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有什麼秘密麼?
7
回覆列表
  • 1 # 路衛兵

    我認為秦始皇派扶蘇戍邊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改造他的思想。既不是培養接班人的過渡,也不是下基層鍛鍊的考量,更沒什麼秘密可言。

    秦始皇獨裁,首先謀求思想的統一,所以他才會以刑罰維繫權威,坑殺那些發出不同聲音的“文學方術士”——也就是後世所謂的儒生。而扶蘇偏儒,跟父皇步調並不一致,站出來為這些人辯解,成了他們的代言人。這是秦始皇派他去邊疆蒙恬的部隊當監軍的緣起。

    這實則是一種放逐式懲罰,或者說強制性思想改造,不是在歷練培養接班人。真想培養應該帶著巡行天下,培養他的全域性觀和天下觀。至於磨練意志就更沒必要了,敢和父皇唱反調,意志早堅定到一定程度了。

    監軍的職位也很能說明問題,蒙恬部隊的任務是修長城和打匈奴,沒有軍法軍紀光靠儒家仁義很難管理到位。我的理解,秦始皇或許想讓扶蘇透過實操來轉變理念——不管是不是接班人,他都希望後代認同並傳承他的思想。

  • 2 # 有書共讀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扶蘇是嫡長子。其他的還有公子將閭、公子高以及第十八子胡亥等。其中以扶蘇最為賢能,也是呼聲最高的皇位繼承者。

    “扶蘇”的意思是:樹木枝葉茂盛。秦始皇以此為其命名,足見他對這個長子的喜愛,以及對他寄予的無限期望。

    但是,後來秦始皇卻派扶蘇去了邊關。甚至秦始皇死前,扶蘇都沒見到父親最後一面。這就讓胡亥抓住了機會,在與趙高、李斯的密謀下,篡改了繼位詔書,胡亥成了太子。

    他們還偽造了另一封詔書,以“不忠不孝”之名逼迫扶蘇自殺。皇位後來被昏庸的胡亥篡奪,大秦江山最後也葬送在胡亥手裡。

    那麼,當初秦始皇為何要派扶蘇去邊關呢?有書君覺得,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扶蘇屢次勸諫秦始皇,激怒了父親,是被派去邊關的直接原因。

    扶蘇性格仁慈,對下屬非常和氣,深得人心,很有當領導的資質與氣場。

    秦始皇則殘暴狠戾,父子二人在為政理念上有著原則上的分歧。扶蘇曾多次上書秦始皇,勸父親要以仁德治天下。但是秦始皇根本聽不進去。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剛剛統一六國時,為了統一思想,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達了“焚書令”,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只保留醫藥、占卜及種樹的書;為了追求長生不老,秦始皇相信術士的信口雌黃,後來術士怕秦始皇識破真相,逃走藏了起來,秦始皇把當時咸陽的四百六十多名術士都斬首。

    而且為了防止人們議論時政,還讓人設計把七百多儒生活埋。這些史稱“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殘暴的有力佐證。

    扶蘇尤其反對父親“焚書坑儒”的舉措,多次上書勸諫,勸父親對待百姓要仁慈,否則會引起百姓的反抗,那樣,秦朝的江山社稷就岌岌可危了。

    秦始皇說,對待這些刁民,就要有狠戾的手段,才能震懾住他們,一味的仁慈,只會縱容他們的囂張氣焰。扶蘇還想說什麼,秦始皇不耐煩地說:“你這個乳臭未乾的毛孩子,懂什麼?

    反過來教訓起我來了?”秦始皇一怒之下,命扶蘇離開都城咸陽,到邊境與蒙恬一同鎮守北部邊境。

    儘管扶蘇頂撞了秦始皇,但是在秦始皇的心目中,扶蘇有自己的思想,也敢於直言,不阿諛奉承諂媚討好,這點,秦始皇還是非常喜歡的。

    二、秦始皇認為扶蘇太年輕,而且性格仁慈,派他去邊關,是想讓他歷練、成長。

    雖然扶蘇被秦始皇派遣到了邊疆,但是並不代表秦始皇討厭扶蘇。

    當時,秦始皇讓扶蘇去的地方是現在的陝西省榆林市南部,那裡大將蒙恬率領著三十萬精兵,在防範匈奴的入侵,並修築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是秦朝最重要的邊防軍事工程,也是當時大秦帝國一項非常重要的政策性舉措。秦始皇是讓扶蘇來這裡做蒙恬的監軍,也就是監察官。

    《史記》中說:“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說明“監軍”是皇帝的寵臣,也是有著極高的尊嚴的人。這表明秦始皇其實還是很看重扶蘇的。否則,如果真的有意冷落、打擊扶蘇,會讓他去一個偏僻荒涼,也不會施展其抱負的地方,而不會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

    秦始皇是想讓扶蘇在軍隊裡得到很好地歷練,改變其太過仁慈的性格,以便將來適應皇帝的角色。而且因為他戍邊有功,將來立其為太子的話,軍功在身的扶蘇,更能服眾。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秦始皇派扶蘇去邊關,很大一部分是出於為扶蘇的將來做打算。

    三、秦始皇讓扶蘇去邊關,其實也有監督蒙恬,以及與蒙恬搞好關係的目的。

    雖然蒙恬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但是畢竟是一個“外人”。他當時帶領的是全國最精銳、最有實力的三十萬大軍。如果蒙恬萬一產生異心,這支大軍幾天內就可以殺到咸陽,那樣,空虛的都城咸陽根本無力抵抗,秦朝很快就會異主。

    所以多疑的秦始皇只能派自己最為信任的長子,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去做監軍,此舉有一部分原因,也有讓扶蘇監控、制約蒙恬的意思。

    蒙恬作為蒙氏兄弟當中的哥哥,英勇善戰,而且在軍中很有威信。

    而弟弟蒙毅,則是一名文臣,他和秦始皇形影不離,出入坐同一輛車輦,在宮中也是不離左右。

    扶蘇如果與蒙氏兄弟有過共同的軍旅生涯,則感情會近一層。將來扶蘇即位,有之前與蒙氏兄弟的情義在,蒙氏兄弟定會忠心輔佐,扶蘇的帝位則更加鞏固。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的良苦用心。

    秦始皇想立嫡長子扶蘇為太子,但是卻遲遲沒有下達立儲的命令,而是派他去了邊關。一來是因為扶蘇的仁慈與秦始皇的暴虐格格不入,並屢次勸諫惹怒了秦始皇,嬴政便讓其離開咸陽去了邊關。再者,秦始皇覺得扶蘇有雄才大略,但是執行力差,尤其是性格仁慈。

    讓他去邊關,軍旅生涯會磨鍊扶蘇的性格,豐富他的人生經歷,使得他更適應將來的角色。

    再者,秦始皇也是為了讓扶蘇去監督蒙恬,並適時與其搞好關係,以利將來的千秋帝業。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也沒料到自己會在50歲的時候就一命嗚呼,因此沒有及時把立儲的結果公之於眾,而是在巡遊的過程中,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才匆匆立下遺詔。這也讓隨行的胡亥鑽了空子。

    胡亥、趙高、李斯三個人不顧秦朝的興衰,倒行逆施,終於把秦朝葬送了。

    或許,有些事冥冥之中都是上天註定的。平民百姓的一個選擇,或許會影響事業的發展,以及家庭的貧富。而一個帝王的決策,或許會決定國家的發展與興亡!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3 # 西府趙王爺

    我認為這是秦始皇在有意的疏遠扶蘇!

    或者說,此舉是在表示,扶蘇已經被剔除在繼承人選擇之外!

    因為自古以來,沒有多少皇帝是會把繼承人遠派邊關,使其遠離政治權力中心。

    對於一個繼承人來說,他往往都是要親近於皇帝身邊,跟著皇帝學習治國之道。就算是歷練,也是在國都之中,執掌國政,而不是跑到邊關去和一群軍人打交道。

    所以,秦始皇這麼做,說明他對扶蘇有意見,有意將其外放,從而保證胡亥即位的無障礙。

    由此又可以推出,當年的“沙丘之變”,並不是趙高胡亥以及李斯三人的陰謀,而是秦始皇確實想傳位給胡亥。

    那麼後來在長城邊關,扶蘇見詔,不經核實便自刎身亡這件事兒,也就說得通了。因為扶蘇知道,秦始皇和他本就有矛盾,有此結果他並不意外。

    當然了,以上只是推論,接下來我將給出我的依據:

    為什麼說秦始皇和扶蘇有矛盾?

    按照歷史記載,扶蘇有賢名,史記曰:“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而且他是長子。所以這給了大家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他就應該是繼承人。

    但事實上,秦始皇並未公開立儲,也沒有公開表示過對扶蘇的器重。我們在史書上所能見到的反而是隻有扶蘇與秦始皇政見不和!

    扶蘇性格偏仁慈,好修德政,對於父親秦始皇當時的嚴苛治國是持反對意見,甚至於上諫直議秦始皇的不是,讓秦始皇非常生氣。

    這不是我瞎掰,而是史書上說的,而且這個出處還是力挺扶蘇的《史記》。而且司馬遷把這個當成了秦始皇派扶蘇去邊關的直接原因。

    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史記》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教科書式的答法,也就是上面這一段兒。當然你還可以加一點什麼恨鐵不成鋼,有心歷練的輔助原因。

    但是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導火線,其事件背後,其實是秦始皇對於扶蘇的不信任。或許有人說,蒙恬在長城30萬大軍,秦始皇派扶蘇去,這怎麼能算不信任呢?

    這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扶蘇是去“監”蒙恬,也就是當監軍,二者的角色處在一個對立面。當時扶蘇聲望頗高,讓他到邊關去跟蒙恬對著幹,比起在咸陽呼風喚雨,攪動風雲可要保險得多。

    有人肯定又會問,他就不怕扶蘇把蒙恬搞定了,大家一起造反嗎?蒙氏一族,世代忠良暫且不說,僅僅是蒙恬家眷在咸陽這一點就已經足夠!

    那麼秦始皇為何不信任扶蘇呢?僅僅是因為政見不和嗎?非也!

    這裡得談到公子扶蘇的一個身份問題!

    扶蘇有著楚華人的血脈,因為楚國和秦國可以說是世代聯姻,秦始皇很可能娶過楚國公主,生下了扶蘇。這一點可以從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得到佐證,當時陳勝他們打出的旗號就是“扶蘇與項燕”,以此來拉動天下人造反。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眾所周知,當時起義之地主要在原來的楚地,項燕是楚將,打他的旗號自然無可厚非。打公子扶蘇幹嘛?僅僅因為他的賢名嗎?

    要知道他扶蘇是秦國公子,如果不是他有楚國血脈,這些楚人,憑什麼買他的賬?

    那麼到這裡,我們就容易理解了。

    原本扶蘇有楚國血脈也沒多大影響,秦始皇還趙國血脈呢!但是再加上扶蘇和秦始皇政見不合這一條,可就有大問題了。秦始皇不可能讓自己的心血,最終為他人做嫁衣。所以,他把藉故把扶蘇調離國都,使其遠離政治中心,達到削弱其勢力的目的。

    最後一個依據,就是《趙正書》,這裡面對於“沙丘之變”的描寫和《史記》大相徑庭,按照裡面的記載,秦始皇是在李斯等近臣的建議之下,主動下詔讓幼子胡亥即位,並沒有司馬遷的陰謀一說。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而胡亥立,即殺其兄扶蘇、中尉(蒙)恬。大赦罪人,而免隸臣高以為郎中令。——《趙正書》

    雖然其真實性我無法保證,但是至少沒司馬遷那麼玄乎,因為如果“沙丘之變”是陰謀,而且還成功了,為何司馬遷他老人家能知道,還彷彿親臨其境一般。

    以上觀點結合來看,秦始皇派扶蘇去邊關,就是要讓其遠離政治中心,以達到讓其失去爭位的可能性!並無所謂的,是為其當儲君繼位而做的鋪墊!

  • 4 # 小編虎哥

    秦始皇之所以把扶蘇派去邊關,也是想告訴他,治理國家嚴刑峻法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只有當國家真正安定的時候,才能去實施仁政。否則,他為何不把扶蘇派到其它地方去呢?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實是在培養扶蘇鍛鍊扶蘇。早在春秋時期,那時候的國君,要立誰為太子,就會先排誰到別的國家當“質子”。目的是給他鍛鍊,讓他了解國際事務。秦始皇已經消滅六國,沒外國可派去做質子了,就派他去邊關,也相當於瞭解國際事務。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秦始皇其實是在著力培養扶蘇。這樣一看,秦始皇想立誰為太子,就很明白了。也就是說,他著力培養誰,就會立誰為太子。這也是春秋的傳統。那時候的國君,要立誰為太子,就要先排誰到別的國家當“質子”,也就是人質。目的是給他鍛鍊,讓他了解國際事務。秦始皇已經消滅六國,沒外國可派去做質子了,就派他去邊關,也相當於瞭解國際事務。

    還有就是扶蘇的性格,拿趙高的話說,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這個性格作為大將也許是好的,但作為未來帝國的統治者,顯然是不夠的,把扶蘇放到軍中,也許能更好的磨練性格,剛毅,直接的表現就是和秦始皇的意見總是不一致,“以數直諫上”,這怎麼了得,扶蘇在其老子身邊,經常頂撞始皇帝,長此以往,可怎麼收拾。所以,保全扶蘇的最好辦法就是讓其遠離政治漩渦。

  • 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秦始皇在東巡的過程中猝然去世,趙高和李斯合謀,篡改詔書,扶胡亥上位,同時矯詔賜死扶蘇。結果由於胡亥昏庸,朝政陷入混亂。陳勝吳廣一聲號令,天下大亂,強大的秦帝國只經歷了十多年,便很快土崩瓦解。

    之所以出現這一系列的變故和悲劇,根本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把扶蘇派到邊關,和蒙恬一起築長城了。如果扶蘇在秦始皇身邊,後面的這一系列悲劇,絕不會發生。

    (秦始皇劇照)

    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把扶蘇派到邊關去呢?他真正的目的是什麼呢?

    《史記》上記載的是,因為秦始皇搞“坑儒”之事,扶蘇反對他這樣做,勸說他道:“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這件事觸怒了秦始皇,因而秦始皇“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不過,《史記》裡的這個說法,實際上是讓人懷疑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秦始皇所謂的“坑儒”,事實上所坑殺的,主要還不是儒生,而是那些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因為秦始皇想追求長生不老,但是這些方士們多次欺騙他。秦始皇很生氣,於是做了“坑術士”的舉動,並不能稱為“坑儒”。

    而且,扶蘇對秦始皇說出的“諸生皆誦法孔子”以及反對“重法繩之”的做法,其實是很讓人不理解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知道,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是一個大流派,但是並沒有絕對的統治地位,絕對的統治地位,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才實現的。再說了,我們都知道,戰國後期,秦國一直奉行的都是法家、縱橫家、兵家這樣一些東西,對儒學一直不感興趣。因而儒學在秦國也沒有市場。孔子周遊列國,都沒有去秦國。後世的儒生,更是很少去秦國。

    (扶蘇劇照)

    既然很少有儒生去秦國,作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他的那些儒學觀點,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因此,這不得不讓我們懷疑,或許當初扶蘇並沒有對秦始皇說過那樣的話,而秦始皇因為生氣,把扶蘇發配到邊關去,更多的是司馬遷的一種想象。

    如果秦始皇讓扶蘇去邊關,並非意氣用事,那他就是有目的性的。他的目的性是什麼呢?

    事實上,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以後,對國內的穩定其實並沒有怎麼在意。當時他最關心的,還是邊關問題。尤其是匈奴入侵的問題。

    在關心邊關問題的同時,他當然也非常關心自己“長生不老”的問題。因此就給了方士很多機會,讓他們有機可乘。

    其中,盧生就是其中的一個方士。但是盧生飄蕩了很久,並沒有拿到什麼長生不老的藥,沒辦法回去交差。於是他拿了一本寫著“亡秦者胡也”的書回去交給秦始皇。

    (蒙恬劇照)

    有人說,這個盧生有先見之明,知道秦朝最終會亡在胡亥手裡。不過,我認為,這僅僅是一種巧合而已。當然了,盧生雖然不能未卜先知,但是他對秦始皇的心理卻研究得很透徹。知道秦始皇除了關心自己身體的長生不老外,還關心他的大秦帝國的“長生不老”,因此才炮製出一個“亡秦者胡也”的話。

    而這個話,果然是秦始皇最為關心的。因此,他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前往邊關,驅趕匈奴,同時補綴修建長城。

    但是,把30萬大軍交給蒙恬,讓他長期統兵在外,秦始皇又很不放心。事實上,這種不放心,一直貫穿在從秦國曆代國君到秦始皇的整個過程中。打仗的時候,他們不斷換將,還殺了白起等大將,就可以看出,秦始皇對統兵的將領多麼不放心。

    但是,秦始皇又不能表現出他的不放心,因此,秦始皇才藉故生扶蘇的氣,把他發配到邊關。他的做法,一方面是鍛鍊扶蘇,讓他對邊關對軍隊有個較好的瞭解,另一方面,也是悄悄用他監督蒙恬,避免蒙恬擁兵自重。

    在秦始皇的心中,作為長子的扶蘇,肯定是他傳位的不二人選。只不過,由於不便向扶蘇直接挑明,同時他也沒想到他自己會猝死,因而才造成了那樣的悲劇。

    (參考資料:《史記》)

  • 6 # 寧靜致遠11804

    秦始皇為什麼派扶蘇去邊關?

    秦始皇以強勢手腕吞併六國,對治下的百姓以殘暴去鎮壓,皇長子蘇扶以柔克剛,濟世愛民,對父皇的暴虐不敢苟同,便直言相諫,惹毛了不可一世的霸主,一紙詔書命令扶蘇去大將蒙恬處監管修萬里長城。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派扶蘇去邊關呢?僅僅因為雷霆暴怒嗎?

    寧靜致遠認為秦始皇能一統天下,建立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對於自己的後世繼承和皇子培養必有其獨特的方式,這次遠派扶蘇去邊關也應該別有深意。一是為長遠計,必須讓皇長子歷煉成能扛起大秦帝國重任的人。二是讓皇長子擁有軍功,與蒙恬等將士建立良好的關係。三是讓皇長子有扛得住打擊與挫折,成為頂天立地的人。具體原因且聽寧靜致遠一一拆解分析:

    一、為長遠計,必須讓皇長子扶蘇歷煉成能扛起大秦帝國重任的人。

    秦始皇與皇長子扶蘇這對父子真正是相愛相殺,扶蘇仁德愛民,心繫大秦帝國的榮辱興衰,擔心父皇的陰狠毒辣殘暴會引起民眾造反,導致父皇聲譽受損,大秦帝國大廈將傾,屢屢上書勸諫,直言暴政的弊端,這些政見與秦始皇的強勢的打壓政策格格不入,於是父子倆矛盾升級,秦始皇見長子仁厚怕他駕馭不了皇權和他自認為的刁民,於是藉著蘇扶直言不諱,觸怒自己之機,把他發放邊關。

    其實,父母愛子,為之計長遠,秦始皇把蘇扶放到軍營中去歷煉,讓他的學識與軍事實戰相結合,讓他與血淋淋的戰爭中去洗禮,讓他明白只有自身強悍才不會捱打。 秦始皇把扶蘇送往邊關,用心良苦,他必須讓皇長子歷煉成能扛起大秦帝國重任的人,所以借處罰扶蘇之機,讓他去上郡歷煉。

    二、讓皇長子擁有軍功,與蒙恬等將士建立良好的關係。

    自古帝王要在世人面前樹立威信,必須有能令將士臣服之處。秦始皇認為要想讓皇長子扛起大秦帝國重任,還應該得到武將們的支援與認可,得讓他在軍隊中享有聲譽,立有軍功,這才方能服眾。

    秦始皇送扶蘇去邊關,是以蒙恬監軍身份出使上郡,實際上相當於皇上派去的欽差大臣,既起到監控蒙恬三十萬大軍的作用,因扶蘇仁德愛民,對將士們關懷備至,又起到了樹威立德的作用。扶蘇與邊關將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他繼承帝位及統治天下便水到渠成,穩若磐石了。

    所以秦始皇讓皇長子去邊關,既讓他擁有軍功,又讓他與蒙恬等將士建立良好的關係,對日後統治天下益處多多。 三、讓皇長子扶蘇能扛得住打擊與挫折,成為頂天立地的人。 作為將來皇位繼承人,必須能扛得住壓力,受得了打擊,遇到挫折能挺過去,而且還不能喜形於色,要沉得住氣。

    秦始皇讓皇長子扶蘇去邊關,除了讓他建功立業,與邊關將士搞好團結,還想讓皇長子扶蘇能扛得住打擊與挫折,成為頂天立地的人。

    秦始皇在東巡路上,知道自己時日不多,召趙高到跟前下了一道聖旨:“與喪命咸陽而葬。”這無疑是要扶蘇回咸陽主持大局,可見秦始皇最屬意的接班人還是皇長子扶蘇。

    所以秦始皇故意把扶蘇發放邊關,用意深遠,他要看到一個能傳承自己衣缽的頂天立地的皇長子,他需要一個霸氣側漏的繼承人,他需要一個能把他帝業穩穩傳承下去的血性皇長子。

    秦始皇當時派扶蘇去邊關時,才48歲,常吃著仙丹,自認為長生不老,先把後備軍準備好,當真正大限已到,便讓扶蘇回咸陽,繼承大任。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五十歲便駕鶴西去,趙高之輩只顧個人專權的便利,改了詔書,賜死扶蘇,扶持胡亥為帝。

    秦始皇的派扶蘇去邊關的苦心與“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宏願皆毀於一旦。這是秦始皇始料不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培根人生論》是如何體現人文主義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