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間枝頭

    想要保留好的民間風俗和傳統文化,就要先對農村好一點。

    所謂的對農村好一點,就是別在農村禁止太多的東西,我們也一直同意“移風易俗,倡導新風”,但是到了現在,有些所謂的移風易俗已經偏離了原本的初衷。

    想要儲存好民間風俗,就要知道民間風俗到底在哪裡,就在民間,那麼我們一邊喊著儲存好民間風俗的口號,一邊又用實際行動去毀滅,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和風俗需要保護的原因。

    最近一段時間,可以說什麼都從農村下手,什麼都以農村為起點,不論是清明節的禁止燒紙祭祀,農村的墳頭該不該平,農村的土地廟該不該拆,這樣的問題問出來,我們就應該看到我們的風俗消失的原因,因為我們自己在毀滅。

    所謂的民間風俗,他一定會帶有一定的想象性或者說是虛構性,因為他是人們對自然的一種敬畏或者說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但我們並不能因為這就把他們歸到封建迷信裡而一網打盡。

    舉兩個例子,我們可以選擇相信人去世後歸為塵土,但這並不應該妨礙我們上墳燒紙去祭祀懷念祖先去慎終追遠,這也是我們的孝道文化的一種體現。我們可以選擇相信世界上沒有神靈,但我們不能否認老人家求神拜佛都是為了疼愛兒女和對幸福生活的期盼。

    所以,先對農村寬容一點,幾千年的鞭炮沒有汙染了環境,幾十年的環境突然汙染難道就因為農村這點鞭炮和燒紙?一直喊著年味沒有了,到底去哪了,其實是讓我們自己放棄了,當你把我們的傳統習俗放棄,那麼再好的節日也只是個名字,因為你沒有任何的講究,自然無趣。

    民間風俗,自在民間,流傳下去才是風俗,才是文化,別讓他們到了以後都淪為紙上的文字圖片供人瞻仰!!!

    (附:幾張老家過年的照片。)

  • 2 # 明柳塢

    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著手。

    1、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力度,比如保護古舊建築、傳統村落、民間工藝等等。

    3、學校教育方面,可以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教育,讓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開展一些文化講座,組織學生實地考察古舊村落、傳統建築、文化紀念館等。

    4、作為普通公民,應該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自覺承擔起傳承文化的責任,每一個人都盡一份力,多一分了解,讓文化融入生活,讓文化滋養人生,讓文化豐盈我們的體魄!

    我相信透過每一個人的努力,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新世紀一定會發揚光大,再續輝煌的!

  • 3 # 科科和科哥

    保護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每一個人的責任。

    如何保護傳統文化,從政府層面:一是要大力支援和政策扶持。如:收藏留存有歷史研究價值的東西;二是深度發掘各種民間文化藝術,讓那些失傳或瀕臨失傳的藝術重現生機;三是教育和研究民族文化,使其子孫後代繼承和發揚。

    從宣傳層面: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舉辦文化藝術節,進行各地文化交流等活動。

    總之,保護傳統文化要政府和媒體有機結合起來,讓保護傳統文化成為我們的美德。

  • 4 # 提拉迷蘇

    說民間習俗和傳統文化消失殆盡,這還為時尚早,但應該如何去保護,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國家大力推廣和維護!無論是民間習俗,還是國家級的傳統文化,都需要繼承,沒有繼承就沒有發揚可言。比如現在到來的端午節,這是一個民間習俗,需要我們去保護,但也需要國家去保護。

    很多年前,南韓那邊聲稱端午節是他們的,我們不能過端午節,這很可笑,端午節一直都是我們的節日,憑什麼來指控我們不能過端午節?我們民眾是無法去對抗一個國家的,所以這需要國家來維護,來推廣我們的民間習俗。

    當然,民間習俗之中,還有很多糟粕,浸豬籠那種就應該摒除。這裡,我衷心希望,國家會多些出臺政策,保護我們的傳統習俗。

    其二,我們要積極參與,主動維護。比如端午節,那些實在忙得比國家總理還要忙的人,我無法說什麼,但真正空閒的人,或者可以抽空的人,跟家裡人一起包個粽子,又有什麼不好?

    我只能說,你這種香蕉人,估計是在英國或者非洲或者美國長大的吧?知道香蕉人嗎?外表是黃的,但其實裡面不是黃。我最討厭的就是這種人,從海外回來我們本土撈金,然後又討厭我們民間習俗,將我們評判得一無所處的人,我想,什麼鄉村病毒,肯定也是這種人流傳出來的。英國就沒有鄉村病毒,何以要詆譭我們國家?

    積極參與民間習俗,才能體會我們祖先當年的風俗習慣,感受他們當年成立這種習俗的氣氛,才能將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比如賽龍舟,舞獅子,這種傳統文化藝術,就應該一直髮揚下去。

    但現在很多人,有些已經幾年沒有回老家了,甚至數十年都沒有參加過家鄉的習俗活動,這是很可悲的。

    另外,由於科技的發展,很多傳統文化繼承的人少了,比如剪紙啊,編織中國結啊,捏泥人啊,這些能繼承的,可以參與進去的,我都強烈建議參與進去。不一定要弄得多好,重在參與。你連參與都沒有,就開始談保護,有點虛。

    其三,理性區分各種習俗和文化,設立一些良好的文化圈子或習俗圈子。

    每個人的老家都很有很多習俗,比如我老家廣東化州那邊,“年例”是我們的一個習俗,我們也一般都會保持這個習俗圈子,每年都會有很多活動,無論是舉旗幟,還是舞獅子,這些習俗都一直保持著,習俗圈子裡面,會講究如何改進和發揚。

    文化圈子或習俗圈子都有很多,如果可以加入其中,一定要帶眼區分了,那種不合理的,慘無人道的,就不要參加了,尤其是一些邪教圈子,絕對禁止自身加入。

    如果家鄉沒有想要的文化圈子或習俗圈子,那麼有志者應該去設立一些文化圈子或習俗圈子,然後舉薦起來,讓大家都加入其中,這樣的話,我們的習俗或傳統文化,都會很好的儲存下來,不至於被遺棄或遺忘。

    現在很多人都將目光放在所謂網紅身上,我覺得,這些文化圈子或習俗圈子也值得我們參與或者創立,因為這是我們的根本,不該被擱下。

  • 5 # 維海805

    民間習俗和傳統文化隨著時代變化幾乎消失殆盡。現實確實如此令人憂慮。很早以前馮驥才先生就發現這個問題並提出個這類問題。並著手收集整理。

    現在即使在農村許多傳統節日大家也過,但因習俗和文化消失已變味。弄得中西兩不象。有些優秀文化現在難以延續下去。如皮影戲花鼓戲當地民歌老古樂,當地老藝人苦於找不到合適傳承人任其自生自滅。

    對待傳統習俗和優秀文化國家和社會應引起足夠重視。

    首先要加大宣傳力量,透過電視廣播網際網路進行宣傳形成保護氛圍。喚醒社會人們覺悟!

    重要的是國家和社會加大投入。組織此類專業人員深入民間進行收集整理。鼓勵社會有志人士投入共同保護傳統優秀文化。

    對老一代優秀藝人給予精神和物質扶持。幫助他們把優秀技藝和文化延續下來。以縣為單位建立民俗優秀文化展覽館。為保護優秀傳統提供展示平臺。

    對青少年進行宣傳普及在學校教育中滲透民俗優秀文化內容。

    保護民俗及優秀文化已顯得很緊迫!需要國家和社會和大眾達成共識一起行動!

  • 6 # 香醉人間三千年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一個政黨對自身稟賦和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文化自信從內涵上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民族、國家以及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強烈認同與自豪感;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有著堅定信念,從發展實踐中把握文化發展前景;三是對自身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合理的揚棄。對中華文化的自覺、自信與自強,根本上推動了對中國理論、道路、制度的自覺、自信與自強。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華人逐步走出國門,一些具有生命力的優秀傳統文化逐漸在國際上受人矚目。這不但讓華人看到了希望,也增強了華人的文化自信。但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出路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並不是毫無歷史根基的創新,而是在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的創新,這就需要充分了解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透過對傳統文化現代價值的發掘和提升,傳承優秀傳統民族文化,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實現對優秀民族文化的有效保護,有條件地將保護與培育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在民族文化資源的培育中實現保護。   如何實現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保護?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四種途徑來實現。   一是政府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現代傳媒進行廣泛宣傳,建立相關的博物館、傳習館和民族文化資料庫,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活動、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活動,創造出多種形式的民族文化展示平臺;另一方面,在文化融合與衝突的全球化背景下,使他們能充分利用現代社會提供的教育、技術、學識和大眾傳媒來實現自我發展的追求。整合政府、學術界、市場、社會團體等多方力量,立足中國實際,透過長期宣傳,培育社會氛圍,使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真正成為華人的文化理念。可在縣級以上地區籌措建立民族博物館、展覽館,在縣級以下具體的民族文化鄉鎮村寨建設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教育基地,籌建文化傳習館,對民族文化進行發掘、搶救、整理,請傳承人入館開展傳承教育示範,使文化傳習館兼具民族文化研究、文化傳承基地與旅遊吸引的功能。再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中小學教育中,增加、推廣使用介紹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鄉土教材,在有自己語言文字的民族聚居地區推行“雙語”,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民族文化休閒旅遊。作為民間層面,各民族可以利用國家文化遺產保護體制,結合本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積極申報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村、鎮)等;建設民族文化傳承教育社會實體,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以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儲存、宣傳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開展社會化教育。   二是要實現對民族文化的有效保護,有條件地將保護與培育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在民族文化資源的培育中實現保護。培育以民族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特色文化產業和文化品牌,豐富旅遊業的文化內涵,活躍文化市場,可以成為民族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會為傳統文化的生存、發展提供經濟支撐,正在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被髮掘、培育出來,會使各族人民重新認識本民族的文化。   三從人類學和文化有效保護的角度看,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自然應該由地域和民間的文化創造者和擁有者來負責。然而就中國某些地區的現實情況來看,由於承受著各種社會壓力,缺乏文化保護必要的自覺和熱情。對於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而言,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就地保護,最重要的是要強調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培育民族文化主體自主創新能力和文化再生產創新機制,逐漸實現由村民主導的自力更生的保護和發展。   四是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進少數民族文化空間與文化生態建設,完善文化保護的社會機制。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同質化的衝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要不斷完善少數民族文化空間與文化生態的微觀建設,完善文化保護社會機制的宏觀建設。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和各地政府曾對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對民族文化的保護髮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一些民族文化產權的不明晰,民族文化保護和開發的立法還不完善,各民族文化保護的情況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政府加強立法,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保護的普查登記、教育培訓、管理保障等機制;發揮制度扶持、資金資助、宣傳引導等宏觀調控和導向作用;形成政府、文化持有者、學者、市場、社會公眾等多主體協調互動,和經濟、政治、文化等多領域協同保障的社會機制。

  • 7 # 竹跡潛行

    名俗文化是支撐起我們中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文化底蘊的積累。但是在快餐文化和快節奏生活方式環境下,它們不是更多的被看著是歷史文化精髓需要被傳承,而是被當著與現節奏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的老把戲,是應該要淘汰的東西。

    好和不好都被以現在的標準(賺錢的多少,賺錢的快慢)定義著,能賺錢的,是好的,不能賺錢的,就是不好的,可以被淘汰,或者讓其自生自滅。其實,這本身就存在問題,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卻用最淺顯的“金錢”來衡量,這就是對過往文化的一種褻瀆。

    當然,人是要吃飯的,要基本生活保障的,沒誰願意餓著肚子勒緊褲腰帶去傳承什麼民俗文化,但是這不是把金錢利益至上的理由。假如為錢當官,終究要出事,為錢經商,也很大機率會倒黴。為錢而傳承民俗文化,只是把它當著賺錢的媒介,最終會把精粹的東西佔滿銅臭味。

    傳承民俗文化可以適度參與商業性質,但得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在適度參與商業化運作下,要保持被唯利是圖浸潤。商業適度運作可以借用商業宣傳來擴大認知面。

    民俗文化從來不是以賺取金錢為核心的,那些夢想成為億萬富翁的人,最好別沾染所謂傳統文化的邊,因為怕你把經念歪了。傳承這塊,就註定會失去很多的名和利。

    我們該如何做

    延習個傳承的人們,可以師傅加入商業元素,利用市場原理擴大認知度和養活自己。

    和各個地區的傳承者合作交流,培養宣傳土壤,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傳承。

    編寫和挖掘記錄相關資料和場景,以文字,圖片,影片方式向外界的人們介紹,讓更多人知道,瞭解,認可它們。

    申請相關單位給予一定扶持,並對傳承者們有一個官方的認可,並舉辦相關技能的比賽,給予他們名譽的肯定,也是一種宣傳方式,更是對一些對傳統民俗文化有偏見的一種糾正。

    最後總結,其實說白啦,就是適度加入商業元素,在經濟上得到適度補貼。在官方融入名譽肯定。加大行業交流,擴充套件宣傳面。在能扶持基本生活保障,又有榮譽肯定,自然會有一群人傳承民俗文化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調入錢眼裡了。

  • 8 # 古城金地140787426

    文化的共同點就是都要用文字組合傳遞資訊。

    不同之處是文字元號不一樣,排列組合的主謂賓順序使用不同。這就是各國的文化傳統。

    消失了嗎?

    什麼叫文化?

    就是文字化。

    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這就是文化。這就是定義。

    我認為的文化就是文字化。像資訊化,數字化就是一個系統。

    把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通常說粗話的人大家認為沒文化,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文化是什麼?就是文字化。把一切事物變成文字的表達,你善於哪方面的表達,就是你在這方面注重學習專業文化。

    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是從農耕開始的。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

    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們是事和物。它們被起的名字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就是它們本身,酒就是一種液體起的名字,這個字叫酒就是被文字化了。精神也一樣。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化兩個字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液體,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液體,它可以‘被’酒文化,酒後面要加上文化兩個字,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種特徵。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也需要文字化。根據那些痕跡證明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確實端午節就是一個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按時間計算才能知道它產生的地方,哪個地方剛剛收割完,人們開始慶賀。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化。像有些經書就記錄了很多事。

    好的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五千年賈湖文字就是證據,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華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中國文化細膩邏輯性強簡練明瞭。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思想經驗。

    有了文字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儲存起來就是文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

    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鑑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