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得觀史
-
2 # 南宮雁門
沒有多爾袞大清很可能就入主不了中原了。只能偏安一隅。就不會有後來那巨大的版圖了。
多爾袞還是很有能耐的一個人。當年他還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努爾哈赤就非常喜愛他,覺得多爾袞將來會有作為,甚至還想將自己的汗位傳給多爾袞。可是由於各方面還沒有安排好努爾哈赤就死了導致多爾袞一方勢力薄弱無法繼承努爾哈赤給與他的汗位。最後他的汗位被他的四哥皇太極給奪走了。皇太極不止奪走了他的汗位,還殺了他的母親阿巴亥,接著又搶走了他心愛的女人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孝莊太皇太后。那年他才十四歲。
在這一些列的打擊下多爾袞險些崩潰,但他還是挺過來了。經過了一些列重大挫折的多爾袞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懵懵懂懂的小孩子了。他變得很有韜略。他隨著清廷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的功勞使得他在朝中的地位穩步的上升,進入了權利的核心。他無時不刻不再想著奪回自己曾經失去的一切。為此他一直默默的準備了多年。
終於,機會來了。皇太極突然死了。而且他死之前沒有立下遺詔,也沒有立太子。這就給了多爾袞莫大的機會。如果這次機會再錯過就真的無法繼承皇位了。然後他開始拉攏各方勢力,頻頻為自己爭奪皇位造勢。成為了最有資格登上皇位的兩位繼承人之一。另外一位就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在皇太極死後他也在到處拉攏力量為自己造勢。希望自己能登上皇位。他們雙方互不相讓,雙方甚至一度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了。清朝眼看著就要捲入內戰了。這時,許多人站出來呼籲他們雙方保持理智。但是他們雙方誰都不服誰。眼看著讓他們兩個人中的一個繼位是不可能的。這時有人提議讓他們雙方各退一步,在皇太極的兒子中選擇一個兒子來做繼位人。由他們倆人中的一人來擔任攝政王進行輔政。多爾袞選擇了支援自己曾經最喜歡的女人孝莊的兒子福臨為帝。豪格選擇支援博果爾。最終經過一番角逐福臨成為了新的皇帝。多爾袞成為了攝政王。
在多爾袞擔任攝政王不久,李自成就攻陷了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大明就此滅亡了。此時清朝重要的謀臣范文程建議多爾袞立刻率軍南下與李自成爭奪天下。多爾袞覺得李自成一下子就拿下了北京,實力不可小覷。想要再觀察一下他。後來范文程給李自成說了一番道理。多爾袞才率領清朝所有的軍隊南下爭奪天下。在山海關和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與李自成大戰一場之後李自成戰敗回到北京。回到北京稱帝后匆匆的撤出了北京來到了山西。清朝則抓住這個機會立馬遷都北京。然後給崇禎皇帝發喪,收編明軍為綠營。爾後率軍進攻山西。李自成很快兵敗被殺。然後清兵又南下消滅了南明和張獻忠等政權。漢地基本上都掌握在了清朝的手中。
如果當時不是多爾袞乾綱獨斷的話就沒有後來的清朝入主中原。清朝也就不能奪取天下。到時候清朝就會像別的少數民族一樣偏安一隅,等盛世過了以後衰落,最後被人給滅亡了。就沒有清朝當家中原近三百年這回事了。也就沒有後來清朝如此巨大的版圖了。因為是入了關以後,又遇到了很多的難題才造就了康熙雍正乾隆等有作為的皇帝。不入關就沒有這些煩惱了!!所以這一切也可以說成是多爾袞的功勞,多爾袞是清朝強大的有力的奠基石。有人說有些注意是謀臣們想出來的,又不是多爾袞想出來的,功勞怎麼能算他的呢??謀臣只能起一個輔助作用。謀臣出的主意再好你不採用那就什麼用也沒有了。如果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做了攝政王,謀臣建議他當時立刻入關他可能也會入,但是可能入關後不久就被某些勢力給趕回關外了。所以有些事情不是像大家看的那麼簡單的。
有些事情看起來很簡單會給大家造成一種你能我也能的錯覺。但真到了你要施行的時候你卻發現並不是什麼你能我也能。而是你能我不能了。所以入關恐怕只有多爾袞才能成功。給別人也許早就失敗了!!
-
3 # 宋光華的歷史天空
歷史走到了這個階段,作為一個新興政權,面對明朝那個一推就倒的花花世界,誰都會去摸一把。
滿清體制是八族議政,就算沒有多爾袞,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也會接過這個政權,就算沒有豪格,當時的正紅旗代善也能撐起滿清繼續進攻明朝。
所以說多爾袞並不是英雄造時事,而是當時的時事造就了他和滿清!
-
4 # 雍親王府
清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去世,順治皇帝福臨即位,此時朝堂上的滿洲貴族中,確實沒有人在能力與遠見上與多爾袞比肩。
如果要評選誰是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多爾袞絕對是當之無愧,乾隆皇帝更是評價其曰:
“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乾隆皇帝這樣說並不是對多爾袞的奉承,而是事實本就確是如此,一方面是多爾袞的能力卓越、目光遠大,另一方面則是此時的朝堂上,多爾袞這個睿親王“睿”字是當之無愧的,其他的掌握權勢的滿洲貴族,與多爾袞相比,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差距。
當時,掌旗的親王和郡王一共有七位,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以及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
我們來逐一分析以及與多爾袞進行比較。
皇太極時期“四大親王”中排名最高、位列百官首位的禮親王代善,此時已經年過六十,早在皇太極在位時期就已經逐漸退出了統治核心,他是因為年齡大、資歷老,加上手中兩紅旗的實力而為人所敬重,況且在經歷了被皇太極持續的打壓和限制後,其本身也不願意再過多的過問國事。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僅次於代善排在百官第二位的,濟爾哈朗與皇太極關係密切,由於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朝堂之上支援力量本就單薄,再加上其政治能力和政治手段遠不如多爾袞,原本與多爾袞共同輔政的他,被多爾袞提出了輔政序列。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的長子,一直以來都是在皇太極的庇護下成長,打仗能力出眾,但是與濟爾哈朗一樣,政治手段上並不成熟,最後還是被多爾袞害死了。
阿濟格和多鐸,一位是多爾袞的親哥哥,一位是他的親弟弟,兩人都是功勳卓著,打仗非常的厲害,但是統治能力上就非常的有限,阿濟格是典型的赳赳武夫,有勇無謀,多鐸在日後江南地區的一些列暴行也證明了他缺少政治能力,這方面都是遠遜於多爾袞。
最後一個穎郡王阿達禮就更不用說了,他的上位完全是沾了他自己的父親薩哈廉的光,皇太極對他是愛屋及烏,本來是給予厚望,結果對阿達禮只能是恨鐵不成鋼。阿達禮既沒有軍功,也沒有能力,同時在政治上有非常的幼稚,最終是將自己捲入到了政治旋渦中,只落得身死的下場。
所以在掌握朝中事務大權的幾位旗主王爺中,或多或少的都有著政治上的短板,在這一點上,多爾袞確實是技高一籌。
而實際上,皇太極去世前的一年,即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就曾同明朝的崇禎皇帝主動議和,這也是當時滿洲貴族的普遍態度。
“松錦大戰”後,皇太極大獲全勝,佔領除山海關和寧遠外的遼東大部,明朝則是損兵折將,再也無力抵抗清朝,同時內部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卻是愈演愈烈,徹底的無法控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竟然主動向崇禎皇帝丟擲了橄欖枝,尋求議和,並且丟擲了並不苛刻的議和條件,只是後來陳新甲的下人出現了重大失誤,讓本應秘密推進的和談完全公開化,這才讓不願負責任的崇禎當場翻臉,坑死了陳新甲,也徹底撕毀了和談協議。
在這樣方面,皇太極與努爾哈赤也有著類似之處,他們對抗大明王朝,重點還是放在了遼東地區和整個東北,努爾哈赤希望獲得明朝的冊封,皇太極希望與明朝成為兄弟之國,為此皇太極在能吞併北韓的情況下,只是讓北韓稱臣,入關作戰也更多的是為了劫掠。而當時的滿洲貴族對於當前佔有的土地和人口非常滿意,反而是投降而來的漢臣包括洪承疇、孔有德、尚可喜等人入關與明朝作戰的心思頗為急切。只是皇太極認為處理好滿洲人內部的問題應該擺在首位,再加上他剛剛五十,也沒有想到會驟然崩逝,所以從皇太極開始就沒有落實具體的攻滅大明王朝,統一全國的行動目標。
而多爾袞對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概念,確定統一全國的目標也是因為受到了這些漢族大臣和武將的影響,並且接受了這樣的思想。
所以,如果不是多爾袞,且不說其他人有沒有這樣的能力與遠見去想要揮師入關,不是去劫掠,而是去一統天下,就說建立大一統王朝的意願上,也不見得有人比多爾袞有著這樣更加強烈的想法和願望了。
清順治元年(1644年),明清交替之際,多爾袞的一系列正確舉動可以說為大一統的大清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首先,把握住了山海關大戰的歷史機遇。
這一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農民軍攻克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正統明朝滅亡。在此之後原本準備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卻突然同李自成反目,進而開始聯絡多爾袞。
此時的多爾袞準確的把握住了這次歷史性的機遇,一來,不接受吳三桂的借兵,只接受吳三桂的投降;二來,除留下少數部隊拱衛盛京,將其餘兵馬全部帶到山海關,並且帶上全部的紅衣大炮;三來,坐視李自成與吳三桂血戰,坐等兩敗俱傷,吳三桂投降。就這樣,多爾袞打破李自成農民軍,進而又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北京城,將政治勢力和影響力從關外拓展到了關內。
其次,定都北京,舉族入關。
多爾袞佔領北京後,迅速決定讓順治皇帝入關,並且遷都北京。
一方面,定都與明朝的首都,更加昭顯了清朝作為“明朝繼承者”的歷史地位,其統治更加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更好的號令天下,進而統御全國。
而跟隨順治皇帝而來的,則是關外包括滿、蒙、漢在內的大部分的旗民,可以說是舉族入關,而這些人日後也分佈在了京畿周圍以及全國各地。
再次,就是對前明官員全盤接收的策略。
在清軍南下的過程中,對於前來投降的前明官員,予以官復原職的待遇,如果有立功表現的,還會酌情獎賞,這樣一來,極大的增加了征討和統一的難度,同時也使得清朝的統治體系和官僚隊伍能夠迅速的建立。
與此同時,對於前明兵將以及南明軍隊的招降過程中,建立了綠營,並對其主要將領予以“入旗”獎勵,也極大的刺激了軍隊的投降,包括左良玉、劉良佐、劉澤清等人向清朝輸送的兵力就多達六十萬,而他們也成為了攻滅南明的主力。
除此之外,多爾袞聽從包括漢臣范文程、洪承疇等人建議,採取了一些列安撫百姓,消除痺症,減輕百姓負擔的舉措和辦法,使得清朝的統治逐步趨於穩定,其統治的認同感在全國特別是在北方地區得到了加強,如果是換做當時其他的滿洲貴族確實很難做到。就算是縱觀整個清初歷史,也就是皇太極能夠如此了。
然而,多爾袞採取了“六大弊政”,最終使得他沒有親眼看到大清王朝一統天下的那一天。或許是被突如其來的勝利衝昏了頭腦,亦或許是對清朝的國力和軍事實力太過於自信,在採取了一些列積極措施穩定了全國局面後,多爾袞自順治二年(1645年)開始,又採取了一些了錯誤的舉措,包括圈地令、剃髮令、投充法、逃人法、禁關令以及屠城,史稱“六大弊政”。
伴隨著“六大弊政”的推行和實施,極大的傷害了廣大漢族人民的感情,更是激發了其強烈的反抗情緒,清軍原本已經拿下了南方地區又一次陷入了混亂和紛爭,而清朝也採取了極為強硬和殘忍的方式進行了鎮壓,於是乎就出現了人們所熟知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及“江陰八十一日”等等一幕幕人間慘劇。
而在平息這些動亂的同時,清朝自身的實力也受到了極大的損耗,反抗清朝統治的運動再次進入到了高潮,包括南明永曆政權以及東南的鄭成功都得到了更多的支援,並且取得了極大地勝利,特別是永曆政權的李定國兩厥名王,威震天下,極大的延緩了清朝統一全國的程序。
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死於關外的喀喇城,不僅留下了諸多的遺憾,還遭到了順治皇帝的清算。而直到多爾袞去世十多年後,伴隨著吳三桂在昆明絞死了永曆皇帝朱由榔,明朝皇族血統正是消亡,清朝才算是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基本佔據了明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兩京一十三省,大清王朝也就此建立成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
只不過,這一切多爾袞都沒有能夠親眼看到罷了。
-
5 # 藤樹先生
中國歷史的十字路口
明朝崇禎十七年,西曆1644年,這一年,中國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
這一年,中華大地上實力最強大的兩個政權——大明帝國和大清帝國,都更換了君王,遭到了變故:明朝崇禎皇帝被以李自成為首的流民起義軍送上西天,而清朝皇帝皇太極則莫名其妙的暴死。
崇禎死後的明朝,分裂成三部分:李自成的大順朝廷,張獻忠的大西朝廷,以及鬆散的南明朝廷。而三部分彼此之間,各懷鬼胎:南明朝廷唯恐李自成南下,而李自成則忙於在京城追贓,沒考慮南征南明。
而滿清方面,皇太極暴死後,順治帝登基做了皇帝。但是順治帝還是個孩子,因此清朝朝政被多爾袞掌控。恰好在這個時候,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請求清朝出兵攻打李自成。
由此,拉開了滿清入關,統一中國的歷史序幕。
但是,一個這樣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倘若中國歷史上不曾出現多爾袞這個人物,倘若皇太極死後,皇太極的兒子豪格順利繼承了皇位,那麼,中國歷史會走向何方?清朝是否還能統一中國?
如果沒有多爾袞順治帝能夠做皇帝,其實需要感恩兩個人:一個是多爾袞,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皇太極死後,沒有來得及留下詔書規定何人繼承自己的皇位,而此時滿清雖然接受儒家文化有些時日,但嫡長子繼承製並沒有確立,滿清宗室中,實力最強大的,是豪格和多爾袞——對於皇位,豪格和多爾袞都想奪取。
最終雙方作出折中選擇:讓還是孩子的順治登基當皇帝,以求政治平衡。
如果歷史上不曾出現多爾袞,那麼,豪格登基就不會遇到任何阻攔,順利成為清朝皇帝。
有沒有多爾袞,不會影響大明境內的一切變故,以及吳三桂派人向清朝求援的發生。
因此,滿清入關,依舊會發生。豪格稱帝會影響清朝統一否?
那麼,如果豪格做皇帝,清朝還能不能像真實歷史上那樣,統一中國?
事實上,滿清能奪取中原,內因方面,是因為滿清經過皇太極時代,已經演化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國家政權,並且處於新興狀態。
而外因方面,則是因為關內的三方處於相對均衡狀態:如同前文所說,南明無力北伐,李自成眼光短淺,張獻忠實力太弱。
三方的缺陷,最終成就了滿清。
最終,奪取全國政權。
所以,即便沒有多爾袞,因為關內各方自身原因,滿清也會奪取天下。
-
6 # 宋安之
如果沒有多爾袞,那麼清朝有可能永遠只能偏安一隅,類似於宋之西夏那種存在,稱為大清帝國的話就有些名不副實了。
如果清朝沒有多爾袞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是皇太極長子豪格沒有阻力的成為皇帝,豪格這個人是典型的有勇無謀,如果他成為皇帝,對內壓服不了掌握八旗的諸王,做不到真正的中央集權,對外不會在明朝亡國以後抓住機會入關,即使入關肯定也沒有太大作為。
二是清朝會出現幼帝福臨繼位,然後濟爾哈朗攝政的情況。福臨年幼,很明顯沒有掌控朝局的力量,濟爾哈朗的政治手腕並不強,很明顯不能如同多爾袞那般掌控朝局,自己內部都統一不了,那麼面對明朝滅亡的大好機會,肯定只能幹看著或者作為很小的。
所以總結來說,如果沒有多爾袞,清朝入不了關或者說成為不了大一統王朝,只能是關外割據政權,身為割據政權,稱為“大清帝國”是很勉強的。
-
7 # 於左
很有意思的問題,我來談一談。
崇德元年,皇太極把後金的國號改為大清,所以,無論有沒有多爾袞,清王朝還是會存在的,但許多重要的方面會完全不同。
第一,皇太極的繼承人會有變化。
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極突然去世,沒有安排繼承人,於是出現了一場激烈的紛爭。最終,皇太子的大兒子、和碩肅親王豪格出局,幼子福臨繼位,多爾袞成為攝政王。
如果沒有多爾袞,豪格也就沒有了強大的對手,那樣一來,有可能而且有資格站出來與他爭奪大位的,只有和碩豫親王多鐸。多鐸是努爾哈赤的小兒子,繼承了父親名下的三十個牛錄,實力強大。他對皇位也有想法,當初多爾袞猶豫不決時,多鐸就曾經說過:你不想做皇帝,我就要做,當年父親在遺詔中也提到了我。
所以,如果沒有多爾袞,站出來與豪格爭奪的,就是多鐸。但多鐸的手腕、威望和能力都比多爾袞差了幾個級別,豪格勝出應該沒有懸念。這也是代善等中間派的立場,因為代善曾經說過:“睿親王若允,中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
如果豪格做了皇帝,小弟弟福臨就是普通的親王,他的兒子玄燁也就無緣皇位,中國歷史上也就沒有了康熙大帝。
第二,關於清軍入關。
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自盡的訊息傳到盛京後,大學士范文程認為,這是成就大業的大好時機,應該立刻揮師入關,直取北京。另外,要在關內選擇堅固的城池,駐軍長守,逐漸佔領黃河以北。
洪承疇也認為,清軍必須儘快入關,清軍要師出有名,要注意安撫官民。
所以,關於入關的種種,范文程和洪承疇已經考慮得非常詳細,多爾袞只是做了決斷。即使沒有他,清軍還是會進入山海關的,但後續的發展會不會像真實的歷史一樣,很難說。
當時進關的主力有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和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率領的漢軍,一共佔了大清三分之二的兵力。
如果是豪格做了皇帝,他應該也會親自出徵,統帥八旗軍的兵力也應該差不多。但是,在處理吳三桂的問題上,在山海關迎戰李自成的問題上,在進入北京之後的一系列政策上,豪格能不能做得像多爾袞一樣恰當,很難說。稍有不慎,結果可能就對清軍非常不利。
第三,入主中原的問題。
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實際掌握了大權,白旗三兄弟也全部進入了權力的核心。清軍進入北京,實力強大的多爾袞三兄弟也充當了主力。
此後,多爾袞坐鎮北京,哥哥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向陝西方向追擊李自成,弟弟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向江南進軍。兩路清軍迅速擊潰了李自成和南明的弘光政權,拿下西安和南京。此後多爾袞又派豪格由漢中進入四川,殺死張獻忠。
如果沒有多爾袞,豪格做了皇帝,應該會留下來坐鎮北京,阿濟格和豪格率領的兩白旗還能不能這麼聽話,這麼賣命,就很難說了。如果換了別人率軍出征,能不能像多鐸、阿濟格、豪格打得那麼好,迅速消滅各方面的反對力量,都是未知數。
如此一來,明末的亂局可能持續更長的時間,最終勝出的,還真不一定是大清。
回覆列表
如果沒有多爾袞,大清只能偏安一隅,不可能有大一統的大清帝國。
皇太極駕崩,多爾袞和豪格爭皇位,沒有多爾袞,說明多爾袞爭皇位失敗。以多爾袞的強勢個性,他不會輕言放棄,雙方必然有一搏,刀兵相見是必然的。結果只能兩敗俱傷,豪格既便取勝,大清元氣會大傷。
皇太極駕崩是1643年9月,李自成1644年3月進北京,元氣大傷的大清沒有力量和李自成決戰,吳三桂看到大清內訌也不可能頭降清兵。
另外,豪格與多爾袞本來就不合,豪格之前始終是多爾袞的手下,打錦州、打察哈爾、打北韓,豪格都是多爾袞的副手,能力上豪格比多爾袞差得遠,而且多爾袞也不是一個很好配合的人,豪格很難領導多爾袞。所以豪格當了皇帝不可能用多爾袞。豪格性格柔弱,綜合能力一般,他當皇帝,沒有多爾袞這樣的人鼎力支援,問鼎中原他做不到。
沒有多爾袞,豪格找個有能力的幫手不就行了嗎?當時的大清,親王貝勒中軍事能力強者很多,政治能力強者還真不好找。
鄭親王濟爾哈朗,除了多爾袞之外算是比較優秀的親王,順治繼位後他和多爾袞同為攝政王,他排第一,多爾袞排第二,地位在多爾袞之前,可是能力不及多爾袞,很快就被多爾袞取代了主導地位。
有人說了,豪格可以用范文程和洪承疇這樣的漢人,他們有謀略有辦法,可以幫助他問鼎中原。但是,謀士再好也是謀士,最終做決定的還是當皇帝的豪格,豪格的能力達不到,再好的策略他看不出好來,不去用也是白搭。
豪格沒當上皇帝,是他的不幸,也是大清的萬幸。因為他沒當上皇帝多爾袞才當上了攝政王,大清的最高權力才到了多爾袞手裡,皇權只有和多爾袞這種有能力的人結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用。當時的大清也只有多爾袞有能力,洞悉時局,抓住機會,使大清朝問鼎中原。
歷史機遇稍縱即逝,抓不住,錯過了,也許就永遠喪失了。如果沒有多爾袞,大清只能是東北少數民族的一個部落。大清能進化成大清帝國應該感謝多爾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