎兵部隊打光了,趙國會不會仍然有力量重新組建一支?這是個疑問。

    而且趙國是七國中,唯一遊牧文化壓倒農耕文化的國家。反映到生產方式上,遊牧生產是受到環境限制的。為了餵養更多的牲畜,要和東胡、樓煩爭奪草場,把他們趕到更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弊端就是產出不穩定,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遊牧民族人口規模要遠小於中原農耕民族?

    就是因為只有農耕可以給國家提供更多而且較為穩定的糧食供應。顯然,趙國在這一方面並不具備優勢。

    統一六國遠非一代人就能做到的事,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各國分立,只是到了秦始皇而止。

    這其中最深刻的原因,就是秦孝公時代而起的商法,這個法已經提高到秦國宗室祖訓的高度,上上下下都要遵守。或有弊端,但針對當時社會形態進化緩慢的情況是足夠了。

    自此秦國走上了穩定發展,拉開與六國差距的康莊大道。在商法的框架下,整個秦國渾然一體,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規定的清清楚楚。

    幾代秦人的積累才讓秦國有了“一覽眾山小”的實力,這不是趙武靈王所能達到的。

  • 5 # 方城闕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便是一對歡喜冤家,雖然在商末周初,兩家屬於一個祖宗,趙氏祖先還有恩於贏氏祖先,但那必竟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朝的宗法制度,形同虛設,諸侯們再也不會顧忌過去的宗法血緣關係,為了利益爭相出手,戰爭裂度逐步升級。

    戰國中期,趙國深受北地匈奴騎兵的襲擾,一時不的安寧。趙武靈王繼位後,說服眾多公卿貴族,穿“胡服”,教習“騎射”,以騎兵對匈奴騎兵,打的匈奴騎兵遠離趙國邊境地區。

    趙國騎兵部隊的出現,使趙軍作戰更加機動靈活、速度更快,衝擊力更強,可以說趙國在戰爭方式上開歷史先河,搶得了先機。先後打敗胡林,樓煩兩個少數民族;開疆拓土,新闢雲中、雁門、代郡。

    銳意軍事改革的趙武靈王,在征服西北草原部落後,聯合宋、燕兩個鄰國抱團取暖,遠離中原齊、楚兩個強國的紛爭,埋頭整軍裝備,以靜制動。最終等到了機會,一舉滅掉楔入趙國與燕國之間的中山國。為了更好探查鄰國秦國的山川地理,變法成效,他立太子何為監國,自己居然跑到秦國微服私訪了一番。

    這番遊國經歷,讓趙武靈王不亦樂乎。整個人也隨之鬆懈下來,整天沉湎於女色之中,便將王位傳於太子何,自己則做起來了主父。

    年輕的太子何,即趙惠文王,在趙相肥義、公子成的輔佐、教導下,很快成長起來,牢牢掌控了趙國的軍政大權。備感失落的主父,試圖立嫡長子公子章為代王,將趙國一分為二,遭到了已是趙惠文王的趙何嚴詞拒絕。

    最後趙武靈王昏招迭出,激起了兩個兒子的內訌,公子章及其黨羽被殺,趙武靈王被惠文王的黨羽幽禁於沙丘宮,斷糧斷水,最終被活活餓死於沙丘宮中,時年四十六歲。

    奉行先軍政治的趙武靈王死後,年輕有為的趙惠文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謂是趙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文有平原君趙勝、上卿藺相如,武有廉頗、趙奢、樂毅。先後採取合縱之策,打敗過強秦,強齊,使趙國始終是秦國東出,經略中原的心腹大患。

    趙國雖然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但因在政治、經濟方面始終沒有大的變革。就好似我們當今的某個鄰國,奉行先軍政治,但政治、經濟方面確實是乏善可陳,整個國家發展始終缺少後勁。

    而與趙國相比,秦國早已實行了商鞅變法,經過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日趨強大,為後來的秦王贏政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即使趙武靈王選好了接班人(實際上趙惠文王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接班人),趙國實力進一步加強,趙國也不會統一六國。

    因為與秦國相比,趙國就像個跛子,雖然軍事力量不錯,但政治、經濟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統一之事,不是一、二代人所能完成的,必竟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方才完成統一大業。

  • 6 # 華豎

    趙武靈王是戰國後期非常有作為的一代君主,積極推行改革,力主“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先後滅了中山國,打敗了林胡、樓煩二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但趙武靈王因寵愛吳娃而廢太子章改而立何,時值壯年之時傳位於何,後期因為感到愧對章,又欲重新奪回王位,被趙惠文王囚禁在沙丘宮殿之中,三月之久不供飲食被活活餓死,趙武靈王的結局讓人扼腕不已,本該有一藩大作為的,卻早早地謝幕,為之嘆息。

    那麼趙武靈王,如果處理好繼承人的關係,會不會強大到統一六國呢?個人認為趙國會強大但是不可能統一六國的。

    一來趙國建立國家時間不長,歷史積澱不夠。我們知道,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時也就百年時間,況周王朝沒有封王,雖然獨立為王國,缺少立國的正統性與合法性,,而縱觀齊、秦、楚等國都是自西周或春秋之時就有了,都有數百年的歷史 ,這種歷史的傳承會帶來很多的自信,而趙國脫身於晉,有點不夠正統,這必然影響他的發展。

    二來趙國所處的位置不夠有利。趙國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而所處的位置來自於戎狄北胡的騷擾比較多,且與主要的大國,齊國、秦國及魏趙都有接觸,趙國處於四戰之地這非常不利於趙國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不像秦國穩居關中,具函谷之勢,進可攻退可守,便以發展。

    三來趙國勢力不夠強大。趙國由於地處中原的邊緣,與北胡交融較多,上層多與中山、北胡通婚合好,文化上更趨向於遊牧文化,與中原諸國保持了相對較遠的距離,與其結盟的國家都是一些較小的國家,這也不利於做大做強。

    雖然趙國經過推行胡服騎射,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成為關東六國最強者,但歷史終究都發生過了,不可能重新來過。況且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也非等閒之輩,能力也非常出眾,在位時人才濟濟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也未能統一週圍的國家,相反倒是與秦國發生了長平之戰,讓秦國盡殺四十萬趙卒,趙國從此便實力大減,再也沒有能力爭霸諸候了。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有時候,你不得不深切的佩服“傳統文化”薰陶中的中國老百姓。

    中國老百姓總結起國際局勢和大人物們的命運來,用詞之言簡意核包羅永珍還意味深長,果然是老百姓最聰明!

    比如“天命所歸”這個詞!

    我們華人習慣把一些玄幻的說不清的東西歸於“天意”。那麼,何為天?天者,道也!

    “天道”應該解釋為“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事物自身的本質”。

    說回趙武靈王和統一六國。

    趙武靈王的“天命”是什麼?無他,“胡服騎射”也!

    他的歷史使命是民族融合,至於他和繼承人的關係,不奇怪,當時所有的國家或多或少一定都有“繼承人爭奪”問題,這也是權力執行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最後統一了六國的秦國在秦始皇之前也有過“繼承人”互相奪權呀!秦始皇之後也發生接班人奪權了呀!

    能否統一六國靠的是國家實力,和誰是最後是繼承人關係不大。

    看下面地圖也明白,趙國不是領土最大的國家,出產糧食一定不如秦國那種大國多,其邊境線還四面臨敵。

    趙國面臨的“事物本質”就是邊境線四面臨敵,需要拿出大部的國家武裝力量去守護邊境線,哪還有多於的力量去征伐其他六國 呢!

    什麼是“天命”?這就是了,趙國從一開始沒有出生在好地方,怎麼努力也不行的。

    農耕時代的國家戰爭其勝敗與否取決於兩個條件:

    A 土地要多,適宜農耕的土地要多,國家可以直抽稅的土地要多,這樣國家才有糧食去餵飽打仗計程車兵。B 人口要多,國家直接控制的人口要多,貴族地主們控制的人口不算,他們的人口是國家的負擔,因為他們控制的人口“有權力”不去當兵作戰。

    反觀秦國,四面臨敵自然是沒有的,所謂的兩面臨敵其實也只是一個“函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節省了多少國家力量呀!打出去的拳頭很容易就收回來了。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家機器對於秦華人民的動員能力就不在這裡展開了,其他國家很多土地人口還在“貴族”手裡呢!誰和秦國的國家力量能相比?

    看地圖上,楚國倒是很大一片,我們都知道,那時候的楚國蠻荒沒開放的土地佔據多數,和秦國國家力量比不了的。

    這時候,除了秦國誰還有“天命”統一呢!開啟函玉關,派出軍隊,打就是了,輸了也不怕,家底厚實的很,明年再來!

    於是,一年又一年,“積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了天下!

  • 8 # Mr君故

    我想,即使趙武靈王處理好了繼承人的問題也是難以替代秦國統一天下的。

    歷史往往會給後人留下無限遐想,趙武靈王也是如此。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最具有作為的君主。他藉以“胡服騎射”強大了趙國,使趙國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北方,成為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一個強大對手。

    世人提及趙武靈王,便會想到“胡服騎射”這個大膽創新的軍事改革,也會遺憾這僅僅是一項軍事改革,只是強大了趙國的軍事力量,把此因,歸為趙國不能統一的原因之一。其實“胡服騎射”僅僅是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的一項改革而已,趙武靈王在即位之初便已在政治、農業等多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一、加強中央集權;二、軍隊實行臨戰受將制度;三、實行授田制;四、鼓勵、保護農工商行為;五、鼓勵農桑漁牧;六、獎勵軍功,以戰功大小而定爵位;七、行甲保連坐;八、加強軍事訓練;九、提倡敬老之風;十、提倡節儉、鼓勵各級官員開源節流;十一、加強政令等等。

    其中,“授田制的實施”極大地推進了趙國農業的發展,授田制獎勵墾荒,嚴禁丟棄肥料、種子,嚴禁閒置土地等等。農業的興起又刺激了趙國冶鐵業的發展,當時趙國今山西共有白馬山、大陵、交邑和涹山等多處大鐵礦。當時趙國的冶鐵業巨頭一人名為郭縱,《史記·貨值列傳》記載:“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

    這些改革措施在為趙武靈王后來的“胡服騎射”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下面來簡單說一說胡服騎射前後。

    儘管趙武靈王做出了多項改革措施,但並沒有給趙國帶來國力上的飛躍,而且趙國在對外軍事戰爭中數次戰敗,僅公孫衍發起的五國合縱攻秦在函谷關處趙國便損失了八萬士兵。對外戰爭的連連損失,使趙武靈王痛定思過,決心不顧一切,將在心中醞釀已久的軍事改革向全國實行。

    趙武靈王找來重臣肥義,向他吐露心聲,表示自己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胡服騎射”改革,但又擔心眾人的非議。肥義以“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來鼓勵支援趙武靈王。

    在一天的朝會上,趙武靈王向眾臣宣佈了此事。果然不出意料群臣譁然,一片反對聲。接著幾天,趙武靈王的王叔大司寇趙成稱病不上朝,趙造、趙文等人紛紛向趙武靈王進諫,對“胡服”表示不滿。面對這樣的境地,趙武靈王對於反對者耐心地說服,最終眾臣即知趙王的決心,便不好再反對。

    接下來,胡服騎射的改革便推向了全國,沒了阻力,又有國君的親力推行,在短時間內,趙國便擁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趙國軍事力量迅速提升。幾年後趙國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繼續向北講林胡、婁煩二族的領地納入了趙國版圖。

    這是趙武靈王人生的頂峰,緊接著便是他的“厄運”。在對外戰爭中趙武靈王縷縷得勝,在朝中卻暗流湧動。這裡我們應當稱其為“主父”,趙惠文王四年,主父遊沙丘,廢太子安國君趙章趁機發動叛亂,結果趙武靈王意外的死在了這場叛變中,趙武靈王為他幾年前的錯誤決定付出了生命。

    趙武靈王意外的死源於他對自己繼承人的選擇。應該說趙武靈王是那個時代最具魄力的人,他廢掉了太子趙章,又為專心軍事,立次子趙何為王。在趙武靈王的兩個兒子中,應該說趙何更適合為繼承人。

    趙章在攻滅中山過程中,立了大功。但卻日漸跋扈驕縱,在邯鄲城內交結黨徒,為人又殘而忍殺,少仁愛之心。趙武靈王又接受了吳娃的建議,立趙何為太子,公子章於是被廢。相比之下,年後的趙何更仁愛而穩重,從趙惠文王在位時的表現來看,他雖然有懦弱的一面,沒有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但是頗能夠“納諫”,這是趙章所不能比的。

    對於趙章的處置,趙武靈王卻犯了兒女私情,居然想立趙章為“代王”,分裂趙國。正確的處置應當要麼剝奪一切政治軍事權力,要麼處死,當然後者是趙武靈王做不到的。

    如果沒有沙丘之變,趙武靈王壽終正寢,滅秦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從國力上看,商鞅變法較胡服騎射早約50年,這50年秦國國力的積累,趙國是短期內趕不上的。而且,趙國的農業不如秦國發達,關中土地本身就肥沃,秦惠文王有兼併巴蜀,去的了蜀地這個巨大糧倉,東出後又佔領韓魏楚大量領土,大量的領土又給秦國帶來了大量的人口,才使得秦國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而趙國北方雖然產良馬,但卻並不產糧食,趙國土地本就不如秦國多,還要將南部的糧食一部分供給給北方,這樣的條件才導致後來秦趙長平對峙時,趙軍出現斷糧的情況;另外北地人口稀少,僅僅趙國南部的人口是不足抵抗秦華人口的。

    從地理上看,秦居山西,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這是六國任何一國所不能比的;反觀趙國,北有胡族部落和燕國,東有齊國,南有韓魏兩國,西有強秦,地處四站之地,與任何國家交戰必須提防另三方國家的進攻,不利的地理條件使得趙人善戰,遠不足以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不是一代人的時間所能完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比較一下繼任者。秦昭襄王在位長達五十六年,時間非常長,在位期間的重用魏冉、白起、范雎等名將能臣,對山東列國時而合之,時而伐之,最後滅掉了西周國,可以說是一代雄主。秦孝文王在位三天,莊襄王在位三年,重用呂不韋、蒙驁等人,攻下太原郡、東郡等割斷了趙國和楚國的聯絡。秦王政就不必多說了,滅六國,其能力是人所共知的。但觀察趙國君主除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兩代可稱賢君外,後繼者一代不如一代 就不必提統一之事了。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趙武靈王的滅秦設想,從雲中、九原郡率領一支精騎南下滅秦是需要相當條件的,首先要保證山東六國合力從東向西攻打函谷關,牽制住秦軍主力,趙武靈王的計劃才有可能成功,一但失敗,以後就更難以滅秦了,況且山東六國從來都沒有過齊心攻秦,各懷鬼胎,合縱軍其實輕易瓦解。

    總而言之,即使趙武靈王做好了一切安排,滅秦統一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的。

  • 9 # 歷史花布雨

    記得在孫皓暉先生的鉅著《大秦帝國·鐵血文明》中,提出了“亂政亡趙,烈亂族性亡強國不亦悲乎”的結論,認為趙國的滅亡,根本原因在於其內部的“烈亂本性”,繼而造成的趙國兵變政變叢生,密謀殺戮橫行,庶民私鬥成風,極大的削弱了趙國的實力。如果趙武靈王能處理好繼承人趙章與趙何的關係,不至於在他生前就引發趙國內部的動亂,他本人就不會在沙丘之亂中殞命,趙國必然會變得更加強大,但要說趙國最終能夠一統六國,希望還是十分渺茫的,畢竟趙人的烈亂本性是無法去除的。

    趙武靈王是趙國自趙烈侯被分封為諸侯之後最有作為的君主,小小年紀便能夠輕鬆化解趙肅侯死後“五國會葬”的危局,之後,在趙國上下推行胡服騎射,緩和了南北農耕與遊牧兩種文明的對立與矛盾,為趙國帶來了一支戰鬥力極為強悍的“胡刀騎士”。趙武靈王憑藉著這一支新式軍隊,滅林胡,收樓煩,橫掃草原諸胡,攻滅中山國,一躍將趙國變成諸侯畏懼的強國。完成騎射改革後,趙武靈王專心兵事,著力經營草原騎兵,想要從北方迂迴攻秦,可惜還未成行,就在兵變中殞命。

    趙武靈王的死,根源在於他在處理廢太子趙章和新太子趙何的問題上,顯得過於優柔寡斷,為趙國廟堂埋下兵變的種子。之後,趙武靈王為了能夠專心練兵,竟選擇在壯年退位,自己稱“主父”,將政務委任於年幼的趙何,為趙國政權的更迭帶來了更大的隱患。趙武靈王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下的一些列錯誤,最終導致了“沙丘政變”的發生,尚在壯年的他被餓死在沙丘宮中。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變了趙國的軍事形態和百姓的部分生活習慣,但此次改革並未涉及到趙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是一場不徹底的變法,雖然能讓趙國在軍事上近乎畸形的強大,但要說最終一統天下,他還缺少必要的政治基礎和經濟支援,無法為趙國接下來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經得起失敗的戰爭潛力。

    更為重要的是,胡服騎射沒有改變趙國內部“尚亂”的本性,反而由於胡人文化影響力的增大,趙人變得更加剛烈暴戾,廟堂妄殺成性,庶民私鬥成風,兵變兵亂更是時有發生。秦國用嚴格的商君之法讓秦人“勇於公戰,怯於私鬥”,但趙武靈王沒有,胡服騎射以後趙國內部依然動亂不止,廉頗罷將後敢私自起兵攻擊樂乘,趙悼襄王會廢原太子趙嘉改立娼女之子趙遷威望,郭開能用三言兩語妄殺李牧,都是趙國“尚亂”的結果。因此,就算趙武靈王處理好了繼承人的問題,但無法改變趙國十二世君主,十一次政亂的“尚亂”本性,趙國依然會走向衰落,直至敗亡,能統一的希望極其渺茫。

  • 10 # 破局攻心文案

    憑藉一代帝王的努力是無法完成統一,秦國是從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沒有一代帝王是不思進取……

    趙武靈王厲害,但晚節不保!

  • 11 # 相城歷史小學生

    武靈王趙雍,可以稱得上是戰國時期名列前茅的一代雄主。他透過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的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對內,趙武靈王拔除了趙國內部的一顆釘子——中山國。對外,他擊潰了侵擾趙國北部的東胡和匈奴,拓地千里,使趙國成為戰國中後期一顆璀璨的明星。

    但是,趙武靈王在四十多歲時卻突然向朝野宣佈退居二線,由自己的庶子趙何即位為王。可以說,現代人看起來,這個做法可能是愚蠢至極的,一個身體沒有病痛,雄才大略且正值壯年的明君突然宣佈退位,不得不讓人大跌眼鏡。

    但是,趙武靈王並不是傻子,他有自己的打算,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如果繼承人沒有出問題的話趙國未來又會如何。

    在趙武靈王心中,他早已把西方強大的秦國作為假想敵,尤其是秦國當時實力擴張速度太快,北吞義渠,南並巴蜀,西和諸戎,東敗韓魏,儼然有成為第一強國的架勢。

    但是,趙武靈王敏銳的軍事嗅覺讓他深知,對付實力強大,易守難攻的秦國,必須要出其不意。彼時,山東各國已經在公孫衍的帶領下掀起過一次合縱伐秦的戰略行動,最終無功而返。但相對的,也讓秦國將他們的防守重心押在了函谷關一線,這讓趙武靈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趙武靈王希望透過率領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過後的精銳騎兵,透過趙國北部的雁門,雲中一帶向南迂迴至秦國的上郡一帶,透過上郡進入關中,直取咸陽。這個想法非常的大膽,一旦成功,趙國將一躍成為戰國第一強國。

    但是,繁重的政務讓趙武靈王無暇去實施他偉大的計劃。於是,趙武靈王想透過禪讓,讓自己的兒子提前即位,處理趙國的政務,自己就可以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趙國開疆拓土的霸業中去了。

    但是,趙武靈王太天真了。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對於一個沒有軍權的國君來說只是有名無實的虛位,而這個時候,趙武靈王又愛心大爆發,希望把趙國一分為二,這樣的一個導火索直接導致了趙武靈王悲慘的結局。

    不得不說,趙武靈王是個好君主,好父親,把親情看的很重,可惜的是他生在君王家,在權力面前,即使是親情也變得冰冷無比。

  • 12 # 史海尋蹤

    趙武靈王很有作為,但他的作為卻不足以支撐趙國統一六國。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做了幾件大事,“擁立秦昭襄王、燕昭王”、“滅中山國”、“胡服騎射”、“搞二元政權、自稱主父”。

    前幾件做的還頗有成就,但最後那件讓自己送了命。他因為答應王后吳娃立趙何為王,廢了原來的太子趙章。

    過了幾年,正值壯年的趙武靈王不甘寂寞,又想重新拿回對趙國的控制權。因此他慫恿支援已經被廢的趙章去奪趙何的王位,誰知趙何上位這幾年已經羽翼豐滿。政變失敗,趙章被殺。而趙武靈王本人,也被困於沙丘宮餓死。

    從上述事件可以看出趙武靈王過於自信,對待國家大事也過於隨便。當他作出一個影響國家未來的決定時,顯得過於草率。勇武有餘,缺乏深謀遠慮。用一句話總結一下,“只謀一域,不謀全域性”。如此,他不具備為趙國鋪就康莊大道的能力。

    趙武靈王最大的成就“胡服騎射”,更多意義是在軍事上,重視發展騎兵,提高戰鬥力。真正的強國應該是兩條腿走路,經濟支援軍事,軍事保護並幫助擴張經濟,如當今美國。

    如果趙武靈王苦心建立的騎兵部隊打光了,趙國會不會仍然有力量重新組建一支?這是個疑問。

    而且趙國是七國中,唯一遊牧文化壓倒農耕文化的國家。反映到生產方式上,遊牧生產是受到環境限制的。為了餵養更多的牲畜,要和東胡、樓煩爭奪草場,把他們趕到更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弊端就是產出不穩定,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遊牧民族人口規模要遠小於中原農耕民族?

    就是因為只有農耕可以給國家提供更多而且較為穩定的糧食供應。顯然,趙國在這一方面並不具備優勢。

    統一六國遠非一代人就能做到的事,春秋戰國數百年的各國分立,只是到了秦始皇而止。

    這其中最深刻的原因,就是秦孝公時代而起的商法,這個法已經提高到秦國宗室祖訓的高度,上上下下都要遵守。或有弊端,但針對當時社會形態進化緩慢的情況是足夠了。

    自此秦國走上了穩定發展,拉開與六國差距的康莊大道。在商法的框架下,整個秦國渾然一體,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規定的清清楚楚。

    幾代秦人的積累才讓秦國有了“一覽眾山小”的實力,這不是趙武靈王所能達到的。

  • 13 # 方城闕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便是一對歡喜冤家,雖然在商末周初,兩家屬於一個祖宗,趙氏祖先還有恩於贏氏祖先,但那必竟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朝的宗法制度,形同虛設,諸侯們再也不會顧忌過去的宗法血緣關係,為了利益爭相出手,戰爭裂度逐步升級。

    戰國中期,趙國深受北地匈奴騎兵的襲擾,一時不的安寧。趙武靈王繼位後,說服眾多公卿貴族,穿“胡服”,教習“騎射”,以騎兵對匈奴騎兵,打的匈奴騎兵遠離趙國邊境地區。

    趙國騎兵部隊的出現,使趙軍作戰更加機動靈活、速度更快,衝擊力更強,可以說趙國在戰爭方式上開歷史先河,搶得了先機。先後打敗胡林,樓煩兩個少數民族;開疆拓土,新闢雲中、雁門、代郡。

    銳意軍事改革的趙武靈王,在征服西北草原部落後,聯合宋、燕兩個鄰國抱團取暖,遠離中原齊、楚兩個強國的紛爭,埋頭整軍裝備,以靜制動。最終等到了機會,一舉滅掉楔入趙國與燕國之間的中山國。為了更好探查鄰國秦國的山川地理,變法成效,他立太子何為監國,自己居然跑到秦國微服私訪了一番。

    這番遊國經歷,讓趙武靈王不亦樂乎。整個人也隨之鬆懈下來,整天沉湎於女色之中,便將王位傳於太子何,自己則做起來了主父。

    年輕的太子何,即趙惠文王,在趙相肥義、公子成的輔佐、教導下,很快成長起來,牢牢掌控了趙國的軍政大權。備感失落的主父,試圖立嫡長子公子章為代王,將趙國一分為二,遭到了已是趙惠文王的趙何嚴詞拒絕。

    最後趙武靈王昏招迭出,激起了兩個兒子的內訌,公子章及其黨羽被殺,趙武靈王被惠文王的黨羽幽禁於沙丘宮,斷糧斷水,最終被活活餓死於沙丘宮中,時年四十六歲。

    奉行先軍政治的趙武靈王死後,年輕有為的趙惠文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謂是趙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文有平原君趙勝、上卿藺相如,武有廉頗、趙奢、樂毅。先後採取合縱之策,打敗過強秦,強齊,使趙國始終是秦國東出,經略中原的心腹大患。

    趙國雖然經歷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但因在政治、經濟方面始終沒有大的變革。就好似我們當今的某個鄰國,奉行先軍政治,但政治、經濟方面確實是乏善可陳,整個國家發展始終缺少後勁。

    而與趙國相比,秦國早已實行了商鞅變法,經過幾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日趨強大,為後來的秦王贏政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即使趙武靈王選好了接班人(實際上趙惠文王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接班人),趙國實力進一步加強,趙國也不會統一六國。

    因為與秦國相比,趙國就像個跛子,雖然軍事力量不錯,但政治、經濟方面還是有很大差距。統一之事,不是一、二代人所能完成的,必竟秦國曆經商鞅變法,六代君王的不懈努力,方才完成統一大業。

  • 14 # 華豎

    趙武靈王是戰國後期非常有作為的一代君主,積極推行改革,力主“胡服騎射”政策,趙國因而得以強盛,先後滅了中山國,打敗了林胡、樓煩二族,開闢了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但趙武靈王因寵愛吳娃而廢太子章改而立何,時值壯年之時傳位於何,後期因為感到愧對章,又欲重新奪回王位,被趙惠文王囚禁在沙丘宮殿之中,三月之久不供飲食被活活餓死,趙武靈王的結局讓人扼腕不已,本該有一藩大作為的,卻早早地謝幕,為之嘆息。

    那麼趙武靈王,如果處理好繼承人的關係,會不會強大到統一六國呢?個人認為趙國會強大但是不可能統一六國的。

    一來趙國建立國家時間不長,歷史積澱不夠。我們知道,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至趙武靈王時也就百年時間,況周王朝沒有封王,雖然獨立為王國,缺少立國的正統性與合法性,,而縱觀齊、秦、楚等國都是自西周或春秋之時就有了,都有數百年的歷史 ,這種歷史的傳承會帶來很多的自信,而趙國脫身於晉,有點不夠正統,這必然影響他的發展。

    二來趙國所處的位置不夠有利。趙國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而所處的位置來自於戎狄北胡的騷擾比較多,且與主要的大國,齊國、秦國及魏趙都有接觸,趙國處於四戰之地這非常不利於趙國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不像秦國穩居關中,具函谷之勢,進可攻退可守,便以發展。

    三來趙國勢力不夠強大。趙國由於地處中原的邊緣,與北胡交融較多,上層多與中山、北胡通婚合好,文化上更趨向於遊牧文化,與中原諸國保持了相對較遠的距離,與其結盟的國家都是一些較小的國家,這也不利於做大做強。

    雖然趙國經過推行胡服騎射,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成為關東六國最強者,但歷史終究都發生過了,不可能重新來過。況且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也非等閒之輩,能力也非常出眾,在位時人才濟濟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也未能統一週圍的國家,相反倒是與秦國發生了長平之戰,讓秦國盡殺四十萬趙卒,趙國從此便實力大減,再也沒有能力爭霸諸候了。

  • 15 # 葭明通半瓶歷史

    有時候,你不得不深切的佩服“傳統文化”薰陶中的中國老百姓。

    中國老百姓總結起國際局勢和大人物們的命運來,用詞之言簡意核包羅永珍還意味深長,果然是老百姓最聰明!

    比如“天命所歸”這個詞!

    我們華人習慣把一些玄幻的說不清的東西歸於“天意”。那麼,何為天?天者,道也!

    “天道”應該解釋為“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事物自身的本質”。

    說回趙武靈王和統一六國。

    趙武靈王的“天命”是什麼?無他,“胡服騎射”也!

    他的歷史使命是民族融合,至於他和繼承人的關係,不奇怪,當時所有的國家或多或少一定都有“繼承人爭奪”問題,這也是權力執行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最後統一了六國的秦國在秦始皇之前也有過“繼承人”互相奪權呀!秦始皇之後也發生接班人奪權了呀!

    能否統一六國靠的是國家實力,和誰是最後是繼承人關係不大。

    看下面地圖也明白,趙國不是領土最大的國家,出產糧食一定不如秦國那種大國多,其邊境線還四面臨敵。

    趙國面臨的“事物本質”就是邊境線四面臨敵,需要拿出大部的國家武裝力量去守護邊境線,哪還有多於的力量去征伐其他六國 呢!

    什麼是“天命”?這就是了,趙國從一開始沒有出生在好地方,怎麼努力也不行的。

    農耕時代的國家戰爭其勝敗與否取決於兩個條件:

    A 土地要多,適宜農耕的土地要多,國家可以直抽稅的土地要多,這樣國家才有糧食去餵飽打仗計程車兵。B 人口要多,國家直接控制的人口要多,貴族地主們控制的人口不算,他們的人口是國家的負擔,因為他們控制的人口“有權力”不去當兵作戰。

    反觀秦國,四面臨敵自然是沒有的,所謂的兩面臨敵其實也只是一個“函玉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節省了多少國家力量呀!打出去的拳頭很容易就收回來了。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國家機器對於秦華人民的動員能力就不在這裡展開了,其他國家很多土地人口還在“貴族”手裡呢!誰和秦國的國家力量能相比?

    看地圖上,楚國倒是很大一片,我們都知道,那時候的楚國蠻荒沒開放的土地佔據多數,和秦國國家力量比不了的。

    這時候,除了秦國誰還有“天命”統一呢!開啟函玉關,派出軍隊,打就是了,輸了也不怕,家底厚實的很,明年再來!

    於是,一年又一年,“積六世之餘烈”終於統一了天下!

  • 16 # Mr君故

    我想,即使趙武靈王處理好了繼承人的問題也是難以替代秦國統一天下的。

    歷史往往會給後人留下無限遐想,趙武靈王也是如此。

    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趙國最具有作為的君主。他藉以“胡服騎射”強大了趙國,使趙國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北方,成為日後秦國統一天下的一個強大對手。

    世人提及趙武靈王,便會想到“胡服騎射”這個大膽創新的軍事改革,也會遺憾這僅僅是一項軍事改革,只是強大了趙國的軍事力量,把此因,歸為趙國不能統一的原因之一。其實“胡服騎射”僅僅是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的一項改革而已,趙武靈王在即位之初便已在政治、農業等多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一、加強中央集權;二、軍隊實行臨戰受將制度;三、實行授田制;四、鼓勵、保護農工商行為;五、鼓勵農桑漁牧;六、獎勵軍功,以戰功大小而定爵位;七、行甲保連坐;八、加強軍事訓練;九、提倡敬老之風;十、提倡節儉、鼓勵各級官員開源節流;十一、加強政令等等。

    其中,“授田制的實施”極大地推進了趙國農業的發展,授田制獎勵墾荒,嚴禁丟棄肥料、種子,嚴禁閒置土地等等。農業的興起又刺激了趙國冶鐵業的發展,當時趙國今山西共有白馬山、大陵、交邑和涹山等多處大鐵礦。當時趙國的冶鐵業巨頭一人名為郭縱,《史記·貨值列傳》記載:“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

    這些改革措施在為趙武靈王后來的“胡服騎射”改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下面來簡單說一說胡服騎射前後。

    儘管趙武靈王做出了多項改革措施,但並沒有給趙國帶來國力上的飛躍,而且趙國在對外軍事戰爭中數次戰敗,僅公孫衍發起的五國合縱攻秦在函谷關處趙國便損失了八萬士兵。對外戰爭的連連損失,使趙武靈王痛定思過,決心不顧一切,將在心中醞釀已久的軍事改革向全國實行。

    趙武靈王找來重臣肥義,向他吐露心聲,表示自己要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胡服騎射”改革,但又擔心眾人的非議。肥義以“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來鼓勵支援趙武靈王。

    在一天的朝會上,趙武靈王向眾臣宣佈了此事。果然不出意料群臣譁然,一片反對聲。接著幾天,趙武靈王的王叔大司寇趙成稱病不上朝,趙造、趙文等人紛紛向趙武靈王進諫,對“胡服”表示不滿。面對這樣的境地,趙武靈王對於反對者耐心地說服,最終眾臣即知趙王的決心,便不好再反對。

    接下來,胡服騎射的改革便推向了全國,沒了阻力,又有國君的親力推行,在短時間內,趙國便擁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趙國軍事力量迅速提升。幾年後趙國滅掉了心腹大患中山國,繼續向北講林胡、婁煩二族的領地納入了趙國版圖。

    這是趙武靈王人生的頂峰,緊接著便是他的“厄運”。在對外戰爭中趙武靈王縷縷得勝,在朝中卻暗流湧動。這裡我們應當稱其為“主父”,趙惠文王四年,主父遊沙丘,廢太子安國君趙章趁機發動叛亂,結果趙武靈王意外的死在了這場叛變中,趙武靈王為他幾年前的錯誤決定付出了生命。

    趙武靈王意外的死源於他對自己繼承人的選擇。應該說趙武靈王是那個時代最具魄力的人,他廢掉了太子趙章,又為專心軍事,立次子趙何為王。在趙武靈王的兩個兒子中,應該說趙何更適合為繼承人。

    趙章在攻滅中山過程中,立了大功。但卻日漸跋扈驕縱,在邯鄲城內交結黨徒,為人又殘而忍殺,少仁愛之心。趙武靈王又接受了吳娃的建議,立趙何為太子,公子章於是被廢。相比之下,年後的趙何更仁愛而穩重,從趙惠文王在位時的表現來看,他雖然有懦弱的一面,沒有趙武靈王的雄才大略,但是頗能夠“納諫”,這是趙章所不能比的。

    對於趙章的處置,趙武靈王卻犯了兒女私情,居然想立趙章為“代王”,分裂趙國。正確的處置應當要麼剝奪一切政治軍事權力,要麼處死,當然後者是趙武靈王做不到的。

    如果沒有沙丘之變,趙武靈王壽終正寢,滅秦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從國力上看,商鞅變法較胡服騎射早約50年,這50年秦國國力的積累,趙國是短期內趕不上的。而且,趙國的農業不如秦國發達,關中土地本身就肥沃,秦惠文王有兼併巴蜀,去的了蜀地這個巨大糧倉,東出後又佔領韓魏楚大量領土,大量的領土又給秦國帶來了大量的人口,才使得秦國有源源不斷的兵力;而趙國北方雖然產良馬,但卻並不產糧食,趙國土地本就不如秦國多,還要將南部的糧食一部分供給給北方,這樣的條件才導致後來秦趙長平對峙時,趙軍出現斷糧的情況;另外北地人口稀少,僅僅趙國南部的人口是不足抵抗秦華人口的。

    從地理上看,秦居山西,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這是六國任何一國所不能比的;反觀趙國,北有胡族部落和燕國,東有齊國,南有韓魏兩國,西有強秦,地處四站之地,與任何國家交戰必須提防另三方國家的進攻,不利的地理條件使得趙人善戰,遠不足以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不是一代人的時間所能完成的,所以我們必須比較一下繼任者。秦昭襄王在位長達五十六年,時間非常長,在位期間的重用魏冉、白起、范雎等名將能臣,對山東列國時而合之,時而伐之,最後滅掉了西周國,可以說是一代雄主。秦孝文王在位三天,莊襄王在位三年,重用呂不韋、蒙驁等人,攻下太原郡、東郡等割斷了趙國和楚國的聯絡。秦王政就不必多說了,滅六國,其能力是人所共知的。但觀察趙國君主除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兩代可稱賢君外,後繼者一代不如一代 就不必提統一之事了。

    最後再簡單說一下趙武靈王的滅秦設想,從雲中、九原郡率領一支精騎南下滅秦是需要相當條件的,首先要保證山東六國合力從東向西攻打函谷關,牽制住秦軍主力,趙武靈王的計劃才有可能成功,一但失敗,以後就更難以滅秦了,況且山東六國從來都沒有過齊心攻秦,各懷鬼胎,合縱軍其實輕易瓦解。

    總而言之,即使趙武靈王做好了一切安排,滅秦統一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年夫妻到新加坡自由行,有些什麼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