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我自狂狷

    體液檢驗主要包括:血液,腦脊液,胃液及各種消化液,精液,唾液,淚液,尿液,陰道分泌物,羊水檢驗等。檢查這些液體不但可以幫助受檢者發現患病部位,也可以提前發現疾病隱患。

  • 2 # 小杜Sir

    體液檢驗 尿常規分析: 一、直接顯微鏡檢查法 【操作】 (1) 取待檢混勻尿液10ml 於刻度離心管中,1300r/min 離心5min ,棄上清液,保留0.2ml 殘留液備用。 (2) 將沉澱物混勻後,取50μl 滴人載玻片上,用18mm ×18mm 蓋玻片覆蓋後鏡檢。先用低倍鏡 (10 ×10) 觀察20 個低倍視野 (LP) 的管型數。再用高倍鏡 (10 ×40) 計數10 個高倍視野 (HP) 的細胞數。 二、【報告形式】 細胞:以10 個視野中的最少數到最多數 (××~××個細胞/HP) 報告。 管型:以20 個視野的平均數 (××個/LP) 報告。 結晶:以每一高倍視野+、++、+++、++++等的半定量方式報告。 三、尿液沉渣有形成分形態學特點及其臨床意義 (1) 紅細胞:正常值:尿液經離心後約0 ~3/HP。 高倍鏡下紅細胞為淡黃色,呈中央凹陷的碟片狀。低滲尿液時細胞形態不一;高滲濃度時細胞皺縮成鋸齒形。非腎性血尿中紅細胞呈均一性且大多形態正常;而腎性血尿中則現非均一性的變形細胞;兩者兼有者稱為混合性血尿。 尿中紅細胞增多稱為血尿,可分為鏡下血尿和肉眼血尿。泌尿系統各部位的炎症,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腫瘤,結石,結核,創傷,先天畸形及腎移植後排異反應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血尿。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紅斑狼瘡等均可發生血尿。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也可引起血尿。 (2) 白細胞:正常值:尿液經離心後白細胞男性0 ~3/HP ,女性0 ~5/HP ,除腎 移植後排異反應及淋巴細胞白血病可見淋巴細胞外,一般均為中性粒細胞。尿液中白細胞比紅細胞體積大,有核,但不一定能看清楚,炎症時白細胞發生變性或死亡,或為不規則、結構不清、成堆、含顆粒較多的膿細胞,其意義與白細胞相同。白細胞增多是泌尿系統炎症的重要指標,細胞數量與炎症程度相關,尤其是細菌性感染。如急、慢性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結核,結石,腫瘤併發感染。女性陰道炎、宮頸炎、附件炎時分泌物進入尿中,也可導致尿白細胞增多。 (3) 上皮細胞:由泌尿道各段上皮脫落混入尿中,這些部位病變時,尿液中上皮細胞 多。①鱗狀上皮細胞:大而扁平,呈多角形,有小而明顯的核。女性尿中可成片出現,無臨床意義;如同時伴有大量的白細胞,則可能為泌尿生殖道炎症。②移行上皮細胞:隨脫落部位不同,有多種形態,如尾狀上皮,含一個圓形或橢圓形的核,腎盂、輸尿管炎症時可脫落。③腎小管上皮細胞:來自腎小管,比中性粒細胞大1.5 ~2.0 倍,含一個較大的圓形核,胞質中有小空泡、顆粒或脂肪小滴,正常人尿液中少見,腎炎或先天性腎炎時可出現。(4) 腫瘤細胞:泌尿系統腫瘤 (主要是膀胱腫瘤) 患者出現血尿的同時尿中會檢查到脫落的腫瘤細胞。其形態不同於上皮細胞和白細胞。為了提高腫瘤細胞檢出率,可用甲醛作防腐劑,留取24h 尿沉渣濃集後檢查。 (4).管型:由尿液蛋白在腎小管、集合管沉澱凝固而致,呈圓柱狀結構。根據其形狀 內含物不同又可分成透明管型、顆粒管型、細胞管型和蠟樣管型。 [1 ]透明管型:呈柱狀體,無色、半透明、兩端鈍圓,也可以內含或外附少量顆粒或細胞。正常人尿液中偶見,全身或腎臟受刺激後可以增加。大量出現見於急、慢性腎小球腎炎和其他腎病。可以和其他管型同時出現在尿液中。 [2]紅細胞管型:多見於腎單位內出血,如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急性發作。也可見於血型不合引起的輸血反應及急性腎小管壞死、腎出血、腎移植排異反應。在紅斑狼瘡和其他膠原性疾病、腎梗死、腎靜脈栓塞形成等情況下,紅細胞管型是其特徵性表現。 [3]白細胞管型:由變性壞死的白細胞聚集而成,過氧化物酶染色呈陽性。白細胞管型的出現表示腎實質有細菌性感染存在,常見於腎盂腎炎、間質性腎炎等。狼瘡性腎炎時也可見到 [4]腎上皮細胞管型:管型內含有腎小管上皮細胞,過氧化物酶染色呈陰性,可與白細胞管型鑑別。常見於急性腎小管壞死、子癇、中毒、腎移植後排異反應等。 [5]顆粒管型:管型內含大小不同顆粒佔1/3 以上,是尿沉渣中最常見又最有意義的病理 學改變。顆粒可以來自變性細胞殘渣,也可以由蛋白變性形成。根據其顆粒大小又可分為粗顆粒管型和細顆粒管型。可見於腎實質性病變如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腎動脈硬化等。 [6]蠟樣管型:不含顆粒,其質地和顏色像蠟一樣呈淡黃色或灰色,質地厚,有切痕,由顆 粒管型或細胞管型等長期滯留於腎小管中演變而來。蠟樣管型的出現提示腎小管有嚴重病變,預後差。 (5).結晶 尿液中有無結晶析出取決於該物質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濃度,尿液的pH 值、溫度及膠體狀況等因素。尿液中大多結晶屬代謝性,來自飲食,一般無重要臨床意義。常見有磷酸鹽結晶、草酸鈣結晶、 尿酸鹽結晶、 氨基酸結晶、膽固醇結晶、磺胺類藥物結晶等。 (6).尿液中的其他有形成分 [1] 寄生蟲:尿液中的寄生蟲主要是陰道毛滴蟲,形態略大於白細胞,呈倒置梨狀、有鞭毛,在新鮮尿液中會運動,一般伴有紅細胞滲出。滴蟲可引起外陰部瘙癢、刺後或遺精者尿中可見,除鑑別作用外,一般無意義。 [2] 細菌:大量細菌和白細胞同時出現提示泌尿系統感染,但尿液中的細菌應透過培養確認是否為致病菌。普通尿沉渣檢查不適合細菌鑑別。泌尿系統器官患結核時,結核桿菌可隨尿液排出。需做此項檢查時可留取24h 尿液,以甲醛防腐,用沉澱濃集或有機溶劑 (汽油) 漂浮的方法,濃集漂浮後作抗酸染色。要注意與尿液中常見的恥垢桿菌相區別。 [3] 黴菌:某些長期應用抗生素治療或器官移植後應用免疫抑制劑患者,新鮮尿中可檢到黴菌的芽孢或菌絲,提示有黴菌生長。 本-周氏蛋白 【原理】本-周氏蛋白又稱凝溶蛋白,是一種免疫球蛋白的輕鏈或其聚合體。此種蛋白在一定的pH條件下加熱至40~60℃時有沉澱發生,溫度升高至100℃時,沉澱消失,再冷卻時又可重現沉澱。 【試劑】 1. 200g/L磺基水楊酸溶液。 2. 2mol/L醋酸鹽緩衝液(pH4.9):醋酸鈉17.5g+冰醋酸4ml+蒸餾水至100ml。 【操作】 1. 先將尿液用磺基水楊酸法作蛋白定性檢查,如呈陰性反應,則可認為尿液標本中本-周氏蛋白陰性。 2. 取透明尿液4ml於試管中,再加入醋酸鹽緩衝液1ml,混勻後,放置56℃水浴中15min。如有渾濁或出現沉澱,再將試管放入沸水中,煮沸3min,觀察試管中渾濁或沉澱的變化,如渾濁變清、渾濁減弱或沉澱減少,則提示尿液本-周氏蛋白陽性。 3. 若煮沸後,渾濁增加或沉澱增多,則表明尿液中還可能有其他蛋白質,此時應將試管從沸水中取出,立即過濾。觀察濾液,如濾液開始透明,溫度下降後渾濁,再煮沸時又透明,則提示本-周氏蛋白陽性。 【正常參考值】 陰性。 【附註】 1. 尿液應新鮮,否則因白蛋白、球蛋白分解變性而干擾試驗。 2. 渾濁尿液應離心沉澱後,取上清液作試驗。 3. 過多的本週氏蛋白,在90℃以上不易完全溶解,故需與對照管比較,也可將尿液稀釋後再檢測。 4. 煮沸過濾去除尿液白、球蛋白時,動作要迅速,並需保持高溫,否則本週氏蛋白也會濾去。 5. 甲基苯磺酸法比熱沉澱反應法靈敏度高,但有假陽性。 【臨床意義】 。 陽性者多見於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腎澱粉樣變、惡性淋巴瘤患者也可呈陽性 漿膜腔積液常規檢查 一、一般理學及性狀檢查 1. 顏色:肉眼觀察。 【分類】 (1)紅色或咖啡色:常見於漿膜腔出血、惡性腫瘤或穿刺性損傷。 (2)綠色:提示有銅綠假單胞菌感染。 (3)乳酪色:常見於化膿性感染。 (4)乳白色:常見於胸導管或淋巴管阻塞所致的乳糜性積液。 漏出液多為黃色或黃綠色;滲出液多為草綠色、棕紅色、咖啡色、乳酪色和綠色。 2. 透明度:肉眼觀察。 【臨床判斷】漏出液多為澄清透明;滲出液多為不透明或渾濁。 3. 凝固物:肉眼觀察。 【臨床判斷】漏出液不易凝固;滲出液易凝固。 4. 比重:比重計法。 【臨床判斷】漏出液<1.018;滲出液>1.018。 5. pH:試紙法。 【臨床判斷】漏出液7.41~7.51;滲出液pH低於漏出液pH。 (1)滲出液較低,常見於膿性滲出液。 (2)pH小於7.39,常見於結核性胸腹水。 (3)pH大於7.41,常見於癌性胸腹水,配合細胞學檢查。 二. 蛋白定性檢查"-\\李凡他試驗(Ribalta Test)。 【原理】滲出液中可含多量的漿液粘蛋白,在酸性條件下可產生白色霧狀沉澱。 【試劑】冰醋酸。 【操作】 1. 取100ml量筒,加蒸餾水100ml,滴入冰醋酸0.1ml,充分混勻,靜置數分鐘。 2. 將標本靠近量筒液麵逐滴輕輕滴下,在黑色背景下,觀察白色霧狀沉澱的發生及其下降速度等。 3. 結果判斷: A. 陰性:清晰不顯白色霧狀。 B. ±:漸呈白霧狀。 C. 1+:滴加後呈白霧狀。 2+:滴加後呈白薄雲狀。 D. 3+:滴加後呈白濃雲狀。 E. 4+:滴加後呈白色膠狀或凝塊。 【附註】 1.試驗時,如產生白色渾濁不明顯,,下沉緩慢,並很快消失者為陰性。 2.如標本為血性,應在離心後按上述方法進行蛋白定性試驗。 三. 細胞計數與分類 【試劑與器材】細胞計數板。 紅細胞稀釋液 【操作】 1. 細胞總數及有核細胞計數:計數方基本與腦脊液檢查相同,澄清胸腹水可混勻後直接滴入計數池,計數10個大方格內紅細胞、白細胞數,其總和即為每ul的細胞數。再換算成每L的細胞數。 2. 渾濁或血性胸腹水則應按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方法進行。 3. 細胞分類 直接分類法:在白細胞計數後,轉換為高倍鏡,根據細胞核的形態分別計數單個核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和多核細胞,應計數100個細胞,並以百分數表示。若細胞總數少於100個,則直接寫出細胞的具體數字。 染色分類法:胸腹水離心沉澱後,取沉渣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製成薄膜片,待幹後進行瑞氏染色,油鏡分類。 如見有不能分類的細胞,應另行描述報告。必要時蘇木精-伊紅(HE)或巴氏法染色查詢腫瘤細胞。 【正常參考值】正常人無胸腹水。 【臨床意義】濾出液中有核細胞數在100 ×10 6/L 以下;滲出液中有核細胞數較多,在 500 6×10 /L 以上,但兩者並無絕對界限。 1.濾出液: 濾出液中細胞數較少,以淋巴細胞為主,並有少量間皮細胞。 2.滲出液: 滲出液中細胞數較多,各種細胞增多意義如下:1) 紅細胞增多:見於惡性腫瘤、結核或穿刺出血。 (2) 中性粒細胞增多:常見於化膿性感染和早期漿膜結核。 (3) 淋巴細胞增多:提示慢性感染、病毒和結核桿菌感染或結締組織病所致的滲出液。 (4)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變態反應、寄生蟲感染、多次穿刺刺激等所致的滲出液。 (5) 間皮細胞增多:提示漿膜受損或受刺激。間皮細胞直徑約15 ~30μm ,圓形或橢圓形,胞漿豐富,呈淡藍色,含有少數空泡,核大,位於中心或偏位,核仁有1 ~3個,為紫色。在滲出液中可因各種原因呈現異形變或退行性變,形態很不規則。 (6) 組織細胞:在大量中性粒細胞出現的同時,常伴有組織細胞的出現,它較白細胞大,直徑一般不超過16μm ,細胞染色較淡,核呈腎形或不規則形,偏位,核緻密,胞漿多呈泡沫狀。 (7) 漿細胞:少量出現沒有重要臨床意義;若在胸水中見到較多的漿細胞,可能是增生性骨髓瘤。 (8) 狼瘡細胞:偶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漿膜液中。 (9) 如有多量形態不規則、體積大、核大並可見核仁、胞漿染色深、單個或多個成 堆細胞出現,應注意觀察是否為腫瘤細胞,需作進一步的細胞學檢查。 四、病原體塗片檢驗 1.細菌學檢驗 如懷疑細菌感染,有必要將標本離心,沉渣塗片,作革蘭染色或抗酸染色,以 “找到革蘭陽性或陰性菌 (或抗酸桿菌)” 報告;真菌引起的可查到菌絲或芽孢。並需進一步作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等,以明確診斷。 腦脊液常規檢查 一般性狀檢查 1.顏色:肉眼觀察。 【正常參考值】:無色 分類 (1)紅色:常見於蛛網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損傷,注意蛛網膜下腔出血或穿刺性損傷的區別。腦脊液離心後,若上層液體仍呈黃色,隱血試驗陽性,多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反而若上層液體澄清無色,多為穿刺損傷或或因病變所致的新鮮出血。 (2)黃色:常見於腦脊髓腫瘤所致腦脊液滯留,黃疸患者。 (3)米湯樣:常見於各種化膿性細菌引起的腦膜炎。 (4)綠色:常見於綠膿桿菌、肺炎鏈球菌、甲型鏈球菌引起的的腦膜炎。 (5)褐色或黑色:常見於侵犯腦膜的中樞神經系統黑色素肉瘤。 2.透明度:肉眼觀察。 【正常參考值】:透明 【臨床意義】 渾濁主要為細胞增加所致。 3.凝固物:肉眼觀察。 【正常參考值】 無凝固物 二、蛋白定性試驗:潘氏試驗(Pandy Test) 【原理】 腦脊液中球蛋白與苯酚結合,形成不溶性蛋白鹽而下沉,產生白色渾濁或沉澱。 【試劑】:5%苯酚溶液:苯酚25ml+蒸餾水至500ml,振搖完全溶解,棕色瓶儲存。 【操作】 1. 取試劑2-3ml與小試管內,用毛細管滴入腦脊液(血性標本需離心)1-2滴,襯以黑色背景,立即觀測結果。 2. 結果判斷 (1) 陰性:清晰透明,不顯霧狀。 (2) 陽性(+):灰白色雲霧狀+ (3) 陽性(2+):白色渾濁++ (4) 陽性(3+):白色濃絮狀沉澱+++ (5) 陽性(4+):白色凝塊++++ 正常參考值:陰性 三、有形成分檢查 (一)細胞總數 試劑與器材 1. 細胞計數板 2. 紅細胞稀釋液(生理鹽水) 操作 1. 澄清腦脊液可混勻後直接滴入計數池,計數10個大方格內紅細胞、白細胞數,其總和即為每ul的細胞數。再換算成每L的細胞數。 渾濁或血性腦脊液則應按紅細胞計數方法(20ul腦脊液+0.38ml鹽水)進行。即混勻後充池計數4個大方格內細胞總數×50即每ul腦脊液細胞總數。 (二)白細胞計數 1.非血性標本:小試管內加入1-2滴冰乙酸,轉動試管,使內壁沾有冰乙酸後將多餘部分傾去,然後滴加混勻的腦脊液3-4滴,數分鐘後,混勻充入計數池,按細胞總數操作進行,換算成每L白細胞總數。2.血性標本:按白細胞計數方法進行(20ul腦脊液+0.38ml1%冰乙酸) 正常參考值: 正常人腦脊液無紅細胞,僅有少量白細胞。 白細胞:成年0-8×106/L;兒童0-15×106/L;新生兒0-30×106/L (三)細胞分類 1.直接分類法:在白細胞計數後,轉換為高倍鏡,根據細胞核的形態分別計數單個核細胞(包括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多核細胞,應計數100個細胞,並以百分數表示。若細胞總數少於100個,則直接寫出細胞的具體數字。 2.染色分類法:腦脊液離心沉澱後,取沉渣物2滴,加正常血清1滴,製成薄片,待幹後進行瑞氏染色,油鏡分類。 3.如見有不能分類的細胞,應另行描述報告,如腫瘤細胞或腦膜白血病等。 正常參考值: 細胞分類:淋巴細胞 40%-80%(新生兒:5%-35%) 單核細胞 15%-45%(新生兒:50%-90%) 中性粒細胞 0-6%(新生兒:0-8%) 臨床意義 1. 中性粒細胞增多:主要見於感染性疾病,如細菌性感染明顯增多,也可見於非感染性疾病,如出血、腦外傷、多次穿刺、轉移性腫瘤、腦膜白血病以及腦血管栓塞等。 2. 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的恢復期、梅毒性腦膜炎、鉤端螺旋體腦膜炎、寄生蟲感染等;也見於非感染性的多發性硬化,多發性神經炎等。 3. 單核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或細菌感染、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以及異物刺激等。外傷等疾病中、後期。 4. 紅細胞增多:見於腦出血、腦外傷、穿刺損傷等。 糞便常規檢查 一、糞便標本的採集與處理 1. 標本採集因檢查目的的不同而異:一般檢查留取新鮮的即可;血吸蟲毛蚴孵化留全量新鮮糞便;細菌檢查則應收集於滅菌封口的容器內,勿混入消毒劑及其它化學藥品;蟯蟲檢查需要軟玻璃紙拭子;阿米巴滋養體應保溫,及時檢查;脂肪檢查,應先食定量的脂肪餐,每天進食脂肪50-150g,連續6天 2. 嚴禁汙染:不可有尿液、植物、泥土、汙水等混入 3. 容器:必須有蓋,並有明顯的標記 4. 標本塗片:選擇其中膿血粘液等病理成分 5. 檢查後標本處理:焚燒、5%甲酚皂溶液浸泡24h或0.1%過氧乙酸浸泡12h後倒入廁所。 二、一般形狀檢查 1. 顏色:肉眼觀察。 【正常參考值】 棕黃色,但可因飲食、藥物而改變顏色。 【顏色種類】 (1)灰白色:常見於鋇餐後、服矽酸鋁、阻塞性黃疸、膽汁減少或缺乏。 (2)綠色:常見於食用含葉綠素的蔬菜或含膽綠素時。 (3)紅色:常見於下消化道出血、食用西紅柿、西瓜等。 (4)柏油樣:常見於上消化道出血等。 (5)醬色:常見於阿米巴痢疾、試驗大量咖啡、巧克力等。 (6)米泔水樣:見於霍亂。 2.性狀:肉眼觀察。 【正常參考值】 有形軟便。 【性狀種類】 (1)硬便:常見於便秘等。 (2)粘液稀便:常見於腸壁受刺激或炎症時,如腸炎、痢疾和急性血吸蟲病。 (3)粘液膿性血便:常見於細菌痢疾等。4)醬色粘液便:常見於阿米巴痢疾。 (5)稀汁樣便:常見於急性胃腸炎等。 (6)米泔水樣便並有大量腸粘膜脫落:常見於霍亂、副霍亂等。 (7)扁平帶狀便:常見於直腸或肛門狹窄等。 三、顯微鏡檢查: 1. 潔淨玻片上加等滲鹽水1-2滴,選擇糞便的不正常部分,或挑取不同部位的糞便直接塗片。 2. 如發現疑似包囊,則應加1滴碘液染色,高倍下鑑別。應注意植物纖維及其細胞與寄生蟲、人體細胞相鑑別,並注意有無肌纖維、結締組織、彈力纖維、澱粉顆粒、脂肪小滴球等,如大量出現,則提示消化不良或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3. 注意夏科-雷登結晶的辨認:無色或淺黃色,兩端細尖而透明具有折光性的菱形結晶,大小不一。常見於腸道潰瘍,尤以阿米巴感染的患者糞便中易見,過敏性腹瀉及鉤蟲病患者糞便中亦常見到。 4. 正常菌群:便中細菌約佔糞便淨重的1/3(4000億/1g幹便),以大腸桿菌和腸球菌為主,佔80%,而過路菌(產氣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不超過10%,芽孢菌(如梭狀菌)和酵母菌為常住菌,但總量不超過10%。 5. 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巨噬細胞報告方式:××/HP 或 ×+/HP。 6. 蟲卵、結晶或其它特殊成分報告方式:未找到或找到××,並在其後面註明數量,以低倍視野計算。 一. 寄生蟲檢查 【方法】光學顯微鏡塗片檢查,根據糞便中寄生蟲卵或其蟲體的形態特徵判斷。如蛔蟲、蟯蟲、絛蟲節片等較大蟲體,肉眼即可分辯;鉤蟲蟲體常需將糞便沖洗過篩後方可見到。服用驅蟲劑後排便時應檢查有否蟲體或蟲頭。必要時可作染色檢查。 【正常參考值】 未見蟲卵或蟲體。 三.、糞便隱血試驗(膠體金法) 【原理】單抗試紙法。採用膠體金為標記物,應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糞便中人的血紅蛋白,特異性強,不受食物或藥物的干擾。 【操作】 (1) 將樣品杯標記後放在樣品架上 ,取0.5ml蒸餾水加入樣品杯中,用取樣棒挑取糞便標本10-50mg(相當於火柴頭大小),放入杯內,調成混懸液。 (2) 從原包裝袋內取出試劑,應在1小時內儘快使用。 (3) 已收集到樣品杯中的糞便標本應在1小時內儘快檢測,效果最佳。 (4) 將試紙條箭頭所指的一端浸入標本溶液中,標本液麵不要超過標記線。 (5) 等待紫紅色條帶的出現,測試結果應在5分鐘時讀取,10分鐘後判斷結果無效。 【結果判斷】 陽性:檢測線與對照線同時顯紅色。 陰性:僅對照線呈紅色。 無效:檢測線與對照線均不顯色。 [臨床意義]: 1. 白細胞: 見於各型腸炎。急性細菌性痢疾時,白細胞大量出現,細胞腫大,邊緣不完整或已破碎,核不清楚,呈分葉狀,細胞質中充滿細小顆粒,此為膿細胞。 2. 紅細胞: 上消化道出血時,紅細胞多已破壞,可透過隱血試驗證實。多見於下消化道炎症(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外傷、腫瘤等。 3. 巨噬細胞: 多見於急性細菌性痢疾,也可見於急性出血性腸炎或偶見於潰瘍性結腸炎。 4. 腸黏膜上皮細胞: 多為柱狀上皮細胞。多見於霍亂、副霍亂、壞死性腸炎。假膜性腸炎時可見多量腸黏膜上皮細胞,多與白細胞共同存在。 5. 腫瘤細胞: 形態多不典型,不足以為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寶來汽車儀表盤引數怎麼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