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遙望燕園

    於當時的項羽來說,稱帝,非不欲也,實不能也。

    項羽少時,曾在會稽和叔父項梁一起觀看秦始皇帝的出遊,項羽看後,不由自主地說出自己的夢想——彼可取而代之。

    東遊的秦始皇帝,在少年項羽的心中,投下了久久揮之不去的深刻印象,項羽想成為一個像秦始皇帝一樣的男人,像秦始皇帝一樣成為全天下的主宰。

    縱觀項羽一生的行動軌跡,項羽應當是向著取代秦始皇的目標邁進的。

    早在後楚懷王羋心收攏兵權,走上楚國政治前臺的時候,項羽就表示願意親率楚軍,救趙、伐秦。

    要知道,自周文被章邯擊敗以後,各路諸侯再也不敢直接挑戰強大的秦。可項羽不怕,似乎在項羽的眼中,強大的秦只是作為自己終將強大的一個靶子而存在。

    雖然項羽沒能在後楚懷王那取得救趙、伐秦的軍事領導權,但項羽在北上救趙的途中,憑藉自己的政治手腕,剷除了宋義,之後又憑藉自己的高超的軍事能力,在鉅鹿給予秦軍致命一擊,秦將王離、涉間、蘇角等人或被俘或被殺或自殺,只剩下一個章邯,收攏親兵,等待援軍和戰機。

    隨後,項羽採納陳餘計策,誘降章邯,章邯率20萬秦軍向項羽投降,項羽則在新安坑殺了20萬秦軍,讓章邯成為孤家寡人孤掌難鳴,緊接著,在鴻門,項羽又透過軍事恐嚇,讓已率先佔領關中並坐擁第二大軍事力量的劉邦俯首稱臣。

    項羽進入咸陽後,面對富庶繁華的秦都咸陽,並非不想把關中土地據為己有,但以項羽當時的能力,並不能吞下關中。

    一則,項羽的部卒多為山東之人,部卒有著濃重的思鄉之情,顧及到部卒的心情,項羽也得把自己的大本營安排在江東。

    二則,項羽已經許諾把章邯封為雍王,如自己定都關中,將失信於章邯,恐不能為其他諸侯所服。因此,項羽沒有強佔關中,而是在關中燒殺搶掠,收攬女人和財寶東歸。

    三則,後楚懷王曾與諸侯約,先入關中者為王,雖劉邦已在鴻門表示臣服,但事實上,劉邦是獨立於項羽軍隊之外的諸侯力量,先入關中的,還是劉邦而非項羽自己。

    項羽把秦的三個降將封為三秦王,把劉邦封為漢王,三秦王和漢王劉邦之間必然會因為關中而發生戰爭,項羽則撤到遠遠的楚地,坐山觀虎鬥。

    項羽在主持分封時,處處埋雷,把原燕王、趙王、齊王改封到很差的土地上,把燕將臧荼、趙相張耳、齊將田都改封為燕王、常山王(即趙王)、齊王,同時還把趙將司馬卬、故齊王田建之孫田安封為殷王和濟北王。

    也就是說,項羽不但把故秦拆分,而且把故魏、韓、趙、燕、齊都給拆分了,唯有楚,不但沒有拆分,反而地盤大了,項羽把楚全部收入囊中。

    項羽這般安排,必然會激發諸侯之間的爭鬥,到那時,地廣兵多的項羽便可以出面調停,逐步蠶食諸侯的封地,進而一統天下。

    所謂人算不如天算,項羽分封完畢,天下果然像項羽預想的那樣,亂了。

    但亂得太快,西邊劉邦和三秦王打了起來,北邊陳餘和張耳打了起來,更北邊臧荼和韓廣打起來,東邊田榮和三齊王打起來,項羽根本就收拾不過來。

    尤其可恨的是,田榮兄弟,在齊地拖住了項羽的楚軍,致使劉邦在西邊迅速地收拾了三秦王並且吞佔了魏和殷。

    如果劉邦沒有得到韓信,使漢軍可以南北兩線作戰,魏、代、趙、燕、齊等地紛紛被韓信打下或勸降,劉邦也不可能對項羽形成包圍之勢,以項羽的強大,劉邦最多也只能跟項羽平分天下而已,根本不可能是項負劉勝的結局。

    總之呢,項羽並非不想當皇帝,只是當皇帝這事,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項羽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夯實自己的基礎,就被劉邦捷足先登了。

  • 2 # 歷史風暴

    有人說,這是因為諸侯們擁兵自重,項羽不得不同意分封,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項羽這個人猛的很,在鉅鹿之戰,他率楚軍大破秦軍主力,嚇得觀戰的諸侯戰戰兢兢,“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鉅鹿之戰)

    戰鬥結束後,諸侯們“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所以,要說這些諸侯能夠讓項羽被迫給他們進行分封,項羽真的做不到,諸侯們也做不到。

    所以,假如項羽有一統天下的決心,這些諸侯早就被滅掉了!

    那麼為什麼項羽不做皇帝,而分封天下呢?

    我認為這和項羽的出身有關。項羽的爺爺是楚國著名將軍項梁,楚國滅亡後,項梁的後人遷徙到了江東地區。所以,項羽從小還是受到的貴族教育。楚國貴族有一個特點:排外!

    外華人很少有在楚國混好的,只有吳起在楚國還算做出了一番事業,最後還落個被貴族聯合殺死的下場。

    (吳起)

    這種排外的思想體現在項羽身上也非常明顯。比如,項羽對江東父老感情極深,換來的是江東父老對項羽的感情也很深。在烏江邊面對5000漢軍,烏江亭長敢駕船來接應項羽就是證明!可是項羽對江東之外的人就狠多了,當初在關中沒少糟蹋秦人,雖然這源自於對秦人的仇恨,可是也有點過分了,秦始皇當初可沒這麼對付過楚人!

    (項羽火燒咸陽)

    項羽的排外還體現在厚此薄彼上,當初分封諸侯,項羽將好地給了自己人,差的地給了其他諸侯,“項羽為天下宰,不平。。。。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群臣諸將善地”。

    項羽的這種排外思想,讓他失去了作為大一統皇帝最起碼的職業素養。

    在他看來,只有楚國才是自己的,剩下的地方是自己的戰利品。所以,當秦朝被滅亡後,項羽就把戰利品賞了出去,於是天下被分封了。由於他的排外,自己的屬下得到的戰利品要遠好於其他人,這就引起了大家的不滿。所以沒多久就打起來了,劉邦趁項羽無暇西顧的時候率軍佔領關中,取得了當年秦國一樣的優勢。

    到這時,劉邦已經贏得了天下的一半,再有韓信、蕭何、張良等人的輔佐,奪得天下只是遲早的事了。

    (劉邦與漢初三傑)

    可見,排外是項羽不當皇帝的原因,也是項羽失敗的原因!

  • 3 # 寒鯤

    社會思潮傾向分封

    在秦亡之後的人們看來,尤其是關東士民看來,周朝搞分封,穩定運轉了三百年,苟延殘喘了五百年;秦朝搞帝制,二三十年便速亡,當時的人們這麼一對比,大多數人都覺著秦朝式的“帝制”不靠譜,還是要恢復到西周那樣的分封模式,才能保證政權的穩定與天下的安定。所以,項羽搞分封其實完全是順應社會思潮的。

    分封諸侯有利可圖

    雖然項羽的分封因為分贓不均而留下了很多足以顛覆其統治秩序的隱患,這些隱患的爆發也為劉邦奪取關中提供了良機。但分封模式一旦操作得當,反秦諸侯還是可以從中得利的,換言之,項羽選擇分封制本身並沒有什麼大錯,錯的是項羽在具體分封誰、分封哪片土地的分封執行過程中,搞得很不公平,甚至人為地製造了諸侯矛盾,使得分封諸侯不僅沒有起到穩定秩序的作用,反而自相攻擊,為劉邦崛起創造了條件。

    霸主模式有利可圖

    項羽如果不殺義帝,繼續做一個名義上位於義帝之下、實權上天下第一的霸主,那他項羽不僅不會有弒殺義帝的政治汙點,而且他的政治靈活性也會更高。一手高舉義帝大旗,透過亡秦必楚的功勳宣揚自身統治的正當性,另一手則揮舞西楚鐵軍的戰鬥力,充當西楚分封天下的國際警察,哪裡不服就聯合其他諸侯,收拾哪裡。這樣辦,不僅在名義上沒有被政敵詬病的政治汙點,而且在實力上也可以透過霸主模式發揮西楚軍隊的最大效用。

    奈何項羽太年輕,政治素養實在堪憂,無法發揮好霸主分封制的魅力,生生把一手本來還不錯的好牌打爛,這能怪曾經在齊桓晉文時發揮良好的霸主模式麼?能怪曾經在西周時期保持穩定的分封制麼?當然不能。甚至可以說,即便項羽推行了日後劉邦採用的郡國並行制,也不可能保持西漢初年那樣的百年穩定,畢竟項羽的個性與政治情商完完全全就是一個軍事將領做派,全無政治家意識,此乃性格所致,不怪制度。

  • 4 # 五味社

    秦末之亂的本質便是六國復國運動。

    秦朝的快速覆滅,和無視地域差異有著直接聯絡。主要體現在秦國的郡縣制,在六國的分封制並不適用。

    秦末之亂的本質是六國復國,並以此為動力。

    因此,秦朝覆滅,首要之事便是恢復分封制,這便是由項羽建立的西楚霸王政治體制,十八路諸侯。

  • 5 # 船伕

    和周武王一個套路

    商朝末年,商紂王暴虐無度,民怨四起。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討伐暴君,於牧野之戰大敗商朝主力軍隊,紂王自焚於鹿臺,之後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分封天下諸侯,包括殷商遺老遺少。

    秦朝末年,秦二世暴虐無度,民怨四起,項羽聯合劉邦等多股義軍討伐暴君,於鉅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秦二世自殺於望夷宮(見註釋1),之後秦朝滅亡。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分封天下諸侯,包括秦朝降將章邯等。

    對比一下,看到了麼,同樣的套路很像吧,這也解釋為何項羽會選擇分封諸侯,而不是像秦始皇那樣中央集權。因為在項羽當下的認知中,周朝因為分封延續了800年的國祚(見註釋1),而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二世而亡!

    【站在項羽的角度,你會怎麼選?】

    畫虎不成反類犬

    但項羽有點太一廂情願了,首先,項羽分封就有問題,像劉邦那樣的不穩定因素留著幹嘛,早該除掉了,反倒分封到了天府之國——蜀地當諸侯,讓他做大。其次,不取關中之地,為何這麼重要,大白話就是關中之地是塊堡壘,打不過大不了躲進去不出來,立於不敗之地,其他地方大都是平原,打得你沒處躲!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那就學究常說的“人心不古啊!”

    陳勝吳廣好似開啟了潘多拉魔盒,讓百姓知道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以可以說商周時期的老百姓是單純的小白兔,那麼秦末的老百姓就已經是超過肉味的狗了,誰還願意安心的去啃窩窩頭呢!

    所以說項羽作為古人,尤其還是官宦世家,有其難以擺脫的歷史侷限性,這是難以擺脫的。反倒是不學無術的劉邦更能適應時代變遷,這就類似改革開放下海經商的都是些什麼人呢,是不是會發現很多都跟劉邦很像呢!

    沒怎麼讀過書,甚至=大字不識一個!

    膽子大,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臉皮厚,只要對自己有利,面子當鞋墊子!

    心黑,該下手是不猶豫,哥這沒後悔一說!

    註釋1:很多人喜歡站在後來人的角度來品評古人,這其實是不公平的,想要分析出古人的心態,就要回到歷史中那個節點,以當時人的認知觀來分析。在秦末,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只經歷過夏商周和秦朝,四個朝代。考慮到當時文化普及率普遍不高,夏商可以忽略不計了,畢竟那可是800年前的事情了。所以對那時候的人來說周朝是理想國度,是合理的存在!這也是孔子為何一直倡導恢復周禮的原因之一。

    夏朝起於約公元前2070,到公元前1600年滅亡,前後存在了400餘年。

    商朝起於約公元前1600年,直到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戰大敗帝辛,商朝亡國,前後存在了五百餘年。

    周朝起於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滅亡,存續800餘年,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王朝。

  • 6 # 大秦鐵鷹劍士

    站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觀察,項羽其實是一個復辟封建制的逆流小人;秦末戰爭與楚漢之爭中,項羽其實是一個殘暴好殺的屠夫;從政治家的立場上看,項羽是一個極不成熟的政治家,他將個人恩仇置於國家民族利益之上。那麼項羽為什麼不做皇帝,偏要分封天下呢?我認為這是項羽對秦始皇的極度仇恨導致的,秦始皇的一切施政措施,他項羽都要反其道而行之。

    一、彼可取而代之

    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劉邦與項羽都看到了,兩人都發出了吶喊,也代表了他們的政治心聲。劉邦吶喊:大丈夫生當如此;項羽吶喊:彼可取而代之。劉邦的生當如此,包含了劉邦對秦始皇政治制度的肯定,包含了劉邦對秦始皇的崇拜;項羽的取而代之,包含了項羽對秦始皇政治制度的否定,包含了項羽對秦始皇的仇恨。

    秦始皇統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推行郡縣制有歷史的進步意義,但是項羽作為楚國老世族的代表,他是堅決反對郡縣制的。項羽認為貴族就應該擁有一方領土,自治而生,天子好就尊他,天子不好就推翻他。寫一樣的文字、讀一樣的書沒有自由可言,沒有選擇可選,這是不能忍受的。所以項羽取得天下後,他大封諸侯,共有十八路諸侯存在,比戰國時代的七國還多十一個諸侯,他要顛覆秦始皇的政治制度。

    二、國仇家恨大於天下利益

    項氏家族是楚國的六大家族之一(熊、昭、景、屈、黃、項),領地就在吳郡,項氏家族是平叛楚國盜拓起義發家的。楚國晚期,項氏家族以軍事功勳成為楚國的支柱,項燕曾一戰擊殺秦軍七萬餘人,大敗秦將李信;項燕最終在與秦國名將王翦的對峙中被秦軍斬殺。秦末戰爭時,項梁一度成為天下義軍的首領,威震華夏,最終在與秦國名將章邯的對戰中死於戰陣之上。項燕是項羽的爺爺,項梁是項羽的叔父,兩人皆死於秦人之人,故項羽對秦人仇深似海。

    項羽在戰爭中經常屠城,真是千里無人煙,白骨累於道!項羽在新安坑殺秦國刑徒軍二十餘萬人,又將秦國三名降將封在秦地,其實就是想借秦人之手殺仇人章邯!項羽進入咸陽後,將咸陽屠戮一空,搶走無數財富女子,還發掘秦皇陵,火燒咸陽。項羽在戰爭中殺人雖然殘暴,卻也說得過去;但是屠殺嬴秦宗室,屠殺咸陽百姓,火燒咸陽就說不過去了。作為天下共主,要拋棄國仇家恨,治理好天下,才是天子的責任,為滅楚之恨,為殺親之仇而屠戮天下,非英雄所為。

    三、殺其民而不取其地

    很多人說項羽是先分封諸侯,再一步一步消滅諸侯統一天下,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自封為西楚霸王,他想做的就是周天子一樣的天下共主,他並不想如秦始皇一樣採用中央集權制、郡縣制治天下。諸侯不聽他話,他就發兵攻之,打敗了諸侯以後,他並沒有將諸侯的領土佔為已有,置於西楚的直接統治之下,而是再封諸侯管理這片土地。

    齊國多次反叛西楚霸王,項羽每次都帶兵去平叛,殺了不少齊人,打了不少勝仗,但是項羽卻不把齊國直接納入西楚進行統治!魏國、趙國、代國等國多次跟漢王劉邦聯合攻擊項羽,項羽將他們擊敗後,也沒有將他們的領土直接納入西楚統治。項羽需要的是天下諸侯臣服他,他不想直接統治天下,他只想在彭城當霸王而已。誰不服他,他就打誰,打到服為止;但是他卻不直接消滅諸侯,納其地,統其民。

  • 7 # 鐵馬冰河wu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悲劇人物 。他既殘暴,也仁慈 。他力能舉鼎,勇冠三軍,又柔情似水,用情專一 。用今天的觀點看,他是一個矛盾體,是製造悖論的大師。

    項羽之殘暴早已被記入青史,稱得上駭人聽聞。秦將章邯率20萬人馬歸降於項羽,僅僅因為聽到一些流言蜚語,他就下令將這20萬降卒全部坑殺,其兇殘冷血,戾狠嗜殺,直追活埋40萬趙卒的秦將白起。

    項羽率楚軍攻打外黃縣時,守城將士先拒後降,歸附得稍晚了些,項羽暴跳如雷,發誓要活埋全城15歲以上的男丁,多虧有人冒死說服了他 ,成千上萬的無辜者才倖免罹難。

    項羽率軍打到咸陽,離問鼎天下只差一步之遙了,卻莫名其妙的要折返楚地老家,有人用帶有戲諧的口吻規勸他,都說楚人喜歡沐猴而冠(形容猴子戴上了人的帽子,但終究不是人),今天見大王的行為果然如此。項羽聽後大怒,把那人扔進了一口沸騰的開水鍋裡,活烹了。

    項羽的兇暴令人髮指,可他的仁慈比其殘酷有過之而無不及。鴻門宴上他本該果斷地除掉其主要競爭對手劉邦,然而他卻猶猶豫豫,還大發婦人之仁,不忍下手,最後眼睜睜地看著劉邦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溜走了。他有多次誅殺和自己爭天下的死敵之良機,但他遵循的是一條與其他不擇手段者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而且從不變通,一條道走到黑,至死不改。

    項羽悍勇無敵,是秦末諸雄中武力值最高的勇士 。他以摧枯拉朽之勢,只用3年時間就消滅了強秦,詭異的是,之後他又用5年的時間毀滅了自己。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後,但他只能算沒落貴族,其家族的榮耀早已是往日雲煙了。秦漢之交,項家早已敗落,項氏叔侄的地位並不顯赫,而他僅用3年時間就摧垮了大秦,建立了王霸之業,自號西楚霸王,擋者滅,擊者服,順昌逆亡,不可一世。然而他勃興的快,滅亡得也快 ,臨死前也沒反思到自己的敗因。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有28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從騎曰:‘吾起兵至今,8歲矣。身70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死到臨頭,他還要極力證明是天要亡他,而不是亡於人。項羽的輝煌勝果與慘痛敗亡,都是匆匆來去的。

    項羽雖“力拔山兮氣蓋世”,驍勇無敵,然而他又很優柔寡斷。正是性格上的軟肋,才使他敗與有流氓習氣的劉邦之手。

    鴻門宴後,項羽仍有機會,但他還是一次次坐失良機,最終將戰爭主動權交給了屢戰屢敗的劉邦。

    最後他祈求和劉邦決一死戰,劉邦卻不入套,予以堅辭,避而不戰,楚霸王威風掃地。昔日劉邦在窮途末路時,曾屢次祈求項羽放他一條生路,項羽每次都有求必應,一次次縱虎歸山;而項羽僅祈求過劉邦一次, 卻被劉邦冷臉給拒絕了。項羽只善於在疆場上浴血廝殺,玩政治卻好比3歲幼童,場外功夫實在太差了。

    項羽在很小的時候就胸藏奇志,他看到秦始皇的巡遊車隊時, 曾自信的說:“彼可取而代之”。意思是我將取代秦始皇。

    項羽確實曾是最有希望取代秦始皇的人。但機會近在咫尺時,他卻以“衣錦還鄉”這個荒唐的理由率軍東歸,稀裡糊塗的放棄了取代秦始皇如探囊取物般容易的絕佳機會。

    他率軍攻佔秦都咸陽時,見巍峨壯麗的秦宮皆已被戰火焚燒成一片殘垣斷壁,於是想返回故鄉楚地(項羽是楚國下相人,在今天的江蘇徐州宿遷 )。關於這段歷史,《史記》是這樣記載的:“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都可以為霸。’......項王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項羽眷戀故鄉,把鄉情看得比皇權還重,也算赤子之心。

    項羽痛恨秦始皇的暴政,所以將象徵最高權力的阿房宮付之一炬。他似乎不在意已經得到手的皇帝寶座,率軍浩浩蕩蕩東歸“衣錦還鄉”去了。

    劉邦卻不這樣想。他率漢軍迅速西進,很快就填補了項羽撤走後所留下的巨大政治真空。項羽種樹,劉邦摘桃,歷史充滿著黑色幽默與魔幻色彩。

    項羽有貴族氣,劉邦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 。貴族鬥不過流氓,在中國歷史上屢屢上演。項羽的政治理念是維護春秋戰國時的分封制。滅秦後,他並沒想到統一天下,登基稱帝,而是大肆分封諸侯,自己只滿足於做個名義上的諸侯王。深諳權謀、野心勃勃的劉邦可沒這麼天真,他不會輕易讓項羽如願。項羽過於磊落,他忘了分封制並不等於簡單的劃地封侯,作為分封制的基礎,制度、禮儀、文化必須一併繼承下來,否則,分封制就沒有強大的支撐力,而變成空中樓閣。項羽勇則勇矣,文化底蘊卻嚴重不足,對歷史大勢 、社會發展的潮流認識不清,阻礙了他審時度勢、看清問題本質的視線。他還想逆潮流而上,維護早就搞不下去的古老分封制。

    項羽竭力維護周朝以來分封諸侯的政治制度,為此甚至不惜犧牲取代秦始皇、君臨天下的機會。正是由於對於分封制的痴迷而使項羽變傻、變呆,一次次地放過勁敵劉邦,一次次地犯低階錯誤,把眼看就要到手的勝利果實拱手讓人。

    他馳騁疆場,奮力搏殺,目的不是為了把天下大權全部攫於己手,而是把權力分給諸侯們,自己只想要對諸侯的鬆散控制與發號施令權。或許是因為痛恨集權專制,亦或是不想重蹈秦始皇覆轍......總之,他沒有立刻取代秦始皇。

    但在當時群雄逐鹿、暗流洶湧的大環境下,能這樣想的恐怕僅有項羽一人。其主要政治對手劉邦卻一心想要掃平天下,攫取像秦始皇那樣大的權勢。

    項羽在戰場上沒有對手,在政治上卻過於幼稚,他只會打仗,只會以力服人,論武力他天下第一,論權謀,他卻不及格。項羽之敗,敗在政治上沒有無所不用其極,沒有不擇手段,沒有一壞到底,這就種下了後來失敗身亡的種子。封建集權政治是毫無底線也沒有保留的,一切以囊括所有權力為目的,所有的口號都不過是手段而已,絕不是最終目的。劉邦對此心領神會且身體力行,項羽卻完全不懂這些。於是他在幾乎馬上就要觸控到權力寶塔的塔尖時放棄了,劉邦笑到了最後。

    【網路配圖】【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 8 # 玩球的特勒

    項羽根本就沒想過做皇帝。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致力於推翻秦朝為他們楚國報仇,同時也為他爺爺項燕報仇。封自己西楚霸王而不是西楚大王就證明了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杜蘭特傷後歸來能否再返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