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常用了

    明武宗這樣一位很有軍事天賦的皇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組,如果朱厚照再經過幾次大戰,完全掌握了軍權,徹底把那些掌控軍權的文官集團排除去,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堪比漢武,明太祖的皇帝,因為在他那個環境下,中興大明無異於比白手起家更難。

    在朱厚照登基的時候,皇帝軍權旁落,朝堂雖然內鬥不象後期那麼嚴重,但是總的來說政權還是被文官集團們壟斷,皇帝插不了手,還得每天陪他們演戲。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朱厚照另闢蹊徑的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既然我在文官的領域上面搞不過那些文官集團,那為什麼不去別的領悟呢,就是去那些文官們不擅長的領域裡面,另外再開闢一個天地出來。而這個領域就是軍事領域。在軍事方面,自古以來文官們就不是特別擅長,雖然也有不少的文官在軍上面造詣也不錯,但這並畢竟是少數,至少在朱厚照那個時代只有零零星星那麼幾個人。所以朱厚照選擇的這個領域恰好是最好的一種掀了桌子別人還不會敢發怒的一種方式。

    但傳統說法認為是孩子氣的胡鬧,他還未到達江西,寧王已被王陽明擒獲。

    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卻稱這一戰取勝,但群臣拒絕慶賀,也不承認他的功勞。

    其實兩種說法都是確有其事的,只不過兩種說法都是各取所需罷了。

    事情的全部簡要經過是這樣的:寧王造反,王陽明於西元1519年平定寧王之亂,但是明“武”宗又胡鬧地放了寧王,自己帶兵再把寧王抓回來。因此,寧王之亂的確是被王陽明平定的,而“朱壽”的“功績”不可能被承認。

    寧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擁有以南昌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的廣大領地,亦自誇有七萬軍隊的富強。第五代寧王時,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於異常淫樂、荒廢國政之際,因而起了篡奪的野心,與官邸的奸臣們互通,立下種種陰謀,最後終於舉兵衝向南京,準備以實力奪取天下。 察知其叛亂計劃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軍,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寧王為了不讓根據地被奪,慌忙率軍返回。王守仁一開始就等這麼一著,就這樣敵我合計共十四萬的大軍在鄱陽湖畔展開了衝突。鄱陽湖乃是大於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廣闊淡水湖,兩軍就在水上、陸上死鬥。官軍的將軍伍文定本想對敵使用火攻,然而卻因風向急變,火焰竟然燒著了自己的鬍髭,讓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王守仁的作戰指揮還是一一中的,在死鬥第三日將寧王完全逼至絕地,其所乘的軍船亦為火焰和煙霧所包圍。

    由於王守仁的關係,救了明帝國,然而腐敗背德的朝廷卻無視於他的功績。正德皇帝周邊的奸臣將俘虜的寧王先釋放後再把他捉回,欲將平定叛亂的功績攬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則冷靜對應,勉於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

    史實當然要承認王陽明的功績,因此主要說了前半部分的故事。黃仁宇先生可能是為了“大歷史”論述的需要,故而擇取了後半部分的故事。

    明武宗親為指揮佈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之役,成為明... 沒有來進犯過明朝.事實的真相我們可能不得而知了,但是從戰略上,正德的這次出動完成.

    化名“朱壽”,年號正德,是一位以行為荒唐越軌著稱的皇帝。明朝共有16個皇帝:太祖朱... 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

    是王守仁,字陽明。推薦你看看明朝那些事兒 歷史上少數幾個立身、立功、立德、立言... 此外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會,被譽為秦漢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

    正德皇帝朱厚照喜動厭靜,喜歡弄兵,自幼習武,身體強壯,且有較強的軍事才能,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應州大敗小王子。

    取得應州大捷。在此一役中,從未上過戰場的朱厚照卻表現出驚人的軍事天賦,。,正德十六年,他的人生走到了盡頭。 這的確是位複雜的皇帝,

    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

    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做為明朝第十位皇帝一一正德皇帝朱厚照,其諡號為"武"稱明武宗確實名不符合實際。

    他和歷史上的梁武帝、晉武帝、漢武帝不同,他的武來自於即位十六年間荒誕、嬉戲、打鬧,若稱明嬉宗倒挺合適。

    他做為明孝宗的獨子屬自然上位。縱觀在16年的皇位上似乎未發現他為國家興、百姓安做過什麼。而做為歷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是出了名的。

    他封自已為鎮國大將軍朱壽,並鑄一印璽,代行皇帝之寶,下詔書至省府各地。弄得地方官員莫名其妙,這個朱壽之誰?

    為避人耳目,離京北很遠的地方置"豹房"、"椒房",供其展示武力、逞強及淫樂。這還不算,常帶一干人等出宮,遊蕩到誰家誰倒黴。吃喝玩個夠,還要人家良家女子來作陪。

    終招致朝臣反對和太后限制,不準輕易岀宮,這使朱厚照非常懊惱。他或許有一股蠻力,但論起行軍佈陣,實力強不過一個將軍。只因他是皇帝,沒有敢與他比而己。

    一日湊報,寧王謀反,可抓住了機會,親率大軍南去平叛。行至半路,傳來快報:寧王已被擒。這使朱厚照十分掃興。但難得岀來,還要玩得盡興而歸。他把寧王象貓對老鼠那樣戲弄個夠,才率師北歸。

    渡河時他意外落水,從此受驚嚇染病不起,半年後一命歸西。他沒子嗣,繼任者是他的堂兄弟一一嘉靖皇帝。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很奇葩,有一門心思做木匠活的;有駕鷹、獵犬鬥蛐蛐的……而這位嘉靖帝當了很長時期皇帝似乎只做了兩件事:

    1,練丹、修仙要成神仙。

    2,為爭父親皇帝名份與群臣鬥了幾十年。

  • 3 # 小院之觀

    明武宗很可能是明朝被黑得最慘的一個皇帝。

    他是明朝最後一位御駕親征的皇帝。

    朱厚照在位十六年,他的最大愛好,就是軍事,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頂級的軍事發燒友。

    發燒到什麼程度呢,可以放著皇帝不當,將自己封為威武大將軍,跑到邊關重鎮宣府去上班,甚至連名字都給改成了“朱壽”,這種近似胡鬧的舉動惹得一眾文官們大搖其頭,所以《明史》裡批評他:“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

    這只是表面現象,背後的朱厚照,可不像看起來這麼簡單。

    武宗一朝,政治上用人得當,內閣人選先是著名的三老李東陽、劉健、謝遷,後又任用楊廷和、楊一清、費宏等人,這些人都是明朝歷史上數得著的名臣,武宗的眼光可稱毒辣,對他大黑特黑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

    有人說,武宗朝有個著名的宦官劉瑾,是四大權宦之一,重用這樣的奸宦,可見武宗的昏庸。

    說到底,明朝宦官的權力都依附於皇帝,再大的太監,只要皇帝一句話,不管你權勢多大,立馬拿下。比如劉瑾,只是武宗看似酒醉後的一句話,他就逃不掉被凌遲處死的結局,任你如何神通廣大,被誅只在彈指之間。再比如之後的九千歲魏忠賢,同樣如此。

    武宗在用人上能夠收放自如,這些頗具才幹的大臣治國有方,政治上的方向對了,經濟就得以發展,有錢了,才能搞軍事,這是個良性迴圈。

    那麼在軍事上,朱厚照到底表現如何呢?

    正德年間大的軍事行動,先後有平定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親征擊敗蒙古小王子以及應對國內的農民起義等。

    兩位王爺的造反,雷聲大雨點小。安化王朱寘鐇的叛亂甚至沒有出城,被兩位邊將楊英、仇鉞率領親兵就撲滅了。寧王朱宸濠叛亂規模較大,可惜他運氣不好,遇到了神一樣的人物——王守仁,這位文武全才還是哲學家的大佬輕輕鬆鬆就平定了寧王之亂,也從側面反應出武宗一朝較得民心,用人得當,軍事人才濟濟。

    至於農民起義,每朝每代每個皇帝任內幾乎都有,正德朝的起義,與其說是義軍,不如說是響馬土匪更為恰當,這些大大小小的起義,在明軍戰鬥力與開國初相比已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還是基本在當地就被撲滅,連出省都是奢望。

    爭議最大的還是應州之戰或稱應州大捷,那是正德十二年間發生的一場戰爭,正德年間,蒙古各部落在被稱為韃靼小王子的達延汗手上重新形成了統一的局面,重新不斷犯邊。

    為了消除邊患,武宗御駕親征,於應州與韃靼激戰。這場戰爭雙方兵力不相上下,都是五萬左右,韃靼的指揮官是號稱蒙古中興之主的擁有黃金家族血統的達延汗,也是曾經制造土木堡慘案的也先的曾外孫,其兵鋒不遜於瓦剌最強盛時期的也先。

    而兩軍的交戰方式並非是明軍守城韃靼軍攻城,而是城外的野戰。

    這場戰爭,在後世史官筆下成了一場鬧劇,雙方十來萬兵馬互毆五天五夜的戰果是: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這是《明實錄》的記載。

    即使是在現代作戰條件下,搞個十幾萬人的演習,五天五夜下來,也難保不出意外有人受傷犧牲,美軍這樣的軍事實力,打仗時還是出現不少意外傷亡事件。更別說在幾百年前的明朝,十幾萬人真刀真槍大打出手五天五夜,取得這樣的戰果,恐怕累也得活活累死幾個。

    然而作戰的後果是韃靼軍敗退,此後蒙古長期不敢犯邊,如果僅僅死傷幾十人,強如達延汗豈不是看到了明軍的軟肋,皇帝親征戰力尚且如此孱弱,又為何如此心虛不敢犯邊呢?史料的記載,可能當後人都是弱智吧。

    回到這場戰爭本身,自英宗土木之變後,明軍罕有在人數相等且互相擺開陣勢的野戰中擊敗蒙古軍,並且是出塞作戰,韃靼軍並非弱旅,由著名軍事家達延汗統帥,這本身就是一場值得載入史冊的勝利。

    而武宗親征,更需要極大勇氣,所冒風險巨大,他也是明朝最後一個御駕親征的皇帝。

    應州大捷,堪稱武宗一生最為高光的時刻。他在戰鬥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指揮得法,戰術正確,與官兵同仇敵愾,親自陷陣殺敵,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也遭遇險情“乘輿幾陷”,這一切,比其太爺爺英宗強上百倍,僅就這點來說,武宗的軍事能力就值得肯定。

    明武宗朱厚照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身上還有許多故事可說,僅從軍事能力上來看,要說軍事天才,他略為短暫的一生也沒有給他更多的證明機會,但如果說他具備較高的軍事才幹,這點應當沒有問題。

  • 4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16位帝王中最像“人”的一位,活的瀟灑,嬉笑怒罵,像個活生生的人一樣有血有肉。同時朱厚照也是被黑的比較慘的皇帝,荒淫、暴戾、無賴等等不好的詞彙都被加到他的身上,就連他最自豪的軍事能力也被人抹殺、嘲笑。那麼朱厚照這個特立獨行、聲名狼藉的帝王水平到底怎麼樣呢?

    在記載朱厚照生平的《武宗實錄》中可以說是問題多多,很多記載前後矛盾,因此想了解朱厚照的能力不如看看他的對手水平如何。朱厚照一生最輝煌的功績就是“應州大捷”,此戰朱厚照身臨前線統兵作戰,大敗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緩解了自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越來越嚴重的明朝北方邊患。

    先說說韃靼小王子是什麼人。韃靼小王子是《明史》中對他的稱呼,別真的認為他只是個“王子”,其真名叫孛兒只斤·巴圖孟克,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黃金家族的直系後代,被稱為蒙古的“中興之主”,因其功績被後人譽為達延汗。

    自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明朝大將藍玉統兵覆滅北元小朝廷之後,蒙古各部陷入了長時間的內戰。1487年,16歲的達延汗親政開始就南征北戰,擊潰瓦剌,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使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蒙古高原重新統一。1501年起,達延汗率軍不斷南侵明朝,十數年間大明北疆處處告急,明軍別說殺敵多少,只要能守住城池就是勝利,可見達延汗的厲害。

    1517年朱厚照瞞著朝堂百官,只帶著親信護衛巡視邊關,就是這個時候達延汗率五萬騎兵再次進犯明朝。十幾年來明朝邊軍將士已經被達延汗打怕了,只想著能守住大同等邊防重鎮就行,而初次領兵的朱厚照卻毫無懼色,指揮若定,命令長城一線守軍北上主動迎敵,與蒙古大軍野戰。朱厚照的命令不是胡鬧,而是有一整套的戰略,先是用少量部隊引誘敵軍主力來攻,然後不斷增兵削弱敵軍士氣,最後自己親率主力部隊與敵軍決戰,本來畏敵如虎的明軍一看皇帝和自己一起作戰,士氣大振,最終獲得勝利,史稱“應州大捷”。

    應州大捷是明朝中後期少有的,明軍和蒙古在兵力幾乎相等的情況下野戰,還能獲得勝利的戰鬥,甚至可以說放在朱元璋、朱棣時期都是一場大勝。初次統兵的朱厚照就能擊敗征戰沙場數十年的達延汗,可見朱厚照的能力是非常強大。

    而對於這次應州大捷,明朝的文官們是各種抹殺。在朱厚照得勝回朝後,百官就四處傳“應州之戰失敗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謊。”;而等到朱厚照死後,文官編纂《武宗實錄》的時候,這場十萬人參與的大戰只留下了寥寥數語“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還是在暗指朱厚照打了敗仗。明朝大臣們為了抹黑朱厚照真是不顧常識了,試問應州大捷要是假的,蒙古軍隊只陣亡十六人,此後幾十年蒙古軍隊又怎麼會“不敢深入明朝”?

    明朝的文臣們為什麼要抹黑明武宗朱厚照呢?首先朱厚照不符合文臣們心中的“明君”形象,只有讓朱厚照名聲臭大街,才能顯示文臣們的正確。明朝文臣心中的“明君”什麼樣?接受儒家“四書五經”的理念、深居紫禁城哪都不去、按照文臣們的主張去做事,說白了就是皇帝應該聽從臣子的擺佈和忽悠。

    而明武宗朱厚照喜好武事、愛行伍,對於四書五經不屑一顧;為人很有主見,做事果斷不受臣子左右;最重要的是朱厚照再次抬高了明朝武將的地位,嚴重損害了文官階層的利益。這樣的皇帝自然要大大的打壓,要不然此後的帝王有樣學樣,文官們日子就不好過了。

    其次朱厚照沒有子嗣,他死後繼位的是其堂弟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從嘉靖帝繼位後的“大禮議之爭”、朱厚照生母張太后淒涼而死等事件來看,嘉靖帝對於自己從朱厚照手中接過皇位是一點感激之情都沒有,朱厚照越聲名狼藉,就越顯得嘉靖接掌皇位正當合法。

    這樣一來嘉靖自然不會“為尊者諱”,為朱厚照說好話;而朝臣為了討好新君,自然要說朱厚照的壞話,用朱厚照的“荒唐無能”去襯托朱厚熜的“英明神武”。《武宗實錄》中的很多內容是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將很多別人做的壞事全賴到了朱厚照頭上。

    文人的筆桿子真的能抹殺一個人的功績,顛覆人的形象。其實回顧明朝歷史就能發現凡是很有主見、好武事的皇帝名聲都不好,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殺人狂魔”,開創永樂盛世的明成祖朱棣是窮兵黷武的武夫等等,而朱厚照比別的皇帝倒黴的地方是沒有後代,不會有人為他揚名。

    屁股決定腦袋,編寫史書的人因為立場不同必然會有所偏向,其中多少刪改、多少編造全看編寫者節操。因此想要了解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千萬別把某一本書的說法當成金科玉律,要多看多想,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瞭解,得出屬於你自己的看法。

  • 5 # 西府趙王爺

    在歷史上,能夠以“武”為諡號的皇帝,再差那都兩把刷子的!

    所謂“諡號”,是指古代帝王、后妃、諸侯等地位顯赫之人過世以後,後人根據當事者生前的生平事蹟,所給出的,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

    “諡號”的諡稱有褒有貶,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事者生前的功績品行。

    被後人諡為“武”號的帝王,必須具備威、強、睿、德,這四個條件中的其中之一,比如經天緯地三分天下的魏武帝曹孟德,開疆拓土運籌帷幄的漢武帝,諡號為“武”的帝王,一定是一位征戰四方殺伐果斷的“強君”。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明武宗荒淫無度、沉迷酒色,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有人說明武宗天資卓絕、治國有方、能征善戰,是一位英明神武的明君。

    但不管如何評價,這個“武”諡,足以說明其能力!

    當然,按道理說,明武宗不是“諡號”,而是廟號,並不依據諡法來定。但事實上,這個時候的廟號更像是秦漢時期的諡號。因為原本諡號一般就一個字,頂多兩個字,比如“文、武”;但是在唐朝以後,這個字就開始加了,朱厚照的諡號就是“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因為字多了,所以唐朝以後對於皇帝就稱廟號。因為那個時候,皇帝基本都有廟號,不像西漢,以朝也就四個皇帝有廟號;這就是為什麼早先是漢武帝、隋文帝;後來是宋仁宗、明武宗。

    而且那個時候,“諡號”隨便加!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

    所以,其實朱厚照這個“武”字廟號,在意思比他的“諡號”,更有蓋棺定論的作用。更符合古代“諡”的初衷!

    其實昏庸也好,英明也罷,瞭解明史的朋友會發現,明朝歷任皇帝都存在被歷史抹黑的問題,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在明朝的中後期,大官僚階級、宦官階級掌握的權力超過皇權階級,皇帝大都懶政。再加上清朝對於前朝歷史存在一定的事實歪曲,導致明朝皇帝多奇葩的現象出現。

    然而無論史官的竹筆將明武宗書寫的如何不堪,歷史都無法否定明武宗堪稱“奇蹟”的戰功。

    正德十二年十月,能征善戰的蒙古王子伯顏率數萬蒙古大軍,橫穿越科爾沁大草原,以虎狼奪食之勢猛攻應州,向來強硬的明武宗立即決定御駕親征。

    蒙古王子伯顏,得知明武宗御駕親征的訊息後十分吃驚!

    在蒙古人的心中,自明成祖、明宣宗之後,明朝的帝王中,善於征戰的君主非常少見。

    明武宗的父親孝宗執政期間,明朝一直都在受蒙古的欺負,明武宗自幼便埋下了征戰塞外,踏平蒙古的偉大理想。

    很顯然,明武宗的性格並不像他的父親孝宗那樣軟弱,在與蒙古大軍交戰期間,明武宗親自指揮排程明軍,並親臨戰場與眾將士一同搏殺,與蒙古大軍拼殺上百次,明軍兵將們從未見過如此驍勇的帝王,於是紛紛被其感染,浴血殺敵不慮生死,最終成功將蒙古王子擊退。

    這便是史上著名的“應州大捷”!

    有人說,“應州大捷”名不副實,因為傷亡不過數百,可見戰鬥並不激烈!

    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明實錄》

    這個說法我是很懷疑的,雙方近十萬人的大規模野戰,差不多持續了五天。這個傷亡,明顯不符合實際,這很可能是“假歷史”,再故意抹殺朱厚照的功績。

    要知道,此後15年,蒙古大軍未敢侵犯大明一寸土地,明武宗生生的將茹毛飲血的蒙古鐵騎打服了。如果僅僅死了16個人,就慫了十五年,不知道是蒙古人膽子小,還是朱厚照長得醜。

    明武宗雖然打敗了蒙古大軍,但運氣不好。誰能想到一向身體健壯、尚武好鬥的明武宗在一次遊玩時跌入水中,患上了肺炎,六個月之後便疾發而崩。

    明武宗的一生譭譽參半,他的確沉迷酒色,但同樣維護了大明的國土與尊嚴!

    他的確不理朝政,但卻輕鬆打壓權臣,使朝堂之上的各方勢力趨於平衡!

    他的確離經叛道,但神奇的是他卻能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整邊疆(威)、理稅務(睿)、滅權臣(強)、減民賦(德)、闊商道,明武宗在位僅僅十五年,卻成就了某些帝王一輩子都無法達到的高度。

    諡號“武”所要求的威、強、睿、德,朱厚照都做到了,雖然他一輩子只打過一場漂亮仗,但是人生本就如同匆匆流星,輝煌過、威武過,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明史》

  • 6 # 經常用了

    明武宗這樣一位很有軍事天賦的皇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組,如果朱厚照再經過幾次大戰,完全掌握了軍權,徹底把那些掌控軍權的文官集團排除去,我想他一定是一位堪比漢武,明太祖的皇帝,因為在他那個環境下,中興大明無異於比白手起家更難。

    在朱厚照登基的時候,皇帝軍權旁落,朝堂雖然內鬥不象後期那麼嚴重,但是總的來說政權還是被文官集團們壟斷,皇帝插不了手,還得每天陪他們演戲。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聰明的朱厚照另闢蹊徑的想到了一個方法,就是既然我在文官的領域上面搞不過那些文官集團,那為什麼不去別的領悟呢,就是去那些文官們不擅長的領域裡面,另外再開闢一個天地出來。而這個領域就是軍事領域。在軍事方面,自古以來文官們就不是特別擅長,雖然也有不少的文官在軍上面造詣也不錯,但這並畢竟是少數,至少在朱厚照那個時代只有零零星星那麼幾個人。所以朱厚照選擇的這個領域恰好是最好的一種掀了桌子別人還不會敢發怒的一種方式。

    但傳統說法認為是孩子氣的胡鬧,他還未到達江西,寧王已被王陽明擒獲。

    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中卻稱這一戰取勝,但群臣拒絕慶賀,也不承認他的功勞。

    其實兩種說法都是確有其事的,只不過兩種說法都是各取所需罷了。

    事情的全部簡要經過是這樣的:寧王造反,王陽明於西元1519年平定寧王之亂,但是明“武”宗又胡鬧地放了寧王,自己帶兵再把寧王抓回來。因此,寧王之亂的確是被王陽明平定的,而“朱壽”的“功績”不可能被承認。

    寧王家乃是明朝有力的皇族,擁有以南昌為中心的長江中游的廣大領地,亦自誇有七萬軍隊的富強。第五代寧王時,正值武宗正德皇帝沉溺於異常淫樂、荒廢國政之際,因而起了篡奪的野心,與官邸的奸臣們互通,立下種種陰謀,最後終於舉兵衝向南京,準備以實力奪取天下。 察知其叛亂計劃的王守仁,召集了附近的官軍,直指南昌城。得知此事的寧王為了不讓根據地被奪,慌忙率軍返回。王守仁一開始就等這麼一著,就這樣敵我合計共十四萬的大軍在鄱陽湖畔展開了衝突。鄱陽湖乃是大於日本最大的琵琶湖六倍的廣闊淡水湖,兩軍就在水上、陸上死鬥。官軍的將軍伍文定本想對敵使用火攻,然而卻因風向急變,火焰竟然燒著了自己的鬍髭,讓人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中,王守仁的作戰指揮還是一一中的,在死鬥第三日將寧王完全逼至絕地,其所乘的軍船亦為火焰和煙霧所包圍。

    由於王守仁的關係,救了明帝國,然而腐敗背德的朝廷卻無視於他的功績。正德皇帝周邊的奸臣將俘虜的寧王先釋放後再把他捉回,欲將平定叛亂的功績攬在自己身上,而王守仁則冷靜對應,勉於真理的追究,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學說。

    史實當然要承認王陽明的功績,因此主要說了前半部分的故事。黃仁宇先生可能是為了“大歷史”論述的需要,故而擇取了後半部分的故事。

    明武宗親為指揮佈置,戰術正確,指揮得法,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之役,成為明... 沒有來進犯過明朝.事實的真相我們可能不得而知了,但是從戰略上,正德的這次出動完成.

    化名“朱壽”,年號正德,是一位以行為荒唐越軌著稱的皇帝。明朝共有16個皇帝:太祖朱... 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

    是王守仁,字陽明。推薦你看看明朝那些事兒 歷史上少數幾個立身、立功、立德、立言... 此外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三教九流無所不會,被譽為秦漢以來最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

    正德皇帝朱厚照喜動厭靜,喜歡弄兵,自幼習武,身體強壯,且有較強的軍事才能,彈指之間誅劉瑾,平安化王、寧王之叛,應州大敗小王子。

    取得應州大捷。在此一役中,從未上過戰場的朱厚照卻表現出驚人的軍事天賦,。,正德十六年,他的人生走到了盡頭。 這的確是位複雜的皇帝,

    你也多半聽過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麼的“荒唐”。可是明朝的每一個皇帝,卻沒有一個是軟骨頭的。你看如崇禎皇帝天子殉國,你看如正統被俘卻決不求饒,你看如隆武戰死沙場.。

    大封王室,20多個兒子均封為親王,分駐各地,惠帝登基後,進行削藩,以統一軍事,惹惱諸王..。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長子。好逸樂,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

  • 7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做為明朝第十位皇帝一一正德皇帝朱厚照,其諡號為"武"稱明武宗確實名不符合實際。

    他和歷史上的梁武帝、晉武帝、漢武帝不同,他的武來自於即位十六年間荒誕、嬉戲、打鬧,若稱明嬉宗倒挺合適。

    他做為明孝宗的獨子屬自然上位。縱觀在16年的皇位上似乎未發現他為國家興、百姓安做過什麼。而做為歷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是出了名的。

    他封自已為鎮國大將軍朱壽,並鑄一印璽,代行皇帝之寶,下詔書至省府各地。弄得地方官員莫名其妙,這個朱壽之誰?

    為避人耳目,離京北很遠的地方置"豹房"、"椒房",供其展示武力、逞強及淫樂。這還不算,常帶一干人等出宮,遊蕩到誰家誰倒黴。吃喝玩個夠,還要人家良家女子來作陪。

    終招致朝臣反對和太后限制,不準輕易岀宮,這使朱厚照非常懊惱。他或許有一股蠻力,但論起行軍佈陣,實力強不過一個將軍。只因他是皇帝,沒有敢與他比而己。

    一日湊報,寧王謀反,可抓住了機會,親率大軍南去平叛。行至半路,傳來快報:寧王已被擒。這使朱厚照十分掃興。但難得岀來,還要玩得盡興而歸。他把寧王象貓對老鼠那樣戲弄個夠,才率師北歸。

    渡河時他意外落水,從此受驚嚇染病不起,半年後一命歸西。他沒子嗣,繼任者是他的堂兄弟一一嘉靖皇帝。

    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很奇葩,有一門心思做木匠活的;有駕鷹、獵犬鬥蛐蛐的……而這位嘉靖帝當了很長時期皇帝似乎只做了兩件事:

    1,練丹、修仙要成神仙。

    2,為爭父親皇帝名份與群臣鬥了幾十年。

  • 8 # 小院之觀

    明武宗很可能是明朝被黑得最慘的一個皇帝。

    他是明朝最後一位御駕親征的皇帝。

    朱厚照在位十六年,他的最大愛好,就是軍事,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個頂級的軍事發燒友。

    發燒到什麼程度呢,可以放著皇帝不當,將自己封為威武大將軍,跑到邊關重鎮宣府去上班,甚至連名字都給改成了“朱壽”,這種近似胡鬧的舉動惹得一眾文官們大搖其頭,所以《明史》裡批評他:“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

    這只是表面現象,背後的朱厚照,可不像看起來這麼簡單。

    武宗一朝,政治上用人得當,內閣人選先是著名的三老李東陽、劉健、謝遷,後又任用楊廷和、楊一清、費宏等人,這些人都是明朝歷史上數得著的名臣,武宗的眼光可稱毒辣,對他大黑特黑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

    有人說,武宗朝有個著名的宦官劉瑾,是四大權宦之一,重用這樣的奸宦,可見武宗的昏庸。

    說到底,明朝宦官的權力都依附於皇帝,再大的太監,只要皇帝一句話,不管你權勢多大,立馬拿下。比如劉瑾,只是武宗看似酒醉後的一句話,他就逃不掉被凌遲處死的結局,任你如何神通廣大,被誅只在彈指之間。再比如之後的九千歲魏忠賢,同樣如此。

    武宗在用人上能夠收放自如,這些頗具才幹的大臣治國有方,政治上的方向對了,經濟就得以發展,有錢了,才能搞軍事,這是個良性迴圈。

    那麼在軍事上,朱厚照到底表現如何呢?

    正德年間大的軍事行動,先後有平定安化王和寧王的叛亂,親征擊敗蒙古小王子以及應對國內的農民起義等。

    兩位王爺的造反,雷聲大雨點小。安化王朱寘鐇的叛亂甚至沒有出城,被兩位邊將楊英、仇鉞率領親兵就撲滅了。寧王朱宸濠叛亂規模較大,可惜他運氣不好,遇到了神一樣的人物——王守仁,這位文武全才還是哲學家的大佬輕輕鬆鬆就平定了寧王之亂,也從側面反應出武宗一朝較得民心,用人得當,軍事人才濟濟。

    至於農民起義,每朝每代每個皇帝任內幾乎都有,正德朝的起義,與其說是義軍,不如說是響馬土匪更為恰當,這些大大小小的起義,在明軍戰鬥力與開國初相比已持續下降的情況下還是基本在當地就被撲滅,連出省都是奢望。

    爭議最大的還是應州之戰或稱應州大捷,那是正德十二年間發生的一場戰爭,正德年間,蒙古各部落在被稱為韃靼小王子的達延汗手上重新形成了統一的局面,重新不斷犯邊。

    為了消除邊患,武宗御駕親征,於應州與韃靼激戰。這場戰爭雙方兵力不相上下,都是五萬左右,韃靼的指揮官是號稱蒙古中興之主的擁有黃金家族血統的達延汗,也是曾經制造土木堡慘案的也先的曾外孫,其兵鋒不遜於瓦剌最強盛時期的也先。

    而兩軍的交戰方式並非是明軍守城韃靼軍攻城,而是城外的野戰。

    這場戰爭,在後世史官筆下成了一場鬧劇,雙方十來萬兵馬互毆五天五夜的戰果是: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這是《明實錄》的記載。

    即使是在現代作戰條件下,搞個十幾萬人的演習,五天五夜下來,也難保不出意外有人受傷犧牲,美軍這樣的軍事實力,打仗時還是出現不少意外傷亡事件。更別說在幾百年前的明朝,十幾萬人真刀真槍大打出手五天五夜,取得這樣的戰果,恐怕累也得活活累死幾個。

    然而作戰的後果是韃靼軍敗退,此後蒙古長期不敢犯邊,如果僅僅死傷幾十人,強如達延汗豈不是看到了明軍的軟肋,皇帝親征戰力尚且如此孱弱,又為何如此心虛不敢犯邊呢?史料的記載,可能當後人都是弱智吧。

    回到這場戰爭本身,自英宗土木之變後,明軍罕有在人數相等且互相擺開陣勢的野戰中擊敗蒙古軍,並且是出塞作戰,韃靼軍並非弱旅,由著名軍事家達延汗統帥,這本身就是一場值得載入史冊的勝利。

    而武宗親征,更需要極大勇氣,所冒風險巨大,他也是明朝最後一個御駕親征的皇帝。

    應州大捷,堪稱武宗一生最為高光的時刻。他在戰鬥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指揮得法,戰術正確,與官兵同仇敵愾,親自陷陣殺敵,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也遭遇險情“乘輿幾陷”,這一切,比其太爺爺英宗強上百倍,僅就這點來說,武宗的軍事能力就值得肯定。

    明武宗朱厚照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身上還有許多故事可說,僅從軍事能力上來看,要說軍事天才,他略為短暫的一生也沒有給他更多的證明機會,但如果說他具備較高的軍事才幹,這點應當沒有問題。

  • 9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16位帝王中最像“人”的一位,活的瀟灑,嬉笑怒罵,像個活生生的人一樣有血有肉。同時朱厚照也是被黑的比較慘的皇帝,荒淫、暴戾、無賴等等不好的詞彙都被加到他的身上,就連他最自豪的軍事能力也被人抹殺、嘲笑。那麼朱厚照這個特立獨行、聲名狼藉的帝王水平到底怎麼樣呢?

    在記載朱厚照生平的《武宗實錄》中可以說是問題多多,很多記載前後矛盾,因此想了解朱厚照的能力不如看看他的對手水平如何。朱厚照一生最輝煌的功績就是“應州大捷”,此戰朱厚照身臨前線統兵作戰,大敗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緩解了自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越來越嚴重的明朝北方邊患。

    先說說韃靼小王子是什麼人。韃靼小王子是《明史》中對他的稱呼,別真的認為他只是個“王子”,其真名叫孛兒只斤·巴圖孟克,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孫,黃金家族的直系後代,被稱為蒙古的“中興之主”,因其功績被後人譽為達延汗。

    自1388年捕魚兒海之戰,明朝大將藍玉統兵覆滅北元小朝廷之後,蒙古各部陷入了長時間的內戰。1487年,16歲的達延汗親政開始就南征北戰,擊潰瓦剌,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使割據混戰長達百年的蒙古高原重新統一。1501年起,達延汗率軍不斷南侵明朝,十數年間大明北疆處處告急,明軍別說殺敵多少,只要能守住城池就是勝利,可見達延汗的厲害。

    1517年朱厚照瞞著朝堂百官,只帶著親信護衛巡視邊關,就是這個時候達延汗率五萬騎兵再次進犯明朝。十幾年來明朝邊軍將士已經被達延汗打怕了,只想著能守住大同等邊防重鎮就行,而初次領兵的朱厚照卻毫無懼色,指揮若定,命令長城一線守軍北上主動迎敵,與蒙古大軍野戰。朱厚照的命令不是胡鬧,而是有一整套的戰略,先是用少量部隊引誘敵軍主力來攻,然後不斷增兵削弱敵軍士氣,最後自己親率主力部隊與敵軍決戰,本來畏敵如虎的明軍一看皇帝和自己一起作戰,士氣大振,最終獲得勝利,史稱“應州大捷”。

    應州大捷是明朝中後期少有的,明軍和蒙古在兵力幾乎相等的情況下野戰,還能獲得勝利的戰鬥,甚至可以說放在朱元璋、朱棣時期都是一場大勝。初次統兵的朱厚照就能擊敗征戰沙場數十年的達延汗,可見朱厚照的能力是非常強大。

    而對於這次應州大捷,明朝的文官們是各種抹殺。在朱厚照得勝回朝後,百官就四處傳“應州之戰失敗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謊。”;而等到朱厚照死後,文官編纂《武宗實錄》的時候,這場十萬人參與的大戰只留下了寥寥數語“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還是在暗指朱厚照打了敗仗。明朝大臣們為了抹黑朱厚照真是不顧常識了,試問應州大捷要是假的,蒙古軍隊只陣亡十六人,此後幾十年蒙古軍隊又怎麼會“不敢深入明朝”?

    明朝的文臣們為什麼要抹黑明武宗朱厚照呢?首先朱厚照不符合文臣們心中的“明君”形象,只有讓朱厚照名聲臭大街,才能顯示文臣們的正確。明朝文臣心中的“明君”什麼樣?接受儒家“四書五經”的理念、深居紫禁城哪都不去、按照文臣們的主張去做事,說白了就是皇帝應該聽從臣子的擺佈和忽悠。

    而明武宗朱厚照喜好武事、愛行伍,對於四書五經不屑一顧;為人很有主見,做事果斷不受臣子左右;最重要的是朱厚照再次抬高了明朝武將的地位,嚴重損害了文官階層的利益。這樣的皇帝自然要大大的打壓,要不然此後的帝王有樣學樣,文官們日子就不好過了。

    其次朱厚照沒有子嗣,他死後繼位的是其堂弟明世宗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帝。從嘉靖帝繼位後的“大禮議之爭”、朱厚照生母張太后淒涼而死等事件來看,嘉靖帝對於自己從朱厚照手中接過皇位是一點感激之情都沒有,朱厚照越聲名狼藉,就越顯得嘉靖接掌皇位正當合法。

    這樣一來嘉靖自然不會“為尊者諱”,為朱厚照說好話;而朝臣為了討好新君,自然要說朱厚照的壞話,用朱厚照的“荒唐無能”去襯托朱厚熜的“英明神武”。《武宗實錄》中的很多內容是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將很多別人做的壞事全賴到了朱厚照頭上。

    文人的筆桿子真的能抹殺一個人的功績,顛覆人的形象。其實回顧明朝歷史就能發現凡是很有主見、好武事的皇帝名聲都不好,建立大明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殺人狂魔”,開創永樂盛世的明成祖朱棣是窮兵黷武的武夫等等,而朱厚照比別的皇帝倒黴的地方是沒有後代,不會有人為他揚名。

    屁股決定腦袋,編寫史書的人因為立場不同必然會有所偏向,其中多少刪改、多少編造全看編寫者節操。因此想要了解一個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千萬別把某一本書的說法當成金科玉律,要多看多想,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瞭解,得出屬於你自己的看法。

  • 10 # 西府趙王爺

    在歷史上,能夠以“武”為諡號的皇帝,再差那都兩把刷子的!

    所謂“諡號”,是指古代帝王、后妃、諸侯等地位顯赫之人過世以後,後人根據當事者生前的生平事蹟,所給出的,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

    “諡號”的諡稱有褒有貶,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事者生前的功績品行。

    被後人諡為“武”號的帝王,必須具備威、強、睿、德,這四個條件中的其中之一,比如經天緯地三分天下的魏武帝曹孟德,開疆拓土運籌帷幄的漢武帝,諡號為“武”的帝王,一定是一位征戰四方殺伐果斷的“強君”。

    明武宗朱厚照,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頗具爭議的皇帝,有人說明武宗荒淫無度、沉迷酒色,是一位昏庸無道的皇帝;有人說明武宗天資卓絕、治國有方、能征善戰,是一位英明神武的明君。

    但不管如何評價,這個“武”諡,足以說明其能力!

    當然,按道理說,明武宗不是“諡號”,而是廟號,並不依據諡法來定。但事實上,這個時候的廟號更像是秦漢時期的諡號。因為原本諡號一般就一個字,頂多兩個字,比如“文、武”;但是在唐朝以後,這個字就開始加了,朱厚照的諡號就是“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因為字多了,所以唐朝以後對於皇帝就稱廟號。因為那個時候,皇帝基本都有廟號,不像西漢,以朝也就四個皇帝有廟號;這就是為什麼早先是漢武帝、隋文帝;後來是宋仁宗、明武宗。

    而且那個時候,“諡號”隨便加!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

    所以,其實朱厚照這個“武”字廟號,在意思比他的“諡號”,更有蓋棺定論的作用。更符合古代“諡”的初衷!

    其實昏庸也好,英明也罷,瞭解明史的朋友會發現,明朝歷任皇帝都存在被歷史抹黑的問題,

    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在明朝的中後期,大官僚階級、宦官階級掌握的權力超過皇權階級,皇帝大都懶政。再加上清朝對於前朝歷史存在一定的事實歪曲,導致明朝皇帝多奇葩的現象出現。

    然而無論史官的竹筆將明武宗書寫的如何不堪,歷史都無法否定明武宗堪稱“奇蹟”的戰功。

    正德十二年十月,能征善戰的蒙古王子伯顏率數萬蒙古大軍,橫穿越科爾沁大草原,以虎狼奪食之勢猛攻應州,向來強硬的明武宗立即決定御駕親征。

    蒙古王子伯顏,得知明武宗御駕親征的訊息後十分吃驚!

    在蒙古人的心中,自明成祖、明宣宗之後,明朝的帝王中,善於征戰的君主非常少見。

    明武宗的父親孝宗執政期間,明朝一直都在受蒙古的欺負,明武宗自幼便埋下了征戰塞外,踏平蒙古的偉大理想。

    很顯然,明武宗的性格並不像他的父親孝宗那樣軟弱,在與蒙古大軍交戰期間,明武宗親自指揮排程明軍,並親臨戰場與眾將士一同搏殺,與蒙古大軍拼殺上百次,明軍兵將們從未見過如此驍勇的帝王,於是紛紛被其感染,浴血殺敵不慮生死,最終成功將蒙古王子擊退。

    這便是史上著名的“應州大捷”!

    有人說,“應州大捷”名不副實,因為傷亡不過數百,可見戰鬥並不激烈!

    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明實錄》

    這個說法我是很懷疑的,雙方近十萬人的大規模野戰,差不多持續了五天。這個傷亡,明顯不符合實際,這很可能是“假歷史”,再故意抹殺朱厚照的功績。

    要知道,此後15年,蒙古大軍未敢侵犯大明一寸土地,明武宗生生的將茹毛飲血的蒙古鐵騎打服了。如果僅僅死了16個人,就慫了十五年,不知道是蒙古人膽子小,還是朱厚照長得醜。

    明武宗雖然打敗了蒙古大軍,但運氣不好。誰能想到一向身體健壯、尚武好鬥的明武宗在一次遊玩時跌入水中,患上了肺炎,六個月之後便疾發而崩。

    明武宗的一生譭譽參半,他的確沉迷酒色,但同樣維護了大明的國土與尊嚴!

    他的確不理朝政,但卻輕鬆打壓權臣,使朝堂之上的各方勢力趨於平衡!

    他的確離經叛道,但神奇的是他卻能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

    整邊疆(威)、理稅務(睿)、滅權臣(強)、減民賦(德)、闊商道,明武宗在位僅僅十五年,卻成就了某些帝王一輩子都無法達到的高度。

    諡號“武”所要求的威、強、睿、德,朱厚照都做到了,雖然他一輩子只打過一場漂亮仗,但是人生本就如同匆匆流星,輝煌過、威武過,還有什麼可求的呢?

    “明自正統以來,國勢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邊寇,奮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樂嬉遊,暱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猶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鈞諸臣補苴匡救,是以朝綱紊亂,而不底於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遺澤,制節謹度,有中主之操,則國泰而名完,豈至重後人之訾議哉!”——《明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尉遲敬德是玄武門之變的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