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背影看世界
-
2 # Zg輸入中
謝邀!要談“北非失敗”首先我們先有必要來談一下北非戰場是怎麼形成的?二戰初期納粹德國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希特勒的侵略成果強烈的刺激了他的所謂盟友,這個盟友就是義大利的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在納粹德國和英國的空戰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此時的墨索里尼考慮到英國正全力抵抗納粹德國的進攻,無力支援英國在北非的殖民地。於是乎,趁你病,要你命。墨索里尼糾集了二十多萬大兵進攻英國在北非的殖民地!此時,在北非英軍只有五萬人,可笑的是二十多萬義大利軍隊趾高氣昂的兵發北非被五萬英軍打的落花流水,狼狽不堪。(二戰時期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實在不敢苟同,就是負責搞笑的)面對北非戰場的失利墨索里尼只得向希特勒求救,而希特勒出於大局考慮只得派出自己的心腹愛將,也就是後來的“沙漠之狐”隆美爾赴北非作戰!儘管如此,希特勒對北非戰場並不是太重視!此時的德國正在積極準備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偷襲蘇聯)絕大部分的裝甲部隊準備投入蘇聯戰場,能調撥給隆美爾的部隊就那麼四五萬人!儘管如此,隆美爾憑藉其出色的軍事素養,及軍事戰術指揮能力硬是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局勢!五萬英軍被德國軍隊打的大敗!隆美爾更是連挑英國兩名將軍下馬!而英國首相丘吉爾更不可能讓其北非的殖民地落去德意之手!也將自己的心腹愛將蒙哥馬利“沙漠之鼠”派往北非!不得不說蒙哥馬利實在是運氣太好,此時在北非的德軍後勤補給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就連最基本的汽油都得不到補充!更何況作戰?而蒙哥馬利則得到了丘吉爾海陸空立體式的全方位的支援!無論軍隊數量,制海權,制空權,還是後勤補給,英軍都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隆美爾在事實面前不得不向希特勒請求從北非退兵,最後隆美爾帶著僅存的德軍撤離北非!北非戰場最終以英軍的勝利而告終!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3 # 沉140769451
有句話:外行談戰術,內行談後勤。北非戰役表面上看,是戰術問題,實際上,卻是後勤保障問題。隆美爾的每一次勝、敗,其實都與他和對手兩方的後勤保障、軍事調動有關係。隆美爾初到北非時,德軍正好齊裝滿員,後勤充實。而他的對手英軍因為前期對義大利的打擊很成功,且輕而易舉,於是,把取得勝利,有經驗的作戰部隊調往亞洲,而將毫無經驗的新部隊、殖民地軍隊調到北非,同時考慮到亞洲的緊張局勢,也將後勤保障的重點和優先權,放在了亞洲,沒有給急需補及,更換新型裝備的北非。結果隆美爾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埃及邊緣,可他為什麼沒有繼續進攻下去呢?因為他原先帶來的和從託普魯克搶獲的補及快用完了,此時,英國艦隊擊敗了義大利艦隊,控制了地中海,切斷了德意軍的補及線,得不到補及的隆美爾只得撤退。而吃了敗仗的英軍,這才意識到了危險,急忙向北非增調部隊、後勤補及和新型坦克裝備,派來更善於指揮作戰的蒙哥馬利,大大加強了英國裝甲部隊和空中力量的實力,一路反攻而來。當隆美爾逐步撤退過程中,德意軍隊的後勤保障通道暫時打通了,又有了新的補及,但這些補及品,相對於英軍所獲得的,還是少的可憐。所以,隆美爾雖在獲得新補及後,馬上組織了幾次成功反擊,但很快又因為後勤跟不上,坦克的損失得不到及時補充,德意軍隊,只得再次敗退。不久,隆美爾以治病為由,率先“逃離”了北非。北非戰場的勝敗規律就是,取得後勤補及的一方勝,未取得的一方敗。其實就戰術而言,隆美爾使用的戰術並非什麼稀罕物,是二戰德軍裝甲部隊指揮官們普遍使用的閃擊戰術,從敵軍防守薄弱的側翼,迂迴、包抄,切斷敵軍退路,製造被包圍的恐慌,圍殲包圍圈中的敵軍。
-
4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阿拉曼戰役,蒙哥馬利一戰成名,但筆者更尊敬隆美爾。
他一生只愛一個女人,對亡妻的極度痴情讓首相丘吉爾也感動得向他敬禮;他總是戴一頂坦克貝雷帽混在士兵當中;他喜歡跟部隊官兵打賭,一次竟贏了美軍一架轟炸機包括全部機組人員的支配權......作為英國曆史上擔任將領時間最長的一位軍官,蒙哥馬利的一生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但在阿拉曼戰役中,筆者卻更尊敬隆美爾。
以今天的眼光看,二戰中德軍元帥隆美爾馳騁縱橫的北非是一個完美的戰場。它自成一體,與其他戰場幾乎完全脫節。
隆美爾一直在渴望著找到這樣一個獨立的戰場,他就是這個戰場的主宰。每一位軍事指揮官在面對一個新的戰場環境時都會潛心思考戰略戰術的運用,但隆美爾走到了極端,他更喜歡惟我獨尊地排除掉客觀環境對主觀作戰意圖的影響和干擾。
這使得隆美爾每次在戰鬥中都能異乎尋常地率領自己計程車兵遠遠衝在整個部隊前面。
蒙哥馬利和隆美爾兩人在北非的交戰上,蒙哥馬利的軍隊比隆美爾的軍隊力量高出一大截。
當時隆美爾只有8萬軍隊,而且有一萬不能戰鬥;而蒙哥馬利的軍隊有19.2萬人。
軍事裝備上,隆美爾只有550輛坦克,而且還是老式坦克,效能很差;蒙哥馬利有1229輛坦克,其中還有500輛美式先進的坦克,火力比隆美爾高出了一大半還要多。
再加上隆美爾的軍隊補給線已經被切斷,而蒙哥馬利能透過紅海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
在實力相差太大的情況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隆美爾被逼迫的無路可退,就算是神仙下凡也無濟於事,只有失敗。
在隆美爾敗走非洲後,他很無奈的說:“如果我有足夠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馬利。”
造成隆美爾失敗的原因不應該直指他的戰略眼光,就當時的情形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沒有石油,沒有彈藥,後備軍力又不足,用這樣的軍隊哪位將領又能抵擋裝備精良,而且物資充沛的敵軍呢?這也正是北非戰場隆美爾失敗的真正原因。
隆美爾給希特勒發去電報,稱現在撤退尚不晚,但希特勒堅決不同意撤退。
1942年11月4日,隆美爾決定把殘兵敗卒撤下來,但為時已晚,撤下來是帶輪子的,拋在身後的步兵只能聽任命運擺佈了。在15天中,非洲軍撤退了1000公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傷亡20000人,被俘30000人。非洲軍成為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支向盟軍投降的軸心國部隊。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既是坦克戰、沙漠戰,也是後勤戰。英軍以其海空優勢,封鎖和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使德軍難以持久作戰。
這次戰役的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在戰略上,使德國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在軍事上,保證了盟軍從中東通往蘇伊士運河供應線的暢通。在精神上,此役對盟軍堅定信心有著重要作用。用丘吉爾的話說:“在阿拉曼戰役前,我們從未打贏過一仗;但在阿拉曼戰役後,我們所向無敵。”
時至今日,阿拉曼戰場硝煙早已散去,而二戰遺留的地雷仍埋在那片土地......德意軍隊撤退時為避免盟軍追擊,埋下了大批地雷——從阿拉曼往西共埋有約1750萬顆地雷,當時該地區便有“魔鬼公園”之稱。
阿拉曼,作為埃及西北部的一個小鎮,卻因阿拉曼戰役名聲大噪。如今在這裡,交戰各國都建有陣亡將士公墓。
-
5 # 戰爭史
隆美爾的外號隆不在可不是隨便就被叫出來的,在北非的關鍵之戰中,隆美爾卻不在場指揮戰鬥,導致輸掉了先機。阿拉曼戰役中,英軍第30軍的步兵是1942年10月23日晚上10點開始推進的。24日凌晨2點,第一批500輛英軍坦克開始推進。凌晨4點,領頭的坦克已經進入雷場。坦克捲起漫天塵土,能見度變得極差。加上德軍炮火開始反擊,排雷工作進展不暢,堵塞的情況變得越來越嚴重。日出之後,德軍裝甲部隊開始攻擊英軍第51師。到下午4點,英軍進展仍然很小。傍晚,德軍第15裝甲師和義大利“裡特瑞奧”裝甲師從基德尼山脊出發,迎擊澳洲裝甲部隊,阿拉曼戰役中的第一次坦克會戰就此開始。雙方一共投入了100多輛坦克,到晚上一共有半數坦克被擊毀,而雙方仍在僵持。澳洲軍隊與德軍裝甲部隊纏鬥,他們左邊的英軍第51師以步兵抵抗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這場戰鬥持續了兩天,英軍付出極大傷亡,但最終奪取了基德尼山脊。
(英軍坦克的進攻)
而直到10月24日下午,軸心國軍隊的通訊系統才恢復。下午3時,隆美爾家中的電話鈴急促響起。隆美爾的副官伯爾恩德從義大利首都羅馬打來電話:“蒙哥馬利昨夜開始進攻了。”剛放下電話,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又來了電話。隆美爾接起電話,話筒裡傳來的竟然是希特勒嘶啞的聲音。不用希特勒說明戰局。隆美爾主動說道:“我的元首,請允許我立即飛往阿拉曼。”
(英軍坦克攻勢猛烈)
“您的身體恢復得怎麼樣?支撐得住嗎?”
“完全可以。”
“好吧,您先到維也納新城的機場待命。我要等進一步的訊息,看他們是否迫切需要您。”
(英軍坦克攻勢猛烈)
隆美爾與妻子露西依依吻別,立即乘車趕往機場。他在機場整整等了一夜,10月25日清晨,隆美爾再次接到希特勒打來的電話。希特勒命令他立刻趕回前線,重握指揮權。清晨7時50分,隆美爾乘機起飛,先於10時飛抵義大利首都羅馬,下午2時45分飛抵克里特島的海拉克利恩機場。德國空軍第10軍指揮官馮瓦爾道將軍在跑道上等候著他。瓦爾道臉色陰鬱,將阿拉曼戰線的最新報告呈交隆美爾。報告中說戰線的北面和南面同時遭到英軍坦克的猛烈攻擊,施登姆將軍死於心臟病突發。隆美爾馬上飛往埃及,下午5時30分在飛沙走石的卡沙巴機場著陸。隆美爾換上小型飛機繼續向東飛行,天黑時又改乘汽車沿海濱公路向東狂奔。此刻,前方的地平線被炮火映得通紅,隆美爾終於趕回非洲軍團司令部。10月25日夜間11時25分,隆美爾向非洲軍團全體官兵發出告示:“我再次擔任全軍總指揮。署名:隆美爾。”
(隆美爾坐鎮前線,穩定了德國非洲軍團的軍心)
回到前線的隆美爾10月26日凌晨匆忙趕往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英軍的調動和部署。他仔細觀察了南面和北面英軍的動向,當即作出判斷:蒙哥馬利的主攻方向是戰線北面。他把德軍第21裝甲師和炮兵主力從防線的南面調過來,協調空軍全力轟炸英軍開闢的通道。隆美爾命令,必須奪回基德尼山脊,那裡正擋在英軍開闢的通道上,是封堵英軍攻勢的關鍵。而蒙哥馬利同樣決定加強北面的主攻,實施最後的突破。如此,雙方都向阿拉曼戰線的北部集中兵力,慘烈的坦克大戰由此爆發。參考文獻:《蒙哥馬利的軍事生涯》 [英]羅納德·盧因 《狐狸的蹤跡——隆美爾》 [英]戴維·歐文 《隆美爾戰時檔案》 [德]隆美爾 [英]利德爾·哈特
-
6 # 紅色手電筒
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題目,關於德軍在北非戰敗的原因是可以寫一本書了,這裡只是簡單的說一點。
北非戰場在交戰雙方的地位不同。對於英國來說,北非戰場關係著英國本土和海外殖民地聯絡,英國是殖民地國家,本土雖然有工業企業,但是生產的原料都來自於海外殖民地,如果切斷了本土與殖民地之間的聯絡,那麼英國也就是沒有了打下去的能力,所以這裡是英軍不能輸的地方,這樣英國的各種資源都要向這邊傾斜,可以說是這裡和大西洋海戰一樣,事關帝國的生死,不容有失。對於德國來說,北非是一個次要戰場,這裡的德軍只要保證戰火不會燒到義大利本土,可以保證義大利的安全就可以,不要投入太多,德國的主要精力是在東線和蘇聯的血戰,那裡是投入資源最多的地方。
基於這一點,德軍在北非始終投入不多,隆美爾的官銜一直在漲,部隊的番號從非洲軍到非洲軍團,到裝甲集團軍,但是實際的兵力最多也就是一個大型的師或者小規模的軍,兵力很少。隆美爾用這麼少的人打出了一個那樣好的戰場態勢,實屬不易,不愧為沙漠之狐。但是,這種好的局面也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撐,而德國是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的,所以北非軍始終處於一種底氣不足的狀態。
隆美爾和大多數的德軍將領一樣對於後勤保障極其輕視,雖然後來他說出了,戰場的勝負在開戰前就已經由雙方的軍需官決定了。可惜的是這句話是在阿拉曼戰役以後,從自身的失敗中汲取到的教訓,而不是在阿拉曼之前。對於後勤的輕視一個是不顧自身後勤的能力,一味的窮追猛打,使得自身的消耗越來越大,超出了德軍和意軍的保障能力,最終使得德意被趕出了北非,進而義大利推出了戰爭。
對於後勤的不重視,還表現在對於馬耳他的輕視,在保障德軍的補給方面,馬耳他有些特殊的地位,這個島處在義大利和北非之間,如果這個島在英軍手裡,利用島上的機場,可以很方便的打擊意軍的海運線,如果這個島處在德軍的手裡,那麼首先本方的海運補給有了可靠的空中保障,德軍的攻艦能力還是很強悍的,有了馬耳他作為基地,英軍的地中海艦隊就不會那麼肆無忌憚的收拾往返於義大利和北非之間的貨船隊,很有可能會出現美日在瓜島的局面,德軍控制白天,英軍艦隊只能利用夜戰來偷襲,這樣隆美爾的後勤狀況將會大大改善。
隆美爾在拿下拖布魯克前後,就是有賴於凱瑟林的航空隊對於馬耳他的壓制,當時馬耳他的英軍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隆美爾在拿下拖布魯克以後不是一口氣打到阿拉曼,而是回頭把馬耳他拿下來,這樣可以很大程度改善自己的後勤條件,同時會對英軍的後勤補給完成巨大壓力。本身義大利這隻地中海里的靴子就深入地中海,現在又加上一個馬耳他,這樣不說完全切斷英國的地中海航線,那也會使英華人很多時候要繞道好望角,畢竟運輸船隊是很脆弱的目標,為了安全寧可多跑路,這樣運輸的時間成本就大大增加了,英軍的底氣也就不足了。
也一點也暴露了隆美爾在戰略眼光上的缺陷。誠然,德軍也的確缺乏登陸作戰經驗,之前的克里特島成了德國傘兵的墳墓,進攻馬耳他存在一些風險,但是這個險是值得冒的。
而到了美軍參戰以後,德意的非洲部隊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地位,這一種狀態是德國一直要避免的,但是在北非首先發生了,德意非洲軍團成了英美兩軍鐵鉗中間的核桃,雖然堅硬,但是最終還是會被鐵鉗夾碎的。
說到底,隆美爾雖然在戰術層面上出盡了風頭,打到英軍有了心理陰影,但是在戰略上的短視,是他沒有很好把握自身戰鬥的分寸。在西方軍界有一種進攻頂點的說法,就是進攻存在一個頂點,超過了這個頂點,進攻不但會失敗,而且之前進攻取得成果也全部會丟掉,隆美爾在北非就是這樣。
-
7 # 圖文繪歷史
北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主戰場,但是軍事行動最先是從東非開始的,1940年7月義大利從阿比西尼亞入侵英國殖民地蘇丹和肯亞,但是雙方只是小摩擦,並沒有大的動武,但是到了9月,因為英國本土遭遇了“倫敦大轟炸”,於是義大利趁這個機會全線進攻英國殖民地。
圖為1942年1月,戰場上的義大利炮兵。
義大利以6個師,2個坦克營的兵力進攻埃及,對面的英軍只有3個師,寡不敵眾英軍撤退,因為天氣原因和補給困難,義大利軍隊也沒有去追擊,於是英國在埃及糾結兵力,並從海軍艦隊增派力量,戰鬥機增到1000架,於是在1940年12月一天颳大風夜裡英軍反撲了意軍。
圖為1941年北非戰場上,澳洲部隊乘坐一輛裝甲車。
英軍這次是高歌猛進,意軍一路丟盔棄甲,到1941年2月,英軍僅死亡不到500人的代價,收復殖民地,殲滅了義大利9個師,俘虜了意軍13萬人,並將佔領區向前推進了700公里,因為戰線太長補給困難,所以英軍就開始後撤。北非的義大利軍隊向納粹德國告急,於是2月6日,希特勒召見了隆美爾,派隆美爾率領德軍2個裝甲師赴北非援持盟友義大利。
1941年,隆美爾與德軍第15裝甲師在一起。
隆美爾率兵趕到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時,英軍已經撤回埃及大本營,留守的是澳洲的雜牌軍隊,於是隆美爾率領德軍和義大利軍隊反撲,英軍中東司令韋維爾沒想到德意會即刻進攻,倉促應戰,不敵德軍隊的包圍,向後撤退,直到6月25日,隆美爾大敗了韋維爾,英軍重新回到和義大利對峙的原點,之前3個月的向前推進全部白費,隨後英國中東司令被撤職。
1942年,蒙哥馬利在前線指揮戰鬥。
但是此時的隆美爾卻是升官加爵,1942年1月,隆美爾獲得了櫟樹葉雙劍鑽石勳章,升官為非洲裝甲總司令,隨後升上將,元帥。但是好景不長,英軍司令換來了蒙哥馬利,納粹德國正忙於蘇德戰場,並未給北非戰場繼續支援和補充,於是隆美爾被擊敗。隆美爾的失敗和非洲沙漠戰場有關,一是沙漠作戰補給一定要跟上,如果跟不上只能停止前進甚至後退;二是北非的戰場受蘇德戰場的限制,打敗韋維爾時,德軍糧食彈藥補給已經不足,德國又未給遠在北非支援,於是隆美爾遭遇敗績,1943年隆美爾被召回德國。
-
8 # 露苓蝴蝶
沙漠作戰,非常消耗資源,最終打的就是後勤。對德軍來說,地中海的制海制空權一直在和英軍拼,能有多少物資運抵北非戰場真還就是天曉得。而最終盟軍在北非戰場的獲勝一大半是盟軍犧牲了遠東戰場主動權而得來的,這是個全域性考量後做出的決定。
-
9 # 使用者5770541302
主要還是德國和英國等國的實力問題。
隆美爾及其非洲軍團在北非取得了大量的勝利,但是非洲軍團一直面臨著緊迫的後勤物資補給問題,很多時候連軍官的飲水也不能充足保障,更不用說寶貴的武器裝備、石油等資源了。非洲軍團兵力一直不足,隆美爾也僅有第90輕裝甲師、第15裝甲師、第21裝甲師等少量部隊,而對面的英軍以及後來的美軍則有著充足的部隊可用。
當時德國的戰爭重心還是在蘇聯戰場,很多精銳部隊都是在東線作戰,再加上北非本來對德國就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能夠分配給隆美爾的資源實在是少的可憐。而即使是這樣,地中海還是在英軍控制下的,德軍的物資運輸總是遭受巨大損失,難以滿足實際需要。
可以這麼說,北非戰場上,英軍一直處於壓倒性的優勢地位,其在坦克、飛機、火炮、兵力、後勤補給上均要比德軍要強得多,對於英軍而言,可以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是對於隆美爾,只要一次失敗,就會滿盤皆輸。
比如在最後的阿拉曼戰役中,英軍就擁有高達1500輛坦克,而此時非洲軍團只有100輛左右的坦克可用。後來美軍也開始進入北非,非洲軍團遭遇兩線夾擊,在後撤無望的情況下,最終只能選擇投降,進而結束了這支部隊的二戰生涯。
回覆列表
二戰的隆美爾北非之戰為什麼會失敗?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德國的戰略重心沒有在北非。如此必然會導致戰役的失敗!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德國的戰略重心在哪裡?
當然是在歐洲啦,特別是後期,已經轉移到蘇聯的國土上了。希特勒在拿下法國以後,對德國掃了一遍,還沒有完全拿下的情況下,就已經對社會主義陣營的蘇聯,恨得牙癢癢,咬牙切齒的。這樣,德國的所有的戰略資源,兵力,武器,彈藥糧草,各個方面的資源都必然投向了蘇聯,這樣的情況下,在蘇聯被纏住以後,脫身不開,那麼對北非的戰場就不是那麼重視了,對隆美爾的支援也可想而知,隆美爾在北非應該說是孤軍奮戰,而且用的都是最差的武器,沒有比較好的飛機支援,完全靠隆美爾的個性以及軍事方面的才能,當然了,隆美爾也有自身的一些缺點。
但是應該說在北非的戰場上,隆美爾的表現是可圈可點的,後來還有人送給他一個沙漠之狐的。這足以證明隆美爾的表現是完美的。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上的戰爭條件是什麼?他一共也就不到400輛的老舊坦克,在整個北非的戰場上,幅員遼闊,你要看到在沙漠裡這些坦克在整個的北非戰場上分散開來,幾乎是看不見的,而整個英國,法國都在北非經營了很多年,特別是英國,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如果丟失了北非戰場,那麼英國的戰爭資源也就沒有了補充的根據地,所以英國也幾乎是拼了命的,把北非戰場作為拖住希特勒和拖住德國向本土進攻的一大有利的手段。
第三,最後導致他最終失敗的對手蒙哥馬利出現了,他也是一名猛將,在二戰的戰爭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佔有一席之地,他來到之後 ,帶上了英國上先進的800輛坦克和飛機對隆美爾的老舊坦克進行轟炸,在這種狀況下,隆美爾除非能得到希特勒的戰略和後勤資源,否則實在也沒有好的辦法,接受失敗是他的宿命。
所以人的命運,有的時候真的是依靠一個很重要的平臺,就像馬雲所說的,是平臺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平臺。
由此出得結論是,德國在北非的戰略重心和戰略態度導致了隆美爾的失敗!所以說,此乃天意,而非隆美爾的能力所能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