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焦某人說歷史

    朱允炆其實在被攻破都城的時候已經從密道逃離,朱棣為此還專門成立一個部門來負責追蹤朱允炆的下落。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斬草除根,特別是在帝王貴族身上更為甚之。朱棣在位期間一刻沒有得到朱允炆的訊息心裡總覺得不那麼踏實。直到朱棣晚年(離世前幾年)得到了朱允炆的訊息,他這個大侄子也表示自己也沒心思奪回皇位和其他做亂的野心(當時朱允炆也50左右了),只想平淡的過完這一生,而這個殺伐果斷的四叔也出奇的放了他讓他平淡的過完這一生。總體來說朱棣是個非常偉大的皇帝,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打造永樂大典,裡面涵蓋了天文,地理,醫道,農業,工業等,相當於現在的百科全書。五徵蒙古,奠定了北方穩定的基礎。啟用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西貿易往來,奠定了明國強大的海軍實力。

  • 2 # 司隸左校尉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因為事實的真相連當時的明成祖也搞不清楚。一個可能是燒死,一個可能是逃遁,而且朱棣也不相信朱允炆燒死一說,事後還曾組織人員四處追尋,最後無果而終,更為該事增添了傳奇色彩。幾百年過去,今人再追問這個問題,也僅僅是猜測推理,都不能給出明確答案。

  • 3 # 中孚鑑

    朱允炆,是朱標之子、朱元璋之孫,他的父親朱標本是太子,但是後來卻因病去世了,後來朱允炆則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孫。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曾經因為朱元璋大封朱家之人為藩王,從而導致在建文帝時期,藩王們的實力很大,嚴重威脅到了皇權、朝廷。

    建文帝為了加強皇權、消除藩王對朝廷的威脅,所以就施行削藩。然而結果是建文帝削藩不成,反而引起了燕王朱棣起兵發動靖難之役,雖然開始的時候建文帝的實力大於朱棣,但是最終建文帝還是敗給了朱棣,朱棣起兵成功後,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

    而在靖難之役後,有的說建文帝是在大火中喪生了。那建文帝朱允炆真的在大火中喪生了嗎?

    其實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的下落就成了迷,他的最終下落也成了一個懸案,雖然流傳建文帝被燒死了,但誰也不能肯定的說他真的被燒死了。

    雖然正史中記載是建文帝是死了,但這也是明成祖朱棣當政時所記載,其真假程度還是有些不同的。再則,若不記載建文帝死了,朱棣如何能名正言順的登基為帝,要是這要理解的話,記載建文帝的死,也是一種趨勢。當然至於朱允炆的最終結局卻始終是一個謎。

    建文帝在史書中的記載是“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還有在《明實錄.太宗實錄》中說“不期建文帝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然”。

    當然史書記載雖然如此,但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始終是一個迷。

    而建文帝的下落除了喪生於火中外,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後來逃出來出家為僧了,當然還有別的說法。還有既然史書記載建文帝已經死了,但為什麼朱棣為帝后,又曾下令尋找建文帝呢,所以建文帝在靖難之役的生死則還是一個謎。

  • 4 # 聽歷史說話

    關於朱允炆是否燒死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存在很大的爭議。我僅發表我自己的看法,大家指正。

    話說朱棣破城以後,在南京皇宮裡卻沒有找到朱允炆本人,只找到了一具燒焦的屍體,從外表來看有點像他。(有可能是他故意找的身形比較像他的人)

    之後朱棣很不放心,一直在擔心朱允炆沒有死,很有可能哪天就冒了出來,來跟他搶奪皇位。

    而從朱棣之後的表現也可以推斷出來,朱允炆並沒有死。

    第一個理由就是,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雖然主要的目的是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絡。但是不能否認的是, 他本人肯定被朱棣安排了要注意打聽沿途有沒有建文帝的下落。而且據說當時隨行的還有錦衣衛的人。要知道,錦衣衛作為皇帝的爪牙,僅僅是海外出行是用不到他們的,他們參與到鄭和的航海活動中,似乎印證了他們就是為了朱允炆而來,他們的使命就是找到朱允炆或者確定他是生是死。

    第二個理由就是,胡濙尋找仙人。

    當時胡濙被朱棣派到全國各地去尋仙問藥,表面上看是為朱棣尋找靈丹妙藥,為他延年益壽。

    可是朱棣本人並不痴迷於這些仙人仙藥什麼的,可見這只是胡濙的一個幌子,目的就是藉此之名,來掩蓋他真實的目的。

    顯然丹藥是不可能找到的,唯一的可能就是他找到了建文帝朱允炆,並且確定他已經死了。

    第三個理由就是,朱允炆留下的痕跡。

    據說朱允炆逃出去以後,學習朱元璋,跑到寺廟當了一個和尚。

    這一個說法也可以印證,就是朱棣曾經組織人對全國的和尚做了一個登記,把詳細的資訊都一一登記在冊。

    平白無故的朱棣不會興師動眾的去幹這件事,本來對他來說就沒什麼意義。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得到了朱允炆當和尚的訊息,所以才想把他找出來。

    所以說,我認為朱允炆並沒有在那一場大火中喪生。

  • 5 # 聰聰看歷史

    朱允炆真的在大火中喪生了嗎?朱允炆:大明史稱建文帝,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元璋之孫,朱標之子,1402年在與其四叔永樂帝朱棣的翻臉奪位戰中失敗,史稱"靖難之役"。因戰後建文帝下落不明,自始建文帝的生死之謎成了大明朝的第一懸案,600多年來建文帝生與死出了很多版本,現在聰聰分享一下個人建解。

    一種說法是燒死了。1398年,朱允炆繼位,號建文,因此稱建文帝。因從小授學於儒家大家,從政後實行"仁政",使國家得到休養生息,為大明後續發展起到了鞏固作用,所以在官史民間都留下了好的名聲。在中國為什麼說朝代是有輪迴的,因為怎麼變都離不開一個怪圈,建功分封,然後削藩削爵,最後謀反判亂,成者為王敗者冠。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唐有"玄武門兵變",宋有"燭光斧影"。明有"靖難之役",清有"三藩反清"。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在老師方孝孺,齊泰,黃子澄的推動下實行削藩弱爵的計劃,最終引來燕王朱棣的謀反。朱棣舉著清君側,雪靖難的旗號發動政變,最終在1402年攻入南京,史稱"靖難之役“。明史記載:建文帝見無力反抗後下今燒宮,在朱棣攻入皇宮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只在偏殿找到了一個被燒焦了看不出是誰的屍體,因此懷疑建文帝未死,而官方史籍也沒有建文帝下葬記錄。但為什麼官史又說建文帝是被燒死的,因為朱棣在回覆北韓國書中提到建文帝是被手下奸臣太監在焚燒皇宮中燒死了。這就是燒死之說的出處。另一個說法是逃亡了。在皇宮中曾找出一條密道,因此民間流傳著建文帝未死而是出走逃亡了。在朱棣一生中曾七次派鄭和下西洋。名譽上促進與西洋各國的貿易,實是查探建文帝的下落。因為有商賈在真臘看到過建文帝。而建文帝是朱棣的一塊心病,必然要查過水落石出。另一個說法是出家了。據傳朱元璋死前曾留給朱允炆一個密匣,可能意判到朱棣會謀反,所以在匣裡詳細介紹了逃亡的線路和地點,並有一套僧衣。而建文帝在逃亡中足跡遍及長江以南各寺院,在寺院裡留下了很多建文帝的詩句,建文帝在朱棣死後最終落腳在福建寧德華嚴寺裡。現寺裡還珍藏著一件五爪金龍的袈裟,款式布料縫接與珍藏的朱元璋的袈裟一樣。1989年在寧德金涵畲族鄉上金貝村發現一座神秘古墓,外形結構與明皇陵如出一轍。透過二十年研究,2009年初步證實是建文帝陵寢,因此:朱允炆被燒死是朱棣在找不到建文帝情況下,為了名正言順登位而編造的一個謊言!

  • 6 # 西府趙王爺

    靖難之役,一場頗有戲劇性的叔侄大戰,最後還是老辣的叔叔成為了贏家。而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後,建文帝朱允炆便一把火燒了皇宮,然後就此失蹤,生死不知。

    有人說他已經葬身於火場,有人說他逃走了,由於建文帝的屍體找不到,於是這便成了一場懸案。特別是鄭和下西洋,其一度被認為是朱棣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這更讓建文帝的生死,鋪上了一層迷霧!

    話說,當年燕王破城而入,朱允炆為趁亂逃出去,自己下令點燃了皇宮中的大火。朱棣為了找到朱允炆,搜尋皇宮三天三夜,逼問內侍也沒尋出結果,因為皇后和嬪妃內侍們大數被燒死,於是他們便指認一具燒的看不出人樣的屍體為朱允炆。

    朱棣因為屍體燒焦的原因也辨認不出,只好以天子的身份把這具焦屍下葬。而真正的朱允炆早已趁亂逃了出去,遠離南京去了湖南湖北一帶生活,並改名讓鑾,意思就是“讓位”。

    他在逃生的旅途中還曾假扮僧道,在各個省區遊歷,提下了許多詩詞用來暗語建文皇帝就是自己,晚年時期,朱允炆在武昌定居,死後埋葬在洪山上。這些事,都是《讓氏家譜》裡清清楚楚有記載的。

    被塵封了7600年的秘密終於被揭曉,讓慶光老先生說,他其實小時候就有聽父輩們提起過,但大家都把它當作一個秘密放在心底。

    讓慶光說:我們的先祖逃出南京後,朱棣還曾四處尋找過他,就是為了要斬草除根,祖先們肯定是為了活命才不敢暴露身份。

    而到了清朝,有些事情就更不能講了,這600多年來家族一直隱瞞先祖的身份,只敢告訴傳達給下一代,這本《讓氏族譜》也是到上世紀40年代才敢編目。到今天,離靖難之變已經有了602年,是時候讓我作為一個後人,來解開建文帝這個千古之謎了

    而且據讓先生本人介紹,除了湖南湖北的讓氏家族外,在山東還有一支,而且他們讓氏人數雖不多,卻很多都是高階知識分子,多數定居在海外。《讓氏家譜》的真實性,隨著建文帝逃出後在貴州山谷間留下的一封討伐朱棣的檄文,也被有關專家所肯定,朱允炆並沒有喪命於大火。

  • 7 # 曾經故事

    沒有統一說法,畢竟死不見屍。主流觀點裡給出了兩個答案備選:

    1,被燒死了。這點見於史書《明實錄·太宗實錄》,說是建文帝被奸人蠱惑,在宮裡點火自焚,等到朱棣趕到時,想去救已經來不及了。朱允炆在大火裡,不知所蹤。朱棣在給北韓方解釋時,也是這個說法。但是作為當時那場大亂的當事人、既得利益者,他的話是否應該相信還是個問題。

    2,出家了。這個結論是後人給出的,但也不算空口無憑,因為有不少間接證據。湖南明代大冠堡遺址,專家覺得疑似建文帝避難行宮。且有明代石碑刻著,朱允炆在此剃度出家。其餘的,還有不少地方誌,縣記,後人雜記,可以見到這個說法的影子。

  • 8 # 隨拍記錄生活

    燕王靖難,破南京城,朱允文下令縱火焚燬皇宮,朱棣殺入宮中,搜尋了三天,始終沒有找到朱允炆。追問內侍,他們也不知朱允炆是死是活,只知他下令縱火後就不見了蹤影。馬皇后和大多數妃子、內侍都被燒死,內侍們怕朱棣不信,找了一具殘骸說成是建文帝的屍骨。朱棣命人從灰燼撥出殘骸,已是滿身焦爛,四肢不全,分不清男女,只得下令以天子禮殮葬。

    關於建文帝的生死,有一種說法是;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髮,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存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藉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 在中國歷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難之變”中,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在被自己的叔父、後來的永樂帝朱隸奪取了皇位之後,建文帝去了哪裡於是自 焚而死還是削髮為僧;甚或流落海外,各種說法眾說紛線,歷史學家們各抒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從而使這一懸案成為中國歷史的“四大謎案”之一。

    據金陵晚報報道,日前,84歲的南京有線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老先生帶著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讓氏家譜》找到記者,翻開家譜,讓先生告訴記者,建文帝當年並沒有自 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讓鑾,在湖南湖北一帶定居。世代繁衍生息,讓慶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孫。 建文帝逃出南京改姓“讓” 讓慶光先生指著家譜為記者講述了建文帝朱允文開創“讓”姓的歷史源流。讓慶光說,讓氏先祖朱允文是明朝的第二代皇帝,其父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早年立為太子,不幸中年早逝。朱元璋按封建禮法傳統,立朱允文為皇太孫。

    1399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文即位,史稱:“建文帝”,但在位僅僅四年,建文帝的四叔燕王朱棣就發動“靖難之變”用武力推翻了朱允文。 朱允文被朱棣趕下臺後,並沒有像許多史家所說,在宮中自 焚身死。而是從地道逃亡出宮,離開南京,隱居於民間改名為“讓鑾”,假扮僧道,雲遊於滇、黔、蜀、粵、桂、湘、鄂各省,在遊歷名山大川期間,讓鑾還題寫過許多詩詞和符號,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讓鑾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讓氏家譜》中有明確記載。 至於為什麼建文帝出宮隱居民間後,改姓為“讓”,更名為“鑾”,讓慶光解釋說,建文帝認為自己是遜位退國讓出江山的,所以改名“讓鑾”,是讓出了皇位的意思。

    建文墓地隱匿山林 為了讓記者相信自己確是建文帝后人,讓慶光還舉出了一些例證。讓慶光說,他出生在武昌,而先祖建文皇帝朱允文就葬在洪山寶通寺的寶塔旁。讓慶光還記得,小時候寶通寺的和尚都知道建文皇帝的墓地具體方位,和尚們還曾經指引讓慶光的祖輩前去祭掃。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動盪,這座隱匿在民間的帝王陵寢已經找尋不到了。 1945年,讓氏後代讓廉修根據歷代先祖口授心傳的描述和家藏中元燒包單(上有歷代祖先名諱),修成《讓氏家譜》一書,得到了著名學者張其昀、昌彼得的認同,張其昀為家譜題寫書名,昌彼得則作《<讓氏家譜>敘錄》,肯定讓氏為建文帝后人。而讓慶光的舅舅、臺灣的陳萬鼐教授曾作有《明惠帝出亡考證》,1950年由臺北百成書店出版,該書持讓氏為建文後裔說,只是可惜沒有引起明史學界充分關注。

    另據記者瞭解,貴州黃果樹大瀑布附近的神秘石刻碑文“紅崖天書”的破譯也為證實建文帝未自 焚死提供了佐證。上海工程師林國恩考證出“紅崖天書”其實是退位後,建文帝頒下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的檄詔,說明建文帝逃出南京後,流落西南一帶,並有可能繁衍後代。 塵封7600年的秘密 對於自己家族的這段歷史,讓慶光老先生從小就聽父親講過,但一直深埋在心裡,當作一個秘密。讓慶光說:“我們的先祖被奪去了皇位後,朱棣還多方尋找,想斬草除根,明朝的時候,祖先們自然是不敢暴露身份。而到了清代,更不能講自己是明朝皇族後裔。這600年來,讓氏只好一直隱瞞先祖身份,家族的歷史也只能口耳相傳,這本《讓氏家譜》也是到上世紀40年代才敢公開編纂的。” 到今年,“靖難之變”已經過去了602年,讓慶光說,是到了該建文帝的後人站出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的時候了。

    據讓慶光介紹,目前全國有兩支讓氏,一在湖北湖南一帶,一在山東鉅野,山東的讓氏是不是建文帝后裔目前還不得而知。讓氏人數雖然不多,卻多為高階知識分子,很多定居在海外。 社科院專家力證《讓氏家譜》 在這兩天舉行的第十屆明史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商傳研究員向大會遞交的論文就是名為《<讓氏家譜>與建文帝出亡考》的論文。 論文中,商傳研究員介紹了《讓氏家譜》這一有助於解開建文帝下落謎團的重要資料,商傳研究員充分肯定了《讓氏家譜》的價值,他對記者說:“《讓氏家譜》在明史學界還幾乎沒人知道,因此,我的論文公佈後,肯定會引起不小的轟動!” 不過,商傳也指出,要徹底弄清建文帝下落,還要進一步做考證工作,“讓氏家譜”雖明確說自己是建文後人,但目前還沒有發現當年的實物證據證明這一點。《讓氏家譜》中說:“公(指建文帝)生前書法甚佳,武昌候補衙範衷愚家有祖遺一聯,是其墨寶。歿後葬於武昌洪山之陽,生歿不詳,惟知其享壽一百歲整。”由此可知,讓氏先祖建文帝有一副對聯傳世,並有墓地在武昌,如果能夠找到這副對聯或者墓葬,將有助於徹底解開這個謎團。

    最近,又有一位學者指出,建文帝出逃之後曾藏匿於貴州的山谷之間,並在這裡寫了一份討伐朱棣的檄文,讓隨從刻於山崖之上,號召臣民支援他推翻朱棣,重登帝位。這份檄文就是幾百年來,元人破解、具有濃厚神秘色彩的"紅崖天書"。"紅崖天書"寫在貴州省安順地區曬甲山的一面山崖上,字形似文似圖,若篆若隸,因字條紅色,又無人能破譯,故被稱為"紅崖天書"。 這一驚人的觀點是對中國古文字深有研究的學者林國恩提出來的。他經過九年的精心研究,認為"紅崖天書",實際上是建文帝的隨從以金文的變體加上篆體、隸體、象形文字、草書及圖畫的形義綜合而成的一種"雜體"寫成的。其內容可譯為:燕反之心,迫聯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元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丙午(年)甲天下之鳳凰一一允炊(御製)。林國恩的這一觀點已得到有關專家的認可。

  • 9 # 北辰272055996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先於父親死去,便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就是建文帝,後世稱他明惠帝。這建文帝是個短命的.皇帝,他即位不久,明朝就發生了爭皇權的內戰。他的皇四叔以"清君側"為命,於1369年,公開背叛朝廷,並帶頭髮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內戰,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於1402年攻克京師(南京),贏得此役的勝利,正當他準備進進入皇宮時,只見宮中大火沖天,燕王即刻派人救火,在救火的同時搜尋朱允炆的下落,燕王的人將皇宮以及若大的京城搜個遍,也設找到建文帝朱允炆,連個影都沒見著,至於朱允炆的下落,說法不一,有傳言死於大火中,亦有傳言說逃出皇宮隱姓埋名於民間了,還有傳言出家為僧或逃亡海外云云,所以就成了明成祖朱棣的心病,也成了數百年的歷史懸案。

    難道建文帝真的死於大火嗎?

    最容易得出的結論,就是建文帝朱允炆死於大火中。這是有關史書中敘述最詳細的一種觀點。當年燕王朱棣率兵攻打南京時,將京城圍的水洩不通,建文帝朱允炆見京城保不住了,就令人放火燒了皇宮,這朱允炆見火起變縱身跳入火中。燕王朱棣佔領京城迅速進入皇宮,並清宮三天,在廢墟中找到一具焦屍,認定是建文帝,於是八天後下葬。《明太宗實錄》有記載,大意就是:燕王朱棣見宮中著火了,就派人前去救火,但由於火勢過大已來不及了,於是有太監從火中找到了朱允炆的屍體。燕王朱棣哭著說:″你太傻了,.我來是幫助你的,你怎麼就不理解我呢"?隨後,厚葬了建文帝,並令官員祭奠,同時自己輟朝三日以示哀悼。

    近代的學者,亦有很多人認可這個觀點,認為建文帝確實死於那場大火。因為當時燕王的軍隊將京城圍的象鐵桶似的,就連只鳥都飛不出去,別說人了。建文帝根本就無法逃脫,朱允炆深知他的這位四皇叔是個貪權且心狠的主,明知落到他手上絕沒好下場,還不如早早的死了。再者朱棣也不能留他活命啊,否則就不來搶這皇位了。這朱棣可真是想當ⅩX,還得立牌仿。竟為了不留下"殺侄篡位"的臭名聲,竟然還派人四處尋找建文帝的下落,由此留下了數百年的一樁謎案。

    但這看似合理的觀點卻遭剄了後人的反對。首先,有學者指出,根據史書記載,那具屍體巳燒焦到無法辨認的程度了,燕王憑什麼判定是朱允炆呢?其次,如果真的是朱允炆死於大火,燕王以禮葬之,那墳墓又在哪裡?又怎麼不為人所知?對於這個質疑,有人說,建文帝確實死於大火,只不過安葬採用了不封不樹的方式,就是不留墳頭不立碑,因而不為人所知。對於這個說法又有人反對,如果真的葬了建這帝,且″遣官祭奠,又輟朝三日",這麼隆重的葬禮不可能葬於何處,不留下任向線索?況且《明太宗實錄》的可信度本身就令人質疑,作為明朝官方史書肯定要避諱,而且據說,明成祖還下令對此進行了多次修改,以刪除不利於自己的史實。

    其次,朱棣當時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宣告建文帝死於火中,並進行了完美的安置。這樣有助於他攏絡人心,穩定局勢。再者建文帝被推翻一百多年後,萬曆二年十月,十二歲的明神宗曾問首輔大臣張居正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也莫稜兩可,不知所終。只說:″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帝于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遊四方,人無知者"。從張居正回答也可看到,建文帝死於大火一說值得懷疑,也就是說建文帝不大可能死於大火。

    另外,二百年後,清朝學者修訂《明史》,對建文帝朱允炆葬身火海也存質疑。它是這樣闡述的:先說″帝不知所終",後又說“建文帝屍體於火中,八天後埋葬了,這本身就自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並又加了句″或雲,帝由地道出亡",就是說有人認為,建文帝朱允炆是從宮中的地道逃亡了。從此看出,清朝的這些學者對建文帝葬身火海也是持否定態度的,但對建文帝的下落他們也懵圈,弄不清楚,只能懷疑,無法定論。不過當時燕王的軍隊四面圍城的情況下,朱允炆有逃跑的機會嗎?是否真的就葬身火海了呢?從相關的史料看,和明成祖朱棣的多方尋找情況來分析,說建文帝葬身於火海,確實是一個令人難以說清楚、難以信服的的,最終成為一樁撲逆謎離的懸案。[根據《明史》、《明太宗實錄》、《清史》、百度百科等相關資料整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抓住12星座男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