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性別教育,簡單來說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具體的性別概念對於孩子來說,其實並不容易理解,但他們對於性別的認識從很小的時候就有了。嬰兒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將男性與女性的聲音和照片進行匹配;一歲左右,就可以明確區分男性與女性的照片;三歲以前,可以準確說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不過,五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性別恆常性,也就是對性別的概念還有些模糊,認為人的性別是可以被輕易改變的,比如換件衣服或者戴個假髮;到孩子六七歲時,逐漸掌握了性別恆常性,開始知道性別不會被輕易改變。準確明晰的性別差異,是健康人格的組成部分,可以讓孩子日後以正確的性別角色更好地融入與適應社會,因此父母需要跟孩子適時、適當地進行“男女有別”的教育,但是不能以傳統的“性別”觀念為名,對玩具、興趣、學科,甚至是能力,都過早、過偏地分割出“男生版”、“女生版”,不知不覺束縛了孩子,為他們的成長“設限”。你認為家長應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
6
回覆列表
  • 1 # 科技小升

    心理學研究表明,期望是人心中某種願望訴求,它影響著人的態度和行為。家長心中會用一個理想的形象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不出眾但也不能表現得異類,老師沒有孩子成才的壓力或許並不會強制孩子們的行為規範,在追求兒童本位的教育觀念下,也容易會簡單地將不區別對待粗暴的與平等對待畫上等號。例如,成人會賦予遊戲材料一些性別標籤,男孩子可以得到汽車、槍支,女孩子可以得到娃娃、彩色蠟筆,就連顏色都有男女之分。再打個比方,角色遊戲中固定有“爸爸”“媽媽”,通常會由女孩子當“媽媽”,男孩子當“爸爸”,老師會要求遊戲中的分工合作,心照不宣地體現在“媽媽”在家忙家務,“爸爸”會出門工作,無形中就是給孩子一種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印象。這就讓孩子成長在一個社會主流價值觀判定的環境中,真正平等的性別教育環境到底是什麼?

    1.適宜的教育。人的性別意識和性別觀念受到後天環境影響,從生物學角度知道自己的身體性別,從心理學角度感知自己的心理性別,在人際交往中完善自己的社會性別。真正符合人需求的性別觀是基於對生理性別充分認識,結合自身發展規律的性別角色定位。

    2.動態的教育。兒童在3歲左右開始逐步建立性別意識,他們在與人交往中觀察他人的行為,模仿他人的行為會收到周圍環境給予的反饋,強化符合性別的行為,懲罰不符合性別的行為。透過周遭環境的反饋他們進一步確立整合對性別的認識,進而發展自己特色的性別想法。為了幫助幼兒脫離刻板的性別觀念,在角色遊戲中不妨讓孩子們跨性別限制的選擇角色,女孩子能夠當“爸爸”“哥哥”“爺爺”;男孩子也體驗一下在家照顧寶寶,洗衣做飯。

    承擔幼兒教養責任的角色主要有家長和老師,他們本身具有的性別意識會成為糾正孩子行為的模版。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將已經固定化的社會意識透過教育傳遞給下一代,受教育者也是生活在社會系統中,他們接受教育的過程就是社會化的過程,可以說受教育者最初的認知、觀念和初步概念的形成是與教育者、各種實踐活動互相作用的結果。即使是一些家庭教育指導類書籍也會有一種觀點,男孩子就是朝著陽剛的方向培養,女孩子就是朝著賢妻的方向培養,“娘娘腔”“女孩子”等都是離經叛道的表現,且不說性別意識和行為出現的先後順序,社會自由化和多元化進步不應該約束個人個性化的發展,在合理合法範圍內的特性都應該被允許和尊重。

  • 2 # 劉家小夥初長成

    第一,及早教育。

    早教育比晚教育要好,5歲以前是比較好的時期。幼兒時期是孩子個性、氣質、性別意識養成的一個關鍵階段,孩子對於性別已有較清晰認識,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孩子是天真無邪的,較早地讓他們知道一些性別知識,要比他們懂得了害羞,懂得了成人的忌諱之後,才去自己琢磨要好得多。

    第二,不能迴避。

    面對孩子提出的兩性方面的疑惑,家長務必正確引導和耐心解釋,不要回避或者欺瞞孩子。孩子可能會問這些問題: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為什麼爸爸站著尿尿,媽媽卻坐著尿尿?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睡在一起,而我卻要自己睡一個房間?等等。這是一個兒童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碰到的問題。作為家長,我們不應迴避或閃爍其詞,不要用“等你長大了就會明白的”來糊弄孩子,反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第三,要有平等觀念。

    父母不能讓小孩子從小就產生性別歧視,特別是對女孩的歧視。有少數重男輕女的家長,不喜歡女孩,使小孩從小就產生自卑心理。還有一種就是對男孩子的溺愛,這也是一種不平等思想。最新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家庭裡的男孩普遍受到母親的寵愛,最容易傾向同性戀和娘娘腔。重男輕女、家庭條件優越等原因,都容易導致孩子在這一時期發生性別認知模糊的現象。

  • 3 # 誠言呈語

    首先,個人認為性別教育非常有必要。家長不能過於忌憚這個問題。這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中有女兒的,更是如此。

    孩子出現性別意識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卻是一個足夠引起任何父母注意的問題。尤其在女孩有了性意識之後,家長更要對其進行正確的教育和疏導。在這個階段,父母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性別認知,讓孩子對男女差別有客觀的認識。逐漸讓他們知道,男女有別。而且一定要避免讓孩子看到一些尷尬的事情發生,這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心理方面也需要家長們進行正確的教導。而性別教育則是心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希望寶媽寶爸們從小就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教育,給孩子一個身心健康的童年。

  • 4 #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一)父母要幫孩子建立性安全意識

    1.告訴女孩,內衣內褲擋著的地方,不允許別人摸,哪怕是父母也不可以;

    如果有人這樣做了,要第一時間告訴爸媽。當然這一點,對於男孩也同樣適用。

    2.當孩子能夠自己洗澡時,父母最好不要再幫孩子洗澡;

    無論是父親幫女兒洗澡,還是父母幫兒子洗澡,在一定程度上,都會扭曲孩子對自我性別的認識——將“在他人面前裸身”的行為,視為正常(見怪不怪)。

    3.當孩子出門在外,想要大小便時,父母儘量要求孩子到公共廁所“解決”;

    實在憋不住,也要在事後告訴孩子,在公共場合,不能將自己的“陰部”裸露在外。

    4.正確對待孩子對性的好奇,不要因為顧忌孩子還年齡小,就對某些性知識避而不談;例如:性器官,動物性交等。

    有時候,正是因為孩子年齡還小,父母更要正面大方的回答,反而不會讓孩子多想;

    否則,父母越是遮遮掩掩,孩子就越感覺很神秘,就越想要自己去探個究竟,反而留下了性安全隱患。

    (二)和諧夫妻關係決定孩子的性別認知

    1.如果一個女孩/或男孩,生活在和諧幸福的家庭,當她看到自己的母親/或父親,受到了丈夫/或妻子充分的尊重和支援,理解和包容;

    那麼,在孩子的性別認知上,就會得到正面的激勵;她/他就會認為,自己作為女性/男性是值得被關愛被尊敬,或者是有能力有責任去支援關愛對方的;

    相反,則會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者不值得被理解和尊重,最終可能出現“低自尊”的自我性別認知。

    (三)避免把孩子帶進性別“誤區”

    經常和母親待在一起的男孩,母親要儘可能的表現出“爺們”一點,不要當著孩子(男孩)的面做太多“陰性”的動作。

    例如:比如對已經上小學的的兒子說:“來,寶貝乖,媽媽抱”,或者當著孩子的面“搔首弄姿”,都是非常不妥的,因為這樣就可能阻礙孩子陽剛性格的發展。

  • 5 # 胡慎之心理

    5歲以後,很多孩子已經能清楚地知道男孩和女孩的差別,也知道了什麼是所謂的“男朋友”“女朋友”。所以,大人某些自以為是的玩笑會影響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們無法理解大人臉上的曖昧笑容,只能留下不好的回憶和體驗。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性比較好奇,會問爸爸媽媽“我是怎麼來的”。有些父母羞於解釋,無法正確解答這個問題,會說“你是媽媽從垃圾桶撿來的”“你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這樣的回答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以為自己是被拋棄的。

    在孩子還沒有形成正確的性意識前,有些大人喜歡和孩子開一些愚蠢的玩笑,從而混淆孩子的認知,有些玩笑甚至給孩子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我有一個童年玩伴,被大人的愚蠢玩笑影響至今。在他5歲的時候,一些閒來無事的大人逗他:“你知道爸爸媽媽晚上在一起幹什麼嗎?”他當時還小,不清楚這些大人們的“八卦”,大人們就逗他,甚至用一些粗俗的語言告訴他這是怎麼回事。後來他的父母知道了這件事,感覺受到了侮辱,爸爸還打了他一頓,警告他以後不許再說這種事。成年後,他對性諱莫如深,見到女孩就會緊張臉紅,特別抗拒和異性接觸。他覺得性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但是真正的羞恥是那些大人們的鬨堂大笑,還有父母的暴怒。這些體驗直接影響了他和女性之間的接觸,使他無法順利進入親密關係。

    父母有時候會把自己對性的態度直接投射到孩子身上,那麼孩子在無意識間也會認同這種態度。例如,有些父母無法認同自己的性別或者認為性體驗是糟糕的,那麼他們會把性變成一種禁忌,這種禁忌直接影響孩子成年後和異性的接觸。有些孩子成年後與異性接觸時總會給人一種似有若無的曖昧感,這實際上是對性的誤解。

    在孩子5歲以後,父母應該避免與孩子有過多的身體親密接觸,這樣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知性意識。

    網路上有過這樣一個影片:一個4歲多的小男孩親吻了一個小女孩,女孩的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受到了騷擾,怒不可遏。其實這只是孩子間表示好感的友善行為,但這位媽媽把自己對性的態度直接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她的怒火和過激反應,會讓女兒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好的、不能發生的,長此以往,女孩長大了以後,當男性向她表示親近的時候,她腦中浮現的肯定是媽媽憤怒的臉,只能在親密關係中一再逃避。

    因此,當孩子有了懵懂的性意識時,父母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by 胡慎之

  • 6 # 軒媽軒媽軒媽

    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

    1、讓寶寶認識性器官

    寶寶在注意到自己長了鼻子、嘴巴的同時,也會注意到自己的性器官,有時候還會玩弄,父母不要強行阻止寶寶,可以及時跟寶寶解釋,讓寶寶明白性器官與身體其他部位是沒有不同的,都是身體的一部分,以免他過分好奇。另外,父母可以讓寶寶跟著大人一起洗澡,讓他觀察男性和女性的區別,從而減少好奇心。

    2、讓寶寶認同自己的性別

    寶寶一般都會明白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但是僅僅知道,還不明白性別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寶寶可以從媽媽身上認識女性角色,從爸爸身上認識男性角色。可以告訴寶寶他與爸爸或媽媽一樣的,等長大了,也可以做跟爸爸或媽媽一樣的事,讓他相信自己的性別優勢,並且理解性別不同,但重要性是一樣的,沒有高下之分,以免寶寶否定自己的性別,男寶寶羨慕花裙子、女寶寶羨慕可以站著小便等。另外,不要讓寶寶長期處在單一性別的環境中,父母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父親,需要多和寶寶接觸。

    3、不要給寶寶反串著裝

    有的媽媽可能因為想要男孩,卻生了女孩,或想要女孩生了男孩,因此給寶寶穿上體現他們願望的衣服,或者穿別人家生剩下的衣服,男寶寶穿裙子,女寶寶打扮成假小子,看似寶寶還不懂事,其實這些都會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一些不良影響,讓寶寶對自己的性別認知發生混亂,進而否定自己的性別,為日後生活帶來困擾。所以在寶寶2-3歲的時候,家長一定要讓寶寶認識自己的性別,確定自己的性別,不要男孩當女孩養,也不要女孩當假小子養,以免孩子對性別認知錯誤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正確地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呢?有4個小方法,可以學一學。

    1.給男孩創造一個良好的性別環境

    要對男孩進行性別教育,家長首先要做好性別榜樣。一般來說,父母是孩子性別的啟蒙老師。男孩都是透過父母認識自己性別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扮演不同但正確的性別角色,那麼很自然的,男孩就會接受父親的影響並認同父親,女孩則會認同並模仿母親。

    2.明確他的男性性別特徵

    可以在取名、著裝、生活用品的選擇上進行規範,以便日後讓男孩形成正確的性取向。在男孩稍微長大一些,能聽懂言語的時候,家長應該把性別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著裝、修整髮型和玩具選擇等方面要有明確的性別區分。還可透過書報、畫冊、影視、故事等去引導男孩觀察動物、植物的生長和繁殖,使男孩對生殖產生一種自然的認識。從而使男孩在不斷的成長過程中學會接受大自然,熱愛人類,認識生命的本質,使男孩的性認知在一種很自然的情況下完成。

    3.讓男孩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身體

    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選擇恰當時機,如洗澡、睡前很自然地讓男孩認識自己的身體,尤其是要男孩認識到生殖器官與人體其他器官一樣,並不神秘,而且父母還要引導男孩保持身體的清潔,讓男孩從小就養成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

    4.讓男孩喜歡自己的性別

    “媽媽,我也要留長頭髮,我也要穿裙子!”你的兒子是否表達過這樣的願望?這絕不是一句戲言,而是有著深刻的根源存在。男孩的性別與父母的希望相反,對男孩實行相反性別撫養和反性別角色教育和要求,男孩會竭力投父母所好,而改變自己的性別認同,學習異性行為。

    現在性教育成為了一件迫切需要進行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女孩來說,更是刻不容緩。但是其實還是有很多家長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性教育。那麼,女孩性教育應該怎麼進行呢?

    那麼女孩性教育從幾歲開始

    孩子從出生下來,只要他的眼睛能看到,耳朵等聽到,就開始看爸爸媽媽的外表以及各種行為,漸漸地,她會發現爸爸媽媽一些不一樣的地方。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開始認識男性和女性的一些特徵;了,而到了她兩歲半到三歲左右,就能夠確認自己的性別了。所以,對於女孩多大進行性教育這個問題,國內專家有趨向一致的觀點,認為如果家長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再進行性教育已經是為時已晚了,而實際上性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而0-3歲是非常關鍵的時期。一些有識之士還提出,性教育應從零歲開始,甚至在娘肚子裡就應開始。

    孩子所接受的性教育會影響到她的性自識、性別角色行為、性別自我表現、動情反應以及今後性目標選擇。所以說,進行正確的性教育,將有利於孩子的終身幸福。如果沒有正確的性教育,孩子在性這方面的知識欠缺,可能之後會有不自愛的行為出現。

    如何培養女孩的性別意識

    我們都知道,孩子出生之後並沒有性別意識,而是透過之後的觀察、學習培養起來的。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女孩的性別意識呢?

    一般來說,孩子在三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隨著慢慢長大,孩子對男和女的著裝、行為舉止、性格特徵會逐漸形成全面認識,也就逐漸形成了心理性別。專家提醒家長,為避免孩子性格發展出現偏差,最好從三歲前就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如告訴她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異。還有,如果家裡擁有健康的性別榜樣,孩子就能培養起健康的性別認同,而這與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有關,也與父母之間如何相處有關。此外,爸爸媽媽的裝扮和形象,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性別的認知。

    有的家長喜歡把女孩當男孩子來養,但是這是不正確的,會人為地造成孩子心理性別上的混亂甚至扭曲,即導致孩子的性別意識混亂,甚至還可能會導致孩子以相反的性別來塑造自己。而在心理性格和生理性格嚴重不一致時,孩子會對自己的性身份產生認同困難,這也是個別人長大之後想變性的原因所在。

    怎麼引導女孩性教育

    隨著社會的進步,已經有更多的家長認識到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數父母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性教育,所以往往不知道該如何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性的教育。那麼,怎麼引導女孩性教育呢?

    對於性教育,家長的態度首先要端正,不能夠覺得害羞,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當然,為了避免直接進行性教育時的尷尬,母親可以利用幫女兒洗澡的機會來觀察她的發育狀態,並且用自己的經驗向孩子介紹一些性發育的常識知識,告訴她關於隱私的概念以及身上的哪些部位屬於隱私,並且教會尊重自己和別人的隱私,在沒有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其他人無權看或摸這個部位。

    當女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在限制孩子某些行為的同時,也應該耐心告訴她父母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是為了保護她。此外,父母還應該教給孩子與異性交往的尺度,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女孩子不能做的,學會自尊自愛以及自我保護。透過對危害性的剖析,能夠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孩子主動防範性的侵犯的能力。

    如何對待孩子的性提問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對一些關於性的問題感興趣,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往往由於家長羞於開口而被敷衍過去了,這是不好的做法。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性提問呢?

    對孩子來說,性器官不過是身體的一部分,對自己以及異性的性器官產生好奇心是很自然的事情。家長應該正面的對待孩子的好奇,幫助他健康瞭解生理現象和性知識,並對她進行合理的疏導和引。家長對於這些問題,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不要覺得這是不好或是不正常的問題,而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孩子問及這些事的時候,家長應該以一種嚴肅的態度來對待,並告訴她正確的性知識,以此來引導她形成正確的性意識。

  • 7 # 元寶爸爸聊育兒

    自從我當上了一個男孩一個女孩的爹,必須承認,我看世界的角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特別是想到十年、二十年以後的未來,都是有兩個孩子存在的未來,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憧憬他倆長大成人的樣子。有時候又忽然開始擔心起來,孩子到了青春期,到了叛逆期我該怎麼辦。

    因為隨著網路的發展,一些新生的詞,比如“女漢子”“娘炮”已經屢見不鮮了。這些詞的出現,從側面可以看出一些問題,部分年輕人甚至崇尚反性別的打扮和性格。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娘娘腔」或者「女漢子」,那麼在恰當的時候給予孩子性別教育,就顯得尤為關鍵了。那麼讓我們來認識一下性別教育。

    性別教育的定義和重要性

    性別教育是指,讓孩子在童年時就能夠清楚認識到自己正確的性別角色,讓孩子發展出適合自己自然性別的個性風格。

    孩子對於性別的瞭解程度,易被外界環境左右,因此性別教育是很必要的。一在,我家大寶和我們聊起,說她們班主任說現在班裡的孩子男女性格顛倒了,說班上的女孩子性格偏向粗心、狂野、潑辣,反之男孩子則是多唯諾、敏感、缺乏陽剛之氣。其實我認為和現在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從大寶班上開家長會就可以看出來,54個孩子,每學期去參加家長會的男家長不超過10個人,父親在孩子教育中應當呈承擔的責任並沒有承擔起來,家庭教育的重擔全部落在了媽媽的身上,如果父親在男孩的成長中缺失,母親又過度強勢,男孩很容易長成”媽寶男“。

    性別教育越早開始越好

    正常情況下,3歲左右的孩子就已經開始樹立男女的性別概念了,那時他就開始知道有男女之分了,這個時期就可以簡單地進行性別教育。

    科學調查顯示,孩子所接收的性別教育,幼兒階段的作用要比青春期階段更加顯著。很多例項發現,對同性產生愛慕之情的人多半都是幼兒階段的一些經歷所導致。我家元寶兩歲半左右就有了性別意識,上廁所時會讓媽媽出去,並告訴媽媽:”我是男孩“,有時,他敲門進姐姐的房間,而姐姐在換衣服,姐姐一喊,他就自覺地退出來,去商場裡上廁所,他會讓帶去男廁所。有時寶媽一個人帶他去女廁所,他還不肯進去,要做半天的思想工作。但是,在中國,性別教育還不夠完善,幼兒園裡小朋友不論性別共用同一廁所的狀況時有發生,全然不顧分廁對孩子辨別性別的重大影響。因此,不管是家長還是幼稚園,都應該意識到性別教育對三歲至六歲的孩子來說非常關鍵。應教導一些相關基本知識,讓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我,並可以保護好自己。

    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自己就象孩子的一面活生生的鏡子,自己在家的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孩子。如果爸爸媽媽都能擁護彼此,孩子在擁有正確明顯的性別特點的環境下成長,也會更容易地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角色。父母如廁是否關門,夫妻洗澡是否避過孩子,如果生活環境並不寬敞,一家多口居住在一間房間內,在孩子稍大後可以考慮拉個簾子之類的,起居分開,讓孩子與夫妻之間可以保有相對隱私的空間。同時父母應意識到孩子的身體是私密的,即便是父親也不可以與女兒過於親密,必須以身作則,在平時與女兒的相處中,自然與女兒保持有距離感的親近讓女兒覺得需要在爸爸面前保持自己的隱私。

  • 8 # 萌萌兒郎

    家長如何對孩子進行性別的教育

    1.幼兒有時會問到有關於性的問題時,應該以積極的、樂觀的引導幼兒對性的認識,因為知性的孩子更健康。

    2.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在幼兒能理解的範圍內進行適當的教育。

    3.正確對待幼兒的過分行為,家長要給予幼小的孩子充分的愛撫、感情和安全感。

    4.幼兒被性傷害的事件經常有發生,而孩子們之間因為不懂隱私部位的保護,也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透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孩子的性別教育以及安全教育都有了新的認識,不要等到孩子有危險的時候才想起來教育,在孩子出門之前,家長就應該多教育孩子保護好自己,配合幼兒園的老師一起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相信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 9 # 敏於行啊cherry

    看到這個話題,我想講一個小女孩的事兒。她本是女兒身,卻被奶奶灌輸為自己是男孩。

    這個小女孩住在我們隔壁小區。她的年齡大概介於10至12歲間。

    為什麼我對她印象較深呢?因為很多年前我聽過她家的故事。此後每次遇見這個孩子,我都會有意無意看一下她。

    故事是她小區幾位鄰居講的。

    約十多年前,她還不會走路,家裡出了變故。

    她的爺爺喜歡打牌,有一次她的爸媽吵架特別激烈,然後爺爺去幫她爸爸,她的媽媽一氣之下拿了啤酒瓶砸爺爺的頭。

    後來爺爺不治身亡,她的媽媽進了監獄,一直到現在沒出來(也可能出來了)。爸爸這麼多年一直在外打工,家裡就只剩下她和奶奶。

    奶奶大概在六七十歲。這麼多年,鄰居說從未見過她爸媽回來過,倒是她奶奶隔三差五帶不同老男人回家,而且在小區也不怎麼避嫌。還經常和這些老男人出去跳廣場舞。

    但是特別奇怪的是,明明她是個女孩,她的奶奶從小一直把她當男孩養。而且近幾年奶奶把她養的越發壯實,比一般男孩還要壯一兩倍。肚子特別大,圓滾滾的。身材不管正看背看,都是男生。平時奶奶給她買玩具也是男孩子愛玩的,她的玩伴也大多是男孩。

    十幾年以來她一直留著男孩的頭髮,穿男孩的衣服,哪怕她穿的衣服中性一點,但是不是的,我每次見她都是穿徹底的男孩的衣服。至於她的聲音,偏女孩一點,面貌又偏男孩樣。

    我看著她長大的, 這麼多年我也一直以為她是個男孩。

    一直到今年春天,我無意聽別人說她是個女孩後,差點驚掉下巴,我一直認為這是不可能的。我知道她家以前的事兒,但是我萬萬沒想到,她是個女孩。

    見過這個孩子的人都說她是男孩,只有知情的人才曉得是女孩,因為大家見過幾個月大的她。

    有人說,有好事者問她,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她答自己是男孩。

    我一直搞不明白,她的奶奶為什麼會刻意改變孩子的性別?而且女孩在學校是怎麼過的呢?她在學校這麼多年,老師也沒有發現嗎?她上男廁還是女廁呢?在學校一直沒被同學覺得異常嗎?真是謎之不解。她究竟知道自己的真實性別嗎?

    而且再過一兩年,當她知道自己生理上其實是女孩後,她該如何接受呢?

    這種大人人為錯誤的灌輸孩子的性別,真的讓人無法接受。

  • 10 # 學之道講堂

    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開始產生性別的認知,也會開始對自己和異性有什麼不同產生好奇,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成長,但對父母來說,顯然有的家長會感覺在教育上有些困擾。可能有的父母認為,只要告訴他們男孩與女孩是不一樣的就可以了,其實不然,這樣單性化教育下反而限制了他們的性格發展,不僅會造成性格單一化,更可能出現一些性格上的缺陷:比如說男生只有剛強和勇敢,缺乏細膩和理解,女生多半溫柔而文靜,卻少了堅韌和自立,正因如此現在開始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教育思路——那就是雙性化教育。

    現在有越來越多心理學家認為,嚴格地界定性別角色標準是有害的,一個有“雙性化”性格特徵的人,他的社會發展會優於只有“單性化性格”的人,他們不會覺得“我是男生,我一定要堅強,我可以大大咧咧、隨心所欲”或者“我是女生,我一定要溫柔,不能大聲講話,不能表現的很爭強好勝”,除去這些思想的束縛,他們能夠更靈活、有效地對各種情境作出反應,且獨立性強、自信心高。

    事實上,一個人他在擁有男性特徵的同時,又可以有一些女性特徵,家長可以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即培養男孩子勇敢、自立,又教給他們平和細膩的心態,讓他們知道關心體貼身邊人,等到以後在步入社會、組建家庭時,也就更能夠照顧自己、保護家人。

    既然教會孩子雙性化這麼重要,那麼家長該怎樣教育孩子培養他們雙性化性格呢?

    檸檬認為,第一步家長們應該改變自己固有的“性別刻板印象”,男女兩種人格特徵的差異,更多是受社會文化影響,而不是生來就有。大多數人們就覺得男性就是要勇敢、主動,女性就是要溫柔、被動如果家長自己存在這種刻板印象,那麼只要在看到孩子做著與他認為的性別不符的行為以後,就會直接制止孩子,說著類似“女孩子怎麼能這個樣子”類似的話語,將直接限制了孩子雙性化的發展。

    之後家長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孩子參加一些有異性在的活動,鼓勵他們向異性學習。比如說男孩子要去學習跳舞,除了日常的基本功練習以外,多和同樣學跳舞的女孩子探討、互相學習,除了提高孩子的身體協調性、音樂感受力、動作節奏感以外,因為和異性的互補學習,也更加自如,不僅是跳舞上能更加有靈動感,在處事上也能更加懂得傾聽和理解。

    但同時,檸檬也希望你注意,“雙性化”並不等同於“男女無別”,也不是“中性化”的意思。教育專家本姆認為:“中性化”可以說是“無性化”,是社會性別最不突出的一類群體,它沒有顯著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雙性化”絕不是社會性別不突出的表現,它應該是順著孩子先天的性別傾向來引導他,讓他們首先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傾向,樂於做一個男孩或女孩,然後再從學習異性特質中受益。

    男女性相互學習,而不是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所以家長注意不要以為“雙性化”就是模糊孩子原本的性別意識也希望家長們能對雙性化教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俄羅斯的S500防空系統能幹掉F22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