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不舊
-
2 # 戴老師講歷史
謝邀。眾所周知,我這人喜歡直接上結論,那麼,關於這一題,我也是直接上結論——的確是起到一個積極作用。中國古代有許許多多世家貴族,既所謂計程車族,隋唐時代的名門望族最為出名,很多人都很清楚,隋唐時期的皇權經常會受到這些名門望族的干擾,皇帝當然不爽,但不得不承認,名門望族確實是對皇權有所制約,減少了決策失誤。
至於隋唐時期最為引人注目的當然是隋唐時期的選官制度,很多人都說,科舉制度有打破貴族壟斷的作用,從長遠來看這確實沒錯。很容易讓出生平凡的人走上舞臺,繼而走上人生巔峰。
但是站在當時門閥重臣的角度,我們也會發現,他們之所以沒什麼太大反應,完全是因為這種選拔官員的系統,看上去還是對自己有利的,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畢竟世家大族受到的教育遠勝於一般家庭,世家大族出來的人,因為見多識廣,執政也相對於比較靠譜。
-
3 # 蘑菇雅說
同時隴西李氏在秦代與漢代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曾經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
到了隋朝末期,隴西李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所以說唐朝的建立本身也是依靠了名門望族世家的力量。
世家大族在唐朝不得不說,世家大族在唐朝還是很有影響力的,他們有著更高的教育資源,有著更好的人脈,與皇家關係十分親近,就以清河崔氏為例,作為地方世家大族,在唐朝一朝就貢獻了數位宰相,而且這些宰相,官員不乏有能力者,他們推動著唐朝走向進一步輝煌,也帶領自己的家族進一步騰飛。當然,相比於前朝的世家大族把持朝政來說,唐朝的世家大族因為科舉制的出現,他們影響就有所減弱了。
科舉的改變在隋朝開進士科舉以前,華人在時局安穩的情況下做官一般有2種方法,第一舉孝廉,第二世襲,或家裡人安排。所以這一時期的世家大族在朝中的權利特別大,我們看看司馬懿就知道了。
但是隋朝開了進士科舉以後這種現象要好一些了。舉孝廉被科舉取士替代,世家大族對政治的持續影響力就變小了很多,這也就是為什麼隋朝以後的統一朝代,外戚干政的現象要好很多了。
當然了,並不是說這樣就完全打破了世家大族,畢竟他們擁有著更好資源,即使走科舉這條路,也比其他人更好走。
所以在唐朝,世家大族的存在對唐朝肯定是有促進作用的,畢竟輸送了許多人才,而且唐朝也利用著自己自身的制度控制著世家大族對朝廷的控制。
-
4 # 大美自然
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隋煬帝大業元年開設了進士科,標誌著中國古代科舉制正式創立,唐朝科舉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大力推行科舉制改革,完善了科舉制,大量地選用了寒門優秀人才,武則天時還初創了武舉和殿試,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打破了世襲制,使得優秀寒門子弟走上仕途。從隋煬帝正式開創科舉制,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1300年之久,鄰國也紛紛效仿。
-
5 # 穿越再現彼岸
名門望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稱之為門閥士族,是因為王朝的選官制度而造成的怪胎。東漢時期國家選拔人才主要透過察舉和徵辟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這些被舉薦人成為官吏後,成為那些有權推薦人的門生、故吏,最後發展成為一個個官僚集團,家族累世公卿,譬如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這就造成一種很壞的現象,社會被人為的分割為做官的層次,平民(包括平民地主階層)基本上沒有做高官的機會。東晉初期,琅琊王氏擁立司馬睿為帝,當時有人稱“王與馬共天下”,門閥士族的權利和皇帝是平行的,甚至能廢立皇帝,東晉時期很多皇帝都是由門閥士族擁護才能做得穩當。
門閥士族壟斷朝政,壟斷選官,財富的累積自然不在話下,權利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威脅皇權,同時也阻礙國家對人才的選拔,到隋唐時期,皇帝們已經著手廢除門閥士族的特權。(李世民劇照,好多高官不願意娶他的女兒,而願意娶世家大族的女兒為妻)
隋唐時期有哪些名門望族?在隋朝和唐朝初期名門望族還是有一定的特權的,在當時社會上享有非常高的聲望和地位。主要的名門望族被稱作“五姓七望”,如下:
一、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
唐高祖李淵就是隴西李氏中的一支,建立了唐朝,除此之外隴西李氏(非皇族)在唐朝還出現了10位宰相。李淵家族也是因為世代為公卿,最後積累才有了唐朝的建立,唐朝的皇帝們自然知道原因,肯定不希望名門望族再次取代唐朝。地理位置在隴山以西、渭水流域的古代隴郡。(隴西李氏祠堂)
趙郡是現在的邢臺隆堯縣,北齊時更名為趙郡。這是李姓的第二大分支,祖先是戰國時期李牧的後代。這支李姓和隴西李姓有共同的祖先。
二、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
這兩個崔氏的祖先是一個,在漢朝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壯大,累世公卿。博陵崔氏在唐朝時期出現了15位宰相,清河崔氏在唐朝出現了14位宰相,共計29位宰相。
博陵崔氏聚集的地點在現在的河北定州、深州市、饒陽、安國;清河崔氏聚集地點河北清河縣周邊。
三、范陽盧氏。
范陽(河北保定以北,北京一帶)盧氏的鼻祖是東漢末年的盧植,他的學生有劉備、公孫瓚。唐朝中期後,范陽盧氏有八位官至宰相。
四、太原王氏。
太原是王姓的發源地,名人輩出,譬如王之渙、王勃、王維、王昌齡等著名詩人都是出自於太原王氏。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王皇后也是出自太原王氏。
五、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的鼻祖是先漢時期(漢景帝)的大司農鄭當時,漢朝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累世公卿。在唐朝時期鄭氏有十一位宰相。
這五個姓氏在唐朝時期都非常厲害,不過已經是落日餘暉而已,唐朝已經從根本上上削除了世家大族成長的根基。
隋唐如何消除名門望族的威脅?名門望族之所以成為名門望族得益於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他們手中有特權,日積月累形成門生故吏滿天下,壟斷了官位,官位上不是這個士族就是那個士族,平民(包含平民和平民地主)基本沒有機會。
李世民時期的大臣程咬金,妻子死後,他續娶了清河崔氏的一個寡婦為正妻,按照他當時的身份地位娶很多的高官家的小蘿莉是絕對沒問題的,但是名門望族的名望和地位,使得程咬金不得不低下頭來求崔氏的女兒嫁給他,而且還是一個寡婦。(程咬金不是莽夫,聰明著吶。劇照)
一、隋文帝時期已經開始消除門閥士族在國家政治中的影響力,他率先推行科舉考試製度,從根本上上杜絕門閥士族選官,真正發揚光大科舉考試製度是唐太宗時期了,在此之後的唐高宗、武則天等更是推行科舉考試,大批的寒族人士進入朝堂,穩固了國家的統治平衡。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等徹底斷絕了名門望族透過推薦官員形成望族的可能,根源上斷絕特權階層的形成。
二、唐太宗時期,國家修編《氏族志》,當時的修編人員居然沒有把李世民的隴西李氏排在第一位,而是把博陵崔氏排在了第一位,李世民看後勃然大怒,名門望族居然不皇帝還厲害,修編《氏族志》的官員不得不修改,隴西李氏排在了第一位。透過這麼一折騰,名門望族肯定要讓位於皇帝的姓氏了,打壓了名門望族一把。
三、659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將《氏族志》改為《姓氏錄》,共收集了245個姓氏,五品以上的官員全部收錄在內,很多科舉人員和士兵升級為五品官員的也都在列,而沒有官職的名門望族根本不在行列。這是因為武則天家族沒有列為《氏族志》中的一員而做的,其實武則天藉此打壓唐朝的門閥士族,不久後因為唐朝的名門望族反應太大而收回了《姓氏錄》。武則天掌權時期重新修編《姓氏錄》,繼續打壓名門望族,徹底斷了名門望族的希望,宋朝時期就有了《百家姓》。(武則天劇照,她給了名門望族致命一擊)
四、唐高宗時期,對名門望族,尤其是五姓七望家族的婚姻生活也進行干預,名門望族之間不得隨意婚配,必須要得到皇帝的批准或者備案。但是也擋不住名門望族之間的相互聯姻,不過聯姻的影響也逐漸降低了。
為何唐朝名門望族還有那麼多高官?透過以上名門望族在唐朝做宰相的統計資料可以知道,唐朝時期的五姓七望有最少有58位宰相,其他官位的人員更是不計其數。
這裡面有一個官僚體系的慣性問題,既然唐朝在建國初期就開始消除名門望族的影響,但是他們在各級官僚體制中仍有很多官員,自然成為宰相以及高官的可能性非常高。
另一方面,既然唐朝已經徹底改變了原來選官制度,採取科舉考試的方法,也有很多名門家族隨之改變,透過參加科舉考試進入官僚體系。他們相比於普通人員來說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財富和學習的環境都優越普通人家,自然考中的機率大,進入官僚系統後,多得本家族成員的提攜,登上高位的機率也非常大。
滎陽鄭氏是一個比較特別的案例,這一名門望族在唐朝時期很快沒落下去(雖然出了11位宰相),他們沒有適應唐朝的科舉考試製度,家族做官沒有連續性,自然家族也昌盛不起來了。
五姓七望應該是門閥士族的絕唱,唐朝以後,名門望族左右朝政的機遇根本不可能存在了,源頭斷絕是最根本的原因。 -
6 # 獨愛炸醬麵
隋唐時期,天下士族勢力強大到頂點,其中佼佼者被稱為名門望族。這些家族世代出將入相,地位尊崇,能夠左右國家或地方政局,所以其成員自然也是身份高貴,往往擁有特權。
在當時讀書是一種傳承,知識也分貧賤。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書籍貴重非普通百姓能夠擁有閱讀,書籍典籍都是重要的財產,其都掌握在士族手中。士族透過壟斷知識進而達到壟斷權勢。
士族的存在嚴重的阻礙了知識的傳播,阻礙了社會得發展,可以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而隋唐時期透過科舉考試開啟晉升通道的寒門子弟,雖然可能一時位高權重,但是不經過幾代榮耀積累,社會地位還是無法與望族相提並論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高宗時出身寒微的宰相李義府為其兒向七大望族求婚,居然遭拒,後來他耿耿於懷,說服皇帝下詔禁止七大望族通婚。
隋唐時期天下名門望族主要是五姓七望,其中包括:
一、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
唐朝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清河郡望源自西漢時期,其先祖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為東萊侯,他生二子,長子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崔氏在東漢末已是一等大姓,排名在盧、王、鄭之前。 博陵崔氏在東漢稱為名門,經過北齊北周時期全面上升,在隋唐時尊為五姓七望之一,唐朝博陵崔氏一共誕生了15位宰相。
二、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
隴西李氏在秦漢時期是著名的武將世家,曾湧現過李信、李廣等名將,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誕生了西涼王李暠,南北朝時期成為中原五姓高門士族。李淵滅隋,建立唐朝後,李氏成為皇族。
趙郡李氏是李姓的第二大流派,其始祖是戰國名將李牧,南北朝時成為高門望族,在唐朝曾有17人出任宰相。
三、范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
范陽盧氏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北魏時期,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唐朝初期,范陽盧氏曾為李唐打擊暫時沉寂,至於唐中期復興,先後有8位宰相。
四、滎陽鄭氏(今河南省)
滎陽鄭氏起自西漢大司農鄭當時,兩漢之間的鄭興、鄭眾父子是東漢名儒,東漢末年鄭泰是揚州刺史,三國時期曹魏鄭渾聞名天下的太守,至此鄭氏成為高門望族。
唐時因科舉制的實行,望族的影響逐漸衰落,但滎陽鄭氏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天下鄭氏出滎陽”。
五、太原王氏
王氏得姓始祖是周靈王太子晉,北魏時期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唐朝時期更是名人輩出,有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王維,也有唐高宗時的王皇后。
可以說五姓七望這些名門望族幾乎壟斷了天下官員的選拔任用,已經到了威脅社稷統治,危害朝廷穩定得地步。
自古以來隋煬帝楊廣就是昏庸好色,好大喜功,不顧百姓生死的昏君形象出現的,才被隴西李氏李淵推翻。但實際上隋煬帝楊廣是很有功績的,其功績不比秦始皇低多少。而隋煬帝楊廣已經看到了士族把持朝政的弊端並且做出了一定的改革,只可惜後來楊廣操之過急,沒有想到名門望族特別是關中貴族集團的反擊那麼犀利,直接捧出李淵來推翻他的統治。至於說楊廣好色,哪個男人不好色,更何況身為天下共主的皇帝;到了楊廣那個位置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好大喜功,愛好面子。
隋朝本就是關中貴族集團的利益代言人,所以面對李淵的翻盤,楊廣的隋朝迅速的土崩瓦解了。唐朝建立後,李氏統治者同樣深知自己的天下事怎麼得來的,更是深知士族的危害,所以在唐朝初期李氏一直在默默的削弱士族,建立科舉考試以選拔民間寒門的有用人才。
透過持續的努力,到唐朝後期名門望族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自唐朝以後天下也再無士族這一特權階層。
-
7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隋唐時期的名門世家大多數不是隋唐時期形成的,而是漢朝到隋朝以前的這段時間內形成的。其中最出名的是五姓七望和關隴世家。
這些名門望族,在初唐和盛唐時期,國家實力強盛的時候,憑藉家族雄厚的財力和幾百年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壟斷思想學術,形成學閥,大力培養本家族子弟,也對社會上廣收門生,擴大家族影響力;隋末、中唐和晚唐時期,國家逐漸衰敗,世家開始活躍,佔據政權高位,形成權閥,名門望族,一般都是在中央或地方累世為官。而且名門望族不管盛世還是亂世都佔有大量田產,形成財閥;最後在動盪混亂時期也可以組建屬於自己的武裝力量,形成軍閥。名門世家裡,一般都有一位或幾位著名的領袖任務。一般來說,世家裡的名人,背後依託的都有龐大的家族勢力,再加上姻親,朋友,學生,老師,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龐大力量。
很多人總是把名門望族想象成一種高高在上、腐敗、無能、紈絝子弟的景象,好像世家沒有一丁點好處一樣。其實不然,名門望族因為集學術、財富、人脈、名望於一身,勢力非常龐大,在制約皇權獨裁上起到非常重要的左右。其實名門望族很多時候是一種有組織有能力的社會團體,由於其龐大的底蘊,他們的勢力滲透在方方面面,滅一個家族得罪一個地方,就是權力威望再高、再心狠手辣的人對名門望族都非常忌憚。
八王之亂時成都王司馬穎殺了陸機陸雲兄弟,按理說陸機陸雲身為主將戰敗喪師,他們本身就是死罪,但是這一下子徹底與江南士族離心,成都王身為手掌兵權的皇族,也不得不趕緊親手殺了自己的親信向陸氏陪罪,但是最後還是名聲受損,最後自己也死的不明不白。還有陸機陸雲祖父陸遜在吳國擁兵干預吳王孫權立嗣,從而遭到孫權猜忌。後來陸遜病死,陸遜的兒子陸抗帶著五千人送葬東歸,這龐大的送葬隊伍也展示了江東大族陸氏的底蘊,導致孫權後來對陸抗表示歉意。
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
岳飛的情況和陸遜一樣的帶兵在外,染指宋朝立嗣,被宋高宗趙構下獄冤殺,但是無人替岳飛說情。因為陸氏是江東的名門世家,不但有動員五千人送葬的能力,還有一大票人搖旗吶喊和製造輿論的能量,要是孫權撕破臉硬要搞陸遜,也能搞死陸家,但是孫權肯定也元氣大傷。而岳飛只是寒門,能夠幾十年後平反昭雪都是宋孝宗的功勞,還敢計較什麼。
而且,世家望族在抵制、抗衡、同化外族侵略時也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名門望族在當地有著非常高的威望,當外族入侵時,名門世家會起組織領導作用,抵抗外敵,就算失敗了,由於名門世家的巨大影響力和勢力,外族一般會安撫世家。而且名門世家的優越感很強,喜歡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北魏的崔浩,一當權就明辨族姓,把名門世家的漢族大姓置於鮮卑貴族之上,激怒了拓拔皇族和鮮卑貴族,被滅九族。但是最後拓拔皇族和鮮卑貴族也不得不對名門世家作出讓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把漢族和鮮卑族的大姓統一了級別,又讓鮮卑族大力漢化,才安撫了漢族名門望族。
明朝滅亡的那麼快,跟沒有世家巨族有很大關係。晚明、南明時期有不少英雄,比如李定國,比如熊廷弼,但背後都缺少大家族地方勢力的支援,不能持久堅持。孫承宗、盧象升如果有隋唐時期的那種名門望族支援,根本不可能下場那麼慘。唯一例外可能就是鄭成功的鄭氏家族,由於是海盜起家,中央政府管不到鄭氏,所以鄭氏也是最像隋唐世家大族,所以鄭氏抵抗也是堅持時間最久的。如果明朝有幾家像五姓七望或關隴八大家那樣的世家望族,滿清的征服不會那麼容易得手,即使能夠征服,也必定在政治上、文化上對漢族作出大的讓步。不是說前秦、北魏的軍事力量不強,而是他們一直沒辦法徹底搞定北方各民族各家族的影響力。
漢隋唐的時候有很多有組織有實力有影響力的世家望族,司馬姓、楊姓、李姓只不過是最大最厲害的一個世家而已;但到明清時期,除了皇族,基本上就沒有了這種世家巨族,也就形成了皇室一家孤立的情況,一旦遇到外敵入侵或者內亂,就是一盤散沙的局面。
漢隋唐時期,盛世是皇族世家擰成一股繩,亂世是皇族世家亂成一團麻,不管繩還是麻,斷一兩根不要緊,朝代雖亡,文明依在。
宋明清時期,名門望族已無,皇權獨大,盛世是一塊磚,想打誰就打誰,亂世是一盤沙,沒有朱元璋和毛主席這樣的超凡領袖,外族想怎麼捏就怎麼捏。
總的來說,名門望族盛世會阻礙國家發展,但是亂世會儲存中華文明。所以名門望族對中華民族的利弊,其實也是很難說明的。
-
8 # 老汪談琴
關於士族門閥對歷史有什麼作用,其實古人已經在探討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研究 唐代的牛李黨爭就是士族與新興的寒門政客的對抗 雙方都拿出證據證明自己對政治的貢獻 近代以來的一些歷史研究 從主觀看會否定士族的作用 但客觀從歷史看 士族本身的素質 即今天說的家風家教 對人的培養確實不同 在政治和文化上貢獻不小
回覆列表
名門望族,是地主階級和統治者博奕而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對穩固統治局面、發展社會經濟、促進文化發展、壯大軍事力量都有積極的正面力量,對歷史走向都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說,朝代的更替就是名門望族之間鬥爭的結果。名門望族是當時地主階級的核心和主體,用經濟支援統治者政權,以換來政治利益。名門望族與統治者相輔相成,互相倚靠又互相制約:誰獲得名門望族勢力的支援,誰就能得天下;得了天下的統治者反哺名門望族,給予權勢和封賞。
名門望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當時封建土地制發展與奴隸制殘餘互為矛盾,農民革命也處於初級階段,地方豪強割據,中央政權潺弱,從而為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好隸殘餘有機結合創造了條件,形成了門閥士族(名門望族)這一特殊的群體。在漢唐時發展到鼎盛時期,甚至出現了名門和皇權分庭抗禮、相持不下的局面。楊堅靠關隴集團勢力支援建立隋朝,但弊端也顯示了出來。在朝一半官員屬於關隴勢力、軍隊七成被關隴勢力所控,關隴土地九成屬於關隴地方大家,中央政權基本快成空架子,因此臨終吩咐楊廣除掉關隴。楊廣為弱化關隴的權勢,因此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三省六部制,推行科舉,選拔寒門之士,並透過三徵高句麗消耗關隴兵力,可惜動作太快太大,造成士族勢力的反撲,功敗垂成。
李唐也是依靠關隴集團的支援,迅速擴充到20萬兵力,兵器、糧食後勤補給源源不斷,對同樣起義勢力瓦崗山保持很大的優勢,最終定鼎中原。由於吸取了隋朝對士族政策失敗的經驗,唐朝對關隴勢力逐步削弱邊緣化的政策,把兵權收歸中央集權,大肆選拔寒門之士擴充朝中人才後備,在武則天時期士族勢力漸微,直到唐朝末年消失,成為歷史前進的一朵浪花。名門望族對歷史的程序有積極的意義,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都有積極的促進影響,並在一定時期內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方向,但最終因為土地兼併的矛盾,與皇權爭奪權益走上了末路,成為歷史上一朵風光之時的鮮花。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歷史而生,因歷史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