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樂人孫旭東

    由於母親的愛,關愛有可能會演變成寵愛,而更具人的獨特性以及依賴性,或許過於的寵愛就會變壞,古人之所以說慈母多敗兒,這也是有一定來由的,不同性格的人對於外界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在長期的慣寵中會變得依賴,會變得不願意自己去做一切,這樣就漸漸的失去了人的本能。

    擴充套件資料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為什麼“慈母多敗兒”

    《國王的新裝》裡面,有個不懂世故的孩子,把人所共知卻視而不見的事實一語道破。在童話的語境裡面,當中的人們也許會把這孩子視為“巨嬰”,不懂得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但是,在談起這個故事時,向日葵心理機構創辦人、關係心理學家胡慎之卻說,這個孩子才不是“巨嬰”,他只不過把擁有其它人沒有的勇氣罷了,反倒那個國王是“巨嬰”,因為他認為全世界都不敢騙他,沒有人敢說他的“衣服”不好看。

    胡慎之表示:“只有那些擁有‘全能自戀’和‘偏執分裂’兩種特徵的成年人,才能稱作有‘巨嬰心理。”

  • 2 # 白居士點玄機

    人的命運乃由宿世善惡業所決定,這一生的福報基本上從一出生就定了。因此,人在幼年時如果常吃苦,則會消他命中的惡業,惡業消了,福報自然增長;相反,如果從小對他嬌生慣養,縱容他之惡習,則會消他命中善業和福報,待長大成人了福報已消的差不多了。因此,真正智慧的父母,應從小讓孩子孝敬長輩,多吃苦,勤儉擔當,則能消他罪業,增他福報,長大方能成材也。

    有詩為證:

    富豪子弟多紈絝,自古英雄出寒家;

    姜尚功前多磨難,韓信河邊乞老媽。

    大宋名相呂蒙正,幼時寺廟來做家;

    更有青天包龍圖,求學受盡嫂嫂罵。

    大明開國朱元璋,自幼孤苦漂天涯;

    劉備曾把草鞋賣,張飛竟把豬來殺。

    關羽流浪四處走,秦瓊無奈賣寶馬;

    中共開國諸將帥,哪個不是窮苦娃?

    一代梟賊希特勒,幾作乞丐遭餓殺。

    馬雲做過業務員,長相一度被詬罵;

    玻璃大王曹德旺,曾被族人打離家。

    中國首善陳游標,馬路邊上曾睡下;

    相聲一哥郭德剛,橋下一度當成家。

    唐僧取經八一難,不經風霜怎開花?

    勸君深思明此理,人生本是了業的。

  • 3 # 四季文史

    “慈母多敗兒” 出自:《增廣賢文》。原文: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意思是嚴厲的父親教匯出來的孩子是孝子,寵溺孩子的母親教導不出來孩子。《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書名最早見之於明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慈母多敗兒”中的“慈”,包含著我們通常所說的“溺愛”的意思。寵孩子,其實是孩子教會我們的。孩子小的時候,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我們用準確的行動快速地滿足孩子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隨著我們對孩子瞭解的深入,我們的“反應”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這讓我們體驗到養育的成就感,卻也容易養成一種習慣:去滿足孩子的需要,別讓他哭。作為父母,最重要的是保護好孩子的探究熱情,注重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同時,我們也要要求孩子為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掃掃地,整理一下床鋪,倒杯水等等。

    過於寵愛,就是一種能力的喪失,所以人應該學會獨立,學會嘗試,學會脫離父母,學會照顧自己。身為人母的女人更加要懂得慈母多敗兒的道理,為了子女的將來就別太過於的寵愛導致變壞。

    另外,做一個慈母,不能是單純去滿足孩子當時提出的一些表面的要求,而是要更多地思考孩子成長的規律、發展的需要,和孩子形成亦母、亦師、亦友的關係。要減少行動中的困惑,我們可以把孩子健康成長的目標定得更具體一些: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而我們自己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 4 # 志清可願

    我們現代人對"慈母"這個詞理解錯誤。"慈母"不是"寵母"。現在大多數母親都是寵母。兩者培養孩子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慈母應該關注孩子怎樣成人。成人的標準分兩個方面,一個是身體方面,一個是精神方面。身體方面不用多說,讓孩子身體康健都能理解。精神方面就有所不同。一個孩子真正長大的標準應該是自立、自強、包容、有抗挫力、負責任、專注、懂感恩等等。而現在孩子多半是從小寵大,從小就不讓孩子吃苦,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在這種條件下長大的孩子多半會養成好吃懶做、啃老、自私、不負責任的性格。所以應該叫"寵母多敗兒"。

  • 5 # 李向東LXD

    《荀子-顯學》曰:“嚴家無悍虜,慈母有敗子”,諺語,意思是威嚴的人家沒有兇悍的奴隸,慈祥的母親會有敗家的兒子。比喻威嚴能夠杜絕罪惡,寬厚卻能產生悖亂。

    《周易》弟37卦家人卦的九三爻雲:

    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

    意思是:家長態度強硬,悔恨嚴厲的態度,吉利;女人嘻嘻哈哈,最終難辦。

    古人云:“若要小兒安,常受三分飢與寒”

    這說明正確的飲食與衣著護理對於小兒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古代醫家亦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宋代陳文中就有:“忍三分寒,吃七分飽”說法;元代·曾世榮在所著《活幼心書》中一首歌決中說:“四時欲得小兒安,常須二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干。”明代·萬全《萬密齋醫學全書?育嬰家密》中有:諺雲:“若要小兒安,常受三分飢與寒”。《古今醫統》中載有“四時欲得小兒安,常須三分飢‘與寒,但願人皆依此法,自然諸疾不相干。”清·梁同書《直語補正》中語:“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與寒。”“若要小兒安,常受三分飢與寒”這句育兒警語是古醫家針對小兒“純陽”、“稚陰稚陽”的體質特點,以及針對世俗育兒常過分強調暖衣、飽食之流弊提出來的,並解釋所謂“飢,謂節其飲食也;寒,適其寒溫也。勿令太飽太暖,非不食不衣之謬說也。”

  • 6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不孝子女何其多!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古人一席話包涵了多少人的經歷和智慧,而那些留給我們的名言是多麼的值得讓人深思。“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大意是小孩不能太過於溺愛,否則長大了就很難管,

    現實生活中,由於母親嬌慣,而成為敗子的也屢見不鮮,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理論加實踐,中國式傳統文化中,母親的地位是一種象徵性意義極強的文化,其偉大可以延伸到大地之愛,祖國的愛,母親非常偉大的形象,代表著養育、包容、容忍、關愛。通常說道母親都是極其正面的。但有句古話卻是這樣說的:慈母多敗兒。似乎這句話看上去有些耐人尋味。

    由於母親的愛,關愛有可能會演變成寵愛,而更具人的獨特性以及依賴性,或許過於的寵愛就會變壞,古人之所以說慈母多敗兒,這也是有一定來由的,不同性格的人對於外界反應是不同的,有的人在長期的慣寵中會變得依賴,會變得不願意自己去做一切,這樣就漸漸的失去了人的本能,或許一些人之常情的簡單事務都不會。

    而到了現在也是如此,有的人從小嬌生慣養,沒幹過什麼活,反正都是拿來主意,要什麼只要張嘴就可以,對於金錢更是不當一回事,好像都是天上掉下來的,自己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凡事有得依賴,有的從沒出過遠門,只活在家庭的侷限中,這些人往往都是父母嬌生慣養的,慈母多敗兒只是講明一個道理,並不是就單單指的兒子,而現實生活中女兒被嬌生慣養的也是一樣,還不少。

    在母親的眼裡,總是擔心子女的一切,怕她們吃不好,睡不好,生病,總是希望把最好的都給她們,這樣什麼事都不讓他們去學,什麼事都不讓他們去做,可對於他們來說,一但產生了依賴和惰性,以後的人生就無法獨立,生活和生存的能力就會非常的脆弱,不堪一擊,經不起風吹雨打,無法承受失敗,這樣的人生是非常非常不利的。

    慈母其實應該是慈祥,而不是過於寵愛子女,要懂得教育教養,而不是放任子女,過多的擔憂和寵愛只是在降低他們的生存能力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依賴性,所謂的嚴師出高徒,在某些準則面前一定要嚴肅嚴厲,不可放縱其自以為是。

    成龍曾經在節目中說過,要不是當初師傅的嚴厲,也不會有今日的功成名就,換著現在很多父母都不會讓自己的子女去學武,現在的很多專家學者天天在講,不能打孩子,不能罵孩子,我只想說一句,你捨不得罵,捨不得打,長大後會被別人罵,會被別人打,會被社會現實欺負,與其讓別人打罵,還不如自己從小管教嚴厲 。

    當然打罵也只是一種鞭策和懲罰措施,並不是打得鼻青臉腫的,最重要的是根據其性格特點管教,關於慈母多敗兒,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孩子,小時候喜歡偷東西,每次偷東西回家都會得到母親的讚賞,甚至說以後趕著貴的拿,名正言順的將偷說成拿,到後來把兒子送進了監獄。

    另外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母親教育兩個孩子,說誰考試成績達到九十分以上就會獎勵一百元,一個孩子憑本事考了九十分得了獎勵,另一個孩子卻自己改了分數同樣得了獎勵,母親知道後沒有教育他,之後這個孩子就認為犯錯是可以的,只要能達到目的就行。另一個孩子則認為努力學習就會有獎勵,所以繼續努力,兩種不同的思想導致了不同的人生,只因為母親的不正確教育,沒有根據孩子的特性誘導。

    孩子的意識在萌芽期其父母的誘導是非常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母親,這裡不是偏見,傳統中國包括現在,子女的萌芽期間接觸最多的應該是母親,這也是母愛之所以偉大的原因之一。因為父親通常都是家庭中主外的責任。

    所以現在的很多母親,把孩子當成寶,關愛沒錯,可別造成寵愛過度,依賴成性,同樣的小孩子,有的很早就會拿筷子自己吃飯,而有的很大都還要母親喂,有的很小都能自己上廁所,有的到上學了都還會拉褲子裡,區別在哪裡?值得深思,什麼都怕,那就養他一輩子,永遠也長不大,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離開父母什麼都不會,基本上難以生活的原因,有的小孩子五六歲都會洗衣服做飯,而有的人二十多歲都還只會泡泡麵。

    過於寵愛,就是一種能力的喪失,所以人應該學會獨立,學會嘗試,學會脫離父母,學會照顧自己,學會經濟獨立,尤其是女人,否則只會一輩子埋怨男人,而自己一樣的無能。身為人母的女人更加要懂得慈母多敗兒的道理,為了子女的將來就別太過於的寵愛導致變壞!

    做人要懂得感恩雙親!

  • 7 # 超越1933202637212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出自《增廣賢文》)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生長在父嚴母慈的家庭環境裡,那麼他(她)是幸運的,這也是人們對美好家庭環境的認可。

    一個孩子有一個嚴厲的父親,(當然,不能過於苛刻,要適度。)對他(她)的成長非常有益;有一個慈祥的母親,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非常有益。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說“慈母多敗兒”

    呢?

    這裡所說的“慈母”是要打引號的,做為一個母親,如果你對自己的孩過於溺愛,能說你是一個真正的慈母嗎?

    古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小的時候倍受母親的溺愛,他欺凌弱小,母親從不批評他,他偷了東西,母親也不要他把東西還給別人,他長大後,成了一個無惡不做的強盜。最後,他被官府所捉,判了死刑。行刑前,他要求再吃一回母乳,誰知他一囗把母親的乳頭咬了下來,說:“都是因為你的溺愛,才會使我落得今天的下場。”從這以後便有了“慈母多敗兒”的說法。

    從這個故事啟示了我們,為人母者,對自己的孩子過於溺愛,只會坑了孩子,俗話說“慣子如殺子”嗎!更何況,這樣的母親也不夠稱為“慈母”

    這個偉大的稱謂。

    真正意義上的“慈母”應該是,在照顧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的前提下,擔負起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必竟孩子與母親接觸的時間更多一些。

    豈不聞“孟母三遷”的故事嗎?孟母為了孟子的教育,花了很大的心血,之後才有了名垂千古的大思想家“孟子”。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慈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為人父母者,提高自身的素養是無比重要的。還是那句話“一對好父母,影響幾代人!”必竟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才是你人生最大的財富。單對母親而言: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慈母”吧!

    最後,摘錄一首詩,送給全天下的母親!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8 # 小兒外科王曉軍

    謝邀!“慈母多敗兒”其實就印證了那句話,每個熊孩子背後肯定有個熊家長。這兩種其實說的是一類人,只是站的角度不同。站在母親一方來看,自己就是想對孩子好,不想孩子受到任何欺負,而站在他人的角度,就是熊孩子和熊家長了,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只需自家孩子欺負別人,不許被別人欺負。

    可是母親想保護孩子錯了嗎?初衷是沒錯,但是方法錯了,錯在一味的保護,沒有想過孩子離開你以後該怎麼辦,總有一天孩子是要獨自面對社會的。

    “放養式教育”也存在這個問題,基本就是解放孩子天性,就是玩,這如果放在幾十年以前或許還有可能,但是放到現在,足不出戶幾乎可以玩兒遍全球的網路時代,那孩子就真的廢了,因為誘惑性太強了,並且覆蓋面更廣,絕大對數孩子都無法承受遊戲的誘惑。

    所以“嚴父出孝子”,“嚴師出高徒”,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小時候沒幾個人有自制力,只有在強大的外力鞭笞下,才能收住自己的心,專心在一件事上面有所成就。

  • 9 # 陳鐵男228

    為什慈母多敗兒?

    我們都說世上只有媽媽好,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母親是最疼愛孩子的了。但正因為如此,許多母親愛得過多,成了溺愛。對待孩子往往是要有多愛就有多愛,不管孩子提多麼過分的要求,媽媽都會無條件的答應,那這樣的孩子多會被慣得十分任任乃至刁蠻。前段時間蘋果8出來了,一位35歲的已為人母的女士為了讓自己媽媽給自己買手機,竟在手機店拉住自己的母親哭鬧了一個上午。很多人覺得這個35歲的女士太離譜,但其實這背後,不難看出是她母親從小過於溺愛她而導致了今天這個局面。

    所以北宋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 10 # 您的健康教育生活顧問

    “慈母多敗兒”是中國特色和傳統。

    本來愛護、關心和養育自己的孩子是母親的本能,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動物特別是做母親的,都非常護著自己的孩子,很多時候甚至會犧牲自己為代價,母愛是無私的、是沒有條件的、是可以犧牲自己的,在動物世界中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這樣感人的事,如果要說人類母愛無私的案例也很多,母親愛護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是天經地義的事,是值得我們倡導和弘揚的事,也是所謂的正能量。

    可是愛需要有正確的認知,特別是三觀正確的人對愛理解才能更加正確,而我們國家和社會中由於傳統文化和習慣,以及教育和對愛的理解,也就是傳統文化中對人性的詮釋比較差,使得很多華人特別是很多女性由於讀書比較少,加上從小安全感比較缺乏,由此對愛的理解有很多不足,故此,很多女性當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就全身心的將自己的愛給予了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累、受窮、受傷、受傷和受害,就像很多華人在養寵物一樣,將自己孩子的養育過程中百般寵愛,真的是應了古話說的“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抱在懷裡怕丟了”,於是,當孩子吃飯的時候從小就開始追著孩子餵飯,當天氣稍微有點變化趕快給孩子加衣服,不讓孩子幹任何家務、不讓孩子受任何委屈和痛苦,孩子要什麼就趕快給什麼,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正確認知,養成了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父母必須無條件滿足自己的思維,最終導致很多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戾氣很重的人,成為一個不能受任何委屈的人,成為一個不能獨立生活的人,成為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最終成為一個敗家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雄鹿除了字母哥,究竟強在哪?為什麼綠軍面對雄鹿束手無策呢?還是綠軍出了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