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志勇LZY

    地球曾經換過四次太陽;

    火星水星月亮今日高照;

    它們燃質用完體積縮小;

    木星太陽今日成地月亮。

  • 2 # 冰65774307

    首先,太陽不會成為黑洞。

    太陽是一顆體積中等偏小的二代恆星,隨著時間的推移,氫元素耗盡,太陽將無法維持現在的體積。屆時將逐步增大為紅巨星,然後外圈消散,剩下核心成為白矮星。而白矮星將繼續發光發熱數十億年。最終成為一個緻密的碳球,就是鑽石。

    其次,如果想要成為黑洞,理論上來說,至少要有太陽3倍以上的質量才可以。而事實上,目前人們推測出的黑洞體積一般都在太陽的30倍以上質量。

    最後,不管太陽變成什麼,地球反正是沒機會看見了。太陽變成紅巨星的時候,太陽系基本上就完蛋了。按照太陽的質量來算,屆時太陽的邊界將擴充套件到地球和火星之間。水金地三星將被吞沒,火星會成為水星一樣的存在,而木星土星可能會被剝奪外圈大氣,說不定會蛻變成岩石星球,而外圈的海王星及其衛星會在宜居帶中。不論如何,地球都註定伴隨太陽系而去。

  • 3 # 科學觀天下

    太陽是太陽系中的明星。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星星在天空中,基本上是類似太陽的恆星。恆星的重力的作用下是一種,凝聚成一顆行星“等離子體”、“核”將繼續發生聚變反應中釋放的能量,直到地球上的“生命”。太陽的生活結束了,有可能會變成黑洞吞噬太陽系。

    有科學家認為,太陽是一個不斷燃燒的的恆星,以恆星100億年的壽命來計算,如今太陽才燃燒了46億年,可以說是處於一個青壯年時期,之後至少還可以燃燒50億年以上。但是太陽也不是這樣一直燃燒著沒有變化的,科學家表示再過10億年,作為太陽內部燃料的氫原子會不斷的消耗掉,這時太陽會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其中最為顯眼的就是太陽的體積會時間的增加膨脹起來,傾向於變成紅巨星。

    總之,太陽是一顆恆星,那它的最終結局當然就是跟一般的恆星是一樣的。目前據科學家證實的恆星最終的命運會有3種

    (1)一些體積比較小的恆星,一般來說,在燃燒完後,會變成一種叫白矮星的天體,這是一種較為之普遍的天體,我們的太陽也是恆星體系當中體積和質量都比較小的一個,所以太陽的最終演變方向也許就是變成一顆白矮星。

    (2)而一些質量和體積都稍為大一點的恆星就會變成一種叫中子星的天體,這種中子星的特點就是體積雖然不會很大,但是質量就相當的巨大,在人類所已知的所有天體當中,有相同體積的情況下,中子被認為是質量最大的天體,由於其質量相當的大,所以破壞性也是極強的,即使一個體積比它大上1000倍的天體與其面對面相撞,也會被中子星撞得體無完膚。

    (3)最後一種就是一些體積和質量都超級大的恆星,這些恆星最終會變成我們平時所熟悉的黑洞。如今人類對於黑洞的認識是相當少的,說它是一種天體,但是黑洞又不像一般的天體一樣可以被觀測到。現在我們所確定的黑洞也只是根據其特有的吞噬特點來決定的,因為黑洞所存在的地方一般都是空無一物的,即使是光在黑洞中經過也會被吞噬而消失掉。如今人類的科技還無法去進一步探究黑洞究竟怎樣的,也不能靠近,畢竟黑洞超強的引力,會吞沒所有的東西。

  • 4 # 時空通訊
    任何恆星的能量都不會耗盡,太陽也一樣。

    恆星演化晚期的瀕死狀態,是中心核聚變的能量消耗殆盡,主要是核心區的氫燃燒完了,外圍還有絕大多數的能量動都沒動。

    這樣,中心核聚變就會停止,中心再也沒有核聚變形成的巨大輻射壓抵禦恆星本身巨大質量的引力壓,就會發生坍縮。

    這個時期的不同質量的恆星,引力壓力的不同,導致的中心核聚變鏈式延續的結果就不一樣。

    導致的核心外物質向中心急劇塌縮,巨大的壓力會導致中心溫度急劇升高,從而引發氫核聚變以上的一系列核聚變,大質量恆星一直聚變到鐵為止。

    由於鐵在元素中是最穩定的元素,聚變不但不會產生能量,還要消耗能量,這樣晚期的恆星就再也無法激發鐵核聚變了。

    核聚變停止後,外圍物質急劇快速的坍縮撞擊鐵核,速度可達到光速一半,這樣引起巨大的反彈,超新星爆發就發生了。

    超新星爆發的結果有兩個,一種是質量大於太陽8倍小於30倍的恆星,超新星大爆炸後會留下一個中子星;一種是質量大於太陽30倍的恆星,超新星大爆炸後會留下一個黑洞。

    其實恆星在超新星大爆炸前,還有絕大多數能量沒有燒完,大爆炸會把約90%的物質拋撒到太空。

    這些物質主要是氫元素,這些被拋灑在太空中的元素,會形成新的分子云,遇到合適的機會又會聚集在一起,最終又會收縮坍縮,形成第二代第三代恆星。

    同時由於超新星爆發的極端超高溫高壓,會導致一系列的元素在聚變裂變中誕生,宇宙中鐵元素以上的所有重元素,都是在超新星大爆發中誕生的。

    我們太陽就是這種超新星大爆發後的再生星雲形成的。

    太陽死亡後不會成為黑洞,只會成為一顆白矮星。

    這是因為太陽質量到不到超新星大爆炸的要求,當中心氫核聚變的能量消耗殆盡時,恆星引力壓導致的高溫會促成氦核聚變,一直髮展到到碳核聚變。

    碳核聚變完成後,太陽類恆星的壓力和溫度都無法達到進一步核聚變的要求。

    由於太陽晚期完成氫核聚變後,開始氦核聚變時會發生氦閃,複雜的過程會導致中心收縮,外圍氣體膨脹。

    這樣就會在中心形成一個以碳元素為主,密度極高的白矮星,外圍成為一個巨大的紅巨星,半徑達到現在的200~300倍。

    這個紅巨星會吞噬掉水星、金星,地球是不是會被吞噬掉,尚無定論。

    不過即便地球不被吞噬,也會被烤焦,成為一個千瘡百孔的破球。

    太陽外圍稀薄氣體會漸漸消散在太空,成為星際物質,中心部分與外圍脫節。最終外圍硝煙散盡,留下中心一個地球般大小的核,這個核就是白矮星,其密度達到每立方厘米幾噸。

    現在科學界認為太陽總壽命約100億年,現在約46億~50億歲,星到中年。

    還有50億年左右,太陽就會壽終正寢。但太陽這種質量的恆星不會發生超新星大爆炸,既變不了中子星,更變不了黑洞,只能成為一顆白矮星。

    這就是太陽的歸宿。

  • 5 # 刁博

    人類目前在宇宙中發現了兩種黑洞,一種是恆星型黑洞,這是由大質量的恆星晚年坍縮後形成的,質量一般在3倍太陽質量至幾十倍太陽質量之間。另一種是超大質量黑洞,這種黑洞的質量要在一百萬個太陽質量以上,大的能夠達到數百億倍太陽質量以上,這種黑洞是如何形成的目前還不確定。

    恆星是由一團物質依靠萬有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的,聚集過程中內部的溫度及壓強會逐漸升高,當達到能夠點燃氫核聚變的程度,這一團物質就變成了恆星。中心處的核聚變釋放出的能量會對抗著外層物質在引力作用下的坍縮。恆星到達晚年後,內部力量無法對抗外層的坍縮後,像太陽這樣的質量不太大的恆星會坍縮成白矮星,質量大一些的經超新星爆發後坍縮成中子星、黑洞。要坍縮成黑洞,恆星的初始質量需要足夠大,一般要達到30個太陽質量以上。這顆恆星在它的一生中會不斷釋放出能量,當它變成黑洞的時候,質量大約只剩下太陽質量的3倍。

    黑洞給人的一般印象是有強大的引力,強大到連光也能吞噬進去,更不用說附近的物體了。於是有人想,恆星變成黑洞後會不會把整個星系都吞噬掉?這種可能性不會發生。從剛才恆星型黑洞的形成過程中可以分析出,大質量的恆星變成黑洞後質量會減少,恆星的質量減少後對周圍行星的引力肯定也會減小。在恆星的質量逐漸減小的過程中,恆星與行星之間的距離會逐漸增大,外圍的一些物體可能已經脫離了恆星引力的束縛。黑洞的強大引力只有在靠近黑洞時才能表現出來。

    儘管黑洞威脅不到離它比較遠的天體,不過在恆星型黑洞形成之前的超新星爆發足以毀滅掉它附近的行星。

    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的恆星在生命末期經歷的劇烈爆炸,爆炸可能會持續幾周至幾個月,這幾周至幾個月的時間裡釋放出的能量足以和太陽在幾十億年裡釋放出的能量相當。如果在距離地球50光年內發生了超新星爆發,地球上的人類可能會就此滅絕。

    太陽的質量還達不到發生超新星爆發的程度,太陽會發生的是氦閃,之後變成紅巨星。變成紅巨星後太陽的半徑會陡增,能夠蔓延到地球軌道附近。如果到了那一天,靠近太陽的水星、金星就會被太陽吞噬掉,地球有可能也是這樣的命運。

  • 6 # 兔斯基聊科學

    太陽對我們人類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經常會說“永恆的太陽”,但是現代科學告訴我們太陽不是永恆的。太陽也是有生命週期的。它也會有熄滅的那一天。

    圖示:太陽

    太陽的年齡大約有46億年了。現在太陽正處於精力最旺盛的中年階段。大約再過60多億年,太陽就會進入老年時期。最終太陽的結局如何?它會變成黑洞嗎?一起來看看未來的太陽的結局是怎樣的吧?

    大約65億年後,太陽內部維持核聚變反應的氫元素基本上會消耗殆盡。太陽核心部分不再發生鉅變反應的區域開始急速收縮,而太陽核心外部則會溫度升高體積膨脹。太陽變成了一顆可怕的紅巨星。太陽的亮度會達到現在的2000倍,太陽的半徑則會膨脹到現在的200倍左右,太陽表面竟將會延伸到現在的地球軌道附近。這樣水星和金星將會被太陽吞沒掉。而地球很可能會倖免於難,但是地球處於太陽的強烈烘烤之下,溫度非常的高,已經不再適合生命生存。

    圖示:變成紅巨星時的太陽

    最終太陽會耗盡內部所有的能量,太陽的逐漸失卻光芒,太陽膨脹的部分也將收縮,最後冷卻成一個密度非常高的白矮星。白矮星是太陽燃燒後的餘燼。太陽這麼大質量的恆星在生命演化的末期是不能變成黑洞的。只有那些質量至少是太陽7倍的恆星才能有可能變成黑洞。

    圖示:白矮星的體積很小,和地球差不多大

    等到變成白矮星的太陽餘熱散盡,最終劫後餘生的地球和太陽系其它天體將將在寒冷和寂靜中度過以後的時光。

  • 7 # 漫步科學

    “幾十億年後太陽能量耗盡,會不會成為黑洞吞噬太陽系?”,以目前的科學觀點來看,太陽並不會轉變為黑洞。

    黑洞的形成

    黑洞一詞最早由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黑洞這個名字非常準確的表達了這種奇特天體的性質,即由於黑洞的強引力效應,連光線也無法從掙脫黑洞的束縛,所以黑洞是一種“黑到看不見”的天體,同樣由於強引力效應,包括光在內的任何物質可以被黑洞吞沒,這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般。

    其實關於黑洞的概念最早在十八世紀就出現了,但是這種黑洞所依據的理論主要為牛頓力學。而今天我們對黑洞的認識則源於廣義相對論,1916年德國科學家卡爾·史瓦西得出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真空解,該結論表明,當足夠多的質量集中在一起時,在這個質點的周圍會形成一個連光都無法穿過的“介面”,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事件視界”,1969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將這種神奇的天體稱為“黑洞”。

    我們知道黑洞的形成源自於極強的引力,而這種強引力來源於集中在一起的物質,將更多的物質集中在一起則對應高的密度。這其實也闡明瞭黑洞的形成原因,即高密度物質的形成,通常認為宇宙中有三種黑洞誕生的途徑,第一種發生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由於宇宙誕生之初,所有的物質都高度集中,在引力的作用下這些物質可能會直接塌縮形成黑洞,通常把這種黑洞稱為太初黑洞;第二種黑洞形成的途徑和這個題目有關,現代科學認為,當大質量恆星走向死亡時,由於其自身釋放的能量已經無法抵擋物質的塌縮效應,大質量恆星會在其生命末期發生超新星爆炸,大量的物質會跌落到恆星的核心區形成奇點,從而產生黑洞;第三種途徑通常被稱為“雙星合併”,通常是指兩顆中子星在碰撞的作用下,將大量物質擠壓在一起從而形成黑洞。

    太陽會變成黑洞嗎?

    其實從上文我們已經知道,大質量恆星在演化末期是有可能形成黑洞的,但是這種恆星核心質量要“大”到什麼程度呢?科學家給出了計算結果,其值至少為3.2倍太陽質量,這個極限值被稱為奧本海默極限,也是恆星形成穩定中子星的極限質量,如果大於該質量,恆星在發生超新星爆炸後就有可能形成更為緻密的夸克星或者黑洞。顯然太陽的質量是小於這個極限質量的,科學研究認為,那麼太陽在將來會變成中子星嗎?科學家認為依然不會,因為中子星的形成需要恆星核質量達到1.44被太陽質量,這個質量極限被稱為錢德拉塞卡極限,如果恆星質量低於這個標準,當恆星內部的熱核反應結束後,組成恆星核的物質將在引力的作用下處於電子簡併態,由此形成的特殊天體被稱為白矮星,經過億萬年的冷卻,白矮星會逐漸熄滅演化為黑矮星。因此從太陽質量上分析可知,當太陽“熄滅”後,其會演變為白矮星而非黑洞。

    結語

    現代科學並未對黑洞質量有嚴格限制,目前科學家發現的最大黑洞質量已經高達太陽的上億倍,同樣理論也認為,即使地球這麼多的物質也是可以形成黑洞的,但是前提是需要把地球壓縮成一公分左右大小的小球。在自然狀態下,引力提供了天體自身對其核心的“壓縮”作用,我們知道太陽算是一顆中小質量恆星,雖然嚴格來說太陽的能量是很難完全耗盡的,但是當其釋放的能量不足以抵抗引力的塌縮效應後,同樣,由於太陽的質量較小,科學家認為太陽在熄滅後會演化為一顆白矮星,而非黑洞。

  • 8 # 宇宙觀察

    1915年德國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身處一戰前線的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計算出了引力場方程的第一個精確解

    “史瓦西解”表明如果大量物質堆積於時空一點,那麼這團物質的逃逸速度就會超過光速,所以來自外界以每秒三十萬公里的光途徑這團物質時,嚴重扭曲的時空會把光困在裡面打轉轉,所以這團物質所在的一小部分的時空從此就會在可見光波段消失。

    以上這片“奇異時空”後來被命名為“黑洞”,但直到1964年天文學家才發現了第一顆黑洞“天鵝座-X1”,再後來恆星演化模型的逐漸明朗為黑洞的誕生“指出了一條路”

    宇宙中的黑洞按照質量大小可以分為

    恆星級黑洞:3~100個太陽質量之間

    中等質量黑洞:100~10萬個太陽質量

    超大質量黑洞:幾十萬倍太陽質量,甚至上百萬倍太陽質量

    恆星級黑洞的誕生條件是恆星晚年核心質量超過了2.44倍太陽質量,因為只有超過該上限,核心區域的物質才會被引力完全碾碎從而變成一個不可見的“黑洞”。

    恆星按照質量可以分為紅矮星、橙矮星、黃矮星、藍矮星,我們的太陽屬於黃矮星

    黃矮星的壽命在100億年左右,由晚年黃矮星演化而來的紅巨星在數百萬到數千萬年後會因為核聚變元素的耗盡而開始坍塌,核心區域會在這次坍塌中被嚴重壓縮,最終結果就是變成一顆原子核與原子核緊密排列的“白矮星”

    所以說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並不會坍塌成黑洞,它只配坍塌成一顆白矮星。

  • 9 # 鍾銘聊科學

    一個恆星的演化對於一個恆星系的演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宇宙中,絕大多數的恆星系其實都是雙星系統,或者三星系統。

    類似於太陽系這樣的單星系統其實並不多見,這也使得太陽的演化在整個太陽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一般來說,恆星的宿命無外乎就是白矮星,中子以及黑洞,當然,也有把自己炸得渣都不剩的。那太陽屬於上述的哪種情況呢?會不會最終演化成一顆黑洞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太陽的演化

    關於太陽的演化,我們需要從宇宙的起源說起。根據目前主流理論: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之後,宇宙開始劇烈的膨脹,同時溫度急劇下降,逐漸的形成了原子核的結構。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後的38萬年,形成的原子結構。

    早期形成的原子大多都是氫原子和氦原子,當然也有少數的其他原子,但是並不穩定,還會繼續裂變為氦原子的狀態,從元素週期表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氫元素和氦元素其實是排名前兩位的元素。

    因此,構成恆星的主要物質其實就是氫元素和氦元素,而且這兩者佔比幾乎達到了99%左右。而恆星一般都是恆星系中的絕對主宰,太陽就是如此,太陽的質量佔據了整個太陽系質量的99.86%以上,其他的天體加起來才不到0.14%。

    因此,太陽的引力十分巨大。太陽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核心的溫度會急劇升高,可以達到了1500萬度,壓強可以達到200多萬個大氣壓。

    這個時候,太陽不再是普通的物質狀態,而是處於等離子態

    這種狀態下,電子會獲得足夠多的能量,然後擺脫原子核的束縛,於是,就會呈現出一鍋粒子粥的狀態,這當中電子、原子核到處跑。

    因此,原子核和原子核之間就有可能結合到一起。但是,我們都知道原子核內是有質子和中子,質子是帶正電的,中子不帶電。因此,原子核是帶正電,根據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道理,原子核之間是存在靜電斥力的。如果兩個原子核要結合發生核聚變反應,實際上需要克服靜電斥力。

    但是太陽的溫度不足以跨過這個門檻,但由於微觀世界中存在著一種叫做隧穿效應的量子現象,就可以讓原本需要能量才能促發的反應也得以發生。

    不過隧穿效應發生的機率極其低,大概是一對原子核在10億年發生一次,但由於太陽的粒子數足夠多,因此還是得以進行的。不過太陽的核聚變反應並不會像氫彈那樣一下全炸了,而是緩慢地進行著。具體來說,就是先促發的是氫原子核的反應,氫原子核內就一個質子。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是質子在發生反應,四個質子產生一個氦-4原子核。

    太陽燃燒氫原子核大概要持續100億年,如今已經過去了46億年,這就意味著還有50多億的時間。當氫原子核逐漸燒完後,太陽核心主要就是一些氦原子核的。但是氦原子核要反應的條件比氫原子核更加苛刻。因此,太陽核心會持續收縮,溫度會急劇升高,而外層會膨脹開來。此時的太陽就會成為一顆紅巨星,半徑膨脹到原來200多倍。

    太陽核心在急劇的收縮下,最終促發氦原子核的反應,氦原子核核聚變會產生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當氦原子核燒完後,引力不足以促發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的核聚變。於是,太陽核心的核反應就會停止,此時的太陽已經成為了一顆白矮星,然後就等著慢慢涼透,最終變成一顆黑矮星。因此,太陽並不會成為一個黑洞。

    黑洞到底是咋來的?

    太陽成為不了一個黑洞的主要原因是引力不夠,而引力不夠其實是質量不夠。科學家發現,只要引力足夠大,就可以再繼續促發碳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的核聚變反應。而且只要質量足夠大,就可以持續促發核聚變反應,一直到恆星內產生鐵原子核。

    但由於有些恆星的質量足夠大,大到了太陽質量8倍以上,因此,這類恆星可以促發超新星爆炸。

    具體來說就是恆星外層發生劇烈的爆炸,而核心繼續收縮,最終形成一顆中子星或者黑洞。至於是中子星還是黑洞,取決於演化過程中,核心的質量是不是大於3倍太陽質量,如果超過了3倍太陽質量,就會形成黑洞。

    而太陽因為質量太小,因此並不會形成一個黑洞。

  • 10 # 寒蕭99

    太陽是不會成為黑洞的。

    成為黑洞最主要的條件是要有足夠的質量,這個足夠的質量大約要有30倍的太陽質量才可以,也就是說如果30個太陽聚到一起,那麼最終的演化結果才會形成黑洞。

    天體的演化路線是由天體的質量決定的,像太陽這樣質量的天體,其核心的聚變反應最終只能演化到碳氧聚變反應,由於質量不夠,核心的溫度也無法形成更重元素的聚變反應。

    因此,演化到紅巨星併發生爆炸後,對核心產生的壓力雖然巨大,但電子簡併力就足以抵擋住了,因此,核心剩餘物質最終只能形成白矮星,無法再進一步了。白矮星就是太陽的歸宿,也是幾乎所有與太陽相當質量恆星的歸宿。

    如果質量達到8倍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其核心溫度會更高,會進一步發生反應,會聚變成更重的元素。當其發生爆炸時,產生更大的能量,這時電子簡併力已不能抵擋強大的壓力,電子被壓入到質子中,形成中子,最終形成的天體大部分物質為中子態,這就是中子星。

    對於更大質量的恆星,其核心的聚變反應可以一直到鐵56,這是聚變反應的終極位置了,這時再發生爆炸,連中子簡併力也無法抵擋強大的壓力,於是這種坍縮會一直下去,成為一個物理上所說的奇點,這時形成的就是黑洞了。

  • 11 # 林清沐

    這要看情況,有些恆星死亡後變化為中子星,有些成為黑洞。但是不管成為什麼,到時候太陽成為紅巨星,地球將被吞沒,其他的行星不被吞噬,也將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太陽系所有的行星靠太陽的能量,地球上萬物生長靠Sunny,沒有太陽,一切將蕩然無存,整個太陽系也將一片寂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卡卡西打佩恩為什麼不用寫輪眼放個幻術?怎麼說也有萬花筒寫輪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