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日野

    消化性潰瘍是胃和十二指腸上的潰瘍,很是常見,又容易反覆發作。可以由胃酸分泌過多、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黏膜破損等原因引起,的主要環節。和膽汁反流、遺傳、藥物、環境、精神等也是密切相關,都和消化性潰瘍的發生有關。

    疼痛是主要症狀吧,潰瘍是可以自行癒合,但是又容易復發,所以可以反覆發作上腹疼痛,全年都可以發作,也算是特徵之一,短則幾天、幾周,長的人可以二三十年。

    凌晨3點到早餐的這段時間,胃酸分泌最少,所以這段時間內疼痛最少、最輕。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在兩餐之間發生,進食或是服藥可以緩解,疼痛多在中上腹部,或臍上方,或臍上方偏右處。胃潰瘍疼痛躲在餐後1小時內,逐漸緩解,大約1到2小時,下次進食後再次發作,疼痛也是多在中上腹,但比十二指腸潰瘍位置稍偏高,在劍突下。

    兩者疼痛多是鈍痛、灼痛、飢餓樣痛,一般尚能耐受,劇痛的話要考慮胃穿孔。

    除此之外,還可以有燒心、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胃腸道症狀。

    一般做胃鏡、HP檢查以明確診斷。胃鏡其實沒那麼痛的,不要太害怕。

    飲食上一定要細嚼慢嚥,不能狼吞虎嚥,食物嚼碎了容易消化,還不容易傷胃,還可以增加唾液分泌,能一定程度稀釋、中和胃酸。定時定量進食,一定要有規律,可以少吃多餐,每天進食4~5次,但量只有正常一半或稍多點,病情痊癒後在恢復成一日3餐。要注意營養均衡、清淡,戒菸戒酒,避免咖啡、濃茶、辛辣、過鹹、過酸、肥厚油膩、煎炸、醃製、生冷等食物。注意保暖,多喝熱水。

    如有燒心、反酸可以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噁心、嘔吐、腹脹可以莫沙必利、嗎丁啉等。HP陽性的話還要根除HP治療,三聯或是四聯藥都可以,看情況。

    可能的話,可以停止使用容易導致消化道潰瘍的藥物,如水楊酸鹽及非類固醇抗炎藥,如阿司匹林等。

    這個病和心理因素也是有很大關係的,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不要過度勞累,心情要放鬆。避免復發,反覆發作,挺難治癒的。

  • 2 # 白老師談健康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發生於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潰瘍 的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故稱消化性潰瘍或潰 瘍病。根據其發生部位的不同,分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前者 多見,約佔全部潰瘍病的80%左右。中、老年人胃潰瘍的比例較高 些。

    一、病因

    潰瘍病的病因較為複雜,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總的來說,其 形成原因是胃、十二指腸粘膜的保護因素和損害因素之間的關係 失調。正常情況下,胃、十二指腸粘膜有自身保護功能,有抵抗 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作用的能力。當神經內分泌功能發生紊亂及 在其他有害因素作用下,胃酸分泌增多、胃蛋白酶活性增強,再 加上粘膜的屏障受到破壞,即可發生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幾乎胃酸都明顯增高。

    遺傳素質、環境因素、長期不良的精神刺激、吸菸等都能促 進潰瘍病的發生。暴飲暴食和進食不規律,使胃液的正常分泌規 律受到破壞; 長期飲酒、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糖皮 質類固醇、咖啡因等都可從不同途徑損害胃粘膜屏障。再加上胃 幽門括約肌運動功能失調,十二指腸液(包括膽汁酸)反流入胃, 破壞胃粘膜屏障功能,也能引起潰瘍形成。營養不良、體質虛弱 會影響潰瘍的癒合,延長病程。

    二、常見表現

    消化性潰瘍的表現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疼痛—進食—緩解的規律。潰瘍病的疼痛特點是多在 空腹飢餓時出現上腹疼痛,攝食或進熱流質飲食後症狀緩解。

    (2)疼痛的性質及特徵。可表現為飢餓痛、鈍痛、脹痛、 灼熱痛或劇痛。胃潰瘍疼痛部位多在劍突下正中或偏左,十二指 腸潰瘍多在上腹正中或稍偏右。疼痛多呈節律性發作。胃潰瘍多 發生在餐後1/2~2小時,至下次進餐時有消失。如餐後3~4 小時出現疼痛,進食後緩解或消失,多為十二指腸潰瘍。夜間上 腹疼痛,定時定點,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特徵。

    (3)病程較長,呈慢性過程。潰瘍病的病程,少則幾年, 多則十餘年,甚至幾十年,可反覆發作,經久不愈。

    (4)發作呈週期性。病程中的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 發作期可達數週至數月不等。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飲食不節 都可成為發作誘因。發作時間常見於秋末、冬季,其次為春季。

    (5)病程中常見併發症。常發生的併發症有:

    ①出血。潰瘍病約10~25%患者可併發嘔血或黑糞。

    ②穿孔。急性穿孔時腹部呈持續性劇烈疼痛,多見於胃潰 瘍。慢性穿孔多見於十二指腸潰瘍。

    ④癌變。多見於45歲以上的胃潰瘍病患者。對藥物治療無效 的中年以上的潰瘍病患者伴有大便潛血,呈持續性陽性及漸進性 貧血者,要懷疑到癌變之可能。進行纖維胃鏡或X線鋇餐檢查, 可以確定診斷。

    三、治療

    治療的目的是消除症狀,促進潰瘍癒合,預防復發及避免並 發症。

    (一) 內科治療

    注意休息,去除誘發因素,選用有關藥物,如甲氰咪呱等。

    (二) 手術治療

    對有併發症的患者應據情手術治療。

    (三) 營養治療

    營養治療的目的旨在減少胃酸分泌,中和胃酸,維持胃腸上 皮組織對酸的抵抗力及恢復患者的營養狀態。飲食的性質、進餐 的方法及攝食量都與潰瘍病的發生、發展及症狀的輕重有密切關 系。所以,對潰瘍病患者來說,飲食治療有時較藥物治療更為重 要。

    1. 禁忌食物

    (1)對胃粘膜機械性刺激較大的食物。含粗纖維多的,過 硬、難消化、煎炸食物,都對胃壁機械性刺激較大,使胃液分泌 量增多。此類食物攝入越多,在胃內停留時間越長,就越能促使 胃液分泌。因此,粗糧、幹豆、硬果及芹菜、韭菜等應避免食用。

    (2)對胃粘膜化學性刺激較大的食物。有些食物能強烈刺 激胃液分泌,加重潰瘍病患者的病情。如過酸、過甜、過鹹的食 物及調味品 (即辣椒、芥末、花椒、醋、醃菜、酒精等) 應避免 食用。

    (3)對胃粘膜溫度刺激反差大的食物。過熱、過冷的食物 對胃粘膜都有不良刺激。太熱的食物可使血管擴張,引起胃粘膜 血管出血,過冷的食物能使胃腸血管收縮,減少供血,不利於潰 瘍癒合。因此,過熱、過冷的食物應禁忌。

    (4)直接促使胃液分泌的食物。例如肉汁、肉湯、酸性水 果、咖哩、味精、濃咖啡、濃茶、碳酸飲料等。

    (5)產氣食物。如生蘿蔔、生蔥、生蒜等。

    2. 膳食原則

    宜選用營養豐富、配比合理、細軟、清淡、含渣少、無刺激 性、易咀嚼及消化的食物。

    (1)蛋白質。蛋白質能中和胃液中的遊離酸,保護潰瘍 面,有利於潰瘍癒合。蛋白質供給量不應低於正常人。可食用牛 奶、豆漿、雞蛋、雞肉、魚肉、瘦肉等。但是,蛋白質消化產物 (氨基酸和多肽) 到達胃竇部後,可刺激胃液分泌,從而增加胃 酸量。儘管如此,攝入含蛋白質充足的食物有利於潰瘍病的恢 復。蛋白質的供給以每日每kg體重不低於0.8g為宜。

    (2)脂肪。脂肪進入小腸後,能刺激小腸粘膜產生抑胃 素,抑制胃液、胃酸分泌和胃的蠕動,延長其排空時間,有利於 潰瘍癒合。但它中和及緩衝胃酸的能力很小,可適量攝取。長期 高脂肪膳食可促使潰瘍病患者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不刺激胃酸分泌。除肥胖者 外,應供給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以保證足夠的熱能。

    (4)維生素。應進食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以利於潰瘍 的癒合。

    3.進餐原則

    (1)少食多餐。這能提供持續性緩衝效應,中和胃酸,減 輕疼痛,避免胃擴張引起的胃酸分泌。根據病情,每日進餐5~ 7次。

    (2)定時定量。每次進食要有基本定量,避免過飢過飽, 以防加重胃腸負擔。

    (3)細嚼爛咽。保持進餐時的穩定情緒,避免精神緊張。 所進食物經過充分咀嚼後,會減少對胃的機械性刺激作用,減輕 胃的負擔。

    4. 潰瘍病不同階段飲食治療

    (1)穩定期。注意保證熱能、蛋白質、脂肪及其他營養素 的充分供給。採用正常膳食,但應避免食用促使潰瘍病發作的食 物及藥物 (如糖皮質類固醇、阿司匹林、利血平、紅黴素等)。

    (2)活動期。每日進餐五次,少渣細軟,溫度適中。注意 維生素C及微量元素鋅的補充。

    (3)合併消化道出血。如不伴有噁心、嘔吐和休克時,有食 欲者可給冷或涼流質飲食,這樣能中和胃酸,減輕胃酸對潰瘍面 的刺激,還能防止血管擴張,使出血減輕。採用豆漿、牛奶、粥 湯、藕粉類食物,每次100~180ml,每日6~7次。總熱能不足 者,可考慮胃腸外補給營養。

  • 3 # 小克大夫

    消化性潰瘍是由於長期飲食不當、抽菸喝酒、精神狀態不佳等多種因素導致胃及十二指腸黏膜黏液層被破壞,加上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酸、胃蛋白酶分泌過多,消化、腐蝕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及肌層形成的潰瘍性改變,所以也叫消化性潰瘍。同時發生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又叫複合性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都表現為上腹部疼痛、燒灼感、反酸、噯氣、消化不良等症狀,嚴重時會出現嘔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症狀,發生穿孔時會有急性腹膜炎的症狀。其中胃潰瘍的上腹部疼痛有進食後半小時至一小時發生的疼痛,會自行緩解的規律;十二指腸潰瘍引起的上腹痛有飢餓時發生,進食後緩解的規律性。

    當病程較長的消化性潰瘍患者出現進食後腹脹、噯氣、嘔吐症狀時要警惕長期的幽門部潰瘍引起了幽門部的瘢痕形成,導致不完全梗阻的情況發生。對於這種情況需要在四聯療法結束後繼續應用莫沙必利、嗎丁啉等胃動力藥,奧美拉唑類或雷尼替丁類抑酸劑及枸櫞酸鉍鉀、鋁碳酸鎂、替普瑞酮胃黏膜保護劑聯合治療至少6-8周,治療過程中出現療效不好和腹脹、嘔吐症狀繼續或加重的情況時,需要胃鏡、腹部B超等相關檢查後再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治療。

  • 4 # 心血管黃醫生
    消化性潰瘍胃脹怎麼辦?首先,什麼是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因潰瘍的形成和發展與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而得名。主要指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即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也可發生於其他部位,如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口附近等。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人口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曾患過本病。

    消化性胃潰瘍是怎麼形成的呢?

    消化性胃潰瘍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較為複雜,迄今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是胃、十二指腸區域性黏膜有損害(致潰瘍)作用的侵襲因素和粘膜自身防禦(黏膜屏障)/修復因素之間失去平衡所致,當侵襲因素增強和(或)防禦/修復因素削弱時,就可出現潰瘍,這是潰瘍發生的基本原理。

    其中,胃潰瘍主要是防禦/修復因素減弱,十二指腸潰瘍主要是侵襲因素增強所致。各種與發病有關的因素包括:

    ①幽門螺桿菌(Hp)感染;

    ②胃酸分泌過多;

    ④非甾體抗炎藥等因素;

    ⑤胃十二指腸動力障礙;

    ⑥遺傳因素;

    ⑦環境因素;

    該如何治療呢?

    消化性潰瘍治療的目標是消除症狀,促進癒合,預防復發及防治併發症。治療原則需注意整體治療與區域性治療相結合,發作期治療與鞏固治療相結合。

    具體措施包括:

    1.一般治療

    建立規則的生活飲食制度,避免發病與復發誘因,如戒菸等。

    2.藥物治療

    (1)根除Hp

    單獨一種藥物根除Hp效果有限,多采用聯合用藥方案。

    (2)抑制胃酸作用

    潰瘍的癒合,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的癒合與抗酸治療強度和時間成正比。鹼性抗酸藥物中和胃酸,對緩解潰瘍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但要促使潰瘍癒合則須大劑量多次服用才能奏效,現在臨床上很少採用這種方法。

    (3)增強胃粘膜保護

    目前較常用的胃粘膜保護劑有硫糖鋁、前列腺素E等。

    3.藥物維持治療

    對原因可查的消化性潰瘍,如藥物性、應激性、Hp感染性消化性潰瘍,消除病因,經藥物治癒的潰瘍很少復發,可停藥觀察。但下述情況宜維持治療:

    ①老年人伴有嚴重心肺疾患;

    ②術後複發性潰瘍;

  • 5 # 時刻在路上的小採編

    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常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常見症狀是上腹部階段性、週期性的上腹部疼痛、飽脹不適,並伴有反酸、燒心等症狀,大多與進食有關,其中胃潰瘍在進食後1-2個小時加重,空腹後減輕,而十二指腸潰瘍一般是在空腹時加重特別是夜間痛,並向胸背部反射痛,進食後減輕。

    消化性潰瘍形成的因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酸分泌過多、非甾體類抗炎藥使用等。消化性潰瘍患者需要進行幽門螺旋桿菌檢測,如果陽性則需要規律根除治療,不然潰瘍難以完全癒合或容易復發。

    治療上採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大多采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另外加修復黏膜藥物,如康復新液、瑞巴派特片、替普瑞酮、鋁碳酸鎂等,如果有腹脹不適,另可加促進腸動力藥物如枸櫞酸莫沙必利片等。

    飲食調節很重要,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禁菸酒,禁食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也不要吃寒涼的食物。注意腹部及胃部保暖,保持心情舒暢,不要生氣。

  • 6 # 中醫助手達達

    消化性潰病是胃腸道因胃酸和胃蛋白酶作用而形成的慢性潰瘍。整個消化道可分為兩個部分,即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通常以十二指腸屈氏韌帶為標誌而劃分。屈氏韌帶以上的部分稱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下消化道為屈氏韌帶以下的部分,包括下段空腸、迴腸、結腸、直腸和肛門。上消化道潰瘍指的就是屈氏初帶以上部分所出現的潰病,通常指胃、十二指腸的潰病。它們常常是單個的慢性潰,見於胃腸道與胃酸接觸的部位。

    在不同的患者中,引起潰瘍的病因可不同,但無論是什麼原因,總的說來還是由於胃黏膜的保護功能減弱或者是破壞胃黏膜的因素加強,使酸性胃液的侵蝕作用和胃黏膜的防禦力量失去平衡的結果。在上消化道的潰瘍中,常見的有食管、胃、十二指腸的消化性潰病,克羅恩病引起的潰瘍也可見於上消化道的任何部位;還有胃泌素瘤引起的頑固性潰瘍。本病歸屬於中醫學“胃院痛”、“吞酸”、“嘈雜”等範疇。

    一、臨床表現

    消化性潰瘍一般病程較長,週期性發作和節律性疼痛是其特點。秋末、冬季以及變天、變節氣時容易發作。主要症狀是胃部(心窩部、上腹部)疼痛,胃潰瘍疼痛多偏於左側,十二指腸潰瘍多偏於右側。胃潰瘍的疼痛節律是進食後0.5~1h舒適,接著開始疼痛,而胃完全排空後(約食後4h)又感舒適,即進食→舒適→疼痛→舒適。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疼痛節律是進食後1.5~4h不疼痛,飢餓時(胃排空時)開始疼痛,直到下次進食才緩解,即進食→舒適→疼痛,稱為“空腹痛”。潰瘍病的其他症狀有暖氣、反酸、流涎、噁心嘔吐等。

    二、診斷要點

    1、慢性病程,週期性發作

    常與季節、精神因素、飲食不當有關;發作時有上腹灼痛、鈍痛、脹痛或隱痛,服鹼性藥物後可緩解。典型胃潰瘍疼痛部位在劍突下偏左,好發於餐後0.5~2h;十二指腸潰病疼痛位於上中腹偏右,好發於餐後3~4h或半夜,進食後可緩解,常伴暖氣、反酸。

    2、X線鋇餐檢查

    可見龕影及黏膜皺襞集中徵象,單純區域性壓痛、激惹或變形為間接徵象,僅供診斷參考。

    3、內鏡檢查

    可在胃、十二指腸發現圓形、橢圓形、線形、不整形或霜降樣潰瘍,底部平整,覆有白色或灰白色苔,邊緣多整齊,無結節狀隆起,周圍黏膜充血水腫,有時可見皺襞向潰瘍集中。活檢及細胞組織學檢查可排除惡性病變。

    具備以上1、2或1、3項者可以確診

    三、微創埋線治療

    中醫學認為本病發生與情志不舒和飲食所傷關係密切。由於情志不舒,憂思惱怒,鬱而不解,傷及於肝,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或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損傷脾胃,致脾不健運,氣不和降等原因引起。病位在胃,與肝、脾關係密切。早期多實證,後期多由實轉虛,或本虛(脾胃陽虛,胃陰不足)、標實(肝鬱化火)之證。取穴以足陽明胃經為主。

    1、取穴 三維配穴。

    (1)臟腑背俞穴:胃俞、脾俞。

    (2)任督二脈穴:中脘。

    (3)循經取穴:足三里。

    (4)經驗配穴:氣滯加行間、期門,血瘀加膈俞、三陰交,胃陰不足加三陰交太溪。

    2、操作要點

    中院穴直刺,要求得氣。如果胃痛較重,可用上、中、下三院同時治療,或配梁門穴。背部胃俞、脾俞進針時,採用提捏進針法,應該針尖刺向脊柱側,不可刺入太深,應斜刺,得氣即止。三陰交、太溪、行間植入線體後應避免劇烈活動。每週1次,連續5次為1個療程。

    四、臨證經驗

    1、赤醫穴埋線治療胃潰瘍

    赤醫穴為奇穴,位於督脈,T6辣突上緣,另一穴在T12棘突上緣,配穴為踝邊穴,位置在外踝尖下凹陷處。赤醫穴斜向上方刺入,踝邊穴斜向內上脛腓關節刺入,強刺激,使針感傳至膝關節以上,下至趾端。每週1次。

    2.夾穴埋線療法治療消化性瘍

    取穴:T7~T9,雙側夾脊穴,常規理入線體,注意針尖方向應朝向脊柱方向,提捏進針法,透皮後,得氣即止,不可深刺。

    五、臨床治療分析

    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Hp)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潰瘍發病和復發的重要因素Hp用抗生素或膠體鉍治療,Hp清除率不高,且易復發,聯合用藥則不良反應大對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以H2受體阻滯劑為主,但仍有20%的患者無效,且停藥後多數患者在1年內復發。微創埋線在治療消化道潰瘍方面療效肯定,不僅可以迅速緩解胃部疼痛和不適症狀,還可以提高消化性潰瘍的長期治癒率,同時減少藥物使用也降低了胃腸道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在潰病病治療中,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為治療的核心穴位。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位,是治胃病的要穴。胃俞、脾俞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中脘為任脈穴位,均是主治脾胃疾患的要穴。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有助於調整胃液的分泌,使胃酸減少,使大鼠胃黏膜下層血流量增加,從而促進黏膜癒合。針刺足三里亦可使胃黏膜不受高濃度氯化鈉的損傷,使胃黏膜對胃泌素的釋放減少,對胃酸的分泌也可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因此諸穴相配,能更好地發揮健胃、理氣、止痛之功效。

    選取穴位過程中,仔細尋找穴位敏感點也十分重要。對於慢性潰瘍患者,背俞穴如肝、膽、脾、胃俞以及至陽、胃倉等多見壓痛點,胃潰瘍一般在T7,以上也會有壓痛,十二指腸潰病一般在T7~T10之間,腹部則多見於三脘、梁門、巨闕等胃部體表投影區穴位,下肢多見於足三里穴。

    對於潰瘍伴有情緒緊張、肝氣鬱滯的患者,應該配合疏肝解鬱的一些穴位,並且適當給予心理治療,解除致病誘因,提高治療效果。

  • 7 # 中醫小蘭可棒啦

    消化性潰瘍的誘因很多,還比較容易反覆發作,那麼,該怎麼來治療消化性潰瘍呢?

    【1】合理的飲食

    消化性潰瘍患者要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要少食多餐,細嚼慢嚥,咀嚼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可以稀釋和中和胃酸。食物應選擇營養豐富,易於消化的,避免食用對胃粘膜有較強刺激的辛辣、生冷、過硬食物。

    【2】正確的服藥

    在服用抗酸類藥物時要避免與奶製品、酸性食物、飲料同時服用,慎用或勿用會致潰瘍的藥物,治療期間不要自己隨便停藥,以減少潰瘍復發。

    【3】勞逸結合

    潰瘍發作時症狀較重、伴有併發症的患者,要注意臥床休息,潰瘍緩解期時患者可以適當活動,但也要勞逸結合,以感到不勞累和不誘發疼痛為活動原則,以免加重病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臭鱖魚魚燉豆腐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