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優學教育小趙老師

    如何把握對孩子的批評和鼓勵,我們來分析一下。

    我相信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是採用的批評教育,也包含老師在內,很多家長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想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最完美的,從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具有學習和理解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塊石頭。孩子犯了錯,上來就是一頓批評,沒有先查詢原因,直接指責孩子的各種不是;例如孩子某次考試成績考的非常好,高高興興的告訴父母這個好訊息,自己的努力有成果了,但是父母聽到後沒有去鼓勵,總覺得考好的應該的,草草略過,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的努力沒有被認可,嚴重打擊孩子自信心;一但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就會覺得努力也沒有用,不管我做什麼,好像總會有地方做得不完美,甚至會覺得,我什麼都做不好。要知道批評,怒罵的表現也只能去規範年齡還小的孩子,一但孩子大了,這種批評,漫罵就沒有任何的作用了。

    與之相反,如果一個從小被表揚大的孩子,父母對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表示支援、鼓勵,那孩子內心對自己充滿肯定,覺得自己是最好的,他會想,“我做什麼事都很輕鬆,做完之後都能得到鼓勵支援。”這時候外在鼓勵成了他做事的動力,他的盲目樂觀也嚴重低估了自己可能遇到問題的難度。如果困難稍微大一點,他會很快就放棄,因為他並沒有太多面臨挫折和打擊。換言之,被表揚到大的孩子傾向於只做那些能成功、能得到獎勵的事,對那些有可能失敗、得不到獎勵的事不想去碰觸。

    因此說,批評和鼓勵要雙結合,但最重要的一點是“就事論事”。表揚和批評本身都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它只是一種方法,我們表揚孩子是為了鼓勵他的主動性,讓他變得更加勇敢,高自尊,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當一個人處在愉快的心境中,無論是感覺、知覺還是記憶和思維,都會處於活動的最佳狀態。我們批評孩子,是要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到他自己的。只有讓他明白了,這件事的本質,以及這件事與他切身的關係,才能建立起他為自己努力生活的內在動力,才能讓他在未來的人生中更加堅強,更加努力。

  • 2 # 牛虻1962

    批評也好表揚也罷,針對的都是人的行為而非人本身!從來沒有什麼好孩子,而是孩子的某個行為值得讚譽;也從來沒有壞孩子,而是孩子的某項行為必須批評甚至懲罰。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小知對錯、明是非、懂自尊。

  • 3 # dream7698

    該表揚的時候必須表揚,該批評的時候,堅決不能心痛,比如,孩子考試85分,在父母眼裡肯定不是很好,但是,你還得要表揚一下說,下次爭取考的比這次還要更好,這樣孩子就會更加努力了,如果考試50分,你就要狠狠的批評他了,必須給他約法三章,讓他知道考試不好的下場,只有這樣,他才能知道努力學習。

  • 4 # 小治姐姐

    相信很多人都為該批評孩子還是該鼓勵孩子而發愁,可能還會有家庭父母意見不一致鬧矛盾的。

    我們家就是這樣,老公對孩子採取的態度就是批評、打壓,我就是鼓勵再鼓勵。一次老公說我又表揚孩子讓她驕傲了,我氣得和他爭吵起來。

    究竟孩子該鼓勵還是該批評呢?

    我就想問問大家,我們做一件事情之後,是希望別人鼓勵自己還是希望別人批評自己?是得到鼓勵之後動力更大,還是受到批評之後動力更大?

    舉一個例子(我是一名老師)班級裡有一個女生叫姚姚,她從入校以來一直都是坐不住,表現不好,為了看住她,班主任把她的座位安排在講臺邊。

    這一段時間學校大課間跑操,一年級的孩子都是由著性子跑,一會快一會慢,亂七八糟。姚姚的個子小,腿短,跑不快,只能慢慢顛著跑,可是很有節奏感,“一二一,一二一”。

    “姚姚跑的真好!”

    我不斷表揚她,跑操結束還給她貼了一朵小紅花。從那天開始,她就特別開心。不管是上課還是寫作業,雖然還是專注做自己的事,但是比以前有很大的進步。

    只是一次很小的表揚,她就很開心,表現也能更好,這就是正面教育的成果。

    同樣,作為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要多鼓勵少批評。

    孩子考試沒考好,先別想著批評,你們看到分數以後第一句話是不是“你為什麼沒考好”?說這句話如果有用,那老師和家長天天這樣說,孩子們就都能考好了。

    如果孩子成績不理想,家長著急生氣是在所難免的。但是,一定不要急著指責孩子,而要冷靜下來想一想,幫孩子分析沒有考好的原因,是題目太難,還是孩子考試的時候太緊張?是平時聽課不認真,還是孩子身體不舒服?

    每個孩子身邊都有“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沒有拿“別人家的家長”跟我們比,我們為什麼非要拿他們和別人比呢?

    沒錯,現在是個競爭社會,對孩子要高標準,嚴要求。但是,我們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對我們有情感依賴的孩子。

    他們就好像小樹苗一樣需要我們的呵護,我們難道因為一棵小樹長不好就批評它嗎?我們只會給它多澆水,甚至輸送營養液。孩子們的水和營養液就是我們的鼓勵。

    鼓勵也不是無原則地包庇,小樹長出了多餘的枝杈,影響生長的時候,我們需要減去多餘的枝杈。孩子成長中出現問題,也需要我們引導,但是,引導不等於一味地批評指責。

    最後一句話,具體情況還需要具體對待,多鼓勵少批評。

  • 5 # 氿酥

    不少父母喜歡鼓勵孩子,看到孩子多吃了一飯碗,會說:“你真棒!”,做出了一道數學題,會說:“你真聰明!”

    另外一些父母會變現得很平淡,孩子考了班級第一,只會說:“你要加油,再接再厲,下次再保持!”

    前者從小被父母鼓勵大,會喜歡聽見別人表揚他。如果遇到過不去的坎,容易越做越煩躁,不願意做下去。有時會放棄。

    後者從小打壓教育下成長的,相對性格和心態會比較有韌性。

    那麼,到底打壓下的教育好還是鼓勵的好?

    很多家長都會懷著一種塑造和改變孩子的心態,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像捏泥人一樣,這裡敲敲那裡打打,長此以往就雕出一個他們心目中的理想小孩。

    但他們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活生生、具有學習和理解能力的人,而不是一塊泥巴。

    懷有這種心態的家長,我們姑且稱他為行為主義家長吧!因為他們遵循著“巴甫洛夫的狗”的實驗結論,試圖運用正向和負向激勵的方式來引導孩子的行為。

    但事實上據我觀察,這樣的行為主義教育,只適合於年紀很小的嬰兒,在他們還沒有形成邏輯思維的時候,用驚叫、怒罵和表揚確實能規範他們的行為。

    但,孩子一大,這個辦法就不能用了。

    因為他們懂得思考,懂得觀察了,他們潛意識裡是能分辨得出大人這個行為是基於什麼原則,出於什麼目的。但他們卻不懂得這件事本身到底是好是壞。

    因此他們會盲目地聽從大人的指引,受批評和表揚的影響左右,而始終形不成對一件事的基本觀念。

    從小被批評大的孩子,會在內心懷疑自我。

    他會想,“不管我做什麼,好像總會有地方做得不完美”,從而做事謹小慎微。

    他抗壓能力會很強,因為一切挫折和打擊都很熟悉,如果他受到的批評太多、譴責太重、太離譜,他甚至會形成一種“我什麼事都做不好”的觀念,並泛化到成年後的各種情境中。

    從小被表揚大的孩子,內心對自己充滿肯定,但這肯定不具有事實基礎,是無本之木。

    他會想,“我做什麼事都很輕鬆,做完之後都應該得到獎勵。”這時候外在獎勵成了他做事的動力,他的盲目樂觀也嚴重低估了自己可能遇到問題的難度。

    如果困難稍微大一點,他會很快放棄,因為他並沒有太多面臨挫折和打擊的經驗。換言之,被表揚大的孩子傾向於只做那些能成功、能得到獎勵的事,對那些有可能失敗、得不到獎勵的事不想去碰觸。

    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缺點就在於,都沒有教會孩子看清事物的本質,都沒能讓孩子意識到,做了好事,受益的是他自己,做了錯事,吃虧的也是他自己。

    這種基本的是非價值沒有確立起來,就使得孩子脫離了外在評價之後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因為他無法把自己和這些事建立起內在的聯絡,看不到去做事的必要性。

    請採用就事論事的教育。

    批評和表揚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就事論事。孩子把衣服弄髒了,東西弄丟了,忘帶作業了,不要急著批評,而是要讓他知道,他的行為是怎樣影響到他自己的。

    只有讓他明白了,這件事的本質,以及這件事與他切身的關係,才能建立起他為自己努力生活的內在動力,才能讓他在未來的人生中,脫離表揚和批評。

  • 6 # 你笑起來真好看話心理

    回答;批評與鼓勵都是平衡的,也是必要的,缺一不可。

    批評與鼓勵都需要分情況,從客觀角度去看待還是主觀看待。

    看個案例;2019年12月9日,善寨村薛先生報警,稱自己的女兒今年13歲,因為上學到校忘記帶家庭作業,被父親批評,在父親回家為其拿作業本的時候,賭氣離家出走,報警之後,警方經過全力搜尋與尋找,終於在2個小時之後將其找回。

    女兒忘記帶家庭作業,父親批評女兒,並且將其作業帶到學校,這本是女兒的過錯,批評是很正常,也是家長們普遍的做法,但是,女兒卻離家出走。

    再看一個案例;

    12月5日凌晨5時許,鐵路上海站值勤民警接到旅客110報警,稱車站廣場上有一位僅穿了件夾克的男孩,獨自跪在地上乞討,旁邊還有一個書包。接到報警以後,民警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男孩說自己是被爸爸帶到了火車站。大冬天深更半夜,這位當爹的真得忍心讓孩子獨自跪地乞討嗎?民警徐鵬倒了熱水,拿來了餅乾給孩子。“冷嗎?來,手捂捂,茶喝喝,餅乾吃一下。”一番安撫後,男孩開始說出了自己凌晨乞討的原因。據男孩介紹,自己今年10歲,叫誠誠。因為沒有完成作業,誠誠的老師將這一情況反映給了家長。次日凌晨3點半,爸爸便在上夜班時將男孩扔到了火車站。民警問:“媽媽是知道你和爸爸到火車站來的嗎?”男孩答:“她不知道, 她在家裡睡著了。”民警問:“你爸爸丟下你,就走了?”男孩答:“他說天亮就來接我。”孩子委屈地坐在值班室的椅子上,對徐鵬說:“爸爸給我一個碗,讓我要(討)飯。”隨後,徐鵬透過男孩提供的聯絡方式,聯絡上了孩子媽媽。近一個小時後,媽媽帶著孩子穿的棉衣趕來。經瞭解得知,由於平時孩子經常不寫作業,多次接到老師的投訴,因此孩子爸爸氣急攻心,告訴男孩如果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到處乞討,當天在上夜班時將孩子帶出,想以此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上海鐵路公安處上海站派出所民警王佳慧提醒家長,在教育小朋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像在車站這種公共場所罰跪乞討的方式 不僅會傷到小朋友的自尊心,在如此寒冷的天氣中,小朋友也很有可能會因此生病感冒。”民警還提醒稱,乞討行為也是影響車站公共秩序的。事後,男孩媽媽表示,這種方法確實不對,丈夫的行為太過沖動,以後會注意教育的方式。這個事件的起因是男孩誠誠自己沒有完成好老師佈置的作業,而且是多次,老師多次將將其告知父親,父親很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就對其說,不好好學習只能去乞討,於是想到一個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上夜班時帶孩子外出,在火車站旁邊給了孩子一個碗,讓他跪地乞討。

    兩個事件,一個是13歲的女孩,一個是10歲的男孩誠誠,都是父母用心良苦,為孩子操心,為了孩子的教育操心,而且都是為了孩子的學習。

    13歲的女孩是忘帶家庭作業,10歲誠誠不按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都是接受了來自父親的批評,女孩的做法是賭氣,離家出走。男孩則是被父親進行在火車站跪地進行沿街乞討的教育,而且是跪地乞討。

    這兩個父親對於孩子的批評教育有錯嗎,沒有,本質上都是為了孩子好。

    而且教育方式都是簡單,粗暴,直接。

    這樣直接的做法雖然會對孩子的教育產生一時的效果,但是,表面上的服氣,孩子的心理是不服氣的,抗拒的,從心裡,距離上會恐懼,疏遠父母,無法真正從根本上讓孩子受到教育。

    第一個女孩直接離家出走,這種做法發生,是父母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出現了問題,父親因為是父親又是長輩,家裡的頂樑柱,說話做事直接,嚴厲,不會像母親一樣說話那麼溫柔,心思細膩,能夠照顧,感知到女兒的情緒,性格的強勢,說話的主觀,咄咄逼人的氣勢,平時可能對女兒關心也不夠,造成了心理和父親的隔閡。

    如果能夠心平氣和,兩個人多換位思考,女孩就不會那麼極端。

    如果女孩能多體會,體諒一下父親的不容易和辛苦,知道父親為了找自己,滿世界找尋和欲哭無淚的心情,有多少的難受。

    第二個,10歲的男孩誠誠,多次未完成家庭作業,父親迫於教育的無奈,想出辦法教育,讓其沿街乞討,接受乞討的受苦教育。這個父親的做法和良苦用心其實都能理解,孩子多次未完成作業,可能本身學習成績就不好,學習成績不好,上課聽不進,下課就貪玩。而且有的孩子特別喜歡沉溺於玩網路遊戲,一玩就上癮。家長看到這樣的情況肯定是很著急的,怎麼勸都不聽,好話說盡,索性讓孩子吃點苦頭,教育一下。但是,這樣的做法是賭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父親賭氣不顧後果,讓孩子沿街乞討,而且跪地。冬天的上海天氣那麼冷,而且跪地沿街乞討,受到別人異樣的眼光,嘲笑或者歧視,這是很傷自尊心的事情。孩子一旦自尊心強,受不了這些,和父親也賭氣,做出極端的事情或者舉動,父親將會後悔一生,傷心一輩子。正確的做法是;愛玩的心總是讓孩子很難安靜的坐下來寫作業,這時父母陪伴孩子一起來寫作業。其次就是孩子根本不懂得為什麼要寫作業,尤其是遇到不會的,孩子甚至於恐懼寫作業,這時父母要經常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況,及時的幫助孩子消化掉不會的那些功課。孩子總覺得會了就不用寫作業了,所以孩子每次寫作業的時候都會很不認真,這時父母要經常給孩子出一些題來做,讓孩子明白自己哪些地方並沒有完全掌握。

    對於教育,批評和鼓勵一定都要有,具體教育分寸還是要因人而異。

  • 7 # 濱海散人309

    有一對母子坐地鐵,當時地鐵上人不是很多,於是孩子就橫坐在座椅上,年輕的媽媽立即制止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同時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地鐵是公共空間,這種行為很不文明,孩子立即改正了。

    批評是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的一種規範,透過批評能夠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做的事情是不對的,從而避免下次再犯類似的錯誤,孩子都是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起來的。

    鼓勵跟表揚不是一個概念,很多家長容音混淆,表揚是對單獨一件事情給予的評價,而鼓勵確實包含著再接再厲的意思。

    比如說孩子主動幫助家長做家務,大多數的家長都會說:孩子你真棒,會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了,這個就是表揚了。

    比如說孩子做作業遇到難題的時候,你說:孩子,不要著急,媽媽相信你一定能夠做出來的,現在先讓我們找出這道題你不明白的地方,然後我們解決它。當解完題後你再告訴孩子:看到了吧,我就說你一定可以的。

    鼓勵容易使孩子產生求知慾和成功的慾望,而表揚只能滿足一時的虛榮。

    批評也好,鼓勵也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家長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二者缺一不可,如何判定使用,其實考驗的是家長的素質及三觀了。

  • 8 # 家是教育的根據地

    該批評的時候絕對要批評,比如說犯了原則性的錯誤,比如孩子多次說話不算話,還對家長各種各樣的要求。該表揚就要表揚,比如說做了一些平時不願意做的事,堅持了一些堅持得比較困難但又有意義的事。不能一味批評,那樣會讓孩子過度自卑,不能總是表揚,那樣會讓孩子過於自負。這兩種結果都不好。

  • 9 # 餘逸遙

    需要批評的就批評,需要鼓勵的就鼓勵。

    “高者抑之,低者舉之”。

    聽慣了鼓勵的人,鼓勵對他沒有多少意義,聽多了批評的人,再來批評也只會害了他。

    所以,先是在兩頭極端上分辨清楚。

    然後,再因人而異,有的人內心需要鼓勵,但並不意味著他需要就要給他,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份鼓勵會給他力量,還是隻會讓他膨脹,你得自己分析清楚這個情況,然後自己做決定。

    教育是件複雜的事情,但基本把握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古法,就不會出大問題,如果一概而論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可怕後果。

  • 10 # 家有初中生2

    孩子到底是批評教育還是表揚教育?這要看情況而定,只要孩子不是主觀犯錯,都不應該批評。

    比如,每天放學到家後,看電視或玩遊戲,玩得不亦樂乎,根本停不下來,玩到昏昏欲睡時,才想起作業還沒寫完。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這樣做;

    一,和孩子約法三章,商量好幾點鐘必須休息,先做完作業才可以玩。當然,約定好以後,不一定能完全執行,這時候就需要用到表揚“大法”了。只要有一次能夠執行,就可以表揚他說,你今天先完成作業後,才去玩,證明你是一個自律的人,能夠很好的自己管理自己,很為你高興!

    二,和孩子聊天,裝作無意間說,我今天見到某某的家長,他說,他的孩子一到家就玩遊戲,困得不行時,才去寫作業,他很發愁啊!我說,我家孩子從來到家都是先寫作業,我沒問過他寫作業的事。孩子聽到後說,你可以炫耀一下,因為你有炫耀的資本,(潛臺詞是孩子為自己這個習慣自豪)。

    有一個小孩,暑假看到爸爸媽媽很辛苦,就把碗筷洗了,滿心歡喜的等待爸媽回來誇獎,哪知道,媽媽平淡如水得說,奧,碗筷刷了,怎麼不把地拖一下呢?小孩聽後很傷心,從那以後,別說拖地了,就連碗也不刷了 。所以說,表揚比批評更能使人進步。

    那什麼時候要批評教育呢?一,欺負比自己弱小的同學,和同學打架;二,去不該去的地方,如網咖和酒吧;三,標新立異,穿奇裝異服以及不好的習慣吧。(比如吸菸)

    有一句話說得好,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哪怕孩子身上很小的閃光點,加以表揚也能放大數倍,從而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顧操胯下侮辱埃德爾並辱罵裁判,被足協罰7萬禁賽10場比賽,你覺得這個判罰過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