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胖波侃歷史
-
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劉邦很幸運
劉邦爭天下時,秦末大亂,六國貴族紛紛復國,於是楚漢相爭時,劉邦要面對的其實只是西楚霸王一個集團,其它幾個國家對於項羽胡亂分封也是很不滿,終於田榮殺田安田市自立齊王,劉邦乘著項羽北上伐齊,兵出漢中,聯盟各諸侯奪得了楚漢相爭的勝利。
再說劉秀,劉秀的對手也是更始帝,黃眉軍等敵人,這些人並不是一個穩定的集團,劉秀也得以各個擊破,最終中興大漢。
那麼劉備呢?劉備的起點不行,註定了他的終點也不高。漢末諸侯爭雄時,劉備不過一小小平原令,是兵不過三千,糧不盈千斛,沒有條件為自己打下根據地來,等到他有了荊州後,北方曹魏,東方孫權都已經是穩定是幾十年的集團,同心同德,百姓只知有魏,吳,不知有漢了,這時候想要一統天下,難了!
-
3 # 星火辰
在古代,總會有一些預言式的話得到印證,譬如說“代漢者當塗高”、“楊花落、李花開”之類的。這叫讖語,大概是蜀國的某位大臣(是譙周還是誰?),說過蜀漢不能復興漢朝。其實,當時能看出蜀漢政權不可你能有大的作為,並不算太難,原因大概有下面幾點:
一、蜀漢的實力擺在那裡。蜀漢的劉備雖然自稱宗室,但他在三家裡面的起點是最低的,而後蜀國的實力也是最弱的,不管是軍事力量和財力,蜀漢都不能和魏國比。
二、天下的形勢擺在那裡。劉備入蜀時,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而孫權在江東的勢力也很鞏固,那時候,劉備甚至還沒佔領漢中。有人認為,劉備後來佔領漢中,與劉邦當時當漢王的情形有些像,卻不知道,劉邦當漢王時,天下因為項羽的分封,蘊藏的大亂。特別是項羽將三個秦朝的降將故吏封為三個秦王,這簡直就是給劉邦打回關中留下了最好的機會。他們力量分散不說,秦人對這三個叛徒又很是厭惡。而蜀漢數度出子午谷爭奪關中都不能成功,那是因為那時候曹魏在那裡早已經是鐵板一塊兒了。《隆中對》兩路爭奪中原的計劃固然高明,但也不是說肯定能成功,何況關羽丟了荊州,關中又是鐵板一塊兒,幾乎註定蜀漢不可能在中原取得戰果。
三、蜀漢的地形擺在那裡。蜀漢被群山圍繞,利於防守,不利於進攻,從中國古代戰爭來看,除非能迅速奪取關中,出關以爭天下,依靠蜀漢的地理條件幾乎不可能,為什麼?因為糧運太艱難,諸葛亮就吃這方面的虧。而且,蜀漢歷來不產強兵,兵士能不能作戰,在古代戰爭裡有時候比帶兵將領還重要。因為蜀漢的氣候所決定,蜀漢本地兵的作戰能力是比不過高大強壯的北方兵的。因此諸葛亮曾說他屢次北伐的理由之一,是怕劉備從各地收集的那些好兵全都死了,而自己還沒出兵。
四、古人所信仰的天命擺在那裡。這種東西對古人的心理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劉秀建立東漢,應了“劉秀髮兵捕不道,四七之際火為主”的讖語。因此他即位後,大力推行這些東西,進行思想控制,說明東漢是受命於天的,因此當時的人都信這些。但漢家四百年的流言已經流傳很久了,很多人信這個。顯然西漢加東漢已經四百年了,於是有人把劉備和劉禪的名字拿來說事兒,認為蜀漢不可能復興漢朝,這是和古人的知識結構和信仰有關係的。
-
4 # 鴻哥iouyh福小鋪
時代是進步的,不可能一招鮮吃遍天,況且已經用過的套路不適合延續使用,後人會從歷史汲取經驗教訓來豐富自已的知識庫,完備套路招數。
漢室江山數百年,中間有過波折,但也能重新煥發生機,奈何東漢末年實在是病入膏肓,無藥可救,各路豪強爭霸天下,人心早已渙散,不再思念。
否則漢獻帝落魄,為何軍閥們都視為負擔,甚至認為漢家天子已經毫無價值。
要曉得,這般的見識雖然淺薄,可也反映了當時的一定程度民意,絕非毫無道理。
曹操反其道而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看清楚了,號令的是那些諸侯,目標是政治手段而而不是百姓。
重要的是曹操有實力,這才是焦點,他能讓百姓安居樂業,不再涉及戰亂,天子不天子,誰理會。
如果真如演義裡所說,人心思漢,劉備何以如喪家之犬被曹操趕得如喪考妣,更是在奠定蜀漢而不能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傳檄而定?
所以和秦末一樣,秦失其鹿,天下逐之,漢也失其鹿,天下逐之。
三分天下,曹操的基礎非常紮實,劉備自然無法完成光復漢室的願望。
-
5 # 梅園布衣
從漢初到漢末,劉邦、劉秀和劉備三人都可謂是風雲人物,在亂世中建功立業的英雄。但由於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條件不同和自身能力不同,所以最終結局也各不相同。
先說時代不同。劉邦所處的時代,是秦統一六國之後不久,天下諸侯雖滅,但捲土重來的殘餘勢力仍在,加上秦二世的殘暴統治,激起天下百姓的反抗,六國殘餘勢力與反抗百姓的結合,為英雄創業形成了深厚而廣闊的社會基礎。所以劉邦能乘勢而起。劉秀所處時代是王莽新政後期,又適逢天下旱災不斷,農民紛紛起義。天下人反對的是王莽政權,所以劉秀能夠站在恢復漢室的道義至高點上號召天下,自然會得到響應,因勢利導地成就一番事業。而劉備是處在漢朝行將就木的衰落階段,人們已經對漢朝的統治失去了耐性,劉備興復漢室只能是極少數人不合適宜的空想而已。
戰略條件不同。劉邦和劉秀都是以中原地區為活動舞臺,戰備物資和兵員來源充足,這是取勝的根本。而劉備時期,中原地區被曹操所據,民風強悍,物阜糧足,進退有據。孫權雖然地處東南一隅,卻是中國最為富庶之地,加上雄據長江天險,成不了大事,也可割地稱雄。而劉備四處流浪,後來是在爭奪了同宗的地盤後才得安身,這個地盤又多是偏遠的山地,沒有周旋的廣闊空間,與魏、吳相比,最為侷促。
戰略格局不同。劉邦不論是走運還是偶然,先佔據了關中地區,戰勝項羽後,確定以西安為都城,據高臨下雄視中原和東南地區。劉秀也是先在中原地區立住腳再爭取隴右和西蜀地區。而劉備一開始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毛澤東曾批評隆中對時的諸葛亮,說他未出山就已經先輸了。是有一定道理的。
團隊能力不同。劉邦的團隊中,聚集了蕭何、張良、韓信等精英,斗的只是有勇少謀的項羽。劉秀起兵時生死弟兄雖然損失較大,但李軼、馮異等一直陪在劉秀身邊。而劉備的團隊,名將少而不能善始善終,後起之秀也中途夭折,只剩一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最後活活累死。反觀曹魏和孫吳,不僅良將謀士眾多而後起之秀也不少,不論數量和能力,劉備絕非是曹魏和孫吳的對手。
綜上所述,雖然劉備也是個英雄人物,但只能說是生不逢時,力有不逮,雖然奮鬥了一生,結局是一無所獲。倒也因為逆勢而起的經歷和奮鬥精神,一直被後世人所稱讚。
-
6 # 陳R龍蹯路路達繳槍Bu殺
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而劉備缺的哪是一星半點 漢帝國想要浴火重生 除非奇蹟 更何況曹操孫權也不是吃素滴
-
7 # 夜闌聽史
東漢末年,諸侯並起,天下自秦統一六國後又一次陷入戰火。作為大漢後裔的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可是蜀漢在三國之中享國最短,劉備之所以完不成復興大漢的歷史使命應有以下原因:
第一,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根據地。劉備的皇族後裔身份傳到他身上時已經沒能給他帶來任何名利了。自創業之初就漂泊不定,蜀國的經營也是在其逝後在諸葛亮的主持下開始的。
第二,戰略目的不明確。對於復興漢室劉備心裡沒有明確的實施步驟,只知道聯吳抗曹。後來被孫吳反戈一擊,頓時蒙圈了。
第三,性格缺陷。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就將軍務完全依賴於他,諸葛亮的建議劉備必然聽從,儘管諸葛亮的建議往往正確。劉備性格優柔寡斷,一意孤行,面對兩位結義兄弟被殺不能保持理智,這是為君的大忌。
第四,軍事戰略失誤。蜀國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弱,人口最少,經濟最弱,軍隊實力最弱。然而,在劉備問計諸葛亮的時候就犯了致命的錯誤,在北伐時兵分兩路。本來軍力就弱,再去分散優勢兵力,如何能抗的過實力強勁的曹魏。
第五,大勢所趨。漢朝末年,社會矛盾尖銳,階級分化嚴重,戰亂不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天下萬民對漢朝早已失去了歸屬感,渴望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來取代這個舊社會。所以,統一三國沒有群眾基礎。
-
8 # 一個人的歷史
說的直接點,劉備的能力沒有辦法和劉邦和劉秀比較,這裡倒不是以成敗論英雄的問題。下面我就比較下,劉備與劉邦、劉秀的差距到底在哪兒。
薄弱的基礎說到基礎可能很多人會說,劉邦一介布衣、潑皮無賴也能最後奪到天下,而劉備乃漢室宗親,中山靖王之後,為何不能一統天下?誠然,劉備的出身要比劉邦好一點,但是也沒好到哪裡去。因為在劉備出生的時候,家裡已經沒有了權力和地位。且劉邦身邊可謂人才濟濟,光是沛縣的老兄弟,如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就已經夠替劉邦打下半壁江山。反觀劉備,身邊武將只有關、張,謀士也不是頂級角色,劉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根本不具備與諸侯爭雄的能力,直到劉備得到了徐庶和諸葛亮之後,才慢慢好轉過來。最後再說說劉秀,劉秀爭雄天下之時,劉氏皇族並未徹底沒落。正統思想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加之劉秀自身的軍事素質和政治能力十分出眾,因此一呼百應,更是創造了昆陽大捷這樣軍事戰爭史上的神話,就算沒有云臺二十八將,劉秀自己的領軍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
對手的強大我們受羅貫中先生《三國演義》的影響,五虎上將、臥龍、鳳雛的經典形象,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人的腦海之中。而事實情況是,蜀漢除了這些人之外,基本就沒什麼拿得出手的人才。反觀曹魏和東吳,卻是人才濟濟,其整體實力遠遠超過蜀漢。實際上,蜀漢是三國時期最弱的一個國家,這是正史給我們的答案。劉邦所面對的對手除項羽之外,其他人皆被劉邦所收服,等於劉邦以天下人之力對抗項羽。劉秀爭雄天下時,基本上就沒有幾個稱為為英雄的人物,其中稍微傑出的人也都收入劉秀麾下,其中的傑出者合稱為雲臺二十八將。
隱忍的能力說到隱忍之能,劉邦可以在劍指咽喉的時候,說出:“英雄何必為難英雄”的話,讓丁公放過自己,劉秀可以在兄長劉伯升被更始帝殺害後,主動請罪交出兵權以自保,這都非常人所能做。劉備儘管有隱忍之能,但他在關鍵的時候不忍導致了蜀漢徹底走向滅亡。這個轉折就發生在夷陵之戰,以關羽之死為藉口,劉備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從而徹底打破了三國之間的均勢。
-
9 # 大飛熊騎士
要怪就怪劉邦,斬白蛇時不斬成三段,只有兩段,自然沒劉備的份了。當然,這是開玩笑的,現在來正經的。時代選擇了劉邦,拋棄了項羽;選擇了劉秀,拋棄了王莽;到了劉備時期,則是三國鼎立,誰也滅不了誰,直到西晉才完成統一。簡單來說,既有形勢環境的因素,也有深層次的矛盾衝突問題。如果用武力解決問題,大多是短暫的。而能夠透過順應時勢,破舊立新,解決時代問題的人,才有可能統一天下,這才是英雄呀。
有關劉邦能夠奪得天下的原因,寫得夠多了,這裡簡單說一下。秦末處於國家統一,文化分裂的震盪時期,所以楚霸王不稱帝,分封諸侯,只會讓矛盾更加劇烈。劉邦擁有楚文化和繼承秦制的雙重優勢,所以能夠打敗項羽,建立西漢。建立西漢後,劉邦採取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策略,化解了先秦以來的各國文化衝突。所以,即使劉邦不幸失敗了,最終統治者也要走劉邦的路子才能統一,否則最多也是一時之勝。
西漢末年王莽代漢,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再加上天災,以及王莽新政的“人禍”,導致民間暴動,到處揭竿起義。王莽的新政初衷大多是好的,不過只是一廂情願,對解決當時局勢的問題,是一種反作用。所以,王莽的新朝很快的破滅了。而原是“放牛小子”的劉秀,卻逐漸崛起,一一消滅王莽時期起義各處政權,統一了天下,建立東漢。這也是有原因的,劉秀本身就具有完美的帝王形象,皇室之後,又帥又有學歷,還是軍政雙才。劉秀的政治和民生治理是雖然懷柔的,但是在打擊地方豪強上卻很堅決,又實行了“度田制”。所以,劉秀解決了西漢時的土地兼併問題和新莽的暴動,順應了時勢,中興了大漢。
東漢盛極而衰,豪強世家再次崛起,原本用宦官抑制外戚,外戚抑制豪強的矛盾越演越烈,黃巾軍起義和董卓進入長安,東漢格局徹底失衡,造成東漢末年的軍閥林立。不過漢室餘威還在,這也是劉備建立政權的根本,而曹操有“挾天子”的資本,政治上,孫權方最弱。不過,曹操用屯田制解決糧食問題,“唯才是舉令”解決普通人的入仕之路,這更是催生了“九品中正制”。所以,三國互相制衡,但是統一的土壤一直是在曹魏,西晉孕育。
所以,劉備無法中興大漢的原因有幾個。第一,時機上,劉備建立政權時機太晚,沒有條件孕育解決天下問題的制度。第二,政治上,三國君主稱帝后,也標誌著東漢民心的消亡。第三,環境上,曹魏和東吳早就建立了政權體系,統治穩固,劉備是撼動不了的。第四,軍事上,夷陵之戰的慘敗,使蜀漢成了綜合實力最弱的政權。第五,後來諸葛亮的北伐,是為了給蜀漢沿續統治的理由,誰都知道成功不了的。所以,劉備別說是中興大漢了,統一天下都不可能了。
-
10 # 源稚生
歷史上,漢朝影響力極強。漢朝的建立者是漢高祖劉邦,東漢的建立者是劉秀,而蜀漢的建立者是劉備。劉備建立漢朝,劉秀中興漢室,而劉備卻只能偏安一隅。
劉備於漢末起兵,早期以投奔他人為主,沒有自己的力量,劉表讓他駐守新野後,他才有了自己的實力,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了《隆中對》,劉備最後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但是劉備卻不能完成復興漢室的目標,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劉備集團發展的方向是不容易統一的;
劉備集團根據諸葛亮制定的戰略,先佔據荊州隨後攻取益州漢中,這是當時最實際的也是最務實的,然而關羽北伐,荊州丟失,夷陵之戰損失慘重,蜀漢政權元氣大傷,無力東顧的同時,也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在中國巴蜀之地便於防守卻不利於進攻,蜀漢偏安一隅,統治不易。
其次,劉備起點低,對於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三國志》: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劉備自幼貧苦,家境不好,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對與人才來說,劉備缺乏吸引力,而人才是統治的基礎,是發展的基石,劉備由於低起點,吸引力不足也是蜀漢政權後期人才青黃不接的根源之一。
再次,蜀漢集團統一天下,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孫吳集團;
長期以來,劉備實力不足,總是依靠他人,而諸葛亮《隆中對》裡,也提出要交好孫權,孫吳集團的作用莫過於唇亡齒寒,劉備想復興漢室,想兩路出兵,就必須要防備孫吳背後使絆子,而想要統一天下,又要聯合他們共同對抗曹魏,這顯然不現實。利益至上的孫吳集團,怎麼會輕易幫助蜀漢,這種外交戰略的失誤,也是軍事政治戰略的失誤,對蜀漢影響極大。
最後,蜀漢偏安一隅,人口和軍隊均不沾優勢,統一太難;
三國時期,混戰不已。蜀漢政權人口不足,軍隊人數更是不多,相對於曹魏和孫吳而言,蜀漢政權卻是最弱小的,夷陵大戰導致蜀漢元氣大傷,此後無力東顧,而諸葛亮連年北伐,蜀漢政權無法進行正常的休養生息,窮兵黷武之下,即是為了保全自己,也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蜀漢統一太難,幾乎不可能。
秦末與西漢末年,大多軍閥都是獨立起兵然後做大,不需要依賴政治上的先天背景與優勢,只要有水準和實力就可以做到任何事情。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就是個中高手,他們先起兵,隨後依靠人格魅力吸引人才,透過穩定管理最終取得天下,完成建立新政權的任務。
而東漢末年地方豪強與士人沒有因為黃巾之亂而徹底被瓦解,反而藉著這個機會自行武裝。這種情況下,每個人想發展壯大全靠自己本身,劉備起點低,對人才吸引不足,加之對手能力太強,實力雄厚,曹操,孫權地盤人口比他多,手下人才不比他少,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已經不錯了,想統一天下確實太難了。
回覆列表
劉邦、劉秀、劉備分別是西漢、東漢、蜀漢王朝的開創者。劉秀和劉備都是劉邦的後代。三人都在亂世中,建立了不朽的工業,開創了自己的王朝,屬於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劉邦開國建立漢朝,劉秀完成中興,為何劉備卻不能再興大漢呢?我覺得還是個人能力和運氣的問題。
首先說劉邦。劉邦的打仗水平,是挺一般的。韓信說他最多隻能統率10萬軍隊。事實上確實是這樣。劉邦能夠第一個攻入關中,滅掉秦朝,首先是靠項羽在鉅鹿吸引了秦軍主力,其次靠張良出謀劃策。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率領五路諸侯、56萬大軍,趁項羽在齊國打仗的機會,抄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臨危不亂,帶領3萬精兵孤軍深入,星夜趕回彭城。劉邦和將領們還在彭城吃喝玩樂呢,項羽已經打過來了。劉邦軍隊大敗,幾十萬人被殺,父親和妻子都被俘虜。劉邦為了擺脫楚軍的追擊,逃跑途中三番兩次將兒女踢下車子。後來劉邦與項羽在滎陽對峙,也是敗多勝少,全靠彭越在梁地騷擾項羽的補給線,才能勉強維持。滎陽被攻破,部下假冒劉邦投降項羽,劉邦才能逃走。再後來,項羽敗局已定。劉邦與韓信、彭越相約共同圍攻項羽。但二人沒有出兵,劉邦又被項羽打敗。與匈奴對戰的時候,匈奴設計,以老弱病殘迷惑漢朝使者。劉邦中計,帶兵冒進,被圍在白登七日七夜。靠陳平之計,才得以逃脫。從此漢朝只能靠和親來換取和平。劉邦一生的征戰史,實在是慘淡。靠著善於用人、運氣也不錯,劉邦才能取得勝利、開創西漢王朝。
而皇叔劉備,打仗水平同樣不咋樣。剛出道的時候,皇叔在徐州與呂布作戰,多次被擊敗,老婆兩次被呂布俘虜。靠著曹操的幫助,才打敗呂布,討回老婆。後來劉備脫離曹操自立。曹操帶兵攻打皇叔。劉備聽說曹操來了,顧不得家人,倉皇出逃。這次,不僅老婆被捉走,關羽也被曹操生擒。再後來,曹操征討荊州。劉備帶領家人、部將撤退。曹操帶領五千騎兵追擊劉備。劉備顧不得妻子孩子,帶著諸葛亮、張飛等幾十人逃走。全靠趙雲英勇,劉備的妻子孩子才脫離險境。後來孫權偷襲荊州,殺死關羽。劉備為關羽報仇,帶兵討伐孫權。這次又被陸遜打敗,病死於白帝城。縱觀劉皇叔的一生,他的戰績跟劉邦一樣,也是慘不忍睹。不論是劉邦,還是劉備,都是政治能力出色,善於結交英豪,善於用人。但他們都不是出色的軍事家。
而漢光武帝劉秀,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軍事家。
劉秀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王莽篡漢後,劉氏宗室失去爵位、封地,社會地位水平大幅下降。劉秀在家務農,與平民無異。王莽末年,天下大亂,劉秀和哥哥劉縯一起起兵。
劉秀第一次大顯身手,是在昆陽之戰中。當時,劉秀與幾位綠林將領同在昆陽城。王莽的侄子王邑和王尋帶領42萬軍隊,號稱百萬大軍,向昆陽方向進軍。他們更有巨人和猛獸相助。昆陽城中,只有七八千軍隊。綠林將領看到敵軍那麼多,想逃跑。劉秀首先力勸眾人留下。然後,帶領13人,衝出重圍,邀請附近的盟軍前來助陣。王莽百萬大軍,對小小的昆陽城發動了進攻。他們站在雲梯上,對城中射箭;城中軍民出行,必須揹負著門板。他們又挖地道,破壞昆陽城牆。綠林軍頂不住了,請求投降。而王尋、王邑覺得,昆陽馬上就要攻下了,受降的話,就沒有軍功了,所以拒絕受降。綠林軍只好堅守。劉秀帶領一千多人,出城迎敵。王尋派數千人對陣。劉秀身先士卒,英勇殺敵,打退了敵軍。其他將軍收到鼓舞,也派兵來助陣。幾路軍隊一起向前。當時,劉秀的哥哥劉縯,正率主力軍隊圍攻宛城。劉秀假稱劉縯已帶領大軍前來支援昆陽。劉秀軍隊士氣大振,而王莽軍隊則士氣低落。諸將繼續進軍。劉秀帶領三千敢死隊,衝擊王尋、王邑的軍陣,王尋被殺。王莽軍隊因失去指揮中樞而崩潰,向後退卻。此時,下起了暴雨,河水暴漲。王莽軍隊十餘萬人溺死於水中。漢軍大獲全勝,而王莽則失去了自己的主力軍隊。很快,長安城發生政變,王莽被殺。
昆陽之戰,是劉秀的代表作。此後,劉秀招撫河北地區。在這裡,他消滅王郎勢力,打敗銅馬、青犢等農民起義軍。後來,劉秀又親征赤眉軍,降敵十餘萬。歷次戰爭中,劉秀都有著出色的發揮,堪稱是百戰百勝。
劉秀不僅是傑出的將領,還是一位出色的統帥。劉秀繼位後,很少再帶兵出戰了,常常是坐鎮京城,指揮部將。他根據部將的優缺點、對手的實力,派遣合適的將領去征討。將領們將作戰計劃呈遞劉秀,劉秀給與指導。如果部將聽從的劉秀的建議,往往能打勝仗。如果沒有聽從,往往戰敗。劉秀是第一流的軍事家。毛澤東稱讚劉秀是最能打仗的皇帝。
在亂世中廝混,軍事能力是很重要的。三國中,最能打仗的是曹操,所以他的地盤最廣、勢力最大。劉邦不擅打仗,就壓制不住韓信、彭越、英布等大將;最終殺掉了他們,給自己留下了屠戮功臣的惡名。而劉秀善於用兵,很輕鬆的統一了天下。而且也不用擔心部將謀反,功臣們都得以善終,劉秀也留下了忠厚之名。劉備不擅長打仗,大半輩子四處奔波,最後也只佔據了四川這個彈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