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潭市運動健康促進會
-
2 # 一個羊倌
建議從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蘇菲的世界》 《蘇菲的哲學課》這三本書的任意一本入手,初步瞭解了哲學是什麼以後,再挑自己感興趣的哲學家的著作看。
《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是一本哲學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大學本科哲學導論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它最大的優點是敘述生動,很吸引人,特別是能夠吸引那些非專業人士的注意力。
《蘇菲的世界》本書多以蘇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Alberto Knox)的神秘人之對話錄,是以由淺入深的方式簡介西方哲學的小說。
《蘇菲的哲學課》這是一本哲學家為中學生編寫的入門書。賈尼科是頗負盛名的法國哲學家,他女兒蘇菲中學時開始接觸哲學,他覺得市面上的哲學書都太深奧、枯燥了,於是決定親手為女兒寫一本哲學入門書。
-
3 # 聽雨
德國古典哲學本來就以晦澀難懂出名
想學的話
必要的基礎是要有的
打好了西哲史的基礎
就可以上康德了
直接用原典
書可以選擇鄧曉芒版的三大批判
配合著課程和講解書籍一起學
不過即算這樣也會是困難的
要做好心理準備
迎接困難
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哲學是古典哲學發展的頂峰,二十世紀哲學不論是繼承還是反對德國古典哲學,都繞不過去這兩座豐碑。
同時,在建立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了許多前人的理論成果,德國古典哲學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國被康德引入了哲學道路,哲學變成了一件民族的事業。一群出色的思想家突然出現在德國國土上,就像用魔法呼喚出來的一樣。
——海涅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絡。
——恩格斯
25本德國哲學經典著作:
01
《純粹理性批判》
哲學中的“哥白尼革命”康德的“第一批判”
哲學乃一切哲學的知識之體系。吾人若以哲學指評衡“一切哲學化企圖”之原型而言,又若此種原型為評衡各種主觀的哲學(此種哲學之結構,往往分歧繁複而易於改變)之用,則此種哲學必須視為客觀的哲學。
彼等乃知理性之所能洞察者,僅限於理性按其自身之計劃所產生之事物,又知理性不容其自身機械的為自然所支配,必以依據固定法則之判斷原理指示其進行途徑,而強抑自然以答覆理性自身所規定之問題。
本書是康德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鉅著。
本書的根本思想是透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 從而確定理效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
02
《實踐理性批判》
人為什麼是自由的?道德的原因是什麼?康德的“第二批判”
康德是我們民族的摩西,帶領我們走出了埃及的頹敗,進入了自由而孤獨的沙漠,他從神的山巔上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法規。
——荷爾德林
概念只要與物件發生關係,不論對於這些物件的知識是否可能,它們都擁有自己的領地,這個領地僅僅是依照它們的客體所具有的對我們一般認識能力的關係來規定的。
我們全部認識能力有兩個領地,即自然概念的領地和自由概念的領地;因為認識能力是透過這兩者而先天地立法的。現在,哲學也據此而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
《實踐理性批判》出版於1788年,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03
《判斷力批判》
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之作康德的“第三批判”
我們有一單純的審美判斷力的機能,無概念地對諸形式來下評判,並且在這種單純評判上發現一種愉快,我們同時使它成為每一個人的例則,這種判斷並且不是建基於一個利益興趣,也不導致這樣一利益興趣。
另一方面我們也有一種知性判斷力的機能,對於實踐格律的單純諸形式規定一種先驗的愉快,我們使它對每個人成為規律,我們的判斷力也不是建基於一個利益興趣,卻仍然導引出這一利益興趣。
此書分《審美判斷力批判》與《目的的判斷力批判》兩部分。前一部分,重點分析美和崇高兩個範疇。後一部分則從審美判斷力的“主觀合目的性”轉向對自然界有機體組織的“客觀合目的性”的探討,辯證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觀。
《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
每一個人都必須盡其所能去做,以便成為一個更善的人。
這種惡必須存在於準則背離道德法則的可能性的主觀根據中,而且如果把這種傾向設想為普遍地屬於人的,那麼,這種惡就將被稱作人的一種趨惡的自然傾向。
把感官衝動對出於法則的動機的優越性納入行動的準則,罪也就這樣發生了。
康德的宗教觀反映了一位哲學家在科學至上、理性至上的啟蒙時代的處境中的宗教體驗。一方面,他極力倡導理性的最高權威,堅持用理性及其需要來衡量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意識到理性自身的不足,意識到宗教信仰和教會在社會生活中的正面作用。
05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
《純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
真正的形而上學判斷全都是綜合判斷。必須把屬於形而上學的判斷同真正的形而上學判斷區分開來。
很多屬於形而上學的判斷是分析判斷,這些判斷對形而上學判斷來說只是一些工具,而形而上學判斷才是這門學科的唯一目的,它們永遠是綜合判斷。
全書的內容包括論一切形而上學的知識的特點、《導論》的總問題、先驗的主要問題等。在書中,康德對人的認識能力(理性)作了一個批判性的研究,要為人類未來建立一種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做好頭腦上的準備。
06
《邏輯學講義》
由於我們的知性如此熱衷於借判斷來擴充套件自己,熱衷於以知識來充實自己,或者由於我們對某些東西總是比對其他東西更加註目的偏好,保留我們的同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哲學是哲學知識來自概念的理性知識體系。這是這門科學的學院概念。就世界概念來說,哲學是關人類理性的最後目的的科學。
《邏輯學講義》是一部由學生聽講筆記整理而成的康德著作,不過它在出版前曾經康德親自審定過,因而比起其他版本來更具有權威性。
在該書中,康德在傳統的邏輯判斷分類外,又創設了模態,開創了研究概念的內容實質的新局面,從形式邏輯發展到先驗邏輯。
07
《道德形上學探本》
古希臘哲學分三科:自然學、倫理學和邏輯。一切理性知識分兩類:實質的和形式的。實質的知識有其特定物件;後者只是關於智性的形式和理性的形式,以及一般思維的普遍定律。
形式的哲學叫邏輯。實質的哲學依其物件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的規律,一類是自由的規律;研究前者的叫做自然學,研究後者的叫做倫理學;也可稱作自然哲學和道德哲學。
書中認為道德上的善惡和行為標準是超經驗的,人作為有理性者自我立法,道德律純粹出於義務,與任何利益無關。所謂“道德形而上學”,是研究道德的超經驗的、純粹的普遍形式,即絕對命令。
08
《歷史理性批判文集》
本書收錄康德於1784—1797年間(60歲至73歲)所寫的論文8篇,包括康德有關歷史哲學和政治哲學的全部主要著作在內。
09
《論優美感和崇高感》
《論優美感和崇高感》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之外唯一的一篇美學著作。充分顯示了作者的風格、人格與若干重要思路。書中的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優美與崇高的對立與統一,一是強調美的主觀性。
10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
整個費希特學說體系的基礎
它在費希特的體系裡的地位與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黑格爾的《邏輯學》在他們各自的體系裡的地位是完全一樣的。
如同法蘭西民族將人從外部枷鎖中解脫出來一樣,我的體系將人從物自體的羈絆中、從外在影響中解脫出來。
——費希特
《全部知識學的基礎》表明德國古典哲學乃是法國革命在德國的反映。
——馬克思、恩格斯
知識學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科學。它是決不能單憑字面,而只有透過精神才能得其真諦的。因為它的基本觀念必須依靠創造性的想像力本身從研究它的人的身上誘發出來。
我們的意識,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為我們的存在,即我們的作為自我的存在之所以可能,是以想像力的這種活動為根據的。
書中,費希特從本原行動出發,詳細論述了本原行動展開的各個步驟,即知識學的三條原理以及由此推演的八條定理,從而建立起他稱之為知識學的先驗哲學體系。
費希特認為,這個體系證明,人類之所以能認識真理,就是因為能認識的自我與自我所認識的非我本來是同一個東西。因此,他的以自我為出發點的體系就解決了思維與存在如何統一而成為真理的問題。
11《論學者的使命 人的使命》
不僅要意識,而且要按照認識而行動,這就是你的使命。
社會的每一個體都應當根據自由選擇,根據他認為最充足的信念去行動;他在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中都應當把自己當做目標,也應當被社會的每個成員看做這樣的目標。誰受到欺騙,誰就是被當做單純的手段。
《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包括費希特的《論學者的使命》和《人的使命》兩部重要著作。
《論學者的使命》闡述作者自己的倫理觀點和政治觀點的主要著作。文中著重闡明瞭人的主觀能動性,闡述了理論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統一性。
《人的使命》分三個部分,第一、二部分基本闡述他過去的哲學思想,而在第三部分,費希特則把信仰當作把握實在的官能,由此可看出他從哲學到宗教的過渡。
(梁志學、沈真譯本)
12
《倫理學體系》
對哲學來說,一切問題都在於認識主體本身,以評判主體對客體的規定的影響;但只有把單純地反思當作一種新的反思的客體,這項工作才能進行。
不懂哲學的人對於我們應該意識到一種意識,可能會覺得離奇可笑;然而,這種人除了一次證明他們對哲學的完全無知和無能為力,卻不能證明什麼別的東西。
本書是費希特依據他的知識學原理,系統地研究道德哲學的專著。費希特在本書中貫徹了康德的基本立場,既反對了中世紀禁慾主義的宗教道德哲學,也批評了在英國和法國盛行的功利主義、幸福主義倫理學。
13
《現時代的根本特點》
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費希特的《現時代的根本特點》(1806年)就像康德的《從世界公民的觀點來看普遍歷史的觀念》(1784年)和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演講錄》(1822-1831)一樣,是從先進文明的全球化角度來考察人類歷史發展的邏輯的。在本書中,作者指明,每個民族的歷史既有其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有其偶然的變化形態,因此每個民族的成員應該既以世界公民的意識,也以愛國主義的態度看待和參與歷史程序。由此,本書不僅上繼了康德的傳統,而且下開了黑格爾的先河。費希特的歷史哲學在德國古典哲學的歷史觀的發展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
14《先驗唯心論體系》
一旦一個兒童開始用“我”來稱呼自己之時,就有一個新的世界展現在他的面前。——誰能對自己說出“我”這個字,他就是等於凌駕於客觀世界之上,從外在直觀進入自我直觀了。哲學必須根據這個概念來展開自身。
自我自己是自己的產物,它同時是創造者,也是被造者。自我是什麼和幾何虛線是什麼一樣,無法證明。人們只能描述自我藉助以產生的一個行動。
15《精神現象學》
精神現象學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學和精神古生物學類似的學問,是對個人意識各個發展階段的闡述,這些階段可以看作人的意識在歷史上所經過的各個階段的縮影。
——恩格斯
我們對事物的感受的多樣性,並不從事物得來,而是由我們得來。因為事物是單一體,一要是有這樣的多樣性,就停止其為單一體了。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才是這些彼此分離的東西的共同的媒介。
意識在作出一種區別,一方面它把諸多事物互相區別開,另一方面,又把事物看作諸多特質的集合體。
《精神現象學》的主題就是描述人類意識自身從最初的感性知識向科學發展的歷程,即哲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16
《邏輯學》
“熟知的東西,正如我在別處說過,並不因此就是真知”
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一章。
——列寧
它的根本看法是,唯有透過思維對於事物和在事物身上所知道的東西,才是事物中真正真的東西;
所以真正真的東西並不是在直接性中的事物,而是事物在提高到思維的形式、作為被思維的東西的時候。
邏輯學是研究理念本身發展的科學。當理念處於“存在”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本質”階段時,他稱之為客觀邏輯;當理念揚棄了與“存在”以及與之相關聯的“本質”而作為概念的概念,即作為“主觀性”的概念出現時,就稱之為主觀邏輯。
17
《小邏輯》
哲學是以思想、範疇,或更確切地說,是以概念去代替表象。像這樣的表象,一般地講來可看成思想和概念的隱喻。
本質是設定起來的概念,本質中的各個規定只是相對的,還沒有完全返回到自身。
它論述的是由感性的反映物質世界,發展為由知性反映有關人性在關係中的宏觀現實世界,最後發展為由理性的、辯證的上升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有限與無限統一的全體的絕對理念。
18
《自然哲學》
(在自然界)僵硬冰冷的石頭會呼喊起來,使自己超升為精神。
——黑格爾
既然理念現在是作為它自身的否定東西而存在的,或者說,它對自身是外在的,那麼自然就並非僅僅相對於這種理念(和這種理念的主觀存在,即精神)才是外在的,相反的,外在性就構成自然的規定,在這種規定中自然才作為自然而存在。
《自然哲學》介於《小邏輯》和《精神哲學》之間,是黑格爾《哲學全書》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他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這部著作裡,黑格爾站在辯證唯心主義立場上,把整個自然界的發展看作是絕對精神自我異化和自身復歸的過程。
全書分為力學、物理學和有機物理學三篇,它們分別代表了絕對精神由於自身內部矛盾而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三個階段。
(梁志學譯本)
19
《哲學史講演錄》
“哲學以絕對為物件,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方式”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這是他的巨大功績)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絡。
——恩格斯
凡是自在的東西必定要成為人的物件,必定要進入人的意義,因而成為“為人”的存在。一個東西是人的物件,這就等於說它是人的潛在性;
所以人由於有了物件,他才由自在成為自為,這樣他就雙重化了,他就保持著他自身,而沒有變成另外一個東西。
《哲學史講演錄》作為西方哲學史的概括與總結,兼有一部分是東方哲學史。雖然這是一套研究哲學史的著作,其內容也主要涉及哲學史,但其中的許多思想同樣適勇於哲學本身。
20
《法哲學原理》
一種更高貴的主觀性怎樣地把一切客觀性都目測為虛無,從而連自己也因喪失一切現實性而消滅。
直接作為法而存在的自由的定在,在自我意識的反思中被規定為善,現在,這裡要過渡到的是第三個階段,它是這個善和主觀性的真理。
黑格爾的法哲學屬於其哲學體系中的精神哲學部分。在黑格爾看來,無論是自然哲學還是精神哲學,都是對邏輯學的補充與應用。法哲學作為精神哲學中的客觀精神同樣也是對邏輯學的補充與應用。
黑格爾認為,法是自由意志的體現,真正的自由是受客觀的、具有普遍性的法的限制的自由。所以,自由在法中才能實現。他把這種法的發展分為抽象法、道德、倫理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構成了《法哲學原理》一書的主要內容。
(張企泰、範揚 譯本)
21
《美學》
動作總要導致糾紛和衝突,而糾紛和衝突又要導致一種違反主體的原來意願和意圖的結局。在這種結局中人物的目的性格和衝突的真正內在本質就揭示出來了。
這種在憑藉自己獨立發出動作的個別人物身上發出作用的實體性因素原是史詩原則中的一個方面,現在在戲劇體詩的原則裡也很活躍地起作用。
(朱光潛譯本)
22
《耶穌傳》
《耶穌傳》是第一部超出了正統黑格爾學說的著作
——恩格斯
D·F·施特勞斯代表著現代神學的壞良心,因為他“使神學家去面對一系列問題,對這些問題,也許到今天,它也未曾充分地表明自己的態度。
——卡爾·巴特
凡宗教團體認為其神聖起源的組成部分是它的全體成員的感情和概念的絕對錶現的每一非歷史的故事,都是一種神話。
本書是青年黑格爾學派的代表人物施特勞斯的一部重要著作,書中批判了基督教的一些錯誤的觀念,比如神蹟的說法。該書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梁工譯本)
23
《宗教的本質》
把道德當作宗教的主題,等於說儲存宗教之名,而放棄宗教之實。
自然不僅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物件,而且還是宗教的不變基礎、宗教的潛伏而永久的背景。
凡是由上帝推出世界、由精神推出自然、由形而上學推出物理學、由抽象事物推出實際事物等一切演繹,都被證明為只不過是邏輯的遊戲
本書是研究費爾巴哈宗教哲學的入門著作,西方哲學史和無神論史上的代表著作之一。費爾巴哈在這一著作中,概述了宗教,尤其是自然宗教即多神教的本質,明確提出神學就是人本學和自然學的論點,彌補了《基督教的本質》漠視自然界的缺陷。
在這一著作中費爾巴哈在論述自然宗教時,還闡明瞭自然的存在並不象有神論所妄想的那樣,以神的存在為基礎;相反,神的存在倒是以自然的存在為前提。
(王太慶譯本)
24
《基督教的本質》
宗教先使上帝成為人,然後才使這個具有人的模樣、象人一樣地感知和思想的上帝成為自己崇拜和敬仰的物件。
我認為宗教之真理或本質,就在於它將一種徹頭徹尾屬人的關係理解和肯定為屬神的關係。
全書分3部分:《導論》,概述人和宗教的本質;第一部分,論述宗教的人本學本質;第二部分,批判宗教的神學本質。
費爾巴哈在該書中認為,上帝的全知全能和無所不在等等特性,只是人的本質的虛幻反映。宗教是人類的精神之夢,是人的本質的異化。
(榮震華譯本)
25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
在對萊布尼茨的精彩敘述中應當摘下某些特別出色的地方(這是不容易的事,因為第一部分【第1—13節】全都是出色的)。
——列寧
萊布尼茨在<<神正論>>裡不外是力圖使信仰與理性一致起來:“神學的範疇是關係,哲學的範疇是實體性。
哲學使作為一切物件的物件的那個物件僅僅與自身發生直接的關係,神學卻使這個物件直接與人發生關係並且僅僅與人發生關係。
《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分析和批判》是費爾巴哈的早期著作。寫於1836年,出版於1837年。是作者在廣泛深入地研究了萊布尼茨著作的基礎上寫成的,書中含有豐富的資料,提出了許多重要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