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上行

    文人改革的最大問題,一讓人失去慾望。二,靜態認識社會。三。其本質是突出自己。沒有顧及其它群體,都以農村底層說事。來打齊平層與皇帝之下的高底。或據理力爭與皇帝論輸贏。除自己之外,一般是全國的人都是為國家的棋孑。這種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對。忘記了人是高階動物。忘記了生物的多樣性,從北宋的改革來看,並沒解決對國家威脅的根本問題,宋與少數民族戰木,戰略,軍事問題,而在官僚之間糾結,拿簡單的農村安排,提高農耕說事,拿農耕說事是一方面。軍事戰略,戰術,戰鬥力是另一方面,與南宋比管理,北宋差遠了。有人說北宋無將,南宋無相,我認為相反。南宋的管理達到了歷朝歷代的巔峰。國與國的競爭就是比管理。自己有這種轉換能力,別人有病,他能把你怎樣。耗死的一定是有病的一方。

  • 2 # 春風解語

    要王安石為北宋亡國買單,這黑鍋背得有點大,老王是不會承認的。

    首先來看看王安石為什麼要“變法”?窮則思變,變則通,千古不變的道理。王安石提倡變法時,北宋王朝面對無數歷史問題,急待解決。

    1、朝廷內部官員數目膨脹,宋朝的“冗官”是一個歷史問題,《文獻通考》記載:“宋神宗元豐年間曾鞏統計國家財政支出,宋真宗景德年間官員總計10000多人,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間官員總計20000多人,宋英宗治平年間官員總計24000員。”這麼龐大的官員數目,不但會增加財政支出,更會造成百姓負擔。

    2、北宋軍費支出巨大,這就讓人不可思議了,龐大的軍事支出,還誰也打不過。這有點像武俠小說的開頭,來了十幾個彪形大漢,卻打不過一個文弱書生。

    宋朝也是愛學習的,吸取唐朝藩王割據,實力過大的教訓,在政策上實行了“重文輕武”的措施,看到這裡,逆風真想穿越過去告訴他們一個道理,槍桿子裡出政權。武將在宋朝是沒有多少地位的,在那幫文人眼裡,武將就是肌肉發達、頭腦簡單的群體。

    由於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洲,宋朝幾乎是赤裸裸的暴露在北方強權的眼皮底下,這是宋朝軍事的弱點。由於這個bug,北宋統治者要想辦法彌補,軍費就日漸增多。

    燕雲十六洲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但是北宋失去了這個屏障,在戰略上非常吃虧

    其實給也就給了,壞就壞在,官僚腐敗,誰都想從軍費裡面拿點出來打牙祭,也許一個人拿不算多,但是大家都拿,沒事出去泡個澡,蒸個桑拿什麼的,這就造成了軍費緊張。當官的腐敗貪汙侵吞軍費,而真正能拿到工資計程車兵就少了,餓著肚子誰幹活啊,於是上行下效,不整個副業創收還怎麼活?這樣的軍隊能打仗,那才見了鬼。

    3、年年和遼國、西夏的邦交,繳納的大量歲幣,已經使北宋財政出現了赤字。

    宋朝的軍事力量確實忍不住讓人吐槽,這個歲幣是從宋真宗開始的,宋朝吧,有一個毛病,不管打得過,打不過都認慫,都給人家拿錢。宋真宗與遼聖宗簽訂澶淵之盟,說白了就是拿錢,規定歲幣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裡的絹其實就是絲製品,主要是絲綢。到了遼興宗時,以求地為名又發起戰爭,打完後,又定了每年加銀十萬,絹十萬匹。

    4、這只是外憂,內憂更甚。北宋的國庫可以說是空的,財政虧空已達一千五百七十多萬。

    《清明上河圖》的繁榮富庶,已經在豪強兼併,高利盤剝,賦稅徭役加重的情況下,日漸頹敗。

    《清明上河圖》表現了北宋的繁華

    以上問題就是“變法”的背景,面對如此多的積弊,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刻了。內憂外患、財政睏乏,年輕的神宗勇於創新,他深信要改變這種困局,就必須有所改變。為了實現北宋的強兵富國夢,緩和社會矛盾,挽救積弊已深的趙家王朝,他大膽廢去無病呻吟的元老,啟用少壯派領袖王安石,讓王同志主持這一次變法大業。

    變法從一定程度上是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也損害了百姓的利益,這也不是王安石願意看到的,畢竟變革之路是前人未經歷過的事情

    少壯派代表王同志,一改辦公室喝茶看報不做實事的官僚風氣,積極發動了一場社會變革。

    變法以發展生產力、富國強兵、以危機之中力挽狂瀾為主要目的,這也是大boss的理想,王安石只是執行了大boss的意思而已。他從社會各個方面進行了改革,涉及面廣泛,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等等,可以說是下了極大力氣的一場變革,是一場社會的深刻革命。

    王安石的這兩條法令為國家增加了財政收入,卻傷害了百姓的利益

    變法從一定程度上是改變了北宋積弱的局面,扶貧政策也推行得很好,對於國庫也充盈了很多,鬥了地主,打擊了一批不合法的資本家。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變法失敗了。

    變法的失敗,你可以歸於老王推行不力,但是誰能說,這不是觸及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失敗的一場變革嗎?北宋的積弊由來已久,老王沒有那麼大的魄力以一人之力改變歷史,所以再別讓老王背黑鍋了,在這裡,為老王平平反。

    王安石變法的幾條法令:1、富國之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等。

    2、強兵之法: 保甲法、裁兵法、將兵法(置將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等。

    3、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

    每一條法令都是王安石鞠躬盡瘁想出來的,一個盡心盡力為國的好同志,我們怎麼能把亡國的罪過推給他,可以說,王安石此舉是繼商鞅變法之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社會變革。

    當然每一個變法都會產生弊端和不足,畢竟是一次實驗性改革,都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探路者本身就是瞎子過河般的實驗,出現一些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也是在所難免的。王安石偏重於謀求開闢財源,獲取儘可能多的國家財政稅收入,所以必然會做出一些傷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他利用國家行政權力強制進行收購、運銷,以此手段來積累國家財富,違背了客觀經濟規律,變法導致國富民貧,這是王安石改革被人詬病的最大bug。

    另外說一句,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授意的,也就是說,其實他只是執行了大boss的計劃而已,沒有王安石,還有李安石,張安石。

    北宋亡國積弊已久,重文輕武,士大夫之間擅玩權謀之術,燕雲十六洲始終沒有收復,失去了天然保護屏障,也沒有可以保衛疆土的武將橫空出世,北宋統治者的優柔寡斷,造成後來的“靖康之恥”,這一切都是北宋亡國的因數。

    可以這麼說,北宋亡國是積弊已久,就像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本來已經沒有救了,就算華佗在世,不也是個死嗎?

    1、重文輕武的國策,一幫士大夫不幹正事,只玩權謀之術,能征慣戰的將軍幾乎籍籍無名,雖然北宋經濟發達,但是軍事力量確實很薄弱,雖然每年用於軍費的開支並不少,但是卻填不滿貪慾的溝壑。

    2、燕雲十六洲始終沒有收復,這個位置非常重要,屬於易守難攻,北宋失去這個重要的戰略位置,相當於失去了一個屏障,赤裸裸的暴露在北方強敵的環視之下。這都是不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還沒有可以防禦和打擊北方強敵的大將出現。這等於一塊肥羊肉擺在餓狼的餐桌上,你還怪人家太饞了。

    3、北宋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宋欽宗也應該為亡國買單,優柔寡斷,各有算盤,並不把心思放在對外政策上,每一次決策都造成更大的謬誤。一次次對大金的忍讓,一次次的求和,最終發生了“靖康之恥”。

    歷史是公正的,王安石變法雖然失敗了,但是卻增加了國家收入,緩解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無形中傷害了百姓的利益。我想這也不是王安石願意看到的局面,他變法的初衷是好的,至於失敗的結局,他也意想不到,畢竟改變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誰能知道後面的事情。

    北宋滅亡是積弊的歷史問題,王安石表示,什麼“靖康之恥”我背不起那麼大個黑鍋,把這鍋甩給別人吧。

  • 3 # 小喇叭的歷史觀

    北宋是一個特殊的朝代,雖然和很多政權並立,而且領土疆域也不大,但是經濟文化和科技卻足可以比擬大唐,甚至更為出色繁榮,但就是這樣一個先進的王朝卻被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所滅,究其原因耐人尋味,有人說和北宋內部腐敗統治有關,也有人說和王安石變法相關。

    北宋滅亡的觀點

    關於北宋滅亡一般人們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和王安石變法有關,從一開始推崇變法,實行新政策惹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到後來廢除變法,繼續實行老路子,前後一折騰最終讓北宋走上了滅亡的道路。第二種觀點是北宋滅亡是因為腐敗,本身長期的三冗局面已經把國家拖垮,內部官員的腐敗又讓國家機器癱瘓,最終的結果是遇到戰爭軍隊喪失戰鬥力,官員喪失鬥志,國家綜合國力變弱,面對金國只能被滅亡。當然關於北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將罪過完全歸到王安石變法身上,應該持一個客觀的態度看待。

    北宋滅亡的原因

    對於北宋滅亡的原因歸納起來有這樣幾點:第一點就是上邊提到的腐敗原因,從宋徽宗繼位開始就各種揮霍,貪圖享樂重用一些奸臣,無心政事,尤其對一些投機倒把的官員無限縱容更是加速了國家的滅亡,很多有著治國才能的官員被迫害,朝政大權被貪官汙吏把持,最終將北宋推向了滅亡之路。而宋徽宗為了自己享受專門大興土木建造皇家園林,這個行為真真實實是勞民傷財,就這樣腐朽的統治之下讓北宋政局走向黑暗,王安石變法以來所有被扭轉的局勢在這一刻蕩然無存,註定走向滅亡。第二點是北宋最後一個統治者宋欽宗個人原因,原本在宋徽宗手上北宋已經風雨飄搖,但是宋欽宗上位後做了一些加速滅亡的決策,比如說任用主戰派李綱為相,但是又想要求和,前後矛盾的做法讓金軍反而有了理由攻打北宋,在這個過程中宋欽宗用人不當,一些忠臣良將幾乎都被貶到外地,造成的結果是金兵打到開封釀成“靖康之恥”,他的錯誤用人和不能審時度勢是造成北宋滅亡的一大主觀原因。第三個原因是北宋內部統治集團出現了分化,就是我們說到的朋黨之爭嚴重,從一開始的“慶曆新政”到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所引起的就是新舊黨派之爭,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在不斷地爭權奪利,各個派別都在打擊異己,最終的結果就是官場腐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突出,朝廷上下爭鬥不休,社會動盪不安,在北宋滅亡的時候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狀況了。第四個原因是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為滅亡埋下了伏筆,從一開始統治者把軍權集中到自己手中,到後來派遣文官擔任監軍導致兵將分離,最終的結果就是軍隊的戰鬥力大大降低,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最終失敗告終。

    總的來說,北宋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不能一味的認為是王安石變法導致了這樣的結果,真正應該為北宋買單的應該是宋徽宗和宋欽宗,他們在位時期的做法加速了衰落,長期以來重文輕武的政策又為北宋消亡埋下了伏筆,我們作為後人要保持一個客觀的觀點去看待問題。

  • 4 # 柚子愛歷史

    我認為並非是王安石變法本身導致了北宋亡國,而是新法在推行與廢除之間的反覆折騰使得大宋王朝筋疲力竭,使得北宋本已積貧積弱的局面反而更加嚴重,這才是導致北宋加速滅亡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這麼說?且看以下分析:

    一、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北宋已經面臨著嚴重的統治危機

    宋神宗為什麼要支援王安石發動變法?因為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愈發嚴重,冗兵、冗官、冗費等現狀拖垮了宋政府,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和政治危機,國庫沒銀子了,逼得宋神宗沒辦法了,只能尋求變法革新。

    (王安石畫像)

    而王安石發動的變法也是以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發展生產和富國強兵為宗旨,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政府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因此從王安石變法的出發點和實際效果來看,變法對於消除北宋王朝的統治危機是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

    二、新法推行過程中因為觸動了大地主的利益,加之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過程中的不良運作,使得部分百姓的利益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等),以至於變法推行阻力重重,沒有起到真正富國強兵的目的

    王安石變法是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凡事不破不立,破而後立,變法改革尤其如此。要想徹底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必然要重新制定規則,如此必然會觸及過去政策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北宋的大地主階級。王安石的諸多改革措施如青苗法、方田均稅法等都觸及到了大地主的利益,因此遭到了他們的激烈反對。

    另外,由於變法推行過程中部分工作人員的不良操作、採取強勢手段等,也損壞了百姓的利益,因此失去了變法的民眾基礎。例如免役法的實施,曾經有一名官員在開封府試行免役法的時候,原本是四等農戶免去納役錢,該官員卻故意將農戶等級提高為三等。這就導致了農民的根本利益受到傷害,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負擔問題。

    再以青苗法為例,青苗法最初的目的是讓農民能夠免受高利貸的盤剝,減輕農民的負擔。然而實施過程中由於政府的借貸政策失誤,導致形成了官家壟斷的高利貸,同樣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的問題。最終導致“中戶以下大抵乏食”,就連中等收入的家庭也出現了吃飯的問題。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和阻力導致了變法的最終失敗,沒有從根本上起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治大國若烹小鮮”,國家的變法改革又像是用一劑猛藥治病,如果把握不好火候和分寸,不但不會治好病,還會使得病情更加惡化甚至死亡。

    三、新法的反覆廢立把大宋折騰的筋疲力竭,積貧積弱的局面更加敗壞

    王安石變法前前後後推行了16年,但是改革並不徹底,推行的過程阻力重重,其實際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最終還因為變法的反覆廢立透支了大宋最後一點活力,在宋神宗之後僅隔三代的宋欽宗便亡國了。

    最重要的一點不是變法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宋朝舉國上下沒有全力、堅決、徹底的將變法進行下去。不但變法過程中大打折扣,而且立而後廢,廢而後立,把大宋那僅有的一點底子都給折騰沒了。

    (宋神宗)

    宋神宗一開始是支援變法的,但是不夠堅定,因為皇室宗親及各方面的重重阻撓便打了退堂鼓,將變法主持人王安石罷了相,新法盡被廢除。但是新法廢除後政府缺錢的壓力再次襲來,沒辦法,統治者只能再次選擇恢復以增加財政收入為中心的王安石變法,如此反覆再三,再加上變法派和守舊派的黨爭,使得大宋政壇烏煙瘴氣,政治癒加腐敗黑暗,同時使宋朝的固有的問題如三冗等更加嚴重,從而加速了北宋的滅亡,這才是北宋滅亡的根本原因。

  • 5 # 喜喜羊羊喜喜人

    王安石當然要為北宋滅亡負一部分責任了,變法的重點是由皇家開設銀行,皇帝就成了銀行家,以後就不用麻煩收不到稅款了,於是官員都忙於放高利貸,做起分行行長的美夢了,早期官員們吃到甜頭當然積極性極高,社會有一段小陽春繁榮,但是很快腐敗社會就來臨了,人人都只知去賺錢,國家很快就敗亡了。

  • 6 # 秋雨魯北說歷史

    北宋的滅亡和王安石的變法關係不大,王安石變法的很多措施都對北宋的發展是有利的,所以說王安石變法導致北宋亡國是不成立的,北宋的滅亡另有原因。

    為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才進行變法的

    北宋的中期由於軍事防禦的被動,宋朝的禁軍數量增長迅速,至北宋中期禁軍數量增至數十萬,軍費開支龐大導致了宋朝出現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為了改變宋朝出現的諸多問題,王安石著手開展變法。變法的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而實行的變法內容也是從增加稅收和精簡軍隊開始的,由於變法的諸多內容得罪了宋朝保守派和大地主階級的利益,變法沒多久就被廢除了。

    王安石變法雖然未能成功,但改善了宋朝軍事乏力的局面

    王安石變法沒有采取漸進的方式推進,遭到了高太后在內的諸多大臣的反對,最終王安石被貶黜變法被廢除。但是王安石變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改善了宋朝軍事形勢,讓北宋一直被動的西北局勢好轉。

    同時王安石變法革除了農業上的諸多弊病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繁榮,讓宋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的增強。

    宋朝滅亡源於宋徽宗宋欽宗的無能

    防守的悍將李綱不用,收復的幽雲十六州不知道很好的利用,讓金朝看到了宋軍的戰鬥力低下防禦意識差的漏洞,因此產生了南侵的想法。

    宋徽宗的字畫確實是獨步天下,在皇帝裡邊是獨一份的,但是論當皇帝確實夠平庸的而他的兒子宋欽宗更是如此,宋朝的滅亡他倆才是最終的原因。

    金朝輕鬆的偷襲就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宋徽宗和宋欽宗成了金朝的俘虜,而導致這場慘劇產生的原因就是這兩位皇帝的昏庸無能和王安石變法一點關係沒有。

  • 7 # 舊巷深處

    首先筆者先來表達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關於王安石變法,其出發點一定是好的,這毋庸置疑。因為在其制定的政策中包含了很多富國強兵的政策。但王安石變法失敗與靖康之難確有一定的關係,不過要王安石為北宋亡國買單,這個似乎感覺有那麼一絲冤枉。

    一、史學家對於北宋亡國的觀點

    北宋王朝一共延續了160多年,在古代封建王朝裡算不上長的朝代,那麼是什麼導致北宋這麼早滅亡的呢?多年來,史學家對於北宋滅亡的原因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

    一部分人認為王安石變法破壞了宗法,禍國殃民,正是變法所引起的內部爭鬥,使得北宋的滅亡。這個觀點出現於《神宗實錄》,後經宋國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襲,成為元明清時期的官方定論,不僅為史家所認同,而且被社會普遍接受。

    而後在近代又出現了對於王安石變法的突然轉機,由於改革開放等原因,使得王安石等改革家重新得到了一系列的肯定評價。

    二、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及原因

    (王安石)

    上面說到,在靖康之恥發生以後,根據當時的史料《神宗實錄》中記載,將此次責任全部推給了王安石。而後數百年來王安石一直處於“背黑鍋”的狀態,明朝著名的“三言二拍”系列小說更是將王安石黑的不行。直到近代以來,才逐漸恢復了一些名譽。那麼,此次變法究竟對不對呢?

    其實,變法的必要性是客觀存在的,大宋王朝在當時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弊端,需要一個人來進行改革,從而解決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此次變法,其實有很多事可取的,比如將兵法,去除了“更戌法”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的當時軍隊的戰鬥力。但後來出現的一些政策例如青苗法等,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甚至破壞了百姓的利益,僅僅維護了皇家的利益。

    因此王安石此時變法失敗的最重要原因在於:他只想滿足神宗的願望,實行變法不但沒有顧忌百姓的利益甚至與民爭利,從而失去了百姓的支援,最終導致變法失敗。

    三、結論

    (靖康之難)

    因此,客觀上講,靖康之難和王安石確實有一定的關係,但他絕對不是主要的負責人。讓他承擔整個責任屬實冤枉,可以說王安石的變法是造成靖康之難的直接原因,但絕不是根本原因。他變法的理念其實是對的,是為了幫助大宋朝變得更好,但他卻好心辦了壞事。

    而關於靖康之難的根本原因在於:大宋朝本身已經搖搖欲墜、其國家體制中存在了大量的弊病,是北宋王朝內容外患、積貧積弱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的去窮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