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盜墓球球Fireman
-
2 # 笑看風雲變73009
古代的兵種,無非就是步兵,騎兵,水兵。步兵主要負責攻佔城池,和現在陸軍基本上是一致的。,騎兵主要是對敵人的援軍進行阻擊,騎兵有點像我們現在空軍,主要針對特殊情況進行作戰。水兵是負責江河湖海作戰,就是現在的護衛艦,驅逐艦,巡洋艦,和航母。
-
3 # 冰雹藍天
特種兵顧名思義就是執行“特殊作戰”的軍隊,古代從狹義的角度來說是沒有這個單獨的兵卒軍種的,但是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古時候作戰中那些經過精挑細選,也就是精兵又可稱之為“特種兵”,因為他們所執行的就是非常規的以少量兵力發揮重要作用、有時候為整個交戰取得勝利立下不世之功的少量兵卒。
如果非要用“特種兵”這個概念去畫出古時的精銳,那麼西漢時期的霍去病所率領的輕騎可謂“特種兵”。公元前119年,當時身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親帥輕騎突入沒有人煙的今天的蒙古草原縱深2000多公里,殲滅匈奴70000餘人,自此匈奴單于逃亡漠北,大漢邊境穩定。這支輕騎可以說就是最早的“特種兵”,他們孤軍並進,沒有後援,縱深突擊,令敵無防,一戰定乾坤,可謂“特種兵”。
公元221年三國時期,劉備帥大軍進攻東吳,東吳示弱,但又不得不戰。東吳孫權臨時授命陸遜為大都督,面對不堪忍受熱浪襲人而將大軍遷入溪邊樹林的蜀軍,陸遜果斷下令一小部精銳兵卒只攜帶茅草和引火之物突入蜀營,大火焚燒,蜀國大敗。這些精銳兵卒不帶武器,只帶引火之物,真是勇猛,僅憑這一小部兵卒就解了東吳滅國之危,可以稱之為“特種兵”。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現代意義的特種部隊起源於二戰時期的德國,一些身體素質優異、頭腦靈活計程車兵被加以特殊訓練,執行滲透、偵查、突襲、救援等特別任務,比如1943年9月12日,德國特種部隊空降義大利營救墨索里尼,就是一次典型的特種作戰。電視劇《亮劍》裡山本一木帶領他的特種部隊在夜裡奇襲李雲龍所駐紮的趙家峪,也是類似的行動(當然這是電視劇的虛構,只是拿來打個比方)。特種兵一般不用於正面戰場死扛,因為太浪費(比如山本的大部隊被楚雲飛的正規軍所消滅),也發揮不出特種部隊的獨特優勢。
在古代,軍隊往往人數眾多,兵員素質自然是參差不齊,軍隊統帥大多也會從中擇優,加以單獨組編、訓練,成為相對較為特殊的部隊,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魏武卒、秦銳士乃至於後來的岳飛麾下的背嵬軍等等。但是,這些部隊的主要舞臺就是正面戰場,跟現代意義的特種兵還有所不同,所以嚴格說來,並不算是特種兵。
如果非要說呢,三國時期倒是有一些類似於特種作戰的戰鬥,值得對比對比。
1.甘寧夜襲曹營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甘寧百騎劫魏營”的故事,非常生動。其實,這個不是羅貫中自己的虛構,而是來自於正史的記載。
建安十八年,曹操與孫權相爭,兩軍在濡須口對壘,孫權就委派甘寧去偷襲曹營,給曹操一個“下馬威”。《三國志》記載:
權特賜米酒眾餚,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食畢,寧先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時持。寧引白削置膝上,呵謂之曰:“卿見知於至尊,熟與甘寧?甘寧尚不惜死,卿何以獨惜死乎?”……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寧益貴重,增兵二千人。
甘寧找了一百來人,給他們吃肉喝酒,但是手下人心裡怕啊,於是甘寧怒了,說我跟老大關係這麼好,我都不怕死,你們怕什麼?!
到了二更時分,這一百多人的隊伍一人嘴裡叼個木棍,悄悄出兵,偷襲曹營。曹操陣營措不及手,於是撤退。
在《江表傳》中,對這場奇襲還有更為詳細的描寫:
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北軍驚駭鼓譟,舉火如星,寧已還入營,作鼓吹,稱萬歲。因夜見權,權喜曰:“足以驚駭老子否?聊以觀卿膽耳。”即賜絹千疋,刀百口。
觀這些文字,真如身臨其境。能夠憑一百人的小分隊讓曹軍後撤,顯然,這些人發揮出了超常的效果。
2.呂蒙白衣渡江這個故事,也是很多朋友所熟知的。關羽跟曹軍對峙於襄樊時,東吳呂蒙趁機偷襲荊州得手。
關羽坐鎮荊州時,一直防備東吳,因此沿江設定了許多哨所,一旦有情況就會發出警報訊號,好讓守軍預備。
針對這個預警系統,呂蒙想出了辦法,《三國志》記載: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呂蒙將精兵藏在船艙裡,留下少數人,穿“白衣”划船,這裡的白衣並不是專指白色的衣服,而是普通的衣服,也就是化裝成普通客商。到了關羽在江邊設定的哨所,又透過某種手段騙取了守軍的信任,然後把這些人都給俘獲,因此訊號沒有發出,關羽一直不知道。
就這麼的,關羽的預警系統完全被呂蒙所摧毀,於是荊州門戶洞開,東吳軍隊勢不可擋。
此外,呂蒙還採用了心理戰,史書記載:
(關)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
他故意善待關羽派來的使臣,還慰問那些軍屬。我們可以想象,假如呂蒙在荊州燒殺擄掠,那麼只會激起關羽殘存軍隊的必死之心,沒準兒真能反攻下荊州。但是他反其道而行之,讓那些人知道家中都好,就有了牽掛,關羽一方的軍心一下子就瓦解了。
在這兩個例子中,無論是甘寧還是呂蒙帶領的軍隊,人數都不會很多,這些人假如在正面戰場,顯然是無法跟曹操或者關羽大軍所抗衡的,而正是因為在合適的時間採用了正確的戰術,一下子就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就是“特種作戰”的魅力所在。
-
5 # 一人好人好夢成真
從戰鬥力講女真勇士在古代就是特種兵。能騎善射,刀術兇狠撲技精良,極善漁獵,除與生俱來的馬術外,還懂訓狗和訓鷹。可以說是集海、陸、空三位一體特種作戰的少數兵種。古語云:女真不過萬,過萬必無敵!
-
6 # 網言軍事
乾隆帝組建的西山健銳營就是古代一支著名的特種部隊。1747年(乾隆十二年),四川大金川地區土司莎羅奔發動叛亂,並依託險要地形構築的眾多碉樓頑抗,給進剿清軍造成嚴重損失。
史載,這些碉樓大多壘石而成,分為起居用的“住碉”和攻守用的“戰碉”,特別是戰碉往往高聳入雲,有7至8層,外牆則層層疊疊密佈槍眼(射擊孔)。莎羅奔還讓金川軍民在碉樓四周深挖塹壕,專破清軍的“穴地攻城”法。
由於開戰之初缺乏攻堅重炮(交通不便難以運抵前線),清軍雖用盡各種辦法——穿鑿牆孔向碉樓內投擲火球、在碉樓外牆堆積柴草焚燒,乃至於土工作業挖地道至碉樓下方進行爆破,卻都以失敗告終。
初期征討連遭慘敗,清軍主將張廣泗因此被震怒的乾隆下令處斬。為挽回天朝顏面,乾隆派重臣從駐守京師的八旗前鋒營、護軍營內選拔年輕力壯、勇敢矯健的精銳士兵約2000人,集中在今北京的西山東麓開展山地戰訓練,這就是西山健銳營的由來。
與普通清軍步兵不同,西山健銳營不僅注重選拔精壯力量,而且在操練方式、訓練課目上有所創新,要求也更為嚴苛。
為了讓該營官兵掌握攻擊、奪取碉樓的戰術,乾隆要求前者既要演練搭雲梯迅速攀高登頂的技藝,同時必須熟練掌握爬梯過程中用火銃射擊的本領,這顯然已經超出對普通清軍步兵的訓練要求,而與現代特種兵“攀爬並攻入建築物(消滅敵人和營救人質)”的演練課目有幾分相似。
眾所周知,清代所用火銃(鳥槍)屬於單發火繩槍(發射鉛丸),其畢竟不是現代突擊步槍,無法持續發揚火力,如果士兵胡亂零散射擊(尤其還處於爬梯的運動過程中),其命中精度、對敵壓制效果都不會太好。
因此,西山健銳營在演練“快速爬梯過程中有序、精準射擊”方面下了不少苦功,以達到有效掩護己方和壓制、殺傷敵人的目的。此外,該營還不忘八旗擅長騎射的“看家本事”,經常讓軍兵操演在縱馬疾馳過程中瞄準5個靶標,然後用強弓或鳥槍射箭、開火,力求5發5中。
1750年,乾隆還開鑿昆明湖,每年夏季演練健銳營八旗水師,最多時配屬訓練用戰船32艘、水手約760人。
作為一支遂行山地攻堅戰的特種部隊,西山健銳營所用雲梯也很有“門道”。這種特製雲梯底部裝有輪子,前面則有支撐杆可將梯子舉起。攻打碉樓時,首先讓一批力氣大計程車兵推著梯子奔跑,邊跑邊向上抬舉梯子,而另一批身輕如燕的突擊手(飛虎手)則邊跑邊躍上梯子開始攀爬(就像消防員那樣)。
史載,訓練有素的健銳營士兵動作嫻熟、配合默契,特別是突擊手能夠做到在梯子前端接近城牆頂沿時,一邊開火殺傷、驅散守軍,一邊縱身跳上城頭/碉樓,然後再用隨身攜帶的冷兵器(火銃來不及重新裝填)與敵格鬥。
為更加貼近實戰環境,乾隆還下令在健銳營駐地附近山區廣修碉樓。其中既有內部實心的“死碉樓”,也有仿造金川碉樓結構建造的“活碉樓”(樓內有梯可登上頂部)。經過多年大興土木,西山健銳營擁有的“專用基礎設施”達到了驚人地步——清朝工部先後為其建造了多達3532間營房和68座訓練碉樓,僅教練場就有40多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特別是作為主體的團城佔地約2800平方米,城高11米,有馬道直通城上,城牆上還有南北兩座城樓。城內演武廳(實為行宮)因為是給皇帝閱兵所用,因此建築規制也很高,殿前設寬敞月臺,殿內陳設紫檀三屏寶座、香幾、圍屏,兩側還建有供侍從大臣們駐足的東西配殿。
乾隆鼎盛時期,對西山健銳營的日常管理、官兵待遇予以高度重視,不僅任命親信王公大臣為指揮官,還設掌印總統大臣1人(官職一品,相當於大軍區級),此外負責帶兵的參領也是三品武官(相當於軍級),都屬於“高配”。對於這樣一支總兵力還不到1個團的部隊來講,其在皇室心目中地位之高可見一斑。乾隆為了打造這支精銳特種部隊,真是煞費苦心、不惜血本。
但略微遺憾的是,西山健銳營剛成軍,沒等到開赴前線一展身手,清廷委派的主帥傅恆就已大獲全勝,迫使莎羅奔投降。雖然該營未參加第一次金川之役,但乾隆卻沒有將之解散,而是繼續強化訓練,還命令把抓獲的一批金川俘虜押往北京充當工匠,用來在舊有碉樓基礎上,仿照大西南戰場地形再築碉樓,以此保持這支山地特種部隊的戰鬥力。
據魏源《聖武記》記載,僅乾隆年間,西山健銳營就先後被抽調至湖南進攻苗寨、開赴雲南邊遠山區對付當地少數民族、入緬作戰、前往四川腹地圍剿土著,還在乾隆末年、嘉慶初年參與鎮壓白蓮教起義。
粗略統計,該營參與了乾隆“十全武功”中的半數以上大戰,足跡遍及大西南、中南半島、臺灣、西藏、廓爾喀(尼泊爾)、新疆,作戰區域和方式既有山地攻堅、大漠奔襲,也有跨海遠征、叢林突擊,稱其為當時清軍最精銳的特種部隊不算離譜。
即使在無仗可打的和平年代,西山健銳營也沒閒著,除日常操練外,這支部隊還被當做消防隊經常調去救火、搶險。史載,抵達火場後,那些身手矯健的突擊手會利用雲梯迅速攀上屋頂,然後用隨身攜帶的利斧砍掉房梁,並在屋頂坍塌的瞬間飛身跳下,此舉目的在於將大火壓滅,然後再配合唧筒(原始消防水泵)噴水撲滅殘火。
-
7 # 鄧海春
我們今天能從很多影視劇裡看到一些有特種兵的場景,這些特種兵們不是能“手拆炸彈”、“爆破射擊”就是可以“上天攬月”、“下海撈魚”,彷彿無所不能,但他們同樣也是人,在“神話”的背後,其實是一群“術業專攻”的普通士兵。特種兵,是世界一些國家軍隊中擔負破襲敵方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和執行其他特殊任務的特殊兵種,在現代戰爭中佔據重要地位。雖然從嚴格的意義上說,特種兵的出現始於二戰時期,但在中國古代戰爭中,早已不乏“特種兵”的身影,今天就和筆者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有哪些特殊部隊吧。
一、大秦“虎狼之師”——鐵鷹銳士
在山東六國眼裡,與西戎為鄰的秦,其習俗文化與戎族無異,所以六國不齒與其為伍,但他們沒想到的是,當函谷關的大門開啟,放出來的卻是一群全身黑甲的“洪水猛獸”。歷經秦穆公“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大秦迎來了奠定大秦統一六國基礎的新國君——秦孝公,在秦孝公著手變法,下求賢令後,魏人商鞅的到來拉開了大秦恢弘而殘酷的建軍大業。
大秦素有“虎狼之國”的稱謂,一方面是山東六國鄙夷秦國“不懂禮樂”,另一方面是害怕披堅執銳,勢不可擋的秦軍。兇狠的秦軍,一手持利劍,另一手將割下的頭別於腰上,令敵人膽寒。而在秦二十萬新軍中,只有約一千六百人在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他們便是大秦精銳中的精銳——鐵鷹銳士。雖無詳細史料記載,但《荀子》中曾對秦國軍事實力有過高度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魏武卒本是當世未嘗一敗的軍隊,而大秦鐵鷹銳士卻能與之匹敵,甚至能做到以一當十,幾乎是“無敵”的存在,所謂精兵,不過如此。
二、“陷陣之志,有死無生”——陷陣營
“衝鋒之勢有進無退,陷陣之志有死無生”,高順與七百陷陣營,在奸臣當道、小人反覆無常的東漢末年,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何為“忠義”。高順其人“為人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收賄”,以忠誠聞名,陷陣營也是自他手出,聞名三國的精銳部隊,人稱“所將七百餘兵,號為千人,鎧甲具皆精練齊整,每所攻擊無不破者,名為陷陣營”。
三國時期,天下步兵精銳之多,高順的陷陣營忝列其中。“陷陣”不求廝殺、殲滅,而是如錐子般鑿開敵軍一個缺口,割裂敵陣,甚至是破壞敵軍的指揮系統。陷陣死士人數不多,但作戰極為勇猛,其裝備之精良,鎧甲具皆、武器繁雜,令人瞠目結舌,也正是如此,陷陣營才能完成破壞敵軍陣營的“陷陣”任務,為後方大軍提供殲滅敵軍的機會,“陷陣之志,有死無生”,高順的陷陣營七百餘人雖為小眾,但天下群雄亦不敢小覷之,只可惜“布知其忠,然不能用”,本來可以大放異彩的陷陣營,卻只能早早退出舞臺,實屬可惜。
三、“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燕雲十八騎
在電視劇《隋唐英雄傳》中,燕雲十八騎曾被描繪得神乎其神:起先由十八人組成,他們腰佩彎刀,臉戴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身披黑色長披風,腳踏胡人馬靴,馬靴配有匕首,眾人揹負大弓,每人負箭十八支,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神出鬼沒,經常襲擊外族軍隊且屢屢得勝,突厥視之為魔鬼而不敢靠近。但燕雲十八騎的身世撲朔迷離,許多史學家都對其存在抱以懷疑,然而是真實存在還是胡亂妄想,還請看官自行定奪。
四、“撼山易,憾岳家軍難”——背嵬軍
背嵬軍,代表了“岳家軍”的精華所在,“背嵬之士,先臣之親軍也”,這支部隊的戰績已經不是“輝煌”二字可以形容的了。在岳飛抗金十餘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背嵬軍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古代戰爭中,騎兵是兵種之王,一支形成衝鋒之勢的精銳騎兵,不是“天神下凡”,就是“惡鬼出世”,入步兵陣容如入無人之境,勢不可擋。然而背嵬軍卻是開創“步兵在平原擊潰金人精銳騎兵”的經典先例,還以五百背嵬精兵大破十餘萬金軍,無人能敵。作為岳家軍精銳中的精銳,背嵬軍之驍勇舉世無雙,難怪金人會發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慨。
五、御前利刃,黑雲壓城——玄甲軍
“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每戰,世民親被玄甲帥之為前鋒,乘機進擊,所向無不摧破,敵人畏之。”玄甲軍身著重鎧,駕馭著萬里挑一的駿馬,如同黑雲一般壓向敵陣,聲勢迫人。這支精銳的重騎兵,自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秦王之時便建立而成,為了建立一支能夠馳騁平原,與突厥爭鋒的軍隊,秦王李世民親自組建了這支身披玄色鎧甲,以進行衝鋒作戰為主要任務的騎兵,並立下了赫赫戰功。雖然在大唐穩定時期,遭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拆分:一部分成為皇宮近衛部隊“百騎”,另一部分交給了大將李靖,在唐對突厥的滅國性戰爭中也同樣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除筆者上述之外,其實中國古代還有很多執行“特殊任務”的特種兵,比如先登營、虎豹騎、怯薛軍等等,這些軍隊無一不是戰爭催生出來的“收割利器”,稱霸天下的精銳。不難發現,這些“特種兵”們都有著自己的特點與任務:或悍不畏死、或拱衛中央、或千里奔襲,成為一代不敗神話的天下驍騎。
-
8 # 爾朱少帥
53人小隊,橫掃中國3個省20個州縣,滅4000多人,這樣的隊伍,算不算是世界歷史上,戰績最耀眼的“特種部隊”。
什麼大秦“鐵鷹銳士”、什麼曹操“虎豹騎”、什麼岳飛“背嵬軍”、什麼乾隆“西山健銳營”、什麼美國“海豹突擊隊”、俄國“阿爾法部隊”,統統都算上,哪家特種兵有這麼輝煌的戰績?
這就是明朝時期的,一隻倭寇小隊。人家的戰績還不止這些——你能想象就這53人小隊,是在光明正大的情況下,橫掃80天,轉戰3000裡。後來還直接攻打了南京城(大明朝的第二國都)。
【1】53人小隊攻打上萬人防守的南京城,仍然創下了耀眼戰績,明軍城防部隊又是火銃,又是弓箭,53人小隊在萬千人中搏殺,滅掉300多人,殺掉一個指揮官後,己方沒有折損一人。
南京城實在是城高牆厚,沒有重武器的他們,實在沒轍。明軍雖然有上萬部隊,卻只是關閉城門,做縮頭烏龜,不敢出城野戰。南京城全城戒嚴,百姓官兵一起上城牆禦敵,結果讓人驚掉下巴:53人小隊全員無損,在攻打兩天後,拍一拍灰塵,大搖大擺離開。
【2】是明朝軍隊不中用,還是倭寇53人小隊太凌厲?兩者兼有之吧——《世宗實錄》中記載,明軍引弓射箭,53人小隊,個個如有神助,能夠徒手接飛箭。射到領頭的屁股上,人家拔掉箭頭,拍著屁股嘲笑明軍弓箭沒勁道。明軍驚駭異常,在四個縣的20倍人數的官兵包圍中,一個衝鋒就讓明軍崩潰。
關鍵是,這53人小隊,動機撲朔迷離,對百姓秋毫無犯,不劫錢財、不殺百姓、不淫婦女,專挑各地官府官軍下狠手。縱橫大明朝腹地,一時間如虎入羊群,無人可擋。
大明朝蘇松巡撫曹邦輔,對部下說了:“不要看這夥賊人數少,必須當做幾千勁敵來對待。”
【3】想象一下,這樣的53人小隊,來上十來個,大明朝不得亡國啦?大明朝廷震驚、皇帝震怒,下了死命令。蘇松巡撫曹邦輔帶著大幾千官兵,還有幾千百姓,上萬人圍追堵截,還要提前寫好遺囑。
明軍近萬人的圍堵中,又是埋伏偷襲,又是火攻,53人小隊終於有了死傷,不過,還是有26人能夠突破包圍圈。最後轉戰80多天的小隊疲憊不堪,扛不住明軍軍民上萬人死追不放,蟻多咬死大象,逃到莊稼地的26人,全部力竭戰死。
這夥53人倭寇,究竟是何方神聖?竟然厲害如斯?其實,他們就是中國的海盜、走私犯,外加日本的浪人、武士。明朝的戚繼光,就是因為跟這樣的“倭寇”戰鬥,成為名將,看來水分不小。小股的倭寇,困擾明朝百十年,我看不是倭寇太狠,而是明朝太弱!明朝在嘉靖時期已經爛透了,這事就能看出,明朝亡的不冤啊。
回覆列表
古代沒有特種兵,執行類似現代特種兵任務的一般為軍中斥候或臨時挑選的精銳士兵。如果要強加說的話,一些統帥的親衛部隊算吧。比如:楊堅的親衛隊“驍果”戰力堅強!公孫攢的“白馬義從”威震塞北。袁崇煥的“關寧鐵騎”所到披靡。秦良玉的“白桿兵”堪比德第三帝國的山地師沐英的“神機營”那是真的火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