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漫威百科全書
-
2 # 呼延雲
方孝孺被殺,並不是僅僅因為他在南京城破後拒絕投降並拒絕為朱棣擬即位詔書這麼簡單,事實上他是建文帝最親近的大臣之一,臨朝奏事或行或否經常讓他在御前擬旨批答,朱棣起兵北平,討燕的詔檄都出自他手,建文帝更定官制亦多出自他之議,在某種意義上說,方孝孺是建文帝政治路線的代表,這樣一個人如果投降,就可以極大的否定和打擊建文帝作為政治對手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反之,則意味著建文帝即使遇害和逃亡,依然具有隱形的政治價值,依然是一股有力量的政治存在,所以朱棣才在聚寶門外將他殘忍殺害,並同時滅其十族達873人,歸根結底也是表明了朱棣將政敵徹底剷除的決心。
-
3 # 田家九月
朱棣為何車裂老方?
皇位,使然!
錦繡萬里江山的誘惑!!!
老方是朱允文的老師,是當時讀書人的大咖,是輿論的典型代表!如果這樣的人,願意為朱棣說話,那麼,朱棣反賊的名聲自然會大大洗白!對於他的皇位的鞏固,自然好處多多。可要是這樣的人,帶頭反對他,對他的皇位的鞏固,卻是非常有害的!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所以,歸順,自然榮華富貴;反對,只能誅滅十族。車裂他無非就是恐嚇天下敢於反抗的勢力!我們國家自古以來,雖然有成王敗寇之說,但是百年之後,黑白依然分明!朱棣始終是反賊,始終是謀逆!雖然他是明成祖,雖然他殺了老方十族,雖然他文治武功都不錯,稱得上一代雄主,但是,他謀朝奪位的罪名,永遠無法洗白!
朱棣以為殺了老方,就不會有人反對了!沒用的!其實,他晚年也知道沒用!
只是,不殺方,不足以發洩他心中的恐懼,憤懣和仇恨!
-
4 # k笑笑生
方孝儒是明建文帝的老師,也是明朝初期的名門望族,頗有影響力。
明成祖的皇帝位來之不易,太祖朱元璋最喜歡的就是大兒子,怎耐這大兒子是個短命鬼,白白辜負了太祖的一番寵愛,不過倒是很爭氣,生了個兒子,也是深的太祖喜愛,這個孫子就是建文帝。
一般來說,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皇位都是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像這種隔輩傳的屬實不多。要是太祖其他幾個兒子都十分不堪也就罷了,偏偏有個兒子跟自己一樣有著雄心大略,不滿足於燕王之位。
那讓孫子繼位不讓兒子繼位這種做法就為燕王朱棣的日後謀反留了伏筆,生性純良的建文帝根本不是朱棣的對手,皇位就這樣被自己的叔叔給奪了。
名正則言順,為了突顯自己才是真正的天選之才,登基一定要有點說法。方孝儒既是建文帝的老師,也是朝廷重臣,由他來書寫登基詔書是最有說服力的。不過方孝儒也是一個有氣節的人,況且奪的又是自己學生的位,誓死不從!
明成祖也知道朝廷中不止有一個方孝儒,既然無法收買人心,那就只能震懾人心,就下令把方孝儒車裂,不僅如此,還開創性的滅了他十族,可能連雞鴨鵝狗都給宰了!
所以我們既要為方孝儒的忠君所折服,也要對明成祖是一位文韜武略的大帝所慶幸。皇位來路雖然不算光明正大,但是有實力開創一朝盛世!
-
5 # 臨淵羨魚而垂釣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首先,明朝的歷史真的是一本糊塗賬。清朝從康熙一直到雍正,乾隆,歷經三代修築的明史,因為修著時間太長,並且裡面夾帶了很多私貨,所以在史學界,其可信程度一直不高。
再加上,明成祖朱棣是從侄兒的手中搶得的皇位,其本質就是篡位,所以也導致朱棣誅殺朱允炆大臣的行為被大肆放大。
不過我始終相信,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不會有無緣無故的恨。脫離史書上一些偏頗的觀點,直接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問主的問題,反而可能得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這個故事,我們先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朱元璋作為布衣天子,對待功臣的態度跟漢高祖劉邦是極其相似的,那就是一個字——殺。經過明朝四大案的洗禮,朱元璋的建國班底基本被清洗一空。
但是作為老對手北元,其實力仍然不弱。朱老爺子為了保證江山永固,於是開始從自己的兒子當中提拔將領,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順便說一句,周星馳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中的寧王,就是這位寧王的子孫。
按照朱元璋最開始的設想,長子朱標繼承帝位,鎮守南京。其他諸子封藩王,在邊界地區看家,拱衛京師。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朱標死了。
繼承人出現了空缺,其他有權利繼承的人自然會動一些心思。朱彪的庶出長子朱允文(其實他應該還有一個哥哥,已早逝)憑著孝順的表現,獲得了朱元璋的青睞,被立為皇太孫。這裡我們先注意第一個關鍵點:朱允文能夠成為皇太孫,加分項最高的表現就是孝順。
1398年6月30日,朱允文繼位登基。同年,方孝孺出任翰林侍講及翰林學士,並與黃子澄、齊泰二人,共同組建了朱允文的執政團隊。1399年8月5日,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請注意朱允文登基的時間,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間,二者僅僅相隔了13個月。
是什麼原因讓朱棣在新皇帝登基剛滿一年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的發動叛亂?這一年又發生了哪些大事?我們接著往下梳理。
1398年末,朱允文剛剛登基滿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其幾位封王的親叔叔開始陸續倒黴。第一位倒黴的是周王朱橚,禁錮。第二位倒黴的是代王朱桂,禁錮。第三位倒黴的是湘王朱柏,自焚。第四位倒黴的是齊王朱榑,禁錮。第五位倒黴的是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從雲南遠徙福建漳州。同時我們的主角朱棣也被迫裝瘋吃狗屎,並將三個兒子嫡出的兒子,全部送到京城作為人質。所以,第二個資訊關鍵點也已經呼之欲出了,作為憑著孝順登上皇位的朱允炆同學,在上臺僅僅不到半年的時間,就逼著五個親叔叔不是死就是瘋,或者抓回去坐牢。其削藩的激烈程度和對宗親的苛待,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朱允炆執行上述政策的過程中,方孝孺作為其重要的幕僚,絕對不能說對此毫不知情。
1399年8月5日,朱棣發動靖難之役。1402年6月,朱棣得知南京空虛後,選擇直搗黃龍,攻克南京。歷時近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以朱棣的獲勝而告終。明南京皇城起火,朱允文不知所蹤。
勝利了。朱棣憑著半生鐵血的洗禮,憑著“靖難”的口號,終於登上皇位,但登基合法性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在古代講究名正言順的時代,讓朱棣把一切責任推到朱允文身上,那是如論如何都不可能的。皇帝永遠都不會有錯,犯錯了只能是皇帝身邊的大臣,承擔責任的也只能是他們。所以朱棣必殺方孝孺!再加上前期的這些國仇家恨,朱棣用車裂的方式處決方孝孺,也就可以理解了。
-
6 # 三觀粉碎機
根據《明史》記載,雖然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師兄(他們都是宋濂的弟子)兼最重要的謀臣,但是朱棣起先還是非常尊重他,並想讓他為自己效力的。但是當朱棣把方孝孺從監牢裡放出來,讓他擬即位詔書的時候,方孝孺卻在朝堂上當庭大哭,指責朱棣不仁不義,最後招致自身車裂,並且連誅十族,共873人喪命,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那麼歷史的真相就是如此麼?
首先方孝孺被誅十族,在《明史·》並沒有記載,甚至在明朝前期的文獻中甚至連車裂於市的記載都沒有,自然也就沒有那段經典的:
“(明成祖)即死,獨不顧九族乎?”方孝孺答道:“便十族奈我何?”
當然,方孝孺最後被朱棣給殺了這是毋庸置疑,並且同樣是“凌遲”這種極刑。其實我們轉念想一想,朱棣作為城府這麼深的皇帝,如果知道方孝孺如此忠於建文帝,怎麼可能傻逼兮兮問都沒問清楚就帶到朝堂上叫他寫詔書,更加沒可能直接在朝堂上下令“誅其十族”。不然的話這不明擺著向全天下宣佈“我是一個十足十的暴君,不聽話就是這個下場”,這對剛剛透過不道德的方法取得帝位的朱棣來說,顯然並不明智。
其實朱棣的第一謀臣—姚廣孝就勸朱棣說殺了方孝孺,全天下讀書的種子都要斷絕的。這從一方面表示了方孝孺在天下學子中的重要地位,從另一個方面也告訴朱棣,你殺他,以後是要被黑的。不過最後朱棣還是決定殺了方孝孺,可能絕大部分也是因為震懾新朝的原因吧,但絕不會只做“誅十族”這樣的蠢事。
-
7 # 古今通史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明朝大臣、學者、文學家、散文家、思想家。後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擬即位詔書,被朱棣殺害。南明福王時追諡“文正”。
南京被朱棣攻陷後,要求方孝孺擬即位詔書,方孝孺不從。朱棣也是慪氣,繼位詔書其實是給自己一個臺階,容方孝儒一條活命。對朱棣來說恐怕已經很仁慈了。
朱棣說:“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著。”
方反問:“成王安在?”
成祖答:“已自焚。”
方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道:“國賴長君。”
方說:“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道:“此朕家事!”這裡就變成了惱羞成怒!
隨後即給了方孝儒最後一次決斷的機會。他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孝孺執筆,疾書:
“燕賊篡位”
擲筆與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孝孺奮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
得,趕巧了朱棣和他爹的脾氣是一樣一樣的,手上多少條人命估計自己也是數不過來,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朕賜你求仁得仁。可憐老小何辜。
這倆人是針尖對麥芒,一對擰貨,即便是不可調和的矛盾,自己赴死求仁,一人承擔就是了,牽連過甚,而朱棣呢,早就選擇性忘記了陰陽家兼參謀長姚廣孝的囑咐:“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別說種子,小朱連根都刨了,很有些老朱的風采。
所以悲劇中的悲劇就發生了。
-
8 # 紅雨說歷史
不論朱棣怎麼說,方孝孺都不願意寫。朱棣說:“你要不寫就治你的罪”。方孝孺誓死不從說“治就治。”。燕王大怒,於是將方孝儒命磔則於鬧市。死時,方孝儒四十六歲。
-
9 # 吃飯不刷碗1
首先要考慮朱棣起兵“靖難”的理由,那就是要清除齊泰、黃子澄等所謂的奸臣。在登上帝位之後,為了使這場奪權戰爭得以“合法”,讓天下人認同,那麼就必須要殺一些。
當然,殺掉少數,只是為了殺雞駭猴,讓其他人認清形勢,不要做無畏的犧牲。在朱棣起兵之後,凡是幫過他的,都沒有虧待過。
可以說,對於方孝孺這種文壇領袖,朱棣是不想殺的。讓方孝孺活著,比殺了他更為有利,更何況道衍甚至下跪求朱棣放過他。可在朱棣顯示自己的“皇恩浩蕩”的時候,方孝孺一點都不解風情,絲毫不給朱棣面子。
朱棣讓方孝孺執筆寫繼位詔書,可老方卻在紙上羞辱了朱棣。朱棣隨後惱羞成怒,問了老方一句:“你不怕誅九族嗎”?方孝孺回答的也挺奇葩,估計過後也會後悔:“誅我十族,又奈我何!”
結果大家都知道,方孝孺的要求被滿足了,包括其弟子朋友,共計八百七十三人被處死。而他本人更是被處以凌遲。
可以說方孝孺的品格值得人尊敬,但他所堅持的大義,對於歷史的進步卻毫無意義,且連累死了那麼多人,有些不值。說到底,朱棣與朱允炆都是朱元璋的血脈,這場奪權不過是家事。
方孝孺死後,曾與他相約自盡的景清卻沒死,反而擔任了御史大夫。但在之後一次上朝時,試圖行刺朱棣,可惜未能得逞。雖說沒有對朱棣造成任何傷害,但其性質卻極為惡劣。受到刺激的朱棣下令誅了景清的三族,並繼續追究下去,演變成了歷史上有名的“瓜蔓抄”。
-
10 # 懷疑探索者
明成祖,就是朱棣。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眾多兒子之一,年輕的時候跟隨父親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後,分封諸侯親王,以做大明的屏障,朱棣被封為燕王,據守北方邊境。朱元璋原本要傳位給太子朱標,一個恭敬有禮的君子,但是朱標突然患病去世,朱元璋只好傳位皇太孫朱允文,就是建文帝。朱元璋駕崩之後,建文帝乾綱獨斷,在一批文人的鼓動下開始有步驟的削蕃。為此,建文帝得罪了很多的蕃王貴勳。燕王朱棣,眼看身家性命難保,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反抗朱允文,歷經大小百餘戰,突出奇兵,攻入京城。宮中大火,建文帝朱允文下落不明,朱棣宣佈建文帝已死。之後,朱棣為了籠絡人心,希望當時文壇領袖方孝孺親筆起草他的即位詔書,想借助一下方孝孺在儒家弟子裡面的巨大威望。但是,方孝孺是一個古板的儒家信徒,他一直堅持建文帝才是“正統”,而朱棣只是一個篡位的奸賊。所以,方孝孺不願給朱棣書寫詔書,還對朱棣破口大罵。朱棣於是命令殺死了方孝孺。
方孝孺至死都認為他堅持的是“真理”,至死不渝。在別人來看,方孝孺之死的意義,是豎立一個達不到的“標杆”。但是,我有以下思考,就是這個“標杆”,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嗎?
方孝孺所堅持的“真理”,其實就是封建倫理,說白了就是封建等級秩序。在儒家的等級綱常的概念裡面,不是“唯才是舉”,而是論資排輩和皇帝欽定。你個人再有本事,能力再通天徹地,也沒有資格角逐競爭,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不得絲毫反抗,而是應該引頸就戮。如果你反抗了,就是違反了封建倫理,叫做以下犯上。方孝孺堅持的,不過就是這些“餓死不反君”之類的封建倫理。方孝孺是死了,但是他的死,推動了歷史進步嗎?我們看不見這一點。朱棣推翻朱允文,不過是一種專制替換另一種專制,方孝孺不過是尊重原有的專制而已。方孝孺也不過是作為一個帝王家的家奴,為主子家的家事操心,與天下百姓並沒有什麼關係。
再看看歐洲的布魯諾,與他差不多同時身死,卻是為堅持科學真理而死。一個是為了帝王家事,一個是為了捍衛真理。
回覆列表
這個要分兩方面說。
第一,因為朱棣得位不正,打著靖難的旗號,做的是篡權奪位的造反勾當,他自己心知肚明,天下人也是如此,尤其是讀書人,因為筆桿子掌握在這部分人的手裡,就像清朝製造文字獄一樣,都是怕這些人亂說話,留下千古罵名,所以他讓方孝儒為自己寫登基詔書,方孝儒是大忠臣,不肯寫,所以被車裂了,最後朱棣還發明瞭個誅十族,連同方孝儒的門人弟子也遭了殃。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講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清軍入關打的是為崇禎報仇的旗號 ,就連梁山泊上的一百零八個土匪都知道搞個替天行道的名號,何況是朱棣這樣的大佬呢?
第二,為什麼是方孝儒?
第一是因為方孝儒是但是名望最高的大儒,門人弟子遍及天下
第二是因為方孝儒是朱允炆的老師,有什麼比讓自己老師推翻學生肯定造反派更加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繼位合法性的嗎,恐怕沒有,這也是朱棣看上方孝儒,一定要讓他寫詔書的原因,只要方孝儒承認了,他的門生弟子們就會群起響應,大臣們也會心服口服。朱棣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血腥手段鎮壓天下文人。
還要說明的是朱棣這個人的性格,殺伐果斷,心狠手辣,姚廣孝曾經勸過她不要殺方孝儒,如果殺了方孝儒天下讀書種子就絕了,可惜朱棣沒有聽。
可憐方孝儒一生清廉自首,剛正不阿,學貫古今,卻落得車裂的下場。朱棣雄才大略,五徵蒙古,收復安南,七下西洋,修《永樂大典》,文治武功算得上一代雄主,何以容不下一個鐵骨錚錚的方孝儒
世人只以成敗論英雄,卻不知成敗不足以論英雄,只能論梟雄而已,方孝儒才是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