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戰王聊歷史

    三國時期,雖然三國割據,以三國內鬥為主。但是三國為了穩定後方,都進行了對外族的戰爭,收服少數民族。

    曹操要想在統一北方以後,順勢南下,就必須解決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所以,曹操在滅袁紹以後,就對烏桓用兵。後又扣押南匈奴單于,迫使南匈奴分裂五部。一方面。削弱北方少數民族威脅,另一方面。對少數民族立威,收服他們。而且,在對北方少數民族的防禦以及進攻上,曹魏集團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所以,曹魏的北方一直很穩定。

    蜀漢同樣也有七擒孟獲的故事,這是對西南蠻夷的征伐。當時,雖然蜀漢弱小,但是那些西南蠻夷更是未開化的部落,所以蜀漢能輕易收服這些蠻夷。同樣,東吳的孫權,也對山越等地用兵。

    但是,這一時期,主要是以收服為主。所以,也給了胡人喘息發展的機會。等到西晉時,胡人內遷,已經在關內定居,逼近中原腹地。所以,等到八王之亂,中原軍事和經濟力量薄弱時,五胡趁勢南下!

  • 2 # 晨風讀史

    三國時期,中國北方的統治者是曹操啊。曹操很流弊,不主動去討伐北方遊牧民族就不錯了。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其實在西漢時就被瓦解了,實力還不夠。到了三國時也已經被曹操虐怕了的。

    而西晉雖然統一全國,但是內部並不團結,爆發了八王之亂,削弱了實力。剛好北方遊牧民族開始壯大起來,就趁虛而入,造成了五胡亂華的歷史時期。要是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出現類似成吉思汗這樣的雄主,可能當時滅了西晉,就能統一中國,成為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王朝。

    所以,就算統一的西晉,也怕禍起蕭牆啊。

  • 3 # 溫讀

    先講一個三國時期一人滅一國的小故事。

    三國時期,南匈奴俯首稱臣,北匈奴被幾方聯合暴揍,這時候鮮卑人終於登場,鮮卑人迅速就佔據了北匈奴的原有土地,但是他們還根本不懂怎麼抱團形成一個新的遊牧汗國,而是各自為政,一盤散沙。

    在漢末,鮮卑人裡出一個能人,叫檀石槐。此人天縱奇才,用武力逼迫所有的鮮卑部落臣服於他,並擊敗了草原上的其他民族。勢力範圍東到大興安嶺,西到伊犁河谷,北匈奴鼎盛期都沒這麼兇殘。

    但他不懂如何長期有效地控制臣屬部落,而且後繼無人,他兒子難成大器,因此在他死了以後,鮮卑族又各自過各自的小日子了。

    這時候軻比能登場了,他簡直就是檀石槐二代,走著檀石槐的老路,用武力再次“統一”了鮮卑各部,進而威脅曹魏政權。曹魏多次將其擊敗,但是人家人多馬多不怕輸,繼續進犯,有時還勾結諸葛亮,在蜀漢北伐時鬧騰一番,讓曹魏政權很是頭疼,怎麼著都是心腹大患。 該怎麼辦? 很容易…… 曹魏的幽州刺史王雄派了一個叫韓龍的小人物,刺殺了軻比能。 然後鮮卑人又鳥獸散了…… 北邊一下子就太平了。

    直到五胡亂華前夕,鮮卑人才慢慢開化。

    從這個小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外族覬覦圖謀中原之心一直都有。

    第二,三國時期雖然動亂,但是都是對於外族也是有所防範。

    曹操當時佔據中原吞併了當時袁紹等實力軍事集團,統一北方,要南下收取江東就必須先穩定北方的少數民族,鞏固後方才能安心南下,所以曹操時代起就趁著滅袁紹之際一鼓作氣對烏桓用兵,一方面立威,一方面削弱外族政權。

    還記得曹操死後希望墓碑上刻什麼字嗎?

    漢徵西大將軍,曹操之墓。

    而蜀國也是同樣有諸葛亮南征蠻夷,七擒孟獲。

    雖然三國時期外族沒有造成太大的動亂,但也給了外族喘息的機會,為五胡亂華埋下伏筆。三國時期的矛盾主要在內部,所以在對外用兵上主要以收服為主,也就是外族歸順後方安定即可。

    並沒有像漢武帝漢宣帝那樣持續用兵,因此給了外族喘息的機會,漢武帝時期為了收服匈奴,曾將大量歸順的匈奴人安置在中原,劃出區域供其居住,自此就不斷有胡人向中原遷徙,在多代皇帝的寬容接納政策下,胡人逐漸增多,盤踞華北地區,實力不斷壯大。

    到西晉時期,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西晉的八王之亂爆發後,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大量傷亡,西晉的統治機能也因此癱瘓,國內的軍事力量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加之外族經過休養生息,力量不斷壯大,久居中原的少數民族群雄並起,五胡亂華也就這麼開始了。

  • 4 # 小鳴聊史

    三國時期,我們關注更多的是三國鼎立,互相討伐發生的一系列戰爭,而對外並不是瞭解多少,那麼三國時期,中華都面臨著什麼外族危患呢?

    首先說說魏國,魏國位於北方,距離遊牧民族最近,所面臨的威脅也就更大,北有羌胡,鮮卑兩國,曹操並不是沒有顧慮,而是有所思,有所行的。

    這就要說到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前呢,北方位於袁紹的管轄範圍,袁紹對匈奴的策略是聯姻結盟,達到利益共同的目的。袁紹被曹操打敗後,曹操採用恩威並施,善用匈奴人才,如,鮮于輔,閻柔,甚至與閻柔視如自己的兒子,有不少少數民族表示願意歸順曹操。

    而對於其他的匈奴,在曹操的威懾下,也表示歸順,曹操的官渡之戰,目的在消滅袁紹,其本意還是鞏固北方,闊大領土,意欲祖國統一。

    而對於西南方向的劉備,則面臨著羌戎的威脅,最著名的莫屬於南中的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但後來被諸葛亮所征服,歸順蜀漢。甚至到諸葛亮死之前,難道都沒有少數民族叛亂。

    而孫權似乎撿了一個大便宜,除了南海一些小小的入侵,就是國內的一些農民叛亂,相比較威脅都更小。

    換句話說,三國時期,大漢尚存,只要大漢沒有倒,那麼大漢的遺威就還在,那些少數民族仍然心有餘悸,仍然記得霍去病的神兵天降,大漢的金戈鐵馬。

    相比較西晉,從立國之初,就註定了它的不足。

    西晉是司馬懿憑藉自己的威嚴,公然反抗朝廷而得到的大好河山,換句話說,就是司馬懿靠自己以前手下的軍士們得到的天下,和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如出一轍,但司馬家族沒有收兵權的理由,註定了皇帝權利的不足。

    皇帝權利不足,就無法有效治理,八王之亂的發生在所難免,這是一個沒有親情,只有實力的時代。

    大漢不復存在,少數民族對漢族積怨良久,終有一天爆發了,這就是五胡亂華。

  • 5 # 千佛山車神

    三國時期,雖然中國陷入動亂,但魏蜀吳三國為了爭奪天下,都保持著龐大的常備軍事力量。

    直接與北方少數民族接壤的曹魏擁有著30萬的軍隊規模,除了直屬於朝廷的中央軍外,地方上還有州郡兵用於自衛,軍事實力強大。

    另外,三國時期中國的武器相對北方少數民族也是碾壓式的存在。當時冶鐵技術還有擴散到長城以北,那些少數民族如羌族、烏丸、鮮卑都是用木棒十塊與中原王朝作戰。

    結果必須是杯具的!

    所以三國時期,北方的異族即便是面對分裂的中國也是束手無策,完全不是中原王朝的對手。

    (三國時期的鎧甲)

    西晉在重新統一中國後,國力也是十分強大的。在當時除了外星人,恐怕東亞沒有哪個政權敢挑戰晉帝國。

    本來外人是不敢來惹事的,壞就壞在自己人手裡。

    西晉政府幹了三件事兒,徹底將中國推向了萬丈深淵。

    第一:移民制度

    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軍起義到三國混戰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人口損失空前嚴重。在今天的統計看來,即便是實力最強的曹魏也不到500萬人。

    為了補充人口,發展生產,西晉政府遷移大量胡人內附。到了惠帝時期,有些州郡的胡人甚至已經超過了漢人。

    這些胡人被遷入到關內後,常常遭受漢人的奴役。使得胡漢民族矛盾尖銳,胡人時刻伺機反抗。

    第二:罷州郡之兵

    在西晉滅吳之後,晉武帝司馬炎鑑於海內一統,宣佈罷黜州郡之兵。這個政策使得各地州郡在面對突發事件之時,沒有可以隨時調動的武裝力量去應對!(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

    第三:大封宗室,引發八王之亂

    西晉皇室鑑於曹魏滅亡時,宗室孱弱,無力相救的教訓。在建國之處就大肆分封司馬氏為王,共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並擁有軍隊。

    除了有自己的封國軍隊,諸王也可能獲授地方都督職位,掌握地方軍事權力,遂能於地區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後來因晉惠帝智商低弱,皇后賈南風專權已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

    這八王分別是:

    汝南王司馬亮

    趙王司馬倫

    河間王司馬顒

    東海王司馬越

    楚王司馬瑋

    成都王司馬穎

    齊王司馬冏

    八王之亂歷時達十六年,期間時有戰亂,後期朝廷已無法掌握全國,晉帝國實力受到重創。

    加上之前的兩個因素,潛伏在帝國內部的不穩定因素開始萌發,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終在永嘉五年,匈奴人劉聰攻陷洛陽,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並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

    自此西晉帝國滅亡,中國進入了歷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亂華時代。(“永嘉之亂”後,北方胡人所建立的政權)

  • 6 # 小石頭LEO

    這和中原地區的武力強度有著直接關係。

    三國時代,雖然戰亂頻仍,但是整體的軍事實力非常強大,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在三國初期,北方的公孫瓚和劉虞,並沒有因為天下大亂而放鬆對匈奴人的防禦。不管是劉虞的懷柔政策,還是公孫瓚強悍的白馬義從,都對匈奴人產生了強大的威懾,讓他們不敢越雷池半步。雖然後期劉虞被公孫瓚所殺,公孫瓚也在後來的爭霸中,輸給了袁紹,自焚而死。但是取而代之的袁紹和曹操,都擁有強大的武力。異族人的價值觀非常直接,誰強就聽誰的,所以即便中原動盪不安,但是也沒有異族人敢於入侵中原。

    而且,三國時代每一個勢力都非常默契的會選擇先安定自己後方的異族勢力,然後才會將精力投入到中原爭霸中去。曹操遠征烏丸,孫策安定吳越,諸葛亮征伐西蠻。這些都是他們自覺進行的工作,也是出於戰略考量,沒人願意在自己中原爭霸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突然有人在背後給自己一刀。所以在穩定後方的工作中,他們都做的非常出色。

    但是在西晉,情況就有了很大的改變。西晉皇帝闇弱,不能有效的制衡諸侯。導致國家發生八王之亂,後來雖然得到平定,但是西晉王朝的整體國力在這次動亂中被極大的消耗了。最直接影響的就是自身的軍力。難以對北方的蠻族形成強有力的威懾,最終才導致五胡亂華的局面產生。

    不管在什麼時候,強大的武力都是支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主要的脊樑,弱國無外交就是這個道理。

  • 7 # 同飲江水19177759415

    為何三國能抵禦外族入侵,這個還要從漢末三國的邊疆情況來分析。

    西晉時(265 - 317)成為中國重大威脅的“五胡”,基本都是在漢末三國以後才逐漸移居進入中國的。也就是說,漢末三國時期,“五胡”的主要部分都在域外,還不形成對中國的嚴重威脅。

    這其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族,是匈奴。匈奴族自戰國、西漢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嚴重威脅,但是進入東漢(25 - 220),匈奴先是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匈奴遠徙,南匈奴則附漢保塞,也就是歸附漢朝,協助漢王朝保衛漢朝的北部邊疆。所以,東漢中後期的匈奴單于,實際上都是經過漢廷認可的,匈奴已逐漸失去了相對於漢朝的獨立地位。東漢末年,匈奴(南匈奴)單于羌渠去世,經過一番家族內的爭鬥,羌渠的兒子於夫羅最終成為了匈奴的新單于。當時正值黃巾大起義爆發,於夫羅接受漢朝皇帝的徵召,率軍進入中原幫助鎮壓。公元189年,漢靈帝死去,董卓率軍進去洛陽,漢朝陷入了更大規模的內亂,尚未返回近塞地區(在長城南北)的於夫羅與匈奴軍隊,也捲入了這場內亂。經過二十年的征戰,曹操最終在赤壁之戰前後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匈奴部眾也都在此過程中歸降了曹操。曹操對新投降的匈奴族部眾做了重新安排,將他們安置在今山西省中北部、以太原為中心的一帶地區。這是東漢末年的事情。所以,進入三國時期以後,匈奴部眾基本上都服從曹魏政權的指揮,沒有掀起大規模的入侵浪潮。

    再說“五胡”中的另一個大民族——鮮卑族。鮮卑、烏桓(《三國志》稱為烏丸)兩族,同起源於戰國、秦、漢時代的“東胡”,但早在西漢時便已分化為兩個民族了。三國時期,鮮卑族對中原的威脅是實際存在的,在魏明帝曹睿在位初年,鮮卑族還曾南下侵擾過長城邊境。不過當時鮮卑的力量並不統一,單于步度根無法有效指揮本族的一切武專力量,所以對曹魏的威脅並不太大。不久,魏幽州刺史派刺客刺死了步度根,鮮卑的威脅就暫時解除了。

    至於氐、羌兩族,在漢末三國時期則確實對西北邊境形成了嚴重的威脅。甚至三國時期魏、蜀漢兩國作戰,都把氐族作為重要的戰略爭取物件。不過,當時這些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都比較低,族內缺乏統一與秩序,還不能真正威脅到中原漢族政權的生存。

  • 8 # 江水為盡

    中國是一直是一個二元帝國,中原不統一,草原就會持續分裂,因為只要中原打仗就需要草原的馬匹皮革等軍用物質,所以草原民族就沒有統一的意願與動力,大家養馬放羊就很爽了,沒有南下拼命的理由。但是隻要中原王朝統一,很快北方就會崛起一個軍事上很強大的草原帝國,因為中原帝國統一對草原的商品依賴度下降很快就形成了貿易逆差,草原的生存壓力劇增,很快就有統一的意願合力對抗中原王朝,秦始皇一統中原也就十幾年草原就崛起了一個匈奴冒頓,唐朝統一了後北方立馬就崛起一個後突厥,突厥被撲滅就立馬崛起一個回紇,西藏川蜀崛起一個吐蕃,唐朝到後期陷入藩鎮割據吐蕃政權立馬原地崩潰,北方草原也開始分裂,這種二元帝國的糾紛問題一直到清朝才算是比較完美的解決了。

  • 9 # 老農民嘮三農

    在中國的歷史,朝代的更迭無外乎就是內部腐敗造成的民不聊生,像秦王那般,或是權臣做大篡奪皇位,漢時的王莽奪位就是如此。亦或者是異族入侵,致使國家滅亡。在一些朝代,異族入侵和農民起義一般都是一起爆發的,像明朝時期就是如此,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軍讓這個王朝陷入的疲敝之中,而日益強大的後金騎兵則在關外一直虎視眈眈。在如此險峻的情況下,明朝滅亡自然是不可避免了!

    而在動盪的三國時期卻有些奇怪,和明朝相比,三國時期要更加的混亂,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地方的掌控力幾乎是為零,另一方面,是彼此爭奪地盤的諸侯軍閥們根本就沒有心思去兼顧關外之敵,而是專注的在內部鬥爭上。那麼,在如此混亂的三國時期,異族的鐵蹄為何一直不能踏進中原大地呢?這就必須說到一個家族,鎮守邊疆的馬氏家族。

    和當時的其他諸侯軍閥不同,以馬騰為首的馬氏家族雖然說也是佔據邊疆,割據一方。但對於中原的鬥爭一貫是不加多加理會,即便漢氏皇族勢微,對於漢室王朝也是始終忠心耿耿。盡心盡力的鎮守著邊疆。在中原的地區的諸侯們來說,一方面邊疆荒涼孤苦,前來此處爭奪並沒有多大的益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也打不過馬氏家族。

    雖說西涼是邊疆重地,地屬荒涼,綿延的草原卻是培養優質戰馬的好地方,馬氏家族所擁有的戰馬可是當時世上最好馬匹。而且,在和異族的廝殺中,軍隊的戰鬥力都時刻保持在比較的高的水平,可以說馬氏家族帶領的邊疆將領,是戰鬥力極強的一批隊伍,和當時中原的軍閥不在層次上。在馬騰的鎮守下,即便是中原地區亂成了一鍋粥,而異族的足跡始終不能越過邊關,到中原地區分一杯羹。

    但這種局面卻曹操打破了,當時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在邊疆坐鎮的馬騰自然很是礙眼曹操的眼。在曹操的引誘下,忠於漢室的馬騰入京被曹操殺害。但馬騰對此也早有所準備,他讓自己長子馬超留守西涼,在他死後,馬超接任馬騰的位置,遵循父願繼續鎮守西涼。為報殺父之仇的馬超聯手劉備,想要剷除曹操。只可惜,曹操勢力強大,不是劉備和馬超所能匹敵,所以,馬超最終也只能遺憾而終了!

  • 10 # 潯陽鹹魚

    有人說馬騰在涼州抵禦了外族入侵,是大漢的忠臣,恐怕不知道在正史上,馬騰早年就是個背叛大漢朝廷的“反賊”!

    中平五年(188年),涼州刺史耿鄙帶著政府軍去討伐韓遂等人的叛軍時,軍隊發生譁變,身為軍司馬的馬騰不去護主,反而臨陣叛變,做了反賊。

    而另外一位名士,北地傅燮,擔任漢陽郡太守,死守東漢政府在涼州最後一塊陣地。在孤立無援之際,仍然拒絕投降,選擇以身殉國。

    馬騰和傅燮一比較,人品高低一目瞭然。

    馬騰後來跟韓遂爭權互鬥,被打敗,然後從涼州遷入關中,涼州成了韓遂、宋建等人割據的地盤。

    馬騰在關中時,也是幫助司隸校尉鍾繇對抗幷州刺史高幹的叛亂,立了功,但是哪來抵禦外族的功勞?根本就沒有的事!

    曹魏帝國面對的北方異族分別有四個:

    烏桓

    曹操在擊敗袁尚後,佔據河北,然後與北方少數民族接觸又成了一項政務。

    幽州漁陽人閻柔,和烏桓人關係很好,他在官渡之戰時,就和田豫、鮮于輔一同向曹操示好,等到曹操奪取河北後,閻柔、田豫、鮮于輔就成了曹操用來安撫烏桓人的關鍵人物。

    此三人為曹操時期,保全幽州,安撫異族,平定叛亂起了重大作用。

    第一,烏桓人與鮮卑人是世仇,烏桓人也需要依附漢人來對抗鮮卑,

    第二,烏桓人也有親袁氏的部落,但大部分在柳城之戰時(建安十二年,207年)被曹操消滅。剩下的烏桓人陸續歸附曹操。

    第三,後來烏桓人也有零星叛亂,但實力不濟,很快被消滅。

    【漢末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

    匈奴

    南匈奴人在故單于於夫羅的帶領下,曾經在漢末亂世時,在中原作亂。在建安元年時,南匈奴人因為迎接漢獻帝東歸有功,成功洗白,獲得漢廷認可,獲封單于,返回原駐地(河東及太原一帶)。

    南匈奴人之前也因為選擇幫助長安朝廷,跟曹操打過仗,結過仇,但是隨著曹操掌控朝廷,雙方逐漸達成和解,曹操還把匈奴人劫持走的蔡文姬贖回來。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在鄴稱魏王時,南匈奴人單于呼廚泉親自到鄴城道賀,反被曹操扣留在鄴城,讓左賢王去卑回去代領權力。

    【漢末南匈奴單于呼廚泉】

    可以說,南匈奴自此就沒有造反的能力,只求恢復成與漢人合作的狀態。

    另外,曹操委任的幷州刺史梁習也是能力出眾。

    梁習在幷州坐鎮二十年,各種異族都被治理得服服帖帖,為幷州帶來了可貴的和平環境。以至於,當時的老人都說,從來沒有見過樑習這樣能幹的刺史。

    鮮卑

    鮮卑這個民族一般生活在塞外,在漢靈帝時,其首領檀石槐一統鮮卑部落,年年騷擾東漢帝國的北方邊境,造成了官民死亡,財產大量損失。

    漢靈帝怒不可遏,還徵調大軍去討伐檀石槐,結果一敗塗地。

    但是好景不長,檀石槐病死,他的兒子和連又沒有他能統一鮮卑部落的能力,鮮卑部落又發生分裂,內訌,從此,鮮卑騷擾邊境成了小部落所為,其破壞性也降低了不少。

    在曹操統一河北後,鮮卑部落首領步度根與軻比能在閻柔的建議下,向曹操示好。但是這兩位一直在爭權奪利,殺來殺去,在魏明帝時期,步度根被軻比能殺害。

    軻比能本出自鮮卑的一個小部落,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吞併,發展成鮮卑部落的大佬,即便如此,陳壽仍然評價他的實力並沒有達到前輩檀石槐當時的水平。

    《鮮卑傳》:(軻)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軻比能遊戲形象】

    到了西晉開國後不久,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在涼州等邊境作亂,也曾擊敗胡烈等晉朝將領,最終也風光不過幾天,還是被文鴦一舉擊潰。

    羌人

    羌人在東漢時期就鬧得很兇,持續幾十年的在涼州作亂,最終仍然被東漢政府所鎮壓,桓靈時期,涼州還產生了“涼州三明”三位名將(皇甫規、張奐、段熲),他們的功名其實就是建立在羌人的屍骨之上。

    羌人的失敗,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羌人中根本沒有出現過一個能統一所有部落的首領。

    按照《後漢書》記載,羌人部落大大小小有150多種,在涼州規模龐大的也有十多個,其中還有親漢人的部落,例如湟中義從,他們為漢廷效力,幫助漢朝軍隊去打其他造反的羌人。

    羌亂在漢末三國時期,也不足以為患,涼州更大的隱患是地方豪強割據,羌人只不過是他們的僱傭兵,盟友而已。

    諸葛亮北伐時,都派人去聯絡一些羌人部落,結為同盟,一同對抗曹魏帝國。

    對於曹魏帝國來說,羌人軍隊只不過是疥癬之疾,蜀漢軍隊才是必須重視的敵對主力軍。

  • 11 # 唐閘人

    三國時各國長達幾十年的軍事對峙,戰鬥力強悍,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相當於打掃各自後院一樣簡單,遊牧民族不敢造次,三國歸晉後軍事實力下降,文恬武嬉,內部又出現叛亂,遊牧民族有可趁之機。

  • 12 # 大將軍威武K

    五胡亂華的悲劇,司馬氏王朝應該負主要責任!!

    三國時期的統治北方的是曹魏政權,雖然對外戰爭不斷,朝政內部還是維持著穩定的局面,同時對五胡也保持著半統治狀態,因此相對安定。

    司馬氏家族透過權術詐力奪取曹魏政權,建立西晉王朝,沒有實行大一統王朝所實行王道政治,依然是權謀之術。這就讓本來人心未附、政局動盪的國家更加雪上加霜,並最終殃宗室貴族。

    八王之亂完全摧毀了西晉王朝的統治根基,這就讓蓄謀已久的五胡民族有機可趁。氐族部落割據西南,建立成漢。匈奴部落割據河東,建立漢趙,隨後攻佔洛陽、長安,殺死西晉皇帝,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後,漢趙政權根本無法有效統治北方,塞外的鮮卑族人、羯族人、羌族人紛紛湧入中原。於是北方大亂,戰亂紛爭持續200多年。

  • 13 # 中外古今說說

    1 三國時期只是抵禦較多,曹魏出擊也是暫時的,並沒有持續打擊,導致五胡人口開始多起來,到了強盛時候,正好被晉趕上了。這跟遊牧民族的特性有關,每隔幾十年就會成長壯大起來。

    2 引狼入室。東漢時期,南匈奴歸附,拉開了胡人內遷的序幕,到了西晉時期,內遷的胡人已經很多。給西晉政權最大傷害的南匈奴,其實一直就不斷地在歸附和反叛兩種狀態之間變來變去。

    3 八王助攻。西晉的八王之亂極大地削弱了西晉的武力,這場內亂為外族的入侵埋下了禍根。

    4 漢人戰績並不差。實際上從兩晉到南北朝,漢人更多的是在匈奴人身上吃的敗仗,而匈奴人打不過鮮卑,鮮卑等其它民族又在漢人政權那討不到便宜。比如西晉和劉裕的長安,都是被匈奴人攻破;而淝水之戰和劉裕北伐又可以看出,漢人在遇到匈奴以外的對手時,戰鬥力是很強的;而鮮卑在對付漢人以外的對手時基本都是勝利的。

  • 14 # kenny1

    一言以概之,三國時候的外族比較弱,魏國一國就能收拾了。

    南匈奴和烏桓兩家,與漢朝的關係還算不錯。這裡暫且不提。

    鮮卑——這個後來建立了北魏王朝的民族,在漢末曾經被檀石槐統一過,但是檀石槐死後部眾離散。直到三國初年,出現了一個叫軻比能的人物,再次將鮮卑統一起來,但是實力依舊不及檀石槐。

    比能眾遂強盛,控弦十餘萬騎。每鈔略得財物,均平分付,一決目前,終無所私,故得眾死力,餘部大人皆敬憚之,然猶未能及檀石槐也。

    軻比能對於魏國懷有二心,還曾經試圖呼應諸葛亮北伐。結果,被魏國派人刺殺。軻比能死後,無人能如他一樣威懾各部,鮮卑再次回到了部落衝突的時代。

    西羌,可以說是東漢末年的潰瘍。他們在涼州作亂了幾十年,東漢朝廷任用段熲等人,大加誅戮,才將其徹底鎮壓。羌人的戰鬥力很強,但是內部並不統一,有數十上百個部落,所以並未造成太大的亂局,只是有個別部落會叛魏而已。

  • 15 # 大哥71194989882

    打出心氣來了,一漢當五胡。 從霍去病到竇憲,在到公孫瓚,徹底把胡人打怕了。漢朝人民不服就幹,今天干不死明天也要乾死你。 可以瞭解下漢朝的將軍軍權有多重,這個也和軍隊戰鬥力有關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陷入困局中怎樣絕地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