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418987073999

    一個太監除了打擊報復朝堂有識之士,就是拉幫結派,他本人和手下有幾個有治國理政之材,有幾個能撲滅農民起義,收復遼東!就是選擇有能力的將領,他和閹黨也會處處牽制,件件掣肘,絕不讓別人得天下之功,將成時就來壞事!他那幫人的劣根性已決定了成是不足,敗事有餘!

  • 2 # 舉知

    魏忠賢當政期間都幹了什麼?

    魏忠賢不一樣。雖然他控制著政權,但是他知道他的所有權利都來自皇帝,所以只有當他確保國家穩定時,他才會有自己有能力保持權力,如果國家都沒了,他上哪裡作威作福去。因此,魏忠賢採取了兩項措施,一項是防範邊境動盪的少數民族,另一項是派吳三桂去防守海關,另一項是增加東南部較富裕地區的稅收,以增加國家的軍事財政。正是在那個時候,採取了這兩項正確的措施,阻止了清軍的進入。

    崇禎皇帝重新開始用東林黨人,所以這一群人在掌權時推翻了魏忠賢的政策,並節省了軍事開支,這導致了國家的軍隊沒能得到發展,因此在後來與清軍的戰爭中他們處於劣勢,給敵人一次又一次的發展空間。為了尋求自己的利益,他們請求給全國各地徵收重稅,所以天下的百姓都被東林黨弄出的高賦稅弄得喘不過起來,厲害的全家餓死的都有。最終,國內政治如此不合理,而外部還遭受如此打擊,只能面臨滅絕,不改變政策是沒有希望的。

    魏忠賢在位時期,他本身就是市井無賴出身,摸爬滾打這麼多年,四十多歲才混出頭,所以人生經歷閱歷非常豐富,沒什麼顧忌的,因為他是從基層老百姓爬上來的,瞭解民間疾苦,知道那些人可以打壓不會造反,那些人不可以打壓,能分清當時明朝的主次矛盾,所以無論他怎麼鬧,他只要保證邊境穩定,不向老百姓徵稅過多,讓百姓有口飯吃,他無論怎麼整治東林黨人,怎麼向江南富商徵稅,天下始終在他的掌握之中,朱由校這個皇帝正是看明白了這一點,惡人罪名你魏忠賢來承擔,我當個老好人!自古以來皇權和宦官權力是繫結在一塊的,太監是皇帝的代言人!而歷史又是文人寫的?

    崇禎一上臺,正好政策和魏忠賢的相反,一次又一次的向百姓徵稅,逼得百姓造反!重用東林黨人,引起各種黨爭,互相鬥空談誤國,卻沒人幹活!

    對邊境政策沒有清醒的認識,操之過急,經常換人,造成邊境的不穩定局面!

  • 3 # 掌心的溫柔

    在魏忠賢掌權時為鞏固個人權力,雖有黨同伐異、殘忍歹毒的罪惡一面,但抵禦遼東後金的入侵還是比較給力的,可以說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大有光復遼東之勢。前期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援孫承宗的推進戰略;重用毛文龍,支援他對後金的大後方的襲擾。起用被東林黨趕下去的熊延弼為兵部尚書。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但又不徇私情、拋開私怨、違心推薦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在民族大義方面還是看的非常清楚!而且當時明軍的情況是:關寧鐵騎不用裁員,軍餉仍可足量正常發。收入來源也是穩定的。對後金的防禦是十分積極有效的,使皇太極始終只能在山海關外不能前進一步。可以說是形勢還是相對較好的。魏忠賢最大的貢獻是收稅。連年用兵財政問題才是明朝末期最大的問題。天下最富饒的地方江南地區,當時魏忠賢就針對工商業,對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重新設立了在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和海稅。而且不加收農民稅負,反而在河南遭災時還能夠免除賦稅,維修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同時還專門收刮東林黨人投資的工商業家。所以在當時底層的老百姓很是感激魏忠賢,並且為他大修生祠。因此在魏忠賢時代,朝廷的賦稅基本上都可以從江南地區的工商業稅,海稅中得到彌補,保證了對後金的戰事,同時削減農民的賦稅也有利於穩定農民起義,維護國家穩定。“閹黨”是皇帝手中壓制朝廷大臣的最重要的利器,對於平衡朝局具有非常大的作用,有魏忠賢掌控的廠衛存在,朝廷的文武大臣便不敢有私心雜念,不敢為非作歹,時時刻刻處在皇帝的監控當中,對皇帝存有敬畏之心,同時文官集團便反擊魏忠賢,則使魏忠賢也不敢太過於放肆。。但是在崇禎皇帝一上臺,便在文官集團的挑唆下,斬斷利器,自縛手腳。之後又完全壓制不住文官集團,朝廷局勢便脫離掌控。因此在魏忠賢死後東林黨遍佈朝野,掌控大局,首先便廢除了工商業稅和海稅,反而派軍隊加收對山西陝西河南等地加賦稅,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百姓民不聊生,起義軍的熊熊大火再也撲不滅了。還有對於遼東戰事,更是瞎指揮,對後金理想化的主和,不理解關外將士的疾苦,打勝了說你浪費國家錢打敗了咔嚓你;對農民起義得過且過,無限招安,導致農民軍不能徹底剿滅;由於明朝官員俸祿很低,除了極個別清官,貪腐幾乎是必然的,但頂著東林的名頭,錢貪過後不敢承認且一丁點都不願吐出來。在李自成進京後竟然從文官集團家裡搜出7000多萬兩的鉅款,可見文官集團的貪婪和自私。 東林黨一群腐儒內無治國之能,外無安邦定國之策,提不出什麼可行性建議,反而對於一些正確的措施狂轟濫炸,無限噴口水,朝廷什麼事情也做不成。也是一群假清高計程車大夫,明明家產萬貫,但是卻惜財如命,在國家快要滅亡之際,崇禎皇帝向大臣求助,但卻都說,我是一個清官,都快活不下去了,要不皇帝你再救濟一下微臣我吧。還有表面上忠心耿耿,但是在明朝滅亡後卻第一時間投降李自成,再降大清。追隨崇禎殉難的不過區區二十幾人而已,士大夫毫無禮義廉恥之心。

    魏忠賢的死亡給明朝以重大的打擊,再無魏忠賢壓制東林黨這群只顧私利,不管國家危亡的文官集團,最後才會導致局勢失控,大明江山呈土崩瓦解之勢。

  • 4 # 金烏木木

    朱由檢殺魏中賢看似果斷,實則一敗筆,明朝的中央政體由皇帝、內閣、太監組成,好比一輛馬車,皇帝中間駕轅,太監和閣臣拉幫套,一旦閹黨廢除,文臣獨大,這種制約體制被破壞,文臣只能站在道義制高點指手畫腳,在大事面前全部歇萊,另外明朝軍隊戰鬥力弱就一個字…窮,魏中賢時,對江南手工業課重稅,保證中央財政收入,閹黨被廢,收入遂少,試想,文臣亂政,國庫空虛,加上一個多疑皇帝,不亡才怪,即便不殺魏中賢,明朝這艘276年的破船也無風雨飄搖,勉強苟延。

  • 5 # 剋勀

    沒有的事!

    不是殺魏忠賢,是崇禎自己不折不扣的加速大明王朝滅亡。魏忠賢禍國殃民,白死莫贖,所謂壓抑文官集團不過胡說八道!閹黨橫行無忌,毫無底線,沒有對手,大明王朝早就涼了。

  • 6 # 語文360

    魏忠賢是宦官專政的代表,但魏忠賢死後,又出現了全國性的黨爭,東林黨爭的危害不低於宦官。

    明朝的滅亡,很大程度是內部黨爭激化了社會矛盾,引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

  • 7 # 與風互語

    為什麼魏忠賢下臺以後,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魏忠賢(1568年一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未期宦官,別名:李進忠、九千歲,官爵、司禮監秉筆太監、上公,晚明。

    魏忠賢在晚明歷史上可是個名人,(奷臣)。少年時的魏忠賢原本是一個無賴、賭徒,萬曆年因賭輸自閹入宮,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名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他立用手段、排除異已,專斷國政,以致於當時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道有皇上"。

    崇禎皇帝即位後除掉了魏忠賢,開始重用東林黨人。公道點說魏忠賢為了黨派之爭、排除異己的手段是殘忍歹毒了點,但.他在用人上可是真正重賢看能力,他曾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後遭受讒言並受冷塔的熊廷弼,不徇私情、果斷的罷免了寧錦一戰中畏畏縮不出的袁崇煥,拋開私怨、推薦了趙南星、孫承宗等一批正直有能力的大臣,從他的作為中,可以看出他還是很認真的在為朝廷做事,並很講原則,魏忠賢把持朝政其間,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從這方面看來,魏忠賢還是很有能力的。

    崇禎即位後受東林黨影響,除掉了魏忠賢,並藉著朝中文武大臣和東林黨的“到魏"呼聲之下徹底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而魏忠賢及閹黨集團被肅清後,面對各方危機滿朝文武及東林黨人、確沒有一個有能力挽救危局的大臣,以至於局勢一步步走向不可收拾的局面,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在李自成破京城時,前五天在絕望中聽到太監曹化淳說的那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他終於領會了皇兄臨終前強調的話,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但事以至此、也以迴天無力了,在萬般無奈之中、崇禎皇帝在煤山(現景山)上吊自殺,現在看來雖然魏忠賢在某些地方做的不對,但在那個時期崇禎殺魏忠賢也確實殺錯了,而崇禎帝王之術玩的真的不怎麼好,也看不清局勢的發展,最後打到魏忠賢的大臣中有不少最後成了清王朝統一天下的重臣,我想崇禎皇帝在天堂也很後悔吧。

  • 8 # 歷史的長空

    崇禎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殺殉國前,在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的絕望中,聽到太監王承恩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後,崇禎皇帝幡然醒悟,命人收葬魏忠賢遺骸,此是為何?

    魏忠賢,明末有名的大太監,大奸臣,今天看來,宦官專權,能有什麼功績可言,能讓大明兩代帝王對他如此看重,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當時歷史情況。

    我們都知道明熹宗朱由校是大明朝出了名的木匠皇帝,同時也延續了他老爺子萬曆皇帝不愛上朝的習慣。朱由校15歲繼位,因生母去世早,十分依賴乳孃客氏了,封為奉聖夫人,掌控後宮一切。魏忠賢搭上了客氏這條線扶搖直上,出任司禮秉筆太監,由於皇帝年幼貪玩,沉溺木具,基本不管國事,因此魏忠賢與客氏狼狽為奸,一時權傾朝野,自封“九千九百歲”,當時有種說法叫“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明熹宗並不是不知道魏忠賢隻手遮天,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打壓與排擠東林黨人,但他更知道魏忠賢忠心耿耿。魏忠賢是皇帝的心腹,也完全按照皇帝的心意辦事,一心忠於皇上,他賞罰分明,顧全大局,知人善任曾力排眾議、大膽起用遼陽戰敗受讒的熊廷弼,推薦一批能臣直臣,大力推行工商稅政策,使明朝國庫逐步充盈,軍費充足,國內形勢良好,遼東局勢平穩,這些成績還是應該被認同和肯定的。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不由分說就把魏忠賢給辦了,相煎何急?

    首先,崇禎皇帝剛上臺,羽翼尚未豐滿,為了整飭內政和平息民憤,更是為了獨掌大權,樹立皇威浩蕩,藉著朝廷文武大臣的“倒魏”怒潮,以迅雷之勢,一舉肅清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

    其次,崇禎皇帝年輕氣盛,登基前極度憎惡魏忠賢殘害忠良、禍國殃民的斑斑劣跡,真可謂“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恨不得殺之而後快,根本不給魏忠賢解釋的機會。

    最後,崇禎皇帝根本就不瞭解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受東林黨人慫恿挑撥,還沒弄清楚當時君臣之間的主要矛盾和亡國禍根就在這些文人士大夫們身上。殺了魏忠賢,就等於自斷臂膀,斷了自己的財路和制衡的力量。

    其實在明朝,官員的俸祿都很低,而東林黨人大部分是江南計程車大夫,而當時的江南是工商業最發達的地區。以前有魏忠賢高壓管制,這些官員不敢腐敗,而工商業戶都必須乖乖納稅。現在好了,魏忠賢一倒,東林黨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逼著崇禎停止收工商稅,官員也變著法腐敗起來。朝廷國庫沒了錢,只能向百姓伸手,又趕上天災肆虐,最後生靈塗炭、民怨沸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最後,內有李自成大軍兵鋒直指北京城,外有滿清鐵騎虎視眈眈,崇禎皇帝還不想動用自己私庫裡的2000萬兩白銀,而是要求大臣們捐錢。此言一出,舉朝譁然,王公貴族和大臣們一個個痛哭流涕訴說自己為官清廉,無銀可捐,家家還上演“砸鍋賣鐵”的好戲,最後,崇禎皇帝僅得到了二十萬兩白銀。可笑的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城,竟從這些大臣家中搜獲白銀多達七千多萬兩,崇禎皇帝號召捐款救國的錢不足百分之一。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而唯一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只有太監王承恩。朱由檢大罵:“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此時此景,崇禎皇帝也終於頓悟天啟皇帝臨終前的遺言:“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深意。自古聰明,莫過於帝王,失去制衡,任由一方獨大,必將禍患無窮,有時那些所謂禍國殃民的真小人遠勝道貌岸然的偽君子!

    江湖如此,江山亦如此!

  • 9 # 友誼橋5

    魏忠賢下臺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本人不苟同。

    明朝的滅亡是多種因素造成,魏忠賢下臺是否加速明朝的滅亡,還在於魏下臺之後有無正確的應對政策。

    路線制定之後官員就是決定的因素。

    必須要有正確的治國策略。

    必須要有堅定執行國策的無私心的官員。

    有了這兩點,魏忠賢下臺後,國家前途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不是加速明朝的滅亡。

    分析原由有下

    魏忠賢是天啟朝木匠皇帝朱由校忠實的宦官,他在外號稱九千歲,可想他把持朝政的權勢有多大,相當於曾經的權霸臣相張居正。架空皇帝,一人主宰朝政。

    朱木匠為何甘於讓魏忠賢掌這麼大的權,還在於朝堂上的黨爭,最大黨派東林黨專喜結黨營私。為了私人利益他們可以用民族國家國土作代價,一幫自私自利的文人團體。皇帝搞平衡之策,於是幫扶閹人宦官團體來對抗黨派團體。而史上記載魏忠賢欺行霸市,為人飛揚跋扈,他私設公堂,嚴厲酷刑迫害忠臣良將排斥異己,幹了很多壞事,增加了商稅關稅(以前沒有的)傷害了很多豪門官員的家族利益。當然朝庭的稅收及財政收入也馬馬虎虎將就。

    而當時天下局勢,還未有農民造反,北方還未發生重大旱災,滿清{後金)還在初級發展階段,所以並不是魏忠賢有多麼的能耐。其下臺後會怎樣。

  • 10 # 戰略忽悠局

    一、政治生態平衡被打破

    在天啟年間,朝局由以魏忠賢為主導的閹黨及東林黨互相制衡的。

    閹黨並不完全是太監,他由一部分遭東林黨人排擠的浙黨、楚黨以及太監們組成,只是這個閹黨的旗手是魏忠賢,所以就叫閹黨。

    天啟皇帝駕崩之後,崇禎皇帝上臺了,把魏忠賢趕了下去,一幫閹黨頓時做鳥獸散,只餘下東林黨一家獨大,只有東林黨一家的聲音,而這也引發了下面其他兩種生態的平衡。

    二、經濟、稅收生態的變化,並激化了農民起義

    後代接受到的資訊是閹黨如何的壞、如何的橫徵暴斂,各種苛捐雜稅。這只是因為,筆桿子在文人手裡,準確來說是在東林黨的文人們手裡。

    稅收是任何一個王朝的命根子,沒有錢,如何維持一個龐大帝國的運轉。

    魏忠賢一個市井之徒出身,但同時也說明,他了解底下的真正情況,魏忠賢知道誰手裡有錢,所以在天啟皇帝的支援下,魏忠賢收很多商業稅,而這觸犯了東林黨人的利益。

    當時,商業發達在哪裡,江南啊,這是真正的富庶之地,江南富得流油、奢靡成風,同時期的北方西北卻在易子而食。

    但江南是東林黨人的力量之地、利益所在。江南士紳也資助了很多東林黨人,以此來增加在朝廷中的話語權,影響明朝國策,讓之有利於江南士紳族群。

    魏忠賢把稅收的重點放在江南士紳頭上,這就招來了東林黨人的攻擊,兩者不可調和。

    所以,天啟皇帝駕崩後,東林黨人高興啊,積極幫助崇禎上位驅趕魏忠賢。等到魏忠賢下臺以後,稅收就跑到貧苦老百姓身上去了,激化了農民起義;沒辦法啊,活不下去了,跟著闖王搏一搏,可能還有一線生機。

    三、皇帝不做裁判了,自己親自下臺與大臣們肉搏

    我們現代的人都知道,能夠做裁判,就不要做運動員,千萬不要放棄自己超然的身份。

    崇禎皇帝很顯然沒有意識到裁判的重要性,如果有個魏忠賢在前面給你衝鋒陷陣,給那幫東林黨人死磕,你就打打瞌睡,敲敲錘子,多麼美的事情呢。

    你說,如果後面有魏忠賢,遷都的事情讓魏忠賢去跟大臣們磕、關於太子南巡的事情也讓魏忠賢去跟群臣去吵、吳三桂救援的事情也讓魏忠賢去吵。

    你就拍板,如果不對,就是當初被某人矇蔽,多好啊,也不至於一件事情沒有辦成,最後落個吊死煤山,明朝滅亡的下場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社會存在報應嘛?缺德的事情做多了,會有什麼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