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蕭臨淵

    唐朝上元元年,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列於右,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蜀丞相諸葛亮、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列於左,以良為配。

    後罷中祀,遂不祭。建中三年,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范蠡,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漢相國平陽侯曹參、左丞相絳侯周勃、前將軍北平太守李廣、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後漢太傅高密侯鄧禹、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執金吾雍奴侯寇恂、伏波將軍新息侯馬援、太尉槐裡侯皇甫嵩,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丞相婁侯陸遜,晉徵南大將軍南城侯羊祜、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浚,東晉車騎將軍康樂公謝玄,前燕太宰錄尚書太原王慕容恪,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濟,梁大尉永甯郡公王僧辯,北齊尚書右僕射燕郡公慕容紹宗,周大冢宰齊王宇文憲,隋上柱國新義公韓擒虎、柱國太平公史萬歲,唐右武候大將軍鄂國公尉遲敬德、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定方、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南韓公張仁亶、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王晙、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王孝傑;齊相管仲、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漢梁王彭越、太尉條侯周亞夫、大將軍長平侯衛青、後將軍營平侯趙充國,後漢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徵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建威大將軍好畤侯耿弇、太尉新豐侯段熲,魏太尉鄧艾,蜀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吳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呂蒙、大司馬荊州牧陸抗,晉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太尉長沙公陶侃,前秦丞相王猛,後魏太尉北平王長孫嵩,宋徵虜將軍王鎮惡,陳司空南平公吳明徹,北齊右丞相咸陽王斛律光,周太傅大宗伯燕國公於謹、右僕射鄖國公韋孝寬,隋司空尚書令越國公楊素、右武候大將軍宋國公賀若弼,唐司空河間郡王李孝恭、禮部尚書聞喜公裴行儉、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郭元振、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張齊丘、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

    四川眉山寨子城關帝廟關公塑像

    祭祀人物

    唐宋文、武廟祭祀體系是以文廟為標準,設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武廟也如同文廟祭祀體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禮。

    文廟:

    聖王:文宣王孔子

    亞聖:孟子

    十哲: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貢、冉有、季路、子游、子夏

    七十二子:顏回、閔損、冉雍、冉耕、冉求、言偃、宰予、仲由、端木賜、卜商、林放、樊須、澹臺滅明、曾參、公冶長、公西箴、原憲、有若、鄭國、商澤、秦非、曾點、巫馬施、公皙哀、漆雕徒父、司馬耕、顏之僕、石作蜀、顏高、邽巽、任不斉、顏無繇、顓孫師、高柴、榮旗、秦祖、陳亢、梁鱣、冉孺、蘧瓊、公西赤、公伯寮、漆雕開、虙不齊、燕伋、秦商、後處、廉潔、樂劾、申黨、琴牢、步叔乘、顏辛、漆雕哆、申棖、壤駟赤、施之常、公祖句茲、伯虔、南宮括、公孫龍、叔仲會、商瞿、縣成、顏噲、孔忠、狄思、冉季、奚容箴、左人郢、秦冉、孟軻、左丘明、穀梁赤、公羊高、荀況、伏勝、毛萇、高堂生、孔安國、戴聖、劉向、揚雄、何休、鄭眾、馬融、盧植、鄭玄、服虔、賈逵、杜子春、範寗、杜預、王肅、王弼、韓愈

    武廟:

    聖王:武成王姜太公

    亞聖:張良

    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司馬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七十二子: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各國情況

    中國

    中國當今武廟的前身就是武成王廟,武廟的崇拜最早流行於唐朝,唐朝時期,唐朝皇帝追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設立武成王廟,歷代簡稱為武廟,以張良為的配祀,以十哲和古今六十四名將為從祀。宋朝時期,宋朝皇帝仍尊姜太公為武廟主神,並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元朝時期,元朝皇帝繼續以姜太公為武廟主神,但從祀名將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為從祀。明朝初期,朱元璋廢除姜太公的武廟祭祀,自此武廟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

    解州關帝廟

    至明朝末期,明朝皇帝追尊關羽為武廟的主神,設立關帝廟,明末北京城內外關帝廟至少接近百所。明朝萬曆年間,關羽被明神宗封為“協天大帝”、“義烈真君”、“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關羽的“忠”“義”“仁”“勇”得到歷代皇帝的推崇。同時,關羽“學尊孔孟,志在春秋,固儒教之聖人也”。再至滿清時期,清康熙四年,尊關羽為夫子,與孔子並稱。雍正八年,追封關羽為武聖,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帝廟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並列,合稱文武廟。但是關帝廟始終沒有亞聖十哲和古今七十二名將從祀,只有關興與周倉從祀在關羽左右。

    最後到民國初年,關羽和岳飛都成為“忠義神勇”和“文武雙全”的歷史文化人物楷模,歷代官方一貫倡導並被民間所廣泛接受的“忠義”、“尚武”精神在這兩個歷史人物身上得到了凝聚性的符號性體現。正如民國的陸海軍部上袁世凱的呈文所云:“關壯繆翊贊昭烈,嶽武穆獨炳精忠。英風亮節,同炳寰區,實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於是民國政府便開始推行“關岳合祀”的計劃,再各地設立關岳廟,正位左祀關聖帝君(關羽),右祀嶽武穆王(岳飛),並且以張飛、王浚、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韓世忠、旭烈兀、徐達、馮勝、戚繼光等十二人左祀關羽,再以趙雲、謝安、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琦、郭侃、常遇春、藍玉、周遇吉等十二人右祀岳飛,左右兩廂各12位神像均身眼北上以朝關岳,關岳廟一共有二十四位名將左右從祀,這一點完全是模仿了唐朝的太公廟的規制。在這之後,關羽和岳飛同被尊為武聖,關岳廟也就成為了民國之後的武廟。[1]

    越南

    1835年(明命十六年),阮朝建成了武廟(越南語:Võ Miếu),與文廟一起春秋祭祀,以體現“聖人之道無所不包,有文事者,必有武備”的理念。武廟中既仿照唐玄宗開元年間“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以張良配享,選古名將以備十哲,以二、八月上戊致祭”的體制,供奉了中國歷史上的姜太公、孫武、管仲、司馬穰苴、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郭子儀、李晟、岳飛、徐達12名軍事家外,又供奉了越南歷史上的著名軍事人物。

    越南順化武廟

    如何確定阮朝建立及此前應列入武

  • 2 # 隆乾

    中國歷史上被供奉於武廟的武聖人,

    一共出現過三位。

    在中國歷史上得到官方和民間共同認可的冊封和祭祀的武聖也只有這三個。

    品定武聖並非是以簡單的能夠做到萬人敵為標準,

    而是要以忠、孝、義、兵、武、德、仁、智、性,

    各方面都要極為傑出為準則,不僅要得到官方認可所利用,

    也要得到民間百姓的認同和崇敬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任武聖是姜子牙姜太公!

    他輔佐文王武王平定天下,建立周王朝,立下不世之功和千年基業。是古往今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授予武聖的。

    第二任武聖就是岳飛嶽武穆

    無論從那一方面嶽武穆都是中華歷史上千年不出的英傑,

    以一己之力扶起大廈將頃的南宋,橫掃大金百萬雄兵。

    岳飛對中國後世的影響是所有武聖中最大的,

    第三任武聖就是關羽關二爺

    他的武聖的名號很響很大一部分,

    來自演義和小說的渲染。二爺成名要比岳飛早很多。

    但一直沒有被拿出來作為偶像來推崇,在明末隨著小說和典故文章的興起,

    文廟供奉的是孔子,有部分文廟會供奉孔子的部分弟子如四配和十二哲(十二哲中又二人為後世增補)。

    一、“四配”:復聖公-顏淵、述聖公-子思、宗聖公-曾參、亞聖公-孟軻。

    1、子淵

    復聖顏回,字子淵,又稱顏淵。春秋時魯華人,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歲。天資聰明,敏而好學,能聞一而知十,不遷怒於人,從不犯兩次相同的過失,他過著貧苦的生活,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別人必定感覺很憂愁,他卻甘之若飴,毫不改變安貧樂道,怡然自樂的態度。

    他是孔子所認為最得意的弟子,《論語》中記載顏回之處,總是稱讚的多。他本來是最理想的孔門道統繼承人,只因先孔子而死,才由曾參接替。

    2、子參

    宗聖曾參,字子輿。皙的兒子,春秋時魯國南武城人,是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天性至孝,家境貧困,靠勞力為生。資質雖然不很聰明,但是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

    3、子思

    述聖孔伋,字子思。父名鯉,祖父孔子曾直接教過他,為曾參弟子,獨能傳授孔門心法。受困於宋,而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論心性多精語,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所謂「不偏,不易乃中庸之道。」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乃與《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為四子書。

    子思曾周遊講學,到過宋、衛兩國,得到時君的尊重。子思家貧,他解釋富貴的真義: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他闡述高官厚祿,不足以釣餌君子。痛斥阿諛求榮的不當,惟德高和寡,未能見容於世。卒年六十二歲,因述聖祖之業,後世稱為「述聖」,是四配之三。

    4、子輿

    亞聖孟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鄒華人,即今山東省鄒城。生於周威烈王四年(即西元前三七一),其先世為魯國公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之一的孟孫氏,父名激,早歿,由母仉氏撫養,以孔伋為師。

    孟子學成之後,為儒家的傳人,由於其生卒年月難以詳考,說法亦多有差異,而以其享年八十以上者居多。

    二、“十二哲”:閔損(子騫)、冉雍(仲弓)、端木賜(子貢)、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顓孫師(子張)、朱熹(元晦)。

    1、子損——孝行聞名

    閔損(公元前536—前487年),魯華人。字子騫,尤其以孝行聞名於世。有關他的孝行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著“鞭打蘆花”的故事:閔損喪母后,其父又娶一妻,並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對閔損很不好。冬天做棉衣,繼母給其親生兒子絮絲棉,而給閔損絮蘆花。

    閔損凍得拉車時常掉絆繩。他父親不瞭解真情,因此便常鞭打他。棉衣破了,露出了蘆花,他父親終於得知繼母虐待他,一怒之下,要趕走繼母。這時,閔損卻連忙替繼母求情,勸父親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

    他的孝行感動了父母,也深得遠近之人的讚賞。 閔損被追贈為“費侯”、“琅琊公”、“費公”。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年),詔為“十哲”之一,配祀於孔廟。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2、子雍——以德化民

    冉雍(公元前522年—?),魯華人。字仲弓,冉雍出身微賤,卻品學兼優,是一個訥於言而敏於行的人。多次受到孔子的稱讚。孔子說:“雍也,可使南面。”又說:“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意思是說,他的父親雖然身賤而且偷東西,卻不能掩遮兒子的德行,想不得到重用都不行。

    冉雍曾擔任季氏宰,問政孔子,孔子說:“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仲弓即知賢才而舉之。荀子曾說仲尼、仲弓為“大儒”,為“聖人”。唐開元年間詔為十哲之一。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3、子貢——儒商鼻祖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前456),衛華人。字子貢,家境富有,青年時即以經商著稱。端木賜利口巧辭,博聞強識。孔子對他的評價是“辯人也,丘弗如也”,為孔子四科中的言語科的佼佼者。《左傳》中記載了他多次代表孔子或魯國到楚國、吳國、齊國從事外交活動,都不辱使命。

    在經商活動中也大獲成功,以致於“家累千金”、“富比朱陶”。子貢被看作是歷史上第一個儒商。他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他積極宣傳孔子及其學說,在傳播孔子思想的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所以太史公說:“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他和孔子的師生之誼超過了一般人,孔子死後,弟子均守墓三年而去,他則在孔子墓旁建草廬,又守墓三年才離開。清乾隆年間被定為十二哲之一。

    4、子路——勇敢正直

    仲由(公元前542年—前480年),魯國卞(今山東泗水)人。字子路,又字季路,是孔子學生中“政事”科的高才生。幼至孝,百里負米養親,是歷史上二十四孝子之一。他豪爽勇敢,喜聞過,有政事才。後來被衛國聘為蒲邑(今河南長垣縣)宰。

    子路治蒲3年,勤政愛民,興水利,重農耕,以粟饋眾,與民同苦,很受蒲人愛戴。孔子過蒲,三稱其善。子路在衛國內亂中不幸被射殺。

    臨死的時候,帽帶被射斷了,帽子掉到了地上,子路彎腰撿起帽子,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戴好帽子,繫好帽帶,英勇犧牲。唐朝被追封為“衛侯”,宋朝改封為“河內侯”,後又追封為“衛公”。清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5、子夏——仕優則學

    卜商(公元前507年—?),衛華人。字子夏,家境貧寒,從孔子學後,曾為莒父(今山東高密東南)宰。卜商以博學著稱,他長於《詩》,深於《書》,明於《易》,著於《禮》。曾說:“君子學以致其道”,為孔子四科文學科的高足。

    孔子說他:“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無慾速,欲速則不達,見小得則大事不成。”孔子死後,到魏國西河(今陝西合陽一帶)講學,影響很大。相傳有三百多人出自他的門下。魏文侯親自向他問政,待以師禮。

    他為人勇武,性格爽朗,不但有武士之勇,而且有宰相之才。極好與比自己賢能的人結交,並擅長於主持禮節儀式。追封為“魏侯”、“東阿公”、“魏公”。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6、子有——強記好古

    有若 (公元前505或518年—?),字子有,後被尊稱為有子。魯華人。他刻苦學習孔子的思想,發揚“學而不厭”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讀。他的孝悌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漢朝“舉孝廉”時多以他的話為依據。

    他主張減輕剝削、寓富於民,成為後世賢相規勸帝王的名言。是孔子的晚年弟子。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長得非常相像,當孔子去世以後,弟子們思念老師,就把有若當作老師一樣對待。後被追封為“汴伯”、加封“平陰侯”。清乾隆年間升為十二哲。

    7、子耕——以德惠民

    冉耕(公元前553年—?),字伯牛,魯華人,以德性著稱。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廣施教化,為人所敬。魯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由中都宰晉升為魯司空,冉耕繼孔子任中都宰,以德惠民,以仁施政,政績顯著,深得民心。所治之地,“路無拾遺,器不雕偽”。

    中都成了其他諸侯國學習的榜樣,並受到孔子的高度讚賞。。後來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傷心地嘆道:“亡之,命矣夫!”冉耕先後被封為“鄆候”、“東平公”等唐開元年間詔為十哲之一,從祀於孔廟。清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8、子我——利口辯辭

    宰予(公元前522年—前458),字子我,又名宰我。春秋後期魯華人,以擅長言語而著稱。列為孔門四科十哲言語科之一。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於提問,是孔門弟了中唯一一個敢正面對孔子提出異議的人。

    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被孔子批評為“不仁” 。宰予晝寢,被孔子罵作“朽木”和“糞土之牆”。

    孔子從宰予那裡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說:“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 後被追封為“齊侯”、“臨菑公”、“齊公”。清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9、子求——多才多藝

    冉求(公元前年522年—前489),字子有,又稱冉有。春秋後期魯華人,少學於孔子, 勤學 “六藝”,不尚浮華,孔子贊曰“求也藝”。同時以政事著名。

    孔子曰:“政事:冉有、季路”。他還善於理財,孔子曾稱讚他:“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後被追封為“凃侯”、追封為“彭城公”、“凃公”。清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10、子游——絃歌行政

    言偃(公元前506年—前443),字子游,亦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吳華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子游二十多歲就擔任了“武城宰”,孔子到武城時,聞絃歌之聲,開玩笑地說:“割雞焉用牛刀。”子游曰:“從前我常聽您說,群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孔子甚為嘉許。

    後被追封為“吳侯”、“丹陽公”、“吳公”。唐開元年間詔為 ”“十哲”之一。清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11、子張——忠信楷模

    在忠、信的思想上深受孔子教育極深,把孔子關於忠、信的教導寫在大帶上,以示永遠不忘,並在實踐中收到明顯效果,他卑視品德修養低下者,認為缺乏道德,行為不堅強,信仰不堅的人有了不為多,沒有不為少。後被追封為“陳伯”、“宛丘侯”、“陳公”。清乾隆年間定為十二哲之一。

    12、朱熹——理學大師

    朱熹(公元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南宋著名理學大師。他對儒家學說融會貫通,主張用天命之主宰氣質之性,存天理,滅人慾。注重“持敬”的涵養功夫,居敬窮理,以“仁”為修養的最高境界。

  • 3 # 關山聽風

    中國古代從朝廷到民間皆有崇文尚武的風氣,因此,各地立文廟和武廟分別供奉文武先哲。

    一、文廟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中國偉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廟建築,在歷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稱作文廟、夫子廟、至聖廟、先師廟、先聖廟、文宣王廟,尤以“文廟”之名更為普遍,是儒教徒活動的場所。

    中國最早且至今規格最大的曲阜孔廟修建於公元前478年,即孔子逝世的第二年。後漢武帝採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儒家學說成為顯學,在中國古代社會開始居於正統地位,於是祭孔活動也倍受統治者的重視,成為國家不可缺少的常典。

    文廟最先供奉的是孔子,後來有部分文廟會也把孔子的部分弟子如四配和十二哲列入供奉物件。唐宋文廟設立亞聖、十哲、七十二子的祭祀體系,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禮。以後歷代沿用,即有變化,但主要人物沒有變動,一直很固定。

    二、武廟

    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武廟在國家層面的設立是在唐代以來的事,比文廟的設立要晚很多。相比文廟供奉物件的穩定,武廟在歷朝歷代所供奉的物件變化要大一些。

    唐朝上元元年,尊呂尚,即姜子牙姜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孔比,以歷代良將為十哲像坐侍。這是最初的武廟供奉物件。姜太公為第一代武聖。

    唐宋武廟祭祀體系是以文廟為標準,春秋仲月上戊日行祭禮。

    元朝時期,元朝皇帝繼續以姜太公為武廟主神,但從祀名將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只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為從祀。明朝初期,朱無璋廢除姜太公的武廟祭祀,自此武廟信仰一度消失了三百年之久。但在這三百年中,民間普遍尊岳飛嶽武穆為武廟之中的武聖。岳飛嶽武穆為第二代武聖。

    至明朝末期,明朝皇帝追尊關羽為武廟的主神,設立關帝廟。滿清時期,清康熙四年,尊關羽為夫子,與孔子並稱。雍正八年,追封關羽為武聖,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帝廟為武廟,與孔子的文廟並列,合稱文武廟。但是關帝廟始終沒有亞聖十哲和古今七十二名將從祀,只有關興與周倉從祀在關羽左右。關羽為第三代武聖。

    民國初年,關羽和岳飛都成為“忠義神勇”和“文武雙全”的歷史文化人物楷模。民國政府便開始推行“關岳合祀”的計劃,但主神位依然為關羽,右祀嶽武穆王岳飛,並以歷代名將十二名左祀關羽,又以歷代名將右祀岳飛。至此以後,關羽和岳飛同被尊為武聖,關岳廟也就成為了民國之後的武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員真的不能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