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知清風從何來

    蘇軾詩,揮灑自如,清新剛健,一幟獨樹,被後人稱為詩神,是誰封的呢?

    原來是明朝的大文豪袁宏道。

    “韓、柳、元、白、歐,詩之聖也;蘇,詩之神也”。

    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說法是:

    “坡公尤不可及,宏謬謂前無作者。而學語之士,乃以詩不唐、文不漢病之,何異責南威以脂粉,而唾西施之不能效顰乎”“宋人詩,長於格而短於韻,而其為文,密於持論而疏於用裁。然其中實有超秦漢而絕盛唐者”“宏甫選蘇公文甚妥,至於詩,百來得一。蘇公詩無一字不佳者。青蓮能虛,工部能實。青蓮惟一於虛,故目前每有遺景;工部惟一於實,故其詩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蘇公之詩,出世入世,粗言細語,總歸玄奧,恍惚變怪,無非情實,蓋其才力既高,而學問識見,又迥出二公之上,故宜卓絕千古。至其遒不如杜,逸不如李,此自氣運使然,非才之過也”“蘇公詩高古不如老杜,而超脫變怪過之,有天地來,一人而已。僕嘗謂六朝無詩,陶公有詩趣,謝公有詩料,餘子碌碌,無足觀者。至李、杜而詩道始大。韓、柳、元、白、歐,詩之聖也;蘇,詩之神也。彼謂宋不如唐者,觀場之見耳,豈直真知詩何物哉”。

    可以隨便看兩首:

    1、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不單單是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這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一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含蓄蘊藉,思致渺遠,讓人百讀不厭。

    2、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被宋人稱為“道盡西湖好處”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杭州西湖的別名。後來的詩人為之擱筆:“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

    袁宏道說詩“宋不如唐”,若看蘇軾的詩,真有一比。

    袁宏道之所以封蘇軾為詩神,確實是因為蘇的才華,蘇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

    如此才華,讓後人驚歎莫及。

    袁宏道對蘇軾的敬仰,還有一個原因,

    據《淨土聖賢錄》等書載:

    蘇東坡的後身是明朝湖北省公安縣的袁宏道。袁家兄弟三人都中了進士,精於詩文,史稱“三袁”,是晚明文學界“公安派”的開創者和領袖之一。

    袁宏道一生,悟性銳利,才華不凡,修行沉穩,埋頭辦道,少了蘇東坡的鋒芒畢露。因習禪無所獲後,開始由禪入淨。袁宏道著有《西方合論》一書。該書氣勢澎勃,融攝華嚴、天台諸宗妙行,歸趣淨土,受到了蓮池大師的高度讚賞,又被藕益大師收入《淨土十要》之中,成為淨宗的傳世論著。

    袁宏道任吳縣縣令時,在任僅兩年,就使該縣大治,百姓大悅。後來官至郎中。袁宏道四十三歲那年因病歸鄉,數日後,在寺院裡無疾而終。他為官清廉,去世後,連棺材錢和眷屬回鄉的路費都是朋友們捐助和賣盡他的書畫幾硯湊的。

    袁宏道開初只是生到極樂邊地疑城,但因其撰述《西方合論》的功德,很快從邊地出來,居住淨土。

    後來袁宏道託夢其弟中道,帶弟弟夢遊極樂世界,成為一段佳話。

    如此可知,袁宏道與蘇軾,惺惺相惜,實為一人而已。

  • 2 # 冉閔大帝

    曠世奇才(詩神)蘇軾不僅是傑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審美特性的認識上,蘇軾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淵源。

    一、強調“詩須要有為而作” 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基於此,他重視文學積極的社會作用,強調有為而作,針砭時弊。他在《題柳子厚詩》中寫道:“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在《鳧繹先生詩集敘》中讚揚顏太初的詩文:“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必可以療飢,斷斷乎如藥石必要以伐病。其遊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可見,所謂“有為而作”,目的在於揭發當世政治的過失和社會中的種種不平,從而達到“療飢”“伐病”的功效。蘇軾曾寫過一首《戲足柳公權聯句》詩,其序雲:“宋玉對楚王:‘此獨大王之雄風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譏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權小子與文宗聯句,有美而無箴,故足成其篇雲。”其詩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唐文宗)。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願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蘇軾補句)。”蘇軾的意圖十分明確,寫詩就要充分發揮詩歌的社會功能,有所勸誡,有補於世。不能一味地粉飾現實,阿諛奉承。蘇軾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詩獲罪的原因時說:“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敕臣今後遇事即言。其後臣屢論事,未蒙施行,仍復作詩文,寓物 諷,庶幾流傳上達,感悟聖意。”①這說明蘇軾確是有意繼承風、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提倡充分發揮文學的社會功能,以揭發流弊,拯時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吳中田婦嘆》等詩作,正是在這種文學思想指導下創作的現實主義名篇。蘇軾《答喬舍入啟》中寫道:“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後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採為末而以體用為本。國之將興也,貴其本而賤其末;道之將廢也,取其後而棄其先。用舍之間,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體用”還是重“華採”與國家的興亡聯絡起來,強調“以體用為本”。“以體用為本”與“有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的蘇軾文藝的反映。

    二主張詩貴傳神 蘇軾關於詩畫要傳神的見解,比較集中地反映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中:“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在這裡,蘇軾本首“詩畫一律”的原則,精闢地闡述了

  • 3 # 雲龍256013933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

    慶曆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好交友、好美食,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遊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歎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麵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遊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遊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鬍鬚,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住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賞月遊湖,談笑風生。

      一天傍晚,東坡與好友佛印和尚泛舟江上。時值深秋,金風颯颯,水波粼粼,大江兩岸,景色迷人。飲酒間,佛印向東坡索句。蘇東坡向岸上看了看,用手一指,笑而不說。佛印望去,只見岸上有條大黃狗正狼吞虎嚥地啃吃骨頭。佛印知道蘇東坡在開玩笑,就呵呵一笑,把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摺扇拋入水中。兩人心照不宣,撫掌大笑。原來他們是作了一副雙關啞聯。

      東坡的上聯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聯是:水流東坡詩。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宋詞三百首,豪放,長江,詠史懷古,抒懷,懷才不遇,人生,最美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宋詞三百首,悼亡,愛情,思念,記夢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詞三百首,初中古詩,豪放,愛國,言志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西湖》,明代文學家袁宏道(1568--1610)作品。

    本文以審美感受為線索,按照遊西湖的先後順序,用平實的文筆記敘了自己遊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麗壯觀的景色,而描繪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時不尚誇飾,只就眼前之景點染幾筆,卻活畫出西湖的“靈性”,表達了與常人不同的獨到審美情趣,從而表現出作者的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獨以自然山水為樂的情感。

    蘇軾被後人稱為詩神,

    袁宏道說他既會寫詩又會寫詞,而且他還是一個樂天派,性格非常逗,還會做飯、畫畫,絕對是一個全才。對於蘇軾的評價詩神。

    在宋朝的詩壇上,蘇軾的名氣相當大,他的詩能夠和黃庭堅相比。

    袁宏道稱軾曠世奇才(詩神)蘇軾不僅是傑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審美特性的認識上,蘇軾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淵源。

    強調“詩須要有為而作” 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

    他重視文學積極的社會作用,強調有為而作,針砭時弊。他在《題柳子厚詩》中寫道:“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在《鳧繹先生詩集敘》中讚揚顏太初的詩文:“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必可以療飢,斷斷乎如藥石必要以伐病。其遊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可見,所謂“有為而作”,目的在於揭發當世政治的過失和社會中的種種不平,從而達到“療飢”“伐病”的功效。蘇軾曾寫過一首《戲足柳公權聯句》詩,其序雲:“宋玉對楚王:‘此獨大王之雄風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譏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權小子與文宗聯句,有美而無箴,故足成其篇雲。”其詩曰:“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唐文宗)。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願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蘇軾補句)。”蘇軾的意圖十分明確,寫詩就要充分發揮詩歌的社會功能,有所勸誡,有補於世。不能一味地粉飾現實,阿諛奉承。蘇軾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詩獲罪的原因時說:“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敕臣今後遇事即言。其後臣屢論事,未蒙施行,仍復作詩文,寓物 諷,庶幾流傳上達,感悟聖意。”①這說明蘇軾確是有意繼承風、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提倡充分發揮文學的社會功能,以揭發流弊,拯時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吳中田婦嘆》等詩作,正是在這種文學思想指導下創作的現實主義名篇。蘇軾《答喬舍入啟》中寫道:“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後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採為末而以體用為本。國之將興也,貴其本而賤其末;道之將廢也,取其後而棄其先。用舍之間,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體用”還是重“華採”與國家的興亡聯絡起來,強調“以體用為本”。“以體用為本”與“有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的蘇軾文藝的反映。

    蘇軾主張詩貴傳神 ,蘇軾關於詩畫要傳神的見解,比較集中地反映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中:“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何如此兩幅,疏澹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在這裡,蘇軾本首“詩畫一律”的原則,精闢地闡述了

    袁宏道稱蘇軾為"詩神"

    詩神,指大文豪蘇東坡,另外也泛指有才情的詩人。在馬曰璐 《獨行至石樑泉》詩“偶來探竹杖,獨立浄詩神”中則是指對詩的深思……。

  • 4 # 迷茫的大學生

    首先,明朝的袁宏道確實是提出過這個說法。他提到:“韓、柳、元、白、歐是詩聖,而蘇軾則是詩神。”後世之人對於這個提法多有言辭,大都覺得過譽了。但是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前面還有一句話。他說在詩的領域方面,能夠和李白齊名的只有杜甫,蘇軾並沒有達到李白和杜甫的高度。

    首先,我們從各方面看一下蘇軾能否擔得起詩神這個名號。在粉絲方面,雖然李杜詩篇萬口傳,但蘇東坡的粉絲則是多於李白的。其原因是與李白相比,蘇軾則是各個領域的全才,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也樣樣有名,因此粉絲多很正常了。而在文學影響力上,蘇軾在詞壇上是與黃庭堅齊名,李白則是和杜甫齊名,其間高下立判。蘇軾與李白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雖然蘇軾很有寫詩的氣魄,但他並沒有追本溯源的擔當和氣魄,只是把自己的才氣延伸到其他方面了。總之,他是文壇的全才,但還沒有上升到神的地步。

    而袁宏道之所以把蘇軾稱為詩神,並不是其在詩的領域上的原因,而是其作為出色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及審美特性的認識上的獨到見解和思想淵源。

    1. 強調“詩須要有為而作”,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想和積極入世的心態,因此他很重視詩歌的社會作用,強調有為而作,針砭時弊,這一點在《題柳子厚詩》中有記載。

    2. 主張詩貴傳神。他主張詩畫一律原則,強調詩畫要有遺貌精神,抓住客觀事物本質的特質才能達到傳神的目的,而不是簡單的描摹物象,追求形似。這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裡有所記載。

    3. 崇尚天工與清新。強調詩畫有共同的美學標準,即出於自然、無需雕琢,給人以清新之感。這一點在《邵茂誠詩集敘》裡有所落筆。

  • 5 # 黃宇芬

    謝邀答。我以為明.表宏道受蘇東坡詩詞觸動有感而發吧。我認為袁封蘇軾為“詩神”“是靠譜的。一,蘇東坡把寫詩當日常功課,一直堅持到老年,孜孜不倦,他的詩詞題材廣闊,風格多樣。《東坡全集》100多卷,遺留2700多首詩,300多首詞和優美散文。還有鑑賞評論文藝的作品,表現他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殊才能。他有時結合生活中見的情景,用詩表現對事物新穎見解,而不失詩的趣味,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理趣無窮。他以文彩風流為學者文人所羨慕敬仰。他的策論,史論和詩歌以其才華的豐茂,筆力縱橫博後人的酷愛總之,他作品的浪漫精神和豪放剛健的品格對中國詩詞產生博大而深遠的影響。如此才華橫溢不能不令人感佩。所以袁宏道稱蘇東坡為“詩神”不為過。

  • 6 # 梅鶴讀書

    蘇東坡被袁宏道封為“詩神”,既與明朝對宋詩認識的大環境有關,也與袁宏道個人對蘇詩的有關。

    1 明朝對宋詩的認識

    明朝前期、中期一直是尊崇唐詩、貶低宋詩,宣揚“詩必盛唐”。在明朝前中期。即便是有尊崇宋詩、蘇軾的主張,也僅是個別聲音。所以,在這樣的大環境中,蘇軾自然不受重視。到明朝末期,公安派對中晚唐詩、宋詩都大加肯定,並對白居易和蘇東坡極為推崇,對開創了中晚唐詩和宋詩研究的新局面。

    白居易畫像

    2 袁宏道個人對蘇詩的評價與認識2.1袁宏道對蘇軾的評價蘇公詩無一字不佳者。青蓮能虛,工部能實。青蓮惟一於虛,故目前每有遺景;工部惟一於實,故其詩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蘇公之詩,出世入世,粗言細語,總歸玄奧,恍惚變怪,無非情實,蓋其才力既高,而學問識見,又迥出二公之上,故宜卓絕千古。。蘇公詩高古不如老杜,而超脫變怪過之,有天地來,一人而已。僕嘗謂六朝無詩,陶公有詩趣,謝公有詩料,餘子碌碌,無足觀者。至李、杜而詩道始大。韓、柳、元、白、歐,詩之聖也;蘇,詩之神也。

    蘇軾畫像

    2.2 袁宏道認為蘇詩造詣極高,能虛能實,語言玄奧,才學和見識超過李白、杜甫二位。2.3 袁宏道認為蘇詩能出世能入世,兼通佛、道、儒,蘇軾是曠達樂觀的。2.4 可見,袁宏道對蘇詩的內容十分認同。而他的思想,也是出世入世,和蘇詩是相同的。

    袁宏道畫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看懂體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