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非-深

    董仲舒提出了君權神授,三綱五常,非常適合當時統治階級的需求,利於統治人民,故而罷百家而獨尊儒術,統一思想。之前的儒家只是一朵小花,當時秦的統一靠法家(商鞅、韓非子均為荀子學生,故儒家一直對荀子不認同),而社會普遍是以道家思想為主體。董仲舒可以說是儒家思想居功之偉,最大的功臣!

  • 2 # 街坊貳佰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反抗之聲不絕於耳。

    秦施暴政,民不聊生,嚴苛的律令,百姓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廣徵徭役,秦皇陵墓共徵70萬餘人修建,而在大澤鄉遇雨的陳勝、吳廣等民工們,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經過第二次的統一戰爭,劉邦勝利。眾諸侯推舉劉邦為帝,稱高帝。

    “漢承秦律”在楚漢戰爭前,劉邦進入咸陽城,子嬰舉璽而降。眾將領都在搶奪秦中珠寶金銀,只有蕭何進入秦相府,帶走了秦朝所有的律令、圖書。

    而後蕭何作為丞相,在漢中為劉邦鎮守著大後方,劉邦則帶著將士們在前線與項羽戰爭。這個期間蕭何得以實施自己的政治理想。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這是漢朝“無為而治”的起源。在蕭何的治理之下,漢中作為劉邦的大後方,為前線不斷的輸送著戰士和物質,為漢朝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功勳。

    漢朝建立後,面對百廢待興的大漢江山,蕭何採取黃老之術,讓百姓修養生息。制定法令,減輕百姓的徭役,賦稅,在蕭何的治理下,漢朝慢慢的興盛起來。

    蕭何、曹參早年便一起共事,在沛縣時便深知百姓疾苦。曹參知蕭何的才幹,雖然因為封第一侯的事情兩個之間有間隙。但在曹參為齊相的那段時間,只要蕭何實施的政策,曹參第一個執行,曹參酷愛黃老之術,在他的治理下,齊國七十座大城國泰民安。等蕭何去世後,曹參接替了蕭何丞相的位子,曹參為漢相三年,一直堅定不移的執行蕭何的策略,進一步發展民生,這才有了“蕭規曹隨”之說。

    而呂后稱制後,也繼承了之前的措施。廢除了挾書令,使得民間學說豐富起來,一定程度上支援商業發展,使得經濟實力越來越強。雖然呂后的風評不佳,但是她的執政能力還是非常強的,《史記》中評價:“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在她的影響下,漢朝的後續幾位皇太后都喜歡“黃老之說”。

    漢文帝即位後,因為是大臣們推薦的皇帝,文帝一開始非常低調,既然不能在朝中與大臣戰鬥爭取權力,那麼他便將視線投向了廣大的百姓。文帝主張廢除了肉刑,進一步的下調了賦稅。一直以節儉著稱,因百金而不修樓臺。下令妃子們也穿粗衣,在他的帶領下,整個漢朝風氣漸佳。而竇後也非常喜愛“無為而治,黃老之術”下令皇子們一定要熟讀黃老之術。

    到景帝時期,漸漸的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當時各諸侯國擁兵自重,他們擁有軍隊和行政權,無為而治就像散養一樣,任由他們的發展,結果使得朝廷對他們的控制越來越弱,景帝本啟用晁錯等人,對藩國進行削弱。但因為威脅到各諸侯尤其是竇太后外戚的利益,最終暴發七國之亂,對無為而治政策第一次衝擊以失敗告終。

    武帝即位後,馬上啟用儒臣,趙綰、王臧、竇嬰、田盼等人,開始興致勃勃進行改革。而因為當時竇太皇太后“喜黃老之術”不愛儒術。迫使武帝廢除了新政,並將趙綰、王臧下獄,竇嬰、田盼罷官,第二次衝擊無為而治政策失敗。

    竇太皇太后,歷經三朝權傾朝野,即使是武帝也要暫避其峰,武帝一直在等待,果然竇太后去世後,武帝馬上清除了竇太后的勢力,啟用田盼為丞相,韓安國為御史大夫,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終止了黃老思想指導下的“無為而治”。採納了董仲舒的新儒學說,推行多欲進政治,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

    由此可以看出,在劉邦、高後、文帝時代,漢朝初建他們鑑於秦亡的事實,以民生為主。發展農桑,降低賦稅,使得老有所養。他們這個時候需要的是“無為而治”來發展國家,讓國家更加的強大,讓劉氏更得民心,是他們的帶動,讓漢朝有了四百年的基礎。

    而到景帝時期,無為帶來的弊端慢慢的顯現出來,最主要的還是諸侯國太強大了,已經到了可以威脅中央的地步。在第一次衝擊無為政策失敗後,景帝知道現在還不是時候,他加強對太子劉徹的教育,劉徹從小喜歡讀書,非常聰明。景帝為他找了一個叫衛綰的太傅,衛綰叫太子射擊、騎術等等,六年時間把劉徹培養成一個馬上太子,為後期武帝的雄心壯志打下基礎。

    武帝即位後,國富民強,尤其是竇太后去世後,在國內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武帝進行改革的心,於是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為了中央集權,開始散佈君權神授的理念。

    武帝作為皇五代,他的改革順應了社會的發展,是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事件,國富民強,於是便將目光投向了匈奴,邊疆。

    實力才是武帝“獨尊儒術”的根本,要不他也只能像其他皇帝一樣空嘆一聲“臣妾做不到啊。”

  • 3 # 小蠻影視淘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實行的休養生息的無為之治,因為漢朝是經過連年的戰爭建立起來的,秦末時期君王殘暴,政治腐敗,橫徵暴斂,民不聊生,一石激起千層浪,終於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開始推翻秦王朝的殘暴統治,六國遺民也紛紛起義,開始連年的征戰,秦朝被滅以後,項羽為首的楚軍跟劉邦為首的漢軍,又經過四年的戰爭,最終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這個時候國家已經殘垣斷壁,人民生活艱難,甚至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所以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鼓勵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讓百姓餬口。

    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一統思想,是因為當時漢武帝即位後,國家已經趨於穩定,在他父親景帝時期,滅了七國之亂,同姓諸侯實力被大大削弱,掀不是任何風浪,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控制人民的思想,就採納大儒士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宣揚君權神授,皇帝是天子,老天爺的兒子,試問誰還敢違逆天子的詔命,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正統思想。

  • 4 # 犀牛國學英才通識

    無為而治,能使國家變富,但不能使國家變強!

    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在歷史上可謂是空前的盛世,春秋戰國、秦朝之後的第一個盛世,漢文帝拾起了漢高祖劉邦與呂后留下的貧困國家,劉邦因為連年征伐,沒能來得及治國,呂后痴迷於權利,封呂氏宗族為大官!

    在周勃,陳平等人的努力下,大家才清除了呂家的勢力,那麼在新任皇帝的選取上,他們選擇了最弱,最好把控的漢文帝,為的就是這些官員之後依然可以壓榨百姓,皇帝根本不敢管,不料,他們錯了,他們根本不瞭解漢文帝!

    漢文帝上任之後,整個漢朝已經被整到烏煙瘴氣,人民生活民不聊生,所以最適合當時國策的就是與民休息,無為而治,讓農民們先緩過勁來,先能吃上飯,能過上安寧的生活!漢景帝繼承了漢文帝的無為而治,治國也是採用了道家的學說!

    無為而治,的確讓整個漢朝恢復了生機,讓農民過上了好的生活,可是他們富了,卻沒有強大起來!漢武帝上任之後,整個國家面臨的卻是周邊小國不斷地騷擾,特備是匈奴的貪得無厭,徹底讓漢朝感受到了危機!

    雖然國家慢慢富了起來,老百姓能吃飽飯了,但這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他們沒有真正的讓國家強壯!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要興盛,國家要壯大,他就需要有人才,儒家學說是讓所有人積極入世的,這樣能為漢朝聚集人才,應對當時的局面!

    獨尊儒術只是改革的開始,之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都開始了!獨尊儒術僅僅是統一思想,提拔人才的一步,真正的是在為之後的漢朝盛世做貢獻!

  • 5 # 爬到井口看天下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他的政治意圖,而董仲舒適時的儒家思想進行了一番改造,迎合了漢武帝的意圖,正所謂“想睡覺,正好來枕頭”

    儒家的逆襲

    儒家在先秦時,和墨家並稱顯學。戰國後期至秦朝,法家一家獨大,而法家對儒家的“禮制”極為反對,比如商鞅就指責“儒學”為“蝨子”,他說:“禮樂”、“詩書”、“仁義”、“修善”、“孝悌”等等都是禍國殃民的東西,如果用這些復古主義的教條來治理國家,就會“敵至必削,不至必貧”(《農戰》)。所以儒家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即所謂的“焚書坑儒”。(也有一種說法:秦始皇焚書是因為儒生反對郡縣制,倡導復古,所以要焚燒古書;坑儒,坑的是毀謗秦始皇的方士和儒生。但不管怎麼說,在秦朝,儒家是不受待見的。)

    焚書坑儒

    漢初,因多年戰亂導致社會經濟凋敝,漢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遭秦始皇焚書坑儒政策摧殘的儒學逐漸抬頭。漢惠帝廢除《挾書律》,促使諸子百家學說復甦,其中以儒、道兩家影響較大。至漢武帝即位,儒學已經發展到名家輩出、學科精細的繁榮階段。儒學的發展也進一步吸引了更多的人學習、研究儒學。面對這種不可抗拒的學術思潮和學者群體,任何政治家也不能無視它的存在和價值。

    文景時期,繼續推行漢初無為而治的思想,各項政治措施實際上都圍繞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展開,並適當補益損革,使得漢朝國力逐步恢復。文景時代比較寬和的政治空氣,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徹底翻身,成為正統思想。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展;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唐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北宋時,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 其中,北宋程顥、程頤兄弟和南宋朱熹成為最為突出,“理學”也稱“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後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註》,成為後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及日本、北韓乃至歐洲;在日本和北韓,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南宋至明清,儒學的發展達到高峰,不僅出現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三位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促使傳統儒學重新煥發了生機,還出現了陸王心學、陽明理學這樣的儒家思想革命。

    王陽明

    儒家從一個“不被待見的差等生”一路逆襲成為一個被奉為榜樣的“學霸”。

    漢武帝在關鍵時刻拉了儒家一把,為什麼?

    要睡覺,來枕頭,董仲舒對儒家的改良迎合了漢武帝的口味

    漢武帝即位時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一是邊境不寧。匈奴威脅著西漢北方邊疆,南方邊疆因少數民族尚未完全歸順,也很不安定。二是王國勢大,威脅中央。三是階級矛盾激化。

    隨著地主階級及諸侯國勢力的強大,一些官僚、貴族憑藉封建特權,對土地進行大規模的掠奪,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也逐漸加重,農民和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加劇。這些情況要求統治者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以加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而作為漢初統治思想的道家思想,因主張清靜無為,已不能滿足這一政治需要。

    漢武帝劉徹

    董仲舒結合了道家、陰陽五行家和法家的一些思想對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以適應統治者的需要。針對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他主張儒家六經之外的各家學術,都應當罷黜,以思想的統一來保證國家政治的統一。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的思想,宣揚封建專制君主是“天”在人間的代表,為君權獨尊披上了神聖的外衣。

    針對土地兼併現象,董仲舒進一步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張限田、薄斂、省役,以減輕國家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使土地和勞動力比較穩定地結合,以緩和階級矛盾。針對為人處世的標準,董仲舒提出“三綱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認為君臣倫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違背,以此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

    董仲舒

    漢武帝即位之日,正是西漢國力強盛之時。國力允許的客觀條件,再加上漢武帝好大喜功的個性,決定了他必然會有所作為。他對內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對外征討匈奴以除邊患,開疆拓土。為了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必然需要一個權威的思想作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其政治目標服務,而經過董仲舒改造後的儒家思想正符合了漢武帝的需要。

    國家的大一統始於思想的大一統,儒家的對症下藥奠定了自己的思想統治地位。

  • 6 # 94310417小云

    漢初的那八年一點也不太平,大漢天子劉邦為了天下穩固東征西閥,終在大戰英布時中箭失而有傷,在歸吳楚時大宴鄉親父老,深知民間疾苦,歸國後為後世定下了於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通俗的講無為而治就是君王不對百姓過多的限制,只要不犯法,願幹什麼全憑自己決定。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向小鳥握拳,握的緊了小鳥會死,握的鬆了小鳥飛了,所以不緊不松剛好。到呂后文帝景帝時至使致終採用了無為而治的天道酬勤神明之筞,才又了文景之治太平盛世,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龍鳳呈祥瑞御免。到漢武帝繼位時,少年天子漢武大帝聽從了漢學大儒董仲舒的治國良策,採用了加強中央政府集權,用文化教育人改變人的價值觀,才罷除百家獨尊儒術,因此大漢帝國走上了窮兵獨武一種思想,一種政令,集中國家之力打擊匈奴的偉大事業,但憑儒家思想根治理不了這個國家,漢武大帝是豐和了儒家思想和法家學說進行的強權政治統治術,在當時有一定約進步意義也見證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統治。

  • 7 # 易水寒99999

    漢初剛經過大亂需要修養生息,經過幾代的積累到了武帝時,國力已經有了深厚基礎,政權穩定,這時就需要文人執政,治理國家了,而儒家代表因此把握機會將儒學透過帝王定為國學主體

  • 8 # 思冰辰夢

    漢武帝登基的第二年,他立刻下令全國舉賢良方正,然後他自己親自考試。在這次考試中,一個儒家的學子董仲舒獲得第一名,有機會和漢武帝單獨奏對。

    此次奏對,董仲舒將自己改良過的儒家學說逐步展現在漢武帝的面前,而這些經過董仲舒改良過的儒家學說完全迎合了漢武帝當時對內發展圖強,對外積極擴張的政治抱負。因此使得儒家學說在眾多學說中脫穎而出,成為“國教”。

    董仲舒是如何向漢武帝推銷他的儒家學說的呢?

    第一,董仲舒告訴漢武帝,儒家學說能夠解決大漢王朝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對於政權的合法性問題,漢武帝之前應該從來沒有想過,大漢政權不就是高祖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嗎?怎麼還會涉及到合法性問題。因此,他一開始就被董仲舒提出的這個問題給弄糊塗了。

    董仲舒提出這個好處之後,馬上向漢武帝陳述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

    (一)如果不解決大漢帝國政權的合法性問題,天下人誰都可以認為,只要我有實力,就可以透過武力和智謀取得政權;(二)如果不解決大漢帝國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天下人會認為,憑什麼是你劉家做皇帝,你們家能做,我們家也能做這樣的思想。這對大漢的政治穩定極為不利。

    說清楚原因之後,董仲舒立刻給出解決辦法:

    (一)效仿古人,修改曆法,頒佈自己的歷法,這就是新皇權的象徵(後世朱元璋使用這一招,給北伐戰爭解決了很多麻煩)。(二)改變國家崇尚的顏色。比如,原來秦朝崇尚的是黑色,現在是大漢朝了,肯定不能沿用秦朝的。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嘛。(三)鼓吹君權神神授的思想,告訴天下人,大漢朝之所以能夠取得天下,那是因為這是上天的選擇的結果,非人力所能及。

    董仲舒的這套君權神授的理論,成功引起漢武帝的興趣。接下來,董仲舒將繼續他的精彩表演。

    第二、儒家能夠為漢武帝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國家提供理論依據。

    從漢武帝一登基,就改變延續了幾代人的用人辦法,要求諸侯從全過選賢良方正這件事可以知道,他是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皇帝。他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而漢武帝要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又必須要搞高度中央集權這一套,而大一統的思想,本來就儒家最為看重的理論之一,能夠為漢武帝搞高度的中央集權提供理論依據。這兩者可以說是“相見恨晚”,自然能一拍即合了。

    這一條一說完,漢武帝已經有些迫不及待地想繼續往下聽了。

    第三、儒家學術能夠為漢武帝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

    人才這種稀有物種,在任何時候都是非常少的。董仲舒為了更好地推銷儒家思想,先給漢王帝出了一個解決人才的辦法:設立太學,辦鄉學。由國家出錢,自己培養人才。

    提出這個辦法後,董仲舒進一步說明,當今天下,各家學說雜亂無章,對於一個問題,各家有各家的理解,很多政令無法做到統一。思想不統一,就很難做到言出法隨。因此,必須要統一起來。對於董仲舒來說,他推薦的自然是儒家的學說。而且儒家學說經他的改良之後,和其他各家學說相比,有很大的優越性。因為董仲舒提出一個更好地保證國家培養的都是高階人才的辦法。那就是將諸侯每年向中央政府選派賢良的人數透過制度的方式固定下來。既然你要求諸侯每年向中央政府舉薦人才,那麼你就得有判斷人才的標準。

    人才的問題,漢武帝自然也明白,因此,他對董仲舒的這個說法,也非常的感興趣。可是這個標準如何制定,以那家學說為準。這些都是要明確下來的,否則諸侯王們無法操作。

    因此,董仲舒立刻向漢武帝提出,標準就是法家的各種經典。把儒家經典學明白的人,就是人才。

    有了前面的三步作為鋪墊,董仲舒立刻向漢武帝提出,要想達到上面的這些目的,必須要尊儒術、罷百家。這樣才能使效果達到最大化。

    把前面的這些問題解決之後,國家的合法性解決了,人才問題解決了,想要做的事情也有了理論依據,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做的做了。

    董仲舒根據漢武帝的這個心理,提出搞變革,圖發展的建議。他認為,漢朝的歷代國君們都想把國君建設好,發展壯大,但是一直沒有搞好,沒有搞好的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因為用黃老的無為之術作為統治思想。大漢天下要想在漢武帝手中有所作為,那麼就必須要改變統治思想。改變成什麼思想呢?自然也是儒家的思想。這就解決了為什麼要變,和從那裡著手變的問題。

    這完全是為一位想要發展壯大,實現自己偉大政治抱負的政治家量身定做的理論,漢武帝自然喜歡。於是就決定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進行改革。於是這就有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變革。

    必須指出的一點是,對於漢武帝來說,他從登基那天起,一直想的就是打仗,打匈奴。君主要想打仗,最好的治理國家的思想應該是法家的法治思想。法治思想透過秦國從弱小到強大,並最終統一天下已經證明,這是最適合用於戰時的統治思想。但是同時,因為秦國的迅速滅亡,也證明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不能用於統一的國家。而前幾任皇帝使用的黃老無為的統治思想,又不能滿足漢武帝想開疆拓土,向外擴充套件的野心。這才有了儒家興起的事情,否則單單因為董仲舒的推銷,是無法真正是儒家思想成為“國教”的。要是我們也這麼認為,那麼就太小看漢武大帝了。

  • 9 # 晚亭與落霞同暉

    人們對,有所為,有所不為很容易理解,是指有些事能幹、有些事不能幹之意。但一提"無為而治",頓感一頭霧水。

    他最初出現在西漢初期幾個皇帝當政時期,真有點讓人不可思議。其實這是人們對"無為而治"深層理念、哲理認識的缺失。

    無為而治不是什麼都不做。漢初經過百年戰亂,至文景都採用黃老之術一一無為而治。目的是不要過多的騷擾百姓,使百姓有一個安定的環境和恢復期。

    明朝朱元璋用大白話講出了其中的大道理: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僻如初飛之鳥不可拔其羽,初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

    經過文景之治後的漢王朝,政局穩定、國庫充盈。仍沿用無為而治己不合時宜。漢武帝經過深思熟慮,果斷的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以至影響了之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

    儒家一整套系統理論學說,有利王朝統治者江山永固。各種操守、道德規範使百姓安份守己。從而形成了封建社會兩千多年來:有典可查、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儒家治理體系。

    他的三綱最受歷代王朝統治者的追捧。君為臣綱正是帝王們所需要的。

    五常者,仁義禮智信,還一直在沿用,只是不同時期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意。講孝道、講信義、知廉恥並不過時。

    對傳統文化,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繼承的基本原則。現在有些又賦予了新意,不僅發揚光大,內容上也得到昇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球直播足協盃1/4決賽,恆大VS上港,你更看好哪一方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