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火榮

    花花世界,大好河山,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誰人不愛

    擁立之功,封王拜相,光宗耀祖,蔭福子孫

    誰人不想

    簡單的很

  • 2 # 借古思今

    我們首先來捋一下五代十國的後周,許多人都知道趙匡胤是後周大將

    後周由郭威所建立,郭威乃後漢統帥大將,官至宰相,在後漢劉承佑即位後,猜忌郭威,想謀殺他,於是不得已起兵,建立後周,此時的趙匡胤已是戰功赫赫。

    郭威開始經營自己的後周帝國,讓戰亂的國家得以休養生息,郭威的養子柴榮在郭威建國時功不可沒,柴榮在軍事上有很大的造詣,郭威病重,臨終前傳位於柴榮

    柴榮即位後,趙匡胤執掌禁軍,與北漢在高平決戰,一戰成名;之後與柴榮轉戰伐南唐,大敗南唐節度使皇甫暉;兩年之後,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路都部署,大敗契丹,柴榮也走到生命盡頭,臨終前命七歲的柴宗訓即位,次年契丹大舉入侵後周,趙匡胤奉命北上防禦,軍隊到達陳橋時,所有將領擁護趙匡胤進行加封稱帝,班師回朝之後,正式登上帝位,改封柴宗訓為鄭王,自此北宋建立

    趙匡胤稱帝的重要原因是:(1)、後周所有的軍權已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2)、同時隨郭威、柴榮征戰多年,自己的功勞足以撐起整個國家,讓國家在自己的手裡運轉(3)後周沒有像樣的明君來治理天下,此時的國家已經安定,急需一位明君來管理天下,但是後周朝廷沒有這樣的人才,趙匡胤自然就取而代之,這也歷史規律,自然法則

  • 3 # 愛拍凱特

    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是其所在的集團整體意志的體現。

    後周當時處在這樣的局勢:少主年幼,皇后勢弱,四周強敵環伺。此時底下的兵將自然會有想法,而且當時的皇后都依賴趙匡胤。所以推舉一個德高望重的首領反而成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此時的後周處在一個紛爭的時代,而不是一個大一統王朝時期。趙匡胤也能夠善待皇族,沒有大肆屠殺。這體現的就是一種底氣,一種眾望所歸的底氣。所以說趙匡胤也不是完全的篡位,他自己相當皇帝也極有可能,但是在沒有眾將士支援的情況下篡位,豈有成功的可能,只能導致後周的分裂。

  • 4 # 飄泊故鄉異鄉客

    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可以說絕對是歷史白痴。自古至高無尚的皇權對人的誘惑力長盛不衰,趙宋對後周皇族可以說是夠仁義的了,歷朝中除三國時期外柴氏一族結局是最好的了。像南北朝時期、五代時期,各色帝王基本全是踩著自己恩人上位的。正是因為這樣,周公、霍光這樣權傾天下而忠心耿耿的重臣才會被歷朝帝王膜拜,諸葛亮生前就名滿天下。諸葛亮在華人中心神聖地位的確定,不單是他的才華,更是他忠君的品德。三分歸晉之後,司馬氏己經開始神化諸葛亮了。司馬氏為何急於神化一個自己的死敵?因為自霍光後幾百年間,能臣賢主層出不窮,權臣弱主也比比偕是,但只有諸葛亮做到了賢主盡忠,弱主不欺。縱觀五千年曆史能報主上知遇之恩的重臣名將也就是周公、伊尹、韓信、霍光、諸葛亮、郭子儀、岳飛、于謙、張居政區區幾人。但像趙匡胤之流的不計其數。

  • 5 # 葉之秋

      

      有關趙匡胤謀反前後的心情,史料中並無記載。不過,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前後的心態,則被史書明白記載了下來。

      我們參照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就可以明白趙匡胤當初為何要謀反。

      《續資治通鑑長編》雲:初,上即誅李筠及重進,一日,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在誅滅李筠、李重進等後周殘黨後,宋太祖有一天召見趙普,一起探討五代以來為何兵禍連綿。宋太祖有心結束紛亂,卻不知從何入手。

      趙普不愧是大宋首席宰相,他目光如炬,看出了問題所在。

      趙普道: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己。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趙普提出,晚唐五代紛亂的關鍵,是君弱臣強。在全國是節度使強而朝廷弱。在朝廷,則是禁軍強,而君王弱。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困局呢?趙普提出,首先要削減節度使以及統兵大將的權力,然後控制錢糧,將其手中精兵逐漸收編,最終天下就會安定了。

      趙普不愧是一代政治大家,在處理數百年亂局時並沒有打算一招制敵,而是分了許多步驟,緩緩圖之。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太急。

      那麼,宋太祖是如何落實的呢?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杯酒釋兵權其實是宋太祖打壓武將權力的第一步。他只是將隨同自己一同參與陳橋兵變的禁軍大將罷黜職務,但並非一擼到底,而是提拔其爵位,外放到地方出任節度使。如此以來,既可以解決禁軍給朝廷的壓力,又可以讓心腹大將去安撫地方,掣肘其他節度使。

      那麼,趙匡胤說了什麼,讓手下大將主動交出兵權呢?

      史書記載君臣之間談話如下——

      上召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曹之德,無有窮盡。然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矣,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頓首曰:“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上曰:“不然。汝曹雖有異心,其如麾下之人慾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不欲為,其可得乎?”

      宋太祖提出,即便手下大將對自己忠心不二,但是,如果麾下大將想要富貴,也效仿他們,搞個黃袍加身,那麼,即便自己不想當皇帝,也騎虎難下。

      宋太祖的話說得很尖銳,也很深刻。

      許多時候,不同的處境,不同的地位,所思所想是不一樣的。趙匡胤還只是一介小兵時,絕不會想到以後自己會當皇帝。可是,等他成為後周禁軍都點檢,已然是萬萬人之上時,即便他不想稱帝,他的手下,兄弟,都會挑唆他稱帝。

      即便他還是不想稱帝,那麼,小皇帝柴宗訓一旦掌握實權,也要把趙匡胤幹掉。

      因此,不謀反就只有死路一條。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都是這個意思。

      

  • 6 # 為國釣魚

    這件事沒有太多說的,簡答

    及太祖自陳橋還京師,人走報太后曰:“點檢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后妃傳上.太祖母昭憲杜太后

    “陳橋兵變”,趙匡胤同學“黃袍加身”,有人前去向趙匡胤的母親道喜。趙媽媽淡然一笑,說:“我早就知道香孩這孩子有大志向,這事並不奇怪”

    從趙媽媽的語氣中可以看得出,趙匡胤同學有反心這事至少在家裡並不是秘密

    太祖自殿前都虞侯再遷都點檢,掌軍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數從世宗征伐,存立大功,人望固已歸之。於是,主少國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議。~《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

    李燾在《要錄》開篇第一段就寫得很明白,柴榮死後,六歲的柴宗訓登基,後周“主少國疑”,大家就已經在私下聯絡準備把趙同學推上皇位

    當然,素有大志的趙匡胤也早已在人事、人情、輿論等各方面作好了被人摁倒在皇位上的準備工作

    (細說又是一大篇,不展開)

    至於為什麼會被人推倒在皇位上這個問題,還是讓趙同學自己來答吧

    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長編》卷二

    實際上“易八姓”的僅指後唐莊宗以來,如果加上南唐、後蜀、北漢、南漢、吳越……那就更多了。估計趙匡胤早就做了陳勝的死忠粉

    李筠造反前派兒子李守節入朝,趙同學說

    盍歸語而父,我未為天子時,任汝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耶?~《長編》卷一

    守節啊,你回去告訴你爹,我沒做皇帝的時候,你李筠幹啥都可以;現在既然我已經是皇帝了,你就不能讓著我點嘛?

    潛臺詞就是,這把椅子先到先得,如果你李筠下手早,我也就認了;既然現在是我坐在上面,那麼你也應該認命

    潛潛臺詞是,大家心裡早就達成默契,皇帝這玩意看屁股不看臉,你別壞了規矩啊

  • 7 # 不懂歷史的塵埃

    首先,皇位對於每個人的誘惑力,那是相當的大的。不要說趙匡胤了,就是隨便換一個人,處於他當時的地位,還有那樣的機遇,我相信都會像他那樣做。畢竟自古以來,皇位的爭奪,兄弟殘殺,父子反目,那是比比皆是的,更何況只是一個知遇之恩呢。

    其次,當時後周是幼子母弱,再加上當時周圍也有不少的強國,是處在爭霸中原的關鍵時期,也可以說是歷史得趨勢吧。

  • 8 # 坐古談今

    這就是人性問題,一個是自己的人性問題;一個是普遍人性的問題。

    (1)“君弱臣強”任何時代都是危險,郭威尚無反心之時,劉承祐不照樣要“先下手為強”嗎?自保之心人皆有之

    唐末(懿宗李漼之後)和五代的百年曆史,朝堂上君懷疑臣、臣懷疑君已經成為常態。“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開始,有多少皇帝被大臣殺,又有多少無辜大臣被皇帝殺。

    每個人都有自保之心,同時,每個人都有好逸惡勞之心、偷奸耍滑之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思想。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頭上有法律和道德進行壓制、抑制,但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者那裡,就沒有什麼能夠抑制了。

    所以,在“亂世”之下,百姓朝不保夕、只求多福多壽;皇帝和權臣、大臣們同樣也是如此。那麼,為了自保,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當皇帝。

    (2)在那個“無父無君”的時代,只有推翻皇帝,你的手下才會“更上一層樓”還會更榮華富貴

    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但趙匡胤對他的手下也有知遇之恩,但柴榮對趙匡胤的手下卻少恩或無恩。

    而且,在“五代”時期,哪裡有什麼“忠君”?說句難聽的話,那個特殊時期,“忠君”者就是腐儒,有些人說馮道如何不好。但馮道在那個時代卻是每個皇帝都倚重的人,因為,在那個時代最安全的職業反而是“做細緻的專業工作”。你無論誰當皇帝,都離不開專業人才!所以,這種人最安全。

    所以,別看你的手下推你做皇帝。說不定,把你推上去的那個人早等著等你死了後,再把你的後人推翻,自己當皇帝呢。這就叫“長江水後來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沒辦法的,長達百餘年的“亂世”,人們只會兩條兒:如何生存,以及如何生存得幸福。

    正因為趙匡胤懂得人性,來個“杯酒釋兵權”把下一個自己“解決”了——把你的榮華富貴、安享太平,換你的對我的“絕對安全”。他如果玩橫的,他自己都說不定成為劉承祐或柴榮。

    趙匡胤的經驗之談:在亂世,把別人的實力想得可怕些、對手更聰明些,並不是壞事兒。你知道你的手下暗中培植了多少人馬。

  • 9 # 子屠龍

    周世宗柴榮知遇趙匡胤不假,而趙匡胤忠誠柴榮也是真的,但這種忠誠只在生前而不是死後。

    在亂世的哪個年代,手握重權的趙匡胤是不會讓皇族放心,而趙匡胤的麾下將領為前途計,也希望擁戴趙匡胤上位。

    至於趙匡胤,他有沒有心篡奪皇位呢?這不好說,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關鍵是他具有這個推翻改朝換代的實力,畢竟“陳橋兵變”發生。

    趙匡胤23歲從軍,後來當上皇宮的禁衛軍小官,直到被柴榮(後周太祖郭威義子)提拔為開封府騎兵指揮官。

    柴榮繼位後,趙匡胤一直伴隨其左右,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慢慢地,趙匡胤在軍中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他與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楊光義、李繼勳、王政忠、劉慶義、劉守忠、劉延讓、韓重贇結為“義社十兄弟”。

    另外,趙匡胤的心腹將領羅彥環、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皆進入禁軍各級領導崗位,龐大的禁軍被其牢牢掌握。

    柴榮死後,幼子宗訓繼位,7歲的他正面臨所謂“主少疑國”。公元960年正月,後周北邊傳來急報。後者宰相範質、王溥慌亂之中,決定派大將軍趙匡胤引兵出征。

    趙匡胤來到開封的陳橋驛安營紮寨,接著發生手下將士將皇帝穿的黃袍披在他身上,眾人一起下跪,山呼“萬歲”。無論趙匡胤是願不願意,反正大軍簇擁著他返回京城,後面要乾的事情就是奪後周政權,建立宋朝。

    總而言之,趙匡胤謀反必定發生,原因主要有3條:一來“主少疑國”,趙匡胤奪權才能自保;二是五代以來“君枝臣幹”的沉痾,人們容易接受現實。三則將士想要榮華富貴,“擁戴之功”誰都不想放棄。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恩情豈可比擬皇權!

    趙匡胤出身軍人家庭,其高祖趙朓曾任唐朝幽都縣令;曾祖趙珽曾任唐朝御史中丞;祖父趙敬歷任營、薊、涿三州刺史;父親趙弘殷是一名將軍,趙匡胤就是出生於洛陽夾馬營。

    948年,趙匡胤投軍,上司就是後漢樞密使郭威。剛剛從軍的趙匡胤在討伐李守貞的戰役中屢立戰功,逐步升遷。

    後漢的歷史很短,趙匡胤投軍前一年劉知遠建立後漢,轉年他就死了,繼位的劉承祐擔心郭威這些功臣宿將搞自己,決定先下手為強,結果發給郭威手下的詔書被郭威收到了。

    郭威豈是好惹的人物,直接從太原起兵,兵鋒直指汴京,很快就兵臨城下。劉承祐殺了郭威留下汴京的所有親屬,然後出城迎戰,死於亂軍之中,郭威入城。

    做好一些準備後,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

    後周的開國皇帝比較悽慘,因為他所有親子全死在了汴京,只有養子郭榮一直跟著他才倖免於難,郭榮是郭威妻子柴氏的侄子,宋朝人稱其為柴榮,但郭威的養子有可能跟別人姓嗎?這可是他唯一的皇子了!

    為了確立郭榮的地位,郭威不斷增強他的勢力,任命其為首都市長(開封府尹),趙匡胤作為一名戰將,被劃派到郭榮麾下,任開封府馬直軍使,從此他就成了郭榮的親信。

    954年,郭威去世,郭榮繼位,也就說題主所說的後周世宗,他提拔趙匡胤執掌禁軍。

    北邊的北漢和契丹趁後周新舊交替之際,發兵南侵,北漢就是後漢的殘餘,試圖奪回自家天下。為了擊退敵軍,郭榮親自出馬,趙匡胤率禁軍奮力作戰,還受了不小的傷,更得郭榮重用。

    班師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完全成了後周最為核心的幾位大臣。

    郭榮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很喜歡御駕親征,趙匡胤作為禁軍將領,自然率軍相隨,在征伐南唐、出征壽春等戰役中,趙匡胤都立有大功,地位可謂水漲船高。

    郭榮把後周打造成一個具有統一天下之勢的強國,如果假以時日,他未必不能夠結束紛紛擾擾的五代十國亂世,可惜天不假年,郭榮39歲就去世了。

    按理說,郭榮都39了,他的兒子應該不會太小吧,但問題是,郭榮比較大的孩子全死在了李承祐的屠刀下,剩下的孩子中,最大的就是後周恭帝了。

    後周恭帝繼位後,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主弱臣強,最是容易生變,後周恭帝繼位次年,趙匡胤一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後周退出歷史舞臺。

    趙匡胤政變,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我們不清楚,只不過當皇權擺在你面前之時,誰有可棄之不顧?主上恩情麼?五代十國被丟的太多了,我趙匡胤丟一次又算什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了一個人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