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遠察微
-
2 # 河南恆之源網路田傑
太子不爭氣,玩物喪志,沒啥大的才能和本事,只因為是第一個皇后所生,在皇后臨死之時答應立他為太子,這是一種承諾,孝莊在臨死前不讓皇上廢太子,以免引起黨爭,引起骨肉殘殺,所以有懿旨不許廢太子,並讓容妃告知提醒皇上。無奈,太子不爭氣,處處冒犯,最後還有弒君之嫌皇上不得已廢之!
-
3 # 南川楚懷
歷史上的胤礽並非是爛泥扶不上牆,恰恰相反,他是具備治國理政之才能的,只是人品不行而已。他沒能處理好與康熙、諸兄弟及朝臣之間的關係,反而大舉拉幫結派,導致他被康熙兩度廢立,直至政治生命完結!
影視劇中將胤礽刻畫成一個懦弱、無腦的形象,當然這是為了突出主角胤禛的精明與才幹。而真正歷史中的胤礽並非如此,他不到兩歲就被康熙立為太子,之後一直以太子身份接受教育及處理人際關係與部分政事。
胤礽還是很有才能的,不到十歲就跟隨康熙四出巡幸,學習處理政事。康熙本身也有意培養他的威信,專門給他制定了儲君的特有制度。其中體現太子威嚴的著裝、禮儀及用品與皇帝相差無幾。
國家三大節中的元旦、冬至以及太子的千秋節,百官都要給康熙進表、朝賀之後,到太子住所進行同樣的儀式,要行二跪六叩首禮。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都是胤礽留守京城處理政事,當時的表現很令康熙滿意。
如果胤礽此時能夠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他與康熙、諸兄弟及朝臣的關係,那他的順利登基是沒有大的問題的,但胤礽卻是沿著相反的方向在前行。胤礽雖然年輕,但他做太子的時間卻很長,周圍難免會有小勢力。
將胤礽推向不歸路的首先是他的叔外公索額圖,此人是胤礽生母孝成皇后的親叔父,是康熙前期的重臣。他處心積慮的提高胤礽的太子地位,為使胤礽早日登基,竟讓意欲推翻康熙,當時康熙為保護太子,只懲治了少數人。
三十年康熙征討噶爾丹回到京師附近,下令處死私自在太子處行走的內廷人員。四十二年以索額圖議論國事為由,將其囚禁致死。太子黨人的活動,勢必將胤礽推到與康熙對立的位置。你也可以理解成為他“無腦”。
除此之外,胤礽本人的人品還是有些問題的,他貪婪貨財,性情暴躁,令康熙感到十分失望。結黨之後,讓胤礽的缺點完全暴露。康熙認為太子應有三個條件:一是要忠於父皇,二是要為人仁義,三是要孝友為懷。
胤礽目前顯然與此標準相去甚遠,康熙擔心胤礽當政會出現“敗壞中國家”的惡果,父子感情日漸疏遠。康熙四十七年發生的一件事情促使康熙作出廢黜太子的決定,而且是迅速付諸行動。
當時康熙帶著胤礽、胤褆及幾位小皇子在返京途中,皇十八子胤衸患重病,胤礽是毫無關心,康熙為此責備他,他不以為然,反而態度惡劣。此後,胤礽經常夜間在康熙帳篷周圍窺測康熙的行動,這讓康熙十分不安。
於是,康熙決定立即將胤礽鎖禁起來。回到京城後,正式宣佈廢黜胤礽。胤礽事出,康熙命胤禩署理內務府,可見康熙對他的信任。胤禩的結黨活動很快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他明令禁止諸子結黨謀求儲位。
後來胤褆對胤礽搞厭勝之事,讓康熙以為胤礽是受人巫術致病,而發瘋暴戾,宣佈將視其病情變化再做安排。大臣中出現不斷站隊的現象,康熙在懲治馬齊,譴責佟國維的同時,決定啟用胤礽,四十八年復立其為太子。
胤礽再立,並非是他的才能打動康熙,而是康熙明確反對結黨謀位的體現。胤礽並不是康熙的理想太子,再次冊立他,只是用他填補儲位的空缺,以扼制諸皇子結黨謀位,因此胤礽的地位很不牢固。
胤礽也已意識到這種危機,他暗中結黨,希望早登大寶。他常對人發牢騷說,自古以來,哪有四十年的太子,覬覦之心溢於言表。康熙察覺之後,職責胤礽無恥之極,與惡劣小人結黨。最終將胤礽廢除圈禁。
由此可見,胤礽在當太子初期,表現還是可圈可點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及周圍黨羽的聚集,讓胤礽逐漸失去自我,為了皇位而迷失心智。他的人品是有很大問題的,腦袋並不愚昧,反而是太過聰明而誤了卿卿性命。
-
4 # 爆料博主
說起康熙兩廢太子,也就要說起他兩立太子。
首先要說一下這位太子殿下胤礽,他的生母是赫舍裡皇后,正經的嫡子。並且也是康熙王朝唯一的嫡子,康熙序齒第二子。以西周就開始分封制我們可以知道,一個王朝一般都會以嫡長子為尊。所以胤礽只佔一嫡,有點懸。也是在這樣的一個限制下,胤礽始終提防著大皇子,從而也就形成了他對於皇位的一個爭奪概念。
立太子是在他週歲的時候,這就是第一次的立。其實從這裡可以揣摩,當初赫舍裡皇后已經死了,個人認為有可能是為了穩定朝政,有儲君會使朝廷更加安定,同時也可以穩住赫舍裡皇后族人權臣。
從某種觀念上也可以看出康熙,深受封建制度的影響,還是會認為立嫡立長勝於立賢。
接下來就是第一次廢太子,表面上是因為太子不關心兄弟十八阿哥,生性涼薄殘暴等性格缺陷,以及極端思想。沒有達到康熙對於兒子所期望的珍愛兄弟手足,家庭和睦。
其實根本原因是,胤礽結黨營私,和他的叔父索額圖之間的一個政治交易交往。同時,還有和疑似朱三太子遺孤的紅玉發生的苟且之事。朝堂上,無論是兄弟還是其他大臣,不再是民心所向。
這些都是錯誤,作為一個皇子。自己的父親對於自己而言,先是君,再是父親。
也就是說胤礽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犯了作為一個臣子,無法忍受被君王所忍受的錯誤。於是被廢。
第二次立,可以說,僅僅只是康熙帝想要平衡朝政。因為救大皇子黨和太子黨而言。在康熙帝沒有想完完全全拔除的時候,任何一方的式微,都有可能導致康熙帝所設局面的倒塌。所以為了平衡兩個權臣索相和明相,兩個黨派之爭,必須立回來。
第二次廢,是完完全全沒有意外的。從第一次廢就可以知道康熙帝不會讓胤礽做皇帝。因為他完全不合適。
-
5 # 大然桌布
紅纓來答。清朝康熙皇帝的二皇子胤礽,當了幾十年的太子,結果兩立兩廢,終究沒能繼承皇位。這和他本人的所作所為以及周圍的環境是脫不開干係的。那麼,為什麼康熙多次廢掉胤礽,我們來分析一下原因:
初立太子胤礽的母親是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小小的胤礽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康熙立為了太子,為什麼康熙要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呢,不立大阿哥呢,因為,大阿哥是庶出,母親的地位不如胤礽的母親身份高貴,也就是說胤礽是嫡出。
赫舍裡和康熙算是青梅竹馬長大的一對,二人的感情相比別人要深厚的多,她在康熙心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並且小胤礽從小就跟在康熙身邊。
初廢太子胤礽從小其實自幼好學,並且聰慧過人,對於歷代詩詞歌賦,百家經典,都算得上是精通了,不但如此,也有一身好武藝,稱得上是文武雙全。
在胤礽在太子位的前期,確確實實幫助自己的父親分擔了許多的國事,並且監國數次,也有不錯的成績,得到了朝野內外的好評。
性格:但是,由於胤礽從小被寵溺壞了,因為出生後自己的母親就離開了,所以康熙對他也是百般的呵護,皇帝如此,下面的大臣亦是如此,時間久了,胤礽的這種驕橫傲慢的性格逐漸就被養成了,開始蠻橫專權,對王公大臣也是肆意鞭撻,不滿之聲愈發嚴重。
其他皇子的挑撥:胤礽做太子,心理罪不平衡的估計就是大阿哥了,關於立太子,立嫡立長一直都是一個最大的難題。大阿哥胤禵其實也非常覬覦太子之位,並且他本身也不是一個庸才,所以身為大哥的他,處處都在挑胤礽的刺,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將胤礽的種種惡行轉達給康熙。
被廢:胤礽的所作所為,康熙爺也終於無法忍受,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爺含淚宣佈了太子胤礽的種種罪狀,不但專橫,並且窮奢極欲,逾制之事常有,並且絲毫不關心自己兄弟們,康熙反感的則是結黨營私。
於是太子胤礽從太子的位置上,跌落谷底。
復立太子康熙的兒子眾多,曾經有一個太子坐在那裡,其他人即使心裡有多少的不滿或者嫉妒,也不敢明目張膽的去爭搶這個位置,但是太子的位置突然一空,就需要一個合適的人去填補。
所以,眾皇子們開始紛紛的表現,這也不乏明爭暗鬥,有的皇子開始結黨營私,培植自己在朝野的勢力,有的人則是不斷在皇帝面前瘋狂表現,更有老主意的則是雍親王胤禛,表面上不爭不搶,無為而治,其實心裡面早就小鹿亂撞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
康熙最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兒子們為了這個皇位大打出手,甚至自相殘殺,於是找了個藉口,把胤礽又重新立為太子,康熙也是心疼這個培養了多年的兒子,恨鐵不成鋼,也想給他一個機會改過,也是為了避免其他皇子因此內鬥。
再廢太子復立太子之後,康熙的權宜之計維持了一段時間,但是胤礽依舊是“狂疾不愈”,結黨營私變本加厲,康熙爺徹底的對這個付不起的阿斗失去了信心,祖宗基業斷不可託付於這樣的人。等到康熙對於君儲之事有了解決辦法的視乎,這位臨時工性質的太子,也就沒有太大存在的必要了。
康熙五十一年,再次將胤礽廢除。
廢掉太子的理由:“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轉甚”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太子胤礽是康熙與赫舍裡皇后唯一的嫡子,按序齒是康熙第二皇子。按分封制的法理,要遵循立嫡立長的原則。胤礽在滿週歲時就順理成章地被立為了太子~這是他第一次被立為太子。但,由於大阿哥的存在,胤礽心有忐忑意,他必須時刻關注著大皇子,嚴防其在父親心中的好感超越了自己。當初赫舍裡皇后已經薨逝,他有這樣的想法不足為奇。
他第一次被廢,依父皇康熙列舉的罪名:太子自私,不關心自己的兄弟十八阿哥病情,又性格涼薄、殘暴,心胸狹隘,易走極端等等。康熙希望兄友弟恭,作為太子要珍愛兄弟,要克己復禮以維護大家庭的和睦團結。顯然太子在這方面差強人意!
其實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真正的原因在於:康熙以為胤礽結黨營私搞團團夥夥,且與朝廷重臣索額圖有密謀,有政治交易,妄圖提前篡位,涼了自己。政治從來都是不流血的戰爭,殘酷性高,康熙洞若觀火,心細入發,再加上太子與紅玉發生了苟且之事也丟人現眼。
無論明的還是暗的理由,胤礽確沒以太子職位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修養與道德均沒到位,廢之有理,廢之令人心服口服!康熙忍痛割愛,終於廢了太子。
第二次立胤礽為太子,事實上不是選接班人,只是康熙帝平衡朝政的一種策略。因為大皇子勢力和太子勢力依然並峙存在,康熙帝不願看一黨坐大,從而導致康熙帝自己苦心孤詣所設計的政治局面的倒塌~為平衡索額圖和明珠兩位權相的勢力,所以才演出第二次立太子的鬧劇。
第二次廢太子,是必然的,康熙是政治家,用人有獨到的眼光。第一次廢太子已經決定了胤礽是政治工具的命運。也就是說,康熙帝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已下決心不會讓胤礽做接班人了,為了帝國再立廢一次,是作為皇帝的康熙,從政治利益出發做出的權宜之計。
-
7 # 李飛熊
說到底,是皇權的鬥爭。所謂“天家無親”,並不僅僅指的各個皇子之間,甚至皇帝和皇子乃至於太子之間,都會受到影響。
皇帝和太子這對“歡喜冤家”太子這個位置,就像是個二老闆,上下的人都在看著他,是十分難乾的一個工種。對於皇帝,他是臣子、是兒子;對於臣工,他又是君。太子的身份要時刻在這兩種身份之間來回切換且保證不出錯誤。尤其是遇到那種皇帝老子特別能活的,太子往往都會被壓抑地要出心理問題了。
像漢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都是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皇帝的心思很簡單:“我可以給,但你不能老惦記”,安安穩穩、老老實實地等著就行了。所以千年一來,皇帝和太子這對“歡喜冤家”,是相愛又相殺,康熙也沒躲過這個魔咒,才有了多次廢立太子的舉動。
胤礽究竟如何太子胤礽是康熙的皇二子,皇后赫舍里氏所生。而且因為難產,生下胤礽不久之後,赫舍里氏就死去了。所以對待這個從小被立為太子的兒子,康熙是非常心疼和關照的,他甚至親自教他學習。“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這些記錄中,也可以看出,在康熙的悉心教育下,太子胤礽也是非常優秀,一直當了30多年太子。如果胤礽不是當皇帝的料,康熙完全沒必要忍他30多年。但是,原本一派祥和的父子關係,到了康熙後期,卻是一度緊張。
康熙為何多次廢立太子其實,康熙和太子胤礽的關係轉折點,是和索額圖的謀反密不可分的。索額圖是胤礽母親的親叔叔,如果說索額圖謀反,胤礽一點不知道的話,肯定是說不過去的。但是事後,康熙只是處理了索額圖,但對太子並沒有追究。不過經此一事後,太子變得小心翼翼,除了請安問候之後,不敢在康熙面前多呆,父子的關係,開始變得猜忌起來。
“索額圖助胤礽潛謀大事,朕知其情,將索額圖處死,今胤礽欲為索額圖報仇,令朕戒慎不寧。”而且胤礽在康熙生病的時候,臉上並沒有憂色,這在古代就是不孝的表現了。當初胤礽還“窺伺朕躬起居動作”,“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父子間的猜忌,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胤礽的太子之位自然不穩。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第一次廢除太子胤礽。
但不久之後,“上既廢太子,憤懣不已,六夕不安寢”。所以不久之後,胤礽又被複立為太子。康熙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康熙和胤礽的感情仍在,所以才會睡覺都睡不好。第二,感覺對不起列祖列宗,因為“太子是國之儲君,國家根本”。第三,康熙擔心在歷史上留下不好的名聲,畢竟漢武帝、唐太宗的例子就在前面。第四,因為太子被廢除,其他皇子爭奪太子的鬥爭愈加激烈,甚至都毫不掩飾,康熙擔心骨肉相殘。第五,在這個過程中,康熙發現皇八子胤祀的勢力過於龐大,甚至已經威脅到康熙的君權,所以再次復立胤礽,用來擋槍。
只不過,這次康熙復立胤礽,乃是權宜之計。其目的不過暫時分化朝野力量,等康熙騰出手來收拾一批臣子罷了,也註定了胤礽會再次被廢的結局。果然,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太子被複廢。在這個過程中,太子的勢力和勢力最強的皇八子胤祀的勢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清洗。
說到底,康熙多次廢立太子,其實是對自己皇權的保護。立太子是維護政權穩定,廢除太子也是為了政權穩定。這也是一個合格的封建最高統治者,考慮問題最原始的出發點。
-
8 # 煮茶道史
康熙實際上是兩立兩廢太子胤礽。
廢除太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太子逐漸加重的特權己經威脅到了康熙籍此統治的王權。
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可能容忍的事情。一國不能有二君,你身為儲君,就必須有儲君的覺悟,一旦越權,等待你的,就只能是天家的薄情與殘酷。
一立一廢太子。胤礽的生母是赫舍裡皇后,與康熙的感情篤厚。在生胤礽的時候出現難產,不幸去世,時年僅二十有一。也正因如此,她去之後,康熙思之念之的,永遠是她青春不敗的嬌美容顏。
可以這麼說,胤礽雖不是皇長子,卻是嫡長子。按照歷朝歷代的選嫡制度來說,立儲選嫡,無嫡立長,胤礽是鐵定的太子人選。加上康熙念及夫妻之情,愛屋及烏,使得胤礽在康熙十四年上成為了大清王朝笫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太子。
平心而論,早年的胤礽並不平庸。他天資聰穎,又得康熙親自撫養教學,是以在很小的時侯就能開講經筵,緊序有秩。即使在經濟治國一道,也表現出了不同常人的能力,這讓對他抱於殷切希望的康熙甚感欣慰。
更讓康熙眼前一亮的是,在康熙南巡或是北上的幾次離京期間,太子胤礽監國聽政都展示了他不俗的政治能力,為康熙盛世的打造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然而,隨著康熙諸王子們的一一長大,繼位登基又遙遙無期,胤礽的心裡己經很難再保持往日的平靜。他的應變之道,就是藉助外戚來擴充自已的勢力範圍,以此來應對未來的不測。
這無疑是一著臭棋,同時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胤礽因為其它兄弟的優秀而失去了作為儲君的自信,二是他開始猜忌康熙是否還對他這個太子一如既往的支援。
而作為太子借重的外戚勢力首腦人物的索額圖,既是康熙朝的一代權臣,也是一位難得的能臣。他與康熙朝的另一位權臣明珠相爭惡鬥多年,最終被對手以叛逆構陷,在康熙四十二年被餓死獄中。
說是構陷,也未必盡然,索額圖確有讓太子提前即位的打算。這讓康熙心生警覺,父子關係趨於緊張起來。
時間終於到了風雨飄搖的康熙四十七年。在前往關外的木蘭圍場途中,一同隨駕的皇十八子突發疾病而死,太子卻表現得無動於衷,這讓傷心欲絕的康熙想到了一件往事。
事發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出塞途中患病,胤礽前來行宮探視,臉上竟然不見一點憂愁關切,這讓康熙懷疑此子並無忠愛君父之心。回京途中,太子又數次趁著黑夜窺探康熙寢帳,雖不能說他就有弒逆之心,但急於上位之意己昭然若揭。
於是,在布林哈蘇的行宮,康熙述胤礽:
不法祖德,不遵聯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等數條罪狀,詔告天下,即廢太子。
然而真正的原因,康熙卻三緘其口。其實還在於太子胤礽數次越權,引得康熙猜忌,擔心自己大權旁落。同時,康熙己經看到了自己晚年失政的弊端,也找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人選,他開始在為這個新人選準備鋪路了。
復立又廢太子。這個新人選就是四阿哥胤禛。
無論是江南賑災,還是追比欠款,冷麵王胤禛都給康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就追比欠款一事而言,胤禛雖然功敗垂成,卻讓康熙認識到了此時的康熙朝做事的艱難。如果要有所改變,寄希望於太子肯定不行,於是,康熙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這個曾被自已批評為(做事刻薄)的四子胤禛。
然而,太子廢除之後,眾阿哥紛紛粉墨登場。先是大阿哥魘鎮加害太子被拘禁,接著又是八阿哥挾百官之威向康熙施壓。康熙在一一打壓的同時,已經認識到了朝野上下存在著多股錯綜複雜的勢力正在躍躍欲試,只要稍有不慎,不要說自己屬意的新人選難於保全,就連自己都難於善終。
於是,他毫不猶豫再立胤礽為太子。這次復立,康熙就只有兩個目的,一是以太子黨的勢力去抗衡八爺黨的勢力,自己身處局外,坐收漁翁之利。二是讓太子吸引所有勢力的注意,使得四子胤禛得於在低調中求得保全。
這當然只是權宜之計。以胤礽的政治智慧,他顯然也識破了康熙復立太子的意圖。在康熙四十九年四月,他策劃逼迫康熙退位的企圖得於暴露,康熙怒不可遏,加之形勢向好,盡在康熙掌握之中,他決定再廢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康熙自塞外巡視回京,即召來在京的諸位皇子,當場宣佈:
皇太子胤礽自從復立以來,以前的狂妾並未消除,以致於大失人心,祖宗的基業斷不可託付給他。至此,太子胤礽再次被廢.,永遠消失於歷史舞臺。
回覆列表
康熙是一名英明的皇帝,歷史上有名的九子奪嫡就是康熙的兒子參與的。康熙的阿哥們明爭暗鬥為的就是太子之位,這幾股勢力主要分為太子黨、四爺黨和八爺黨。歷史上康熙經過多次廢立太子,直到最後再也不立太子,這中間原因如下:
太子的母親是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兩人感情深厚,可惜的是皇后生下二阿哥不久之後就去世了,因為對皇后的這份寵愛康熙立年幼的二阿哥為太子。康熙母親家族出自滿族豪門,她的爺爺和叔父分別是索尼和索額圖,這幾位都是對康熙掌握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可惜的是太子不爭氣,玩物喪志,這才有了康熙多次廢立他的那段歷史。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廢二阿哥太子之位。康熙帶著幾個兒子出巡,在這期間康熙和太子的矛盾激化,後來大阿哥向康熙揭發二阿哥種種罪行,這讓康熙非常氣憤。不巧的是年幼的十八皇子突然重病去世,太子卻毫無悲痛之情,康熙發怒批評皇太子。在返京途中康熙發現太子靠近他的帳篷,懷疑太子有弒逆罪行,種種加在一起康熙廢除胤礽太子之位。
康熙四十八年,大阿哥和八阿哥爭儲失敗,為了平衡局勢康熙再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康熙四十九年,皇太子策劃逼迫康熙退位一事被康熙知道,皇帝和太子之間的矛盾再次發生。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向天下宣佈太子胤礽之前的戾氣還未消除,決定廢除。
二阿哥出生憑藉母親的寵愛在週歲時便被立為太子,可惜的是康熙膝下子嗣眾多,在諸多皇子之間進行比較的話,二阿哥並不是最出眾的那一個。康熙有不少兒子,重要的是每一個還都那麼優秀,若是康熙兒子少一些的話,恐怕胤礽就不會有被廢除的可能了。