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魁哥說歷史
-
2 # 中孚鑑
在東漢末年,曹操是一個權臣人物,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多年的征討和經營,終奠定了蜀漢政權。而對於曹操這個人,歷來評價不一,雖然有的評價他是一個奸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功勞和能力,比如若無曹操,那時天下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而曹操在掌權時的施政,也讓中原的社會走向穩定和出現轉機,這則說明了其之政績。
對於曹操的性格而言,他雖性多猜疑,但是他能奠定曹魏政權,除了他個人能力突出還,還有就是他賬下有一批勇猛過人的將領和一批計謀過人的謀士。而曹操賬下能有這麼多的人才,是和曹操愛才的原因有關的。
曹操是一個非常愛才之人,他賬下的謀士武將,有的是他招募的,有的則是他曾經的對手中投降過來的。
對於曹操愛才的例子很多,比如他對關羽就非常喜愛,而禮敬有加,當然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所以關羽最終還是離開曹操。
還有在長坂坡時,趙雲曾勇闖曹軍重重包圍並得以安全脫困,當然趙雲之所以能安全脫困,還是和曹操愛才有關的,因為就算趙雲勇猛無比,但是他終究身入曹軍重重包圍之中,若曹軍放冷箭、以弓箭對之,可想而知結果是怎樣的。但曹操因愛趙雲之勇猛,所以就下令不讓放冷箭,從而趙雲得以突出重圍。
在東漢末年還有一個才智過人的人物,就是諸葛亮,至於諸葛亮的故事、事蹟這裡就不必多言,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然而像諸葛亮這樣的才智人物,曹操卻沒有招攬過他。
那愛才的曹操,對關羽、趙雲這樣的武將都想招攬,為什麼沒有招攬過諸葛亮呢?
首先,諸葛亮才智過人,對劉備幫助極大,可謂是劉備非常倚重之人。但也正是如此,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而無二心。
作為權臣人物的曹操,他的能力不僅強,而且在知人方面還是有知人能力的。同時雖然曹操名為漢丞相,但在諸葛亮眼裡,卻猶如漢賊,如此諸葛亮是不會歸順曹操的,曹操又何必招攬他呢!
其次,諸葛亮雖然很有才智,是一個極其著名的謀士,但是對於曹操而言,他賬下謀士很多,如此的話,就多諸葛亮一個不多,少諸葛亮一個不少。這就是說,諸葛亮對於曹操而言,有沒有諸葛亮的幫助則並不重要。
同時雖然曹操愛才,但他並不是什麼樣的人才都喜愛的。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就不是曹操喜愛的型別。
最後,諸葛亮並不是曹操所喜愛的型別,也就是說曹操在心裡並不看重諸葛亮。
在開始諸葛亮剛隨劉備出山時,曹操就覺得諸葛亮是一個自命清高之人,同時又覺得他就是一個村夫,後來諸葛亮雖屢敗曹軍而展現出他的才能,但即使如此,曹操還是認為諸葛亮為一村夫,覺得諸葛亮能打勝仗並不是真本領。
也正是曹操這樣看諸葛亮的,他把諸葛亮看輕了,但諸葛亮卻多次勝利,讓曹操吃了一些敗仗,曹操本來就對諸葛亮不存什麼好感,這就讓打了敗仗的曹操對諸葛亮更加沒好感了,同時也對諸葛亮更加不服了。
如此情況,試問曹操就算再愛才,即使諸葛亮很有才能,這讓曹操又如何會去招攬諸葛亮呢!諸葛亮正是輔佐劉備,得以發揮胸中所學,不僅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而且也有了他和劉備君臣相和的佳話,
-
3 # 唯戀無名
曹操的愛才如命在歷史上是非常出名的,曾經光著腳拍著手高興地迎接謀士許攸,還曾經大度原諒在檄文中大罵自己的陳琳並賜他官位。甚至連劉備的武將關羽趙雲,他都能丟擲橄欖枝。但為何單單不拉攏著名的諸葛孔明先生?我認為,原因有三:
(一)諸葛亮出山前沒有名氣,不為人所知
諸葛亮八歲喪父,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因病去世,諸葛亮便在隆中隱居,抱膝讀書,確實學富五車,又常自比管仲樂毅。但因為隱居,實在是不常為人所知。
即使是劉備,在遇見徐庶之前,都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更不知道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曹操同時在北方征戰,劉備後來是因為偶然的機會才得知諸葛亮,當時他也不知道天下有如此大才,曹操多半也不知道。
更何況,諸葛亮隱居期間,曹操也是自顧不暇,建安二年曹操討伐張繡,次年曹操攜取漢獻帝以令諸侯。建安四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進行官渡之戰。直到建安七年,袁紹方才病死,但餘黨依然沒有清除。而在建安六年,劉備就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等到曹操有心力和時間去各地蒐羅人才的時候,諸葛亮已經被劉備收入營中了。
(二)諸葛亮在南方,曹操勢力範圍在北方,鞭長莫及
諸葛亮被叔父諸葛玄收養後來到了荊州(大概在現在的湖南湖北地區)也就是南方。而當時曹操的主要勢力在北方,荊州是劉表的地盤。距離相距甚遠不說,劉表肯定不會讓曹操到荊州來挖掘人才的。更何況,曹操此人生性多疑,曾經就是因為疑心病殺了自己恩人呂伯奢一家,又在華佗為他治病時懷疑華佗動機不純殺了華佗。面對遠在荊州劉表勢力範圍內的諸葛亮,曹操更是不敢信任。畢竟距離擺在那裡,想深入瞭解和建立信任再拉攏難度太大。
(三)曹操身邊並不缺高明的謀士
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非當郭嘉莫屬。人稱其有神鬼莫測之才。更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言外之意郭嘉之才高於諸葛亮。另外,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早在平定袁紹初期就前來投靠,深得曹操信任。他為曹操規劃了一條完美的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又曾向曹操推薦了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一大批謀士,可以說荀彧功不可沒。爭霸時期,武將自然是多多益善的。而謀士有那麼幾個能為自己所用的就好了,否則當謀士意見有分歧爭論不休的時候,反而不好下定論。
(四)曹操與諸葛亮品性不合
諸葛亮本人其實是非常清高的,他隱居山林,等待的就是一個適合自己的明主。他選擇劉備不僅僅是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對他有知遇之恩,也因為劉備仁德寬厚,是位仁人。而曹操生性多疑且殘暴,濫殺無辜,不可能是諸葛亮的明主。用現在的話說,把諸葛亮和曹操放在一起,怎麼看都畫風不搭吧?
綜上所述,曹操雖愛才,但是出於種種原因,曹操依然和諸葛亮湊不到一塊。這其中還是少了些緣分,或許冥冥中,也是天註定。
-
4 # 君山話史
在諸葛亮出山前,其實是默默無聞的。諸葛亮自己的說法是“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瞭解諸葛亮的人,只有少數幾個朋友罷了。不要說曹操沒聽過諸葛亮,劉備在荊州呆了一段時間,也沒聽過諸葛亮。你讓曹操去招攬一個聽都沒聽過的人,這未免太荒唐了吧。
諸葛亮出山後不久,劉表去世,曹操大舉進攻荊州。此時諸葛亮雖然出山了,但只是充當參謀的角色,實際上仍然沒有名氣。小說寫到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之類的故事,實際上都是不存在。我們在史料中,沒有發現這一時期諸葛亮有獻過什麼奇謀妙策,只是跟著劉備一路逃亡。那麼,試問曹操怎麼會去招攬他呢?
諸葛亮做的第一件重大事情,是前往吳國,勸說孫權聯合劉備,共同對付曹操。這是諸葛亮一次非常成功的外交,可以說光芒四射。不過,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的貢獻,也就僅限於此,什麼草船借箭、借東風之類的,根本是子虛烏有之事。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有意招攬周瑜,派蔣幹前往遊說。但是,曹操從沒有招攬過諸葛亮。《三國演義》寫的諸葛亮與周瑜相鬥,還有“既生瑜,何生亮”的說法,十分可笑。此時諸葛亮的成就、地位根本無法與周瑜相比。此時曹操可能會知諸葛亮這個人,但他顯然沒有給予特別的關注。
大家都知道,曹操愛才如命。但嚴格來說,曹操前半生是愛才如命,在他統一北方後,認為大局已定,對謀士轉而以提防為主。比如說許攸,曹操看他不爽,最終把他殺了;比如荀彧,他的死與曹操有直接關係;再比如益州的張松,是個豐常有謀略的人,後來劉備入蜀他起到關鍵作用。但是在荊州之戰時,劉璋派他去曹操那兒,曹操都懶得理他。可見到了後期,曹操認為天下大勢已定,謀士已經無用武之地了,因此對謀士不再有什麼需求。大家可以看看,曹操麾下著名的謀士,基本上都是早期就跟著他的,後期幾乎沒有招納新的謀士。
因此,就算曹操慧眼識諸葛亮,實際上也不見得會用他。
-
5 # 元哥說歷史
眾所周知,曹操是一個愛人如命的人,他對人才那是來者不拒。無論這個人是否有瑕疵,就算是有大毛病,他都能容忍,並且量才而用,讓他們各司其職。
唯才是舉,就是曹操提出來的。曹操曾三次頒佈求賢令,明確表示:只要有能力,有本事,是個人才,哪怕道德有問題,他都可以重用。
我們發現,曹操陣營那可謂謀臣如雲,武將如雨。謀臣,有荀彧、郭嘉、荀攸、程昱、賈詡等人;武將,有典韋、許褚、李典、張遼、樂進、于禁等人。
曹操擒獲關羽後,對他待遇極高,送了大量金銀珠寶,甚至連心愛的赤兔馬,都不惜送給他。此外,還上表漢獻帝,封關羽為前將軍、漢壽亭侯。這可是連許褚都享受不到的,許褚屢次三番救了他,最後也是被封為關內侯。
趙雲,曾在長坂坡中,衝進曹軍,七進七出,殺死了曹操大量的武將和士兵。然而曹操卻說:“真虎將也!吾當生致之”,並且下令:“不準放冷箭,要捉活的。”
而反觀諸葛亮,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有經天緯地之才,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傑出貢獻。可以說,諸葛亮的才能,是舉世公認的,千百年來,諸葛亮是粉絲如雲,一直以來都受到了大家的崇拜和追捧。
講到這裡,問題來了:曹操為何對關羽和趙雲愛不釋手,卻終其一生都沒有招攬過諸葛亮呢?下面我將根據正史及演義的記載,分析為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出道前,默默無名,不為人知。
從現在來看,諸葛亮那是名震天下,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在三國這樣一個亂世,人才實在太多了,諸葛亮一開始,是沒有什麼名氣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今山東省臨沂市)人。他早些年的時候,躬耕田畝,喜歡吟誦《梁甫吟》,經常自比於管仲和樂毅,當時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只有博陵叫崔州平和潁川叫徐庶的,跟諸葛亮關係好,認為他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由此可見,諸葛亮在當時真是沒有什麼名氣,簡直就是一個“瘋子”。大家想一下,諸葛亮在農田裡幹活,沒有作出什麼功績,卻經常自比管仲和樂毅,自號“臥龍先生”,會有多少人看瞧得起他嗎?
常人如此,曹操亦然。所以,諸葛亮出道前,曹操或許沒有聽過過他的名字,也就不可能“三顧茅廬”,請他出山了。想那劉備,本來也是沒聽過諸葛亮的,還是因為徐庶,才知道他。一開始,劉備打算讓諸葛亮和徐庶一起來,只不過徐庶說諸葛亮這個人呀,不能讓他屈尊前來,要客客氣氣地去請。劉備這才“三顧茅廬”,最終請出了諸葛亮出山。《三國志·諸葛亮傳》相關描述如下: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曹操沒有劉備那麼好運,沒能早點碰到徐庶,自然就見不到諸葛亮了。
第二,曹操謀士如雲,不屑於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是有才,可是曹操手下,跟他一樣了有才的人也不少。在治理政務方面,荀彧和程昱就很厲害,絲毫不遜色於諸葛亮;在戰略、戰術方面,司馬懿和賈詡則能跟諸葛亮相提並論。
所以,曹操可能也是很嘚瑟的。心想:你一個小小的諸葛亮,我曹孟德有何懼哉?我身邊的郭嘉等人,就抵得上你諸葛亮。
正所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在很多人眼裡,郭嘉就是一個“鬼才”,他的才完全可以跟諸葛亮相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關羽和趙雲就不同的,曹操手下的那些將領,如許褚、張遼等人,都不是他們的對手。曹操想得到真正猛將的心理,完全可以理解。
第三,諸葛亮身為劉備謀臣後,曹操不好“挖牆腳”,否則會被天下人痛罵。
我認為,曹操一開始並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裡。不過自從赤壁之戰後,曹操才發現,諸葛亮的才能是很讓人佩服的。從這時開始,曹操就打起了諸葛亮的注意,想得到他這個曠世奇才。但是,沒有辦法呀,諸葛亮已經在劉備麾下效力,並且他是個忠心耿耿的人,是不可能背叛劉備,追隨曹操的。這一點,曹操不會不知道。此外,諸葛亮畢生的目標,就是要“誅殺曹賊,興復漢室”。他罵曹操的次數,是數不勝數的。曹操恨不得誅殺諸葛亮,以解心頭之恨,怎麼還想會招攬他呢?
-
6 # 蘭臺令君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歷史上的曹操確實是愛才,但根本談不上飢不擇食,事實上曹操是看人的眼光非常毒辣,武將中的張遼、徐晃、張合、樂進,謀臣中荀彧、荀攸、程昱、賈詡哪個看錯過?曹操確實愛才,但不會愛那些徒有虛名的“廢物”。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來說說為何沒有招攬諸葛亮的問題。
曹操陣營中根本不缺一個諸葛亮曹操出生於155年,諸葛亮出生於181年,當孔明開始成熟的時候,曹操已經是大漢丞相併且統一了中國的北方,麾下文武人才齊聚一堂。像什麼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董昭、劉曄、蔣濟等人都是一時之英傑。這好比當你吃到撐著的時候,就算是山珍海味放在你面前,你也沒有任何興趣。曹操集團當時對謀臣這方面的人才需求已經飽和,自然不會像劉備那樣抱有求賢若渴的態度了。
關羽、趙雲的表現曹操都看在眼裡其次,諸葛亮可不比關羽、趙雲,當初關羽可是當世虎將,名震華夏,加上為人忠義,曹操對其敬佩有加,再加上斬顏良一役更稱得上是一壯舉了。關羽斬顏良可不是什麼偷襲,否則陳壽就不會記載什麼紹諸將莫不能擋之類的話語了。而趙雲也是忠肝義膽,在長坂坡孤身護住的表現也讓曹操看在了眼裡。
諸葛亮深耕於草廬不為曹操所知而反觀諸葛亮,出山跟隨劉備之前,一直在襄陽讀書,靜靜的觀察天下的走勢,除了在當地知識分子階層中比較有名氣以外,名望上根本無法與關羽這種當世虎臣相比。而曹操集團優勢北方的政權,對於南方的知識分子圈子本來也不怎麼熟悉,再加上又沒有那麼急切的需求,又沒有人推薦,自然注意不到的臥龍先生的存在。
諸葛亮也不會選擇曹操事實上即使諸葛亮被曹操知曉,兩人恐怕也很難走到一起。因為諸葛亮是個有理想的政治家,他的理想就是恢復大漢王朝的正統,儘管他與曹操早施政綱領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是政治理念的分歧使他們根本沒有可能走到一起,他們只能站在彼此的對立面。曹操當時屬於已經創業成功,身邊謀臣一大堆,諸葛亮到他那裡很難有那麼快速的上升空間。而跟隨劉備就不一樣了,當時劉皇叔還在創業階段,一但立下汗馬功勞,立馬搖身一變成為股肱之臣,後來的歷史發展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諸葛亮想要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必須藉助君主的權威,否則很難出頭。
-
7 # 小xu看影視
在《三國演義》當中,徐庶在為劉備效力的時候, 他告訴劉備,諸葛亮這個人物,得他即可得天下。所以劉備才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來徐庶投降了曹操,曹操這時候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物。
諸葛亮和曹操的性格有很大的差距,曹操是北方人,諸葛亮是南方人。北方人更加豪邁大氣,而南方人更加謹慎小心。在赤壁一戰之中,曹操才剛剛知道諸葛亮這個人物,但是他忌憚的是周瑜,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周策劃的,也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裡。
對於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來說,如果輔佐強大的曹操,最後得天下。天下人也只會以為這是曹操的能力,如果輔佐勢力最弱的劉備來奪得天下,它不僅僅可以揚名立萬,也可以獲得更多的榮華富貴,所以他更願意輔佐劉備。
-
8 # 河東來
這是因為需求的問題,曹操是類帝王性質的老二,他需要的是行政儒家老三或者軍事兵家老三,而不需要“取天下”的道家老大。
曹操的班底道家人物已經足夠多了,為了征戰天下,他緊缺的是兵家人物進行軍事征伐,所以要招攬關羽、趙雲而不招攬諸葛亮。
《道德經》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家流派的理解是,國家統治之道先是要產生後宮這個“一”,這個後宮不僅包括皇后,也包括皇后系的外戚力量,它按照“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規律產生帝王這個“二”,作用相當於貴族的“議會”,選拔產生“總統”性質的帝王,然後帝王根據國家管理需要選拔進行行政的儒家“老三”(國務卿)或者進行軍事的兵家“老三”(國防部長及高階將領)。
諸葛亮不是儒家老三或者兵家老三,他是道家人物,“議長”性質的人物,他可以為劉備帶來統治基礎的道家老大,卻與曹操需要的道家老大出現衝突,二者發生需要方面的矛盾,這才是曹操不會與諸葛亮在一個國家管理體系中存在的根本原因。
回覆列表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是最“愛才”的,論起愛才程度,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如曹操曾倒履相迎慕名而來的許攸,曾寬容大度赦免辱罵自己的大將張遼,曾唯才是舉,重用郭嘉、程昱、荀彧、許褚、典韋等人,曾為了得到徐庶,使出下三濫的手段。就連敵人劉備的結義二弟關羽及大將趙雲,他也迫切想要得到,為此不惜血本,可是,他為啥沒有向“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丟擲橄欖枝呢?依據演義,分析如下三點原因。
其一,曹操不缺謀士,已經足夠,而馳騁沙場的大將卻是多多益善。
曹操有五大謀士,他們分別為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曹操能取得三分之二的天下,建立霸業,這五人功不可沒,他們五位組成了曹操的智囊團。這五位功臣,就相當於漢高祖劉邦的張良和蕭何。曹操的諸多政策及事業規劃謀略,大多出自這五人之手。曹操除了這五位最頂尖的大謀士外,還有很多謀士,如劉曄、楊修、司馬懿、戲志才、蔣濟等人。因此,對於諸葛亮,曹操認為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對於武將,曹操是多多益善。在戰爭時期,謀士出謀劃策,制定大戰略,實際執行人還是得靠這些衝鋒陷陣的猛將們。他的猛將們有夏侯惇、曹仁等“宗室八虎騎”和張遼等“五子良將”,還有典韋和許褚兩大保鏢,可是刀槍無眼,這些人雖然是三國猛將,也有損傷(典韋死於宛城之戰)。典韋死後,曹操的這些武將和趙雲、關羽等超一流相比,明顯低一頭。如許褚曾被張飛一矛刺中肩膀,差點一命嗚呼。
其二,曹操愛實幹之才,不愛自命清高之才。
曹操雖然愛才,他也分三六九等,如楊修、孔融、禰衡等自命清高、自以為是之人,他是堅決抵制的。如楊修自以為是,耍小聰明,擅自猜測曹操漢中之戰發出“雞肋”口令為要撤退的意思,最後身首異處。孔融阻止曹操征伐袁紹,身首異處,禰衡出言不遜,諷刺曹操滿營文武,後被荊州黃祖所殺禰衡和孔融是好朋友,兩人都屬於喜歡指指點點,挑人毛病,而對於當權者卻沒有實質性幫助。諸葛亮雖然不是楊修、禰衡這類人,卻自命清高,抬高自己的身份。
如諸葛亮可能故意兩次躲避前來拜訪的劉備,來考驗劉備,提高自己的身價。曹操最討厭的就是這類人,他曾徵辟“冢虎”司馬懿為官,卻遭到拒絕,後強行徵召為官。對於坐在家裡,等老闆上門三顧的諸葛亮,曹操本能地反感,認為其自命清高,徒有虛名。這在單位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名聲還不顯,卻想著大老闆前去禮賢下士,這可能嗎?也只有像劉備這樣的屢戰屢敗的主公“病急亂投醫”了。
其三,曹操曾大肆屠殺徐州人士,本能地對諸葛亮有厭惡感。
曹操的父親曹嵩拖家帶口,途徑徐州,想要投奔曹操。徐州牧陶謙為討好曹操,設宴款待,臨行時派都尉張闓將部兵五百護送。意外發生了,都尉張闓本來是黃巾軍,現在雖然改邪歸正,看到曹嵩如此多的金銀珠寶,老毛病犯了,他見財起意,殺死曹嵩、曹德幾十口。曹操聽到討回來計程車兵報告,大怒,發誓率領大軍,“洗盪徐州,方雪吾恨!”
曹操率領夏侯惇、于禁、典韋等猛將,全軍戴孝,一路殺奔而來,沿路佔領的徐州城池,實行三光政策,即燒光、殺光、搶光。陶謙再三和曹操解釋,都無濟於事。徐州人民在曹操的侵犯下,傷亡殆盡。因此,倖存的徐州老百姓,和曹操有著血海深仇。而諸葛亮雖然早年因戰亂,跟隨叔父諸葛玄早已離開徐州琅琊郡,可他還是一個徐州人啊。他和曹操有著天然的排斥感。曹操對徐州之人,非常厭惡,也不會輕易重用一個徐州之人。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夏侯惇、于禁、典韋為先鋒。操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總結:曹操知道“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才對武將多多益善,而文臣謀士,只要有那麼幾個為自己出謀劃策的高階智囊即可。如果出主意的人太多了,你一言,我一語,曹操該聽誰的,該如何決策,這就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困惑。因此,謀臣夠用即可,他已經有了賈詡。荀彧等五大謀士,沒必要再四處尋找大謀士了。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