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飛熊騎士

    其實李世民也怕被天下指責的,但是沒有辦法,“成王敗寇”這個道理,作為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李世民又怎麼會不懂呢?所以,生在古代封建時代的帝王之家,對於爭權奪利,兄弟相殘之事,例子很多。但是,這些畢竟是皇帝家事,史書或者民間判斷一個皇帝的好或壞的標準,最重要的因素還是治理國家的成績。

    (玄武門之變)

    正因為如此,有一派說法認為,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登上帝位,內心也是不安的。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重用能臣,直臣,造就了“貞觀之治”,開啟了盛唐之始。這種說法,個人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

    (唐太宗)

    不過,唐太宗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殺害兄弟這事在歷史上隱瞞不過去,於是,他給“玄武門之變”的定義是“平內亂”,這樣就能順理成章的表現在史書上了。根據《資治通鑑.唐紀.第十三卷》記載,唐太宗曾經問負責監修國史的房玄齡:“前朝史官的起居錄或者實錄,都不給君主看,這是為什麼?”房玄齡說:“史官不虛美,不隱惡,君主看見會生氣,所以不敢獻”。唐太宗命令說,朕和其他君主不一樣,以後一邊寫一邊給他看。到了貞觀十七年,房玄齡和許敬中刪除了《高祖》,《今上實錄》,才敢給唐太宗看。唐太宗看到“玄武門之變”寫得很隱晦,於是對房玄齡說:“昔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季友鳩叔牙以存魯。朕之所以,亦類是耳,史官何諱焉。”然後命削去浮詞,直書其事。

    (李世民射殺李元吉)

    可見,唐太宗是自比周公和季友的,周公誅殺兄弟是因為西周初年的“管,蔡之亂”。季友毒殺親弟弟叔牙,也是因為他要立慶忌。所以,唐太宗用他們來解釋“誅殺兄弟”的合理性。不管這個“合理性”水分有多少,也許“私德”有虧。但是對一國之君來講,最重要是衡量他的治國能力,家事是小,國事關係千萬百姓,才是大。也許有人會說,如果李建成在內鬥中勝利了,成了皇帝,可能在治國上並不輸給李世民。

    只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至少唐太宗當皇帝還是當得不錯的。

  • 2 # 百萬經紀人養成記

    生在帝王家,有太多無奈。皇權爭奪向來血雨腥風。李淵在位時天下初定,那時君臣觀念還沒有根深蒂固,良臣擇主而侍。李世民戰功卓著,手底下人才濟濟。李建成唯一的贏面便是他是長子。

    其實玄武門之變李淵應該背鍋,如果他不優柔寡斷,不墨守成規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如果直接立李世民為太子那麼至少可保李建成一生富貴,做個沒有實權的逍遙王爺。

    槍桿子出政權,擁有唐朝絕大部份戰力的李世民登基是眾望所歸,文人在戰時只能隨波逐流明哲保身。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人跟李世民很像,那就是永樂大帝朱棣。他也是被朱狁文逼得沒辦法不得不反。反還有一線生機,不反只能坐以待斃。兩人的才幹也相差無幾。都將自己的江山推向了新的高峰。李世民有貞觀之治,朱棣有永樂盛世。

    帝王史從來都是血淚史。王權鬥爭,血雨腥風。活命要緊,是非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其實,誰坐天下老白姓壓根不關心,只要能少交稅就萬事大吉了。另外帝王術壓根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飛鳥盡良弓藏,是每個青史留名的帝王的拿手好戲,他們又何曾在意世人的看法?帝王所關心的是江山永固,他們才不在意死了多少人呢。必要的時候,劉邦可以把老父拋棄。必要的時候,劉備可以把阿斗摔地上安慰趙雲。

    以上,李世民不怕天下人指責。

  • 3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皇權鬥爭向來是你死我活,只要抓住了權利,就能掌握了道德的至高點,勝利者是不受譴責的。歷史有時也是被人打扮的小姑娘。

    李世民功高蓋主,如果自己不動手,李建成李元吉也不會留下他的。而且他們一直在抓住機會。只要有權利,歷史一再會重演。

    曹植說:“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被曹丕逼迫,從來不是唯一的,李世民殺兄宰弟,也不是最後一個。歷史上燕王朱棣也曾起兵殺死自己的侄子朱允炆,然後奪取帝位。朱棣兩個兒子之間也是如此。

    清朝康熙的幾個兒子也是如此,因為奪嫡,相互殘殺,從來不是一個個案。

    至於逼父親退位,楊廣更是老師,曾經因為想攫取權利,居然把一代明君楊堅給殺了。

    好在李世民與民修養生息,歷史上又對老百姓輕徭薄賦,建立了太平盛世,史稱貞觀之治,歷史上評價很高,又稱為千古一帝。

  • 4 # 難搞WO

    中國歷史上的政變不在少數,尤其在春秋戰國,弒父殺兄而取王位者比比皆是。

    李淵起兵逐鹿中原,李世民的功績十分卓越,同時也籠絡了一大批謀士及將士。這樣一個政治團體形成後讓李建成十分恐慌。

    按照宗法制,李建成應當是太子,繼皇帝位,但是李世民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到他了,於是他聯合老四李元吉對抗李世民。

    李淵是比較傳統的人,自然打算把帝位傳給李建成,所以發動政變殺了兩個兄弟就成為李淵傳位給自己的唯一辦法。

    當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死了,帝位也就只能傳給李世民了。

    李世民憑藉自己的能力開創了貞觀之治,其功績光輝遠遠大於政變背後的陰暗。

    再者說,政變決定的只是誰當皇帝,就百姓而言,太平便好。

  • 5 # 江山壹統

    在皇權和老婆孩子一府上下的生死麵前,你會選擇哪個?被人指責但可以都活下來。當然會選擇這個了。兄弟相殘才皇權爭奪中司空見慣數不勝數指責都指責不過來了。不怕被天下人指責他也就不用修改史書了。他還是怕的,對於他如何殺死兄弟他沒有刪除,這一點他不怕。怎樣對付他父親的肯定給刪掉了,他看的是六月四日玄武門事變當天的記載,前邊殺人都記載很詳細後邊在幹什麼如雲裡霧裡

  • 6 # 觀彩雲

    皇位之爭,往往是沒有退路的,也就是說,搭上了身家性命。如果玄武門之政變爭鬥失敗,李世民付出的與李建成、李元吉的命運是一樣的,即被殺是肯定的,兒子被殺也可以肯定,老婆被不被佔,還要看姿色;至於是否馬上逼父退位,這個變數較大,說不好;我猜可能沒有這麼急,可能是加快逼退步伐而已。總之,李世民在玄武門動手失敗,下場跟李建成、李元吉差不多。

    既然皇位之爭沒有退路,那就顧不上天下人的指責了。皇位之爭也是政治之爭,往往爭鬥程度激烈,手段陰險、殘忍,現實殘酷,就是你死我活的搏鬥,也往住都是表現在集團之間的搏弈。不僅僅是某個人的意志的問題,而是整個集團成員利益局勢的走向而決定。不過,還是集團頭子拍板為主,而決定戰略決策和目標。如果說怕後人或世人指責的話,只能是在奪取皇位後,儘量把國家治好,從善如流,虛心納諫,善待功臣良將,重用賢能,把百姓看做是載舟之水,是國家的主體。這些正是李世民所做的,因而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盛世。經濟繁榮,民風淳樸,萬國來朝,國家貿易、民間貿易頻頻。這些成績都為世人所稱道。

  • 7 # 地基君貓熊

    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我們不禁噓噓短嘆,時間來到了武德九年。這時的大唐開國已有多年。高祖李淵已經年邁,武德九年他已經六十歲了,對政治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但是帝國的運轉一日不可或缺。儲君的問題越來越成為這個初創帝國的難題。

    首先,李建成早已確立了太子的身份。太子居中處理政務得心應手,至少我個人覺得是頗有建樹的,因為初創的大唐困難重重,可是最終都安然度過去了,可以說是太子的高明,而且可以肯定太子的能力是得到了當時整個文官集團認可的。

    可惜的是,太子面前有一個很大障礙。因為他軍功不算顯赫,而這恰恰是秦王的長處。在大唐統一的過程中,秦王不但是首義的功臣,而且在剪滅群雄的過程中功勞又最大。此時的秦王儼然已經是軍方的第一人。

    要命的是高祖猶豫不決,在這個時候詔令秦王開府。秦王隨即利用自己的威望延攬人才,這些人最終都成了秦王府的重要謀臣策士。

    這個時候攤牌已經是時間問題了。接下來就是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最終秦王上位成功。這時候的秦王文臣武將雲集,應該說這是他之所以敢於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原因,因為他已經成為了實際上的軍方第一人,且戰功赫赫而且秦王府還有文學館。文官集團的輿論壓力對他來說根本無足輕重。

  • 8 # 國史記聞

    記得王立群老師曾經說過:“小人物怕法律,大人物怕歷史”。一代明君李世民雖然將大唐推向了巔峰,但是他畢竟曾經殺害兄弟,逼迫父親退位,那麼他是怎麼避免千夫所指的呢——當然是改歷史了!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晉董狐筆,齊太史簡”的故事——古代史官是一個非常令人尊重的職業,他們連皇帝都不怕。他們的職責就是秉筆直書,不管皇帝是明君還是昏君,不管他們做的事是要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所以,帝王、忠於帝王的大臣等等和史官之間的爭鬥也一直不休。甚至到了東漢末年,那個著名的王允還曾經說:“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指的就是《史記》),流於後世”。咱後世的人,當然都希望正史記錄的都是史實,否則怎麼“以史為鑑”呢?可惜的是,唐宋元明清的歷史,大部分都不可信了,造成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是透過政變(說不好聽了,叫造反也行)登上皇位的,所以,他對當年殺害兄弟,逼父退位的事,特別特別在意,生怕自己會遺臭萬年。所以,在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

    上謂監修國史房玄齡曰:“前世史官所記,皆不令人主見之,何也?”對曰:“史不虛美,不隱惡,若人主見之必怒,故不敢獻也。”上曰:“朕之為心,異於前世。帝王欲自觀國史,知前日之惡,為後來之戒,公可撰次以聞。”

    翻譯一下就是:李世民問房玄齡,以前帝王為什麼不能看史官所寫的,關於帝王本人的起居注?房玄齡說這是因為史官不會阿諛奉承啊,你幹了什麼壞事,歷史都會記載的!要是讓皇帝本人看了,他肯定會生氣!李世民說:“我能和古代的皇帝一樣嗎!快讓我看看,好讓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諫議大夫朱子奢聽說之後,又來勸李世民:“像陛下這樣的聖明之君看了可能沒事,是你的子孫未必有您這麼英明啊,但是史官懼怕皇帝加刑,肯定會‘飾非護短’,這就讓歷史失去了供後人借鑑的意義。您可不能開這個頭啊!”

    但是“上不從,玄齡乃與給事中許敬宗等刪為《高祖》、《今上實錄》”。此時的歷史,已經被篡改了,但是李世民覺得他們一定沒有改到點上,後來終於“見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六月那個四日(唐朝啊!農曆啊!)發生的那件事李世民還是看見了,於是教育房玄齡說“周公誅管、蔡以安周,委友鴆叔牙以存魯,歷史上是有先例的,和朕當年所為其實是一回事。沒有我發動的政變,唐朝能這麼輝煌嗎?你一定要好好寫!好好寫!好好寫!”

    此時的李世民,已經找到了造反有理的合理藉口,但是史官怎麼往這個藉口上靠,就是他們的事了,李世民終於可以防民之口了。

  • 9 # 君浩

    有一點說不大通,唐朝之前的歷史裡,透過不正當手段上位的很多。東漢外戚梁冀專權,弄死了三個皇帝。司馬懿一家透過血腥手段奪了曹魏政權,後代的梟雄人物個個瞧不起他們。雖然說李世民殺兄逼宮,有點過分,但是一來皇位上的血腥手段從來不缺,李世民不是第一個,二來大唐江山確實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他做皇帝怎麼了,三來李世民畢竟開創了貞觀盛世,是個合格的皇帝。

  • 10 # 煙雨醉逍遙

    太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這是說崔杼謀害了他的國君,太史據實書寫,崔杼便了殺了他,隨後叫太史的弟弟寫,然而太史的弟弟來了依舊是這句話——崔杼弒其君,於是崔杼又殺了他,太史還有一個弟弟,於是崔杼又把他叫了過來,沒想到依舊如此,崔杼也毫無辦法,並沒有殺了對方,而南史令聽聞太史被殺,拿著寫好的竹簡前去,聽到據實記載,這才回去。

    從這可以看到,崔杼是懼怕歷史的,他不願擔上弒君的惡名,但他的做法並沒有成功,當時的史官用一種大無畏的精神使之折服。

    李世民當然也畏懼歷史,但史官畏懼他,唐代的史官很少有崔杼那時史官的氣節了,所以中國有很多歷史有待考證,畢竟受皇權影響太大。

    李世民當然怕天下人指責,不過拿玄武門之變來說,天下人有幾個能瞭解當時的具體情況的?現在也沒有幾個啊,所有的資料都來自於史官的記載,但史官如果被李世民所脅迫了呢?那後來人怎麼辯證真偽?這非常難。

    難不成建成,元吉真的不如李世民,恐怕不見得,李淵恐怕也不是真心想讓出皇位,形勢所迫而已。

    然而即使李世民做了殺兄弟,逼父親的事,對於普通人來說影響並不是很大,而且從李世民後來的表現上來看,彷彿其更適合當帝王,畢竟他在位期間被稱為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這才是天下人所需要的,至於皇權爭奪,從皇權誕生的那一刻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李世民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雖然手段非常毒辣,但也是最管用的。

    崔杼與李世民所處的時代不同,崔杼所處的時代是春秋,列國紛爭,還有個周天子,當時的人可都畏懼人言,畢竟弒君這樣的事非常容易引起列國對它的討伐,如果戰敗那結果好不了。然而李世民不一樣,他可是大唐皇帝,唐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外敵並不會因為他殺兄弟而對其進行討伐,再怎麼說這也是大唐的家務事,輪不到諸如突厥,吐蕃來說三道四的。

    這個令李世民畏懼的天下人要怎麼看待了,應該說無論是李世民還是崔杼他們心裡的天下人應該是各方的勢力,而不是底層人民,因為底層人民很難知道歷史的真相,後世之人也是如此,不但如此,唐朝的史官在氣節上明顯不如春秋史官,有了李世民的干預,於是成功地把李世民創作成一個優秀帝王的形象,而諸如隋煬帝之流,只能千夫所指,遺臭萬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工業分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