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琯
-
2 # 長風浩蕩
這個“為統治者服務”才是著眼處。對於某類話題,其設問沒啥明堂,其設定的前提才是大有乾坤。
為……服務,與可以為……所用,是兩回事。
所有正確的理論,都可以為任何想用的人所用。
如,數學物理學政治學經濟學也可以“為統治者服務”。
其次,統治者就是原罪麼?統治者的所有相關都是錯的、有罪的、有害的?
-
3 # 德厚致遠
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值春秋亂世時期,是周室勢微,禮崩樂壞,社會動盪,人民罹難,諸侯爭霸,天下大亂,世風不古,人慾橫流的時代。子弒父、臣弒君,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更有不能保全國家社稷者不計其數。孔子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面對的是上至中央的周天子,下及列國的諸侯們,都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都是內乏涵養的品性,外無利民的德行。只會爭權奪利、殘暴恣睢、窮兵黷武、窮奢極欲。正因為如此的紛爭社會亂象,人們大多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因而孔子以悲天憫人的心情著述立說,周遊列國,希望各國統治者能追隨古聖先賢的高風亮節,使人民達到安居樂業的理想生活。其實,儒家思想是孔孟對歷史總結和理想再現。孔孟之道就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也是提倡堯舜禹的治國理政經驗,效法周文、武王的禮義文明制度。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已欲立而立人,內具聖人的才德而外施王道。像堯舜治世理政一樣,積善累功,德洽百姓,攝行政事,順天應人。
帝堯為古昔聖王,既有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這是孔子對堯的讚美,歷史評價堯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漢武帝也讚頌堯:“千古帝範,萬代民師,初肇文明,世人敬賴‘’。越是明君聖主越謹言慎行,堯時常警誡自己:吾之居民上也,搖搖恐夕不至朝。並且還設定諫言之鼓,讓天下百姓盡其言;立誹謗之木,讓天下百姓攻其錯。
舜自幼家境清貧,家庭情況不好,是瞽瞍之子,自幼母親離世,後母刁難,兄弟陰險。父頑,母囂,弟傲。 說的是舜從小受父親瞽叟、後母和後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屢經磨難,仍和善理智應對,用孝行感動世人,以孝順聞名於世,故深得百姓讚譽。帝堯聽到舜的感人事蹟,將兩個女兒嫁給舜,後來又將帝位禪讓虞舜。舜繼位後,選賢任能,以德治國,育民五典,就是“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教民五倫,即是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君臣有義,朋友有信。傳說舜巡狩四方,整頓禮制,減輕刑罰,統一度量衡。要求人民“行厚德,遠佞人”,“直而溫,寬而慄,剛而毋虐,簡而毋傲”,孝敬父母,和睦鄰里。在其治理下,政教大行,八方賓服,四海鹹頌舜功。
西周王朝建立後,設立了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井田制。周公制禮作樂,是維護統治者等級制度的政治準則、道德規範和典章制度,引導社會形成公序良俗,宗法制度透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宗法關係有利於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井田制是施行土地公有,利益均等。
儒家思想正是孔子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開具了仁義忠孝禮智信的藥方。儒家思想的孝悌忠信和仁義禮智信等在總體上說是好的,她維護了社會的穩定,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有助於良好道德風尚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忠君和愛國總體來說是好的,有助於凝聚民族力量,有助於構建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形成。儒家的禮和仁的思想,有助於社會團結,讓人們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儒家思想倡匯出仕,有助於人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力量。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堯舜薪傳中華心法,是社會發展成功模式,人心惟危,就需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另加法典。儒家提倡德政禮義,強調道德感化,明確意識形態。法家強化制度,懲戒制止犯罪,約束行為規範。內修儒學,外用法典仍然是維護統治的措施。法律是行為的底限。法律是道德的依託和支撐,道德是法律的根基和良知,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在作用上相互滲透互相促進。法律必須以公認的道德規範為基礎,道德必須靠公正的法律來維護。法乃治國之本,德是做人本分。法是立世規矩,德彰人生哲理。國無法不立,人缺德難成。
這也正是統治者為了維護既得利益,要使國家長治久安,就需採取儒學的原因。統治者要以立德為功,只以智謀法制作為霸業的手段。
孔子的尊王主張,也是要求君主以仁民愛物為思想,要以聖賢堯舜為榜樣。並不是如後世儒生,為了功名富貴,只要是那個稱王稱霸,就甘願臣服,有如有奶便是娘,不管什麼皇帝霸主,都是君權神授,而甘願奉承,還笑口常開:皇上英明,吾皇萬歲。
-
4 # 放棄的回憶
一:諸子百家的思想不是為統治者服務,而是表達如何建立有效的社會生產秩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製工具的出現和普及,人類文明社會有了能力開發大河流域之外的土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方式的改變,引發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從而導致頻繁的戰亂。
新的生產方式需要新的生產秩序和文化,如何建立穩定的生產秩序,如何構建經濟基礎以及上層建築成為了思想家、哲學家們要思考的問題,各個社會階層都有著自己的利益和思考,從而引發了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不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而是在為整個社會構思一個有效的社會生產秩序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文化。所謂為統治者服務是對馬列主義階級鬥爭的思想擴大化以及嚴重的曲解。
二:統治者不僅僅是採用了儒家思想,而是兼採百家之長。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封國都有自己所採用的思想主張,即便是同樣的思想主張,也有不同的派別。法家就是當時最熱門的一家,各國先後採用法家的思想進行變法,改變以往的生產關係,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壯大國力。
秦國算是一個後起之秀,秦國征戰天下得到了法家和墨家的支援,取兩家之長以壯大國力,最後掃滅其它封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秦漢易代,漢朝初建之時,社會經濟凋零,社會生產落後,不干涉民間生產,濫用民力的道家思想適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所以漢初採用的是黃老學說。
經過七十年的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需要集中力量對付匈奴人。黃老學說放任的思想觀念不再適合社會的發展需要,對外擴張才是漢朝的需要。
統一思想觀念,構建豐滿的上層建築,為對外戰爭的進行提供強有力的資源調配方式,將國力轉化為戰爭的能力,這就成為了漢武帝時期的國家需要。
為此,董仲舒兼採百家之長,重新構建了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為基本框架,吸取法家、墨家、道家等其它各家的思想主張,構建了一整套與社會生產秩序相適應的生產生活體系和文化。
在董仲舒之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朝代的思想家都會以儒家作為基礎,吸取其它的思想的長處,進行自我改造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儒釋道到了後來,基本上已經無法將他們區分開來。
統一的國家需要統一的思想,儒家思想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發展性,成為了統合各個社會階層最有效的思想。
三:儒家思想是對社會生產方式以及文化的總結
儒家思想為華夏文明祖先崇拜,家國觀念、文明舉止等提供了完整而系統化的表達,成為了最能讓百姓以及統治者接受的思想。
不是先有了儒家思想,才有了當時人們思想觀念的建立和改變。儒家思想從本質上說,只是將人們最為普遍的思想觀念準確而系統地透過文字表達了出來而已。
而其它的思想,如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等諸子百家,只是構造了社會生產的某一個方面。當思想觀念被儒家所統一吸收,其它各派就成為了儒家思想開展的具體實踐的手段。
馬列主義思想中國化,從一定程度上就是以馬列主義為根本,吸收中國諸子百家之長,構建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文化。
更多內容,敬請關注青青說文明史。
-
5 # 楊朱學派
在諸子百家中,一心一意為統治者服務的,只有兩個學派:法家和黃老學派。這兩個學派都是君本位,代表了君主的利益。
儒家、墨家、道家、楊家等各個學派皆是約束和限制君權。把權力關進牢籠。
一、儒家是以禮法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孔子曰: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以禮法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二、道家是以天道無為思想約束和限制君權。
三、墨家是以天志明鬼思想來愚君。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董仲舒的天人感應,便源自墨子。董仲舒因災異之說,被認為誹謗天子而下獄。差點被殺。
四、楊家是以重生貴己,一毛不拔思想約束限制君權。
法家和黃老學派,皆是以以刑法捍衛君權。奴役臣民。
一、立法為君。
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
二、君主牢牢鉗制刑罰。
法家: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黃老:主上。執大分,以刑賞。以生殺。
黃老與法家的區別是,法家反對救災。黃老則支援救災。法家認為工商是國家的蛀蟲,必須消滅。黃老則允許工商業的存在,但在經濟上壓榨他們。在政治上,歧視他們。
黃老思想,一言蔽之:以儒道思想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
統治者並非選擇儒家思想治國。
漢文帝重用儒家大師張蒼為丞相,放開言論。廢除暴秦的誹謗之法。這是中國法治史上一次巨大的進步。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為廷尉。重立暴秦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告奸之法。
隋文帝再廢暴秦的法。
明清在立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明清時期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統治,導致了中國近代的落後。
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儒法之爭史。
-
6 # 郭保莊之古今齋
這個問法本身不嚴謹。首先,搞清楚諸子百家的內涵是什麼?有哪些子,哪些家,分析一下他們都是為統治階段服務的嗎?有的是,但也有不是的,比如公孫龍子,他研究的是邏輯,離堅白,說"白馬非馬",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嗎?醫家是嗎?兵家研究戰爭,只研究如何取勝,不研究戰爭”義"還是"不義",兵家只為實現自己的勝利,引導攻伐,春秋無義戰!小說家是嗎?商家是嗎?農家是嗎?老子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他的思想不是為了統治階級,是統治階級改造和利用了老子學說。老莊厭世,逃避世俗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學說?縱橫家研究的是制衡,互相制約,而不是謀求一統,不利於國家統一的學說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百家爭鳴,各刷各的存在感,最終儒家勝岀了而已!統治階級首先是兵家取得勝利,儒家借屍還魂。
第二,統治階級初期一般不用儒家而用兵家,用法家,許多統治集團初創,用軍管,拳頭說了算!繼而是亂世用重典,用高壓震懾,統一併穩定之後用儒術懷柔。哪一朝,哪一代只用儒家而不用法家?劉邦寬法也約三章之法!董仲舒雖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當時有法典嗎?都儒法並用,恩威並施!儒是教化,法是震懾,只不過普通百姓兩耳朵滿滿的仁義禮智信,他們的賦稅哪裡去了?兵家用了多少?法家用了多少?布衣儒生,從賦稅裡取得了多少收入?從賦稅的分配來看,能說明除了儒家,統治階級不用其他諸子百家的學說嗎?
-
7 # 河東來
當時是政教合一的體系,周天子是“神”,是儒教的教主,道家是“巫”,是儒教的祭司階層,儒家是“祝”,是儒教的具體執行層,諸子百家的其他流派在儒家的領導下運轉變化,是儒教的基層信徒層。
統治者選擇的是道家而不是儒家,儒家屬於儒教的基層工作者,他們是為了貫徹道家和帝王意志而存在的輔助階層。
包括法家,也實際上是道家的分支而已,為什麼帝王會接受他,是因為帝王認為自己接觸的是道家,而不是法家,法家只是我們後來為了淡化道家同室操戈導致儒教覆滅的基本事實,而選擇產生的名詞。
當時的正規稱呼,道家人物是方士,儒家人物是儒生。
士是貴族,生是平民。
按照時髦的說法,帝王相當於醫院的院長,道家相當於醫生,儒家相當於護士。
如果醫生試圖操護士的心,而讓帝王擁有行醫的專有權力,這就形成了法家,按照這種思維形成的國家就是宗教神權為主,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政教合一體系,將會形成完全的宗教神國。
反過來,如果護士試圖操醫生的心,同樣讓帝王擁有行醫的專有權力,這就形成了新儒家,按照這種思維形成的國家就是世俗行政權為主,將會形成完全的世俗國家,也就是董仲舒與漢武帝合作推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們最終的目的是將道家拉下宗教神壇,使其走入民間,形成獨立於國家政權的單一型宗教,留下的單一型國家正好讓他們大展拳腳。
-
8 # 折緣
“為統治者服務”這個說法,太過於極端了。這種說法,雖然有道理,但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不應該那麼被限制於封建時代,即便放在今天,諸子的觀點,依然是可以適用的,而不僅僅為“統治者”服務。
筆者竊以為諸子的思想,更應該說成是為“政治”服務,只是那個時代的政治體制是君主封建體制,人治下的社會形態。
為什麼會誕生諸子的思想呢?其實還是由於戰亂嚴重干擾了社會秩序,使得社會生產效率低下,生活條件惡劣。所以先賢們試圖找到一種方法來實現自己理想中的“社會狀態”。
說諸子百家,大概要從老子說起,老子是個神秘人物,他是周王室的圖書管理員,孔夫子在17歲、26歲、51歲時三次向老子問學。老子的人生軌跡十分之簡單,大部分時間是在做圖書管理員,後來傳下《道德經》五千言,出函谷關雲遊天下去了。
從老子的人生軌跡,我們不難看出,道家思想的產生,出發點就不在於政治,及至後期的莊子,整個道家學派的思想在亂世之中,略顯消極,但從哲學的意義上講,道家關注的是人與自然,世界執行規律,如何去認知世界,然後又從客觀規律之中找到人自處之道,這就是最初道家的思想。
而後漢初活躍的黃老學派,實際上出自戰國時稷下學宮尊黃帝、老子的一個道家分支學派,他們將老子的“自然之道”跟上古三皇五帝的部落式治理方式相結合,總結出了政治上“無為而治”的理念,以此投身政治。
但是“無為而治”的思想,並不能解決混亂的思想領域,而在政治上的貢獻,只能適用於大亂之後恢復生產的階段,但社會結構複雜化以後,這種思想就會出現“放任自流”的特點,十分不利於大一統王朝的統治穩固。統治者們想要緊握權力,巴不得治下之民言聽計從,哪裡可能“無為”?是故,黃老之道,最終淹沒在了歷史潮流之中。
儒家作為戰國時兩大顯學之一,從孔子授徒講學開始,這個學派就以立足政治為主要目標,從政治上獲得他們對社會“改造”的終極理想。孔子的儒,跟之後的儒是有相當巨大區別的。他尚周禮,講禮治,以及個人道德修養,其實是從社會規則到個人修煉兩個方面著手,試圖恢復社會秩序,實現社會的和諧穩定。
無論是“禮”還是“仁”,實際上跟當時的社會狀態相差巨大,春秋戰國的亂世,需要的不是謙謙君子,也不是守禮知仁,諸侯爭霸,天下大亂誰還講這些?無論是孔丘,還是後來的孟軻,終其一生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無不被統治者們所排斥,後來還是荀子教出來的法家思想,實現了天下的統一。
儒家是諸子百家之中,變化最大的學派,沒有之一,從孔子推崇“周禮”,還權於“周天子”的“仁政”,到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儒家的思想,根據時代的變化不斷演變,最終作了統治者的“舔狗”,但想要改變一種制度,你只有先加入到這種制度中去,才有改變它的機會。
儒家能夠從諸子百家之中脫穎而出,就在於它配合了君王們收攏權力,為君主專制提供了理論支援。但縱觀2000年的封建史,儒家也並不是只知道配合,而不知道爭取。他們參與到政治中,不斷運用自己的優勢,以個人品德這種看起來約束力不大的東西,成功實現了對君王權力擴張的遏制。
墨家,是一個令人十分遺憾的學派,它其實有點像古希臘時期的哲學思想,脫胎於城市手工業者,作為顯學,墨家“兼愛”“尚同”的思想在那樣的時代,過於激進,畢竟當時的中國不是古希臘的共和城邦,很難接受這種“無君無父”的思想。
同時墨家在社會風俗上的思想,比如“節葬”,以及不分親疏貴賤的“兼愛”,這對於十分重視祭祀先人的古人而言,是相當難以接受的,它不僅被統治階級排斥,也為下層社會所排擠。
墨家的形式主義也比較坑爹,極大限制了它的發展。它作為諸子之中唯一一個有組織的學派,幾乎已經形成了一股有社會影響力的勢力。但墨家選弟子的條件太嚴格了,想要成為一名墨家弟子,政治審查就需要你終身為組織服務,遵守墨家內部嚴格的規章制度,包括生活作風也要相當簡樸,在“公”“私”之間,要無條件為“公”服務。
所以墨家的規模,鼎盛時期也不過200多人的樣子,但不得不說,在嚴格的制度下,墨家的執行能力相當強,人才濟濟,還重視科研發展,簡直就是戰國“黑科技集團”般的存在。
這是一個為城市小市民、手工業者代言的學派,他十分樸素的“尚同”,“兼愛”思想,打破上下尊卑關係的理念,已經跨越了時代,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墨家弟子那種從不利己,只利於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的。
其他諸子學說中,法家獨樹一幟,成為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指導思想,但在沒有法制理念的古代社會,加上森嚴的社會等級制度,法家最終也難以被接受。
儒家的思想,其實自身也是受到諸子的思想所影響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
9 # 甜瓜20875
這個問題很經典啊,範圍太光大,只能以題目而論,反之三天三夜也論不完,各派,各有所優,各有所劣。在古代,每一個朝代實際就是兩大派,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帝王權貴富人是一家,這是統治者。古代是帝制家族式,私人專屬,皇族吃喝花,都是權貴富人的錢,歷代帝王當然應該維護權貴富人的利益替權貴富人說話,這是諸子百家為統治者服務的原因。被統治者是百姓農民窮人。無權無勢吃了上頓無下頓難自保。實際古代百姓窮人就是為權貴富人服務的,權貴富人的工具罷了,現實就是這樣,只不過說出來不好聽罷了。至於統治者採用儒家,不如說是利用了儒家,這是不應該的,是轉移被統治者對窮人百姓的剝削壓制,壓榨,洗腦的合法性從而掩蓋不合法,達到合法的目的。實際歷代帝王起到一個,統治與被統治者之間的一個調控協調製衡制約從而達到一種平衡,達到國泰民安的目的,但是太難了,實際歷朝歷代統治與被統治嚴重背離導致朝代的滅亡很痛心的事情。當然現在不同了,萬年盛世,社會主義社會,仁仁平等,人民地位高啊,《一帶一路,依法治國,偉大復興》與時代同步,永保盛世,不再是夢,大局已定……
-
10 # SundaySeventeen
因為別的越搞越亂,道家一定會出大奸篡權的,法家讓所有人沒有靈魂,紙醉金迷。什麼陰陽家,都是打仗有些用。只有儒家才是長治久安的。
-
11 # 共論矛盾
中華文化是統一文化。
統一是陰陽合一,天人合一。
統一是均衡,不走極端。
只有儒家思想,符合這種傳統。
其他各家,均有極端傾向,或無為,或法治等等。
唯儒家,有所為有所不為。
回覆列表
首先諸子百家是後世對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的一個歸納總結。分為十流九家。其中的小說家本身就不是治世的學說。而剩餘的九家中,除了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外,其餘的陰陽家、縱橫家、雜家以及農家都是對於國家政策的具體論述或者對於宇宙的看法。所以,僅有儒家、道家以及墨家和法家四個流派可以作為治國之道或者說國家的發展思想。
其次,儒家、道家、墨家以及法家的思想都產生於戰國末期的齊國稷下學宮,屬於在思想交鋒中,互相吸收形成的治國思想,本身內部邏輯聯絡都比較密切,只不過對於發展道路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第三、儒家和道家因為孔子和老子的原因,早就從春秋時期開始發展,墨家作為從庶民階層崛起的新思想與他們並立為顯學。儒分荀、孟,而法家就是從荀子這個流派發展出來的。在最初的時候,孟子曾經說過,天下歸道家或者歸墨家。秦朝統一,就是用的法家和墨家。而秦國最強大的對手齊國,則用的是黃老學說,也就是從道家衍生出來的學派。
第四、秦朝焚書坑儒,李斯、韓非子等人的思想成為秦朝的主流思想,但是秦末農民大起義,徹底擊破這種以單一學派作為治國思想的王朝。隨後的劉邦,建立了西漢,是以黃老學說為指導,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武帝為了解決分封諸國的諸侯以及廷議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擴充皇帝的權力,又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結合黃老學說,用儒家的思維模式,重新構建了孔孟儒家,並且由此成為統治階級的治國思想一直延續下去,唯一能與之對立的墨家思想體系,因為思想不適用,被淘汰出思想市場。
從上面講述的諸子百家的歷史脈絡來看,所謂的儒家,是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精心構建的思想邏輯體系,以仁義治國,以三綱五常鞏固統治秩序,並且用黃帝作為唯一的華夏族祖先,利用祖先文化控制基層,是統治者最佳的選擇。實際上,從漢武帝開始,中國歷史,一直是以儒家為表,法家為內,道家負責平衡的思想格局一脈傳承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