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卡2020

    當然有,某些質量特別大的恆星,質量超過130M,其核心的聚變反應過於劇烈,高溫高壓環境下的高能伽瑪射線令核心不斷產生不穩定的正負電子對,引發失控的熱核反應,一瞬間恆星核心幾乎所有的核燃料都參與了聚變反應,釋放出極其巨大的能量將整個恆星完全炸碎,形成“極超新星爆發”,恆星所有物質都被吹散到宇宙中,不會留下任何殘駭。這類超新星,學術上稱之為“不穩定對超新星”,是所有超新星裡面釋放能量最高的種類。

  • 2 # 陌上雲白

    事實上,黑洞只是理論上由超大質量的恆星在發生超新星爆炸後產生的。而事實上,人類目前沒有在任何實際觀測中,發現黑洞是由此形成的。黑洞的形成,依然是個迷。

    不僅如此,人類目前也沒有在所有能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炸的遺蹟內,發現任何大密度,大質量的天體,包括中子星,超緻密中子星和夸克星。

    也就是說,黑洞,中子星,超緻密中子星,夸克星等超大質量,超大密度天體的形成原因,都是基於理論的,並沒有實際的觀測結果做依據。

    那麼,人類在能觀測的到的超新星爆炸的遺蹟中發現了什麼呢?

    答案是:什麼也沒發現。

    也就是說,在已觀測到的發生超新星爆炸中,恆星都是徹底毀滅的。爆炸中心沒有留下任何物體。

    有人說就是形成了黑洞,也是看不到的。的確,黑洞無法觀測,但人類可以透過其周圍的磁場擾動來論證其是否存在。

    事實上,在已知的超新星爆炸遺蹟內的沒有任何磁場擾動現象。

    人類對宇宙的瞭解,理論遠多於實際觀測。這是因為以秒計時的人類相比以億年為單位的宇宙來說,太過短暫了。很多理論可能要經過數千年,數萬年,甚至上億年才能證實。

    <超新星爆炸遺蹟>

  • 3 # 瞎搞學教授

    有啊,比如著名的燭火——Ia型超新星。

    一個正常恆星和一個小於錢德拉塞卡極限的白矮星組成的密近雙星系統,由於兩者靠得足夠近,白矮星會吸收恆星物質而使自己質量增加。當它質量上限超過1.44倍太陽質量也就是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時候,白矮星發生超新星爆炸,也就是Ia型超新星爆炸,釋放巨大能量並且產生重金屬。爆炸過後,白矮星會完全粉碎,不留任何東西。

  • 4 # 美國著名眼科大夫

    首先要明白恆星發生自爆應該是有內往外的,既然是有內往外必然是核心發生爆炸,這樣的結果肯定是灰飛煙滅不復存在啦

  • 5 # 科技和生活

    我們常說的恆星其實通常指的是恆星的主序星階段,也就是它們處於內部核聚變的時期,當這一階段結束之後,不同質量的恆星將演化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不過還有一種星體,那就是黑矮星了。

    恆星身上都會發光發熱,但是它們的質量差別卻很大,而且不同質量的恆星各自的特性也不同,相當於太陽質量的8-50%的恆星為紅矮星,這是恆星中質量最小的一類,發出的光和熱都不強,表面溫度在2000~3500攝氏度之間,相當於太陽50-80%質量的恆星為橙矮星,這一級別的恆星比紅矮星強一些,但是還達不到太陽的強度。

    這兩類恆星內部的核聚變過程非常的緩慢,特別是紅矮星,其內部核聚變時間可以長達幾千或上萬億年,而且這兩種恆星內部核聚變結束之後,整個星體光和熱漸漸耗盡後會漸漸熄滅,不會發生什麼變化,所以這樣的星球到最後會成為一顆黑矮星,這種天體非常黑暗,它不發光也不發熱,就像個默默無聞的黑球一樣。

    不過,由於紅矮星和橙矮星的壽命都非常長,最短的也會在200億年以上,而且星體冷卻的時間也需要幾十上百億年,因此天文學家們認為宇宙中至今都不會出現一顆黑矮星。

    我們的太陽是一顆黃矮星,這類恆星的質量通常在太陽的80-150%之間,比太陽更大的恆星是藍矮星,比如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就屬於一顆藍矮星,這兩類恆星在內部的核聚變反應結束的時候,中間部分會形成一顆白矮星,如果這顆白矮星有近距離伴星的話,那麼它會不斷的吸收伴星上的氣態物質,當其質量增加到太陽的1.44倍的時候,那就會發生一場La型超新星爆發,這是一種可以釋放巨大能量的爆炸,爆炸過後,整個星體都將灰飛煙滅,不會再形成什麼新的星體。

    大於太陽質量的8倍,小於太陽質量30倍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現象,之後其核心會形成一顆中子星,如果中子星有伴星存在的話,那麼中子星也會像白矮星那樣不斷的吸收伴星的物質,當其質量達到太陽三倍左右質量的時候,中子星將會坍縮成黑洞。

    大於太陽質量30倍的恆星,在主序星階段結束之後,也會發生超新星爆發現象,其內部核心也會成為一顆黑洞,如果有伴星在其附近,那麼它也會不斷的吸收伴星上的物質,並且在周圍形成明亮的吸積盤,但最終它也不會發生爆炸,吸收再多的物質,它也將是一個黑洞。

    不過即便有一些較大質量的恆星形成了白矮星和中子星,如果他們一直不吸收物質的話,等到其星體的能量餘熱漸漸消盡,它們最終也會成為黑矮星,其實就連黑洞也會揮發(霍金輻射),如果有足夠長的時間的話,黑洞也會消散而重新成為可見星體,那麼再接著演化下去,它們也會成為黑矮星,所以我們或可以說黑矮星才是恆星的最終結果。

  • 6 # 星宇飄零2099

    恆星演化到後期不會直接炸沒了,一般都是演化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

    至於是會演化成白矮星、中子星還是黑洞,是根據剩餘質量決定的。一般認為剩餘質量小於1.44倍太陽質量,會成為一顆白矮星;剩餘質量大於1.44倍太陽質量而又小於3.2倍太陽質量,會成為一顆中子星;剩餘質量大於3.2倍太陽質量,就會成為一個黑洞。當然以上都是目前的理論值,並不是絕對值。

    雖然恆星不會直接炸沒,但是在低於1.44倍太陽質量演化到白矮星階段以後,隨著吸積周圍物質導致質量增加而突破1.44倍太陽質量的錢德拉塞卡極限後,白矮星就會發生劇烈爆發,這種情況下的爆發就是題目上那種徹底摧毀的結果了。這種爆發在天文學上稱為IA型超新星爆發,由於它的質量和爆發程度都是大致確定的,所以它爆發的亮度可以作為一種超遠距離上的標準燭光,用來測量遠方星系的距離。

  • 7 # 捧腹大笑哈哈哈

    不會的。因為恆星演化的爆炸都是內部核反應終止核燃料耗盡,恆星劇烈坍塌產生的。所以一定會剩下中心的一個核。這個中心核或者是黑洞或者是白矮星或者是中子星,根據恆星質量的不同演化的結果不同。質量大的恆星產生的就是黑洞。質量輕的就是白矮星。

  • 8 # 科學新視野

    有,la型超新星就可能炸沒了。

    白矮星、中子星、黑洞,是我們熟知的三種恆星結局,它們幾乎是大部分恆星的歸宿,但確實有一些恆星的終點並不是以上這三種。

    產生中子星和黑洞的途徑有多種,其中透過大質量恆星形成的超新星劇烈地爆發產生的是最多的。

    而白矮星的形成相比則平靜的多,它們是太陽這類大小的恆星最可能的演化途徑,是紅巨星煙消雲散之後,在核心形成的一類緻密星體。

    它們不在透過核聚變產生能量抵抗外部巨大的壓力,而是來自於電子之間的排斥支撐著整個星體。如果沒有外部能量的供給,它們會在數千億年裡慢慢冷卻成為一種低光度,低亮度,低溫度的黑矮星。

    但宇宙中的星體很多並不像太陽這樣的單體,而是成雙成對,甚至結群。總之,它們都是有伴星的恆星。

    這在一顆恆星演化成白矮星後,只要距離合適,這顆白矮星就不會甘於一直地冷卻,而是從伴星上吸取物質,包括大量的氫氦氣體。

    因為白矮星存在特殊的質量上限(錢德拉塞卡極限,對於不旋轉的白矮星而言,約為1.44倍太陽質量),當它吸積的質量接近這個極限,它實際上已經走上了不歸路了。

    它以新星的形式爆發了,亮度很亮,我們稱這種超新星為la型超新星。因為爆發時質量都差不多,所以實際亮度也差不多,科學家稱它們為“標準燭光”,這在天文測量學上是一種很有用的星體。

    那麼,這種爆炸的白矮星結局是什麼呢?

    觀測表明,它們很多時候並不會留下任何星體,並不會形成質量更大的黑洞和中子星,很多都被炸的粉碎,甚至是伴星也被炸碎。

    在天狼座附近,公元1006年爆發的一顆la型超新星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另外,如果考慮到那些“失敗的恆星”——褐矮星的話,它們的結局都不是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三種,而是演化稱為黑矮星。

    只不過這種黑矮星和白矮星演化成的黑矮星有些密度上的區別,但都是低光度,低亮度,低溫度的星體。

  • 9 # 大家都系一米多

    恆星的演化,應該還有第四或者第五種方案。例如朝暗物質、暗能量的方向轉化…,

    物質和能量的轉化是不會消滅的。

  • 10 # 量子科學論

    確實存在這種情況,但極其罕見!其實恆星演化過程中的死亡和最後會留下什麼?完全取決於一個因素,那就是自己本身的質量。下面我就從不同質量恆星最終的結局說起。

    宇宙中型別豐富的恆星

    宇宙中恆星的生存、死亡給下一代恆星的誕生提供了原材料,也為行星上的生命帶來必要而又豐富的元素。宇宙一開始並沒有恆星,在很久以前,氫、氦等元素以冷氣團的形式擴散,隨後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坍縮。

    當氣體雲坍縮達到一定的密度時,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核心會點燃核聚變形成恆星。氣體雲的塌縮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恆星,主要是熾熱的藍色大質量恆星,但也包括其他恆星型別。

    看看上圖中這個星團的核心,在NGC 3603星團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藍色恆星。

    但是在這些亮藍色的恆星中還有很多質量較小、類似太陽的恆星,還有更多暗淡的、紅色恆星。NGC 3603星團就在我們銀河系中距離我們只有2萬光年,是宇宙中眾多恆星形成區域的一個典型例子。

    而NGC 3603星團中的每一顆恆星,和宇宙初期形成的任何一顆恆星一樣,終有一天它們會耗盡燃料而死亡。但是每顆恆星會經歷怎樣的死亡過程、死亡後會是什麼樣的結局?這完全取決於一個唯一的因素,就是原恆星的質量。

    紅矮星(M級恆星)的結局質量最低的恆星,紅矮星也就是上圖中的M型恆星,其質量為太陽的40%或著更少,其燃料的燃燒速度最慢。我們的太陽是一個G型恆星可以存在數十億年,而M型恆星可以存在數萬億年,其燃料可以緩慢、均勻的燃燒,最終會將所有的氫變成氦,然後簡單地整體收縮,形成一個退化的原子球:一顆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是水的100多萬倍,是太陽中心的1000多倍,它的體積不到1個地球,但是其質量可能是地球的10萬倍。

    一顆紅矮星死亡後並會發生任何形式的爆發,其所有的質量都會塌縮為一顆白矮星。雖然M型恆星是宇宙中最多的恆星(大約佔總數的75%)但它們質量最小,也可以說是最穩定的恆星,因為在我們的宇宙誕生以來,還沒有任何一顆紅矮星將自己的燃料耗盡,畢竟整個宇宙才138億歲。但是其他型別的恆星,從k型恆星一直到低質量的B型恆星都將會和我們的太陽一樣以同一種方式死亡。

    從K型恆星到B型恆星的結局(包括太陽)

    與M型恆星不同的是,這些恆星燃燒燃料的速度更快一點,因此恆心外層的氫永遠沒有機會沉降到核心發生核聚變。更重要的是,恆星核心中的氦可以進一步融合成碳、氮、氧,有時甚至是更重的元素,甚至到鐵。這類恆星走到生命的盡頭時,它們會產生壯觀的行星狀星雲!

    上圖中的行星狀星雲為貓眼星雲。星雲由恆星的外層組成,這類恆星死亡以後其核心會收縮成白矮星,外層會被劇烈的恆星風吹到星際空間中,持續幾千年的時間。恆星的外層的平均質量只有恆星質量的一半,由97%左右的氫組成,這是為未來的恆星提供燃料的理想物質,而內層核心,主要由碳和氧組成。

    宇宙中每800顆恆星中可能有799顆的最終命運就是退化成一顆白矮星,終有一天宇宙中還充滿大量的白矮星,其的數量也將超過宇宙中所有的恆星。但並不是每一顆恆星最終都會變成白矮星。800顆恆星中就會有1顆恆星質量足夠大,將會在最壯觀的爆炸中死亡:一個II型超新星爆發!

    O型恆星的結局(中子星或黑洞)

    這類恆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5倍,其內部有足夠的物質會繼續向密度更大的狀態發展!最終原子會被壓碎,質子和電子結合形成中子,整個恆星核心會坍縮成一顆體積極小、密度極大的中子星。

    因為恆星本身在旋轉,坍縮以後的中子星會以更快的速度旋轉,因此產生的磁場是太陽表面磁場的數萬億倍。並且在南北兩極發出電磁輻射。一些中子星發出的電磁脈衝會週期性的掃過地球,因此我們稱它們為脈衝星。

    更重要的是,在Ⅱ型超新星的爆發中不僅僅是富含氫的外層被拋灑到宇宙中;還包括大質量恆星產生的豐富的重元素。而地球上所有的元素都起源於II型超新星爆發!

    但是中子星只是絕大多數大質量恆星的結局,並不是所有II型超新星的命運。所有恆星型別中最罕見、質量最大的o型星實際上可以有三種不同的命運,這取決於原恆星的質量。如果原恆星質量太大,就無法產生中子星,因為即使是中子星也有質量極限,某種情況下也不會留下黑洞!

    超大質量O型恆星的三種結局

    130倍以上的太陽質量,整顆恆星爆炸

    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超過太陽質量的130倍左右,原恆星可能會在一種非常特殊的爆炸中死亡,這種爆炸被稱為“不穩定對超新星”,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會產生正反物質對,使得核心的輻射壓力下降打破恆星的平衡,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導致失控的熱核反應,摧毀整顆恆星,在恆星中心什麼也不會留下。

    250倍以上的太陽質量,整顆恆星坍縮成大質量黑洞

    還有一種可能的命運,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是太陽質量的250倍以上,那麼這顆恆星就會經歷大量的光衰變,恆星的整個核心會坍縮成一個黑洞,除了幾道高度準直的噴流,沒有任何爆炸的跡象。一般這種恆星會產生一些超大質量黑洞。

    8倍以上太陽質量的恆星,會在超新星爆發中留下黑洞

    還有一種是我們最熟悉的,那就是核塌縮型超新星爆發,母恆星被摧毀,恆星的核心會坍縮為一顆黑洞。

    這就是不同質量的恆星死亡後的過程,以及它們會留下什麼。如果沒有這些恆星的死亡,我們永遠也不會出現在這裡,在數十億年後,構成我們的物質將在宇宙中擴散,在其他地方重新創造出未來的恆星,行星,可能還有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葡萄爛果落果怎麼防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