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百科名片 大熊貓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釐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 中文名稱: 大熊貓 外文名稱: Panda 別稱: 竹熊,銀狗,洞尕,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食鐵獸 二名法: 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s) 目: 食肉目(Carnivora) 亞目: 犬型亞目(Caniformia) 科: 熊科(Ursidae) 亞科: 熊貓亞科(Ailuropodinae) 屬: 大熊貓屬 種: 大熊貓 分佈區域: 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等地。 性情: 溫順 體徵: 肥碩似熊,頭圓尾短,黑白相間 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目錄 發現大熊貓史料 發現 命名 標本 明星 物種介紹起源 分佈 天敵 保護級別 生存特徵體態 習性 百歲大熊貓 繁育 人工保護環境 前景 危情 拯救 基因研究 WWF與大熊貓 附錄遠涉重洋 畫家筆下的大熊貓 影視資料 圖書《熊貓》 發現大熊貓 史料 發現 命名 標本 明星 物種介紹 起源 分佈 天敵 保護級別 生存特徵 體態 習性 百歲大熊貓 繁育 人工保護 環境 前景 危情 拯救 基因研究 WWF與大熊貓 附錄 遠涉重洋 畫家筆下的大熊貓 影視資料 圖書《熊貓》 展開 編輯本段發現大熊貓 史料 古時候大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 漢 東方朔 《神異經》:“南方有獸,名曰齧鐵。 大熊貓 [1]” 晉 郭璞 註釋《爾雅・釋獸》:“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 明 袁牧 《新齊諧初集》:“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2]。” 發現 1862~1874年,法國傳教士戴維一共在中國住了12年,其間僅短期返回法國一次。他除了將大量植物標本寄回法國,並且引進了許多植物新種到法國和歐洲各國外,還在中國發現了58個鳥類新種,100多個昆蟲新種和許多重要的哺乳動物新種,其中包括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麋鹿。 1867年戴維第二次來華後,聽說四川西部一帶動物種類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們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便從上海到達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擔任穆坪東河鄧池溝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維已到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傳教兩年多。3月11日這天下午,戴維和幾個人來到鄧池溝源頭採集到幾種生物標本,正高興地返回天主教堂,途中路過一戶姓李的人家,主人客套地讓他們到家中去用茶點。突然,掛在牆上的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維。主人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一般不傷人。李家的獵人告訴戴維,他很快就會看見這種動物的活體。戴維異常激動,他估量這種動物“將是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品種”,這次發現將填補世界動物的一個空白。 為了得到這種奇特的動物,戴維僱傭了20個當地獵人展開搜捕。3月23日,獵人們送來了第一隻小“白熊”,“遺憾的是他們為了便於攜帶,就把它殺死了。” 1869年5月4日,獵手們終於給戴維帶來了喜訊:捕到一隻“竹熊”和6只“長尾巴猴”。經過戴維的認真思考,他給“竹熊”取名“黑白熊”,給“長尾巴猴”取名“仰鼻猴”。那隻憨態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間的外貌,以及又圓又大的腦袋和滑稽可笑的動作倍受戴維的喜愛。他一會兒稱體重,一會量身段,對這隻“黑白熊”進行著當地人從未看到過的科學觀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餵養,戴維決定將這隻可愛的“黑白熊”帶回法國。可是,要把這個寶貝從地處川西平原西部邊緣的穆坪(現寶興)帶到大西洋彼岸的法蘭西帝國,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遠渡重洋,談何容易。結果,這隻可愛的“黑白熊”經不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還沒運到成都就已經奄奄一息了,戴維神甫只好非常惋惜地將這隻“黑白熊”的皮做成標本,送到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戴維神甫怎麼也沒想到―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模式標本竟然就這樣產生了。 命名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後,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著一副墨鏡,於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卻又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但是,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後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為“大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 大熊貓吃粽子 [2]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 從此,“大熊貓”這個現代名稱就這樣誕生了!戴維也就成了第一個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寶興大熊貓的外華人。 據瞭解,戴維神甫在1870年將大熊貓皮送回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同時,還將在寶興境內收集到的金絲猴(當地人叫“長尾巴猴”或叫“長尾子”戴維取名“仰鼻猴”,愛德華茲主任定名“金絲猴”)、綠尾虹雉(貝母雞)、小熊貓(山貓蹲)以及“植物活化石”珙桐(山梨子)等也帶到了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陳列,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都一一做了命名。 標本 大熊貓的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從那以後,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遊獵家和博物館標本採集者來到大熊貓產區,試圖揭開大熊貓之迷並獵獲這種珍奇的動物。其中包括美國 羅斯福 總統的的兩個兒子西奧多・羅斯福和克米特・羅斯福。兄弟兩先是到戴維發現大熊貓寶興縣,一無所獲,然後又進入大涼山。在越西縣他們開槍打死了一頭大熊貓,作成了標本帶回美國。以後又有德國、英國等國的探險家獵獲大熊貓,從中國獵人手中收購的就更多了。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但他們始終沒能捕獲到一隻活的大熊貓。 在戴維神甫發現大熊貓的67年之後,捕獲活大熊貓的個夢想終於被一位頑強的美國女人實現了。1936年,35歲的紐約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個狂熱的探險家,結婚後兩週就奔赴中國尋找大熊貓。然而威廉還未到達大熊貓產區便病死在上海。露絲當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認為是累贅而遭到拒絕,現在她決心完成丈夫的遺志,在丈夫去世的兩個月的1936年4月啟程前往中國。露絲的探險隊僅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美籍貫華人楊昆廷。楊的哥哥曾經參加過羅斯福的兒子的中國探險隊。他們從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達成都,然後進入汶川,在深山老林裡尋覓大熊貓的蹤跡,設定獵捕的陷阱。11月9日,當他們來到一片大雪覆蓋的竹林時(專家考證為汶川縣草坡鄉),聽到一個枯樹洞裡傳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當楊廷昆從樹洞裡捉出一隻毛茸茸的小動物,遞到已經凍得麻木的露絲懷裡時,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就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大熊貓活體!露絲以為這只不到3磅的小傢伙是雌性(後來證明是雄性),便用楊廷昆妻子的名字給她取名“蘇琳”。幸運的露絲知道她得到的東西是何等的寶貴,帶著蘇琳迅速返回成都,隨即乘飛機到上海。但在出境時遇到了麻煩。 儘管西方人已尋求大熊貓半個多世紀,並且知道它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但直到那時,華人對大熊貓的瞭解還幾乎為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定和措施。露絲的麻煩並不在於她捕獲了大熊貓,而是進入中國內地的手續不全,因此不能離境。最後她採取行賄的辦法登上了到美國的輪船,她把蘇琳裝在一個大柳條筐裡,在海關登記表上寫上“隨身攜帶哈巴狗一隻”便混出了海關。 明星 路西和蘇琳 露絲帶著蘇琳還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電報早已把訊息傳遍了美國。輪船在舊金山碼頭靠岸時,正是聖誕節的前一天,驚喜萬分的美華人在碼頭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他們為珍貴的客人安排了最豪華的套房,召開隆重的歡迎晚會。蘇琳被送到許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曾經為尋找大熊貓到過中國的羅斯福的兒子西奧多見到蘇琳時,十分動情地說,“如果把這個小傢伙當作我槍下的紀念品,我寧願用我的兒子來代替。”經過激烈的競爭,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得到了蘇琳。人們象潮水似的湧向這裡,最多的一天達4萬人,超過了該動物園的最高記錄。蘇琳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報紙的新聞,商人們爭先恐後的趕製大熊貓形象的產品,時髦女郎身著大熊貓圖案的泳裝招搖過市,甚至一種雞尾酒也以大熊貓為名。露絲和蘇琳的故事成為暢銷書,並搬上了銀幕。 不幸的是蘇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標本永久陳列。蘇琳的出現,使大熊貓從博物館走進大眾,她不僅珍稀,而且尤其可愛,一時間成為了全世界的動物明星。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只大熊貓,成都的教會學校華西大學在其中“幫了大忙”。在大熊貓產區呆了20年,有“熊貓王”之稱的英華人丹吉爾・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之間,就收購了9只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 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明”在德機的轟炸下表現鎮定,玩耍自如,成為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在戰爭最嚴酷的時候,報紙仍然在報道明的生活。明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報刊登的訃告稱:“她可以死而無憾,因為她給千百人帶來了快樂”。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2月,英華人又透過外交途徑,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大搜捕,終於捕獲到一隻大熊貓送到英國。像中國的許多事物一樣,熊貓在國外大出風頭以後,在中國的地位迅速攀升。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制外華人的捕獵活動。也許正因為如此,大熊貓才得以倖存。 編輯本段物種介紹 大熊貓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被動物學家稱為“活化石”。與它同一時期的動物如劍齒虎等,早已滅絕併成為化石。大熊貓分佈在中國四川北部、陝西和甘肅南部,是中國的一級保護動物。 熊貓是哺乳動物,身體肥胖,形狀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圍、耳朵、前後肢和肩部是黑色,其餘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澤,耐寒。喜歡吃竹葉、竹筍。 大熊貓居住地帶的竹子,曾大面積開花、枯死,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全世界都極其關注珍稀動物大熊貓的搶救和轉移工作。 起源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 始熊貓 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充套件,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髮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秦嶺大熊貓已被認定為是大熊貓的一個亞種。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 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為“國寶”。如今大熊貓分佈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區域性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華人口激增和佔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目前,中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後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尋找別的熊貓,給熊貓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並每天餵它吃那些東西。分佈 分佈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裡主要的林下植物。中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佈於南麓,主要分佈的縣是佛坪,一般分佈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佈外,其餘都分佈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佈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佈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佈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佈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佈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佈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佈縣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隻大熊貓?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只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佈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產、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產縣每縣約有100只,共有7個縣;一般產縣每縣約50只以上,共11個縣;少產縣每縣常在50只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隻不到,圈養的數量約為100只。大熊貓的淨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只,圈養數量161只。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里。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1.2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根據2000-2001年開展的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秦嶺大熊貓的數量(不含1.5歲以下的幼體)有273只。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 天敵 儘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裡,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 豺: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保護級別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中國的國寶動物 大熊貓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吃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週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編輯本段生存特徵 體態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憨態可掬,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絕大多數為黑白相間,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兩耳、四肢及肩胛部(橫過肩部相連成環帶)為黑色,其餘即頭頸部、軀幹和尾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體長120~180cm;尾長10~20cm,白色;肩高一般為65~70cm;體重60~125kg。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背部毛粗而緻密,腹部毛細而長。 陝西秦嶺佛坪自然保護區共有四次發現白色大熊貓。據陝西人民出版社《當代陝西大事輯要(1948-1990)》725頁載,最早在秦嶺南坡佛坪自然保護區發現白色大熊貓的時間是1990年11月15日。那隻大熊貓體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從耳朵、肩胛到整個胸脯,均為白色,堪稱“寶中之寶”。此後在1991年、1992年又相繼發現了兩隻。最後一次是在幾年前。 還有一種是棕色大熊貓,也是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陝西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佛坪縣嶽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懸馬溝竹林深處 大熊貓在玩耍 的河灘發現一隻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才轉危為安,病癒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2只成體和1只幼仔。這種熊貓兩耳、眼圈、睫毛、吻頭、肩胛及四肢的毛均為棕色。北京大學大熊貓專家稱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貓”。 無論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確為世界罕見。它們的發現,打破了熊貓研究史上“單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間)的說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這樣,目前已知的大熊貓的毛色共有三種: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陝西秦嶺的大熊貓因頭部更圓而更像貓,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 習性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溼,其溼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溼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環境溼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巢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熊貓趣聞:近幾年,科學家的野外隱藏攝像機發現,雄性野生熊貓在樹上留下氣息記號時,會抬起一條後腿,像公狗一樣,然後把尿往樹的高處撒去。尿撒得越高,雄性熊貓的社會地位也就越高。 熊貓常識: 1.大熊貓冬眠嗎? 不冬眠。 2.大熊貓怕冷還是怕熱? 大熊貓懼酷熱,不畏寒冷。 3.大熊貓會爬樹嗎? 會,它們是爬樹高手。 4.大熊貓會游泳嗎? 大熊貓能涉水,會游泳。 5.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如何? 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很靈敏。 6.大熊貓的視覺怎麼樣?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它們是天生的近視眼,視力差。 7.大熊貓吃肉嗎?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至今它們仍然保留著祖先的一些特性。在有條件的時候,它們仍然要吃肉。 百歲大熊貓
大熊貓百科名片 大熊貓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活潑動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間的外表。大熊貓的種屬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問題,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現在國際上普遍接受將它列為熊科、大熊貓亞科的分類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國內的認可。國內傳統分類將大熊貓單列為大熊貓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貓長約120~190釐米,體重85到125公斤。獨特的特徵包括:大而平的臼齒,它的一根腕骨已經發育成了“偽拇指”這都是為了適應以竹子為食的生活。與其他六種熊類不同,大熊貓和太陽熊都沒有冬眠行為。 中文名稱: 大熊貓 外文名稱: Panda 別稱: 竹熊,銀狗,洞尕,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食鐵獸 二名法: 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s) 目: 食肉目(Carnivora) 亞目: 犬型亞目(Caniformia) 科: 熊科(Ursidae) 亞科: 熊貓亞科(Ailuropodinae) 屬: 大熊貓屬 種: 大熊貓 分佈區域: 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等地。 性情: 溫順 體徵: 肥碩似熊,頭圓尾短,黑白相間 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目錄 發現大熊貓史料 發現 命名 標本 明星 物種介紹起源 分佈 天敵 保護級別 生存特徵體態 習性 百歲大熊貓 繁育 人工保護環境 前景 危情 拯救 基因研究 WWF與大熊貓 附錄遠涉重洋 畫家筆下的大熊貓 影視資料 圖書《熊貓》 發現大熊貓 史料 發現 命名 標本 明星 物種介紹 起源 分佈 天敵 保護級別 生存特徵 體態 習性 百歲大熊貓 繁育 人工保護 環境 前景 危情 拯救 基因研究 WWF與大熊貓 附錄 遠涉重洋 畫家筆下的大熊貓 影視資料 圖書《熊貓》 展開 編輯本段發現大熊貓 史料 古時候大熊貓也被稱為“食鐵獸”。 漢 東方朔 《神異經》:“南方有獸,名曰齧鐵。 大熊貓 [1]” 晉 郭璞 註釋《爾雅・釋獸》:“似熊、小頭、痺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骨。” 明 袁牧 《新齊諧初集》:“房縣有貘獸,好食銅鐵而不傷人,凡民間犁鋤刀斧之類,見則涎流,食之如腐。城門上所包鐵皮,盡為所啖[2]。” 發現 1862~1874年,法國傳教士戴維一共在中國住了12年,其間僅短期返回法國一次。他除了將大量植物標本寄回法國,並且引進了許多植物新種到法國和歐洲各國外,還在中國發現了58個鳥類新種,100多個昆蟲新種和許多重要的哺乳動物新種,其中包括中國特有的哺乳動物大熊貓、金絲猴和麋鹿。 1867年戴維第二次來華後,聽說四川西部一帶動物種類很多,而且有一些是人們尚未知曉的珍稀物種,便從上海到達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擔任穆坪東河鄧池溝教堂的第四代神父。 1869年的春天,戴維已到寶興鄧池溝天主教堂傳教兩年多。3月11日這天下午,戴維和幾個人來到鄧池溝源頭採集到幾種生物標本,正高興地返回天主教堂,途中路過一戶姓李的人家,主人客套地讓他們到家中去用茶點。突然,掛在牆上的一張黑白相間的奇特動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維。主人告訴他:當地人叫這種動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溫順,一般不傷人。李家的獵人告訴戴維,他很快就會看見這種動物的活體。戴維異常激動,他估量這種動物“將是科學上一個有趣的新品種”,這次發現將填補世界動物的一個空白。 為了得到這種奇特的動物,戴維僱傭了20個當地獵人展開搜捕。3月23日,獵人們送來了第一隻小“白熊”,“遺憾的是他們為了便於攜帶,就把它殺死了。” 1869年5月4日,獵手們終於給戴維帶來了喜訊:捕到一隻“竹熊”和6只“長尾巴猴”。經過戴維的認真思考,他給“竹熊”取名“黑白熊”,給“長尾巴猴”取名“仰鼻猴”。那隻憨態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間的外貌,以及又圓又大的腦袋和滑稽可笑的動作倍受戴維的喜愛。他一會兒稱體重,一會量身段,對這隻“黑白熊”進行著當地人從未看到過的科學觀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悉心餵養,戴維決定將這隻可愛的“黑白熊”帶回法國。可是,要把這個寶貝從地處川西平原西部邊緣的穆坪(現寶興)帶到大西洋彼岸的法蘭西帝國,在當時交通條件非常有限的條件下,既要翻山涉水,又要遠渡重洋,談何容易。結果,這隻可愛的“黑白熊”經不起長途山路的顛簸和氣候的不斷變化,還沒運到成都就已經奄奄一息了,戴維神甫只好非常惋惜地將這隻“黑白熊”的皮做成標本,送到法國巴黎的國家博物館展出。戴維神甫怎麼也沒想到―世界上第一隻大熊貓模式標本竟然就這樣產生了。 命名 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將這張獸皮展出後,當時誰也不認識,人們從獸皮上看到它有一張圓圓的大白臉,眼睛四周有兩圈深深的黑斑,像是戴著一副墨鏡,於是有人斷定世界上根本沒有這種動物,這個動物皮子是假的!有人卻又說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異的熊罷了。但是,經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充分研究後認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貓,而是與中國西藏發現的小貓熊相似的另一種較大的貓熊,便正式給它定名為“大貓熊”。 1939年,重慶平明動物園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其中“貓熊”標本最吸引觀眾注意。它的標牌採用了流行的國際書寫格式,分別註明中文和拉丁文。但由於當時中文的習慣讀法是從右 大熊貓吃粽子 [2]往左讀,所以參觀者一律把“貓熊”讀成“熊貓”,久而久之,人們就約定俗成地把“大貓熊”叫成了“大熊貓”。臺灣有家報紙曾撰文給“熊貓”正名,但人民已經習慣,反而覺得“貓熊”不那麼順口了。 從此,“大熊貓”這個現代名稱就這樣誕生了!戴維也就成了第一個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寶興大熊貓的外華人。 據瞭解,戴維神甫在1870年將大熊貓皮送回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的同時,還將在寶興境內收集到的金絲猴(當地人叫“長尾巴猴”或叫“長尾子”戴維取名“仰鼻猴”,愛德華茲主任定名“金絲猴”)、綠尾虹雉(貝母雞)、小熊貓(山貓蹲)以及“植物活化石”珙桐(山梨子)等也帶到了法國巴黎國家博物館陳列,博物館主任米勒・愛德華茲都一一做了命名。 標本 大熊貓的發現在西方世界引起轟動。從那以後,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險家、遊獵家和博物館標本採集者來到大熊貓產區,試圖揭開大熊貓之迷並獵獲這種珍奇的動物。其中包括美國 羅斯福 總統的的兩個兒子西奧多・羅斯福和克米特・羅斯福。兄弟兩先是到戴維發現大熊貓寶興縣,一無所獲,然後又進入大涼山。在越西縣他們開槍打死了一頭大熊貓,作成了標本帶回美國。以後又有德國、英國等國的探險家獵獲大熊貓,從中國獵人手中收購的就更多了。一時間不少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裡都有了大熊貓的標本。但他們始終沒能捕獲到一隻活的大熊貓。 在戴維神甫發現大熊貓的67年之後,捕獲活大熊貓的個夢想終於被一位頑強的美國女人實現了。1936年,35歲的紐約女服裝設計師露絲・哈克利斯新婚,丈夫威廉・哈克利斯是一個狂熱的探險家,結婚後兩週就奔赴中國尋找大熊貓。然而威廉還未到達大熊貓產區便病死在上海。露絲當初要求和丈夫同行,被丈夫認為是累贅而遭到拒絕,現在她決心完成丈夫的遺志,在丈夫去世的兩個月的1936年4月啟程前往中國。露絲的探險隊僅有兩個人――她和25歲的美籍貫華人楊昆廷。楊的哥哥曾經參加過羅斯福的兒子的中國探險隊。他們從上海乘坐小木船逆水而上到達成都,然後進入汶川,在深山老林裡尋覓大熊貓的蹤跡,設定獵捕的陷阱。11月9日,當他們來到一片大雪覆蓋的竹林時(專家考證為汶川縣草坡鄉),聽到一個枯樹洞裡傳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當楊廷昆從樹洞裡捉出一隻毛茸茸的小動物,遞到已經凍得麻木的露絲懷裡時,她簡直難以相信,這就是西方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夢寐以求的大熊貓活體!露絲以為這只不到3磅的小傢伙是雌性(後來證明是雄性),便用楊廷昆妻子的名字給她取名“蘇琳”。幸運的露絲知道她得到的東西是何等的寶貴,帶著蘇琳迅速返回成都,隨即乘飛機到上海。但在出境時遇到了麻煩。 儘管西方人已尋求大熊貓半個多世紀,並且知道它是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但直到那時,華人對大熊貓的瞭解還幾乎為零。獵人可以任意捕獵這種“熊”,政府也沒有任何保護的規定和措施。露絲的麻煩並不在於她捕獲了大熊貓,而是進入中國內地的手續不全,因此不能離境。最後她採取行賄的辦法登上了到美國的輪船,她把蘇琳裝在一個大柳條筐裡,在海關登記表上寫上“隨身攜帶哈巴狗一隻”便混出了海關。 明星 路西和蘇琳 露絲帶著蘇琳還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電報早已把訊息傳遍了美國。輪船在舊金山碼頭靠岸時,正是聖誕節的前一天,驚喜萬分的美華人在碼頭上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他們為珍貴的客人安排了最豪華的套房,召開隆重的歡迎晚會。蘇琳被送到許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處無不引起轟動。曾經為尋找大熊貓到過中國的羅斯福的兒子西奧多見到蘇琳時,十分動情地說,“如果把這個小傢伙當作我槍下的紀念品,我寧願用我的兒子來代替。”經過激烈的競爭,芝加哥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得到了蘇琳。人們象潮水似的湧向這裡,最多的一天達4萬人,超過了該動物園的最高記錄。蘇琳的一舉一動都成為報紙的新聞,商人們爭先恐後的趕製大熊貓形象的產品,時髦女郎身著大熊貓圖案的泳裝招搖過市,甚至一種雞尾酒也以大熊貓為名。露絲和蘇琳的故事成為暢銷書,並搬上了銀幕。 不幸的是蘇琳只活了一年,被做成標本永久陳列。蘇琳的出現,使大熊貓從博物館走進大眾,她不僅珍稀,而且尤其可愛,一時間成為了全世界的動物明星。各西方大國竟相到中國捕捉大熊貓,從1936年到1941年,僅美國就從中國弄走了9只大熊貓,成都的教會學校華西大學在其中“幫了大忙”。在大熊貓產區呆了20年,有“熊貓王”之稱的英華人丹吉爾・史密斯在1936年到1938年的3年之間,就收購了9只活的大熊貓,並把其中6只帶到了英國。 二戰期間,倫敦動物園的大熊貓“明”在德機的轟炸下表現鎮定,玩耍自如,成為倫敦市民心目中的戰時英雄。在戰爭最嚴酷的時候,報紙仍然在報道明的生活。明1944年底去世,泰晤士報刊登的訃告稱:“她可以死而無憾,因為她給千百人帶來了快樂”。二戰結束後的1945年12月,英華人又透過外交途徑,組織了一支200多人的隊伍,到汶川進行大搜捕,終於捕獲到一隻大熊貓送到英國。像中國的許多事物一樣,熊貓在國外大出風頭以後,在中國的地位迅速攀升。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限制外華人的捕獵活動。也許正因為如此,大熊貓才得以倖存。 編輯本段物種介紹 大熊貓是一種古老的動物,被動物學家稱為“活化石”。與它同一時期的動物如劍齒虎等,早已滅絕併成為化石。大熊貓分佈在中國四川北部、陝西和甘肅南部,是中國的一級保護動物。 熊貓是哺乳動物,身體肥胖,形狀像熊但要略小一些,尾巴短,眼睛周圍、耳朵、前後肢和肩部是黑色,其餘都是白色。毛密而有光澤,耐寒。喜歡吃竹葉、竹筍。 大熊貓居住地帶的竹子,曾大面積開花、枯死,威脅著大熊貓的生存。全世界都極其關注珍稀動物大熊貓的搶救和轉移工作。 起源 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這是一種由擬熊類演變而成的以食肉 始熊貓 為主的最早的熊貓。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充套件,分佈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髮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秦嶺大熊貓已被認定為是大熊貓的一個亞種。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 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為“國寶”。如今大熊貓分佈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區域性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華人口激增和佔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的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目前,中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後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尋找別的熊貓,給熊貓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並每天餵它吃那些東西。分佈 分佈 大熊貓生活在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溫帶森林中,竹子是這裡主要的林下植物。中國長江上游向青藏高原過渡的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帶,包括秦嶺、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大小涼山等山系。秦嶺山系分佈於南麓,主要分佈的縣是佛坪,一般分佈的縣是洋縣,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太白、寧陝、周至、留壩、寧強等。岷山系除甘肅文縣為一般分佈外,其餘都分佈於四川。在四川主要分佈的縣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縣,一般分佈的有九寨溝縣、松潘、茂縣等縣,少量分佈的縣有安縣、綿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崍山系主要分佈的縣有寶興、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佈的縣有大邑和蘆山,僅少量分佈的縣有邛崍、崇州、康定、瀘定等。大小相嶺除洪雅和冕寧為一般分佈縣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滎經、石棉、漢源、九龍等。大小涼山除馬邊、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數量外,僅有少量分佈的縣有甘洛、峨邊和雷波等。 目前野外到底有多少隻大熊貓?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居住在高山區陡坡的密竹林中,大熊貓的統計成為一項很艱苦的工作。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曾經有過兩次調查,估計野外有約1000只大熊貓,這個數字可能偏低。大熊貓分佈區域內共有37個縣,若按主產、一般和少量三級劃分,主產縣每縣約有100只,共有7個縣;一般產縣每縣約50只以上,共11個縣;少產縣每縣常在50只以下,計有19個縣。據此推算,大熊貓野生數量總計約有一千隻不到,圈養的數量約為100只。大熊貓的淨生殖率為1.06740002,種群增長緩慢。根據國家林業局2006年的調查,目前全國有野生大熊貓1596只,圈養數量161只。大熊貓是熊科家族中最為珍稀,也是受到最大生存威脅的哺乳動物之一。20世紀八十年代調查統計的棲息地的面積約為13000平方公里。根據國家林業局2005年調查報告,現在已經確認將大熊貓秦嶺種群認定為大熊貓新亞種。秦嶺大熊貓和四川大熊貓在地域上已經分隔1.2萬年之久,外形上秦嶺大熊貓頭部較圓。根據2000-2001年開展的第三次大熊貓調查,秦嶺大熊貓的數量(不含1.5歲以下的幼體)有273只。在秦嶺山區,除黑白色大熊貓外,還發現過棕色、白色大熊貓。 天敵 儘管大熊貓與世無爭,但在它的棲息領域裡,還是有一些與它們為敵的動物,如金貓、豹、豺、狼、黃喉貂等,但是它們主要是襲擊大熊貓的幼仔和病弱年老者。 豺:主要襲擊少年大熊貓或病弱老年個體。捕獵絕招是爬上其脊背,先挖眼,後抓肛門將腸拉出,故稱“掏狗”; 金貓:常襲擊大熊貓幼仔。 保護級別 CITES:附錄I IUCN:瀕危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中國的國寶動物 大熊貓 大熊貓的食譜非常特殊,幾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區可以找到的各種竹子,大熊貓也偶爾食肉(通常是動物的屍體,有時也吃竹鼠)。大熊貓獨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當地人稱作“竹熊”。竹子缺乏營養,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營養,大熊貓逐步進化出了適應這一食譜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離活動,大熊貓每天取食的時間長達14個小時。一隻大熊貓每天進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體重的40%。大熊貓喜歡吃竹子最有營養、含纖維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莖,嫩芽,和竹筍。大熊貓棲息地通常有至少兩種竹子。當一種竹子開花死亡時(竹子每30~120年會週期性地開花死亡),大熊貓可以轉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棲息地破碎化的持續狀態增加了棲息地內只有一種竹子的可能,當這種竹子死亡時,這一地區的大熊貓便面臨飢餓的威脅。 編輯本段生存特徵 體態 大熊貓體型肥碩似熊,憨態可掬,但頭圓尾短。頭部和身體毛色絕大多數為黑白相間,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兩耳、四肢及肩胛部(橫過肩部相連成環帶)為黑色,其餘即頭頸部、軀幹和尾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其體長120~180cm;尾長10~20cm,白色;肩高一般為65~70cm;體重60~125kg。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背部毛粗而緻密,腹部毛細而長。 陝西秦嶺佛坪自然保護區共有四次發現白色大熊貓。據陝西人民出版社《當代陝西大事輯要(1948-1990)》725頁載,最早在秦嶺南坡佛坪自然保護區發現白色大熊貓的時間是1990年11月15日。那隻大熊貓體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從耳朵、肩胛到整個胸脯,均為白色,堪稱“寶中之寶”。此後在1991年、1992年又相繼發現了兩隻。最後一次是在幾年前。 還有一種是棕色大熊貓,也是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發現的。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陝西佛坪自然保護區內佛坪縣嶽壩鄉大古坪村村民呂國友在海拔大約為1200米的懸馬溝竹林深處 大熊貓在玩耍 的河灘發現一隻棕白色相間的患病大熊貓,身體極度衰弱,後來經過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和各個方面的協力搶救,才轉危為安,病癒以後寄養在西安動物園,取名“丹丹”,當時年齡為13歲,體重60多千克。這是世界上科學界首次發現體毛為棕色的大熊貓,此後於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護區內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別觀察到棕色大熊貓的2只成體和1只幼仔。這種熊貓兩耳、眼圈、睫毛、吻頭、肩胛及四肢的毛均為棕色。北京大學大熊貓專家稱其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貓”。 無論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確為世界罕見。它們的發現,打破了熊貓研究史上“單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間)的說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 這樣,目前已知的大熊貓的毛色共有三種: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陝西秦嶺的大熊貓因頭部更圓而更像貓,被譽為國寶中的“美人”。 習性 大熊貓棲息於長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為東南季風的迎風面,氣候溫涼潮溼,其溼度常在80°以上,故它們是一種喜溼性動物。它們活動的區域多在坳溝、山腹窪地、河谷階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緩坡地形。這些地方土質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長良好,構成為一個氣溫相對較為穩定、隱蔽條件良好、食物資源和水源都很豐富的優良食物基地。居住於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生活環境溼度很大,溫差也比較大。 除發情期外,常過著獨棲生活,晝夜兼行。巢域面積為3.9~6.4平方千米不定,個體之間巢域有重疊現象,雄體的巢域略大於雌體。雌體大多數時間僅活動於30~40公頃的巢域內,雌體間的巢域不重疊。食物主要是高山、亞高山上的50種竹類,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動物屍體。日食量很大,每天還到泉水或溪流飲水。 熊貓趣聞:近幾年,科學家的野外隱藏攝像機發現,雄性野生熊貓在樹上留下氣息記號時,會抬起一條後腿,像公狗一樣,然後把尿往樹的高處撒去。尿撒得越高,雄性熊貓的社會地位也就越高。 熊貓常識: 1.大熊貓冬眠嗎? 不冬眠。 2.大熊貓怕冷還是怕熱? 大熊貓懼酷熱,不畏寒冷。 3.大熊貓會爬樹嗎? 會,它們是爬樹高手。 4.大熊貓會游泳嗎? 大熊貓能涉水,會游泳。 5.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如何? 大熊貓的聽覺和嗅覺很靈敏。 6.大熊貓的視覺怎麼樣? 大熊貓長期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它們是天生的近視眼,視力差。 7.大熊貓吃肉嗎? 大熊貓的祖先是食肉動物,至今它們仍然保留著祖先的一些特性。在有條件的時候,它們仍然要吃肉。 百歲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