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港城閒談者

    應該是人為的,英國空軍陸軍基本派不上用處,海軍也基本上充當運輸人員了。希特勒不知道怎麼想的,停止對潰退英法聯軍進行最後的圍剿。

  • 2 # 榮華之武器堂

    我覺得既不是天意也不是人為,而是客觀原因導致德軍不得不放走英法聯軍。

    1940年5月24日,即法國戰役開始後第15天,德軍已經將荷蘭軍隊殲滅並重創了比利時軍隊。此時,德軍裝甲部隊主力已經抵達英吉利海峽,會同B集團軍群將法軍18個師、英軍10個師和比軍12個師的龐大兵力包圍於德法邊境的敦刻爾克地區。德軍以第6和第18集團軍從東南和東進攻,擁有裝甲兵主力的第4集團軍和第1裝甲軍從西和西南進攻,距離敦刻爾克不到40千米。德軍集團共有43個師,坦克與飛機佔有絕對優勢,聯軍面臨被殲的厄運。

    然而就在此時,12時41分元首大本營突然用電話下達命令,要裝甲部隊停止進攻,原地待命。根據命令,在阿臘斯西北前進的部隊,不得越出朗斯-貝頓-埃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一線。在西翼,所有機動部隊都要停止前進,讓敵人自己投向上述有力防線”。26日夜,這道命令被撤銷,德軍又恢復了進攻。但是在27日再次下令停止前進,28與29日兩天又被允許進攻。不過在29日,裝甲部隊撤回,由步兵負責進攻。這樣,由於德軍的一再停頓,使得英法海軍有時間組織大規模的營救。英法海軍動用了850艘艦船,在5月27日至6月4日的8天時間共撤出約34萬人,這支僥倖儲存下來的軍隊成為了英國日後反攻的骨幹力量。

    2017年電影敦刻爾克的海報

    德軍之所以下這道命令主要是由於本國石油危機和蘇聯威脅造成的。

    在德波戰爭發生後,英法對德國實施了經濟封鎖,大批商船被扣,德國原料進口下降了一半左右,造成德國原料緊缺,尤其是石油。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時德國石油儲存量是240萬噸,但德國石油主要來源國-羅馬尼亞在英法經濟戰和壓力下減少了對德國的石油輸出。1939年10月羅馬尼亞出口到德國石油為7萬噸,11月只有不到6萬噸,1940年1月僅有1萬噸,而正常德國每月至少需要進口10萬噸。

    到1940年5月西線戰役開始時,德國石油庫存只有160萬噸,而且這個數字還包括1939年9月-1940年5月從羅馬尼亞、愛沙尼亞、蘇聯等國進口的石油。也就是說,德軍在波蘭和挪威兩個戰役就消耗了100多萬噸石油,而西線聯軍實力遠比波蘭和挪威強,這就意味著這次戰役要消耗的石油將會更多,很可能會導致燃料枯竭,儘管理論上石油儲備可以支撐到8月份。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德軍對西線的進攻出動了2800輛裝甲車輛,除去裝甲偵察車外,坦克大約2200輛。當時德軍已有很多的III和IV型坦克可以投入使用並加強裝甲兵部隊實力,但卻儲存起來不用。這不單單是德軍想保留做後備使用,更有節約燃料的考慮。而德國空軍同樣由於燃料缺乏,也不得不改變原定作戰計劃,在德波戰爭爆發後到西線戰役開始前的8個月時間沒有同英法空軍展開大規模的空中戰役或主動進攻。這主要還是德國石油庫存僅僅能夠確保在西線發動一場大規模陸地進攻,而無法同時進行大規模空中交戰的後備能力。在1939年11月《德國空軍參謀研究》也指出:“對這種進攻(指無限制轟炸)還會引起英法報復,可能使我們無法集中必要力量,採取一次大規模的陸上行動”。

    在5月24日之前,德軍大批裝甲車輛、軍用車輛、飛機等開動,消耗的燃料更加劇了德國的石油危機。當然,打敗了英法,羅馬尼亞就會改變中立立場,完全轉向德國。在這一點上,德國的判斷非常正確,1940年5月27日,德國與羅馬尼亞正式簽署石油換武器協定,即羅馬尼亞每月至少向德國提供13萬噸石油,換回德國在波蘭和捷克繳獲的武器。然而,只是一個石油問題還不至於讓德國喪失一個打大殲滅戰的機會,事情遠非這麼簡單。

    1940年6月德軍在巴黎

    1940年5月23日,即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的前一天,蘇聯開始在羅馬尼亞邊境集結軍隊,並告訴德國“比薩拉比亞問題必須儘快解決,如果羅馬尼亞政府拒絕接受,蘇聯決心使用武力。”雖然在德蘇秘密協定中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的利益,不過蘇聯在此關鍵時刻趁德軍無暇東顧而“順手牽羊”吞併整個羅馬尼亞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德國此時卻是鞭長莫及。當德國向蘇聯提出,德國非常需要羅馬尼亞的石油(筆者注:1940年德國對羅馬尼亞石油依賴量達到94%),蘇聯的回答則是“德國想要的石油蘇聯可以提供!”蘇聯併吞整個羅馬尼亞的意圖似乎也十分明顯。1940年3月29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最高蘇維埃會議上指出:“我們與羅馬尼亞沒有互不侵犯條約,這是因為存在著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比薩拉比亞問題。。。”。6月26日即法國戰敗投降後第4天,蘇聯向羅馬尼亞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對方在24小時內讓出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

    也許有人覺得,德國如果在西線戰役前如果採取先奪取羅馬尼亞的策略就不會喪失這一時機了,其實不然,英法對德國的經濟戰並不僅僅限於石油;而且,進攻羅馬尼亞意味著同時進攻匈牙利或者南斯拉夫,這不僅會大大分散德軍兵力,使西線進攻推遲,同時還會因為活動範圍超出德蘇秘密協定而使蘇聯不滿,對於東線安全更加不利。因此,德國在西線進攻中面臨石油危機也是出於迫不得已。

    1940年6月鐵木辛哥和赫魯曉夫在比薩拉比亞

    連結-戰前德國石油儲備情況

    戰前德國所需石油大部份靠進口,1939年進口量達到517萬噸的歷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後英法開始對德進行海上封鎖,德國只能就近從歐洲進口,進口量大減。1940年德國生產石油130萬噸,進口石油230萬噸(150萬噸來自羅馬尼亞;另有資料為從羅馬尼亞進口約100萬噸,從蘇聯12萬噸);1941年德國進口石油237萬噸,其中從羅馬尼亞進口209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萬噸。1939年8月-1941年6月蘇聯共向德國出口石油66萬噸。從1941年下半年起,羅馬尼亞成為德國唯一的石油進口來源地。羅馬尼亞是當時歐洲僅次於蘇聯的第2大產油國,1941年石油產量558萬噸。

    由於德國正處於同英法大戰中,在東部邊境用於防範蘇聯龐大兵力的僅有綿薄的5個師,而東線蘇軍兵力則是130多個師、1萬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幾乎是呈“真空”狀態,遠不足以同蘇聯對抗。因此,德國對蘇聯不能翻臉,只能用啞謎方式來對抗蘇聯。德軍禁止裝甲部隊渡過阿運河不僅是為了避免同英法軍隊發生激烈戰鬥而使裝甲部隊能夠爭分奪秒的及時東調,憑藉殘存的石油打一場兩線戰爭,而且也使為了使步兵在裝甲部隊一旦東調後可以憑藉運河阻止英法軍隊的突圍。何況,在沒有確定蘇軍意圖只是佔領比薩拉比亞還是整個羅馬尼亞之前,德軍裝甲部隊也不能輕舉妄動,以免打草驚蛇,徒勞跑到東線白白浪費本已十分缺乏的油料,而且還有可能被英法乘機殺個回馬槍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最大實際可能就是,德動蘇動,德不動蘇不動。因此,德軍裝甲部隊只能原地待命,保持隨時可以調動的狀態,靜觀局勢的進一步發展。如果真有變故,德軍裝甲部隊也可以在一天之內抵達德國本土東部邊境。這也就是希特勒5月24日下令的真正原因。

    油畫-敦刻爾克灘頭激戰

    此後,希特勒在1941年6月22日進攻蘇聯後發表的公告中提到:“。。。當我們計程車兵在西方擊破著英法力量的同時,俄國在東線的軍事行動日益發展到威脅的程度。。。俄國對於羅馬尼亞的進攻威脅,要佔領或者摧毀這個重要的經濟區域,不僅對於德國而且對於歐洲都有重大影響。。。”。而這個公告一語道破了德軍進攻英法時東線面臨的威脅。

    在德國有兵可調時,東線威脅是不存在的。1940年6月15日-6月17日,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此時,德國陸軍總兵力已經達到160個師,除去駐守挪威的兵力和西線戰役掃尾的軍隊,還有30多個師可以立即調赴東線。而且,就在6月15日這一天,希特勒還下令準備裁減陸軍40個師。可見,這個併吞行動,對於德國本身並無威脅。而能夠稱得上威脅的只有5月24日蘇軍在羅馬尼亞邊境集結一事。這實際上是希特勒在暗示他在敦刻爾克放走英法軍隊的真正原因。

    聯軍在海灘遺棄的武器

  • 3 # Ghoul內幕

    無論是天意,還是人為。。兩者都有聯絡,且都脫不開關係。戰爭政治太複雜……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見解,,,此次撤退不止撤走幾十萬人,還為後來的戰事神助攻了一把……

    敦克爾克大撤退,1940年英法聯軍歷史最大規模軍事撤退大行動……

    一個是獨裁者的決策問題,時光過去了大半個世紀,還是沒有確鑿的證據解釋希特勒的異常行為。。。

    一個誠如丘吉爾所說,撤退孕育著勝利!!領袖具備的遠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敦克爾克大撤退挽救了幾十萬英法聯軍的生命。而對於戰爭本身來說,其中的幾百名訓練有素的法軍飛行員的成功撤出,其價值與其他幾十萬官兵都可以相提並論。他們在後來的英倫空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除了飛行員,一般訓練有素、極有經驗的傑出士兵也是重要的戰爭稀缺資源。

    天意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在二戰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因為從法國撤出了33萬人,才讓盟軍在後來的登陸作戰中有了一批身經百戰的老兵。但是考察歷史就會發現,大撤退的成功似乎得到了德華人的助攻。

    第一,當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1940年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希特勒的命令使德軍坦克部隊的將領們疑惑,古德里安更是感嘆。敦刻爾克唾手可得,卻被命令停止前進!而德軍空軍卻在進攻。被這一命令後來引起了的爭論,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

    第二,另一個可能也被認為是促成希特勒下達命令的原因,擔心裝甲部隊受困於敦克爾克外圍的河道縱橫的地帶陷入陣地戰,無法快速阻截英法部隊的撤退。

    第三,此外,也有人認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讓一部分英軍撤回英國,政治上對與英國和談有幫助。

  • 4 # 隱啊隱

    解釋一

    陸軍高層內部衝突

    在希特勒5月24日下達停止命令之前,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就曾在23日特令軍隊停下腳步。納粹裝甲部隊在法國北部快速推進時裝備磨損嚴重,需要休整,也屬情理之中。事實上,有人認為突擊部隊的車輛中有50%需要修理或保養。

    入侵法國的德軍裝甲部隊

    但兵貴神速,部隊休整若是延誤戰機則得不償失。德國陸軍參謀長哈爾德就反對一線指揮官休整的命令,並試圖奪走前線的控制權。24日晚上,哈爾德下令挺進敦刻爾克一線,然而一線軍官拒絕執行命令,仍然命令軍隊休整。

    德軍高層的摩擦給了盟軍喘息的機會,雙方的爭執一路鬧到希特勒那裡,一線指揮官的意見得到了元首的支援,並最終形成了一道令人意外的命令。

    以今天后見之明來看,人們可能會覺得這道休整的命令延誤了戰機。但站在當時的裝甲兵團指揮官角度來看,在沒有預料到英國調集水上運輸隊能力的情況下,暫時的休整顯然利大於弊。

    首先,在盟軍的撤退中,反坦克和重型武器並沒有遭到毀滅,盲目推進只會帶來嚴重的損失。英法聯軍當時還持有五百門反坦克炮,七百五十門高射炮和一千兩百門大炮,對單獨突進的戰車是巨大的威脅。

    恐其困獸猶鬥

    第二,裝甲部隊雖然機動性高火力強,但是缺乏步兵支援時難以單獨形成攻勢。再加上德國的補給線擁堵二百五十公里,隨時面對盟軍轟炸機的威脅,戰備排程狀況也急需時間調整。

    第三,裝甲部隊不適合在敦刻爾克沙地作戰,如果強行前進,會造成德軍上千輛坦克的磨損甚至報廢。考慮到當時全德國每月只有兩百輛坦克的產能,保護裝甲部隊的連續運轉能力對德國下一步的侵略至關重要。

    1940年6月21日,法國投降前一天,一輛德國裝甲坦克越過了法國的埃納河。

    第四,法國戰場其他地區的戰爭並未結束,潛伏在推進沿線的法軍隨時會出來遊擊德軍。如此不明朗的局勢,給德軍官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高層指揮官也不知道還有多少盟軍在路上阻擊他們。如果快速推進,側翼非常容易遭到伏擊,對戰局非常不利。

    然而海峽對岸,可能絕望得多

    解釋二

    赫爾曼·戈林搶功

    德國陸軍在歐洲西線迅速推進,納粹黨內威望極高的黨內第三號人物——空軍司令赫爾曼·戈林卻不願將勝利的果實拱手讓給陸軍。

    戈林在1935年被希特勒任命為德國空軍總司令,但實際上他不時流露出對這場非正義戰爭的厭惡。這使得他與陸軍高層隆美爾,曼施坦因等職業軍官之間相互鄙視,納粹高層間的關係相當微妙。

    當了老二

    就容易驕傲,想唯我獨尊

    閃電戰征服波蘭、突擊阿登高地等成功戰役,讓陸軍在黨國面前風光無限。這一次如果聽任德國裝甲師在敦刻爾克出盡風頭,大批陸軍將官必然會得到升遷,戈林在黨內的地位也就會大受影響,還可能會影響到空軍的軍費預算。

    作為參與“啤酒館暴動”的元老,戈林和希特勒私交甚深,深受元首的信任。為了給自己和空軍爭取更大的利益,戈林經常利用與元首親密的私交來影響他的作戰計劃,希望德國空軍在作戰計劃中發揮更多角色,在預想的勝利到來後分到一杯羹。

    然而德軍的正式機場離敦刻爾克海灘還有相當遠的距離,德國轟炸機如果要投入戰鬥,只能從德法邊境或者是法國境內的臨時簡易機場起飛,嚴重影響了作戰質量。他的對手皇家空軍則距離基地更近,飛機的機動性和作戰時長都處在優勢地位。

    在之前的戰鬥中,英國皇家空軍已經成功擊落多家德國轟炸機,但戈林不顧事實,仍然在元首面前大肆吹噓,表示德國空中戰鬥才是此次戰役的決定性因素。德國空軍在總司令戈林的指揮下,對盟軍的轟炸從未停止,並試圖徹底取代陸軍推進的作用。

    大英帝國的飛行員們功不可沒

    但問題是,德軍在敦刻爾克灘塗上的轟炸真的能決定戰局嗎?

    航空炸彈的作用是依靠高速彈片、建築殘片以及引起的衝擊波起到殺傷效果。然而在沙灘上,爆炸只會炸起一層沙子。柔軟的沙灘還可以有效地緩衝炸彈下落的衝擊力,大大降低了炸彈的殺傷力。

    為什麼其中彷彿有幾個戴了綠帽子

    轟炸沙子的效果並不好

    盟軍在轟炸中損失輕微,德國空軍卻在皇家空軍的攻擊中頻頻被擊落。整個撤退期間,英國空軍以損失106架戰機為代價,成功擊落了德軍140架飛機。

    從戈林堅持讓德國空軍深度參與作戰的角度講,很可能是戈林的急功近利,成就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解釋三

    希特勒向丘吉爾示好

    按照德軍的戰略部署,敦刻爾克戰役之後,德軍將展開對英國本土的作戰,必要時還會佔領英格蘭全島。但希特勒的內心裡,並不想與英華人真的開戰,只是想透過一些區域性戰爭恫嚇英國。

    在元首希特勒的理論中,英國主體民族安格魯撒克遜是眾多日耳曼部落的總稱,也是古日耳曼民族的後裔,很大程度上和德華人同源。納粹稱英華人為“榮譽日耳曼人”,如果德國和英國開戰,則與納粹一貫宣揚的“種族觀”相悖。

    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說,當時德國國內希望促成英德友好的納粹高層大有人在。戈林在德軍打敗波蘭後,曾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秘密聯絡,也透過了駐墨西哥的代理人——喬吉姆·赫茨萊特,與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特使進行過幾次會談,力促達成英國與德國之間的和平。

    英國的海外資源與盟友

    足以支撐英國的長期抗戰

    另一方面,英國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坐擁澳洲、加拿大、印度等廣大殖民地。無論是從原材料,能源還是在人力方面,都可以源源不斷地給本土輸血,使其具有和德國抗衡的實力。況且自1066年的諾曼征服以後,還沒有任何外來勢力成功入侵過英國本土。希特勒清楚德國海軍的斤兩,想要擊敗皇家海軍從而渡海佔領英國,對德華人來說要求未免太高。

    海峽雖然不寬

    但你就是過不去

    給英國點教訓,然後讓英國體面地退出戰爭,並保持中立,也許是希特勒心中的算盤。俗話說,“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希特勒叫停前進中的德軍,可能也有如此的考慮。

    如果德軍在敦刻爾克把盟軍逼上絕路,造成盟軍損失慘重,那麼希特勒將徹底失去與英國談判的機會,英國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全面抵抗,對大陸的德軍發動猛烈反攻。

    然而放走了英軍

    英國也不打算妥協

    即使無法媾和英國,讓其保持原有的“孤立政策”,不拉美國下水,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案。對於意圖東擴的希特勒來說,在歐洲西線全面樹敵並沒有好處。和英國睦鄰友好,從價值觀層面出發幫英國對付老對手蘇聯,甚至可能得到英國的支援。這才是對德國將來軍事擴張最有利的選擇。

    不論出於哪種原因,歷史上的德國裝甲部隊,最終止步於敦刻爾克二十英里的地方,給了盟軍喘息的機會。

  • 5 # 大東北的小豆包

    肯定是人為的,這是毫無疑問的,希特勒放走了他的對手。

    敦刻爾克大撤退發生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期間,當時的背景是,1939年9月德國和蘇聯一起幹掉了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但是波蘭戰役後,德國和英法之間出現了短暫的和平,因為此時希特勒仍舊希望和談解決問題,可是沒有成功,為了打破英法可能利用北歐對德國進行封鎖,德國與英法激烈的爭奪北歐,此後不久德國發起了席捲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的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示意圖

    作為法國的盟國,當時英國在法國北部及比利時駐紮有大量的遠征軍,英法的思路是遲滯德國進攻,然後與德國在馬奇諾防線打拉鋸戰,然後最終耗死德國,英法的戰略完全是一戰的翻版,可是德華人卻玩的閃擊戰,不僅空軍迅速奪取戰場制空權,而且透過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穿插,將敦刻爾克的以英國為主的英法聯軍40萬人與法國本土的主力法軍分割開來,當時德軍從敦刻爾克南、東、北三面包圍,只有西面的大海尚在實力強大的英國海軍手裡控制。

    1940年5月敦刻爾克海邊

    但是顯然龜縮在敦刻爾克的大量英軍是在短期內無法透過海路逃回本土去的,他們面對是佔據著制空權和裝甲部隊的戰無不勝的德軍部隊,他的結局似乎註定。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居然下令停止了古德里安的進攻,而是進行外部包圍,然後命令德國空軍對敦刻爾克進行進攻,結果潮溼而滿是淤泥的海灘大大降低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效果,最終英法聯軍撤走33萬,為日後反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對於這樣的結果,很多書籍眾說紛紜:

    有的說法是當時戈林作為納粹的二號人物,作為德國空軍元帥,眼見德國陸軍攻無不克,心生嫉妒,最終說服希特勒讓陸軍停止進攻,而讓空軍參戰,結果錯過了戰機。有的說法是當時希特勒害怕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過於冒進,而遭受損失,因此制止了陸軍,而選擇使用空軍。還有一種說法,是崇信民族人種論的希特勒,對於同是日耳曼人的英華人充滿敬意,他不想在敦刻爾克殺戮英華人太多,而放了英華人一馬,因為他不想英華人太傷心,他還想著與英華人實現和談。

    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是一個事實,那就是德華人是有能力消滅敦刻爾克的英華人的,但是之所以希特勒沒有這麼做,在豆包看來完全是因為陸軍士兵出身的希特勒顯然缺乏海洋戰略思維,他儘管取得了一戰時期德國“史蒂芬計劃”中預想中那樣的成功,徹底解決了法國,在二戰前期避免了雙線作戰,但是希特勒顯然輕視了海洋和英國海軍的重要性,正像在他之前120多年拿破崙一樣,儘管他們能夠橫掃歐洲,但是隻要他們沒有徹底消滅英國和英國海軍,他們終究會失敗,因為英國會全世界調集力量來對付德國。

    假設英國在40多萬遠征軍被德華人在敦刻爾克幹掉,那麼丘吉爾儘管倔強和堅強,但是他已經沒有了防衛英倫三島的底氣,而正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勝利,讓英華人有了在英國本土,依靠制海權將德華人趕下大海的勇氣。

    1944年諾曼底登陸的英軍,他們終於捲土重來

    於是希特勒1940年在敦刻爾克犯下的錯誤,最終讓他在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中,品嚐了苦果,也許希特勒不知道斬草除根,也不知道“消滅有生力量”才是真正的勝利之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馬雲和馬化騰誰對社會貢獻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