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riedrichWang
-
2 # 文史小茶館
自80年代開始,二戰書籍和文學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隆美爾的名字也開始為大家熟知。街頭巷尾,小夥大叔們說起這位“沙漠之狐”都能滔滔不絕眉飛色舞,這個名字彷彿能把大家拉回到衝破沙塵,疾馳在無邊曠野的戰車之上,再一次體會遙遠的硝煙戰火。
從愛好飛機的天真少年到被迫踏入軍旅的年輕排長,隆美爾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隆美爾佩戴藍色馬克思勳章的標準照)
一戰裡,他破法軍,敗義大利,用兵詭秘。
二戰中,再破英法,馳騁西歐北非,屢屢以寡擊眾,大展威名。而後全域性不利,兵敗諾曼底。
然而,一代名將隆美爾既未能壽終正寢,也沒有馬革裹屍,卻最終死於政治鬥爭,可謂“鮮克有終”,結局讓人唏噓。
(1944年7月17日他被盟軍空襲負傷後拍攝的照片,也是他留給世人的最後幾副映像之一。)
死因——隆美爾捲入了刺殺希特勒的720政變。1944年初,德國已經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東線,是冰雪泥淖中永無止境的殘酷消耗戰;西線,隨時可能降臨的盟軍大舉登陸近在眼前;頭頂,遮天蔽日的轟炸機群一次次掠過,把城市化做廢墟。勝利的希望消逝之時,沉寂已久的反希特勒運動開始活躍起來。
根據親歷者戰後回憶,隆美爾在就任B集團軍司令後,負責經營“大西洋堡壘”,防禦盟軍渡海登陸。他的3位好友卡爾·史多林(Karl Strölin)、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和卡爾-海因利希·馮·史圖爾普納格(Carl HeinrichvonStülpnagel )開始努力拉攏他進入反抗圈子。
(1942年,正在參觀早期虎式坦克的隆美爾,左一)
反抗者們準備用一次武裝政變來拯救國家。他們希望運用隆美爾這位平民戰爭英雄的影響力來增加成功機率,也需要隆美爾手裡掌握的軍隊和元帥的權力。如果隆美爾加入,既可以吸引更多軍隊內部的支援,也能夠對抗被蓋世太保和黨衛軍掌握的局面,並且在暗殺希特勒之後安撫人們的激烈情緒。
被動的參與者和天真的理想主義者。1944年2月,經過朋友們的反覆勸說,起初吃驚的隆美爾同意了這個謀劃,他認識到這是目前能夠“拯救德國”僅存的機會。但對刺殺希特勒,隆美爾是反對的,他曾對妻子露西和兒子說:“這樣會引發內戰,將把希特勒造就成一個烈士,並使得戰爭顯得是因為元首被謀刺而導致德軍的失敗。”這種擔心不無道理,普通人很可能會認為是“希特勒身亡,所以德國戰敗。”這會導致巨大的反對情緒,正如德華人痛恨一戰時“背後一刀”的舊事。
(在北非作戰時,忙著繪圖制定計劃的隆美爾,左一)
4月15日,隆美爾的新任參謀長漢斯·斯派達爾(Hans Speidel)抵達諾曼底。這位仁兄也是反抗運動成員之一,他和隆美爾達成了儘快結束戰爭的共識,還四處遊說,很快和密謀主使人之一施陶芬貝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取得聯絡。比起其他參與者的鼠首兩端畏首畏尾,施陶芬貝格的決心要真實許多。他秘密進行著自己的計劃,準備和隆美爾進一步溝通。
5月27日,斯派達爾作為隆美爾的代表和前外交部長等其他密謀者一起商議,他們決心立即和西方同盟國軍隊展開停戰談判,以避免全面投降的結局。儘管隆美爾正忙著佈置諾曼底防務,但得知訊息後還是同意繼續做下一步準備。
然而,柏林的策劃者們溝通並不順暢,他們根本不清楚隆美爾涉足其中,只是忙著計劃透過一位美國外交官和西方同盟國展開談判,並不指望隆美爾的支援。
5月底,隆美爾終於找到機會親自參與了一次“內圈”密謀會議。或許是經過了複雜的思想鬥爭,他表現出“決定性的決心”,明確表示贊同密謀計劃。根據戰後的英國方面對德國囚犯的監聽記錄和目擊者描述,隆美爾告訴朋友稱希特勒和部分納粹高層不得不被殺,因為這將是德國唯一的出路。
這和過去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因為傳統意見認為,隆美爾和其他絕大多數支援反抗行動的軍官一樣,希望將希特勒逮捕並送到軍事法庭公開審理。
7月15日,焦慮的隆美爾給希特勒寫了一封長信。誠懇的請求希特勒能“毫不拖延的得出正確結論”,仗,已經打不下去了,和談勢在必行。這可能是隆美爾為了避免暗殺希特勒而給元首的“最後一次機會”。結果由於克魯格的預防措施,這封信花了兩週時間才到達希特勒手中。這位元首一手提拔而起的元帥,依然沒能說服自己的領袖。
(非洲軍的SdKfz 263裝甲車駛過兩名騎驢的利比亞男孩,攝於的黎波里附近)
綜合戰後不同親歷者的記錄,隆美爾在爭取軍隊支援上做了很多工作。諾曼底地區許多德國將軍,還包括一些黨衛軍軍官,像豪賽爾,比特里希,迪特里希都承諾支援隆美爾,甚至反對希特勒的命令。老將龍德斯泰德鼓勵隆美爾盡力去執行他的計劃,但自己不會參與。克魯格態度一直猶猶豫豫,雖然聲稱支援卻明顯靠不住。至於名將曼斯坦因在和隆美爾接洽過後,堅決表示拒絕,雖然他沒有上報這一重大情報。
正在密謀計劃的關鍵時刻,突如其來的變故大大降低了政變成功的可能性。
7月17日,正前往諾曼底前線的隆美爾被英國皇家空軍的噴火戰鬥機機槍掃射打中,他的坐車翻入溝裡,頭部嚴重受傷。
在隆美爾無法理事之時,蓋世太保並沒有閒著,他們正逐漸接近密謀集團的核心,整個計劃命懸一線。相對於多次積極嘗試暗殺的施陶芬貝格,其他政變成員卻要麼忙於制定未來政府職位名單,聯絡和盟軍的談判,要麼明哲保身,生怕暴露了自己;更有人持觀望態度,坐待成敗。
(720事件示意圖,藍色為希特勒,黃色方塊為炸彈,紅色為死亡者)
7月20日,施陶芬貝格終於抓住一次會議的機會放置了炸彈,結果卻陰差陽錯沒有炸死希特勒,只是讓其受了輕傷。在訊息尚未確定的幾個小時裡,主要政變人員行動遲緩,沒能調動多少有戰鬥力的部隊。柏林警備分隊雖然被接管,但威廉大街的政府機關,夏洛滕堡的柏林廣播大樓,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的黨衛軍和蓋世太保部門都沒能被控制。竟然連事先準備好的演講稿都不見了去處。
街頭巷尾計程車兵和市民們更是毫不知情,一臉茫然。政變者們似乎只是在自己頭腦的想象中進行著宏大計劃。很快,正被政變軍隊包圍的戈培爾接到了希特勒的電話。“元首還活著!”當軍人們接到這一訊息時,政變可以說已經宣告失敗。
很快,各路參與者紛紛倒戈。眼見風色不利,密謀總部裡還爆發了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槍戰,施陶芬貝格和不少主要成員受傷或斃命。
接下來就是迅速無情的拉網搜捕,數千人被投入監獄。酷刑之下,隆美爾的名字被人供出。儘管出人意料,蓋世太保還是立即將隆美爾監控起來。
沒有選擇的選擇。10月14日,兩位將軍帶來了希特勒給隆美爾的選擇。
親自去柏林向希特勒辯解。
上人民法庭,全家接受審判。
安靜的自殺,保留一切名譽。
隆美爾否認了自己參與陰謀,表達了他對希特勒個人的愛戴,並且願意再次為國家服務。但他依舊拒絕前往柏林,也知道面對人民法庭等於全家死無葬身之地,於是經過幾分鐘的考慮,他選擇自殺。
隆美爾沒忘了向妻子露西和兒子曼弗雷德解釋原因,他表示這一切指控完全不實,是蓄意的栽贓陷害。上人民法庭意味著自己會憑空消失,不僅身敗名裂還會禍及家人。只剩下最後的選擇還可以保留戰爭英雄的名譽,讓家人得到政府養老金。
(隆美爾和兒子曼弗雷德)
對於為何沒有選擇面見希特勒辯解,後世分析隆美爾雖然身為希特勒愛將,但確實處於政變計劃其中,無論如何都難以脫罪。因此選擇了避免這種撕破臉,打碎自己信念的方式。
痛苦但隱忍的訣別過後,隆美爾拿著他的元帥手杖,登上了門外等待的歐寶汽車。駛離村子後,司機杜斯和訪客離開了車子。只剩下隆美爾和手裡那顆氰化物膠囊,這是元首最後的禮物。
5分鐘後,當司機和訪客回到車上時,他們發現隆美爾已經癱倒在地,離開了人世。司機杜斯大約知道事情的悲哀,他無法說些什麼,只是忍不住啜泣,最後替這位元帥換下了頭上的帽子。
10月18日,一場盛大氣派的國葬被用來弔唁隆美爾。在官方的說辭裡,他死於心臟病和傷後併發症。作為“國家社會主義信徒”的隆美爾“心屬於元首”,“他的英雄氣質,再次向我們全體展示了一個金科玉律——戰鬥直到勝利!”
(當日國葬場面)
有非洲軍老兵貝爾向上司透露隆美爾是被害死的,卻得到這樣的說法:“我親愛的貝爾,不要欺騙自己,要不就換你來接受國葬!”
喧囂散盡之後,只剩下那座赫爾林根的隆美爾墓還靜靜矗立。這位出身於平民之家的“人民元帥”一直深受人們喜愛,而人民,卻到了最後才知道他去世的真相。
評價。隆美爾的戰術水平靈活高超,能夠運用有限資源做犀利攻擊,成為後世學習的典範。
面對懸殊的國力差距,他竭盡所能,也難以扭轉總體的頹勢。
對歷史的程序,他做了無愧於心的選擇,一切都是為了挽救國家民族。
在個人生活上,他也從一而終,盡到了對家庭的責任。
我們從歷史可以瞭解,隆美爾是一個純粹的帶有騎士精神的職業軍人。也是為數不多的拒絕大量遺產和希特勒贈予他的將軍的禮物的人之一。
他樂於看到國家強大擴張,但心存良知反對殘酷的佔領政策和民族政策。最終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只能在國家的毀滅之路上隨著毀滅,但至少他做過抗爭,無愧於“人民元帥”的質樸名號了。
-
3 # 孩子的避風港
隆美爾首先是一個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不但深受元首希特勒的賞識,受當年德國將士和人民的愛戴,也深受盟軍的尊敬和佩服。隆美爾有著一個非常幸福美滿的家庭,雖然隆美爾的結局不太好,但相對於戈培爾的最後下場要圓滿了很多,保住了妻兒老小。這是因為隆美爾是個純軍人沒有參與政治,只有軍事頭腦沒有政治頭腦,說明了如果一個政治家失敗了,遠比一個軍事家失敗慘的多。
隆美爾所以當初追隨了希特勒捲入了那場不代表正義的戰爭。因為他的抱負和理想就是做一個軍人,並在軍事領域施展自己的才華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並沒有更多的從政治的角度上關心戰爭的正義與否,而當時希特勒恰恰給他提供了這麼一個平臺。
關於隆美爾之死,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隆美爾參與了謀殺希特勒行動。但我從另一份關於二戰史料看到的是,是隆美爾的部下參與的,他只知道這個事即沒參與也沒上報。當時謀殺計劃失敗後,希特勒在軍隊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並派他最信任的秘書直接領導這次清洗。而隆美爾在其內部不是很圓滑的,本來以他當年的威信和地位通融一下完全是可以免除一死的,最後還是死在讒言上的。
-
4 # 尉尉5438
他是元首警衛營的營長。有一次下大雨,他和警衛人員就在雨中警衛,元首看到後留下好印象。後來他主動要上前線,擔任裝甲師的師長,一路向前,不停頓,一直打到法國海邊。後來非州軍團成立,元首叫他出任司令。他帶領人數不多的兵力吧英國打的結結敗退,升遷到元帥。諾曼底登路後,看到德國大失以去,和軍方人員想幹掉元首,後來政變失敗,查出他也攙於其中,元首說,他可以自殺,對外說病逝,可以給他進行國葬。一代名將自殺訓國以保名節。
回覆列表
埃爾溫·約翰尼斯·尤根·隆美爾(德語:Erwin Johannes Euge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也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對隆美爾評價:「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隆美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戰功卓越的低階軍官,曾因在義大利戰區的英勇表現獲得藍色馬克斯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在戰斧作戰又擊退了具有裝備、人員和制空權優勢的英軍反攻,並在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造成敵軍物資與人員損失過半。隆美爾因為此役的成功而被晉升為元帥,也因為其先前多次的活躍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
但到了1942年7月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況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撤離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也可以選擇受軍法審判、全家送至集中營。隆美爾選擇前者,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因作戰負傷而死,或者是死於心臟病,並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能力受到多位軍事學家的推崇及批評,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為英軍不願承認敵軍士兵的素質,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裔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隆美爾被部份歷史學家評價為資質卓越的戰術家與偉大的軍事指揮官,特別是精於機動戰和敏銳判斷敵人弱點的能力,但絕非毫無缺點,尤其是他在戰略、統籌大軍的能力上頗受批評。其他作者認為他的戰略觀沒有什麼問題,只是他選擇高風險高收益策略而己。也有歷史學家認為他的確未曾受過戰略上的訓練,但他迅速提高自己的能力。
作戰時,隆美爾時常身居前線進行指揮,其下屬如芬克、阿爾弗雷德·高斯與齊格非·韋斯特法爾對於這樣的風格予以讚賞,但弗里德里希·馮·麥勒錫將軍則對此提出質疑,因為這種作法會使得隆美爾和其參謀幕僚發生衝突,事前擬定的種種計畫也可能會因為一時的變卦而修改,甚至取消;以及也會因為親自設身於戰地而影響對大局的判斷能力,如阿拉斯戰役時因為受到多輛戰車的攻擊而向上級報告「遭到數百輛戰車的攻擊」。此外,隆美爾因為身在前線,經常與後方的指揮部失去聯絡,而當有行動決策時,下屬軍官總是找不到隆美爾,進而造成混亂。在法國戰役期間,隆美爾經常不顧側翼與後方安危的攻擊英法軍的防線,被許多當時將領批評為莽撞行事,不過希特勒與最高統帥部最後承認他的成功。現在也有學者說這種行動導致法國戰役的勝利。
隆美爾在1941與1942年間於非洲奪下了多次戰役的勝利,這些都是在敵軍人數與補給狀況勝過他的條件下透過積極進攻所取得的。有許多次在德軍高層反對下,隆美爾也執意發動攻擊,尤其是隆美爾在未有良好補給下進攻埃及這件事,當時局勢令其僅有兩種選擇,不是停下補給再發動攻擊就是立即追擊,而隆美爾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來奪取埃及,第8軍團近乎崩潰,且敵人在補給速度上遠勝軸心軍,因而選擇追擊,但最後遭到失敗。而隆美爾認為他的補給都是義大利軍的消極應付和將補給運輸船班資料都洩漏給了英軍。 英國軍事歷史學家馬丁·凡·克瑞福德對此寫道:「德軍只有部份摩托化和倚賴不算強大的汽車工業,但因為政治情勢而需去穩定無能的義大利軍。利比亞港口的吞吐量是如此地小,但它所要掌握的(補給)路程是如此地長。局勢似乎很清楚,儘管隆美爾創下無數的戰術成就,只要軸心國補給問題無法獲得解決,進攻中東的計畫將永不可行。隆美爾一再無視下達的命令,並試圖越過其補給基地的合理推進距離,這是一個不應被容忍的錯誤」麥勒錫寫道:「隆美爾常僅以一時衝動或不完整的資訊就進行對整場戰役的賭博,如十字軍作戰的情況就是這樣。」英國史政局也評述:「隆美爾不怎麼關心補給事務,他只希望必要時都可取得即可,這是他手下參謀的一個困難任務,因為他們常不知道隆美爾下一個企圖是什麼。」
隆美爾自己也清楚他的戰功聲譽繫於頻繁的冒險行為,因此認真、仔細地將當時想法記錄於作戰檔案中,用作事後解釋和捍衛自己行為的論據,特別是有關他在1942年要發動夏季攻勢進攻埃及時。1942年8月的中東英軍司令哈羅德·亞歷山大對隆美爾評價道:「他是一位最優秀的戰術家,緊密地控制每一個裝甲單位的行動細節、迅速抓住一瞬間的機會在機動戰中扭轉局勢。然而,我對於他的戰略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懷疑,特別是他是否充分瞭解一個健全行政計畫的重要性?隆美爾愉悅地指揮著眼下的機動部隊使他急於取得迅速的成功,對於未來並沒有充分的考慮。」亞歷山大的一名情報官員——大衛·亨特爵士則評價隆美爾:「……也許他的才能是指揮一個裝甲團、或裝甲師,但到了裝甲軍就是其極限了。」其他學者則對上述觀點反駁,德國歷史學家莫里斯·雷米與美國少將兼歷史家塞繆爾·米切姆則認為進攻埃及是隆美爾唯一的選擇,因為當時美軍開始準備參戰,馬爾他會失去戰略價值。諾曼·施瓦茨科夫寫道:「隆美爾是機動戰爭的天才」、「 沙漠作戰自然需要流動性和致命性……靜態的防守策略根本是不可行。」
前聯邦國防軍副總監齊格非·斯托貝克則評論說:「隆美爾的領導風格和冒犯性的思想,雖然導致失去聯絡與失去大局觀的危機,但是實際上是有效的方法……我們、我們的北約盟國、華約各國,甚至連以色列國防軍在軍官培訓中現在都應用他的模式。」
隆美爾的生平廣為人知,不僅是德國人,也包括其敵國軍民。其著名的騎士風度和優異的戰術能力令他贏得了敵國政要、將領的敬重,包括奧金萊克、邱吉爾、巴頓和蒙哥馬利,而隆美爾對他們也是如此。隆美爾也是少數被盟軍官方下令計畫暗殺的軸心國指揮官(其他如萊茵哈特·海德里希與山本五十六),然而不同於後兩者,該行動以失敗告終(即菲力普行動))。希特勒讓他代替自己做戰時偶像,還有扮演黑臉的角色,引起其他納粹高層的仇恨,最後導致他的死亡斷裂。
隆美爾在與義大利軍的交流中曾多次表示其軍方與政府不可靠,並指責義大利將領貪圖享受。根據他非洲作戰參謀的敘述,隆美爾在軍營中過得十分節儉,並與部下住同樣的軍營,使用同樣的配給品,因此隆美爾成為深受士兵愛戴、但將官不甚喜歡的將領古德林傳記的作者肯尼茲·麥可塞認為隆美爾在極多的場閤中將個人野心置於第一位,而企圖掠奪他人成就[492],還會虐待、辱罵同僚,並將個人過錯怪罪於他人。其他歷史學家認為他沒有什麼野心,只是自己曾經被欺騙、搶奪功績、還被貴族出身的同僚歧視嫉妒,然後在一定程度也發生畏忌之心,但他本人很關注下屬的職業生涯,雖然有時候對別人不公平,冷靜下來後他常常表現一個平衡觀點。他對義大利將領與領導者不平之心也不是沒有現實的基礎,而他對義大利士兵對待得像對待德國士兵一樣。史學家史蒂夫·牛頓(Steve H.Newton)認為,一個自設身於戰地的將軍不會招人喜歡,因為對於下屬,這樣的將軍一定是一種麻煩的上司。隆美爾的下屬雖然感到他是太嚴格,有時候不公平,但是實際上他們對他忠誠順服。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比別人有「魔力」(瓦爾特·莫德爾元帥也用同樣的方法,結果是常常被下屬臭罵和拋棄)。
許多學者認為隆美爾是一個偉大的精神領袖,許多將領承諾將不惜違抗希特勒的命令也會服從他。若7月20日密謀案成功,德國抵抗運動領導者希望可以結束戰爭與阻止內戰的救星就是隆美爾,甚至與其有所過節的阿爾弗雷德·約德爾也在1943年認為,若要有人能使義大利官兵打從心底的服從,那非隆美爾莫屬。聯邦國防軍的官方觀點認為,隆美爾是促成階級融合的重要人物。1930年代,小資產階級和傳統貴族出身的軍官不和,而隆美爾同時身俱被捲入德國抵抗運動的「殉道者」和納粹的「戰爭英雄」,因此被用於解決雙方的衝突,也成了德國聯邦軍現代騎士的化身。
隆美爾麾下的非洲軍也從未被指責過犯下戰爭罪行,隆美爾自己也曾提到過北非戰線是一場「沒有敵意的戰爭」(Krieg ohne Haß)。許多例子也顯示了隆美爾對盟軍戰俘的人道作為,比如他在堅忍行動中俘虜了羅伊·胡德瑞吉(Roy Woodridge)與喬治·藍涅(George Lane)兩位突擊隊中尉時,抵制了希特勒所下達的《突擊隊命令》,並未將前兩人處決,另外也拒絕遵照後者殺害猶太裔戰俘的命令。隆美爾駐於法國期間也反抗了希特勒要求其驅逐該國猶太人的命令,並多次寫信抗議猶太人的待遇。英國突擊隊的吉歐菲·凱耶斯少校在其攻擊德軍海岸防線的任務失敗而陣亡後,隆美爾下令進行其以軍禮埋葬。另外,在大西洋壁壘建設期間,隆美爾指示法國人不用作奴隸,但應付出勞動。
戰爭結束後,當隆美爾涉入刺殺希特勒的政變行動後,他的名聲在盟國間大幅提高,被視為一位勇於對抗希特勒的德國人。在1951年美國所拍攝的《沙漠之狐》電影更是助長其知名度與聲譽,令其成為備受矚目的德軍將領。1970年,西德海軍的一艘「呂特晏斯級」驅逐艦即命名為「隆美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