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春秋網
-
2 # 問蒼茫大地A誰主沉浮6
這與他的親臨其境的感受和所見所聞有關,安祿山之亂讓他恍然大悟,以皇帝為代表的皇宮貴族竟然如此不堪一擊,究其原因還是貪圖享樂,不求進取,置國家安危與不顧。這一切可能喚起了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於是一改以往的流氓頹廢,發奮圖強。加上出身名門和以後的豐富經歷,讓他最終成為了著名田園詩人。
-
3 # 萬卷縱橫眼欲枯
從無賴到清官:“浪子回頭”的大詩人
中唐詩人韋應物是長安人,出生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叫韋挺,在武則天時曾擔任過宰相。
少年時期的韋應物,像許多官二代一樣,是一個飛揚跋扈的惡少。憑藉家世,只有十五歲的韋應物成為了唐玄宗的內廷侍衛,得以出入宮闈,扈從遊幸。他和其他侍衛一起,在長安城裡橫行霸道,惹是生非,搞得老百姓看見他們就躲得遠遠的。玄宗的聲色犬馬,上行下效之下,也使得他們更加驕奢淫逸。後來,韋應物回憶這段生活,在《燕李錄事》一詩裡寫道:“與君十五侍皇闈,曉拂爐煙上赤墀。花開漢苑經過處,雪下驪山沐浴時。”
但好日子很快就到頭了。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逼近了長安。玄宗皇帝倉皇奔逃,連許多後宮嬪妃、王公大臣都來不及帶走,更何況是韋應物他們這班小侍衛,他們只能作鳥獸散,各奔生路。
叛軍進城後,從不知生活艱難的韋應物失去了一切依靠,流落街頭。為了吃飽肚子,他四處遊竄,不知不覺又來到了當初陪伴皇帝經常來的華清池。過去燈紅酒綠,富貴繁華的帝王園囿,如今卻是荒草遍野,溫泉冷寂,山石清寒。幸虧遇見了一個朋友,招待了他一頓酒飯。韋應物感慨萬分,寫下了一首《溫泉行》,其中有這樣幾句:“一朝鑄鼎降龍馭,小臣髯絕不得去。今來蕭瑟萬井空,唯見蒼山起煙霧。可憐蹭蹬失風波,仰天大叫無奈何。弊裘羸馬凍欲死,賴遇主人杯酒多。”
昔日的驕橫侍衛,如今成了喪家之犬。艱難痛苦讓韋應物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他下定決心,要告別過去的浮浪奢侈,重新做人。
後來,一個姓楊的世交長輩收留了他。韋應物彷彿變了一個人,他一改過去的生活習慣,少食寡慾起來,常常“焚香掃地而坐”,並且立下志向,開始刻苦讀書。
浪子回頭金不換,韋應物的辛苦沒有白費。從代宗廣德年間開始,他重又走上仕途,從縣令開始,一直做到了滁州、江州、蘇州刺史,也曾在朝中擔任過太僕少卿兼御史中丞,直到德宗貞元七年 (791年)退職。過去的無賴少年,成了地方大員、朝廷顯宦。
在將近三十年間,韋應物大部分時間在江州、蘇州一帶作地方官吏,所以世稱他為韋江州或韋蘇州。
這時期的韋應物,為人樸實淡泊,為官廉潔自守、勤政愛民。他心懷百姓疾苦,並時時反躬自省,為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而自責。他在《寄李儋元錫》一詩裡寫道: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蘇州刺史任滿之後,韋應物沒有得到新的任命,他為官清廉,家裡竟然一貧如洗,沒有路費回京城候選,只能寄住在蘇州的無定寺。在貧病之中,他不久就客死異鄉。
韋應物是中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後人常常以“王孟韋柳”並稱。他的山水詩簡約優雅、清新自然,而又饒有趣味,代表作就是那首《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滁州山水優美,韋應物在這裡做刺史的時候,有了空閒,就會徜徉在滁州的西澗。這裡景緻幽靜,使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詩意和禪境。澗邊的幽草,樹上的黃鸝,夜雨後湧動的春潮是那樣的美妙,而“野渡無人舟自橫”,卻又是何等的從容淡定。
-
4 # 有書共讀
初識中唐詩人韋應物,是源於他的那首詩《滁州西澗》。
其中那句“野渡無人舟自橫”,不僅描繪了一種幽靜、曠遠的意象,更代表了一種淡泊寧靜的心境,頗有禪意的感覺。於是,一下子由一首詩喜歡上了一個人。
其實,韋應物小時候並不讓人省心。他出生於官宦世家,家世顯赫,作為一名高幹子弟,從小被嬌縱慣了。
他雖然聰明,卻不愛讀書,整天和一群小混混一起,玩樂、鬧事。
十足的小霸王一枚。
家人拿他沒辦法,於是在他15歲時就將他送進皇宮,成了皇帝身邊的一名侍衛。
原本指望著在皇帝身邊能有所約束,奈何唐玄宗本身就是個只知沉溺於聲色犬馬的昏君。“上樑不正下樑歪”,侍衛們耳濡目染,也是個個飛揚跋扈,惹是生非。
而韋應物更是做過不少壞事:橫行街道鄉里,窩藏亡命之徒;白天公然賭博,晚上甚至做出強姦鄰居婦女之惡行。
因為忌憚於他的身份地位,衙役也不敢抓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揚長而去。
也許是因為年少吧,總之,日子過得極其荒唐,而他自己卻絲毫不覺得,反而頗感得意。
然而,似乎是一夜之間,他的好日子忽然就結束了。安祿山叛亂,大軍逼近京城,唐玄宗倉皇逃路,根本不可能顧及這小小的侍衛。
作為名門望族,韋家也被叛軍洗劫一空。於是,韋應物惶惶然如喪家之犬,流落於京城的街頭。昔日的耀武揚威一下子失去了資本,不得不夾緊尾巴做人。
巨大的落差,將他一下子從雲端拉到谷底,被狠狠地摔疼了。困頓之極,甚至連飯都吃不上。
說到這兒,各位一定很好奇,那紈絝子弟韋應物已經落魄至極了,他又是如何從“流氓”逆襲成為大詩人的呢?
有書君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因為磨難,讓他明白了榮華富貴如浮雲。
那天,他漫無目的地來到華清池。看到昔日燈紅酒綠、富貴繁華的溫柔鄉,如今卻成了野草瀰漫、山石嶙峋的荒涼之地,內心不由得感慨萬千。
昔日當侍衛時定製的裘皮大衣已經破舊不堪,難以遮擋住陣陣寒氣。而伴他出行的曾經的高頭大馬,更是羸弱不堪,步履蹣跚。幸虧碰上了一個好心人,給了他一杯酒,聊以驅寒。
在這樣的境遇面前,他的內心波瀾起伏,並深刻地意識到:盛極一時的大唐王朝都可以在一瞬間凋敝零落,連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都有身不由己的時刻。
我一個小小的侍衛,更是卑微如螻蟻。只是可笑我過去怎麼就那樣飛揚跋扈,盛氣凌人呢?
2.因為落魄,讓他意識到靠人不如靠己。
痛定思痛,他終於沉下心來,深度思考人生。
他意識到,靠山山會倒,靠人人會跑,要想依靠外在的力量,過不勞而獲的生活,是多麼幼稚可笑。
回首荒唐不堪的過往,他不由得感到汗顏。為曾經犯下的過錯,為浪擲的青春,深深地後悔。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是我們處在什麼位置,而在於我們朝著什麼方向出發。只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也只有努力,才能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
3.因為知恥而後勇,讓他走上了努力學習,學做好人的道路。
知恥而後勇,讓他立誓要奮發向上,潛心於學。他希望透過讀書,用知識的力量來武裝自己,與過去的自我揮手告別。
產生了這種強烈的願望後,他有幸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父輩世交楊開府收留了他,並送他去國子學讀書。
於是,大齡青年韋應物終於進了學堂,老老實實的做起了學生。這一回,他真的是脫胎換骨,由內而外發生了蛻變。
經歷過苦難的磨鍊,浪子回頭的韋應物,格外珍惜求學的時光。他不再有物質上的慾望,吃得很簡單,穿的更不講究。但居住的地方,卻一定要焚香掃地而坐,他覺得,如此才能讓心靈更加安寧。
經過系統的學習,他在學業上突飛猛進,收穫頗豐。後來,他終於憑藉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不斷的上升。他的詩作,也噴薄而出。
他從縣令做起,最終成為封疆大員、朝廷顯宦。經歷過國家和個人的巨大變故後,韋應物早已褪卻了昔日的驕縱與奢華。他勤政愛民,淡泊質樸。並以自己的一支筆,為黎民百姓代言。
要不是因為安史之亂,韋應物的一生,也許只不過是由小混混轉為大混混的過程,而世人也無以得見他那清新淡雅、富有禪意的詩作了。
這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啊。看來,苦難並非全是壞事,有時候,它也能給人帶來不可思議的力量。
-
5 # 朝歌瀾生
提到韋應物,可能朋友們更多想到的就是《滁州西澗》這首詩,而關於他本人的經歷,可比清新秀麗的詩篇重口味複雜多了。
韋應物家世顯赫,但名門的優越生活並沒有給他好的修養,雖天資聰穎卻不學無術,15歲時被家人送進宮做了唐玄宗的貼身侍衛,這個身份,讓他更飛揚跋扈了。白天遊手好閒跟狐朋狗友混在一起,晚上甚至強佔民女,活脫脫一個流氓。然而懼於他的家世身份,被欺凌的 人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然而,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韋應物的為非作歹的日子最終也跟著結束了。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沒能跟著唐玄宗一起出逃,失去了主子的庇護,他一朝失勢,淪落為一條喪家之犬。生活的巨大落差,讓韋應物一時間難以接受,但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是經歷過大富大貴生活的他,又怎麼甘心就此了卻殘生呢?於是乎,一場浪子的逆襲生涯開始了!
反思過自己之前的人生,過得還真是混蛋 。過了幾十年,自己居然還是個文盲。於是這 哥摒棄了之前交結的狐朋狗友,走上了讀書學習的道路。加上老天給的好腦子,很快就學有所成。他的才學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然後出仕,做了地方官,體恤百姓,關心民生,成了合格的父母官。然而這並不足以 讓他名垂青史,真正使他出色的,是詩歌。
韋應物後來的歲月裡,創作了大量詩歌。詩歌中體現的多為他對人生、友情、自然的感悟。詩歌語言清麗淡雅,閒適動人。下面僅舉例供諸君欣賞:
《簡盧陟》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
6 # 溫讀
韋應物出身於世家大族,曾祖父做過武則天時期的宰相,而自己則是個富二代,一個十足的紈絝子弟。
十五歲的時候就擔任唐玄宗的貼身侍衛,可能是因為自己年少無知,也可能是因為從小家庭富庶的原因又受皇恩的關係,韋應物從年少的時候就開始橫行鄉里。這在他的詩作中記載“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每天遊手好閒,結交了很多的狐朋狗友,白天就和狐朋狗友玩遊戲,到了晚上就到處調戲良家婦女,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畢竟自己家裡有錢有勢,如果天下太平的話,他可能就這樣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地過完一生了。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也可以說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韋應物橫行霸道的日子開始成為過去式,安史之亂爆發了,隨著安祿山的起兵造反,繁榮的大唐王朝開始由盛轉衰,唐玄宗還對安祿山十分相信,認為他不會造反,玄宗晚年昏庸無道,加上用人錯誤,很快長安失陷,唐玄宗倉皇出逃,可是唐玄宗逃走的時候沒有帶上他這個貼身侍衛,馬嵬兵變,唐玄宗的皇帝生活走到了盡頭,韋應物也就失去了靠山,“武皇昇仙去,憔悴被人欺”,皇帝昇天,自己也虎落平陽,處處受到欺凌,以往、盛氣凌人,欺凌霸市的韋應物,很快就從天上跌落到了谷底。雖然祖輩父輩都是有才有財,有權有勢的人,但是到了他這一輩,成了大字不識一個·,還家道中落的人,這一前一後,差距太大。從小沒有受過苦難的韋應物一時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但是他的生活不能隨著自己家道中落而墮落下去,自己要儘快變得強大起來,生活還要繼續,雖然自己大字不識幾個,但是可以學習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奮發圖強,他開始學習,慢慢走向仕途,將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全部刪掉,開始自己新的人生。
但是科考畢竟沒有那麼容易,有的人終其一生也不一定能夠考得上,韋應物也沒有例外,但是他的文學才能被朝廷所注意,從那個時候一直到五十五歲去世一直在朝廷擔任著職務,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以前橫行霸道魚肉鄉里的韋應物,當上父母官之後卻處處為百姓著想,憂國憂民,兩袖清風。
另外,除了自己的命運改變,他還從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變成了盛唐時期的一個著名的詩人,另外也是因為他的詩歌,讓朝廷得以看到他身上的發光點。我們小時候肯本里的《滁州西澗》,他的詩歌白居易曾評價道“高雅閒談,自成一家之體”,可見韋應物的詩歌創作成就也是非常高的。另外他能很好的繼承陶淵明的詩歌風格,並能創作出自己的特色,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性詩人。
韋應物的一生是非常精彩的一生,從一個飛揚跋扈的紈絝子弟,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因為家庭的鉅變,轉而發奮圖強,成為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並能自成一家,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
7 # 一往文學
白居易《與元九書》提到韋應物曾言:"韋蘇州歌行,才麗之外,頗近興諷;其五言詩,又高雅閒淡,自成一家之體,今之秉筆者誰能及之?"韋應物以山水田園詩最為有名,這些作品具有高雅明淨、澄淡精緻的韻調,承襲了謝靈運的清新、陶淵明的自然,以及王維的空靈、孟浩然的沖淡,同時又自有高遠韻調,因此能夠在大曆。貞元詩壇自成一家。
然而,韋應物的絕大多數作品卻是創作於安史之亂後的代宗。德宗時期,在此之前的韋應物,非但與"詩人"這一身份無半分關聯,並且還是個恃寵而驕的輕狂少年,這在他日後所作的《逢楊開府》中可見一斑,他這篇帶有自傳性質的詩中寫道:"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驪山風雪夜,長楊羽獵時。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出生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的韋應物在十五歲時以顯赫家世進入宮廷,成為玄宗的近侍,倚仗名門望族的身世和宮廷侍衛的身份,韋應物度過了橫行坊間、頑劣放浪的少年時代。難以想象,正是這樣一個任俠負氣的少年,歷經安史之亂後竟能夠逐步成為唐代詩壇獨樹一幟的名家,與王維、孟浩然以及後世的柳宗元並稱為"王孟韋柳"
武皇昇仙去——盛唐餘韻,興衰變遷的現實關懷馬嵬之變後不久太子李亨自行登基,玄宗被尊為太上皇,開天盛世的盛唐氣象就此落幕。對於成長於開天盛世的韋應物而言,安史之亂的戰火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宮廷侍衛的生活經歷使他曾經親眼目睹了盛唐的繁華,如今又目送了它的消亡,這使得韋應物清雅閒淡的詩歌中不時會顯現出昂揚壯大的盛唐餘韻。即使已至中唐時期的大曆十三年(778年),在《寄暢當》中仍有:"丈夫當為國,破敵如摧山。何必事州府,坐使鬢毛斑。"這種剛健明朗的餘韻持續影響著韋應物的詩歌風貌。
這場浩劫帶給韋應物的除了對繁華的念念不忘,更為重要的是的他動盪離亂中所親歷的蒼生離亂與民間疾苦。這場動盪中,即便是韋氏這樣的名門望族也未能倖免於難,作為貴族少年的韋應物在這一時期近距離地接觸到社會底層群體的生活,使得他日後的創作中出現許多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即使取得功名後,也時常會生髮出作為官吏的自我反省,如《觀田家》:"倉稟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以及《寄李儋元錫》中的:"身多疾病思田裡,邑有流亡愧俸錢。"此間對於底層人民的同情與觀照,與戰亂中所見普通百姓的遭遇不無關係。這種對於民生疾苦的關切,在其後宦仕生涯中針砭時弊的內容也有著重要的啟發意義。
把筆學題詩——讀書求仕,棄武從文的身份轉變韋應物現今可見是詩歌作品皆作於安史之亂後,可以說,安史之亂稱得上是韋應物詩歌創作的開端。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倉皇出逃,作為宮廷侍衛的韋應物流落失職。曾幾何時,韋應物還是個不屑於透過讀書考取功名的輕狂少年,他也一度"少年遊太學,負氣蔑諸生"(《贈舊識》)。戰後的滿目瘡痍使他從盛唐大夢中驚醒,決定折節讀書,這一舉動不僅開啟了韋應物的詩歌創作,也促使他的性情、心態發生一系列轉變。
一方面,決定透過科舉求仕體現了社會動亂之下一個輕狂少年的覺醒,從玩世不恭向憂國憂民的轉變。在他創作的第一首詩歌《驪山行》有"干戈一起文武乖,歡娛已極人事變。"動盪的時局使他失去了盛唐時期得以頑劣放蕩的依憑,激發起他對於社會現實的反思與批判,他在《鳶奪巢》、《金谷園》、《長安道》等作品中,以傳統文人的濟世思想針砭時弊,對統治者的奢靡腐朽進行批判,體現出文士對於國勢衰微的關切,
另一方面,戰亂爆發,韋應物舉家離開戰火紛飛的長安城,前往寶義寺避難。青燈古佛的寺院生活使得韋應物狂放心性得以收斂,心境趨於清心寡慾,李肇的《唐國史補》有:"韋應物立高潔,鮮食寡慾,所坐焚香掃地而坐。"這一時期與佛教的結緣,對於他日後仕途蹭蹬後透過靜默參禪的方式釋放痛苦有著重要影響,也成為他山水田園詩中的清遠韻調的淵源所在。
養病絕囂塵——宦海無常,官場失意的放歸自然政局的動盪昭示著唐王朝歷經安史之亂後不可挽回的衰敗,也令求仕報國的韋應物在腐朽的官場一次次遭受打擊,最終放歸自然,也成就了他最為後世稱道的山水田園詩。
戰亂結束後韋應物擔任洛陽丞,他為官正直,卻因秉公執法而被誣陷,不得已棄官而去。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已在他逐漸看清官場險惡的過程中被消磨殆盡,現實的破敗,使得他陷入深深的絕望,正如《溫泉行》中:"可憐蹭蹬失風波,仰天大叫無奈何"所表現出的無奈與悲哀
此後雖幾度入仕,但對時局的失望已經使韋應物的心境已然超越了生不逢時的痛苦,轉而趨向於消極避世的淡漠與超脫痛苦的高遠。人生理想的失落使他更多地著眼於自身的日常生活,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妻子去世、身患疾病等接踵而至,韋應物最終轉而以佛道思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在嚮往隱逸中消解現實的困境。在他最為有名的《滁州西澗》中,以簡潔的筆墨勾勒出清冷的意象與寥落的詩境,宦海浮沉如雨後湍急的潮水,而自己則願如孤舟遠離喧囂,以孤寂清冷的隱居生活自適。這種清雅閒淡所蘊含著的避世傾向,開啟了由盛唐清新高遠轉向中唐冷漠孤寂詩歌風貌的先聲,盛唐時期積極用世的身在江湖心存魏闕,在韋應物這裡一步步轉變為真切的歸隱山林的消極心態。
安史之亂對於韋應物所處的時代狀況和他自身的生活軌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過著輕狂浪子式生活的他立志讀書,轉變為憂國憂民的文士,浩劫之後的王朝又使得韋應物逐步淡出政治,在消解痛苦的過程中成為上承盛唐下啟中唐的重要詩人。
回覆列表
韋應物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韋鑾是唐代的知名畫家,善畫花鳥、山水、松石,官職為“宣州司法參軍”,縣處級幹部。韋應物從十五歲就在中央混,給唐玄宗李隆基當近侍。因為條件的優越,韋應物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流氓”,“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韋應物後來曾寫詩回憶這一段歷史,“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韋應物把自己的“無賴”行為歸結為“恃恩私”上,父親營造的家庭條件優越和皇帝對他的寵幸,是他成為“無賴”的主要原因。韋應物做過什麼“無賴”的事呢?“身作裡中橫,家藏亡命兒”,裡中是街坊鄰里的意思,橫是橫行霸道的意思,韋應物在街坊鄰里橫行霸道,而且到了家裡私藏朝廷欽犯的地步。“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樗蒲是古代一種賭博遊戲,竊是竊取,強姦的意思,韋應物白天去賭場混,晚上去姦汙鄰居的女子;“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韋應物犯下如此大罪,但因為他家的權勢與他的無賴霸道,就連官府也不敢逮捕他。說明韋應物並非小混混,而是大流氓了。“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痴。”,韋應物年輕時,雖然在太學學習,但卻一字不識,是個文盲,每天只知飲酒作樂。
但安史之亂,結束了韋應物的“流氓”歷史,玄宗西逃,給了韋應物沉重的打擊,他失去了原來的權勢,任人欺凌。此時韋應物方才醒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洗心革面,開始學習。終過發奮學習,韋應物由“流氓”成為中唐著名的大詩人,並當上了蘇州刺史。唐朝時發現的石鼓文,也因為韋應物說其象“石鼓”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