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經質神仙

    你以為現在種花家的地盤是充話費送的嗎?現在內蒙古的那些地盤,新疆的地盤,東北的地盤,從把他們按在地上摩擦開始,就算自古以來是種花家的地盤了!

  • 2 # 天潘浪子

    在先進的農耕文明面前,遊牧民族可以打敗你農耕文明,但其落後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所以他們只能改變自己來適應先進的農耕文明,他們的文化消失是必然的,比如蒙古國,到現在無法進入現代工業文明,連一隻鐵鍋還造不了,和他600年前的祖先沒什麼區別,只能風裡來雨裡去的放牧,突厥、匈奴文明也一樣,他們只會慢慢會消失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

  • 3 # 國內ERP專題

    匈奴,這個詞一直伴隨著華夏曆史發展,被頻頻提起,主要原因還是他們太強悍了。文明和毀滅一直相伴著存在,當華夏文明火速生根發芽成長的時候,匈奴這支帶有毀滅性力量的民族也在進行著進化,甚至一度讓文明節節後退。是歷史長河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01最早根據《史記.五帝本紀》中的記錄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匈奴),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佔,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翻譯一下原文:

    黃帝到過東邊的丸山和泰山、西邊的雞頭山、南邊的熊山和湘山,還到北邊趕走了葷粥(匈奴)人,在釜山會盟了四方諸侯。此後,他在涿鹿山下修建了城邑,但仍然遷移往來,沒有固定的住處。因他在營地四周佈署軍隊作為屏障,軍隊的統領名為“某某雲”,故而他的軍隊被稱之為“雲師”。他設定左右大監負責監察各地諸侯。因四方諸侯和睦相處,黃帝對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禪比以往多。他獲得了寶鼎,用蓍草來預測節氣日辰。他推舉風后、力牧、常先和大鴻來治理民眾。他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預測陰陽五行的變化,制定養生送死的儀制規範,推究國家存亡的道理;還按照時令節氣播種百穀草木,馴化鳥獸昆蟲,以及掌握日月星辰的執行規律,瞭解山川河流地勢分佈以及所蘊金玉等特產礦藏等,事無鉅細,盡心盡力地奉獻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有節制地使用山川林澤的物產資源。

    最開始,匈奴也是部落制的,但隨著歷史的大潮流,匈奴從分裂逐步走向統一。到西周的時候,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而中原大小100多個諸侯國聯合起來,才將戎狄驅逐出境,但這也讓諸侯國元氣大傷。

    到戰國的時候,諸侯國既要向內擴張(內戰),還要防著匈奴,忙得不亦樂乎。那個年代,為了應付戰爭,自然崇尚武力,而彪悍的戎狄這個原本的差生一躍成為全員學習的榜樣。

    學的最好的還數趙武靈王,他為了製造學習的氛圍,下令全華人民都穿胡服,還組織了訓練基地。終於皇天不負愛學習的人,趙國有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這讓趙國一下子揚眉吐氣了,從原先被欺壓的小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他們也是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道路上最難攻克的敵人。

    雖然戰國會向匈奴學習,但匈奴在中原人眼裡就是蠻夷,這種鄙視自然會讓文明的一方緊密地聯合起來先解決外在威脅。所以在秦國滅趙國的關鍵戰爭期間,趙國大將李牧還在滅匈奴的過程中。李牧也就是那個時期為打匈奴而生的。

    匈奴一看,人家搞分裂的時候都佔不到便宜,統一了那不就更沒戲了嘛!於是一個天才領袖誕生了,他決定先建立一個草原帝國,然後再擴張,這個人就是頭曼單于。

    02《史記.秦始皇本紀》

    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

    秦始皇巡視北部邊地,從上郡回到都城。燕人盧生到海中出使回來,將鬼神之事上報,並向秦始皇呈奏讖緯圖書,書上說“滅亡秦朝的是胡”。秦始皇於是派將軍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上攻擊匈奴人,奪取了黃河以南地區。

    雖然他的理想很華美,但奈何遇到了蒙恬,就是那個“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蒙恬。蒙恬不僅會打仗,還修築了長城,徹底將匈奴困在了北方草原區域。

    等頭曼單于的兒子冒頓單于繼位時,華夏大地剛好是秦末大亂的時候。冒頓單于可是一個從腥風血雨中走過的人,沒有一個疼愛自己的爹,就只能靠自己了。他用鐵血手段殺害了自己的父親,誅滅了同父異母的兄弟,自封為單于,從此中原及草原諸國都要提著心吊著膽過日子了。

    03《史記.陳丞相世家》

    於是與平剖符,世世勿絕。為戶牖侯。平辭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謀計,戰勝克敵,非功而何?”平曰:“非魏無知臣安得進?”上曰:“若子可謂不背本矣。”乃復賞魏無知。其明年,以護軍中尉從攻反者韓王信於代。卒至平城,為匈奴所圍,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陳平奇計,使單于閼氏,圍以得開。高帝既出,其計秘,世莫得聞。

    意思是

    第二年,陳平以護軍中尉的身份跟隨劉邦在代地攻打反叛的韓王信。他們在倉猝間來到平城,被匈奴軍隊包圍,七天沒吃上飯。劉邦採用陳平的奇計,派人去見匈奴的閼氏,包圍因此得以解除。劉邦脫身出來後,對陳平的計策加以保密,世間無人知道。從此以後,漢朝政府以和親為政策,休養生息。

    根據《史記》記載

    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夏四月,匈奴大舉入侵河南,京師震動;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萬騎兵入侵關中;

    文帝后六年冬(公元前158年),匈奴大舉入侵雲中、上郡;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8年)夏六月,匈奴自雁門入上郡,搶奪苑馬(漢帝國作為戰略儲備而在上郡飼養的戰馬);

    景帝后二年(公元前142年),匈奴入侵雁門,太守馮敬戰死;

    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貴族以兩萬騎入侵上谷(河北懷來縣)、漁陽

    由於匈奴太厲害,漢朝建國初期,國力羸弱,只能壓下仇恨臥薪嚐膽,採用和親之策。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此時正為伊稚斜單于在位時期。

    公元前129年,匈奴入侵上谷郡(今河北懷來縣)。衛青被劉徹任命為車騎將軍,斬首700餘級,凱旋而歸。衛青初戰告捷,被封為關內侯;

    公元前128年,匈奴為了報復漢朝偷襲蘢城,頻繁入侵漁陽、遼西等郡,衛青率三萬騎兵從雁門出塞,長驅直入,殺敵數千人;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收復河南地區;

    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決定主動出擊,衛青消滅匈奴右賢王,獲封大將軍;

    公元前123年,衛青為大將軍兩次領十萬騎兵出擊匈奴,斬匈奴1.9萬餘人,他的外甥霍去病此戰獨自領八百騎出擊,俘虜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國相,斬單于的祖父等2028人,封冠軍侯;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受降匈奴右部十萬人,設武威、酒泉、敦煌、張掖四郡;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率五萬騎兵分兩路出擊,衛青擊潰單于,霍去病追殲左賢王7萬餘人,封狼居胥。兩軍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

    04匈奴的分裂

    在漢武帝的打擊下,匈奴徹底蔫兒了,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爭。到漢宣帝時期,直接釜底抽薪,切斷了匈奴與西域的聯絡,他們只能在草原上以打獵為生,按理說在這種險峻的環境下,匈奴應該團結一致,共同發展。然而,公元前57年(漢宣帝時期),匈奴內戰爆發,5位極具勢力的地方統領為了首領之位大打出手。

    五位單于分別是:

    東面姑夕王及左地(匈奴東部地區)貴人擁立的呼韓邪為單于、西邊右賢王及左大且渠都隆奇擁立的屠耆單于、右奧鞬王及烏藉都尉自立的車犁、烏藉兩單于、統轄匈奴西北部地區自立的呼揭單于。

    這場匈奴內戰打了4年之久,最大的受益人自然是漢朝,那些覺得打不過的首領,都帶部下投降了漢朝。匈奴五單于爭立,死者數以萬計,畜產損耗十之八九,匈奴的勢力大大削減。漢宣帝在接見呼韓邪後,兩人一拍即合,漢宣帝派兵幫呼韓邪平定匈奴分裂,要求匈奴需要向漢朝稱臣。

    呼韓邪是個懂時勢的漢子,稱臣只是面子,又不會掉兩斤肉,於是他帶著漢朝的鐵騎回去收拾了敵人,還娶了一位美貌的老婆——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呼韓邪單于歸漢,結束了雙方長期以來的對峙局面,標誌著漢匈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而在這場內戰中的郅支單于(後來自立為王的)自知實力不敵漢朝,於是開始向西方擴張,匈奴族第一次分裂開始。

    05北匈奴西遷

    匈奴也是比較倒黴了,人禍過後,便是天災。公元46年,匈奴境內連年遭受旱蝗之災,以致赤地千里,又受到烏桓的進攻,不得不北遷數千裡。又因內部王位之爭,匈奴就此分為南北兩部。

    南匈奴投降漢朝,並與漢朝合力攻打北匈奴,致使北匈奴不得不西遷歐洲,北匈奴從此在中國歷史上消失。北匈奴西遷歐洲後散落於歐洲和中亞各地,在公元4世紀時逐漸集結統一成一個強大的帝國。最盛時,其統治版圖甚至囊括了歐洲的絕大部分,最西打到了大西洋沿岸,比後來的蒙古帝國佔領的土地還要多。但最終隨著阿提拉的驟逝,加上歐洲各族的反抗,匈奴帝國慘遭覆滅,族人散落消遁於歐洲各地而不復存在。

    所謂匈奴西遷,指的也正是北匈奴。據《後漢書》記載:

    北匈奴在永和年間遭到連續打擊後,自漠北遁走烏孫,並在漠北西部、烏孫東北盤桓數十年。期間,北匈奴曾兩次通使東漢,還一度與漢廷爭奪西域諸國。

    直到漢順帝時(134 年),班勇再度經營西域,徹底清除北匈奴的影響,此後幾十年間鮮卑勢力擴充套件到漠北,孤立的匈奴人不得不舉族西遷。

    據《北史·西域傳》載,北匈奴經烏孫境遷居康居(今哈薩克錫爾河下游及以北),致使康居王南避。不久後,北匈奴又再度向西,進入鹹海西岸、裡海的奄蔡,殺其王而有其國。

    從此以後,漢文史籍中便再難尋覓北匈奴的蹤跡。

    不過,西遷至鹹海附近居住的匈奴,也受到了古代波斯和印度人的注意。

    據波斯人記載,四世紀中葉,中亞地區開始有一隻遊牧蠻族自哈薩克草原南侵,波斯人稱之為 Xiyon(Xinites,匈尼特人)。印度人則將他們稱為 Huna,以跨語言譯音的標準來看,這與「匈奴」的漢語上古音 /qʰoŋ naː/ 可以勘同。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粟特人稱這一民族為 Hwn(粟特文轉寫)。此前目擊過劉曜燒燬西晉洛陽城的粟特商人,對前漢匈奴的稱呼也是如此。

    由於遊牧汗國的聯盟性質,儘管中原史家、粟特商人都視其為匈奴,西遷的匈奴政權在多大程度上由中亞草原上歷來的伊朗系斯基泰牧民主導,實在難以判斷。

    組成匈奴的蠻族裡,既有使用東伊朗語言的寄多羅人(Kidarites,也被叫做紅 Huna 人),也有叱吒一時,可能使用阿爾泰語的嚈噠人(Hephthalites,也被稱為白 Huna)。

    中亞的史籍記載也就到此為止。與此同時,南俄草原出現一支從哈薩克草原而來的部族,引發了東歐的民族大遷徙,這就是被羅馬基督徒稱作上帝之鞭的匈人(Hun)。

    西方世界最早記載匈人的著作,是四世紀羅馬帝國後期的史學家阿米阿努斯(Ammainus)的《歷史》,它記錄了匈人滅亡阿蘭人的過程。五世紀中史學家普利斯庫斯(Priscus)參與羅馬使團前往阿提拉王庭,歸來後寫了一份希臘文報告,我們從這份報告的殘稿中也能看到當時匈人的生活。

    據羅馬人記錄,剛在歐洲出現的匈人不會使用鐵器、沒有氈帳、甚至不食用熟食。與匈尼特人對文法的熟稔接受不同,匈人的物質文化和社會組織都極其落後,比起數百年前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單于國也遠遠不及。

    中原、波斯、羅馬,都曾記載了歐亞草原上一支強大的力量,這些記載之間斷裂明顯,很長時間不為人注意。

    歐洲最早貫通上述記載的,是十八世紀的法華人德基涅(Joseph de Guignes),他在 1756~1758 年陸續出版了五大冊的《匈奴通史》,認為匈奴人就是匈人:漢籍中匈奴人佔領的奄蔡就是羅馬人記載的匈人佔領的阿蘭,此後他們逐漸西侵,在阿提拉的帶領下建立了匈人王國。即現在匈牙利國的地方。但是不是現在的匈牙利人,至今不能確定

    06南匈奴瓦解

    經過這麼一折騰,南匈奴便也衰退為一個弱國而一蹶不振,只能依附於漢朝。到東漢末年,曹操統治北方時期,又將南匈奴分為五部,由漢人統管,“以弱其勢”,南匈奴漸漸開始被漢族同化,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處於孤立的地位。

    匈奴二次崛起,五胡亂華

    匈奴第二次短暫的崛起是在五胡亂華時期,匈奴趁機作亂。匈奴人劉淵率先建國,開十六國分裂割據的先河,試圖恢復匈奴昔日的強盛。到了其兒子劉聰在位時,甚至滅掉了西晉王朝,在北方稱霸一時。五胡大肆屠殺漢人,使民族矛盾加劇。

    後來,冉閔下發“殺胡令”,漢族又瘋狂反擊,致使中原匈奴幾乎滅種,從此徹底告別了中國歷史的舞臺,遺留者也逐漸被漢族同化,匈奴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身份從中國歷史中徹底宣告終結。

    匈奴從興起到衰落,在大漠草原活躍了約300年,進入中原地區又活躍了約200年,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匈奴這個昔日彪悍的北方民族,曾經在馬背上叱吒風雲,盛極一時。但最後它不但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就連令歐洲聞風喪膽,製造匈奴神話的西遷一支,也在泱泱的歷史長河中消逝得無影無蹤。

  • 4 # 舊時光老影像

    匈奴

    隨著歷史演變,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逐漸併入漢朝被同化,而北匈奴則神秘地西遷了。

    西遷的北匈奴人應該是經過天山北部通道遷徙到了康居國境內的中亞錫爾河北岸地區。但是在那裡,他們遭到了康居和貴霜帝國的南北夾攻,由於無法立足,他們在公元3世紀中葉被迫再次西遷至錫爾河南岸的粟特人領地。在這裡,他們終於站穩了腳跟。然而經過一百年的繁衍生息,這塊土地已經無法承載匈奴日益增多的人口和牲畜了。所以到了4世紀中葉,一部分匈奴人再次踏上了西遷之路。

    進入歐洲後,匈奴人先是在黑海北岸和西亞一代擊敗了東哥特人的阿蘭王國軍隊,殺了阿蘭國王,阿蘭人被匈奴征服併成了匈奴的奴隸。得到人口和牲畜補充的後,匈奴開始大舉侵入歐洲。他們攻陷羅馬,兵圍君士坦丁堡。在“上帝之鞭”的驅趕下,西哥特人和日耳曼人逃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後來這些日耳曼蠻族逐漸做大,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整個歐洲在匈奴鐵蹄下戰慄,直到匈奴首領阿提拉突然死亡,這場“黃禍”才告結束。

    據稱,匈牙利人是匈人的後裔,但匈人是否就是匈奴人,還無法考證。有人認為出現在古代歐洲的一支驍勇善戰,加速了西羅馬帝國覆滅的遊牧民族"匈人",就是匈奴人西遷的後代,這一觀點曾在十九世紀風靡。

    突厥

    經過隋朝、唐朝的打擊,745年突厥汗國滅亡。汗國中的大部分族民漢化,但是有一部分卻開始西遷,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國家,開始佔據世界舞臺。

    在突厥汗國內,有一個部族,名叫烏古斯部落。隨著突厥汗國的滅亡,烏古斯部落開始西遷,輾轉來到了西亞。這隻部落出了一個非常偉大的人物,他就是奧斯曼一世。

    奧斯曼的父親是一個部落首領,負責守護邊疆。在1281年,奧斯曼繼承了父親的部落首領,繼續守護邊疆。奧斯曼非常有謀略,他招募軍隊,壯大軍事力量,不斷向外擴張,率軍多次打敗拜占庭帝國僱傭軍,先後佔領卡拉賈希薩爾、比萊吉克、亞爾希薩爾等要塞。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王室衰微,境內各突厥小公國紛紛獨立。1299年,奧斯曼利用這一時機,正式宣佈獨立,建立奧斯曼王朝。

    在世界歷史上,奧斯曼帝國非常強大,極盛時勢力達亞歐非三大洲,領有巴爾幹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裡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南及今之蘇丹與葉門。世界上非常強盛的東羅馬帝國,就是被奧斯曼帝國消滅的,然而帝國最終不能抵擋近代化歐洲列強的衝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失敗,造成了分裂。 之後,奧斯曼國內的凱末爾領導起義,擊退歐洲勢力,建立土耳其共和國,奧斯曼帝國至此滅亡。

  • 5 # 雜錦盒

    這些草原部落霸主,與中原國家有著密切的聯絡,從先秦一直到民國,一直和我們打打鬧鬧、分分合合。在《史記-匈奴列傳》中就有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而我們現在的姓氏當中,有些姓“拓跋、耶律、完顏”的,他們跟我們一樣,吃著米飯和麵條,用著漢語和漢字,他們並沒有消失,而是跟我們融合為一體,本身跟我們也是同一祖先。

    犬戎攻鎬京

    匈奴在先秦時期叫“戎狄”,在周朝時,就與中原王朝夏朝有打過交道,逼迫犬戎不敢進範“後二百有餘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之後,荒服不至。”雖然被打服了,大的戰鬥沒有,小的摩擦不斷,到了周朝,犬戎攻破鎬京,周天子被迫遷都洛邑,秦國救周天子與犬戎鬥爭,一直打到岐地,而被封諸侯,秦也因向西擴張而有機會稱霸。

    而後戎狄屢犯邊境,騷擾秦、趙、燕等地,而隨著中原王朝的崛起,邊緣部落的遊牧民族逐漸與中原民族融合。秦國本來就有蠶食義渠的意思,到了秦惠文王的時候直接把義渠國給滅了;趙國胡服騎身,學習了匈奴人的長處,北破林胡、樓煩等地方,並設立雲中、雁門、代郡等省;燕國崛起後也逼迫東胡敗走千餘里。在這其中逃走的與其它草原民族融合,沒逃走的或被殺,或與當地民族融合。

    匈奴分南北

    漢朝建立後,先採取與匈奴和親政策,養精蓄銳。後在漢武帝的指示下打擊匈奴,使匈奴不敢輕易犯境,漢武帝死後,雖然仍有和親,但匈奴不敢輕易犯境。後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匈奴分為了南北匈奴,南匈奴留下來接受了漢文化的洗禮,北匈奴往西跑建立了匈牙利帝國。

    摁住了匈奴,鮮卑又起來了。

    南匈奴雖然給漢朝摁住了,但是那邊鮮卑又崛起了。鮮卑開始還是聽漢朝話的,後來隨前漢朝內亂不斷,鮮卑逐漸征服了草原各部落,包括已歸順的匈奴、羌在內。鮮卑的崛起的同時,中原王朝這邊已經是晉王朝,由於晉王朝贏弱,最後人間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期出現。其實只是五個主要的少數民族,真正南下燒殺搶的不只五個。

    鮮卑漢化,民族同化

    而終結這北方亂局的就是鮮卑氏的拓跋燾,建立國號為魏。拓跋魏氏雖然是鮮卑氏的一支,在中原並沒有保留草原風俗,而是接受了漢化。後因為內部矛盾,拓跋魏氏又裂為東魏和西魏,再後來東魏變成了北齊,西魏變成了北周,北周宇文氏也是匈奴裡的一支,宇文泰是漢化後的名字。北周滅掉北齊後便被一個叫“普六茹·那延羅”的人篡位,建立隋朝,他還有一個漢人的名字叫“楊堅”。

    雖然楊堅恢復了漢姓,但是支援楊堅的當中,也有宇文氏、獨孤氏的人,他們都是匈奴、鮮卑的一支。

    在五千年分分合合當中,那些曾經草原霸主並沒有消失,只是跟我們融合為一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版本更新第一天,李元芳成最熱門射手,壓制馬可,不怕戰士,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