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折筆以墨
-
2 # 禹飛扯閒片
《小丑》之所以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是因為它很真實地展示了人性。電影裡,人性醜陋至極,唯一殘存的來自孩子們的純真也溫暖不了小丑內心的刺骨寒。
人們總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其實,也沒有人會無緣無故變壞。
大家在討論《小丑》的同時,不能否認已經被他吸引,忍不住表達對他的看法。只是要說被他蠱惑有點誇張。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讓一個新的發現給“嚇蒙”了,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想到,有一天會去關注一個精神分裂的小丑,會為他遭遇的不公憤怒,會為他哪怕是變壞但找到了自我而高興。
我們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善惡不分了?這世間的事,不是非黑即白,多半都是灰色的。有時,我們內心會掙脫道德的框架,去同時所謂的壞人。與其說小丑是壞人,不如說他一個社會棄兒,他的經歷到頭來不過是個可憐人。
會有人問,境遇可憐就是變壞的理由嗎?當然不是。只不過,那些遭遇如果換成你我去經歷,我們又會變成哪副模樣呢?因為誰也給不出肯定答案,因為人性難以琢磨,由此增加了《小丑》這部電影的魅力。
人是最複雜的動物,除了一日三餐,還要有情感宣洩,一旦感情受挫,是瘋魔還是封神真就難說了。
小丑在電影裡從來沒有控訴社會,他甚至在巷子裡被一群小混混圍毆時,都不知道要護住頭。他只是平靜地接受被揍的情況。他不是生來逆來順受,他曾經在得知自己可能是大老闆的私生子時反抗過,結果換來了嘲諷。小丑一直試圖以善的方式找回自我,卻在無意間用惡的方法解鎖了自己的內心。電影很明顯想表達人性本惡的觀點。如果觀點成立,那周遭環境就不用為小丑的變壞背鍋了。至於蠱惑人心,人心若只嚮明月,溝渠又能奈幾何呀!
-
3 # 野賣狗糧
我是一名剛做完影評的作者,觀影十二遍之後談談我的想法。我一直苦苦尋找小丑爆火的答案,是反應黑暗社會嗎,是揭露人心險惡嗎,是煽動民心嗎,都不是!小丑是DC送給我們得禮物,小丑代表著我們所有人,這也應了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小丑,這才是人,當我們看著有點像自己但比自己還慘的傢伙,一步步放棄到一步步歇斯底里的反彈,到小丑的出現,彷彿我們自己也被釋放了,小丑讓我們珍惜美好的生活,小丑讓我們尊重夢想,小丑讓我們不要輕言放棄,小丑讓我們抱有希望,小丑也告訴我們,當世界要與你為敵,不要害怕,因為你也是小丑,一個被世界害怕的小丑!謝謝!感興趣可以看我的解說,特別有感情。
-
4 # 嗓歌
哪怕是最不關心電影的觀眾,只要在流行文化裡浸潤得夠久,都不可能不知道Joker這位蝙蝠俠宇宙中的王牌反派,不可能不熟悉他標誌性的綠髮紅嘴和神經的大笑。《小丑》上映之前,得益於熱心DC粉絲對《致命玩笑》和小丑起源故事的科普,各大網站早早策劃起的“影史Joker排名”(和對《自殺小隊》的又一次鞭屍),還有那部IMDB第四名的《黑暗騎士》,《小丑》面對的觀眾群體是一群稱職的準粉絲,他們早就對Joker這個人物瞭如指掌,不少人還能輕鬆引用“Why So Serious”和“糟糕的一天”。
關心電影的觀眾,肯定知道《小丑》剛剛斬獲威尼斯金獅。作為脫離DC電影宇宙的獨立作品,這部講述反派起源故事的《小丑》毫無疑問是漫改電影一座短期無法被超越的里程碑。《小丑》如何復興DC又如何改變未來好萊塢格局,已經是令人振奮的談資,而這部電影的幕後,導演託德·菲利普斯從指導性喜劇到捧回金獅成就了一個弧光極佳的人物故事,故事豐富的主演華金·菲尼克斯,給媒體提供了夠寫一週的稿件素材。他與哥Greiz凡的往事,他被好萊塢邊緣化又重回演技巔峰的過程,甚至他與魯妮·瑪拉的浪漫關係,都被重新拿出來成為《小丑》電影宣傳的邊角料。
已經建立起期待的觀眾,接下來又會被海報和預告片狠狠驚豔一把。《小丑》的海報,是對人物極近的觀測,精準的色彩和光營造的戲劇感撲面而來。漫畫中的小丑是一個前史缺失的純粹邪惡符號,但《小丑》風格十足的預告片中展現的主角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可憐普通人。整部電影看上去是一個迴歸角色的故事,細膩,親密,飽含情緒,同時又是嚴肅的社會研究,充滿悲劇和諷刺的現實性。“是社會讓小丑成為小丑”,這個結論被一遍遍強調,成為一句心照不宣的宣傳語。
圍繞《小丑》的還有對其煽動暴力的警惕和爭議。2012年《黑暗騎士》首映槍擊案受害者家屬公開抗議,首映當日許多場次都有警員巡場,但這些都未減觀眾的熱情,反而增加了《小丑》電影的神秘感和觀影行為的叛逆性。
貼上了一層又一層的元素和標籤,《小丑》已經成為了超越電影本身的文化現象。但當觀眾真正走進電影院,坐下來進入《小丑》的世界中時,會發現除開這些早已廣而告之的元素,和意料之中的華章,什麼也沒有了。
《小丑》像個事先抖出太多梗的笑話,在真正表演的時候卻露了怯。它又像個空蕩蕩的骨架,貼滿了從別人那裡借來的器官,表面看上去豐富充實,實際卻貧乏空洞。
《小丑》最大的兩個問題,是同時存在的直白和混亂。一半過於簡化和淺薄,帶著一種生怕觀眾看不懂的不信任;而另一半的內容,好像真正有話要說,卻不能或不敢仔細展開。
角色:單一片面的受害者形象&缺乏解釋的動機
《小丑》是一部嚴格封閉敘事的角色電影,所有或明或暗的燈光都照向Arthur Fleck,卑微的街頭小丑,失敗的喜劇演員,控制不住笑的精神病人。他經歷了被街頭混混和華爾街精英毆打,被同事陷害,被富人階層無視,被政府拋棄,被自己最喜歡的喜劇主持人Murray嘲笑,最終選擇了用暴力反擊。在他的視線之外,他無心插柳的犯罪激發了整個城市針對富人和政府的暴亂,而小丑形象昇華成為用暴力贏得存在感的精神符號。
Arthur Fleck的人設借鑑了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然而《小丑》在角色塑造方面和這兩部作品是存在差距的。這種差距體現在創作者對角色的態度上,換句話說,馬丁看待兩部作品主角的方式,與這兩個角色如何看待自己完全不同。觀眾能看到Travis是個偏執瘋狂的社會邊緣人,但Travis覺得自己是拯救女性消滅骯髒的英雄;Rupert覺得自己是所作所為正當無比的喜劇天才,銀幕外的觀眾才會感受到不安和尷尬。正是這種角色與觀眾之間認知的差異,真正激發了同理心和更深層次的思考。
然而《小丑》看待Arthur Fleck的方式,與他看待自己的方式是一模一樣的:悲慘的受害者。Arthur是無過錯的,錯的是這個世界,而只要簡單地把社會放在對立面,Arthur所有的痛苦都有了粗暴的發洩方向。這種過於簡化的自憐是危險的,《小丑》直爽地開啟大門邀請觀眾走進來共情,共情成功的觀眾能毫無顧慮地投身於Arthur的世界觀中,但剩下的人卻無所適從,失去了應有的落腳點,像是喜劇節目臺下沒聽懂笑話的觀眾。
Arthur這樣的受害者,在影片前三分之二中所關心的一切事物都很私人。不同於漫畫中的小丑作為一個混沌的無政府主義形象存在,Arthur這個人物是去政治化去理念化的。所以當他坐上脫口秀的嘉賓沙發,開始作為一個代表替自己身處的階級發言和指責時,中間感覺缺失了重要的一環。一個小丑槍殺三個富家公子哥就激發了整座城市的暴亂,這件事本身就是彷彿只會發生在漫畫語境下的暴力事件,而Arthur在鏡頭面前的強行昇華更是感覺沒有根基。在Arthur的一次次殺人和一場場舞蹈之間,觀眾充分感受到他情緒的變化,卻無法接收到他的想法。
或許存在感,是Arthur將自身行為與社會掛鉤的動機。存在感是《小丑》若有似無的一個主題,Arthur所向往的是真正被人聽見被人看見,所以Arthur才會指責社工不認真傾聽,所以他才會憧憬舞臺,幻想著自己在聚光燈下被Murray點名,才會為媒體的報道而興奮,最終站上警車頂起舞。但這個主題並不十分明朗,導演似乎將筆墨更多用在了最淺顯最吸睛的段落,重視情緒多過於理性。當然,他也可以說,瘋子的行為不需要過多解釋。社會的錯是萬能解藥,精神問題也是。
社會:臉譜化的階級對立&模糊不清的立場
《小丑》裡的哥譚市是混亂版的1981年紐約,垃圾和巨型老鼠滿街,失業和貧富差距問題愈演愈烈。雖然《小丑》裡城市的視覺設計非常精細而風格化,它對這個社會的描繪,是及其簡化初級的,沒有任何政治和經濟要素的細節。所有的富人階層都被設計成虛偽自負不關心底層人民死活的混蛋,罪有應得。還能有比安排一群穿禮服的富豪混蛋觀看《摩登時代》更直白更淺顯的表達方式嗎?
但《小丑》就非常輕鬆地讓上流社會當了真正意義上的靶子。在《小丑》的一套邏輯裡,主持人Murray被描繪成十足的混蛋,死不足惜,邀請Arthur上節目只是為了嘲諷他,但別忘了《喜劇之王》裡相似人設的那位主持人冷漠背後還有不為人知的精神壓力。Thomas Wayne,如果拋開他是我們敬愛的蝙蝠俠的父親這一層關係,在《小丑》裡就是個不知民間疾苦的政治家,會非常沒水平地說出“在我們這些人眼裡你們這些啥也沒有的就是一群小丑”。《小丑》為所有這些血腥找好了理由,但卻忽視了那群所謂的華爾街精英小子,被槍殺的時候也是和小丑們一樣坐著骯髒的地鐵。
別說《小丑》是超英漫改blockbuster不能跟作者導演的作品比,這兩部作品可都是三大電影節的獲獎者。
《小丑》擰巴的點不只在於這場暴亂面對的物件,還在於這場暴亂的參與者。戴著小丑面具的他們面目模糊,不知道面具背後是真正絕望的底層人民,還是那些曾經在街頭毆打Arthur的暴徒。Arthur在整部片子中,被各個階層各個社會群體甚至各種膚色的人欺凌過,他本該誰的立場也不站,卻在最後被簡單地推崇為了仇富代言人。如果小丑的形象在他不知情或不情願的情況下被暴徒們強行借用成了精神領袖,而他自己其實是隻為自身利益犯罪不代表任何群體的個體,劇情可能還會更諷刺和有趣。
另一種模糊不清的處理還體現在對有色人種的態度。觀眾不可能不注意到這部電影中黑人女性角色,在公交車上對Arthur充滿敵意的黑人母親,公寓裡忽視了他的溫柔女鄰居,從不認真傾聽的社工,乃至最後可能被進了阿卡姆的小丑殺死了的工作人員,這些黑人女性都以對Arthur不夠好的負面形象出現。這樣的刻意設計背後,角色想傳達的資訊卻模糊不清。《計程車司機》敢大膽展現主角的種族歧視,但《小丑》只淺嘗輒止地放了一個微弱訊號,轉頭去嘲笑侏儒。
除開以上這些,《小丑》還是一部既視感過重的影片。前文說過的《計程車司機》和《喜劇之王》的既視感已經鋪滿影像風格和故事線,主演裡還非要再來一個演過這兩部片的德尼羅,再加一些以手指做槍的標誌性場景。觀看小丑的過程中,華金·菲尼克斯主演的《你從未在此》也頻頻跳出來干擾,兩部影片中都有華金和年邁母親生活的片段,甚至有構圖都非常相似的地鐵從面前呼嘯而過的場景。這些既視感,一方面削弱了《小丑》的獨立性和原創性,一方面又不斷提醒觀眾,《小丑》是如何地不如這幾部作品。
當然,以上抒發的這些負面評價其實只是來源於超高期待下的失望,就當做是狂熱迷妹不理智的脫粉回踩。《小丑》的超高評分也不是毫無來由的,華金·菲尼克斯的演技可以說是無可挑剔,他身上每一塊凸出的骨頭都會演戲。在他的演繹下,Joker的大笑到最後變成了窒息的嘶嘶聲,他在臺階上每一次的扭動,每一個舞步,都成為情緒和敘事的一部分。背景中的大提琴聲,帶著一種能漫入頭骨的深沉的涼意,攝影和佈景超高水準地呈現了一場夢幻的色彩體驗。
我承認《小丑》製作水準的精良,認可華金值得一座小金人的表演,也贊同《小丑》作為漫改電影開創性的意義。我更是無法想象《小丑》的主創們花了怎樣的精力去說服華納同意在當今充斥著重拍和系列電影的保守好萊塢投資這樣一部令人有些不安的電影。
但我還是無法像我預期的那樣喜歡《小丑》。正如那句著名臺詞,“我以為我的人生是個悲劇,其實是個喜劇”,主創眼中的《小丑》是部像《計程車司機》一樣可以激發現實犯罪的社會議題電影,但最後的成品,卻是一個有些空洞無聊的舊故事。
作為佔少數的沒被這個笑話逗笑的觀眾,我非常樂於聽取更多的解釋。只是不要像小丑一樣對我說,"you can"t get it"。
-
5 # 唂咕放影
我來說說我觀看過後的感受吧。
小丑的故事情節一開始就告知了大家故事主人翁是一個有心裡疾病的普通人。所以不存在蠱惑大眾。但是就是這麼一個開始心裡疾病還沒惡化的一個人,本來就已經很不幸運了,確縷縷收到社會各種人士的欺負侮辱打壓排擠,這也就說明了社會也是個病態社會,醜也換種說法也可以說明社會的醜陋。
但是觀看的觀眾絕大多數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社會上的困難,這也就與觀影人員產生了大的共鳴,所以好多人也就自然站在了小丑的這一方,彷彿自己也在電影裡面得到了釋放。這電影之所以能引起較大的效應,也就是抓住了每個人心中都有較惡魔的一面,都覺得自己如果被生活逼迫到那種無法呼吸的境界了,會咋樣。
-
6 # 小雯問
《小丑》之所以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是因為它很真實地展示了人性。電影裡,人性醜陋至極,唯一殘存的來自孩子們的純真也溫暖不了小丑內心的刺骨寒。
人們總說,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其實,也沒有人會無緣無故變壞。
大家在討論《小丑》的同時,不能否認已經被他吸引,忍不住表達對他的看法。只是要說被他蠱惑有點誇張。更多的時候,我們是讓一個新的發現給“嚇蒙”了,我們自己可能都沒想到,有一天會去關注一個精神分裂的小丑,會為他遭遇的不公憤怒,會為他哪怕是變壞但找到了自我而高興。
我們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善惡不分了?這世間的事,不是非黑即白,多半都是灰色的。有時,我們內心會掙脫道德的框架,去同時所謂的壞人。與其說小丑是壞人,不如說他一個社會棄兒,他的經歷到頭來不過是個可憐人。
會有人問,境遇可憐就是變壞的理由嗎?當然不是。只不過,那些遭遇如果換成你我去經歷,我們又會變成哪副模樣呢?因為誰也給不出肯定答案,因為人性難以琢磨,由此增加了《小丑》這部電影的魅力。
人是最複雜的動物,除了一日三餐,還要有情感宣洩,一旦感情受挫,是瘋魔還是封神真就難說了。
小丑在電影裡從來沒有控訴社會,他甚至在巷子裡被一群小混混圍毆時,都不知道要護住頭。他只是平靜地接受被揍的情況。他不是生來逆來順受,他曾經在得知自己可能是大老闆的私生子時反抗過,結果換來了嘲諷。小丑一直試圖以善的方式找回自我,卻在無意間用惡的方法解鎖了自己的內心。電影很明顯想表達人性本惡的觀點。如果觀點成立,那周遭環境就不用為小丑的變壞背鍋了。至於蠱惑人心,人心若只嚮明月,溝渠又能奈幾何呀!
-
7 # 大鴨梨小故事
問題提的很尖銳,這部電影反應了關於很多方面的問題。每個人看完電影后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觀點。因為,每個人經歷不一樣,社會地位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帶著這些不一樣去看這部影片,產生的感想和思考問題的方向也是不一樣的。佛祖給一千人講經文,結果出現了一千種經文的解說,其中的道理是相同的。當然影評也許不止一千種,也許更多,正是這形形色色解說背後的人們才組成了我們現在的整個社會。
好了,我抽出問題看重點《小丑》帶給了我們什麼?第一,社會階層問題,影片中社會明顯劃分了階層,每個階層生活的人們都不去了解和關心其他階層生活的人們,就像之間有隔膜一樣。相互之間不做觸碰。久而久之就產生了階層固化,之後便是矛盾重重。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團結,所以我們要打破階層,打破固化,尋求全體人們的社會安全與機會平等,才能使社會健康的發展下去。有人說有了階層才產生了窮富之分,也有人說有了窮富才產生了階層。這個問題後面會給大家分析,在這不過過多的判斷。
第二,社會素質問題,當亞瑟被欺負時沒有人上去阻攔。被開除的時候,沒有人去同情。就連政府關閉心裡治療室,政府人員更是冷漠之極。處處暴露了人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社會心態。冷漠可以說是當前最可怕的社會心態,人們看到了許多令人憤怒的事情,但是也害怕多管閒事反而會危害自己,所以變得麻木,冷漠。聽到有的人救了人,結果被訛詐,人們不僅憤怒,而且害怕自己惹上麻煩。這類事情多了,人們封閉了自己的心靈,麻木了。其結果當人們需要正義行動卻無動於衷的時候,冷漠就變成了麻木。文明素質影響著城市、經濟、社會的良好和快速發展,關係著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
第三,自身心態問題。亞瑟的心態由比較健康到扭曲再到癲狂。其中都是每發生一件不幸的事對心裡打擊太大,壓力承受不住導致的。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會讓我們突然陷入一種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緒之中,更有甚者對生命的絕望。所以我們要時常調整自己的心態,減輕心裡的負面情緒,把自己從悲觀中帶出來。
第四,社會窮富差距問題,影片最後亞瑟成為了窮人的代表,韋恩成為了富人的代表,兩者產生對立,造成了社會的混亂和動盪。
當貧富差距過大時,人們會發現無論怎麼奮鬥,都很難與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平起平坐。慢慢地就會失去奮鬥動力。而頂層富人生活的窮奢極侈會勾起窮人對金錢的慾望,在慾望的刺激以及現實生活的無奈中,窮人難免會產生對富人的不滿,甚至可能演變為,仇富。窮人對未來感到迷茫,對現狀感到不滿,強者恆強,弱者愈弱時,人們必將透過各方面向社會表達自己的不滿。給社會帶來極不穩定因素。
那麼這部電影究竟是抨擊社會還是蠱惑人心。我想,大家看完上面的分析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
8 # 閒看秋風999
首先應該明確,《小丑》這部影片的觀眾和導演都是美華人;說的是美國的人和事,最有資格評判的應該是美華人自己!
如果有讀過《狂人日記》的朋友看了《小丑》這部影片以後,是不是會立即聯想起那位“狂人”呢?狂人是不是有幾分類似小丑呢?狂人與小丑不是似曾相識嗎?
美國的保守派們非常擔心《小丑》會煽動暴力行為;其實恰恰相反,這部電影非但不會引發暴力,而只會透過影片對暴力的揭露喚醒民眾對暴力危險的意識;沒有人會因此而“造反”!
不過,《小丑》的導演和編劇們也許不是這麼想的;影片中小丑的真是名字叫做fleck;在英語以及德語中,fleck一詞就是“汙點”,是“毫無意義的汙點”。
因此,要剷除這些“汙點”,美國社會就必須更加寬容更加惠民,比如大力發展醫保系統;但是影片的導演和編劇們卻有意迴避了這個問題,面對絕望,只好借“小丑”之口說道:
“我笑是因為我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我只是無名之輩。”
很顯然,這也是美國導演和編劇們的高明之處——以一個虛無主義的結尾來結束這部影片,將答案留給觀眾;因為在美國的電影界首先要考慮“政治準確性”;因為他們是美華人。
很多人都在說《小丑》多麼多麼好看,可能作為一名偽影迷來說,並沒有感知到這部電影帶來的一些可取之處!從演員的角度說,這部電影很棒,製作和演技都非常好,從背後的意義來說,我覺得沒有被透過流傳是有道理的,一個人的不幸值得別人同情,同情你是這個人懂得你的不容易,不同情你是這個人不懂得你的處境,基於人品和道德而已,如果每個人總是放大自己的不幸,總是期望所有的人都因為他的不幸去包容,那是不切合實際的,畢竟這不是帶給別人傷害的理由,法不容情還是必須的,希望有個老師來給我做個解毒,如果你只是喜歡電影的情節和背後的蝙蝠俠的人就不要和我說了,即使說了也不懂,因為我只想知道這個電影的本身,謝謝!
回覆列表
社會的瘋狂帶來反社會的集體瘋狂,只需要糟糕的一天,人人皆可成為小丑。坦白說,“因為壓迫、所以作惡”的命題已經不算新鮮了,但傑昆·菲尼克斯一步登天的方法派表演昇華了整部電影!他的肢體和表情,完美告訴了世人什麼是密不透風的絕對黑暗~
劇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像我這樣的人如果橫死街頭,你們會有人注意到我嗎?”各位捫心自問,如果有一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橫死街頭,你會注意到他嗎?不會!人們只會說:“可惜了,為什麼不好好愛惜自己的生命呢?”小丑的心裡話沒有人去傾聽,即使是心理醫生也沒有認真聽過,每次也只會問相同的問題,自己崇拜的偶像卻拿自己的醜事當笑料,小編也有親身的經歷,自己難過的事情被拿來當笑料,這種感覺真的很無力和憤怒……
其實《小丑》是挺嚴肅的一部片子,包括去關注社會問題。片子還挺邪惡的,會讓你有些同情這個小丑。
想一想小丑是怎麼變成哥譚市的犯罪惡魔的?
究竟誰是反派?是漫畫裡先入為主道德淪喪的小丑?是被煽動殺光富人顛覆權力的無政府主義?是居高臨下何不食肉糜的精英權貴?還是以階級分化為輪軸帶動社會高速運轉的系統本身?表面上是意識形態的尖銳對抗,是小丑不堪的靈魂被一片片撕碎,是將病症視為解藥的以毒攻毒;核心卻是政治立場的顛倒混淆,是小丑破碎的人格被一點點重塑,是漫長的以療愈為名的禁錮終獲正名。你認為誰是反派決定了你身在何處,而千千萬萬我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這個嚴絲合縫又千瘡百孔的世界將邁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