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西曆史創作
-
2 # 帝國的臉譜
964年,宋太祖趙匡胤命大將王全斌為西征元帥,曹彬為監軍,率6萬大軍西征伐蜀,蜀兵一潰千里,孟昶自縛請降,後蜀滅亡。而後蜀滅亡的過程中,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因其美豔絕世,和她那首《國亡詩》,讓無數後人記住了她。
據宋人陳履常《後山詩話》載:“費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宮,後主嬖之,號花蕊夫人。効王建作《宮詞》百首。國亡,入備後宮。太祖(趙匡胤)聞之召使,陳詩誦其《國亡詩》雲:‘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太祖悅,蓋蜀兵十四萬,而王師數萬爾。”
孟昶與花蕊夫人被俘至汴京後,趙匡胤久聞花蕊夫人豔絕塵寰,為睹芳容,他賞賜了孟昶,並在孟昶和家人來宮謝恩時見到了花蕊夫人。十天以後,孟昶暴死。趙匡胤把花蕊夫人留在宮中侍宴,聽說她擅長做詩,請她即席吟詩,花蕊夫人有感於故國之亡,便即席賦了這首《國亡詩》。
然而,透過對史料的梳理和甄別,發現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國亡詩》既非花蕊夫人所作,“更無一個是男兒”一詩寫的也非後蜀滅亡之事。後蜀時期一個基層小文官何光遠所撰《鑑誡錄》記載說:“故興聖太子隨軍王承旨有《詠後主出降詩》曰:“蜀國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人是男兒。”
興聖太子是後唐莊宗李存勖的太子李繼岌,同光三年(925),李存勖命李繼岌率軍6萬西征伐前蜀,蜀主王衍出遊至利州(四川廣元),聽說唐軍來攻,急命隨駕清道指揮使王宗勳等率兵3萬迎戰,大敗,王衍命王宗弼守利州,自返成都。11月,唐軍兵臨成都,王衍出降,前蜀滅亡。
王承旨是當時的隨軍姓王的侍從官,看到前蜀兵敗如山倒,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詠後主出降詩》,嘲笑前蜀後主王衍以20萬兵馬在後唐6萬兵馬的攻擊下出降的懦弱行為。而陳履常《後山詩話》所載花蕊夫人的《國亡詩》,與王承旨《詠後主出降詩》感慨相同,文字也極似,可知二詩必有一人抄襲或仿寫,何光遠曾任後蜀孟昶時的普州(今四川安嶽縣)軍事判官,而陳履常是南宋人,就時代前後而言,只有可能是陳履常抄襲何光遠,而絕非何光遠抄襲陳履常的可能。
所以,根據這些情況可知,所謂“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一詩,與花蕊夫人實際上就沒有一丁點關係了。同時,花蕊夫人那首《國亡詩》,也無疑是一首偽作,或說抄襲之作。
-
3 # 尋根拜祖
“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宋太祖趙匡胤聽說花蕊夫人能詩,令其獻詩一首,花蕊夫人脫口而出這首滿含哀怨的詩歌。人道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大宋僅僅用了六十六天時間,便讓後主孟昶做了亡國之君,後蜀還有男兒嗎?
後蜀無男兒太祖伐蜀一共出動了六萬大軍,主力王全斌率三萬人馬,一路高歌猛進,劍鋒直指劍門。西南行營都統王昭遠奉孟昶之命,率軍防禦劍門。王昭遠手持鐵如意,擺出一副諸葛再世的派頭,他醉醺醺大言不慚地說:“我這兩三萬雕面惡少,別說守劍門,即便馬踏中原,也是易如反掌!”
好有氣魄的男子漢!可惜話音剛落,王昭遠連敗三仗。此時他再也顧不得男子漢氣概,燒掉橋樑,扔下劍門關,一路逃竄。這哥們躲進一戶農家,隨行人員勸他再組織人馬抵抗一下,他死活賴在板凳上,拽都拽不動。
其實,劍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威名不是空的,即便王昭遠棄關逃跑,王全斌也一籌莫展。後來在降卒的指點下,王全斌才找到一條小路,形成夾攻之勢。宋軍渡江的浮橋還沒造好,猛然一抬頭,發現劍門關城頭空了!
原來,王昭遠的逃跑讓全軍銳氣頓失,眼看浮橋就要造好,群龍無首的守軍,非常堅定地,不給王全斌留進攻的機會,他們轉身一鬨而散,全軍逃跑!
劍門失守,外圍的守將都學乖了,包括太子孟玄喆,都跟王全斌比速度往成都逃跑。王全斌心裡樂開了花,這倒好,省得一個一個拔釘子了,全部鎖在成都正好一網打盡!
花蕊夫人說沒有一個男兒,其實是冤枉了,後蜀還有半個男兒——夔州守將高彥儔。手下人勸他趕緊逃跑,高彥儔拒絕了,說無顏見成都父老,一把火把自己燒死了!
王全斌兵不血刃抵達成都,三軍摩拳擦掌,準備攻城。想不到太讓人失望了,一個被成都市民戲稱為“世修降表世家”的官員李昊,奉孟昶之命,遞上了降書!這仗打得真沒勁,變成馬拉松比賽了,直到衝刺成功,也沒濺起一滴血,早知道磨什麼刀,帶根柺棍一路觀光好了!
後蜀盡男兒就當花蕊夫人暗罵後蜀無男兒時,併入大宋國土的蜀地子民,在沒了後蜀政權支援後,反而閃現了蜀地男兒本色!
由於王全斌等內鬥,導致政策失誤,激起了後蜀降兵的譁變。這支亂軍一路攻伐,到達綿州時居然聚集了十萬之眾。他們號稱“興國軍”,推舉前文州刺史全師雄為主帥,把蜀地攪得天翻地覆。
這場叛亂席捲蜀地十七州,幾乎讓大宋到手的鴨子飛了,王全斌、曹彬等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平定叛亂,包括王全斌在內的十幾位大將被革職審查,大宋在這場叛亂中的損失若干倍於攻蜀戰爭。
不過此時,花蕊夫人已經身在開封,看不到蜀地男兒的本色了,她的記憶裡,還是蜀地的繁華,和蜀人的懦弱,尤其是君主的沒血性。
那個最不“男兒”的人孟昶應該是花蕊夫人愛恨交加的人,這個曾經被她視為依靠的大男人,在面對國難時,猥瑣得連男人都算不上,束手就擒當了俘虜。
後蜀就像是一頭羊領導的虎,任人宰割,當頭羊被宰了後,虎反而露出了本色,孟昶你真該撞牆!是你,把蜀地十四萬男兒變成了軟腳蟹!
後世有人說,孟昶投降,其實是為了成都居民不被無辜殺戮,也許吧,不過事實上成都還是沒逃過劫難。假如為了居民著想,那你當什麼皇帝呢?早早獻地不更高風亮節嗎?唬人的遮羞布而已!
說實話,也不能簡單地給孟昶加上一個“昏君”的帽子,此人早期治理蜀地很有成績。很不幸他犯了兩個錯,一是過早地享樂無度,缺少長久的勵精圖治,二是他忘了這是群雄逐鹿的年代,只有虎才有資格生存!
孟昶不是虎,他生錯了年代,註定他只能被別人咬死,他才是花蕊夫人口中的那個“非男兒”。既然你都卸甲做羊了,那就怪不得趙匡胤,卸了花蕊夫人的“甲”!
-
4 # 老街味道
問題:後蜀國滅之際,花蕊夫人說“更無一個是男兒”,這是事實嗎?
前言
歷史上的事情很多都說不清楚,而詩詞經過歷代的傳抄有時連作者都有爭議 ,李白的《靜夜思》短短20個字就有很多不同版本。
歷史上的花蕊夫人據說不止一位,至於花蕊夫人的這句詩是不是她寫的,當然也說不清了。
一、詩話中的故事
花蕊夫人吟詩故事出自宋朝陳師道的《後山詩話》:
費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宮,後主嬖之,號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宮詞百首。國亡,入備後宮。太祖聞之,召使陳詩。誦其〈國亡詩〉雲:「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太祖悅。蓋蜀兵十四萬,而王師數萬爾。陳師道,北宋江西詩派三宗之一,這裡的後主是後蜀指孟昶,太祖是指趙匡胤。
二、另一首大同小異的詩
王士禛的《池北偶談》說這首詩與另一首詩大同小異:
宋刻《鑒戒錄》載前蜀興聖太子隨軍王承旨 【 失其名。】 詠後主出降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繫旗。二十萬軍齊拱手,更無一箇是男兒。」此與花蕊夫人詩大同小異,必有一誤。王士禛是清朝人,他見過宋刻《鑒戒錄》,書中說前蜀的王承旨有一首詩:
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另外在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中也有記錄:
前蜀王衍降後唐,王承旨作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 “三、三個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國間,至少有三個人被稱為”花蕊夫人“。
其一
前蜀只傳了兩代:王建,王衍。 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約883~926),成都人,宮中號為花蕊夫人。滅國後, 花蕊夫人被後唐莊宗李存勖所殺。李存勖就是那個喜歡唱戲的皇帝,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主人公。
其二
後蜀主孟昶的妃子, 孟昶降宋後,被虜入宋宮, 即陳師道所說的花蕊夫人。
其三
清代學者趙翼《陔餘叢考》說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宮人, 南唐亡後,被俘入宋宮, 人稱小花蕊夫人。
四、花蕊夫人的高明之處
單獨看這首詩 ,有可能是後蜀的花蕊夫人化用了王承旨的作品。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花蕊夫人)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承旨)薛雪《一瓢詩話》說誇讚道
落句雲:"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何等氣魄?何等忠憤?當令普天下鬚眉一時俯首。"如果是花蕊夫人化用前人詩句,後兩句幾乎直接是”拿來主義“,則”何等氣魄?何等忠憤?“云云不是其高明之處。
兩首詩的區別在於空間不同。
王承旨詩中寫了投降的那個時刻,從空間上來說,僅僅是投降時城外的情形。
而花蕊夫人的詩,同一時間卻是不同的空間,這是其高明之處。讀者可以想象一下,假如看到的是電視劇,花蕊夫人的詩,是不同的場景不同的鏡頭切換,而王承旨就單調些了。
結束語
不管哪一位花蕊夫人,他們好像都有作詩的能力,而且結局都同樣的悲慘,從背景看,都有寫出這首詩的可能。
至於到底是哪一位寫出了這首詩,老街以為後蜀的可能性大一些。看到花蕊夫人的故事,老街總是想起蘇軾寫《洞仙歌》時做的序:
餘七歲時,見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歲。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良辰美景,一對玉人相依而坐.....賞月而歌,多麼美好的日子。難以想象“一旦歸為臣虜”時的淒涼與悲慘。
-
5 # 庭州行者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如今兒童耳熟能詳的《述國亡詩》,據傳為後蜀皇帝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所作,意在表達自己對於後蜀軍隊面對北宋大將王全斌時不戰而降的不恥與憤恨,更表達了自己的亡國之恨。
雖然此詩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花蕊夫人所作,但從古至今,關於這首詩的作者究竟是何人的爭論一直沒有平息。歷朝歷代的文學家或者文學評論家,在五代時期的各種碑文和殘存文獻中發現了不少與這首《述亡國詩》雷同的詩文,比如南宋時期的文學評論家宋吳曾在其《能改齋漫錄》中便記載:
前蜀王衍降後唐,王承旨作詩云:蜀朝昏主出降時,銜璧牽羊倒系旗。二十萬人齊拱手,更無一個是男兒。如果按照宋吳曾的記載,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當是在前蜀時期,早於花蕊夫人所生活的後蜀。宋吳曾生活在南宋時期,距離後蜀滅亡不過二百年,當時這首詩的真正作者便出現了爭議,可見,這首詩極有可能是後蜀滅亡後有人參考王承旨的詩作,託花蕊夫人之口所作。
不過,即使這首詩的確是後蜀的花蕊夫人所作,那其也不過是一時的情感流露而已,並不是一種長久的心緒。根據歷史記載,這位花蕊夫人,並不是蜀地的原住民,而是福建人,因為生的美貌,且才思敏捷,被後蜀的末代皇帝孟昶所寵幸。這位孟昶,在即位之初尚有興利除弊之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孟昶逐漸開始沉溺於皇權帶給他的安樂之中迅速墮落,開始留戀於後宮的美酒美色,從最初的痛恨奢侈轉變為一個喜好紙醉金迷之君主,後蜀在孟昶的治下,國力日漸衰弱,最終,被北宋大將王全斌率軍消滅。
後蜀滅亡後,這位與蜀地毫無深層次聯絡的花蕊夫人被當做戰利品送給了宋朝皇帝趙匡胤,不過在大宋朝的後宮中這位漂亮的女人依舊享受著君王的寵愛,當然,她沒有再流露出一絲一毫的沮喪情緒。
按理來講,花蕊夫人是最沒有資格說出“更無一個是男兒”這句話的人。她一方面享受著孟昶透過剝削民力得來的豐富物質,對孟昶的怠政行為絲毫不加規勸;一面卻在外敵入侵時指望被剝削者拿起武器,以保護她的美好物質生活。當軍隊投降時,花蕊夫人不嫌事大,“義正言辭”地說出一句“更無一個是男兒”,這很真實。
-
6 # 環球知識科普
華夏曆史上,每當國家處於危難之際,總會湧現出一大批為國為民的忠義之士,哪怕敵人比自己強大十倍,百倍,也不做沒有骨氣的亡國之魂,但有骨頭硬的,自然就會有骨頭軟的,“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便是對軟骨頭的後蜀國的真實寫照。
孟昶是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最後一任皇帝,是後蜀高祖孟知祥的第三個兒子,孟知祥在登基後不久便身患重病,只能立孟昶為太子,替自己處理政務,立太子的當晚,孟知祥便撒手人寰,隨後孟昶登基。
孟昶登基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大將李仁罕立威,由於其父孟知祥為人寬厚,對部下禮遇有加,而他的大臣們很多都是恃功傲物之輩,在孟知祥死後,老臣老將們並不把這個少主放在眼裡,從不遵守法律和制度。
這批人裡,以李仁罕和張業二人做的最為過分,奪人田宅為己所用,忍無可忍的孟昶,只得下令將目無王法的李仁罕依法處死,並滅了他的全族,張業是李仁罕的外甥,手握兵權孟昶為了安撫他,任命他為宰相,但在廣政十一年(948年),隱忍多時的孟昶設計將張業處死,那些不守法度的舊臣看到李仁罕和張業的下場,紛紛辭官離朝。
廣政二十五年(962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伐蜀,孟昶這邊任命王昭遠為大將軍抵抗,而王昭遠自我感覺十分良好,自比為諸葛亮,並不把宋軍放在眼裡,可是出征後不就便被王全斌帶領的宋軍打的潰不成軍,隨後,在宋軍地追擊下,蜀軍節節敗退,孟昶見大勢已去,無奈之下,帶著剩餘的的軍隊向宋太祖趙匡胤投降。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詩是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在得知蜀國向宋太祖投降所著的,國君在城樓上投降,我一個深宮裡的妃子哪知道這事,可憐十四萬軍隊一起投降,沒有一個有男兒該有的骨氣,後來,花蕊夫人被當做禮物獻給了宋太祖,宋太祖對她寵愛有加,甚至一再想立她為皇后,在群臣的立勸下,只得罷休。
說後蜀國沒骨氣,只是相對的,大勢已去,不投降拼死抵抗連蜀國的百姓也要遭殃,是非對錯流於後人評說。
-
7 # 史無止境
在五代、北宋時期曾出現過三位花蕊夫人。一位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小周後周薇另外一位則是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徐氏,成都人,宮號為花蕊夫人。還有一位就是後蜀主孟昶的妃子,姓費,青城人,長得花容月貌,並且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是一位才貌雙全的女子,不過,卻是位淪落風塵的歌姬。後蜀主孟昶的寵妃張貴妃去世後,她被選送入宮中,便被冊封為貴妃,別號“花蕊夫人”。歷史上有關她們的逸事傳聞很多,真真假假,撲朔迷離,給我們留下了謎一般的猜測。
三位花蕊夫人當中,後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與宋太祖趙匡胤的關係最為密切。據《十國春秋·慧妃徐氏傳》記載,後蜀主孟昶對她十分寵愛,封她為貴妃,後又進為慧妃,賜號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不僅天生麗質而且才華過人,擅長宮詞。在後蜀時,她就曾仿唐代宮體詩人王建的風格寫了一百多首宮詞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女。正所謂紅顏薄命,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命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率軍6萬向蜀地進攻,14萬駐成都的蜀兵一潰千里。乾德三年(965年)春正月,蜀主孟昶出降,後蜀滅亡,花蕊夫人和孟昶一起以俘虜的身份被押往汴京。據說花蕊夫人在押解的途中,曾將即興而作的《採桑子》詞,書於驛壁:“初離蜀道心將碎。離恨綿綿。春日為年。馬上時時聞杜鵑。”在她還未來得及寫出下闋時,就匆匆被押解上路了孟昶被押解到宋後,被宋太祖封為秦國公,第七天後卻暴病而亡,年47歲,許多人都認為是宋太祖所害孟昶死後,太祖將花蕊夫人封為貴妃,納入後宮。宋太祖知道花蕊夫人善詩、詞,於是召見她即興賦詩。花蕊夫人懷著對孟昶的刻骨懷念和別離之悲的沉痛情感,在宋太祖面前寫下《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宋太祖聽了,非但沒有生氣,而且擊節稱賞,連聲讚道:“卿真可謂是錦心繡口了!”這首詩通俗易懂,雖然透出深深的亡國之痛,卻沒有直接表示出對宋朝的憎恨,更多的是哀嘆後蜀將帥無能。難怪太祖在看了之後,不但沒有發怒,反而對她倍加讚賞。孟昶死後,花蕊夫入親手畫了一張人物肖像掛在宮裡,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拿出孟後主的畫像流淚訴說思念之情。有人問她此人是誰時,她巧妙地回答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如。”在孟昶死後,花蕊夫人沒過多久也去世了。對於花蕊夫人的死,後人有著多種猜測:
有人說花蕊夫人為了替孟昶報仇,“嘗進毒,屢為患,不能禁”,結果被宋太祖發現賜死。還有人說晉王趙光義喜歡花蕊夫人,經常私下調戲她,這讓她十分反感。當她得知太祖有傳位給趙光義之意時,便常常在太祖面前說:“皇子德昭,很有出息,將來繼承大統,必是有道明君。陛下萬不可遵守太后遺詔,舍子立弟,使德昭終身抱屈。”花蕊夫人的這些話被趙光義知道後,於是懷恨在心。後來在一次宮廷圍獵中,趙光義假裝誤傷花蕊夫人,一箭將她射死。
第三種說法是指花蕊夫人來到大宋後,與晉王趙光義相愛,就在花蕊夫人被冊封為貴妃之後,趙光義要她幫助篡奪皇位。花蕊夫人不想去做政治籌碼,一心求死,便假裝去向太祖告密,讓趙光義誤會於她,狠心一箭將她射死。更有人說,孟昶死後,花蕊夫人時時刻刻想為他報仇,多次謀害太祖不成,並當面怒斥太祖,隨後自盡而死。正史上沒有記載花蕊夫人是什麼時候死的也沒有記載她是怎麼死的,如今我們能夠見到的,只是野史筆記中的一些零星記載。北宋中期王鞏的《聞見近錄》中說:一日趙匡胤率親王和後宮宴射於後苑,趙匡胤舉酒勸趙光義。趙光義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為我折枝花來,我就飲酒。”趙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時趙光義引弓將她射死,隨後流淚抱著趙匡胤的腿說:“陛下方得天下,宜為社稷自重”趙匡胤卻沒有責怪他,“飲射如故”。北宋末年蔡的《鐵圍山叢談》也有明確的記載:花蕊夫人歸宋後,趙光義也十分喜愛她。一次從獵後苑,花蕊夫人在側,趙光義“調弓矢,引滿擬獸,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花蕊夫人命運多舛,終究沒有逃過慘死的厄運,而她的死也成為一個千古之謎,讓後人欷不已。作為女人的花蕊夫人命運悲慘,作為詩人的她卻成績斐然。這大概就是所謂的“自古紅顏多薄命”吧!
回覆列表
是事實,後蜀滅亡時皇帝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所做的一首名垂千古的詩《述國亡詩》其中的一句。“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作為一介女流之輩的亡國之痛,更是對後蜀擁有14萬大軍居然不戰而降男人們的諷刺。
要說寫這首詩的背景,還得從北宋滅亡後蜀說起。後蜀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後唐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割據西川在成都稱帝所建的國家。孟知祥死後,他的兒子孟昶繼位,孟昶在位30年,眾所周知蜀道艱險,這段時間中原各地打的不可開交時,後蜀憑藉道路險峻反而風平浪靜。孟昶剛繼位時,也算是個不錯的君主,也曾勵精圖治。可孟昶終究不是一個勇於開拓的君主,太平日子久了就懈怠了。到後期沉迷女色,在全國各地選拔美女供自己享樂,朝政一步步荒廢。花蕊夫人原本是個歌女,不光長的溫柔漂亮,詩詞歌賦更是樣樣精通。古時候的女人,能識字就不錯了,更別說唱歌作詩了。因此,花蕊夫人進宮後深得後蜀皇帝孟昶的喜愛,這期間花蕊夫人曾多次勸說孟昶要以國事為重,可孟昶鼠目寸光一直認為蜀地道路艱險很難被攻破。
花蕊夫人劇照
就在孟昶身陷溫柔窩貪圖享樂時,中原大地上一代雄主趙匡胤黃袍加身,橫空出世。在橫掃了中原一些小國後,就將目光放在了後蜀的身上。起初,趙匡胤也只是試探性對後蜀進行攻擊,令趙匡胤沒有想到和平發展了30年的後蜀居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僅僅六十多天,後蜀在成都擁有14萬軍隊的情況下,孟昶不顧眾人反對繳械投降,拱手讓出成都,至此後蜀滅亡。
後蜀滅亡後,花蕊夫人也隨著孟昶來到了汴梁,宋主趙匡胤早就聽說了花蕊夫人的豔名,見到本人後更是一見傾心。孟昶在到達汴梁後半年時間就嗚呼哀哉了,趙匡胤就將花蕊夫人帶到宮中立為妃子。一日,趙匡胤與花蕊夫人閒聊,就說:“都說你文采很好,你作首詩吧。”花蕊夫人沉吟片刻,就作出了那首千古名詩,“述亡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