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孚鑑

    鄭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鄭國的開國國君是鄭桓公。後來鄭國的第二任國君鄭武公因為在周平王東遷時護送有功,因此當時的鄭國很有地位,不僅是諸侯國,而且還是王室的卿士。

    鄭國的第三任國君是鄭莊公,其雄才大略,他透過自己的努力,讓鄭國在春秋初期強大起來,他以鄭國國君和王室卿士的身份活躍在當時的舞臺上。使鄭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大起來並稱霸的諸侯,使當時有“天下諸侯、莫非鄭黨”的局勢。

    鄭莊公本人也被稱為“春秋三小霸(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之首。後來又有“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之語。

    鄭莊公敗周虢衛蔡陳,聯合齊魯攻宋,會蔡鄧,盟齊宋衛,抵燕攻陳徵許敗息御北戎,從而小霸中原。有了“天下諸侯,莫非鄭黨”的局勢。

    那春秋時期第一個小霸中原的鄭國,為何突然就衰落了呢?

    鄭國可以說是在鄭莊公努力下而強大起來的,但鄭國的衰敗也和鄭莊公有很多的關聯。鄭莊公一生善於計謀和料事,但他對鄭國的長治久安的基礎,也就是繼承人的問題,卻無法應付和無能無力以及安排不當。以至於在鄭莊公去世公後,鄭國大亂。

    鄭莊公孩子很多,世子是公子忽,而另外一個兒子公子突卻很有才能,以至於突不願居於人下。鄭莊公為了維護鄭國的局勢,所以就讓突去了宋國。沒想到鄭莊公去世後,鄭國就陷入了混亂。

    鄭莊公去世後,世子忽繼位為鄭國國君,是為鄭昭公。但是還沒過多久,鄭國權臣祭足在去宋國時,被公子突的岳父所逼迫,改立公子突為鄭國國君,導致鄭昭公流亡在外,公子突繼位,是為鄭厲公。

    當時祭足是鄭國的權臣,從而祭足也得以專權,鄭厲公突是非常不滿祭足專權的,所以就密謀除去祭足,然而事洩失敗,鄭厲公突又流亡於外,祭足於是又迎鄭昭公忽回來復位。

    但是鄭昭公忽回來復位沒多久,鄭昭公又被人暗殺,於是又立公子亹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子亹,然而鄭子亹繼位沒多久,齊襄公會盟諸侯,鄭子亹去參加,結果鄭子亹被齊襄公所殺。

    鄭子亹死後,公子嬰被立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子嬰,後來鄭厲公突回國又成功復位。鄭子嬰亦被殺。

    鄭國經過這幾次的爭奪國君之位後,鄭國的實力減弱了很多,相對的其他諸侯國則迅速崛起,同時楚、齊、晉國之間征伐爭霸時,鄭國的到地理位置又處於四戰之地,且無險可以堅守,鄭國之後常處在大國之間,鄭國則就成了戰場,此時的鄭國是很難有時機再次發展的。鄭國則只能根據當時的局勢,在楚、晉之間徘徊了。

  • 2 # 歪史

    關於春秋時代鄭國小霸的事情,在春秋時代,平王東遷之後,權威一落千丈就是從鄭國開始的,可以說周王室權威的破滅就是被鄭國打掉的。

    褒姒之亂以後,鄭國護送周室東遷,因為鄭國一直是周朝的卿士,隨後,鄭莊公即位。

    這位國君比較陰險,擅長後發制人,由於生他的時候大概難產,或者說是懷胎時候經常做噩夢,他母親所以不喜歡他。而是喜歡他弟弟公子段,然後一心想換掉他的太子地位,但是沒有成功,即位以後,他的老孃就為小兒子請求封地,然後又聯合起來企圖奪權,鄭莊公一言不發,冷靜的處理,後來殺掉公子段,囚禁他老孃。

    接著,停用穎考叔的建議掘地見母,獲得了孝順的名聲。因為是周朝卿士,加上鄭莊公比較跋扈,所以周王就想弱化他的地位,改用他人。天子要換臣子,這個不是一般的事情,在當時來說,爵位職位都是世襲的,以被換掉,那以後可能真的要遠離。

    咋辦,鄭莊公當然不是吃素的,派人收了周人的麥子,嗯,天子也不是傻子,糾結了幾個諸侯國的軍隊前來討伐,然後,周天子被射了一箭,周鄭交質開始,堂堂周天子與一個諸侯國交換人質,都是這一箭射出來的,這一箭開啟了春秋征伐的時代,禮崩樂壞由此開始。

    擊敗周王的軍隊以後,鄭莊公連夜拍人前去慰問,這顯示了他的高超的政治手腕,既要維護自己的利益,也不願招來天下非議。

    鄭莊公一下子與周天子並駕齊驅,迫使東方的宋衛陳等一些國家都來親赴,然後與這些諸侯國結盟,儼然一個盟主身份。可以勉強說是稱霸了。

    但是,公門是非多,尤其與宋國的世仇關係,鄭莊公一死,太子忽即位,宋國立刻派人威脅祭足改立公子突,祭足只好依辦。可以看出來鄭國的強大僅僅依賴於鄭莊公一人,一旦死亡,就可能箭靶,此後的十多年,更換國君五六個,一直在混亂,勢力不斷的被削弱,全都內耗掉了。

    說到底,還是本身實力不濟,國土小,而且力量弱,崛起的時候,正好是鄭國隨著周王室東遷,立足未穩,而急於發展,用藥過猛,玩過頭了。

    進入春秋時代,鄭國完全成了晉楚兩個霸主比試實力的場地。

  • 3 # 夜狼文史工作室

    鄭國是春秋初期最耀眼的政治明星,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三代連續擔任執掌周王室政務的卿士,挾天子以令諸候,特別在鄭莊公一代,大殺四方,成為春秋首霸。但卻曇花一現,從鄭莊公之後就開始衰落,淪為三四流國家,朝秦暮楚,過著跑龍套的日子。

    這其中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有幾個因素:

    第一,先天不足,鄭國與晉齊楚宋等當時的中原諸候國比起來, 鄭國是個新興小國,它的始創人就是鄭桓公姬友,而且最初的封國還不是在河南洛邑一帶,而是在陝西華縣東的鄭地的小地方,後來移民搬到了洛邑以東,可以說是在鄭桓公姬友的手頭白手起家,後來因為得益於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的時機崛起,但先天底子還是不足。

    第二,地理條件限制,當初鄭桓公姬友搬家的時候找太史伯諮詢,太史伯為他建議了洛邑以東這塊地,太史伯指出,現在中原已經沒有發展空間,南邊是楚國的菜,西邊有晉,東邊有齊,只有雒之東土,河濟之南是塊好地方,那裡附近的虢、鄶都是小國,君主都是些貪財好利的傢伙,姬友去那兒可以發家。後來的史實也證明了太史友精準的眼光,不過事情都有兩面性,雖然這個地盤發家自立門戶可以,但長遠來說,鄭國的地盤左晉右宋前齊後楚,身處四戰之地,又地處平原無天險所守,易攻難守,沒有任何地利因素。這些都註定鄭國是能輝煌於一時,之後無法避免淪為春秋諸候中跑龍套的角色。

    第三,領導人的眼光,鄭莊公在任時間雖然輝煌一時,但是他的戰略是有問題的,特別是與周天子周桓王撕逼,在葛艾之原打得周天子屁滾尿流還射了人家一箭,但鄭莊公並沒有考慮到一個問題,他鄭氏父子笑傲江湖安身立命最大的本錢就是周王室執政官,把周天子的摭羞布扯了,看起來很拉風但卻得不償失,相當於自己把自己最大的一張政治底牌給撕了。

    像齊桓公晉文公等春秋五霸就很聰明,把周天子像泥菩薩一樣供起,所以人家是春秋五霸,而鄭莊公,才僅僅以小霸注稱。

    鄭莊公死後,即位的鄭昭公竟然以齊大非偶這樣的理由拒絕了齊國的聯姻,痛失強援的子忽後來被趕下了君位,鄭國陷入內亂。子忽的很傻很天真也害了鄭國。

  • 4 # 大秦鐵鷹劍士

    鄭國是跟周王室一起東遷的諸侯國,到了中原後鄭國公室用金帛錢糧從虢國、鄶國兩國買了十座城邑立國。鄭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四處攻佔其他小國,漸漸成為一個威震華夏的大國。鄭莊公甚至跟周天子作戰,還將天子射傷了,可謂威風霸道!

    春秋時期,國有明君其興也快,國有昏君其衰也速。鄭莊公本人雖然雄才大略,但是他愛江山的同時還寵幸了許多美女,這導致他兒子眾多 。鄭莊公死後,諸子爭位,各帶軍隊相互攻擊,最終導致鄭莊公開創的局面蕩然無存!諸子攻殺奪位後,鄭國公室權力旁落,有了七穆輪流執政,鄭國國勢更衰!三家分晉後,新興的南韓攻滅了衰弱的鄭國,將鄭國國都改命為新鄭,也就是今天的鄭州。

    所以說老子英雄兒好漢這句話在鄭國是不適用的,鄭莊公的子孫後代不成器,最終亡了鄭國。

  • 5 # 獅子貓讀史

    鄭莊公執政鄭國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東周初年,也就是周王室威嚴喪失,禮崩樂壞的時期。鄭莊公確實為鄭國創造了一個小霸主時代。鄭國的位置在眾多諸侯國中是比較優越的,這就為鄭莊公的作為提供了一個天然的便利。但是他的作為,也僅僅是限於挑戰周天子的權威。當時的周王室雖說是威嚴喪失,但還沒有諸侯國敢於挑戰周天子,至多就是不納貢而已。而鄭國先是與平王“交質”,而後鄭國軍隊又在後來的繻葛之戰中射傷周桓王,可以說還是讓當時的諸侯各國大為震驚。

    鄭莊公雖然足智多謀,但本質上還是代表者奴隸貴族的利益。東周初年是奴隸貴族階級走向沒落的時候,鄭國沒有進行相應的變革自然就會走向衰敗。而且,鄭莊公對於儲位的確立一直搖擺不決,以致於在他死後,自己的兒子們爭奪國君之位,使鄭國內亂叢生。鄭國所在的位置比較優越,放在有為的國君手裡能發揮巨大作用,但在內亂時期,就很容易成為諸侯大國覬覦的物件。可以說,鄭莊公治下的鄭國,也就是曇花一現。

    所以孔子的《春秋》,將鄭莊公的事情放在開篇當中,就是為了說明當時的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不再是“自天子出”。先是鄭莊公的母親試圖讓自己的小兒子奪得君位,而後是鄭莊公挑戰周平王和周桓王,最後是鄭莊公的兒子們爭奪君位。其實就是把鄭國當作反應那個時代社會規則發生深刻變化的一個典型而已。

  • 6 # 一哥於一

    一哥“俗人讀史記”之——

    鄭國霸業曇花一現後緣何一蹶不振?

    莊公之後,鄭國實力、聲望一下子滑落谷底,從此一蹶不振,在強國的夾縫中苟延殘喘,成了強國的隔離帶、出氣筒,聽命於人、任人宰割、直到滅國。究其原因,起於蕭牆的內部爭鬥是首當其衝的因素。

    莊公有四個兒子,其中大公子姬忽是鄧國女所生,鄧國女是大臣祭仲迎娶的,祭仲是重臣權臣,影響莊公立了姬忽做了太子,還為其著想,勸其娶強國齊國齊釐公的女兒為妻,但被太子拒絕了。莊公於前701年死了,太子忽本來可以名正言順地繼位了,可是卻節外生枝有了變數。

    就在太子忽準備上任的時候,二兒子姬突的姥姥家宋國不願意了,控制了祭仲讓姬突回國繼位,是為厲公,太子忽逃到衛國去了。可是這個厲公不久在與權臣祭仲的鬥爭中失敗了,逃亡櫟邑,前697年,祭仲迎回太子忽繼位,是為昭公,宋國派兵保護厲公,二人一個在朝一個在野。前695年大臣高渠彌射殺昭公,又不敢迎回厲公,“乃更立昭公弟子亹為君,是為子亹也,無諡號”。這位短命國君於次年被齊襄公殺了。祭仲、高渠彌於是“召子亹弟公子嬰於陳而立之,是為鄭子”。又出來一個在陳國的小弟做了新國君,連個名號也沒有。

    這個沒有名號的鄭子還是有點幸運的,在位14年間,權臣祭仲死了,齊國、宋國內亂弒君,無暇顧及,不過有一個人卻再度出場了,厲公此時並不安生,前680年,想法捉來了鄭子的大夫甫假,逼其回國殺了鄭子,迎回厲公重登君位,雖然這個厲公幫助周惠王重回天子之位,然而鄭國早已失去了稱霸的機會與實力啊。

    在鄭國內部折騰得死去活來的時候,人家周邊的國家可沒有閒著,不是沒事偷著樂啊,此時齊桓公在這一年(前680年),也就是“厲公突後元年,齊桓公始霸”,晉公子重耳已年滿十七,秦穆公正在排隊等待哥哥讓位,敢於和齊國爭霸的楚成王於九年後繼位,宋國不甘人後,魯國以君子自居,燕國、吳國老牌方伯、國土遼闊,勢力此消彼長已成定局。

    再看鄭國興起之地,北晉、南楚、西周、東宋齊等大國環伺的四戰之地,雖說鄭莊公以國君、卿士的雙重身份,與周天子和各大諸侯國玩起權術、外交、軍事,一度不可小覷成為春秋小霸,然而死後權臣當國、後繼爭立、大國欺凌,國勢一落千丈,後世亦迴天無術了啊。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春秋初時,周天子尚有實力,洛陽附近的伊洛盆地提供的物產還可以維持周天子的威風。不過,周平王時,由於周王室分裂,還有一個周攜王在渭南地區稱王。當時扶持周王室的晉國、鄭國、秦國、衛國等國並不希望周王室重振勢力,他們不需要周人擁立的作為正統的周攜王,他們把不得周人人心的裡通外國的申侯的外甥周平王推上了前臺。

    (周王室東遷)

    晉國把周王室在關中的土地送給了秦國,然後又佔據了黃河以北的十二個城邑。周平王雖然送出去諸多土地,但是仍然為成為唯一的周王感到高興,特地做詩來稱頌晉文侯,寫的很是肉麻。

    晉國得了土地走了,鄭國也得了好處。周平王因鄭武公護送東遷有功,於是任命鄭武公繼承其父鄭桓公(在鎬京之變中犧牲)的職務,擔任周王室的卿士,相當於後世的宰相,還把虎牢關以東的土地都送給了鄭國。

    鄭武公繼續堅持父親制定的東擴戰略計劃,進一步實施攻滅東虢國和鄶國,吞併周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最後佔據了中原中部大片土地,還把尚在渭南地區的族人都遷徙過來,正式成為了中原的大國。

    鄭武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寤生即位,就是後來掘地見母的鄭莊公。到鄭莊公時,鄭國已經是中原第一強國了。

    犬戎之亂的影響很大,它破除了人們對周朝的迷信,向社會公開展現了禮儀制度的虛弱和強力的重要。在當時,要想號召列國,在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依靠周室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有自己的實力。

    (鄭莊公)

    鄭莊公把自己事業的立足點堅決地放置於鄭國,堅決不去洛陽上班。雖然他是周朝的丞相,但是他只是藉助這個身份東征西討,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周天子認為鄭莊公做事不厚道,就把他的丞相職權分給了另一個人。鄭莊公氣勢洶洶地過去責問周天子,周天子最後與鄭莊公互派質子。

    後來鄭莊公又搶收洛陽附近周室土地的穀物,周天子氣不過,就聯合了其他幾家的軍隊來打鄭莊公,結果還沒有打過鄭國,周天子胳膊還中了一箭。當時鄭莊公的大臣還建議去追,鄭莊公說:“他是君,我是臣,怎麼可以太過分呢?應該派人過去慰問。”使者出發後,他又自言自語地說:“周天子再也挑不起天下這副擔子了。”

    鄭莊公此後連敗宋國、曹國等國,在中原地區屢次出兵,成為“春秋三小霸”之首。

    可是,鄭國雖然地處膏腴之地,但是鄭莊公要發展自己的國家,首先遇到的是地理條件的制約。

    鄭處於四戰之地,南有蠻楚、北有強晉、西有東周,鄭國無法與之爭鋒,只能向東發展,而東鄰衛、曹、魯、宋、陳、蔡諸國中,宋國國大爵尊,在東方小國中又有號召力,是鄭國發展的嚴重障礙。鄭莊公編練軍隊,分別擊敗過周、虢、衛、蔡、陳聯軍及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御燕、侵陳,大勝之;伐許、克息、御北戎,都獲得了勝利。

    (繻䈓之戰)

    不過,鄭國地處四戰之地,雖然鄭國常備軍有10萬眾,但是北有晉國,南有楚國。在晉楚爭霸期間,鄭國不得不淪為兩個大國的緩衝區,國內數次成為戰區,鄭國也成了朝秦暮楚的代名詞。

    鄭國“小霸”事業一代而衰,是因為鄭莊公後事託付不當。嫡長子姬忽(就是那個齊大非偶的主人公)即位後被次子趕走,後來又被接回來,卻在狩獵時被權臣殺了。此後,鄭國多次陷入內亂。即使到了三家分晉後,鄭國的內亂也時常發生,甚至最終鄭國被南韓滅掉,都是因為鄭國國內激烈的政治內鬥。這樣一來,鄭國自然保不住霸主位置了。

  • 8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鄭國的地緣很差。

    鄭國最初連諸侯國都算不上,只是周王畿內的一塊采邑,周宣王的弟弟、周王朝的卿士鄭桓公享有這塊土地的經濟收益。這塊土地位於周王畿內,註定要與王室共進退,想要有獨立的軍政體系發展起來是不可能的。

    在西周快要玩完的時候,鄭桓公高瞻遠矚,把國家遷到了東虢國和鄶國之間,使得鄭國躲開了西周滅亡的噩運,也使得鄭國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當然,鄭桓公作為周朝重臣,與周幽王戰鬥到最後,在與犬戎的戰鬥中陣亡,發展鄭國的任務交給了他的兒子鄭武公。

    新鄭國的地緣比起原先的采邑要好上很多,但對擴張也有很大阻礙,因為鄭國地處中原,周邊諸侯國相對戎狄方國比較發達,文化比較昌盛,吞併他們不僅在道義上有些站不住腳,消化的難度也大得多。

    這個問題難不倒鄭武公,他很快想到解決辦法,那就是舉起天子這杆大旗。他抓住西周滅亡、二王並立的機會,堅決站在周平王這邊,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獲得周平王賞賜的大片土地,並因功受封卿士。

    身為卿士的鄭武公,一言一行代表著王室,這就使得他的擴張行動具有官方背景,儘管官方不認可這種行動,鄭武公還是接連吞併東虢國、鄶國兩國及鄢、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開創了鄭國新局面。

    鄭武公之子鄭莊公還是周朝卿士,他完美繼承了老爹的政策,但凡對外戰爭都要打著周王室的旗號,佔據道義制高點。

    當然,因為攤上個偏心的母親(喜愛共叔段而不喜鄭莊公),鄭莊公在位前期,鄭國面臨分裂隱患。鄭莊公扮豬吃老虎,輕鬆“克段於鄢”後,維護了國家統一,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擴張。

    共叔段戰敗後,還是不甘心,派兒子公孫滑前往衛國求援,衛國對鄭莊公鎮壓弟弟造反的舉動表示譴責,鄭莊公順勢拉起一支三國聯軍,向衛國發動報復。

    這支聯軍包括周天子的王師和西虢國的軍隊,充分顯示出鄭國國君兼任卿士的優勢,以後鄭莊公還曾多次使用這招,理由基本都是某國國君不朝覲周王。

    鄭國能夠這麼肆無忌憚地進行征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強國都有自己的事,日後活躍於春秋舞臺上的晉楚齊秦四國,晉國在打內戰(曲沃代翼),無暇外顧;楚國還在打稱霸基礎,想鋪路通向中原;齊國遠在東海之濱,進軍中原的腳步被風頭正勁的魯國所阻;秦國還在打犬戎以收復封地,也就是西周的王畿。

    強國缺位的情況下,中等國家就扛起了大梁,而此時的中等國家,其實也就四個,宋、魯、衛、鄭,鄭國最年輕,發展速度也最快,跟其他三國掐架勝多敗少,原因就在於他們把周王室綁到了自己的戰車上。

    問題在於,周王並不樂意被綁,隨著鄭莊公對王室資源使用的越加頻繁,王室的不滿與日俱增,在周平王晚年,周平王就想換掉鄭莊公的卿士,可惜失敗了。

    《左傳·隱公元年》: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於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於鄭,鄭公子忽為質於周。

    窩囊的周平王搞出了歷史上第一次天子與諸侯互換人質,估計鄭國對王子狐不錯,就盼著他歸國繼位後能跟鄭國搞好關係,為鄭國霸業發揮餘熱,可惜王子狐因憂傷過度而死,繼位的是他的兒子王孫林,是為周桓王。

    年輕的周天子血氣方剛,忍受不了鄭莊公的專橫跋扈,剛一上臺就宣佈重啟周平王的換人政策,命虢公忌父協理朝政,鄭莊公次月就派人收了周王畿內溫國的麥子,周鄭關係瞬間降到冰點。

    周桓王還不妥協,鄭莊公又派人收了王室的稻穀,接著又對王室實行經濟制裁,經濟一向依賴鄭國的王室瞬間沒了輒,連給周平王辦喪禮的錢都拿不出來,只能腆著臉去找魯國化緣。

    眼見周桓王還不服軟,鄭莊公選擇前往王室朝覲,緩和一下週鄭關係,然後再談下一步。結果周桓王以為鄭莊公慫了,正式任命虢公林父為周朝右卿士,與左卿士鄭莊公分享權力,還下詔要跟鄭國換地。

    鄭莊公怒火沖天,把鄭國位於泰山的祊地換了魯國的許田,祊地是鄭國助天子祭祀泰山的封地,許田則是魯國朝見天子的湯沐邑。這麼一換,鄭莊公等於告訴世人,周王室廢了,根本到不了泰山了,留著祊地有什麼用?魯國也不必來朝覲了。

    周桓王也是憤怒至極,宣佈削奪鄭莊公王朝左卿士的職位,並親率周、陳、蔡、衛四國聯軍對鄭國發動攻擊,結果在繻葛遭到了鄭莊公的迎頭痛擊,甚至連周桓王本人都負了箭傷。

    在繻葛告捷後的短時間內,鄭莊公的威望暴增,宿敵衛國也懾於兵威,暫時歸附了鄭國旗下。可這一戰,徹底打崩了鄭周聯盟,王室聯軍的慘敗使得周王尊嚴掃地,周天子這杆大旗沒那麼好用了,而且打天子的就是鄭國,你連天子都揍了,還有什麼資格指責我不去朝見天子?鄭國的道義制高點徹底沒了,政治優勢蕩然無存。

    在這種情況下,鄭國基本是以一國之力維持霸業,在強國尚未入場、雄主鄭莊公仍在的時候,自然能夠維持,可等到鄭莊公去世後,後繼之君若不能奮發向上,鄭國會有非常大的機率衰落。

    偏偏鄭莊公對於後事的安排非常不妥,導致他死後諸子爭立,陷入長達20餘年的內亂,鄭國不僅沒有繼續發展,反而實力下降,等到鄭厲公成功復位結束內亂,齊桓公已然稱霸。

    在強國的干預下,位於中原的鄭國很難再進行迅速擴張,好不容易等到齊國霸業衰落了,晉楚爭霸又來了。很悲催的,這兩個超級大國一南一北,勢力交匯在了河南,確切點說,是交匯在了鄭國。

    在晉楚兩大巨無霸面前,鄭國的戰略縱深被迅速推平,就此淪為晉楚兩國邊上的牆頭草,今天挨晉國打,明天挨楚國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直到弭兵之盟後,鄭國才喘了口氣,在子產治下,國力有所提升,可在晉楚壓制下,註定鄭國無緣強國。

    進入戰國時期後,南韓謀劃了幾十年,費盡心思滅掉了鄭國,鄭國就此成為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能種出又大又甜又鮮豔的草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